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28 09:20:30| 人氣4,258| 回應1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紹興師爺》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長得有點文痞味的陳道明在2003年22集電視劇《紹興師爺》裡,更進一步演活了《雍正王朝》裡尚未鮮明點出是紹興師爺的鄔思道之紹興師爺形像,算是替紹興師爺平反了。

平反了又何用?如同前評《胡雪巖》《白銀穀》《喬家大院》裡的徽晉商們,還不是隨著滿清王朝、消失於歷史洪流!

2003年22集電視劇《紹興師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7dzAZWYSQ&list=PL0047EFCD69FFC25F

主演:陳道明/方子哥/周旭/顏佳
【影片介紹】
  在紹興的歷史上,有一群被歷史掩蓋的文人墨客,他們用自己的智慧與人格力量,影響了明清時期的官場氣候,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特有的官幕文化,他們就是在中國官場上佔據相當篇幅的文化人-紹興師爺。
  由於紹興在明清兩代出了大批的進士舉人,這些人成為傳統政治體制中的新生力量。於是紹興籍官在全國各地隨處可見,成為師爺們攀附的主要對象;加上親友、同僚間的互相提攜,紹興師爺們逐漸構築起自己的關係門路,形成了〔無紹不成術〕的局面。然而,在紹興師爺們官場翻雲覆雨、家中門庭若市的背後,卻隱藏著他們寄人籬下,四海漂泊的淒苦生活,而那些剛直不阿、心存良知的師爺,更是飽受官場黑暗與良知獨存的折磨。
  本劇講述的,正是這樣一位匡扶正義、睿智精明、清正廉潔、富於傳奇色彩的紹興師爺-方敬齋。著重刻劃了方敬齋等一批師爺的人格行為及非官而官、寄人籬下、幕後弄權的復雜心態,它以曲折的故事情節展現了科舉制度下一批落榜秀才的命運,折射出晚清社會光怪陸離的社會景象。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dvd/dvdfile.php?item=D020023185

陳道明《紹興師爺》注解官場文化 
 
   紹興師爺是一種特殊的文人現象,因其南方特色甚濃的傳奇巧計智慧而在民間頗有口碑。
  2003年22集電視連續劇《紹興師爺》,演繹的正是清朝的這些文人群體,其中著力塑造了著名師爺方敬齋剛正不阿、足智多謀,以及善惡分明、救人于危難之中的品質。同時,師爺的東家董瑞,也得以充分展示性格,他在方敬齋的幫助下,步步高升。戲中穿插的秀梅、秀蘭兩姐妹與方敬齋、董瑞的愛情故事則是充滿了計謀的戲中的溫情純真所在。
  師爺人生,其實是無奈中的一條生路。師爺雖弄權于幕後,畢竟寄人籬下。既有借東家的權勢縱橫官場的灑脫,更有不能盡情施展才華的痛苦。東家落難,師爺不能袖手于後;東家得意,師爺不能爭勝于前,人格分裂,內心中撞、幕後、幕道、幕品、幕風……各種複雜因素的碰擊迸現出繽紛的精神氣光。
  該劇的編劇聚集了以顧錫東爲代表的衆多浙江知名作家:錢法成、顧頌恩、胡小核等以一出《紅樓夢》穩坐當代劇作護駕之座的顧錫樂,年事已高卻鋒芒不減當年,才情依然縱橫,思路依然敏捷。劇作家們地産舉制度下一批落榜高智商上子的生存狀態體味得入木三分。他們認爲,如果說“微商”反映貿易文化,“晉幫”代表資本文化,那麽,“紹興師爺”最能充分注解封建的官場文化。
  身爲電影導演的張子恩,接手拍了第一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便一炮走紅,這未免令他有些感憾。自此以後,一發而不可收,《慈禧西行》、《珍珠翡翠白玉楊》、《康熙微服私訪》,清戲一部接一部,包括這部《紹興師爺》,似乎他成了清戲的代言人。其實他更喜歡文化氛圍重一點的戲,這好像是所有中國電影導演解不開的一個情線他認爲自己不是很有喜劇卻拍了很多的喜劇片、武打片他認爲這非常有趣。
  對《紹興師爺》,張子恩總體把握之外,奔波于現場的仍是老搭檔朱建新導演。這個東北漢子,人開朗爽直得不行,真叫他們如何去理解南方人的彎彎計。
  方子哥離開《北京深秋的故事》,到這兒當上了大老爺,性格靦腆的他是演藝圈出名的大好人。對角色的理解,方子哥是反派正演的路戲,找出角色爲的合理性。
  該戲最大的熱點似乎還是來自加盟該劇的大明星陳道明。
  一直不斷“光頭”(最近老拍清戲)的陳道明是劇組的心所在,投資方咬牙聘請他也頗顯追求高質量的決,中有傳聞陳道明認爲《紹興師爺》應走出南方,到北方拍,才顯氣魄,劇組到底還是在浙江拍攝了20余天後便揮師北上。
  正想去見陳道明,陳道明卻來了,在樓下打電話上來,叫子哥去送的士錢,他忘了帶錢包出來。
  上來後,見我和子哥在聊天,便說“你們工作吧,不打擾了。”我看出了些許揶揄,于是我知道又是一個看透了許多的人。
  其實,陳道明並不如外人所想像的那般遊戲人生,骨子裏,他是個太認真的人,認真得不僅跟別人過不去也跟自己過不去。他認爲當個演員實在沒什麽了不起,證據就是,有好多人老把子女或什麽人托付于他,讓他帶他們當個演員,卻從沒有人托付什麽給他爸爸,他爸爸是醫生,沒人說請他爸爸帶她他們當個醫生,陳道明對自己的痛心令導演朱建新都不平起來,委婉道也不能妄自菲薄嘛!
  坐在對生活、社會有那麽刻骨認真的陳道明的對面,我覺得有些卻有更多的親切,他說別跟人說咱們聊的。
  于是,我只能打住。
  做記者,也得先個人不是?
  但有一個疑慮卻是忘了與陳道明交流的,就是,面對不喜歡的事物能當面拒絕甚而揚長而去的陳道明,能否把握得住紹興師爺絕頂聰明之下的一點點卑微?
http://ent.sina.com.cn/v/2003-03-03/1837135463.html

動漫《少年師爺》展示“紹興師爺”新形象>新華網浙江頻道08-04-17

    紹興師爺全國聞名,不過熒屏上師爺一般是以捋著胡子、搖著扇子的老者形象出現的。可紹興市正在拍攝動漫片《少年師爺》,改變了紹興師爺的傳統形象,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師爺是紹興獨有的文人群體,明清時期,紹興籍師爺遍布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門,有“無紹不成衙”之說。在過去的一些影視片中,紹興師爺大多依附權勢,為當官者欺壓百姓出謀劃策,給人留下了幕後弄權、陰險姦詐的印象。
    現在用動漫形象出現的師爺,不僅形象可愛,而且善惡分明,足智多謀。52集動畫片《少年師爺》,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太子到江南微服私訪,發現紹興第一神童有假,而地方財主與草包縣令相互勾結,欺壓百姓,劇情圍繞小師爺與財主、縣令係列鬥志鬥勇的故事而展開,最後正義戰勝邪惡。
    “其實,歷史上的紹興師爺,有許多也具有剛正不阿、救人于危難之中的品質。我們把所有江南才子的聰明故事都濃縮到了劇本中,希望能通過片子為‘紹興師爺’正名,讓‘少年師爺’成為智慧和正義的化身。”有關主創人員告訴筆者。
    今天,筆者在紹興袍江新區的一處廠區內,先睹了《少年師爺》第一集“真假神童”,不僅看到了動漫師爺的可愛,更感受到了濃鬱的紹興文化。小橋,碼頭,烏篷船,臭豆腐,黃酒壇,眾多的紹式符號構畫出了一幅紹興的“清明上河圖”, “江南水碧粼光閃,清風徐來雲煙飄散,又見綠水青山,輕狂少年詩書藏……”片子所配歌曲清新婉麗,充滿江南韻味,片中還適時地穿插了一些搞笑的“紹普話”:“伢紹興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
    更有意思的是,這部講師爺故事的動漫片,從策劃、制片、導演到音樂、原畫、制作,都是清一色的紹興人。為拍攝這個片子,做服裝面料生意的紹興人丁立清專門注冊成立了紹興特立宙動漫有限公司,並投資了800萬元;總導演胡國明也是紹興人,連在繪圖板上勾勒一個個卡通人物雛形的姑娘小夥,也是剛從大專院校畢業的紹興人。
    經過一年半的籌劃,最近,片子第一集“真假神童”完成。據了解,《少年師爺》第一部26集片子計劃在明年1月底完成制作。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zj.xinhuanet.com/special/2008-04/17/content_13002485.htm

紹興師爺

  清代官署中的幕僚,由于紹興籍人較多,故稱。後引申爲謀士的代稱,有時含貶義。
  做官靠鄉誼,當幕友(師爺)、書吏(胥吏、書辦)也少不了鄉誼,一些地區的幕友、書吏還以鄉誼爲紐帶結成牢固的地域性行幫。如淮軍幕府中雖引用各省籍的幕友,但仍偏重皖籍,故皖籍幕友的比例最高。李鴻章曾說:“吾廬英俊,多從遊者。”從遊者即遊幕者、幕友。四川的刑名、錢谷幕友,十分之九是浙江紹興、湖州兩地人,兩地幕友各成一幫,各樹黨援,各自爲本幫幕友得以入幕出力,衙門中的幕友系何幫之人,則何幫中人得館較易。
  清代官場有諺語雲:“無紹不成衙。”說的是清代衙門中多紹興籍的幕友和書吏。紹興籍(指紹興府,下轄山陰、會稽、蕭山、諸暨、余姚、上虞、嵊、新昌八縣)的幕友即著名的“紹興師爺”(注:稱“紹興師爺”者並非皆紹興籍人,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但以紹興籍人爲多,故常以“紹興師爺”作爲師爺的泛稱),數量極多。紹興籍師爺龔萼在《雪鴻軒尺牘》中說:“吾鄉之業于斯(作幕)者不啻(chì)萬家。”他們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門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地域性“師爺幫”,彼此互通聲氣,互爲黨援,並排擠其他鄉籍的師爺。《文明小史》曾說到紹興師爺在衙門中的情況:“原來那紹興府人有一種世襲的産業,叫做作幕。什麽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門,無論大小,總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錢谷老夫子,……說也奇怪,那刑錢老夫子,沒有一個不是紹興人,因此他們結成個幫,要不是紹興人就站不住。”有名的紹興籍師爺,如杭州府首席刑名師爺周省三是紹興府會稽縣人,幕學專著《佐治藥言》的作者汪龍莊是紹興府蕭山人,《雪鴻軒尺牘》的作者龔萼是紹興城裏塔山下人,另一部師爺名著《秋水軒尺牘》的作者許思湄是紹興府新昌人。《文明小史》裏寫的師爺余豪是會稽人,《如此官場》裏的師爺宋錦詩也是會稽人,《歧路燈》寫了兩個師爺——荀藥階與其表侄莫慎若,皆是山陰人。
  “無紹不成衙”不僅表現爲紹興師爺遍布各地衙門,也表現爲很多地方的衙門中書吏多紹興人,紹興籍大名士李慈銘在日記中寫到這種情況:“吏皆四方遊民無籍者充之,而吾越人更多。”此“越人”即紹興府人。在京師許多衙門中,書吏之職幾乎被紹興人壟斷。夏仁虎引《舊京瑣記》雲:都中書吏,“原貫以浙紹爲多”。金安清《水窗春囈》說:“六部胥人皆紹興籍。”有一首竹枝詞也反映了六部書吏多紹興人的情況:“部辦班分未入流,紹興善爲一身謀。得錢賣缺居奇貨,門下還將貼寫收。”意謂中央各部的書吏分幾種班,都是未入流,紹興籍的書吏最善謀劃,並善于弄錢。這裏特別提到書吏的紹興籍貫。清代京師書吏多紹興人這種情況,是由明代沿續下來的,即源于明萬曆年間朱賡輔政。清乾嘉時人昭梿在《嘯亭續錄》中談到這種情況的源流:“各部署書吏,盡用紹興人,事由朱賡執政,莫不由彼濫觴,以至于今,未能已也。”朱賡是紹興府山陰人,他利用職權引用了很多紹興籍書吏。這些書吏互相牽引,互爲黨援,形成了“書吏紹興幫”,或曰“紹興籍胥幫”。
  幕友和書吏所以多紹興人,與紹興人文化素養高、苛細精幹、善治案牘等特點有關,這些特點皆適宜作幕爲胥。紹興人所以不遠千裏入都爲胥,又與紹興人不戀鄉土的鄉風和當地人多地少的經濟狀況有關。明人王士性《廣志繹》說到明代的情況雲:“紹興、金華二郡,人多壯遊在外。如山陰、會稽、余姚,生齒繁多,本處室廬田土,半不足供。其儇(xuān)巧敏捷者,入都爲胥辦,自九卿至閑曹細局,無非越人。”清代沿明之俗,未改舊況。
http://baike.baidu.com/view/55481.htm

 紹興師爺真是“狗頭軍師”嗎?

“無紹不成衙”。紹興一地自古多謀士,以盛産足智多謀的名謀而聞名天下。至清代,更是形成一個特殊的幕僚群體——紹興師爺。
但曾幾何時,人們一提到紹興師爺,腦海中便會浮現戲劇舞臺上那“狗頭軍師”的形象:尖嘴猴腮、鼻梁上架無邊眼睛、眼珠子骨碌碌直轉、一肚子“壞水” ……將紹興師爺與那專門給主子出壞主意、餿點子的“狗頭軍師”挂上了鈎。
更有尖刻之人賣弄說,紹興師爺中的“紹興”兩字其繁體字就是一副活脫脫的“狗頭軍師”形象:“搞來搞去,終是小人;一張利嘴,一把筆刀;到處認同鄉,東也戤半個月,西也戤半個月,一言以蔽之曰:八面玲瓏剔透。”
“狗頭軍師”一詞原本是民間喻指那些愛給人出點子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後引申爲專門出壞主意的人。最早見諸于文字的大概是清?張南莊《何典》第十回:“次日,又宣衆鬼入朝,論功行賞;便封活死人爲蓬頭大將,地裏鬼爲狗頭軍師。”
  那麽,紹興師爺真是所謂的“狗頭軍師”嗎?
其實大謬也!試想,當年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等,何許人也?豈能任憑一個“狗頭軍師”擺布,而且事事處處倚仗之!所謂的“狗頭軍師”,或許只是紹興師爺群體中的若幹不入流之另類或曰敗類。縱觀紹興師爺這一特殊群體之才具操守,實在與那“狗頭軍師”風馬牛而不相及。倘若以偏概全,想當然地給紹興師爺戴上一頂“狗頭軍師”的帽子,無疑有失公允與客觀。
昔年的紹興師爺既以飽學博識、睿智精明、處事周全作爲從幕資本,又大多秉性耿介、剛直不阿,以匡扶正義爲己任。如曾任明代抗倭名臣胡宗憲幕僚的徐文長(渭),入幕意在抗倭,而非圖升官發財。時督府威勢森嚴,一般幕客皆“膝語蛇行,不敢舉頭”,惴惴然惟恐獲罪。惟徐文長卻始終戴敞烏巾,侃侃而談,旁若無人,“矯節自好,無所顧請”。
紹興師爺雖系幕僚,但他們“儼然以賓師相處”,恪守“盡心”、“盡言”、“不合則去”之從幕“三准則”。“盡心”即傾全力爲幕主做事,不存異心;“盡言”即暢所欲言,不時糾正幕主在政務中之差錯;“不合則去”,則指一旦幕主處事不公,雖經反複勸阻仍毫無轉變,便可自行拂袖棄幕主而去。他們絕不會拘泥于某一幕主,爲獲取蠅頭小利而傷天害理。他們大都心存天理、國法、人情。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紹興師爺所具備的高潔品格。
紹興師爺這一特殊群體的湧現,固然與封建官僚政治的演化密切相關,但也與紹興一地獨特的文化背景直接相關聯。
紹興一地自春秋越王勾踐爭霸始,在大夫文種(筆者以爲,此公應該是紹興師爺的“祖師爺”。當年他向勾踐獻“七術”,最後僅用“三術”即滅吳,同時也引來殺身之禍)等的倡導下,便重視發展教育。西晉末葉,晉室南遷,是爲東晉。山清水秀的紹興招來衆多北方士人聚首,文學流風由此應運而生,曆南北朝而不衰。紹興開始形成重讀書的風尚,對求功名趨之若鶩,經隋唐、兩宋的進一步強化,得以最終確立。所謂“無論文武,總以甲爲重,謂文以途,否則胸懷韜略,學貫天下,皆目爲異路”,讀書求仕成爲一代又一代紹興人畢生的奮鬥目標。
至清代,這股求仕之風更盛,從清順治至宣統元年,紹興一地中進士者多達638多次,中舉人者2361人次。如此衆多獲功名者,便産生産生兩個結果:一方面官職有限,中士者只能候官補缺,期間便大量作幕僚,使幕僚群體日益壯大;另一方面進一步剌激人們去苦下功夫讀書,因爲一旦中舉即可由清貧布衣走向高官厚祿。
紹興師爺群體的出現,還有一個特殊的曆史背景,即從順治至乾隆四年屢興文字獄。尤其是在處理汪景棋、查嗣庭一案時,突然詔停浙江鄉試、會試,一時堵塞發紹興學子登科入仕的通道。大量學人只得放棄科舉,轉向學律從幕。于是,日漸形成一個以家庭、鄉土爲紐帶的幕僚群體。紹興籍師爺龔萼在《雪鴻軒尺牘》中說:“吾鄉之業于斯者不啻萬家。”他們遍布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門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地域性“師爺幫”,彼此聲援,相互提攜。其他鄉籍的師爺也紛紛轉投之,以“紹興師爺”自稱。
紹興師爺大致分五類。一曰“書啓師爺”,專替幕主起草各類文字;二曰“刑名師爺”,專管協助幕主審理刑事案件;三曰“錢糧師爺”,專門協同幕主辦理財政、賦稅;四曰“賬房師爺”,有的衙門裏則由錢糧師爺兼任,專替幕主管理重要賬目;五曰“挂號師爺”,主要負責批牘(批答文件);六曰“征比師爺”,負責考核征收田賦。
在整個清代,紹興師爺深受諸多封疆大吏的器重。曾國藩的師爺房士傑系紹興會稽人,左宗棠的師爺程塤系紹興山陰人,張之洞的師爺馬家鼎系紹興會稽人,紹興山陰的婁春藩則先後當過李鴻章、榮祿、袁世凱、端方等的師爺,一生備受禮遇。
另據《清代野史》記載,雍正年間的河南總督田文鏡,其師爺鄔斯道也是紹興人。鄔斯道曾替田文鏡擬一折參劾當時權傾朝野的隆科多,雍正正好借題發揮,罷免了隆科多,並從此對這位鄔師爺刮目相看。雍正曾在田文鏡之請安奏折上批曰:“朕安,鄔師爺安否?”當然,這也許只是後人在贊賞紹興師爺時的一個演義。
http://xk.cn.yahoo.com/articles/071217/1/6tlk_2.html

 紹興師爺鄔思道

    電視劇《雍正王朝》裏面有一個人的形象是最爲特殊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到的未蔔先知、功成身退的紹興師爺的鼻祖鄔思道!曆史上的鄔思道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我們今天就來介紹他。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象鄔思道這樣的人,正史《清史稿》裏面是不會有他的傳記的。因此,關于他的傳聞,都來自清人筆記——秘聞野史。最爲關鍵的一點,就是,曆史上的鄔思道,居然是紹興師爺的鼻祖!這在清朝越中一帶已得到幕師公認!
    一、“紹興師爺”
    關于“紹興師爺”這個詞裏面的“紹興”,是指清代的紹興府。清代的紹興府包括山陰、會稽、蕭山、諸暨、余姚、上虞、嵊縣、新昌八個縣,位于杭州灣南岸。全地區以會稽山爲中心,兩翼爲浦陽江和曹娥江,山水秀麗,乃古越國腹心之地。自東晉開始,這裏即成爲全國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所謂“師爺”,是對古代官府衙門中幕僚的俗稱。古代將帥出征,治無場所,以幕爲府,故稱幕府。在幕府中辦事的那些類似今秘書、參謀等文職佐理人員,就叫幕僚或幕友。他們是一些受過專門訓練,在法律、財會、文秘等方面具有專門知識和一技之長的讀書人,被各級地方長官聘請爲某一方面的私人顧問,不帶官職而參與政務。官員稱幕友爲“西賓”“西席”“老夫子”“先生”,幕友稱官員爲“東翁”“東家”,平時幕友與官員可以平禮相見。
    問題在于,“師爺”這種角色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呢?難道真的是從鄔思道開始的麽?
    其實,“師爺”這種角色古已有之,而且在曆史上並無任何貶義。從戰國時期信陵、孟嘗、平原、春申“四大公子”門下養士起,中國曆代政治舞臺上出常人物的身後總是少不了門客幫閑。
    這些人或出謀劃策,或代筆捉刀,或隨吟清談,或承宣接洽,各持其事,各爲其主,成爲政治上的重要配角。只是他們一直未能形成專門的職業群體。
    直至明代晚期,特別是清代,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幕友佐治才得到法律及社會的廣泛認可,門客幕友才成爲各項政務不可或缺的人物,各級官府衙門裏都有幕友參預政務,尤其是府、縣兩級衙門,至少要聘請刑名、錢谷、書谷、挂號等四五名幕友,于是便有“無幕不成衙”之說。
    爲什麽“紹興人”會更多的充任“師爺”的角色呢?
    紹興位于杭州灣南岸,山川形勝,經濟發展,自然環境優越,曆史文化深厚。自東晉起,這裏就成爲全國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多有文人學士聚居于此。
    中國封建社會信奉“學而優則仕”,讀書人的才智只能獻給帝王,紹興人自然也熱衷于走通過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的仕途。于是一代一代,紹興府中進士的有744人(其中山陰、會稽兩縣625人)。
    當然,能夠在科舉中踏上仕途出人頭地者畢竟只是少數,更多的人是在謀求仕途中被淘汰出局。加上清雍正年間因“文字獄”,曾一度下詔連續7年停止浙江鄉試、會試,使浙江尤其是紹興的讀書人受到重大打擊。
    于是那些科舉場上屢試不第,自覺得仕途無望的許多紹興人,便被迫放棄舉業,或轉而學商,走聚財致富之路,或轉而學幕,走充當師爺、替人佐治之路,經商和遊幕遂成爲紹興人謀生之道中除了從事體力勞動的的農工之外的兩大“熱門”。
    那些未來的師爺們不可能像當今的律師或某些專門人才那樣,通過大衆傳媒來宣傳和推銷自己,他們主要依靠同族、同鄉、師長、親友等有特殊關系的官員推薦而獲得幕席。
    好在紹興府所出的進士特多,京官、外官中都有不少紹興人。這些官員或者自己帶上可作幕友的同鄉、親友赴任,或者推薦給同僚同事,而獲得幕席者又提親攜友,把有類似境遇和才智的朋友或同窗介紹出去當幕友。
    這一得天獨厚的地域人際條件,使得紹興一帶的幕友逐漸走向全國。加上紹興人處世精明,治事審慎,善于謀劃和辭令買,這些宜于作爲智囊人物的自身素質條件,使得他們易于適應幕僚生涯,並且幹得相當出色。他們互通聲氣,上下其手,構成網絡,且幕學的授受一般都是在親友古舊中進行,久而久之,便在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門形成“紹興師爺”這一龐大的職業群體,甚至有“無紹不成衙”之勢。
    實際上,清代各省讀書人都具有當一名師爺的才能及可能性,而清代的山東、四川、江西、江蘇等省也都出過不少“名幕”,不過總的來說,長江中下遊及錢塘江下遊地區是全國各衙門師爺最主要的供給地,其中又確實以紹興人最多。
    于是乎,逐漸的,“師爺”與“紹興人”就連在了一起!問題在于,這些所謂的“紹興師爺”真的和有本事麽?
    那是當然。紹興師爺擅長舞文弄墨,城府極深,能翻雲覆雨,幾個字可扭轉乾坤,故有“刀筆吏”之稱。
    1689年,康熙皇帝親臨紹興大禹陵祭禹,文武官員在禹廟臺階上列隊行九叩大禮,康熙最前,官員們按官職大小前後排列,在行禮中,浙江藩臺不慎將朝冠掉落,被(前排的)將軍瞥見,將軍與藩臺素來不和,事後便向朝廷參奏。
    按清朝律法,朝冠落地乃對聖上的大不敬,罪責嚴重。吏部下令要浙江巡撫查複,浙江巡撫有心保這位掌全省財政大權的同僚,但又不敢得罪滿籍的駐浙八旗最高長官的將軍,于是秘密召來衆多紹興師爺,出高價求兩全其美的複章。
    一師爺在聽了巡撫敘說後,稍加沈吟,擬出八字妙文,曰:“臣列位在前,禮無後顧。”這複章對將軍全無得罪之處,又推卸了自己的責任,且言外之意,若將軍看到在後面的藩臺掉冠,則必後顧,乃屬不敬。朝廷接到這個複章,只好不了了之。
    事後,這位紹興師爺獲得一字一千兩銀子的高額報酬(實爲九字,但第一字系自稱不計酬)。
    但是,我們爲什麽會說鄔思道是“紹興師爺”的鼻祖呢?
    二、“紹興師爺”的鼻祖鄔思道
    關于鄔思道的生平,說法不一。我們還要從田文鏡說起。
    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中,田文鏡可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曆史上,他是個什麽來路呢?
    田文鏡是漢軍旗人,非正途出身,康熙22年以監生授縣丞,用了30多年才升到侍讀學士,雍正元年奉派去華山致祭,揭發山西巡撫瞞報災情,從此開始深受雍正皇帝的信任,命他署理山西布政使,不到兩年就升爲河南巡撫。
    田文鏡與鄔思道又有什麽關系呢?
    據說,紹興人鄔思道自幼好讀書,科舉不得意,家貧,以遊幕爲生,寓居河南開封。當時的巡撫田文鏡慕名聘請鄔先生入幕!
    電視劇裏面可不是這麽說的!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鄔思道與雍正相識之風塵,是雍正的潛龍舊友、帝者師,田文鏡之所以聘鄔思道乃是雍正的“指示”。  
    這可是電視劇錯了。其實雍正皇帝未登基時,怎也是天璜貴胄,清制阿哥即使微服出巡也是有七八個人從旁監察保護的,在江湖中認識不太現實。
    鄔思道是如何贏得田文鏡的信任的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鄔思道替田文鏡承辦一件棘手的案件,與衆不同,案子上報北京刑部順利通過,不象以往屢遭批駁。
    還說有一日,鄔先生對田文鏡說:“君願爲吐氣督撫,抑或庸碌督撫。”田文鏡答,當然想做吐氣督撫了。鄔先生就說,“既然你想做吐氣督撫,就得聽任我替你辦一件事,此事你卻不可掣肘。”田文鏡就問是什麽事,鄔先生就說:“我替你准備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業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內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田文鏡與鄔先生相處了一段較長的時間,深知鄔先生有膽有謀,于是慨然答應了。原來這篇奏章的內容是彈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學士,隆科多倚擁戴之功,常做越禮違法之事,雍正這時已對他非常厭惡,正想清除他而苦于無從下手,因滿朝文武雖知隆科多不法,但懾于其權勢,無人敢揭發。
    鄔先生摩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雍正看了奏節,正求之不得,立即將奏節發交六部核議,辦了他的罪。從此,雍正對田文鏡寵遇日隆,而鄔先生也聲名遠播了。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可不是這麽說的!  
   《雍正王朝》是出于劇情的需要,才把彈劾隆科多的事改爲彈劾年羹堯的。
    那,鄔思道可是田文鏡的大恩人了!
    是的,鄔思道以自己豐富的政治閱曆和官場經驗,不僅贏得幕主田文鏡的寵幸,且爲雍正帝所看重,從而成爲紹興師爺公認的祖師爺。雍正帝常在田文鏡的請安折上朱批“朕安,鄔先生安否”?這就使以鄔斯道爲代表的紹興師爺身價百倍,爲各地督撫所矚目。
    鄔思道最終結局如何呢?
    三、鄔思道的最終結局
    這位鄔師爺,深知“高處不勝寒”的道理,急流勇退,告老還鄉。他歸家後著有《遊梁草》、《撫豫宣化錄》兩書,以田文鏡的名義刊行,皆述遊幕之道。此兩書後被師爺們奉爲枕中鴻寶。紹興師爺名氣由此大振,師爺以紹興爲貴,也爲各地官署所公認。 
    鄔思道離開了田文鏡。沒有了鄔思道的田文鏡如何了呢?
    田文鏡爲政過于嚴苛,比如推行墾荒、攤丁入畝、追討積欠,爲完成任務一味迎合上意,對下屬和百姓殘酷刻薄,于此世人不無非議。
    此外雍正喜聞祥瑞,田文鏡頗爲迎合,《永憲錄》說,“河南總督田文鏡進瑞谷一莖十五穗”;到雍正後期,田文鏡多次瞞報河南災情,爲雍正所察覺,雍正皇帝上諭:“田文鏡近來年老多病,精神不及,爲屬員欺誑……”此時田文鏡其實沒病,雍正皇帝實際上是勸他知難而退。不久,田文鏡奏請解任,“旋卒”,諡號端肅。顯然是和失寵後思想落差太大有關。
   “紹興師爺”在後來是如何發展的呢?
    晚清,紹興師爺中能人輩出,官吏爭相聘請,最負盛名的,有革命先烈秋瑾的曾祖秋桐豫受聘于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章士傑受聘于兩江總督曾國荃,馬家鼎受聘于湖廣總督張之洞,程壎受聘于直隸總督李鴻章,特別是號稱一代名幕的婁春藩,先後被李鴻章、袁世凱、端方等六任直隸總督相繼聘用,可謂權威高矣!
    李鴻章任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時,對部屬十分挑剔,然對婁春藩卻十分尊重,凡奏折、刑錢、鹽務等皆委婁辦理。其時永定河常有水患,婁經多次實地考察,查明泛濫原委,爲李鴻章制定出一個治水計劃,河患大減。在他主持總督府文案期間,直隸省無冤獄發生。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督署同僚皆聞風而逃,婁春藩獨留不去,苦撐局面至事平。庚子和議後,李鴻章擬保奏他出任京官,但被他婉辭了。
    “紹興師爺”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末,以慈禧爲首的清朝政府高唱“變法”,陸續頒布並實行一些“改革”措施。政府整頓官僚政制,消減了一些重疊和虛設機構,各省也相應裁撤了不少衙門與人員。各級官吏的裁減,迫使大量紹興師爺離開官場另謀出路,他們的活動和影響隨之弱化。
    同時,由于清朝政府廢八股、停科舉、興學校、獎遊學等,使辦學堂和出國留學蔚然成風。1911年,全國各地興辦新式學堂達 5 萬多所,有學生 100 多萬,構成了一個新的知識群體。他們用在國外或新式學堂中學到的知識武裝自己,逐漸取得政治舞臺上的優勢,從而極大地沖擊並削弱了紹興師爺在清朝政壇的地位和作用。
    在改革官僚政制和提倡新型文化的氛圍中,清朝政府號召各地司法獨立,在北京設立大理院,各省設立高等廳,各府、縣設立地方廳,審理訟事由法院專使司職,同時,起用歸國留學生和各地法政學堂、法政速成班的畢業生充實各級衙門,並用新型的法律手段代替紹興師爺的傳統審判方式,以新型的司法專門人才取代刑名師爺,從根本上動搖了紹興師爺壟斷司法審判的基礎。
    而且,由于此類法政學堂、速成班除專授法律專業知識外,還兼修經濟、財政、會計、統計等學科,其畢業生便以其所學廣泛滲入行政機構的各個層面,使紹興師爺師徒相授的錢谷秘訣逐漸歸于淘汰。隨著紹興師爺刑名、錢谷兩大優勢的漸次喪失,其群體土崩瓦解,其作用和影響也就由衰微而至沒落。
    雍正身邊的功臣們走的走,死的死。雍正王朝看來是要到了曲終人散的時候了。就在繼位第13年,雍正皇帝也駕崩了。他死得非常蹊蹺。有人說是俠女呂四娘爲報家仇,割了他的腦袋。所以現在雍正墓裏面葬的是一個金頭。文物部門也曾經想打開一看。究竟結果如何呢?
http://my.tv.cctv.com/?uid-295-action-viewspace-itemid-2377

另參本館《雍正王朝》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154/20060603065316

紹興師爺的興衰>歷史月刊 2007/09/12 【文/蠡木】

由於紹興人當師爺的很多,遍布全國,且名聲極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專門的稱謂──紹興師爺。至清雍正、乾隆二朝,紹興師爺已成為一個地域性、專業性極強的幕僚群體,有「無紹不成衙」之說。
在中國明清兩朝的政治舞臺上,曾經活躍過一群被稱為是「師爺」的人物,紹興是出師爺的地方,而安昌鎮又是師爺的薈萃之地。
師爺是舊時官署幕僚的尊稱。古代將士帶兵出征,以幕為府,故稱「幕府」。以後延攬幫辨各類事務的文人學士,也就獲得幕僚、幕賓、幕友等稱謂。明清時期,此類幕僚被稱為「師爺」。
師爺肇始於明朝中晚期,興盛於清朝,沒落、衰亡於清末民初,在中國封建統治機構中活躍了三百餘年時間,成為中國封建官衙幕僚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師爺雖為 幕僚,實質與各級地方官吏共同操縱著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司法等諸多層面,成為封建專制統治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封建官僚政治的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重 要作用。
由於紹興人當師爺的很多,遍布全國,且名聲極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專門的稱謂──紹興師爺。至清雍正、乾隆二朝,紹興師爺已成為一個地域性、專業性極強的幕僚群體,有「無紹不成衙」之說。
紹興師爺的起源,有人說是肇始於清朝雍正時候的鄔先生,但在鄔先生以前,頗不乏人。如明朝嘉靖年間的徐渭(徐文長),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入總督胡 宗憲幕府,抗禦倭寇,屢出奇計,為胡宗憲所賞識。其實,紹興師爺並不局限於紹興一地(即清朝的山陰、會稽二縣),浙江其他各縣也有。清代「四大奇案」之一 的主角楊乃武,是餘杭人,在當地也是個擅長刀筆的師爺。
  幾位著名的紹興師爺
  鄔思道
鄔思道,字王露,以字行,紹興人,是公認的紹興師爺祖師。自幼好讀書,科舉不得意,家貧,以遊幕為生,寓居河南開封。當時河南巡撫田文鏡幕名聘請鄔先生入幕,承辦一件棘手的案件,經鄔先生處理果然與眾不同,案子上報北京刑部順利通過,不像以前屢遭批駁。在日後的案件處理中,鄔思道得到了田文鏡更多的信任。
一天,鄔先生對田文鏡說:「你願做出人頭地的督撫,還是庸庸碌碌的督撫?」田文鏡答道:「當然願做一個有名望的督撫。」鄔先生說:「你既然想做有聲望的督撫,得聽任我替你辦一件事,你可不能掣肘。」田文鏡又問:「你怎樣做呢?」鄔先生說:「我準備為你寫篇上雍正皇帝的奏章,如果這道奏章能夠送上去,你的大 事業就可完成。可是這奏章的內容事先一個字也不能讓你看見,不知道你能不能信任我?」田文鏡與鄔先生相處了一段較長的時間,深知鄔先生有膽有謀,於是慨然答應了。
奏疏的稿子,是鄔思道早就預備好了的,他署上田文鏡的名字送出去,原來這篇奏疏的內容是彈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學士,清承明制不設宰相,大學士就是實際的宰相。為什麼隆科多能位極人臣?原來雍正這個帝位,是在康熙臨終時用不正常手段取得的,隆科多當時是陪侍康熙的至親,又是保衛京師、封鎖宮殿的統領,最後又是宣讀康熙傳位雍正「遺詔」的人。因此雍正當了皇帝後,隆科多恃功驕傲,不把雍正放在眼裡,而且常常做違法的事。雍正這時非常厭惡他,但礙於親戚關係,對自己又是有功之人,不能輕易罷斥,故想清除他但苦於無從下手。而當時內外大小官員,雖知道隆科多的不法情事,可沒有人敢向雍正揭發。
鄔先生對雍正的心理揣摩得很透徹,所以敢做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實際上是利用皇族間的內部矛盾,上下其手,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以田文鏡的名義送去的奏章,正是雍正求之不得的,投其所好,讓他可以借刀殺人。雍正即把奏章發交六部大臣核議。經過查核,所彈劾的罪名事事屬實,結果將隆科多辦了罪。從此之後,雍正對田文鏡寵遇日隆,而鄔師爺也名聞遐邇了。
田文鏡平時對下屬很傲慢,可是對待鄔先生卻頗為恭敬。鄔先生著有《遊梁草》(大梁就是阿南開封),他在田文鏡幕府所撰的公文書牘,匯輯有《撫豫宣化錄》,以田文鏡的名義刊行,這部書被師爺們視為枕中鴻寶。
  汪輝祖
汪輝祖,字龍莊,蕭山人。乾隆年間,沿海地區發現了很多人行使「寬永錢」,當時懷疑有人私鑄,於是乾隆皇帝下詔江蘇、浙江、福建、廣東諸省的總督、巡撫嚴查私自鑄錢以及買賣使用私錢的人。當時的刑律對於私造鑄錢,處刑極嚴,重則殺頭,輕則充軍,而且所在地的地方長官也要受到失察的處分。那時對外情況隔膜,這些封疆大吏無識無知,竟查不出「寬永錢」是何時何人所鑄。乾隆是個精明的主子,如果不及時查覆,後果堪虞。這時浙閩總督尹繼善、江蘇巡撫莊有恭都焦急萬分,他們就聘請了汪龍莊辦理此案。
汪龍莊見多識廣,歷史地理知識淵博,原來他早調查出這種錢的來歷,替尹、莊等擬了一篇疏奏道:「此種錢文,乃東洋倭人所鑄,由商船帶回,漏入中土。」原疏 裡還引用朱竹詫文集中載《吾妻鏡》一書中有「寬永三年序」,又徐葆光所者《中山傳訊錄》內載「市上行使寬永通寶錢」,二事作為證據,說明這是日本的錢幣,並非我國人私鑄。於是上頒「嚴禁商舶攜帶倭錢,及零星散布者官為收買之例」。總算天大的禍事,一下子煙消雲散。尹繼善為此事大加褒賞,他說:「做官治事, 不能不用讀書人。」
  全庶熙
全庶熙,紹興東浦鄉人,名懋績,又字盔三。他的父親全淇,字子衰,道光間遊幕雲南,官至開化知府,所以全庶熙從小住在雲南。東浦全氏,是越中的世家,南宋 時代,出過兩位皇後,是當時皇親國戚。全庶熙在同治末年,入雲南巡撫岑毓英的幕府,後又隨岑到貴州,光緒年間,又跟岑到臺灣。一直至光緒十二年 (1886),他脫離幕府生涯,任雲南東川知府,後來升任雲南省迤西道署督糧道,又擢升雲南按察使,調貴州按察使,擢貴州布政使。全庶熙的一生,有一件難 能而可貴的工作,就是他寫的一部日記,從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陰曆正月初一寫起,那時他在岑毓英幕府,可以說是他的從政伊始至去世前十數天為止,一 共有49年,積稿數尺,除了他生病臥床,中斷若幹時日以外,每日必有記載,從無間斷。
這部日記的內容,豐富多彩,對滇、黔兩省在清代發生的許多事件,他親歷其境,記載所見所聞,和當時的官文書大有不同,這是這部日記最可貴的地方。還有雲 南、貴州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日記於他所到之處的各民族地區、名稱、土司姓名、風俗習慣、奇異的服飾、不同的語言等等,一一詳細記了下來。所以作為 滇、黔兩省的少數民族史料,頗有參考價值。
  紹興師爺著作的兩部尺牘
兩百多年來,紹興師爺所著的書籍是相當多的,如《大清律例》、《洗冤錄》等書的註解,以及各類政書等等。由於社會制度變革,這類書籍只合庋藏於圖書館、檔 案館,供專門研究之用。唯有《秋水軒尺牘》、《雪鴻軒尺牘》這兩部書,尚為人們所傳誦,它們記載了紹興師爺遊幕四方、奔走衣食的情況。
《秋水軒尺牘》二卷,是紹興安昌人許思湄(字葭村)所著,《雪鴻軒尺牘》是紹興城裡塔山下人龔萼(字未齋)所著。他們倆人,同時同邑,同在華北各地遊幕 40年,彼此交好,書信往回多,而且這兩部尺牘中所往來的人,大都也是越中幕友,可以考見當時紹興師爺一部分的姓氏和生活。書中一鱗半爪的記載,也可窺見 紹興師爺這個行業的情況。如《雪鴻軒尺牘》載:「吾鄉之業於斯者不啻萬家。」又說:「幕雖較於讀書為易,然亦須胸有經濟,通達時務,庶筆有文藻,肆應不 窮。又必須二十內外,記誦敏捷,舉一隅而三反。更須天生美才,善於酬應,妙於論言。若無此三者,斷不能如超群軼倫,到處逢迎。龔未齋一生習幕,道出了幕之 三味。他又說:「千人學幕,成者不過百人,百人就幕,入幕者不過數十人。」「至於就幕,則又有甚難者,一省只此百餘十館,而待聘者倍焉。」這是紹興師爺競爭之烈,就聘之難。紹興人叫閒居在家、失業待聘的幕友為曰:「擱筆師爺」,乃形容失業。
做師爺的風塵苦況《秋水軒尺牘》中時有描述。如「遊直十年矣,天涯浪跡,顧影自憐」,「節前冒雨而歸,節後戴星以出,視家庭如傅舍,伊人況味如何?」又 雲:「民俗好訟,而郡友又喜吹求,置青氈于荊棘之中何復戀此雞肋。」又有雲:「欲留則門鮮五尺,欲歸則田乏十雙,細詢鄙狀,其謂我尚有生人趣耶?」
師爺類別:依其職務性質,紹興師爺可分為四類。
折奏師爺。起草上皇帝奏疏的幕賓,對主人的升黜榮辱關係重大,所以要求文筆寫得矞皇典麗,具備一定風格,還須內容貫串經史,熟悉山川輿地,博通政制民情。參戎幕的,對孫吳兵法亦須精研。
書啟師爺。專管書信的幕友。過去官場中,逢年過節,以及上司的生日、添丁、升官、加級等,都得寫賀信,上司的親屬若有死亡,也得寫唁信慰問。信中文字,往 往駢四儷六,氣概堂皇,其實盡是一派廢話。這類詞句,過去有一類應酬文字的書籍可以套用,千篇一律,所以書啟師爺不大為人所重。
刑名師爺。專門辦刑事、民事案例的幕僚。清朝光緒末年以前,各道、府、州、縣官吏,都兼任司法,僅省裡才有臬司專理司法事務。省以下這批官吏,有的是科舉出身,只懂得做八股文章,有的是捐官出身,甚至文理也不通順,他們對於法律完全是外行。而刑名案件辦理得當與否,往往關係到官吏的前程,因此這類事務只有委託熟諳《大清律例》的刑名師爺了。所謂律例,律是法律條文,其數量不多;例是判例,清朝自順治入關,統治中國兩百年來,這類判例,累積得多如牛毛,不是專門鑽研吃這行飯的人,要想問例是頗不容易的,因此各級地方官吏對刑名師爺極為重視。
錢穀師爺。專門辦理財政、賦稅的幕僚,相當於現在財政科局的職員。過去無會計制度,每一任官吏的任卸,要辦接收移交,要造所謂四柱清冊,要盤查核實,要靠平時收支記載,手續繁複,這裡面還包含有陋規舊習,上下其手的肮髒勾當,歷史造成有一定的專業性,認為是各地方政府財政命脈攸關。所以錢穀師爺的重要性, 僅次於刑名師爺。
  紹興師爺的沒落
紹興師爺在清朝政治舞臺上的發展,出現過兩次高潮。第一次是在雍正、乾隆時期。這一時期,清朝統治者從鞏固封建政權、平定邊疆叛亂以及發展生產、安定社會的大局出發,採取了利用漢族知識分子進行統治的措施,從而為漢族知識分子參與國家政事,進入各級衙門創造了條件。紹興師爺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紛紛投入官府,得到各級行政官吏的重用。第二次高潮出現在近代。這一時期,中外通商,西學東漸,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各級行政官吏廣泛延聘幕僚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特別是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地方實力派,為擴充自身勢力,趁機招兵買馬,網羅謀士,紹興師爺因處事靈活,深謀遠慮,善於機變而深受各地封疆大吏的器重。
清朝末年,紹興師爺開始衰微。光緒二十八至三十二年(1902~1906),清政府整頓官僚政制,從中央到地方相繼裁撤了不少機構與人員。各級官吏的裁 減,迫使大量紹興師爺離開官場另謀出路,他們的活動和影響隨之弱化。同時,由於清政府廢八股、停科舉、興學校、獎遊學,使辦學堂和出國留學蔚然成風,中國 社會形成了一個新的知識群體。新型知識分子用他們在國外或新式學堂中學到的知識武裝自己,逐漸取得政治舞臺上的優勢,從而極大地衝擊並削弱了紹興師爺在政壇上的地位和作用。至辛亥革命時,紹興師爺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特殊群體,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

另參本館 《清代官場現形記》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69/20060314075909
《官場現形記》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171/20060624062753

 

台長: 阿楨
人氣(4,258) | 回應(11)|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夜宴》
此分類上一篇:《宰相劉羅鍋》

阿楨
讓子彈飛 Let The Bullets Fly 2010

導演: 姜文
演員: 姜文 葛優 周潤發 劉嘉玲 陳坤 胡軍
劇情簡介
本片是中國導演姜文第四部作品,葛優、姜文、周潤發、劉嘉玲主演,改編自馬識途的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一部借古諷今的黑色幽默喜劇,中國百年革命史濃縮在兩個小時的惡作劇中,戲謔描述舉世皆然的官場醜惡、貪污腐敗、人性劣根等黑暗層面。
1919年,花錢捐得縣長的馬邦德(葛優飾)攜妻(劉嘉玲飾)、師爺(馮小剛飾)及隨從走馬上任。途中遭遇劫匪「張麻子」(原名張牧之,姜文飾)一夥伏擊,隨從盡死,只夫妻二人僥倖活命。
馬邦德為保命,謊稱自己是縣長的湯師爺,並聲稱自己身無分文,只有剛當上縣長搜刮民脂民膏才有錢。張麻子被湯師爺所說的誘人財富所動,自己扮作縣長,帶著手下趕赴鵝城上任。剛一進城,張麻子就遇到當地霸主黃四郎(周潤發飾)給自己的下馬威。黃四郎觀察假縣長張麻子,認為其「霸氣外露」,決定跟其較量一番。於是行俠仗義的張麻子、貪財如命的湯師爺和心狠手辣的黃四郎三人之間展開了一場鬥智鬥勇的較量。
片中有盪氣迴腸的兄弟情誼、生不逢時的亂世愛情,同時穿插了馬戰、槍戰、巷戰等多大場面,融合了江湖熱血和黑色幽默,是一部有中國風格的西部傳奇片。
姜文電影風格
姜文演而優則導,不算是一個多產導演,從《陽光燦爛的日子》(1993)、《鬼子來了》(1998)、《太陽照常升起》(2007)到《讓子彈飛》
影片短評
我看了第2次才看得懂在演什麼,故事劇情很快,對白很北京,不是很熟京片子的台灣人不習慣那字句與腔調,黑色幽默
非常好看的影片
推薦++++++分
kuso 又不失深度!!好看

中國賣座片以後還是敬而遠之

1F看一片好評的《讓子彈飛》,挺喜歡姜文早期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但此片看完空虛無感。劇情自是精采細膩,影帝個個在鬥戲,攝影特效都厲害,可惜就是遍尋不著迷人處,四平八穩,死/未死的伏筆已如浮雲,莫名疏離地撐完;同是賣座片,比較喜歡馮小剛的《天下無賊》,巧妙鋪陳極具感染力。
3F喜劇部分還不錯,劇情有點凌亂
4F這部片的好.需要有腦的人 才能看懂
2012-01-02 12:00:17
版主回應
過度詮釋是個有趣現象,影評本身就帶了點過度詮釋色彩。後現代主義更主張閱讀本身就會形成一連串誤讀。
但,不管是過度詮釋或是誤讀,這原本就存在於一部作品的八字天命之中。《讓子彈飛》既可用商業通俗影片的聲光娛樂原則享受藝術風景,也可以從多重政治暗喻裡把情節拆解後重新對號入座,體會異議份子的俠膽柔情。
表面上,可以是這樣的:山中土匪首領張麻子(姜文)劫火車洗財,奈何沒刮到車主財物,還發現,原來車裡官員馬邦德(葛優)是位以錢買官的縣長。但馬邦德情急之下為求保命,偽裝自己是與縣長同路的湯師爺(其實師爺在劫車過程意外身亡),張麻子索性頂位,偽裝馬邦德,不如由他進城當縣長坑財。
於是「偽」馬邦德帶著「真」馬邦德到鵝縣上任,還心想當個菩薩心腸父母官,得力抗地方惡霸黃四郎(周潤發),劫富濟貧,還政於民。
三男表面上禮遇對方,但骨子裡爾虞我詐、勾心鬥角。
真假馬邦德聯手欲治黃四郎,黃四郎暗中拉攏「真」馬邦德想除掉「偽」馬邦德。三男心計算盡,觀眾也看足一場如舞台劇般的強烈表演風格。雖是誇飾激烈,還「濃情蜜意」直呼過癮(如葛優那句:「你這是要殺我還是睡我?」)。真真假假間互探虛實底線,觀眾看雙方見招拆招,令人擊掌叫好。
「讓子彈飛」這句話更充滿想像空間,可成為中國現階段社會充滿「仇富」的不平衡能量宣洩出口,因為中國奉行經濟之門大開後造就貧富拉距急速對立,片中張麻子假替民官劫富濟貧,當然能使得民眾頓時間溫習包青天般的剛直公理。不過,也可以詮釋為目前蠢蠢欲動的茉莉花種。
從娛樂色彩來看,《讓子彈飛》確實給足了觀眾在「仇富」之外的一場痛快。光看張麻子與綠林好漢們的鳴聲通報,就夠使觀眾噴飯。文戲對詞與武戲動作都拍得紮實到位,節奏如行雲流水般地流暢,常讓人還來不及讀懂這段台詞的影射時,就已轉入下段章節。
原著裡是張麻子心愛的女子被地主看上想送給黃老爺。姜文與編劇群們,把原本單純的綠林好漢為求報仇,趁機借位當官修理黃老爺。改成1920年代的紛亂民心為背景(與原著以30-40年代差了10來年),諷刺官場權勢文化,而底層百姓的貪生怕死之奴性堅強,以及只願意追隨勝利者角步的愚昧膽怯。
這一點既寫實又無奈,缺乏像張麻子這種願意富貴險中求,還能拼運氣的膽識機會。張麻子用子彈在鐵門上打出了個問號,最後叫弟兄們把子彈全往問號的下面那點打進黃宅,就是身處困境中的瞎勇茫然,不知下一步棋該怎著(真的陷入僵局,無法動黃四郎)。姜文暗喻革命者雄心壯志者也會迷路。否則打了個問號是做啥子用?
還好,此刻弟兄們帶回了黃四郎的替身,才能上演以假亂真的瞞天過海戲碼。
中國歷史上有太多因緣巧合、歪打正著的命中註定,《讓子彈飛》也適度地吐槽了許多歷史偉大「神話」背後,多半是場美麗的意外。
再明著說,1920年時的北洋軍閥割戰,是為了讓故事背景與造景美術表現南北文化共融,東西色彩兼備。
暗著說,哪一年不挑,偏要挑1920年這年中共組織誕生的一年?豈真要人相信沒有政治伏筆在裡頭?
否則,為何還要帶入張麻子曾追隨過深受人民愛戴的護國軍蔡鍔呢?(原著並沒有這段設計)《讓子彈飛》饒富趣處就在於政治隱線佈整,雖然姜文說過電影是藝術的,而藝術又是大於政治的。
但回過頭來,《讓子彈飛》刪動原著情節設定這麼多,處處留著造反意識,豈能說沒有精密計算?
中國社會近年執行和諧主義,表面上溫和一片,但私底下滅除混亂雜音,從影視傳媒或是政府法令,都粉飾妝點地美輪美奐。稍有異議聲浪,即刻滅替更換。
人民對那有如《1984》裡老大哥強大的內部控制力量敬畏三分,而姜文執導的《讓子彈飛》則是表面上恭維共產主義,實際上狠插了萬惡馬列思想一刀。
片頭片尾都設計了一段馬匹拉著火車(列車)奔馳,子彈(人民力量)可以扯斷馬匹與列車間的聯結,否則就還得上演不公不義的馬列主義之日。
將《讓子彈飛》放在審查制度如此嚴密的中國電檢文化中來看,無疑是鳳毛麟角。故事更拓出「我能不能站著把錢掙了」的強悍視野,維護了藝術人風骨,也不賠資方金磚,更不閃躲老大哥的龜毛法令。
姜文這場遲來的正義,徹底出了一口氣,把當年《鬼子來了》被禁的鳥氣還給中共。也把《太陽照常升起》裡的那場不被評論、觀眾理解的男人浪漫夢,重新換個角度詮釋豪情純真。
片中幾句經典對台更發人深省,如「沒有你,對我很重要」,那個「你」到底還影射了些什麼?值得考驗觀眾的想像力。而黃四郎與張麻子在鴻門宴那句:「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更是全片一大後座力。過去的貪官污吏、買官貪財、政治鬥爭、貧富差距到了現在仍舊一如往昔。而俠士揭開的革命就算成功,還是得面對起義後的寂寞身影。
http://blog.roodo.com/blue1989/archives/15377957.html
2012-01-02 12:02:06
阿楨
官場這回事:貪官清官各行其道 (史式 風格創作坊 2011)

  清官多難得?
  中國的科舉制度推行一千三百年,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好方法,因為,名臣、清官、廉吏,十之八九都是響噹噹的兩榜進士,如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一生都為反貪污而忙碌的海瑞等。他們不一定都是被儒教思想腐化的學究,但都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儒學好傳統。
  貪多少算貪官?
  自古以來,貪官人人喊打,但又為何總是貪官橫行?「貪」就是一種賭,貪官就是賭徒,一但沾染上,很難戒手。有念過書的貪官,貪的方式較有策略,像貪污近二十年的嚴嵩父子;靠關係,貪起來則更是肆無忌憚,像瘋狂斂財的大將軍梁冀、和珅等,貪起來都是沒再跟你客氣的!
  目錄
清官貪官各行其道
外戚巨貪梁冀夫婦
敢摸老虎屁股的宋璟
清廉儉約的馮道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正義之神包公
一代巨貪嚴嵩父子
不怕死的清官海瑞
清初「天下清官第一」于成龍
難得糊塗的鄭板橋
古來第一大貪官和珅
一生做好事的林則徐

另參本館:《厚黑學》《官場現形記》《清代官場現形記》 《紹興師爺》
2012-05-29 11:44:11
圖博館
老貓茶館:司馬光終於殺了那女孩 2015-12-05

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67歲的北宋名臣司馬光終於當上了宰相。司馬宰相上台後,將一起陳年老案翻了出來,重新進行審理,審理的結果是,將案中原來已經釋放回家的一名鄉下女子改判死刑,並立即斬首示眾。
此時距案件發生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17年。身為宰相的司馬光與這名鄉下女子有何仇怨,為何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還一定要置她於死地呢?其實司馬光重新審理的這件案子,根本不是什麼大案要案,只是一起再平常不過的普通刑事案,案中因改判被殺的女子名叫阿雲,在案發時也不過13歲,而整個案子的案情也十分簡單。
  簡單案子不簡單,轟動整個大宋王朝
整個案子的案情就是這麼簡單,既沒有刑訊逼供,也沒有栽贓陷害,但這個案子後來不僅轟動了宋朝,在整個中國法律史上,都是一件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件,其影響比清末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不知道要大過多少倍。
司馬光支持刑部的死刑判決,王安石支持許遵的有期徒刑判決,兩個翰林學士為此在朝堂上吵的不亦樂乎,誰也無法說服誰。
雙方爭論的焦點,就是阿雲的判決是按大宋律法來,還是按皇帝的詔書來。按照大宋律法,阿雲判死刑,按照皇帝的詔書,阿雲判有期徒刑。這實際上就​​是法律效力大,還是皇帝的詔書效力大的問題,這次爭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律敕之爭”。即便是現在,這也是個很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
  王安石與司馬光爭論背後的真相
但司馬光和王安石爭論的真正意圖不在這裡。當時王安石在朝廷裡鼓吹變法,司馬光堅決反對變法。如果以皇帝的詔書為準,就證明皇帝的旨意對法律有最終解釋權,皇帝的旨意可以對法律進行修改和變更,而這是王安石推行變法的基礎。
司馬光認為法律是國家最高意志的體現,任何人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不能干預司法,不能破壞法律的嚴肅性,包括皇帝。乍一看,司馬光的說法似乎很現代化、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其真正的意圖在於,法律不能改,制度不能改,國家的法度不能變,力圖把將要推行的變法扼殺在萌芽狀態。
神宗皇帝看到兩人相持不下,又將案子交有其他翰林學士及朝廷官員審議,審議的結果是支持王安石的意見,神宗皇​​帝御批“可”。原本這案子就可以結案了,沒想到審刑院的官員又不干了。
2016-08-16 10:21:25
圖博館
皇帝的面子也不管用,整個大宋王朝都被捲了進來
審刑院這一幫官員連皇帝的面子也不給,他們聯名上書皇帝,要求繼續與王安石辯論。審刑院這邊還在鬧騰,樞密院(類似於現在的國防部)、中書省(類似於國務院辦公廳)的官員也參與進來,紛紛發表意見。一時間,一起普通的殺人案把大宋的朝堂攪了個天翻地覆,雙方唇槍舌劍,互不相讓。
神宗皇帝看這樣吵下去不是個事啊,於是就對犯人自首的界定和量刑做出詳細解釋,命令翰林院按自己的解釋擬寫詔書,發往中書省,要中書省遵照執行。沒想到中書省直接給駁回,說皇上的詔書違背法律,不能執行。
  皇乾綱獨斷
這下可把皇帝給惹火了,要是由著你們的性子,不知道這事還要鬧多久,於是神宗直接下詔,免除阿雲的死刑,改判有期徒刑。沒過多久,朝廷大赦天下,阿雲被釋放回家。回家後的阿雲又重新嫁人生子,案子似乎真的結束了。
  司馬光終於殺掉了那個女子
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繼位,司馬光任宰相,得勢的司馬光重新審理此案,以謀殺親夫的罪名將阿雲逮捕並斬首示眾。17年前輸掉爭論的司馬光,終於將失去的東西找了回來。
  回應
 朝堂赳赳昂昂的偉丈夫,說到底也只是個政爭的小人罷了
 宋朝的文人治國內鬥太厲害,對外太窩囊了,文武兼治才是王道。      
 沒想到皇帝的詔書在刑部不管用。
 宋朝是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如果是這樣,那岳飛的死還真不是皇帝的錯了,文臣起的作用還真不小。
 司馬光當政,其實並沒怎麼害人。也許這篇文章提的案例是個例外,但,人總有局限性。
 由激進的變法派王安石與自信的保守派司馬光之政爭,可見一斑。激進的變法派王安石,他害死的人,比司馬光可要多得多,百十倍總有吧。哥敬佩的是像蘇東坡那樣中間偏左、實事求是的人。可惜這類人往往都不討好,就像蘇東坡。既討好不了王安石,也討好不了司馬光。只能鬱鬱而終。
2016-08-16 10:22:21
圖博館
北宋的文治其實是非常糟糕的,文人不把老百姓當人看,而且還理直氣壯。
 事實是,當時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十分愚蠢,其政改方案漏洞百出。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十分卑劣奸詐,他們不遺餘力地禍害天下百姓以證明改革不可行。北宋熙寧年後,朝堂上全是奸臣和庸官,只搞黨政不管治國,於是北宋的國力迅速滑落,直到滅亡。
 元清當然有他的爛點,但你不想想為啥宋明會被他們滅掉?如果說蒙古滅宋還是因為蒙元武力太強無法抵擋,那大明呢,為啥國力強出滿清好幾倍卻被偏居遼東一隅的野豬皮拿了天下?順道一說,我喜歡的是秦漢唐的開拓進取,而不是晉宋明清的那種內斂收縮。
 而這篇文章顯然是在影射左右之爭。
 毛主席告訴我們,極左與極右都是要不得的,       
 可是,你要想想,老毛搞運動害死的人,可能也比老蔣要多。
 可是,如果不是有恒河三哥作對比、有灣灣這幾十年作對比,不是89老鄧咬牙堅持了一下,老毛還不是要給罵幾個世紀,事實上沒有老毛那麼的平整,哪有改革30多年那麼少舊封建勢力的阻礙啊。
http://www.guancha.cn/laomaochaguan/2015_12_05_343615.shtml

另詳參【圖博館】: 《清代官場現形記》 《紹興師爺》 《官場現形記》 《中國大歷史》 李氏王朝的囈言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2016-08-16 10:23:32
圖博館
書名:中國朋黨史
  作者:朱子彥著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中國朋黨的產生、發展、演變歷史,剖析重要朝代的重要黨爭,把握不同朝代黨爭的特徵、特質,力圖凸現中國古代朋黨政治發展的脈絡和全貌。它按照歷史順序,以朋黨發展演變為經,以人物、事件、活動、思想為緯,在敘說中註重人與製度的互動依存關係及其交互影響。因而既有學術性,又有較高的可讀性。是目前專門研究和完整記述中國朋黨的集大成作品,也是一部具有豐厚文化內涵、簡明易懂的概論性學術專題史讀物。
  目錄
  朋黨的界定和主要特徵
一何謂朋黨
二各類朋黨素描
三血緣和地緣——群體結合的凝聚力
四南北士大夫集團的對峙與抗衡
五結黨貪污,敗壞吏治
六“朋黨興,人心國是如亂絲之不可理”
  第一章從萌芽到成形
一朋黨的濫觴與形成
二卿族集團的人身依附關係
三先秦諸子論朋黨
  第二章東漢黨錮之禍與清議運動
一東漢選官制度
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黨爭:黨錮之禍
三東漢末年的清議運動
  第三章漢魏晉鼎革與三國黨爭
一汝潁卿相與譙沛將帥
二孫吳的地域集團與立嗣之爭
三孟達反覆與諸葛亮北伐之失——兼論蜀漢政權內兩大政治集團的鬥爭
  第四章兩晉黨爭與士族勢力的盛衰
一晉武帝與西晉王朝的黨爭
二世家大族與門閥政治
三個案研究:桓氏集團之興亡
  第五章唐代朋黨面面觀
一宰相與朋黨
二皇權與相權之爭——以廢王立武事件為中心
三唐代科舉制和牛李黨爭
四李商隱——牛李黨爭的犧牲品
  第六章宋人朋黨觀與北宋的新舊黨爭
一君子有黨論
二慶曆新政與慶曆黨爭
三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探析
四元祐更化和新舊黨爭的異化
  第七章胡 藍黨案與明人論朋黨
一明代君主專制與胡藍黨案
二明人論朋黨
  第八章明朝中樞機構的黨爭
一明代的內閣與黨爭
二以卑臨尊:明代的科道官與黨爭
  第九章明清之際的“小東林”—
—復社一複社成員與復社組織
二復社與晚明科舉
三復社的政治活動
四復社的結局第
  十章禁而不絕的清代黨爭
一《御製朋黨論》
二官吏迴避制度與製約宦官
三康熙雍正朝的朋黨案
四帝黨與後黨的鬥爭
2017-04-08 18:40:35
圖博館
《中國朋黨史》前言

早在20世紀20年代王桐齡就撰寫過《中國歷代黨爭史》(求知學社1922年初版,北平文化學社1928年再版),2012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新原點叢書”,將民國學人的學術成果選擇其中精品重新整理出版,王氏的這本書(以下簡稱為王著)亦在其中。 王著篇幅不長,觀點亦無甚大的創新,但畢竟開了整體研究中國古代黨爭史的先河,對於後續的研究實有發凡起例的意義,說它是拓荒之作,亦不為過。 筆者不揣淺陋,先扼要檢討王著的主要觀點,以及因囿於時代局限而導致的缺憾。
  王著的最後部分有一個“結論”,可以將此視作王桐齡對黨爭現像下的結論。 王氏曰:“中國全盛時代無黨禍,衰弱時代或漸瀕於衰弱時代有黨禍;士大夫與宦官競爭時,大率士大夫常居劣敗地位,宦官常佔優勝地位;朝臣分黨互相競爭時,則君子常敗,小人常勝;競爭者之雙方皆士大夫時,則比較品行高尚者常敗,品行卑劣者常勝;新舊分黨互相競爭時,適合於國民心理者勝,否則敗;學術上分派對峙時,時常帶有地方彩色。如儒學之於鄒魯,老學之於陳蔡,墨學之於宋鄭,法學之於齊秦,皆以一地方為大本營進而與他學派爭勝負于異地。”他還嘗試從中國人的國民性之角度解讀歷代黨爭,曰:“吾國過去之社會狀態,乃適宜於小人,不適宜於君子也”;“我國歷史上現出之國民性,乃適宜於專制,不適宜於共和也”;“儒教之束縛太甚、士大夫不敢作破格之舉動也”;“利己心之範圍太狹隘,見近而忘遠,顧現在不顧 來也”;“地方之觀念太重,有族民資格,無國民資格,有村落思想,無國家思想也”;“議論多而成功少,工於措詞,拙於實踐,勇於爭論,怯於履行也”;“胸無定見,富於雷同性,附和性與盲從性也”。
  王氏本著探討歷代興衰盛亡之初衷,特別注重對朋黨的論述。 他認為,導致中國歷史亂源之一便是朋黨。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說:“朋黨興,人心國是如亂絲之不可理”;“朋黨立,國不能一日靖矣”;“朋黨之爭,則上失綱而下生亂,其必然也”。 20世紀40年代,王亞南著述的《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引起史學界的震撼,成為扛鼎之作,而朋黨與官僚政治密切關聯,從某種意義上言,一部官僚政治史即是一部朋黨史。 抗戰勝利前夕,毛澤東和黃炎培在延安窯洞關於歷史週期律的一段對話,至今對國家和民族都有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鄧小平也曾指出:“小圈子那個東西害死人吶!很多失誤就從這裡出來,錯誤就從這裡犯起。”
2017-04-08 18:41:31
圖博館
中共中央組織部2013年印發《關於在幹部教育培訓中進一步加強學員管理的規定》 ,其中特別提到,學員在校期間及結(畢)業後,一律不准以同學名義搞“小圈子”。 所謂“小圈子”,乃是科舉取士的遺風。 在科舉考試同科中試者,彼此不稱同學,而稱“同年”,“同年”的進一步發展,就有可能成為“圈子”,即朋黨。 他們相互提攜,打擊異己,結黨營私,徇私滅公,組成一張“升官網”、“利益網”、“保護網”。 歷史週期律涉及的因素頗多,朋黨造成的危害確實關乎到歷史週期律這一當代學人必須深究反思的重大課題。
  王氏對歷代黨爭的有關分析,不乏卓見史識。 有的論述著墨不多,但頗具思辨性,可謂抉奧探幽,彌足珍貴。 然而,王著畢竟是民國時期所撰,只能代表當時的學術素養和水準。 內容實過簡略,論述先秦至清代數千年的黨爭僅不足十四萬字的篇幅,諸多地方僅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王著的第一章,論述先秦的學派門戶之爭,但學派之爭同朋黨鬥爭完全不同,似不應納入以結黨營私和政爭為主要特徵的朋黨鬥爭的範疇之中;因王氏為清民之際文人,仍以治舊學為主,故此書用語文白相間,大段徵引史料,而缺少分析,有些章節,甚至直接抄錄古書。 依據現當代學術框架及內在理路,對朋黨史的研究理應有較大的拓展空間。
  朋黨和黨爭貫穿於整個中古時代,此起彼伏,從未間斷,如何貫通這段長達數千載的朋黨史亦是筆者反复拿捏掂量的重大難題。 王桐齡認為:“中國全盛時代無黨禍,衰弱時代或漸瀕於衰弱時代有黨禍。”王氏所言,雖有偏頗,然也不可視為全無道理。 王朝肇基伊始,皇權強大,控制力亦強,朋黨勢力弱。 但亦有例外,如明代“胡藍黨案”、清代順康雍時的黨爭,即發生於明清王朝初中期。 王朝全盛時代的黨爭如何處理,王朝衰弱時期的黨爭又如何處理,這其中的分寸感如何把握需筆者通盤思慮。 我以為,首先必須突破以往斷代史研究的框架,側重於整體分析,從宏觀層面上論述朋黨產生的原因,中國歷史上各類黨爭的特點、類型及其規律,凸現出中國古代朋黨政治發展脈絡和全貌。
  拙著梳理出這樣幾方面的學術理路和思考:
  其一,朋黨並非產生於帝制社會,早在古史傳說中的堯舜時代就有了朋黨的雛形,三代統治集團的權力之爭已具有後世黨爭的特點,朋黨政治在春秋戰國之際基本形成,以後綿延、貫穿於整個帝制社會。
2017-04-08 18:42:17
圖博館
其二,對傳統意義上的朋黨作出新的界定,朋黨的範疇不應僅局限於官僚士大夫,歷史上經常出現的帝黨、後黨、諸王黨、戚黨、閹(宦)黨、姦黨等均屬朋黨之列。
  其三,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家族宗法制與鄉土觀念,以及權力、財富的爭奪和不斷再分配,是產生朋黨的最主要原因。
  其四,不認同用道德標準來評判黨爭之是非。 歐陽修的《朋黨論》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將朋黨分成“君子”與“小人”,肯定“君子之朋黨”。 餘認為,歷史發展的複雜性往往表現為二律背反現象的大量存在。 儒家傳統雖有“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的政治理想,但面對殘酷的政治鬥爭,儒學清流士人為了維護所謂的“王道”,又不得不結朋聚黨。 在王朝出現社會危機時,頑固的保守派反對變革,改革派冀圖用結黨的方式來增強實力,與反對派抗衡。 然而,新黨內部亦非鐵板一塊,其持續不斷的派系之爭,最終斷送了改革進程。 可見,改革派也稱不上是嚴格意義上的“君子之朋黨”。 朋黨特徵就是門戶至上,黨同伐異。 從這個意義上說,並無君子與小人之分。
2017-04-08 18:43:06
阿楨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家範:晚明江南士大夫的歷史命運 2020-07-12

晚明江南的社會經濟已躍居全國首位,經濟的發達,城鎮的繁榮,都為該地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不用說富有資產的官僚、地主,即使僅有瘠田十畝的一般農家,也總勉力讓子孫入泮,冀望其跳躍龍門。明代各地有府學、州學、縣學以至社學、私塾,江南又盛行書院,實則都是科舉預備學校。書院轉向科舉,學校與科舉並為一途,使明代學校教育更是走進死胡同。
江南生員舉子眾多,在顧炎武看來,何以不是文化繁榮、歷史進步的標誌,反成了社會公害呢?
中國生員的唯一出路是科舉——仕途,產生“人才過剩”現象,大量生員被擯斥於仕途之外,又皓首白髮以待“金榜題名”,別無所事。它既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一種病態,又成為加深政治惡化的病灶,惡性循環,幾成不治之症,到晚明竟成了深伏著亡國滅族的一個禍患。
晚明科場的競爭,已經不純是個人間的命運之戰,而是擴大波及為集團間的廝殺肉搏。為此,晚明江南士大夫的結社之風極盛,這種以文會友的結社或明或暗正與科舉——官場的角逐緊相攀染。
…..
  回應
宋朝通過完善政治制度,早就完全解決的問題!
正是宋朝“完善政治制度”導致政府被士大夫階層利益裹挾,土地兼併嚴重,社會階層貧富差距嚴重。而王安石變法所採取的極端做法又招致士大夫階層的報復,終兩宋均是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態勢裡緩慢自殺。

1946年三名女孩考清華落榜,真相竟然是?

2020-07-08,有“大V”發佈微博稱“這三位大學者大專家的女孩因為差幾分沒有考上”,並配上一張四名女性圖片標注為“【教育的公平】1946年有三個女孩考清華落榜,這讓人看到了那個年代中國教育的公平和良心。”有“大V”附和“看這些也感動不了那些今天的高考腐敗者”。
  民國時期的教育真的是這樣嗎?
  一、照片中的女性並非梁再冰、馮鐘璞、梅祖芬,而是林徽因(右一)和她的表姐王孟瑜、王次亮和曾語兒。
  二、三名女性落榜清華的真實情況是抗戰勝利後大學第一次招生,考生眾多,競爭激烈。大後方和收復區的應屆高中生,加上多年抗戰積壓下來的往屆沒有考學的高中生,還有大量的復員軍人,使得考生一下子變得特別多。清華不得不擴招新生八百七十人,錄取率也不足5%。
2020-07-13 08:52:47
阿楨
三、誰在美化民國教育
大多數是作家、業餘的歷史愛好者等。他們對於民國教育充滿著想像、浪漫描述,但那些是否就是民國教育的真相呢?
  舒新城1924年曾就內地湖南所見聞的教育行政的混亂情形做過批判:內亂對於教育顯明的影響列下:(一)省教育經費積欠至十個月;(二)指定為省教育經費的鹽稅附加稅為軍人提去四十余萬;(三)地方教育經費隨時被軍人提取,致各地欠費自數月至十餘月不等;(四)地方教育機關,隨時被軍人佔據,學校常不能如期開學;(五)內地交通權完全為軍人佔據,學生不能按期到校,甚至於被危險;(六)教會學校特別發達。
  進入國民政府時期,教育的情形並未得到根本改變。教育社會學家盧紹稷在1931年出版的《教育社會學》一書中曾說:我國教育,因承數千餘年“偏重個人”積習之故,所以近年以來,雖嘗聞有“適應社會”之呼聲,而學校畢業生尚未能皆為社會上實際有用之人物。試觀我國現今學子,除少數外國留學生與國內中等以上學校畢業生講求實學外,大都徒冒虛名,以“文憑”為目的,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無所裨益於社會。小學畢業生,知識幼稚,姑置勿論。中學畢業生,往往學農不農,學工不工,學商不商,甚至有在家賦閑,成為社會上之寄生蟲。至大學與專科學校畢業生,對於學問雖算有一點門徑,但嘗見有畢業於紡織專科,而為普通中學圖畫教員者;有以畢業於農業專科,而為普通行政機關助理員者,甚至有以留學歐美各國大學與專門學校畢業,歸而應考試於書業機關,充普通編譯員者。所用非所學,滔滔皆是。
  1931年國民黨中央機關報《中央日報》的主筆陶希聖感歎說:“從小學到大學的幾層等級,逐漸把貧苦子弟剔除下來,最貧苦的農工子弟們沒有受初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升入中學的少數青年,大抵出於中資或富裕的工商業、地主、官僚家族,大學則是所謂的上層社會,即大地主、金融資本家、工業資本階級的領域,他們的子弟是最能住進大學的。”
  回應
民國吹的主要是灣灣和其出資支持的要麼裝傻要麼壞的阿貓阿狗。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45497
2020-07-13 08:54:3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