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涅特《不對稱作戰:當前美國軍力面臨之挑戰》(國防部編譯處,2005)
本書架構在前四章分別陳述兵力運用限制的種類及其內容,概分為四個範疇:作戰限制、組織限制、法律限制(包括武器管制)及道德限制;第五章則為分析上述各種限制所產生的結果;第六章則探討補救之道;最後一章則為總結。簡言之,所謂「不對稱作戰」係敵人運用其優勢或對手之弱點予以打擊。作者針對恐怖主義之意涵,闡釋不對稱作戰之類型,諸如利用人質要脅、核生化攻擊、大規模攻擊平民、人海攻勢、自殺式攻擊及破壞環境等等。此外,作者亦論述各種事件來說明其理論,諸如1991年第一次波灣戰爭、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散、相互保證毀滅及邪惡軸心之威脅等等。本書所強調的,不在於如何運用兵力贏得勝利,而是如何避免及限制兵力的運用。
淺析軍事領域中之「不對稱作戰」概念兼論中共
提要
一、廿世紀末,美國以其全球軍事獨強之地位,提出了「不對稱作戰」此一深具理論意涵的概念,在人類戰爭的冗長歷史發展演進中,確屬革命性的重大理論概念的突破。它的意義與價值,在於開啟了十九世紀以來,許多偉大戰略家所致力追求的理論之鑰。
二、「 不對稱作戰」係在避免與敵人的強點對抗,而是在衡量雙方相對態勢後選擇敵人的弱點施以打擊。就現代觀點而言,「不對稱作戰」強調運用非傳統或非正規方式進行戰鬥。
三、在軍事事務與國家安全的領域中,「不對稱作戰」係以迴異於敵人的方式從事行動、組織與思維,俾將本身的相對優勢提高到最大程度,並利用敵人弱點,獲得更大的行動自由度。「 不對稱作戰概念」涵蓋的領域包括了技術、文化與心理(精神與意志)等不同面向,各種不同形式的「不對稱」戰爭,其目的非在擊敗或擊潰敵人的武裝力量,而在癱瘓敵人的指管系統、瓦解敵人的戰鬥意志,尤其在民主國家中,軍事行動的發起必須獲得民眾的政治支持,「不對稱」概念傾向於攻擊對方民眾的精神與意志,從而在根本上瓦解國家戰爭機器的運作。
四、在軍事事務與國家安全的領域中,不對稱作戰係以迴異於敵人的方式從事行動、組織與思維,俾將本身的相對優勢提高到最大程度,並利用敵人弱點,獲得更大的行動自由度。不對稱作為可能是種政治戰略作為、軍事戰略作為、作戰行動或這些作為的組合,並包含不同方法、技術、價值觀、組織或時間因素。不對稱作為可能是短期的、長期的、刻意的、或在無其他方法可用之情形下的一種作為。不對稱作為可個別進行或聯合展開,並兼顧心理與物質效應。
五、中共從一九九五年臺灣危機中學到的經驗,是一旦臺灣發生衝突,美國一定派航空母艦戰鬥群到臺海附近壓鎮。中共軍方已在研究,以「不對稱」作戰觀念來對付趕來支援臺灣的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使美方面臨複雜的作戰情境。中共深刻體認到未來考量武力犯臺前可能與美軍抗衡,中共認知其整體軍力短期無法取得全面性優勢,如何運用廉價科技及戰爭面對抗美軍的高科技,進而有效地削弱美軍在太平洋的軍力優勢並獲得犯臺的勝利。
六、中共軍力不斷擴張,除不斷更新傳統戰力所需先進武器裝備外,並積極發展所謂的「不對稱作戰能力 」,包括太空戰、電子戰、資訊戰、點穴戰能力,也就是用於對臺戰爭中「緒戰」與「第一擊」攻擊能力。在中共不放棄武力犯臺政策下,中共超限戰能力值得關注。
七、中共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主要係針對美國而非臺灣,然其衍生的戰略思維與作戰概念卻同樣地適用於臺灣。尤須注意,當前中共發展「不對稱作戰」已獲得相當程度的進展。
八、軍事武力是遂行「不對稱戰爭」的基本條件與手段,我國軍事武力建設之目的,主在因應中共軍事上的威脅;而中共軍事武力之發展,則以因應未來任何戰爭模式,並以支援其經濟利益與主權擴張為主。故中共在80年代提出「國防現代化」後,即針對軍事建設投入龐大資源,置重點於海空軍戰力的組建及高科技武器之研發,尤在波灣戰爭的震撼後,更展開「科技強軍」的冀求,中共為加速推動國防現代化,近十年國防預算以每年11%以上之比率增加,因此,相對提高其對臺遂行「不對稱戰爭」之能力,對我防衛作戰之影響甚巨。
九、「 不對稱作戰」的思維,不論是對優勢者或弱勢者而言,善用之,則均能獲其利;在未來不對稱的作戰威脅下,我國的國防與國家安全必須有全新的思考角度,也要有新的不對稱戰略;因此我們應高度尋求適切之戰略思維與建軍方向,為戰爭預作勝利的準備,如此才能有效確保國家安全。
中共對軍事「不對稱」概念的認知與觀點 by李黎明
自1996年以來美國官方經常在國防與軍事上使用「不對稱」的概念,這在戰略史與軍事思想史上是一項重要的突破,代表著戰爭型態與戰略理論革命性的轉變。在未來的數十年內,中國大陸顯將成為國際戰略體系中的重要角色,其如何看待此一概念,以及未來因應與發展,將攸關兩岸與世局之變動至鉅。本文試圖從中共公開的文獻資料中,歸納整理出可資分析判斷的結論。基本上,中共當局已在相當程度上,思考了此一概念的實際作為與理論概念,同時也遭遇到若幹的思維衝擊與迷惘。在未來中共的國防與軍事發展上,吾人尚須密切觀察「不對稱」概念所產生的影響及後續發展。
壹、前言
一個理論概念的萌芽經發展成型,最後到達實用的階段,即使是一個最簡單的骨架,至少也須數十年的歷程。然而,軍事上「不對稱」的概念,僅僅數年的醞釀,即已成為美國國防政策、軍事戰略、作戰行動的核心思維與行動準則。由此可知,此一概念在當今國防、軍事上的實用性與重要意義。1997年5月14日,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John M. Shalikashvili將軍,在解放軍國防大學的演講中就曾提及「不對稱威脅」(asymmetric threats)的新概念。做為未來數十年美國最大競爭對手的中國大陸,如何看待此一新世紀美國軍事理論與行動的重要觀點,對於解放軍未來發展走向、臺海情勢、全球軍力平衡,尤其是在軍事與戰略理論發展歷史上,就長程的觀點而言,將具有重要的指標意義。
二十世紀最後幾年,美國以其全球軍事獨強之地位,提出了此一深具理論意涵的概念。在人類戰爭與戰略的冗長歷史發展演進中,確屬革命性的重大理論概念的突破。它的意義與價值,在於開啟了十九世紀以來,許多偉大戰略家所致力追求的理論之鑰。在美國尚未理出可用的理論架構的雛形之前,中國大陸對此的認知、觀點,以及可能的發展趨勢,是值得關切與注意的。
關於此一問題,在臺灣的中華民國,以及世界獨強的美國,均具相當程度的警覺與興趣。許多論述,係就實際的考慮,強調中共如何發展「不對稱」的軍力,以來對付臺灣與美國。然而,就「是否果真具有『不對稱』的觀念或意義」而言,無庸置疑的,這些論點多半是脫離了中國大陸為主體的主觀臆測或斷章取義,而並未加以廣泛的觀察與論證。
是以,本文擬自不同的途徑,進行探究此一問題。基本上,將以大陸媒體資訊以及學術刊物為資料蒐集的對象,客觀觀察其對軍事「不對稱」概念的認知與觀點,再進一步做出有意義的分析結論。
貳、概念界定與分析方法
參、資料的觀察與分析
一、重視度的分析
二、「客觀認知」的分析
中國大陸對美國軍事「不對稱」概念的「客觀認知」情形,如第二節所述,本文分為三類分析之。第一類,為弱者的戰爭;第二類,為強者的戰爭;第三類,兼具兩者,而更關注其理論問題。在2002年8月15日,中國《國防報》最近的一篇評論,也同樣持此觀點。
中國大陸較早時期的認知,屬於第一類所述。例如:袁鵬在1998年10月份的《現代國際關係》期刊〈評美國未來的安全戰略〉一文,他初次引介了美國認為可能遭受「不對稱」攻擊威脅的認知,以及相應產生的「不對稱戰略」作為的構想。蔣磊於中國大陸「第四屆孫子兵法國際學術研討會」,闡釋了孫子伐謀伐交思想在當代「非對稱戰略」上的啟示。
中共退休中將學者李際均,為文表示:「...處於絕對劣勢的一方,硬性模仿對方的軍事體制編制和作戰方式,..作狹路相逢之戰,鮮有不失敗的。我們必須在努力發展自己的高技術兵器的同時創造另外一種不對稱的作戰方式與作戰手段,..。」解放軍理工大學校長司來義,論述資訊戰發展重點時,提出個人觀點:「...要爭奪理論優勢、要立足國情軍情、要實施不對稱原則、要力求計謀結合...」。在1999年科索沃戰爭之前,中國大陸僅有的幾篇論述,均持上述第一類的認知概念,認為「不對稱」是指涉弱勢一方的作為。
在科戰之後,對於科戰的評述,人民日報於1999年4月12日首次為文使用「不對稱」此一概念:「...從軍事作戰的規律和特點來看,以高技術武器?主體的空襲作戰和作『外科手術式』攻擊已經成?現代戰爭的重要模式,遠距離精確打擊、非線性、非接觸性、不對稱攻擊作戰已經成?軍事強國對軍事弱國訴諸武力的基本樣式。」。其所持之認知概念,乃屬前述第二類,係指涉強者一方所施加弱者的戰爭。當時媒體若幹論述,亦多持相同的概念。
在科戰之後,也同時產生了第三類的不同認知。
三、「主觀判斷」的分析
肆、若幹重要問題的陳述
一、影響度的問題
二、理論發展基礎性的問題
三、理論發展契機性的問題
四、軍事發展方向的爭議性問題
五、戰爭倫理性的問題
「超限戰」與「不對稱作戰」,無論在美國或中國大陸,均被視之為某種意義的同義語。「超限戰」的積極精神,以及美國的關切態度,引起中國大陸許多注目與批判,而且,經常是伴著「不對稱」的概念出現。
中國大陸出現一種負面的批判聲音,質疑「超限戰」的「戰爭倫理性」。例如,北京中國社科院的座談會中,洪源與龐中英,提出大國倫理的觀點。李少軍與趙英,主張應遵守戰爭規則。另外,羅援也強調戰爭中應考慮倫理的問題,「...如果說是只要是對我有利,我就可以無所不用其極,那?這裏頭畢竟還有一個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高健傑則認為:「...一種軍事戰略、軍事思想是否能夠付諸實施並且行之有效,一方面受到技術上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到政治、倫理上的制約。...?了爭取先機和利用不對稱優勢而促使戰爭向野蠻化的方向倒退,既不利於人類的整體利益,也尤其不利於中國的國家利益。如何以弱勝強,以小搏大需要的是真正的戰略思考,而不是在戰略思維的名義下求助於精神勝利」。喻希來更直接的說:「...當所謂『超限戰』作?一種不對稱態勢下的不對稱戰法有限地運用時,是可能達到一定效果的;而當它真正超越了人類道德底線,則是它的末日來臨之時」。
這些論點都是站在較高的層次,批判「超限戰」與「不對稱作戰」忽視戰爭的倫理問題。雖然兵法指出「兵不厭詐」的原則,但若用於現代國際規範下的國家,是否同樣適用?
從上述的論點看來,大國風格、戰爭倫理與規範、真正的戰略思維,均須思考。如何將這些納入戰爭倫理與國家利益的框架內,恐怕是中國大陸高層必須作整體考量的問題。
伍、結論
從大陸媒體資訊以及學術刊物為資料,客觀觀察中國大陸對美國軍事上「不對稱」概念的認知與觀點,自本文的觀察與分析,獲得的了解是:
中國大陸對此議題的討論與呼籲,應屬熱衷與關切。所顯現於 文獻資料數量上的趨勢是呈等加級數的增加,這就不是一時的熱度,而是真正給予了一定程度的持續關切;
中國大陸對軍事「不對稱」的概念,有逐漸降低情緒化反映,而走向理性認知與思考的趨勢。顯示了中國大陸對軍事「不對稱」概念的價值判斷的客觀性,及對理論探討的重視程度日增;
中國大陸原本已具有「不對稱」概念運用的歷史經驗與基礎,在美國軍事上「不對稱」的概念所帶來的衝擊與啟發之下,將有助於中國大陸建立此項理論與實用的基礎;
中國大陸學者所提及的若幹概念,基於中共政權在1949年以前軍事成功的經驗,若能進一步釐清其間層次與面向及相互之間的邏輯關係,即是逐步邁向理論建構之途徑;
解放軍內部三派不同建軍觀點的分歧,也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思考與觀察,才能建立一個「不對稱」思維的明確共識;
如何將大國風格、戰爭倫理與規範、戰略作為這些因素,納入國家利益的框架內考量,乃為中國大陸高層將要面對的嚴肅問題。
綜而言之,中國大陸對軍事「不對稱」概念的觀點,乃處於在一定程度的關注與既有的基礎之上,面臨了高科技抑或人民戰爭建軍備戰取向上的疑慮與爭議,以及經濟發展對國防建設產生的制約情形。這些問題,均將成為其未來長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本文的動機,旨在提供軍事「不對稱」一般研究的基本素材,以做為相關研究的基礎。本文的結論,僅為一項發展中的過程現象,仍須持續觀察。在本文研究基礎之上,有關中國大陸對軍事「不對稱」概念的認知與觀點在理論內涵上的批判、兩岸間對於此一議題研究發展的比較、中國大陸有關國防政策的取向及實際軍備發展等問題,均可做為進一步研究的題目或思考方向。
李黎明 (萬能技術學院共同科兼任講師)
2002年10月 遠景基金會季刊第三卷第四期
http://seehi.fayay.com/phparticle/article.php/342
臺軍明年重點發展不對稱戰力 圖以弱擊強
中評社香港2007-10月17日電/國際先驅導報文章稱,據臺灣媒體報道,10月8日,臺“國防部長”李天羽到“立法院”做“國防部業務報告”時聲稱,面對解放軍持續增長的軍力,臺軍必須確保在“質”的方面獲得提升。因此,臺“國防部”規劃在2008年積極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以便建立起有效的嚇阻戰力。
雙管齊下 提高殺傷力
臺軍認爲,臺灣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其作戰縱深淺、預警時間短。而且與解放軍相比,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作戰持久力上,臺軍均處于劣勢。因此只有致力于“強化和提升聯合作戰整體戰力”,采取“不對稱”的作戰方式,才有可能在臺海戰事之間占得上風。
李天羽在“報告”中表示,臺軍在2008年將首先從指揮戰、網絡戰、電子戰、心理戰、情報戰等“不對稱作戰”的“軟殺傷”方面著手加強能力建設。在指揮戰方面,臺軍將加快臺軍武器裝備平臺之間及其與作戰指揮中心的互聯互通,同時強化臺軍各級聯合作戰指揮機制的效能,減少指揮環節,實現“指揮層級扁平化”。在網絡戰與電子站方面,一方面利用島內民間的電子科技優勢,研發新型計算機病毒、電子幹擾或電子攻擊武器等,強化網絡戰與電子戰攻擊能力,彌補臺在新武器發展方面的不足,同時加強對自身系統的安全防護。
除了軟的一手外,臺軍還將加大對所謂“下一代高精准武器”的投入力度,圖謀打造“不對稱作戰的硬殺傷武器”。據臺媒體報道,臺“國防部”2008年度用于高新武器裝備研發和引進的預算達1267億元新臺幣(4元新臺幣約合1元人民幣),較2007年增加了399億元,其采購重點集中在能提升“不對稱”戰力的武器裝備,主要包括美國的“鋪路爪”遠端預警雷達、“愛國者3”導彈、P-3C反潛機等。
擴充“部隊” 圖“決戰境外”
臺軍還非常重視“不對稱作戰”部隊的建設。根據臺軍“精進案”規劃,臺軍總兵力到2008年底將裁減至27.5萬人,而爲了應對“斬首”、“襲擾”等“不對稱作戰”樣式,臺軍特戰部隊兵力卻從2006年的5000人,增加到2007年的6000餘人,幷且還將繼續擴編。
據島內媒體披露,目前臺軍共有19支特戰部隊,他們不僅定期邀請美軍教官前來指導觀摩訓練,還成建制地前往美軍的特戰基地進行協同演習。
按照臺近年來推出的“拒敵境外”及“先發制人”軍事戰略,臺將其視爲一種“關鍵嚇阻戰力”,揚言將在必要時派遣這些“不對稱作戰”的“拳頭”部隊潛入大陸沿海地區,攻擊大陸的指揮系統、導彈陣地、機場和港口,“以打亂解放軍的進攻節奏”,“癱瘓大陸對臺發動戰爭的能力”。
頻繁演練 不對稱戰法
據臺媒體報道,臺軍今年已舉行各類聯合演習訓練活動40餘次。在這些演習中,臺軍按照“爲實戰而訓練”原則,臆測解放軍可能的“不對稱”攻臺戰術戰法,設定訓練目標與訓練標准。在今年的“漢光23”號演習中,臺軍加大了城鄉守備等“不對稱作戰”演練內容。臺“國防部”提前向部隊編印下發“伊拉克城鎮巷戰”與“車臣不對稱戰爭”等手冊,介紹美軍在城鎮巷戰、遊擊戰、圍剿戰以及狙擊遲滯戰例中的經驗教訓,爲臺軍演練“不對稱作戰”提供參考。
李天羽表示,在明年4至7月進行的“漢光24”號演習中,將繼續演練“不對稱作戰”內容,對今年演習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改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4/7/1/0/100471096.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47109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