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讀不出《趣味社會學》有啥趣味?
你沒時尚的品味和格調唄!另參本館:《LV時尚王國》
尤卡格羅瑙《趣味社會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任何現代社會中,按照我們對社會動力的理解,時尚和趣味處于中心地位。在這部關于社會生活的專著中,尤卡?格羅瑙運用凡勃倫、西美爾和利奧塔斯社等人的論述,展示了時尚是如何以一種遊戲的形式使現代社會緊密結合,並讓個性化與社會化之間的對抗力量達到平衡。在本書中,作者列舉了豐富的研究事例,如十九世紀末歐洲占統治地位的庸俗風格;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甦聯奢華之風的變遷;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西方優裕生活的觀念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及二十世紀晚期的食品恐慌和食品時尚。
趣味社會學-目錄:
第一章 引言 1 需要,趣味,愉悅——理解現代消費
第二章 哲學美學和品味的提煉 1 社會美學還是美學社會學 2 什麽是高雅品味
第三章 奢侈、庸俗和時尚 1 庸俗、時尚和品味的墮落 2 蘇聯之庸俗藝術和奢侈 ……
第四章 趣味和時尚 1 時尚作爲一種自我推動的社會過程 2 風格與時尚的社會功能 ……
第五章 社會形式之美 1 西美爾論社會形式 2 遊戲與美
第六章 結論 1 美學社會學和每日生活的美感化 索引
書是從社會學的角度討論了人人們的飲食、時尚和趣味等方面裏的深刻問題,可惜翻譯的水平太差,搞的文字晦澀的要死,讀下來可以說毫無趣味可言。可惜了。......
是嗎?那就讀本中文寫的
範玉吉《審美趣味的變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本書在對趣味理論的歷史梳理基礎上,結合現代神經醫學和現代心理學研究的新成果,指出趣味是一種在特定的生理基礎上的社會建構,是生命衝動的內在選擇。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本書對高雅趣味的虛假性做了剖析,指出根本不存在趣味的高雅與否之分,而只存在趣味的真假之別,從趣味的真假出發,進一步對現代社會的審美趣味諸問題進行了研究。
本書一方面對西方美學史上趣味理論從產生到發展到成熟的歷史軌跡加以梳理和分析,找出“趣味”在傳統美學中的作用和意義。另一方面藝術表達人性的出現。
本書的寫作採用了思辨和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按照傳統美學理論來看,神經美學的研究方法屬於非理論的趣味研究法。運用這種科學實證手段對趣味進行研究,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審美發生的生理機制,對現代美學研究有很大的幫助。同時,用這樣的理論來分析時尚文化中的美學新問題,不但拓寬了美學研究的思路,豐富了美學研究的內涵,還將美學從純理論層面拉入現實審美的層面。
目錄
第一章 趣味與審美判斷的早期聯繫
第一節“趣味”釋義
第二節 柏拉圖以前的哲學對感官的認識
一、感覺對認識世界的作用
二、感覺相對主義者普羅泰戈拉
三、蘇格拉底對感官認識的排斥
四、經驗論思想的產生
第三節 柏拉圖對趣味的否定
第四節 亞裏士多德對趣味的有限度肯定
第五節 味覺和審美判斷的早期聯繫
一、對人的發現和肯定
二、表達個人性的出現
第六節 “趣味”作為審美判斷術語的早期使用
第二章 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趣味標準
第一節 唯物主義經驗論的確立
一、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奠基者培根
二、霍布斯的相對主義趣味觀
三、經驗主義趣味觀的哲學基礎:洛克的
《人類理解論》
第二節 經驗主義趣味理論的初步建立
一、植根于內在感官的趣味
二、哈奇生:趣味的先天基礎
第三節 休謨為經驗主義審美趣味立法
一、休謨的人性論
二、對趣味的理解
三、審美趣味的特徵
四、造成趣味差異的原因
五、審美趣味的培養
六、對休謨的評價
第四節博克:徹底經驗論的審美趣味
一、美是某種心靈可感知的性質
二、感覺論的趣味原則
三、理性對趣味的影響
四、對博克的評價
第三章 理性之光照耀下的審美趣味
第一節 理性主義哲學及其影響
一、“我思故我在”與笛卡爾哲學
二、萊布尼茨:美感是混亂朦朧的感覺
第二節 法國新古典主義美學趣味
一、新古典主義理論的創始人高乃依
二、新古典主義美學趣味的仲裁者布瓦洛
三、作為新古典主義對立面的非理性趣味
第三節 英國的古典主義藝術趣味
一、英國新古典主義理論的創始
二、艾迪生關於敏銳的趣味的培養
三、約翰遜的趣味觀
四、雷諾茲的理性化趣味觀
第四節德國的理性主義趣味
一、德國的新古典主義趣味
二、理性主義哲學及其趣味
三、萊辛的理性主義趣味觀
第五節 經驗的理性主義審美趣味
一、伏爾泰建立在感性基礎上的趣味觀
二、狄德羅的理性主義趣味觀
第六節 康得:綜合了感性與理性的趣味
一、從感官到理性的趣味
二、趣味判斷的四個契機
三、趣味與道德
四、趣味與天才
五、對康得的簡評
第四章 社會學視野中的趣味
第一節 早期實證主義與趣味
一、孔德:實證主義與社會學的奠基
二、史達爾夫人:首開社會學美學的先河
三、丹納:決定趣味的三要素
四、羅斯金:用於社會批判的審美趣味
五、達爾文:進化論與趣味的形成
第二節 趣味與階級的聯繫
一、趣味與階級關係的早期理論
二、哈拉普的藝術理論
三、社會學立場的趣味理論
四、對哈拉普的評價
第三節 布迪厄:用於劃分社會階層的趣味
一、文化批評理論的基本術語
二、布迪厄的社會批判理論
三、作為階級區分標誌的趣味
四、對布迪厄趣味理論的評價
第五章 表現的趣味與自然的趣味
第一節 克羅齊
一、克羅齊美學觀的哲學基礎
二、克羅齊的美學觀
三、克羅齊的趣味觀
四、對克羅齊的趣味觀的評價
第二節桑塔亞那
一、桑塔亞那的哲學思想
二、自然主義的美學觀
三、自然主義基礎上的趣味觀
四、對桑塔亞那的趣味觀的評價
第六章 趣味:生命衝動的內在選擇
第一節趣味從何而來
一、趣味不完全是社會建構的產物
二、趣味也並不完全是一種心理構成
三、神經美學與審美趣味研究的轉向
四、審美趣味是特定生理基礎上的社會建構
第二節 高雅趣味與真實趣味
一、高雅趣味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虛構
二、真實趣味是生命內在需求的表現
第三節 消費時代的趣味
一、消費時代的邏輯
二、消費時代審美趣味的特徵
三、消費時代的“傳媒無意識”
結論:呼喚回歸感性的美學研究
品味>百度百科
什麽是品味?品,有人品、品質、品德的意思,味是趣味、體味、回味,合起來,大概是指一個人的品質,趣味,情操,休養。但品味從字面上還有另外一個最原始、最直接的解釋。品是品嘗,味是味道,合起來倒有品嘗味道的意思。比如同樣是一杯茶,有的人端起杯咕嚕咕嚕一口氣喝下去,這個茶是什麽味都不知道,更談不上品味。而另一種人,會在一間四壁排滿了書,窗前有幾棵綠意盎然的植物的屋子裏,他斜斜地靠在用竹藤做的沙發上,捧著一本書,沏上一杯茶,讓茶葉在熱水的浸潤下慢慢地舒展開來,一陣陣的清香在四周飄蕩。然後,他再端起茶杯,細細品嘗,讓那茶水苦中帶甜,甜中帶澀的味道由舌尖慢慢沁入心扉,然後由品茶而品到生活,品到人生……這就是品味。
生活品味,顧名思義就可以理解爲品嘗生活的味道。但不是用舌尖用味覺去品,而是用心去品。比如說看到秋天裏一棵掉光樹葉的大樹,有的人感覺到的無非是一棵光禿禿的樹嘛,而有的人卻能品出一種蕭瑟蒼涼的美。比如說在公共汽車上遇到一個孕婦站在自己座位旁而須讓座時,有的人會覺得懊惱,覺得倒黴,甚至對那個孕婦産生了一種厭煩埋怨的情緒。而另一種人,會心甘情願地主動讓座,並且會從對方的感謝和旁人的贊許中品到一種付出的快樂、奉獻的快樂。再比如說,同樣是做銷售,有的人感覺到做銷售就是一種必須厚著臉皮求人,然後才能讓自己賺到錢的工作,有的人卻能從對客戶的服務、關懷、交流中品味到這是一份能幫助客戶,能給客戶雪中送炭或錦上添花,且賦有挑戰性,能實現自我價值、充滿愛心和責任感的事業。
對生活不同的感受和態度體現出一個人品味的高低。
品味高的人,他的生活優雅、精致、有情趣、有格調、有追求、有意義,品味低的人生活粗魯低俗,愚昧無聊,但往往這種人還自以爲是,醜態百出。
要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要提高修養。第一是品格的修養,第二是文化藝術的修養。品格的修養,是一個人的最根本修養,它能從內在提高一個人的品味。如果一個人的品格高尚、正直、正義、寬容、有愛心、有責任感、進取、勤奮、豁達等等,那麽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品味自然是高的。品格的修養能體現高雅品味中的“高”字;而文化藝術的修養,能體現高雅品味中的“雅”字。比如說提高了文學方面的修養,那麽談起話來就有內涵,語句就會文明優雅。比如說提高了美術方面的修養,懂得色彩的搭配和諧,提高了審美的情趣,那麽他在穿著打扮上就會優雅脫俗,在居家的布置上也會別具一格,饒有情趣。提高了音樂舞蹈方面的修養,那麽你舉手投足的體態,說話的聲音、表情等都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一種美感。
同時,當你潛心于提高文化藝術方面的修養時,你就會慢慢摒棄一些低俗的習慣和愛好。你可能會放棄又浪費時間又傷身體的打麻將,而選擇去打球、遊泳、健身等有益于身心的活動;你可能會將夜生活由原來的去夜總會狂唱狂跳而改爲去參加音樂會,看電影,參加一些文化沙龍,或在家裏看書。
每一種文化,每一種藝術都充滿內涵,充滿樂趣,它往往讓人越學越喜歡,越鑽研越著迷。同時,它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相互通融的。你在文化藝術方面的修養提高了,就會自然而然地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以至于你對生活,對工作,對環境,對人生的態度也會改變。你會懂得欣賞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會感受生活中絲絲縷縷的快樂。你的眼光,你的品味就變得高雅,變得藝術,變得獨特了。
另外,談一談品味與錢的關系。有的人認爲高雅的品味、優雅精致的生活、文化藝術的修養、打高爾夫球、聽音樂會、彈鋼琴、寫字繪畫讀書、穿著打扮,等等這些似乎都是有錢人才能辦得到。只有先賺到了錢,才能提高品味。有的人甚至直接把有錢的生活跟有品味的生活混爲一談。其實,完全不是這麽回事。錢或許能夠讓你高雅的品味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但絕對買不到高雅的品味。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穿著名貴華麗的衣服,戴了一身的金銀珠寶,但是卻讓人看起來粗俗不堪。而有的人雖然衣著便宜,但搭配得大方得體,顯得高雅脫俗。這就是品味的差別。
曾經聽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夫婦靠做生意發了一筆橫財。有錢了,生活富裕了,但別人總說他們俗氣,他們不甘心,就決定附弄風雅。這天,他們去參加一個文化沙龍,爲了表現自己的富貴,兩人都穿得珠光寶氣地出現在聚會上,與那種高雅的藝術氛圍格格不入,並且還鬧出了大笑話。聚會上,有人唱了《滿江紅》這首歌,這對夫妻看到大家都聽得入迷,就問,這首歌是誰寫的?真好聽。別人回答說是嶽飛,那位富太太很認真地說:“能不能告訴我這位嶽飛住在哪兒,電話號碼多少,他這麽厲害,我可得多跟他學學!”?!……
所以說,粗俗的人即使有錢也只能買到些豪華排場,骨子裏還是低俗不堪。
相反,沒有錢,也並非不能有高雅的品味,這樣的例子就多了。象古代許多的文人逸士,他們往往都是過著清貧但高雅的生活。陶淵明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高雅品味,普通人是難以企及的。
把錢看得太重,鑽進錢眼裏,淪落爲金錢的奴隸的人渾身散著銅臭味,是談不上高雅品味的。但另一方面,一味地輕視錢,虛僞地視錢財如糞土,不切實際,自視清高,這樣的人又不免有一股酸溜溜味道,象孔乙己一樣,同樣也不算有高雅的品味。
總之,品味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而是內在高尚品格的體現,是文化藝術修養的體現。高雅的品味是用心品出來的五彩繽紛的生活的味。
提升品味總的要求和目標:
外樹形象,內強素質
穿著得貼,言談舉止大方;心是善良,溫柔體貼
發型很重要,
關鍵一點就是找准適合自己的...
煉的方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多學多讀多看多練多聽多說..
http://baike.baidu.com/view/668745.html?tp=0_11
格調>百度百科
格調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某種存在。其實,再高、再隱秘的格調通常都得以某種形式體現出來。比如說,在客廳裏放一個假山,做一個噴泉,可能是農民企業家的格調。在客廳裏布置一個大魚缸,那是中産階級的消遣。再比如某些講格調的人衣食住行都講究名牌……
而比爾?蓋茨在客廳裏以一個水族宮當背景,養的是瀕臨絕種、很難侍候的一條鯨鯊,這種做法最需要財力、智慧和想象力,並不單純是露富的一種手段。這是世界首富的格調。不論格調的形式如何體現,有一點是肯定的:人在創造“格調”,“格調”又反過來“創造”某個群體。
一個人格調的高低與其富裕程度和所受教育的程度未必成正比。格調,有時不過是一種框架,不去理會概念上的格調,反而可以從容自在地生活,反而可能活出真正的格調來。所謂灑脫者,應該是那種既可以升格也容易降調的人。
格調是指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美學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藝術家藝術造詣、文學修養、審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總彙體現。藝術作品的格調有雅俗之分。格調不僅取決于作者的思想境界,同時也取決于作者所能達到的藝術境界。高格調一般不僅要表現深刻的思想,健康的內容還要求藝術家要有精湛的藝術表現力。從創作角度來看,格調是藝術家思想境界和藝術境界的最高體現,從欣賞角度來看,它是藝術批評的重要標准之一。
http://baike.baidu.com/view/23241.html?tp=0_1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