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13 20:47:41| 人氣402|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二戰反省:遺失的多數人的記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今年是二次大戰結束六十週年,台灣的新聞媒體作了一些戰爭回顧影片與節目,大多是有關中日抗戰史之慘烈。戰爭的畫面總是能提醒人們戰爭的無情、恐怖、殘酷甚至荒謬,也很能激起憤慨激昂的情緒、仇日的民族意識,然而,我不禁想到六十年前的台灣乃在日本統治之下,當時六百萬的台灣人並非處於對日抗戰的情況,也就是說,當時的歷史時空下,我們大多數人的父祖輩經歷的二次大戰經驗與中國大陸的人民有很大的不同(相同的大概是都遭受戰爭的蹂躪),直到戰後政府遷台與百萬人的大陸新移民來台,我們所受的教育灌輸我們中日抗戰、仇日情結,於是在台灣絕大多數人的歷史記憶中彷彿台灣人是和中國人一同浴血抗戰的,這卻違反了當時的六百萬台灣人(也就是我們的父祖輩)的真實經驗,八年對日抗戰只是當時一百多萬新移民與國民黨的共同經驗,然而戰後這個歷史記憶卻覆蓋了所有台灣人的記憶與情感!多麼可怕的國族塑造!它違反了歷史事實,毫不顧及1945年之前的台灣人與中國人有著不同的歷史經驗!

現在的台灣人已經對中日抗戰耳熟能詳,但這是屬於當初一百萬來台中國人的經歷,而當初六百萬台灣人的歷史經驗呢?若認清當時的歷史時空之後可得知:1945年之前的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因為當時台灣並不屬於中國(倒是1945年之後移民來台灣的中國人,現在也不再是中國人,而是台灣人,因為他們的國籍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普世公認的中國),二次大戰結束之前的台灣人過著怎樣的生活?有著怎樣的心態、感受?怎樣度過那場戰爭呢?屬於當時大多數台灣人的歷史記憶竟然遺失了…

終戰六十年的台灣能夠好好的反思那場戰爭嗎?能夠不再只有對日抗戰,而呈現多元化的歷史嗎?因為現在的台灣有著不同族群對戰爭不同的記憶,不該厚此薄彼。而且,我們也不該再滿足於挑起民族仇恨、民族意識的戰爭記憶,反而該去探究戰爭的影響與本質,省思人類如何不再互相仇恨。

台長: tree
人氣(402) | 回應(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鮮學台灣史 |
此分類下一篇:該如何回答?
此分類上一篇:政治與歷史教科書

Steven
我曾經看過一些敘述情調很悲傷的論文,最近看的一篇是往昔在研究所教過我們台灣海洋史的戴寶村老師寫的〈B29與媽祖:台灣人的戰爭記憶〉。這篇發表在2004年11月22期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文章主旨其實應該算是戴老師鼓吹多年所謂「災難史+民眾集體記憶」此一取徑的片段研究成果,不過挺有趣的是,在這麼一篇學術論文裡頭,他居然以敘述筆法去建構一段在二戰末期台灣人的躲炸彈記憶,進而闡述人民躲炸彈與媽祖信仰之間的關係,最後還以人民的戰爭死亡恐懼結合神話信仰,彰顯台灣人在這塊土地上曾有過的集體記憶。心態史的寫作途徑加上大量敘述片段的鋪陳,都頗合我的胃口,講到人民在戰爭陰影下求生存的點滴狀況,讀起來也讓人動容,是一篇可讀性甚高的作品。說是一篇戰爭史的佳作也不為過。
一天愉快。
2007-07-25 18:01:06
tree
最近正膠著於「台灣史研究如何突破」的問題,
或是更進一步該說是「歷史學是什麼」的大問題,
目前僅止於雜亂的想法,尚無法釐清出自己的理路...
2007-07-25 19:15:24
中国人
站长“最近正膠著於「台灣史研究如何突破」的問題”,对吧?
不知道,我的意见对你有没有帮助?

在自己的心里,如果没有预设立场,一切就会变得简单明了,透明如水……

自己独立思考,尤其是不要预设政治立场,不要听那些纷纷扰扰的言论。
不要想着“台湾”如何,也不要怕中国大陆的历史有影响……
台湾有自己的历史,但它也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它是存在于一个纷乱的世界之中:在以前,它与明、清有关,与荷兰有关,后来有日本占领,后来国民党统治,二战之后一直受美国影响,曾经与中共打过炮战,国际上受中国影响,现在夹在中国与美国(及日本英国)之间求生存…… 这就是台湾的历史与现实。

心里有预设的立场,患得患失,就会杂乱。
你研究台湾的历史,不是为了某一个政治目的,不受政治的干扰,这样才有一个客观的结果。

心底无私天地宽,长江不恋帆影才会奔流到海……
希望我以上的话,对你有一点帮助。
2007-07-26 21:10:02
tree
to 中国人:
我了解您的意思,您說的「研究不要預設政治立場」是有道理的,
偏偏這是很難的,不僅研究者很難做到沒有立場,
連我們一般說話時(即使是你我在blog的對談)都無法避免立場。
您的建議,我會再思慮。
2007-07-26 21:26:15
中国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为了利益,就会有自己立场,尤其是有关政治的时候。

但是写历史、做学术的时候,是不应该有立场的,而应该客观面对、书写历史。

我说一个小故事:
———————————————
司马迁的《史记》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真实的历史,让我们看到祖辈光耀千秋的浩然正气。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个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548年,齐国大夫崔杼杀死了齐庄公,拥立齐庄公的异母之弟杵臼为齐景公。齐景公即位后,任命崔杼为右相。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崔杼命令史官:把齐庄公之死,写成“害疟疾而亡”。齐国的太史,本着“直笔写史”的传统的职业道德,予以严词拒绝。他在竹简(当时没有发明纸,文字都是刻在竹简上)上认真的写道:“夏五日之亥,崔杼弑其君光”(齐庄公名字叫光)。崔杼看了大怒,立刻斩杀了这位太史,并把他写的竹简毁掉了。

齐太史的弟弟,听说兄长因如实写史而被杀害,义愤填膺。依据律例,他继任史官,按照兄长所写的内容,又如实的刻在竹简上。崔杼依为了销毁这段真实的历史,于是仗着自己大权在握,把他也杀了。

齐太史还有个小弟,又继任史官,为了忠实记录历史,他再次原封不动的刻下史实。

心虚的右相崔杼见三兄弟坚持书写历史真实,于是真的害怕了起来。他拿着齐太史小弟弟刚刚写好的竹简,说:“你也不惜性命吗?只要你按照我说的去写,就可免走你两个哥哥的死路。”这位年轻人正色道:“根据事实写史,这是史官的天职。我不能只顾性命,而不顾史实!”

这股正气压倒了惊恐万状的弑君逆贼崔杼,把如实书写的竹简,归还给他,让史馆保存了下来。

三兄弟的真实故事也被忠实记录下来,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就曾提到太史简的故事,他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
所以,本人窃以为,做历史的只应该有一个立场,那就是:客观。
2007-07-27 16:13:46
Steven
建議中國人可以去看清大葛兆光先生寫的書
尤其是那些個講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書
將有助於你在認知上突破對歷史研究的一些陳見
尤其是關於客觀的理解
那不能夠用類似真理的立場來定位
尤其從史學史的角度來看
客觀在歷史研究裡頭是個長久存在混沌難解的謎
北大歷史系教授 李劍鳴
在/歷史學家的修養與技藝/一書中曾
特立一章 歷史知識的性質
即曾針對 客觀性問題作過討論 頁數是75-83
建議中國人你可以去翻來看看
這樣你就會明白
客觀在歷史研究中是有多麼複雜了
不是在我們這些讀過史學方法的人面前
列一些老生常談的歷史故事就可以印證的
就這樣
一天愉快
2007-07-27 17:22:02
中国人
聪明的历史学家,是不会在著作中表明自己的立场的。
他只是研究历史,列出一个又一个事实, —— 事实是无法否定、批驳的。
最后,自己不作任何结论,呵呵,历史自会有公论,公道自在人心 。

所以说,作一个历史学家,也不太难的事,只要下工夫、有耐心就好。
2007-07-31 20:10:0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