〈靈界線〉,德國導演漢斯史密德(Hans-Christian Schmid),2006年作品。
〈靈界線〉故事取材自1970年代德國發生的真實事件,一個受幻聽幻覺所苦的年輕女孩,在神父的驅魔儀式下折磨至死,羅馬天主教教廷曾經正式承認此事,宣告她確實遭到惡魔附體。
這部電影並不強調任何靈異,它僅是以客觀的角度呈現這起事件中的女孩及其周遭親友的感受與反應,它未明確評判宗教信仰或現代醫學,也未對此事件給出答案,只是讓我們看到在現實世界中發生某些難以解釋的事件時,人們所真實感受到的盲點與茫然。這點令我甚為讚賞!片名原文Requiem,意味安魂曲,大概也是導演對這受難的女孩的致意吧!
女孩本身有虔誠的宗教信仰,在她發病後,她一面求助信仰,一面接受醫院治療,她自己也有堅強的意志,想要過正面、積極、正常的生活,但是即使她按時祈禱與服藥,宗教和醫學卻都對她的病症束手無策,她的幻聽幻覺不時發病且越來越嚴重,感到有眾多惡魔纏身,那些感覺對她來說如此真實,她的理智無法分別她看到的聽到的是否屬實,後來她自願接受神父的驅魔儀式,身心不斷折磨之下日漸衰弱…
女孩的母親對待和管教她的方式非常嚴厲和傳統(或許這也是女孩的病因之一),她將女孩的病視為可恥的事,不願意她出去拋頭露面;父親比較支持女孩去追求過正常生活的權利,女孩發病時他還幫她隱瞞,不讓母親知道;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其實父親和母親都不知道怎麼面對女孩的病,母親嫌惡女孩的病,父親卻不認為女孩真的生病,認為她只要正常生活就會沒事,有點自欺欺人的味道,我想歸根究底是因為他們不曉得是什麼原因造成女孩的病,他們也找不到可以治療那病的方法。
在女孩發病接受驅魔後,她的好友來探望她,好友心疼她衰弱的模樣,要女孩去接受精神科醫師治療(當時女孩和父母都還不能接受看精神科醫師,將之視為可恥的事),女孩卻拒絕(她對醫學治療已不抱希望),她寧願接受驅魔,她相信(亦僅能相信)驅魔能治好她,好友說眼前的女孩根本不是也不像原來的她,原來的女孩充滿希望又能鼓舞他人,現在女孩卻迷信且順從地接受命定論。
電影的一開頭是在一片美麗如織的田園背景中,女孩急躁而充滿希望地騎著單車要去郵局拿她的大學入學通知單;電影的最後,是女孩和她的好友又來到那片如畫田園散心,在回程的路上,女孩坐在車裡望著遠方,車窗裡她的眼神如此認命、寂靜,卻還含著一絲希望。這也是整部電影所要呈現的對比與主軸—女孩如何與她的病對抗,雖然最終她仍是未能成功。未能成功,又如何呢?我想起另一部電影〈美麗境界〉,劇中男主角也一輩子未能擺脫精神分裂的病症,但他也未放棄奮戰。
即使在科學和醫學昌明的現代,人類對疾病和其他很多事物的瞭解仍是太少。面對未知,人們總是恐懼,深深地恐懼未能掌握的感覺,亦因為未知和恐懼而去排拒許多事物。就人性的需要來看,科學和宗教是互補互足的而非二元的,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這樣的兩面一體世界中。然而,科學和宗教所無法解釋的事呢?我們如何以我們的「心」去面對與接受?這也得依靠人性之良善與幽微處了!
另外想到的是,就我個人的感受,台灣的精神醫療體制仍很不完善,這二、三十年來沒多大的進展,雖有引進新的醫藥和醫療方式、醫療觀念,但整體上,醫療政策對精神病患的照顧仍是不夠,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觀念仍是不足,可以說,我們這個社會仍是不知道該如何看待精神疾病及其患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