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8-05 09:38:51| 人氣6,838| 回應23 | 上一篇 | 下一篇

《華氏911》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人網評:作爲紀錄片,首要的標准無疑應該是客觀與公正,很遺憾,我們只能說《華氏911》在這方面不及格,這部影片僅只是爲即將到來的美國選戰造勢而做的宣傳而已。

「客觀與公正」應是紀錄片之迷思吧!不只實然上「客觀與公正」不可能(故公視改稱「視點」),應然上「客觀與公正」更是種主觀價值。(另參本館:《電視紀錄片創作》公視  )

「客觀」怎會是種「主觀價值」呢?

這個嘛!你得了館長的緣現論(1)  (另參本館: 《全球反爭》 《恐怖主義威脅與政府的回應》 《神學士》 《美國入侵阿富汗》 恐怖攻擊 伊戰越戰 阿戰越戰化() 阿戰越戰() 以入  美伊中東 美以 )

2004《華氏911》Fahrenheit 9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wLT_8S_Tuo

導演:麥克摩爾 (科倫拜校園事件)
編劇:麥克摩爾 Michael Moore (科倫拜校園事件)
演員:麥克摩爾 Michael Moore (科倫拜校園事件)
本片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
內容簡介
  這部紀錄片反映了這屆美國政府的某些側面,試圖說明爲什麽美國會成爲仇恨與恐怖活動的目標,爲什麽美國總是很容易就卷入到戰爭之中,指出了911後對石油的貪婪在瘋狂的反恐戰爭中起著絕對的作用,也分析了布什家族與本?拉登之間所謂的關系是如何導致他們成爲勢不兩立的敵人。
  影片不但直接指向布什家族與富裕的沙特人包括皇室、沙特駐華盛頓大使和本拉登家族在社會與經濟上的聯系,也表現了在伊拉克戰爭中的美軍和伊拉克普通人的種種真實的狀況,其中尤爲關注與戰爭相關的平凡人,像在戰爭中受到傷害的伊拉克民衆;像萊拉利普斯科姆這樣因在戰爭中失去兒子而轉變對布什政府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的看法的平凡母親;像進入巴格達普通家庭逮捕無辜市民的美軍;像厭惡伊拉克戰爭的美軍大兵;像那些成爲美國新兵源的密歇根州的貧困的非裔美國黑人。
幕後軼事
  導演邁克爾?摩爾也是一位作家,他的作品無論是電影還是書,都以犀利的批判現實的風格著稱,他一向關注政治,年輕時面對選舉權並不如他人一般簡單視之,而是倍加珍惜的組織競選。從處女作《羅傑與我》開始他便一直用攝影機和筆忠實地記錄著美國社會的現狀。無論是電視節目《可怕的真相》、紀錄片《科倫拜恩的保齡》,還是他寫的《愚蠢的白人》、《另類借口》。雖然他的書也都登上了銷量排行榜的榜首,但是他的天才更多的表現在電影上,他的上一部影片《科倫拜恩的保齡》不僅榮獲75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還獲得了戛納電影節55年特別獎。
  爲了盡量完全而真實記錄美軍在伊拉克的生存狀態,摩爾雇傭了大量的攝影師和記者,並竭盡所能的讓全劇組的26名成員在伊拉克采訪了大量的美國政府官員、美國軍人以及伊拉克普通民衆。被稱爲“刺頭”的邁克爾?摩爾也是親自上陣,他不但曾被情報局人員攔截在沙特駐華盛頓大使館外,還在國會山上對國會議員的約翰?特納說“嗯,我們可以發現,並沒有多少國會議員把他們的孩子送往伊拉克,事實上,只有一個這麽做了。我們只是認爲你們這些人應該先把你們的孩子送去那裏,您覺得怎麽樣?”看來他確實是勇者無懼。
  影片在獲獎之後的最大熱點已經不再是美國政府對這部影片的反應,如今哪家公司來完成《華氏911》的發行才是世人最爲關注的焦點,這關系到美國人是否能在本土看見這部影片。人們關心的已經不再是迪斯尼旗下的米拉麥克斯的對這部影片的發行風波的個中糾葛與孰是孰非,而是希望盡快有家公司能夠完成這項工作以饗美國觀衆。
影片花絮
  這部紀錄片取名爲《華氏911》(Fahrenheit 9/11),讓人聯想到雷?布萊德伯瑞的經典科幻小說《華氏451度》(曾被特呂弗搬上銀幕),那是一部有點像《一九八四》的小說,小說表現的是在未來的極權社會中,消防員的主要工作不再是滅火而是焚毀書籍,華氏451度是紙的燃點,這也是小說如此起名的原因。而《華氏911》同樣采取以溫度單位加上寓意深刻的911的方式取名,意爲這是自由的燃點。但這也令雷?布萊德伯瑞感到些許不滿,他認爲如果邁克爾?摩爾是想向其致敬,應該標明以示大家,而不應該隨便使用“他的標題”,因爲這可能會使觀衆感到和他的那本小說有什麽關系。
  邁克爾?摩爾的個人網站充斥著有關選舉、在伊美軍士兵和閱讀真實新聞的鏈接,這讓我們看到一個有些激進和對政治極其感興趣的美國人。對真相的探尋的渴望一直推動著這位看起來很“美國”的大塊頭男人用紀錄片說出事實。
  摩爾仍然希望這部影片可以在七月公映(上映日期已經定在了6月25日),無論是美國還是世界上別的國家,他甚至希望是在7月4日,呵呵,美國的國慶日。他認爲這部影片會把觀衆帶到一個從未了解的世界。摩爾在他給觀衆的公開信中一再強調“當你們在福克斯新聞或其他媒體中聽他們不斷提及這個獎項是來自法國時,請你知道,在評審團的九個人中,只有一個是法國人,卻有四個美國人,而評審團的主席也是美國人昆汀?塔倫蒂諾”他認爲這個事實可以把那些針對他和法國的人的嘴堵住,而且他認爲這顯然是一次並未經過精心虛構的“莫須有”罪名。
影片評價
  有人說,這部影片的拍攝動機可以追溯到在2003年奧斯卡頒獎晚會上邁克爾?摩爾的一番激情演說。摩爾在這部影片中繼續著他對白宮,對美國政府的第43屆總統——喬治?布什及其政府的無限關注與批判。
  《華氏911》是繼1956年雅克?庫斯托《寂靜的世界》後再度奪得金棕櫚獎的紀錄片。作爲紀錄片,摩爾不能像好萊塢大片那樣用煽情的故事、恢宏的音樂來得到觀衆的認可,他只能用事實說話,用真實打動大家。看到911事件中遭受著痛苦的人們,看著伊拉克戰場上那些受到傷害的平民,你也許會忘記摩爾的政治立場,而是感受到一種真誠的令人信服的力量。即使這其中有些東西我們已經了解,但當導演邁克爾?摩爾把這些重新組合,回看的我們就仿佛經曆了一場對曆史重新的凝視。
相關資料
  《華氏911》與美國總統大選
  作爲今年現實政治氣息最爲濃厚的一部電影,《華氏9/11》所獲得的關注,已經遠遠超過它獲得嘎納金棕椰大獎和成爲影史上票房最高記錄片這兩點,在這樣一個大選之年,人們更加關注的是,它的大規模上映,究竟對大選有著怎樣的影響?
  編導邁克爾摩爾本人無疑是希望它有影響的。他從不諱言制作該片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將小布什趕下臺。但是,觀衆是否追隨他的目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從觀衆反映來看,《華氏9/11》的確有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是體現在會扭轉選舉局勢上,而是體現在加深選舉雙方的分歧上。
  該片于6月底上映,美國一個名爲哈裏斯(Harris Poll)的調查機構在7樂12日到16日之間做了一次網上調查,調查樣本爲2242位成年人,主要問題包括是否看過《華氏9/11》以及對它的觀感如何,還有評價該電影是否對總統布什構成誹謗。結果顯示,前往觀看該片的觀衆中,支持民主黨的占17%,而支持共和黨的只占7%。在那些還沒看過改片但表示出觀看意願的觀衆群中,黨派之間的人數區別更大,支持民主黨的占30%,高于支持共和黨的10%。這一調查分布表明,選擇去影院觀看該片的觀衆中,有很多本來就是不喜歡布什總統政策以及共和黨的,而支持布什和共和黨的觀衆有很多則根本不會去看此片。
  對影片的評價更能說明問題。在已經觀看了此片的觀衆群中,89%的民主黨支持者稱贊此片拍得好,相對而言,而56%的共和黨支持者持負面評價。同樣的,有85%的民主黨支持者認爲該片對于布什的反映是真實公平的,而58%的共和黨支持者則認爲本片有失公允。另一份于8月份進行的全國調查,也顯示了基本與上面數字基本一致的結果:選擇去看《華氏9/11》的觀衆當中,支持民主黨、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克裏(John Kerry)和自認爲屬于自由派(Liberal)的人占多數。從這些數據來看,盡管影片本身的傾向性非常明顯,但它只是加深了那些本來就反對布什和共和黨政策的人群的看法,並沒有改變已有的黨派支持格局。
  不過,別忘了還有很多中間派或者說是獨立派人士,他們的人數也不可小覰,並且根據以往選舉的統計,這部分人的觀點與看法,對于選舉結果有著更爲直接的影響。因爲對于死忠的黨派支持者來說,一部電影是很難改變他們的看法的。因此,《華氏9/11》影響了多少本來對選舉哪一個候選人舉棋不定的人士,才是判斷該片究竟對11月份的總統選舉有沒有影響的關鍵。從調查數字來看,該片的上映對布什確實是不利的,因爲在觀看該片的人群中,中間派人數幾乎比民主黨支持者還多(18%),而且他們中間70%的人都對該片持正面評價。這一結果也相對印證了邁克爾摩爾在一此采訪中的觀點,他自己宣稱根據一個"某知名調查機構(摩爾沒有列出該機構名稱)"的調查結果,進電影院的觀衆中80%是很可能選克裏的,但當電影結束出來時,幾乎100%都會倒向克裏一邊。
  摩爾的自我宣稱顯然有些誇大,他把占觀衆絕大多數的無黨派人士都算作他這一邊了,而且他也嚴重低估了民衆對他本人一貫作風的了解程度。盡管一部分無黨派人士會乖乖地俺摩爾設計好地目標去反對布什,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觀衆對摩爾"制作"影片的方式與手段很反感,特別是在摩爾本人也承認他是要盡一切手段趕走布什的情況下,比較理智的美國觀衆都能看出電影中主要邏輯的牽強性。此外,摩爾本人的名聲也不比布什好到哪裏去。他拍攝記錄片"編輯"事實的做法,在美國向來都有很激勵的討論,很多人持否定態度。加上摩爾爲人比較刻薄好鬥,沒少得罪媒體,所以即使媒體傑出摩爾,也是非常小心翼翼的,幾大媒體很少有明確表示熱烈支持摩爾的。此外,美國人比較注重信用和程序公正,如果摩爾本人的信用值得懷疑,那他在電影中對布什的指控就很值得懷疑。事實上,保守派們已經展開反擊,一部揭摩爾老底的記錄片本月即將上映,可謂是布什支持者們"以牙還牙"的做法。
  民主黨方面,也不敢借摩爾這部電影來爲克裏造聲勢。恰恰相反,克裏的整個競選造勢過程,都試圖刻意與摩爾劃清界限,以顯示絕對公正,不給競爭對手以攻擊的空子。這樣一來,即使是《華氏9/11》客觀上幫助的對象,也不敢反過來幫助電影和摩爾,進一步限制了電影的影響力。
  綜合以上幾點,讀者應當明白了,縱使《華氏9/11》對選民的看法有影響,其影響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有不少反面因素的制衡,最後的選舉結果不會因爲該片的上映而改變。
http://baike.baidu.com/view/207005.html?tp=0_11

《華氏911》網頁:爭議不斷的大贏家
http://ent.sina.com.cn/f/fahrenheit911/index.shtml

BBC隨筆:英國影評冷眼看《華氏911》

【大紀元7月15日訊】(BBC中文網記者蘇平7月14日報導)美國"刺頭"導演邁克爾? 摩爾的紀錄片《華氏911》這個周末在英國全面公映。《華氏911》曾在康城榮獲金棕櫚大獎,在美國上映之初頗有橫掃一切的勢頭。贏得了排隊買票的長龍、全場起立鼓掌的待遇和幾多美國人的一掬眼淚。
星期日下午,我到離家不遠(倫敦西部)的一個電影院去看《華氏911》。片子來頭太大,因此一早就電話訂票,以免失望。到了影院才發現,上座率也就剛剛過半,幾英鎊的訂票費看來是白花了;看完電影後又發現,口袋裏的面巾紙其實也是白帶了,因爲沒有眼淚,只有公開砍頭和血淋淋的戰爭場面嚇出的些許冷汗。
《華氏911》在英國第一個周末確實創下了紀錄片票房紀錄,收入130多萬英鎊。但是,讀讀英國的影評,感覺卻是溫溫吐吐,沒有911度的火爆。字裏行間,原來是贊揚不足、批評有加。
"政治快餐"
英國影評給一部電影的打分通常爲五級,"不值一提"得1分,"不理想"得2分、"不值深究"得3分、"不尋常"得4分、直到"不可錯過"得5分。英國的7家大報《觀察家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倫敦標准晚報》、《金融時報》、《獨立報》、《每日電訊報》、《泰晤士報》近兩天給華氏911的打分總和是16分,平均下來不過是2.3左右。這個周末同時公映的《哭泣的駱駝》卻得了24分,平均值3.4分。
《星期日獨立報》的哈利稱《華氏911》是"政治快餐":充滿了糖分和碳水化合物帶來的廉價滿足,卻沒有多少營養。
語不驚人死不休是摩爾的風格。但影片的一開頭卻頗爲謹慎,不過是對布什任期前九個月對本職工作的不大在意和他的智力水平作了一番尖酸刻薄的諷刺。贏得觀衆一笑。布什在一個學前班聽到911襲擊的消息後手足無措、坐在那裏繼續念小兒書的鏡頭更是值得一看。
但不久後,摩爾接連不斷地向觀衆拋出大量指稱,有些還早已被公開。或許摩爾期冀其中一部分會讓觀衆難忘?另外一部分,至少也可以用來加強人們早已存在的疑心?
《每日鏡報》的圖基寫道,去看這部電影之前根本沒有想到它會是"如此懶惰、沒有條理、愚蠢和枯燥。"《標准晚報》的塞爾夫則說,這部充滿了電視鏡頭片斷和精心設計的玩笑的紀錄片獲得金棕櫚獎是對整個電影業、特別是歐洲電影業"令人可憐的評價"。
英國人傳統上喜愛批評政客、懷疑媒體,對輿論宣傳向來非常反感。電視中各政黨的宣傳節目頗爲罕見。一般只有在大選、年度預算推出等此類重大政治事件之前,才有各黨播放的"政治廣播"節目。節目的長度充其量也就是在五分鍾以內。也許正因爲這個傳統,才使得英國媒體對摩爾在《華氏911》中的"一言堂"不甚感冒。
《星期日電訊報》的麥卡特尼認爲摩爾的電影不是紀錄片,而是"徹頭徹尾的單方宣傳","所有的反方觀點和明智的辯論都被徹底刪除"。哈利也寫道,"如果摩爾同樣講述了有多少伊拉克兒童被薩達姆政權殺害,他的影片中伊拉克兒童被戰火燒死的描寫才更真實。"
"情感要挾"
影片的第二部分集中刻畫的是伊拉克戰爭,其中摩爾用特別大的篇幅,描寫了一位兒子在伊拉克服役時喪生的美國母親的痛苦和憤怒。
這一部分也讓很多英國影評如坐針氈。
科墨德在《觀察家報》將其稱爲"情感要挾"。蘭茲曼在《星期日泰晤士報》上寫道,摩爾可能認爲這位母親的痛苦能夠使她具有一種道德權威,但如此的大肆渲染卻使她的眼淚顯得"無聊、令人疲憊。"奎恩在《獨立報》上稱,摩爾對一位母親痛苦的侵犯"殘酷",他在看電影時最想喊的一句話就是"趕快把你的相機從她臉上挪開"。
也許因爲英國人較之他的美國親戚更加保守、克制。大喜大怒,特別是公開宣泄感情,不是英國人的強項。當然,伊拉克戰爭,英國只不過是美國的小小同盟,與美國人相比,伊拉克戰爭可能顯得更加遙遠。無法想象當年福克蘭(大陸又稱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時英國影評會對一位英國母親的痛苦做出如此的反應。
當然,摩爾在影片中幾乎根本沒有提到英國與美國的聯盟,也冒犯了部分影評的自尊和驕傲。
"捫心自問"
爲避免"單邊嫌疑",在此特意聲明,英國也有部分影評對《華氏911》加以贊譽,認爲摩爾的影片提出了嚴肅的問題,令美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思,甚至還會影響美國今年大選中還沒有拿定主意的部分選民。另外一些影評對摩爾的寫作、導演技巧頗爲欣賞。
至少,影評如山,說明摩爾影響不小。
其實,讀了這麽多的影評,感覺是,有些過激言辭完全沒有必要。畢竟,摩爾從來就沒有宣稱自己"公正、客觀",更沒有在影片中假惺惺地擺出一付公正、客觀的面孔。摩爾從來就沒有掩飾過自己對布什的反感,他的《華氏911》成了一部"我恨布什大同盟"的政治宣傳應該在影評的意料之中。
《獨立報》的奎恩對此一點早就有所准備。他說,指望摩爾公平並不明智,但至少摩爾應該更有策略。《華氏911》確實是無法抵禦的娛樂,但喬治? 布什並不是此間唯一一個不可信任的人。
科墨德對此點頭稱是:捫心自問,你會從摩爾手中買二手車嗎?
http://www.epochtimes.com/b5/4/7/15/n597445.htm

電影《華氏911》觀後 Dionys

此片作爲紀錄片獲得2004年第57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但是,雖然片名有“911”,實際上有關911事件的內容僅只占開頭很小部分,絕大部分內容是談伊拉克戰爭的。即使有關911事件的那部分,你也別指望看到從政治、經濟、哲學、文化諸方面對事件的深刻分析和客觀敘述,有的只是對布什個人的攻擊。影片一開始就強調布什這個總統是通過不公正選舉上臺的,並且不無嘲弄地指出,在很多美國人心中,布什“有點傻”。此外,他還是個懶惰的、不負責任的總統,911事件後還“抽空度假”,等等。在討論如此重大的世界性事件上,對布什個人品質的這種醜化給人很不嚴肅的感覺,不管這些事是不是真的。比較有殺傷力的是布什與拉登家族的關系,但是衆所周知,沙特阿拉伯是個伊斯蘭政教合一的國家,本‧拉登是沙特王室成員,拉登家族就代表了沙特王國,與美國在外交、經濟等諸方面有著各種官方的或私人的關系是很自然的,而影片似乎有意無意地回避了一個問題,即本‧拉登本人與拉登家族的關系。影片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布什是本‧拉登的同謀。
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也同樣,影片更多的是一種表態和宣傳,而不是客觀的分析﹕無窮無盡的反戰示威,記者對各種反戰人士的采訪,美國人和伊拉克人在戰爭中失去親人的悲痛,對戰爭苦難的渲染,等等。影片還反複播放了一位祥林嫂式的中年婦女,她在大街上逢人就哭訴自己的兒子死在伊拉克戰場上。這無疑能賺取觀衆的眼淚,但對于說明問題的本質又能有多大意義呢?影片歸結戰爭的原因,除了重複“爲了石油”這個毫無新意的論調外,還暗示是布什父子與薩達姆之間的個人恩怨。我們可以不計較這看法的淺薄,卻不能忽視影片最重大的缺陷﹕從未客觀、正面地表現相反的立場和觀點,只除了把布什的片言只語作爲批判的靶子,似乎以布什爲首腦的美國政府從一開始就是違反全體美國人的意志,一意孤行的,至于當時70%的支持率是根本沒有的。影片在不遺余力地攻擊布什的共和黨政府外,還點明民主黨的正確與先知先覺,如此鮮明的黨派立場,如此偏頗的政治傾向,使影片失去了最起碼的可信度。
本文無意評判影片導演的意識形態立場,只關注影片的專業水准。作爲紀錄片,首要的標准無疑應該是客觀與公正,很遺憾,我們只能說《華氏911》在這方面不及格,這部影片僅只是爲即將到來的美國選戰造勢而做的宣傳而已。
http://www.tangben.com/WYluntan/07911.htm

911事件>百度百科

“9.11事件”(又稱“911恐怖襲擊事件”、“美國911事件”等)指的是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機撞擊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的曆史事件。
簡介
  9.11恐怖襲擊事件美國東部時間9月11日上午(北京時間9月11日晚上)發生在美國本土,通過劫持多架民航飛機沖撞紐約曼哈頓的摩天高樓以及華盛頓五角大樓的自殺式恐怖襲擊。包括美國紐約地標性建築世界貿易中心雙塔在內的6座建築被完全摧毀,其它23座高層建築遭到破壞,美國國防部總部所在地五角大樓也遭到襲擊。
  美國東部時間2001年9月11日早晨8:40,四架美國國內民航航班幾乎被同時劫持,其中兩架撞擊位于紐約曼哈頓的世界貿易中心,一架襲擊了首都華盛頓美國國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樓。而第四架被劫持飛機在賓西法尼亞州墜毀,據事後調查失事前機上乘客試圖從劫機者手中重奪飛機控制權。這架被劫持飛機目標不明,但相信劫機者撞擊目標是美國國會山莊或白宮(事後對參與策劃襲擊的恐怖分子進行審問的結果表明,恐怖襲擊的第四個目標是國會大廈。而在此之前美國官方一直懷疑目標是白宮)。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兩幢110層摩天大樓在遭到攻擊後相繼倒塌,除此之外,世貿中心附近5幢建築物也受震而坍塌損毀;五角大樓遭到局部破壞,部分結構坍塌;襲擊事件令曼哈頓島上空布滿塵煙。
  在9.11事件中共有2,998人死亡:包括機上乘客共265人,五角大樓則有125人死亡。世界貿易中心死亡者中,包括事件發生後在火場執行任務的343名消防員。
  搭乘那四架被劫持班機的旅客中有一些人用電話與外界取得短暫聯系。據這些乘客稱,每一架飛機上有多名劫機者(後來驗明身份的有19人),他們手持刀具劫持飛機,也包括在至少一架飛機上使用了諸如炸彈和催淚彈之類。
  2001年9月11日當天的恐怖襲擊對美國及全球産生巨大的影響。這次事件是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珍珠港事件後,曆史上第二次對美國本土造成重大傷亡的襲擊。這次事件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美國政府對此次事件的譴責和立場也受到大多數國家同情與支持;全球各地在事件後都有各種悼念活動,事發現場的清理工作持續到次年年中。9.11事件造成了對美國,全世界的人都感到恐懼,而反對類似"911"事件的再生。該事件也導致了此後國際範圍內的多國合作進行反恐怖行動,包括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

事件概況

  2001年9月11日,在美國上空飛行的四架民航客機被地劫持。當美國人剛剛准備開始一天的工作之時,紐約曼哈頓世界貿易中心,華盛頓五角大樓,連續發生撞機事件,世貿中心的摩天大樓轟然倒塌,化爲一片廢墟,五角大樓部分結構坍塌;造成死傷者數以千計。除19名劫機者,包括24名失蹤者,包括消防救援人員,9.11事件中共有2998人死亡.,死難者來自80多個國家.都是平民.
  以下所有時間使用美國東部時間,比國際標准時間GMT晚5個小時。
  2001年9月11日 (星期二)
  上午7時58分:共載有92名乘客的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波音767)從波士頓機場起飛,飛行目的地洛杉磯。
  上午8時00分:共載有53名乘客的聯合航空公司175次航班從波士頓機場起飛,同樣前往洛杉磯。
  上午8時13分: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與波士頓航管中心進行最後一次正常通話。
  上午8時14分: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沒有根據航管中心的命令爬升至35,000呎。
  上午8時19分: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的一個服務員打電話告訴美國航空,說“駕駛艙沒有回應, 商務艙有乘客被刺死,我們可能被劫機。”
  上午8時20分:共載有64名旅客及機組人員的美國航空公司77次航班從華盛頓機場起飛,也是前往洛杉磯。
  上午8時24分::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飛行方向轉向紐約。
  上午8時37分52秒: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波士頓航空中心通知北美防空司令部(以下簡稱NORAD)屬下的東北防空司令部(NEADS),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被劫持。這是美國軍方首次接觸有關劫機訊息。波士頓航空中心要求美國軍方協助攔截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
  上午8時42分:美國聯合航空93號航班在延誤40分鍾後,搭載37名乘客與7名機組人員從新澤西州紐瓦克機場(Newark Airport)起飛前往目的地舊金山。該航班原定航線十分接近世界貿易中心。
  上午8時42分-8時46分:聯合航空公司175次航班被劫持。
  上午8時46分:兩架美國空軍F-15鷹式戰鬥機從麻薩諸塞州空軍基地緊急升空前往攔截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但空軍飛行員不知道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的正確位置,東北防空司令部(NEADS)在接下來的數分鍾設法確定有關飛機位置。
  上午8時46分40秒: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一架滿載燃料的波音767飛機)以大約每小時490英裏的速度撞向世界貿易中心北樓,撞擊位置爲大樓北方94至98層之間。大樓立即失火,而飛機上的燃料傾倒進大樓,更加劇火勢,整幢大樓結構遭到毀壞。被撞擊樓層以下的人員開始疏散。但所有的3道樓梯都被撞壞,因此被撞擊樓層以上的人員無法逃離。而世貿南樓的工作人員很快通告南樓的所有人員,稱南樓“依然安全”,可正常運作。一些人忽略廣播通告依然撤離,一些人繼續工作,還有一些人則聚集在位于南樓第78層和第44層的空中大堂。
  上午8時49分:美國有線新聞網開始現場直播世界貿易中心情況,這是全世界第一個新聞媒體報道有關襲擊事件。
  上午8時50分:東北防空司令部(NEADS)得知有一架“小型飛機”撞入世界貿易中心。
  上午8時50分-8時54分:美國航空公司77次航班正被劫持。
  上午9時02分54秒:美國聯合航空175次航班(另一架滿載燃油的波音767飛機)以大約每小時590英裏的時速撞入世界貿易中心南樓78至84層處,並引起巨大爆炸。飛機以近乎45度的左傾角度撞上南樓,說明劫機者險些錯失了目標。飛機的部分殘骸從大樓東側與北側穿出,掉到6個街區以外的地方。但還有1個樓梯間完好無損,因此少數在撞擊點以上的人員仍可生還。有人聽到多次爆炸聲響。有一些人認爲是兩次無關的意外事件,而更多的人則馬上認爲是恐怖襲擊。
  上午8時46分-10時29分:至少有20名(主要集中在北樓)被大火和濃煙圍困在大樓頂樓的人員從高空跳下。有證據顯示在遭襲擊後北樓中部很大一塊區域立即坍塌,或許這是讓這些人以爲大樓很快就要坍塌而跳樓求生。一名位于底層的消防隊員被一名從天而降的跳樓者砸死。由于煙霧與上升氣流太過濃烈,空中救援活動無法進行,而且紐約市本身就缺乏專門進行空中救援的直升機。
  大約上午9時04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波士頓空中交通控制中心發布命令,暫停其管轄區內所有飛機的起飛(新英格蘭與紐約州東部)。
  上午9時06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禁止任何飛機進入紐約以及附近的波士頓、克利夫蘭與華盛頓領空。
  上午9時08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禁止全美國所有飛往或經過紐約領空的飛機起飛。
  上午9時21分:紐約市全部隧道及大橋關閉。
  上午9時24分:正在佛羅裏達州一所小學教室參觀的美國總統喬治•布什接到第二架飛機撞擊世貿大樓的消息。他在該堂課結束後立即在學校的另一個教室發布了一段簡短的講話稱,美國正遭到恐怖分子襲擊,美國政府將對飛機失事原因展開全面調查。另外他稱事件是“國家的悲劇”。
  上午9時24分:FAA通知NORAD東北空防部門,美國航空公司77次航班已經被劫持。FAA與NORAD連線討論美國航空公司77次航班與聯合航空公司93次航班的有關事宜。
  上午9時26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宣布禁止全國所有民航班機起飛。
  上午9時37分:美國航空公司77次航班(波音757)撞入五角大樓西翼並且引起大火。被襲擊的部分剛剛翻新過,還沒有完全投入使用,但是仍然造成五角大廈西翼百余人喪命。
  上午9時45分:美國關閉其領空,禁止任何民航班機起飛,所有在飛行的班機必須立即在距離最近的機場降落,所有飛往美國的航班即刻改飛加拿大。之後,FAA宣布禁飛令至少會持續到9月12日午後。禁飛令最終持續到9月14日,此其間只有軍事及救援飛機被允許起飛。這次是美國曆史上第四次停止所有在美商業航班的運作,並且是唯一一次未經計劃的緊急措施。在此之前都因國防需要而停飛所有飛機。
  上午9時45分:白宮與美國國會山莊關閉。
  上午9時50分:美聯社報導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事實上在起飛後就被劫持。一個小時內美國航空公司11次航班與聯合航空175次航班被劫持的消息得到確認。
  上午9時57分:總統布什離開佛羅裏達州。
  上午9時59分04秒:世界貿易中心南樓倒塌。通過電視臺的現場直播,全球億萬觀衆目睹了大樓的坍塌。
  上午10時03分:聯合航空公司93次班機(波音757)在賓西法尼亞州尚克斯維爾東南部墜毀。警方調查報告表明,機上無人生還。後來的進一步調查顯示,飛機墜毀前有旅客通過移動電話與地面取得過聯系,並且已經得知世界貿易中心與五角大樓遭到襲擊。在得知自身即將成爲自殺炸彈後,至少有3名乘客冒險奮勇還擊,試圖從劫機者手中重奪飛機控制權。很有可能是由于激烈的反抗導致飛機在未到達目的地前便墜毀;一架形似波音747的白色飛機在出事後幾分鍾曾在白宮上方盤旋,事後部分媒體推測該架飛機爲美軍的E-4B空中指揮所。但該架飛機的出現並沒有被描述在任何官方報告中。
  上午10時05分:白宮、財政部、國務院及其它主要政府機構內的人員開始撤離。
  上午10時10分:五角大樓部分地區坍塌。
  上午10時13分: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始進行疏散,上萬人受影響。
  上午10時28分31秒:世界貿易中心北樓從上到下坍塌,在撞擊點以上的樓層無人生還。北樓之所以要比南樓晚倒塌,主要有三個原因:撞擊點較高、飛機速度較慢,受影響樓層的防火系統已經被部分更新;位于雙塔附近的萬豪酒店、美國海關、希爾頓酒店等建築也遭到破壞。
  上午10時35分:警方接到報告,稱華盛頓美國國務院門外的一輛汽車中裝有炸彈,後被證實並未發生任何意外。
  上午10時39分:美國總統布什發布命令,在緊急情況下,空軍可以擊落任何有可能進行襲擊的飛機。
  上午10時45分:CNN報導華盛頓與紐約市已經開始進行全面疏散工作。聯合國總部已經清空。幾分鍾後,紐約市長下令疏散曼哈頓地區。
  上午10時53分:紐約市暫時取消市長選舉活動。
  上午11時16分:美國航空公司證實該公司的兩架飛機失事。
  上午11時17分:聯合航空公司證實93次航班失蹤,並表示“非常關注”175次航班。
  上午11時53分:聯合航空公司證實該公司的兩架飛機失事。
  上午11時55分:美國與墨西哥的邊境處高度戒備狀態。
  大約中午12時00分:美國總統喬治•布什抵達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巴克斯達爾空軍基地(Barksdale Air Force Base)。他原本訪問佛羅裏達州薩拉索市(Sarasota)討論有關教育政策問題,原計劃此時應已經返回華盛頓。他發表了一個簡短的非正式聲明,稱無法容忍在美國本土的恐怖襲擊事件,又說“自由已經遭到襲擊,但它會最終得到保護”。
  中午12時02分: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發表聲明譴責襲擊事件。
  中午12時04分:洛杉磯國際機場關閉。
  中午12時15分:舊金山國際機場關閉。
  中午12時16分:美國48個州的機場停止所有商業與私人航班。
  下午1時04分:美國總統布什在巴克斯達爾空軍基地宣布全球美軍進入高度戒備狀態,隨後前往位于內布拉斯加州的戰略空軍指揮部(Strategic Air Command, SAC)。後來有多名政治評論員批評總統看似毫無目的的漫遊。
  下午1時27分:哥倫比亞特區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下午1時44分:2艘航空母艦開進紐約港,5架軍艦駛入東海岸。
  下午4時00分:媒體引述聯邦情報機構高級官員的分析認爲本?拉登是最有可能發動襲擊的人。
  下午4時25分:紐約證券交易所以及美國證券交易所宣布9月12日星期三閉市一天。
  下午5時20分:此前報導發生火災的47層高樓所羅門兄弟大廈倒塌。大樓內設有專門負責應變類似911的緊急狀況的紐約市特殊緊急中心。大樓的倒塌也輕度破壞了附近的紐約電話大樓等建築。
  下午6時00分:CNN和英國廣播公司分別報導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發生連串爆炸與交火事件。後來報導顯示阿富汗北方聯盟用直升機襲擊了喀布爾機場。
  下午6時00分:伊拉克政府在國營的電視臺發表官方聲明,稱事件是對“美國反人類罪行”的報應。
  下午6時54分:美國總統布什抵達白宮。
  下午7時30分:美國政府否認對喀布爾爆炸事件負責。
  下午8時30分:美國總統布什在白宮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他在演說中稱,“恐怖主義攻擊可以動搖我們最大建築物的地基,但無法觸及美國的基礎。這些恐怖行動摧毀了鋼鐵,但不能絲毫削弱美國鋼鐵般的堅強決心。
  下午9時00分:美國總統布什會見國家安全會議全體成員,半小時後又與高級顧問們會面。布什與同僚們認定奧薩馬?本?拉登是事件的幕後主使。

救援

  紐約市消防隊員在世貿北樓遭到攻擊後立即進入火場救援。消防隊在世貿一樓的大堂設立臨時指揮中心,消防隊員們爬樓梯進行救援,紐約市消防隊共出動200個單位參與救援。很多消防隊員在未到指揮中心報到的情況下就立即展開救援。由于無線電通訊故障,很多沖入火場的隊員無法准時接到撤離的命令,當大樓倒塌時,343名消防隊員葬身火場。消防隊員們24小時輪班救援。
  紐約市警察直升機在事發後很快趕到現場,隨時報告現場最新狀況。很多紐約市警察、紐約港口警察以及新澤西州警察在大樓倒塌後被掩埋。紐約警察12小時輪班救援。
  9月12日起,由紐約建築工程師協會組織的工程師們進入現場,爲紐約市規劃與建築部工作,負責查勘附近大樓的強度與受損程度,疏散了出事現場數百幢房屋。他們還負責設計規劃具體處理廢墟的方法。
  大樓倒塌後,就有大批志願者趕到現場。那些比較早到現場的志願者在各個力所能及的方面提供協助,包括有大學生爲救援人員提供飲水等,但是後來無關的志願人員被要求離開現場,但是有特殊技術的志願者,如工程、拆除、醫療以及心理治療等行業的人士參與了接下來幾天的救援工作,甚至有一支災難救援專家隊專程從法國趕來救援。

疑問——爲何選擇9月11日?

  本來在美國911是作爲報警電話號碼的。恐怖分子選擇9月11號顯然是對美國的挑釁。
  美國911報警電話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1967年,美國總統法律實施與司法管理委員會建議在全國範圍內設立一個統一的電話號碼,以便于人們及時報告緊急事件。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很快宣布選擇911作爲報警電話號碼。1968年2月,全國第一個911報警臺在亞拉巴馬州的哈利維爾設立。20世紀70年代後,911報警電話開始大量增加。1976年,17%的美國人可撥打該號碼,1979年上升到26%,1987年爲50%,而今已達到85%。美國大約50%的國土面積已接通911號碼,其中95%是加強版系統,可提供每個呼叫者的姓名與位置信息。“五角大樓是在1941年9月11日動工的,和恐怖襲擊正好相隔60年”。這樣恐怖分子才會選擇9.11這一天對它進行襲擊。
  另有人懷疑,9.11事件是布什政府自導自演的苦肉計。目前這種質疑聲在國際上越來越高,事實上有相當多的機構組織揭露了9.11事件的可疑之處,包括世貿2棟大樓的倒塌方式,五角大樓是否被波音飛機撞擊,世貿7號樓毫無理由的倒塌,以及整個事件背後的利益糾葛等等。目前這種質疑聲還只是作爲一種9.11陰謀論存在。
  就像肯尼迪遇刺一樣,9.11事件的真相,也許要等到若幹年之後才能得到完全的披露。

政治後果

  事件發生後,而前往美國和加拿大的航班全部停飛。所有英國軍事基地提高警戒狀態。所有途經倫敦市區的航班改爲繞過市區飛行。
  歐洲議會與北約總部進行緊急疏散。北約宣布啓動1949年北約中的第五款,宣布如果恐怖襲擊事件受到任何國家的指示,將被視爲是對美國的軍事襲擊,因此也被認爲是對所有北約成員國的軍事襲擊。這是北約曆史上首次啓動共同防衛機制。
  事件發生後,西方各國政府的民間支持度大幅度上升。在阿拉伯世界,很多媒體都刊登了評論文章,認爲事件是由以色列人、猶太人、猶太複國主義者甚至美國人自己發動的,目的是挑起全球仇視阿拉伯的情緒。還有一些阿拉伯穆斯林則認爲事件是由基地組織發起的,旨在報複美國的中東政策。
  事件遭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一些傳統上采取與美國不太友好的國家領導人,如利比亞領袖卡紮菲、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伊朗總統哈塔米以及阿富汗塔利班政權都公開譴責事件並對美國人民表示同情。唯一的例外是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他評論事件是美國霸權主義的後果。

經濟後果

  9.11事件在經濟上産生了重大及實時的影響。大量設在世界貿易中心的大型投資公司喪失了大量財産、員工與數據。全球許多股票市場受到影響,一些例如倫敦證券交易所還不得不進行疏散。紐約證券交易所直到9.11事件後的第一個星期一才重新開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開盤第一天下跌14.26%。其中跌幅最嚴重的要數旅遊、保險與航空股。美國的汽油價格也大幅度上漲。當時美國經濟已經放緩,9.11事件則加深全球經濟的蕭條。

美國政府的反應

  美國政府的各級部門展開了對事件的調查。美國政府在事件發生後立即秘密拘留、逮捕、盤問了至少1200人,大多數是非美國公民的阿拉伯或穆斯林男子。美國司法部也查問了5000名來自中東的男子。政府後來承認,當中只有10到15人與基地組織有關,但是無人牽涉9.11事件。但是目前依然有500人因觸犯移民條例而被監禁,70名以色列人因違反旅遊觀光簽證而被拘留。國會通過了400億美元緊急撥款,還有大約200億美元撥款用于航空公司補助。多部被指責爲侵犯人身自由,爲政府監視民衆提供便利的法律也獲得通過。10月10日,聯邦調查局公布了「FBI恐怖份子通緝令」名單。
  情報專家們開出一份可疑嫌犯的“簡短列表”——所有有能力以及動機發動類似襲擊的組織名單。非常肯定的是,所有劫機者都是阿拉伯人,沒有一個有阿富汗背景;此外襲擊的精心策劃、規模以及事件後無人承認責任,這都與阿爾蓋達組織以往的作風相近。值得注意的時,大多數劫機者大多來自沙特阿拉伯,但是美國政府並沒有對該國采取任何行動。
  雖然本•拉登領導的阿爾蓋達組織從未公開聲明對事件負責,他們公開贊揚事件,並暗示該組織曾經幕後策畫過整個事件。該組織發言人在一卷寄給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的錄影帶(2001年10月播出)中說,“美國人應該知道,更多的飛機風暴將不會停止……在伊斯蘭世界,有成千上萬年輕人渴望犧牲,他們死的信念與美國人生的信念一樣強烈。”

軍事行動

  美國政府在事件發生後宣布將會對發動襲擊的恐怖份子以及保護他們的國家發動軍事報複。第一個打擊目標就是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理由是他們拒絕交出頭號嫌犯本•拉登。有傳聞稱伊拉克也卷入襲擊事件。美國政府事後承認,9.11事件當晚白宮就已經決定要更換伊拉克政權——雖然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在宗教上較爲開放的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到底與信奉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基地組織之間有任何聯系。布什政府通過利用9.11事件來挑起民意支持攻打伊拉克。
  2001年9月19日,美國派出戰鬥機前往波斯灣軍事基地。美國東部時間2001年10月7日下午12點30分(當地時間晚上9點),美國與支援的英國軍隊發動了對阿富汗的軍事襲擊,針對蓋達組織和阿富汗塔利班的軍事、通訊設施以及可能的恐怖份子訓練營投擲了炸彈。奧薩馬•本•拉登通過半島電視臺的衛星節目警告布什,如果美國動用核武器的話,他將會使用生物武器作爲還擊。2001年11月,由美英部隊支持的阿富汗北方聯盟控制了首都喀布爾。

對各國影響

  1、對美國
  “美國911事件”發生後,美國經濟一度處于癱瘓狀態,對一些産業造成了直接經濟損失和影響。地處紐約曼哈頓島的世界貿易中心是20世紀70年代初建起來的摩天大樓,造價高達11億美元,是世界商業力量的會聚之地,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共計1200家之多,平時有5萬人上班,每天來往辦事的業務人員和遊客約有15萬人。兩座摩天大樓一下子化爲烏有,人才損失難以用數字估量。五角大樓的修複工作至少在幾億美元之上。而且交通運輸和旅遊業造成嚴重損失。美國國內航班一天被劫持了四架,並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確實是曆史罕見。
  無論對美國總統布什,對美國民衆或者對美國政壇人士來說,9月11日所遭遇的恐怖分子攻擊事件都是一次曆史性的震撼。連白宮、國防部大樓、金融財務中心的世界貿易大樓,都成了恐怖分子攻擊的目標。在兩小時之內,造成美國本土遭遇數以千計的傷亡,
  事件發生後,布什立即采取適當行動,恢複政府、社會正常活動,爲了顯示他不受恐怖威脅,9月11日晚上,雖然白宮仍有受到攻擊的威脅,他仍決定返回白宮,並在白宮向全國民衆發表談話,借此顯示:恐怖分子並不能阻斷美國行政中心的運作。
  “美國911事件”的經濟影響不僅局限于事件本身的直接損失。更重要的是影響了人們的投資和消費信心,使美元相對主流貨幣貶值、股市下跌、石油等戰略物資價格一度上漲,並實時從地域上波及歐洲及亞洲等主流金融市場,引起市場的過激反應,從而導致美國和世界其它國家經濟增長減慢。
  2、對世界
  對于全世界的人民而言,反恐怖活動將是人類社會一項長期、艱苦和複雜的鬥爭。這次事件沈重地告訴我們,在今天的文明世界裏, 我們還有一個共同的敵人——“恐怖主義”,它是現代的魔鬼撒旦, 它那陰冷的利爪, 隨時會奪取我們身邊親人的寶貴生命。恐怖分子可能隨時隨地用各種辦法制造事端,打擊世界金融和商品市場,瓦解人們的信心。國際投機基金也會興風作浪,利浪,利用恐怖活動提供的機會進行投機活動,通過制造恐怖事件牟取暴利,增加金融風險。
  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和國際社會的合作,嚴厲打擊恐怖活動;另一方面,應研究增加對國際戰略商品的儲備特別是石油儲備的問題,盡量減少恐怖活動引發的金融動蕩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打擊“恐怖主義“,保護公民生命安全,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起碼在這點上中美的利益是一致的。

善後處理

  9.11事件後6個月,世貿遺址上的150萬噸瓦礫才被完全清理幹淨,救援人員繼續在地底下進行清理工作。
  2002年5月底,舉行了宣布清理工作正式結束的儀式。2003年7月,一個國會聯合調查組結束調查工作。雖然調查報告稱美國政府應該可以更好地預防事件的發生,如在更好地利用所收集到的情報及國防系統對襲擊事件所采取的行動方面依然有改進空間,但是沒有一名官員爲事件引咎辭職。事件也導致美國新一輪軍費開支的大幅度增加。在大約2年後,一些國防官員稱當前美國對類似事件的預防能力與9.11事件時一樣脆弱無力。
  世界貿易中心是由日裔美籍建築設計師山崎實(Minoru Yamasaki)設計,事後據他生前的助手說,因爲參考過去帝國大廈曾經受到美國空軍轟炸機誤撞事件的影響,在設計過程當中已經考慮到需要使大樓結構足以抵禦大型飛機的直接撞擊。有報道分析,認爲大樓的倒塌並不是因爲飛機的直接沖撞,而是飛機內滿載的航空煤油傾瀉進入大樓引起的大火所釋放出的巨大熱量,軟化了支撐大樓的鋼筋骨架,最終導致世貿中心大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坍塌。但是,也有一批建築學家認爲僅憑大火並無法令大樓倒塌。

911事件中中國公民傷亡情況

  2001年09月21日,中國外交部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美國被襲事件後死亡、受傷和失去聯系的中國公民的情況,中國公民在事件中死亡2人受傷1人,並有35人失去聯系。
  其中,中國公民鄭于光、楊樹蔭夫婦于9月11日乘美國航空77航班不幸遇難。據悉,鄭夫婦已退休,一年前來美探望女兒。
  受傷的中國公民符向群,男,紐約中國物産公司總裁。9月11日在紐約飛機撞貿易中心大樓時受傷腿骨折,已治療,現在家裏療傷。
  截至2001年9月20日,有35位中國公民仍失去聯系,其中大陸3人,香港32人。
  中國公民在“9?11美國被襲事件中”傷亡失蹤名單
  (一)死亡:鄭于光、楊樹蔭
  (二)受傷:符向群
  (三)失去聯系:林彤、郭栩、陳永琪、方慧心、袁玉嬋、袁玉純、袁新美、袁興、袁健華、余內興、袁成廉、捷雅敏、黃紹祥、岑詩煌、董政平、張樹新、李明珠、梁少珍、林佩珊、麥應林、余文貴、謝立明、趙婉闌、王維斌、劉鄭培珍、Ren Keyoug、黃紹祥、程永偉、王少章、唐展維、關豔珠、王恩怡、Jenny Low Wong、黃豔萍、黃豔麗。
http://baike.baidu.com/view/50453.html?tp=0_01

世貿中心 World Trade Center (2006)

導演:奧立佛史東
演員:尼可拉斯凱吉/瑪莉亞貝蘿/瑪姬蓋倫海/多納墨非
劇情簡介
恐怖分子駕機撞上紐約世貿中心,導致近3000人死亡,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大導演奧利佛史東,在反映911事件的影片《世貿中心》中講述兩個家庭因911而發生改變的故事。

《世貿中心》是真實故事改編,兩名救難隊員被困在世貿雙塔中的大樓裏。奧斯卡影帝尼可拉斯凱吉在片中扮演約翰,他正領導著一個救援小組在世貿中心搜救。當大樓倒塌時,他的同事們大多都犧牲了。約翰和另外一名隊員威爾倖存下來,但已經在裏面被困12小時。當兩名警察相互鼓勵希望能夠活著出去時,他們的家人也正在為他們祈禱,希望他們能夠安全走出廢墟。
奧利佛史東說,他覺得自己有義務拍這部電影,因片中的兩名主角都是再普通不過的人。「我就喜歡拍描述普通人的電影。在《前進高棉》中我拍的是普通士兵,在《七月四日誕生》和《華爾街》當中,我拍的也是普通人,能夠再拍911的故事感覺很棒,這些人就是歷史的見證,911是一件大事,《世貿中心》讓我們從那些親身經歷者的眼睛裏,瞭解倒底發生了什麼。」
儘管《世貿中心》面臨一些指責,但奧利佛史東說,他拍這部電影並非為了讓911受難者的家庭再次感到難過。尼可拉斯凱吉說有意義的角色並不是經常有的,所以他不能錯過這個演初歷史的機會。尼可拉斯凱吉在拍電影前甚至與約翰本人與他的家人在一起相處了很長時間。
片中另一名倖存者威爾,在影片拍攝期間還擔任本片顧問,他說重新經歷那可怕的一天並不容易。「911」一直是美國電影的禁忌,這幾年,人們終於有膽量直面對這段慘痛的回憶。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wen40469641

主題:奧利佛拍911 猛噴假血

本片是【亞歷山大帝】導演奧利佛史東最新作品,結果導演繼【亞歷山大帝】之後,這次的票房也不理想
1F今年坎城影展相當「911」,先曝光的奧利佛史東執導「世貿中心」,縱觀20分鐘片段,猛噴假血,看起來像災難片,多過以歷史悲劇為背景的寫實片。
今年兩部以「911事件」為背景的影片,先後在坎城影展觀摩放映,奧利佛史東執導「世貿中心」,21日晚間在他的「前進高棉」公映20周年紀念版前先曝光。奧利佛史東和「前進高棉」男演員查理辛、威廉達佛、湯姆貝林傑遲到30分鐘才到,史東登台大談戰爭的歷史意義,把三位男演員晾在一旁當啞巴。
「世貿中心」只曝光20分片段,其中一半敘述尼可拉斯凱吉演的警察愛家愛小孩,和警局同袍情同手足,然後用紀錄片和特效,雙重呈現「911」恐怖攻擊,但看紐約街頭同樣大小的紙片滿天飛,路人血流滿面卻看血色就知道是假的,還有群眾毫不驚恐地移動,已讓場景完全失真。
等到凱吉和警察弟兄進入世貿雙子星大樓救人,接著自殺飛機撞大樓,凱吉和弟兄身陷天崩地裂險境,他睜著大眼睛應變,簡直像「火燒摩天樓」翻版,令人感受不到「911」的椎心刺痛。
預定26日公映的「聯航93」,已在美國上映,用近乎紀錄片的逼真手法,記錄恐怖份子劫機過程,旁及美國中情局在「911」前早就收到情報卻掉以輕心、釀成悲劇的內幕,全片何止觸目驚心,批判布希政府應變處理之無能,刀刀入骨。
2F全片兩個多小時...主角約2/3的時間就躺在瓦礫堆中...一點都不特別...有的只是兩個人互相鼓勵...努力求生的對話,加以串場的是兩家庭的經歷...和發現主角們的那個Marine中途不時有一些小畫面,例如別洲的軍警幫忙...救難隊滿臉灰塵...敘述著互助和當時的混亂...對於恐怖攻擊的強調...大概只有從小小的電視和手機中聽到
XXX又撞上XXX之類的消息...或者是由街景呈現出那種混亂的感覺...導演不重現飛機撞上那一幕(或是著墨不多)這兩個小時的感覺蠻平淡的...總之,我知道非老美的感受一定不如當事人...所以看的時候心態要調整就是了...
3F其實意外就是這樣ㄚ,發生的時候都是快到讓你措手不及,但是意外發生,重要的是他所造成的漣漪,911事件也許在幾個小時內就落幕了,但是他所造成的傷害到目前都還是無法平息,我想這部片的重點應該不在911本身,而是在當下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扶持,我很高興有人告訴大家這不是娛樂片,畢竟這樣題材的電影本身,真的娛樂不起來,當然大家在看這部片之前,一定要有的心裡準備就是,這一定又是一部“大美國主義“作祟的電影,畢竟事件發生在美國,對美國人的衝擊又特別大,所以要原諒導演大撒狗血,雖然從“誰殺了甘乃迪“裡面看到奧利佛史東對於美國政府有所不滿,但是這部片與政府無關,而是在這體制下生活的所有美國民眾
5F這部片子也許單純來講,只是拍出來紀念911這件歷史悲劇,而不是真正想要得獎或是賣票房,因為對於911這次的受害者家屬傷害已經夠大了,難道還要拍的夠寫實夠悲慘讓人看了二度傷害,這並不值得回顧留念,所以奧利佛史東才會把重心放在別的情感上面,愛與勇氣的表現,陌生人之間互相扶持的愛,也許是他真正想表達的用意,在面對死亡時仍要抱持著希望,不管好不好看,已經不重要了,這只是我小小的感想...
6F這是美國帝國主義的洗腦作品,美國人為什麼不拍他們侵略他國人民的作品,不要被美國洗腦。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17260

世貿中心:重組的災難肉塊  作者:Sean Wo

觀賞《世貿中心》,就像吃到重組過頭的二流肉塊,又像做了不夠有趣的長夢,亟欲甦醒卻鬼壓床似地無法起來。 事實上,沒撞鬼卻被瓦礫壓的尼可拉斯凱吉的確做了個夢,他的搭當麥克培納同樣也做了個夢:凱吉夢見了老婆,這讓他咬緊牙根保持清醒;培納則夢見了耶穌,耶穌的身體一片 光亮透明,紅通通的心臟怦怦地直跳,右手還拿了一瓶礦泉水。
奧利佛史東很少讓我失望,連有口皆呸的《亞歷山大帝》—這名字下得很神奇,不是「亞歷山大」,不是「亞歷山大大帝」,而是「亞歷山大帝」—我也覺得尚可觀賞,那部片的問題出在主角身上,柯林法洛一頭金髮看起來就是沒腦沒種沒擔當。
所以我願意看《世貿中心】,即使他的預告片真的很像《浴火英雄》,當然不用期待它會比《挑戰星期天》有趣,更不用說有機會優於越戰三部曲,然而,他是奧利佛史東,要不語不驚人死不休,要不剪接動人、敘事感人。
就像《神鬼無間》的馬丁史柯西斯,看來是那麼地十拿九穩。
 如今,《神鬼無間》注定要在掌聲中擺爛,《世貿中心》倒是不至於那麼慘,只是向來擅長營造衝突的奧利佛史東,不知是承受了片商的票房壓力,還是沾染上緬懷紀念的溫情主義,讓一部歷史災難片顯得零碎散亂、癱軟貧乏。
觀賞《世貿中心》,就像吃到重組過頭的二流肉塊,又像做了不夠有趣的長夢,亟欲甦醒卻鬼壓床似地無法起來。
事實上,沒撞鬼卻被瓦礫壓的尼可拉斯凱吉的確做了個夢,他的搭當麥克培納同樣也做了個夢:凱吉夢見了老婆,這讓他咬緊牙根保持清醒;培納則夢見了耶穌,耶穌的身體一片光亮透明,紅通通的心臟怦怦地直跳,右手還拿了一瓶礦泉水。
培納的夢,還做了兩次。
我真的很不解,奧利佛史東到底是撞到了什麼鬼,就算危難中人會產生幻覺,就算這是真人真事改編,憑奧利佛史東的既有才氣,難道沒有其他俐落的手法得以呈現?在此,令人窒息的巨難,硬生生地被轉為不合時宜的驚異笑彈。
 我知道這種災難不該拿來訕笑,然而白晃晃的拿著礦泉水的耶穌真的非常好笑,而且絕對不是什麼神清氣爽的會心一笑。
去除這令人失笑的片段,其他的橋段也不怎麼高段。
你可以看到凱吉焦急的妻子與暴躁的孩子、培納挺著肚子而歇斯底里的妻子,還有突然被神感召的前陸戰隊們,這三組人馬配上動彈不得的凱吉與培納,構成了四條不算紊亂卻情緒潰散的敘事線,稱不上細膩寫實,亦搆不著狗血澎湃。
我不知道奧利佛史東怎麼看,我只覺得這部片很無奈地被卡在冷眼與激情光譜的中段,兩個小時的影像,時而展現不細膩的平淡,時而祭出令人錯愕的激情,像是重組失敗的畸形肉塊,不上不下、不倫不類,口味不差,但也稱不上美味。
 詭異的是,這部片可以極冷處理,更可以極熱處理,前者可專注在死傷的殘酷、救援的延誤挫敗,以及主角家人的焦灼無奈;後者可強調主角不屈的意志、搜救過程時限的緊湊,以及家人在情緒失控的大起大落中積極地尋找意義。
結果,本片觸及了全部,也幾乎搞砸了全部,若非九一一凝聚了某種程度的美國民氣,本片獲得的觀眾好評實在非常地不可思議,投入重金的結果,僅有結尾傳遞兩主角的過程引發了感動,若要整體來看,恐怕觸不到《聯航九三》的一半。
所以,若你對九一一有特殊的情感,或者你的淚腺效率驚人、異常敏感,請來看本片,你能在其中找到部分的回憶與感動,至於純粹想要欣賞電影的觀眾,請小心、請慎重,因為我們真的不必太相信連續失利的奧利佛史東。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088&eid=10880008

華氏451度 >百度百科

華氏451度 雷?布萊伯利當代科幻小說大師最經典代表作!法國電影大師楚浮改編拍成影史經典之作!即將二度拍成電影,2007年話題巨作!
當火焰燃燒到達華氏451度, 所有記錄人類智能的典籍都將灰飛煙滅, 但卻燒不毀被壓抑的靈魂……   
這是一個沒有火災的世界,消防員的工作,是縱火。   
這是一個所有的書都是『禁書』的世界, 消防員的職責,是焚書。   
這是一個沒有知識分子的世界,知識分子,成了城市裏的流浪漢。   
這是一個感性被壓抑的世界,沒有故事,也沒有詩。   
直到,其中一位消防員開始質疑,讀書,真的是危險又有害的事嗎?   
于是,他決定鋌而走險,挑戰這個世界的一切……   
布萊伯利創作此書的動機,其實是爲了表達對“麥卡錫主義”的抗議與不滿(麥卡錫曾將衆多書籍列爲禁書,禁止圖書館出借)。只是他將現實問題放大許多倍,且將時代投射到未來──科幻小說的時空舞臺無窮無盡,在進行社會批判的時候,往往比主流文學擁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葉李華
作者簡介
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1920年8月22日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沃奇根市。1938年高中畢業後,他白天在街頭賣報,晚上則在公共圖書館讀書、寫作。1943年,他正式成爲全職作家,爲多種雜志撰寫短篇小說,但直至1947年才正式出版他的第一部作品《黑暗嘉年華》。   
1950年的長篇小說《火星紀事》是他的成名代表作,也爲他奠立了科幻小說界的地位,其後陸續發表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名作,包括:《華氏451度》、《圖案人》、《十月國度》、《蒲公英酒》及《邪惡降臨》等。他的創作速度與質量都十分驚人,多年來已出版近50部小說,其中包括約600篇短篇小說。他另著有多部散文集、詩集,以及廣播劇、舞臺劇、電視、電影等劇本。   
布萊伯利的小說已被超過1000所美國公、私立學校選爲教材或推薦讀物。截至目前爲止,他已獲得的獎項包括:奧?亨利紀念獎(奧?亨利獎的地位如同美國短篇小說界的奧斯卡獎)、富蘭克林獎、世界奇幻文學協會終生成就獎、美國科幻小說作家協會大師獎、美國西岸筆會終生成就獎,以及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頒發的美國文學特殊貢獻獎。在文學領域之外,他亦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劇本獎,並曾獲艾美獎的最佳廣播劇劇本獎。美國『阿波羅號』航天員登陸月球後,甚至將月球上的火山口命名爲『蒲公英火山口』,向布萊伯利的小說《蒲公英酒》致敬,由此可見布萊伯利的地位之崇高、影響力之大。   
美國電視臺曾改編布萊伯利的小說爲電視影集『雷?布萊伯利劇場』,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楚浮則曾將《華氏451度》改編拍成電影,成爲影史上著名的經典之作。目前《華氏451度》正計劃二度改拍成電影,預定由『綠色奇迹』的名導演執導,巨星布萊德彼特主演,備受矚目。   
雷?布萊伯利目前與四只愛貓定居于洛杉磯,並仍持續創作不輟。
小說評論
  《華氏451》(Fahrenheit 451),Ray Bradbury 1953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的地下室裏創作出來,1966年由Truffaut改編爲電影。我去年年底看的電影,事隔近一年後無意中在上海圖書館看到了重慶出版社今年5月份剛出的中譯本,譯者是竹蘇敏。電影和原著基本吻合,最大的不同有兩點,原著中失蹤的女孩在電影結尾出現了,Bradbury認爲Truffaut的改動“讓電影結尾有了更歡快的氣氛”,此外,書中的女孩很年輕,作者描述是17歲不到,非常純真,而電影中由于女孩和男主角的妻子Mildred是同一個演員Julie Christie飾演,所以顯得老氣。第二,書中的戰爭背景在電影中不存在了。   
《華氏451》是一部典型的反烏托邦小說。華氏451度,也就是令紙張燃燒的溫度,而小說中描寫的人類社會,就是一個以消滅書籍作爲發展停滯代表性作爲的社會。Ray Bradbury 在《華氏451》中闡明了他對于消費性社會的看法,即使在今天,看了仍讓人覺得不寒而栗。簡單歸納成一句話就是:我們沒有時間去看名著,反而熱衷于所謂的文摘和名著速讀,那麽這些名著最終被消滅的前提也就建立。另一方面,《華氏451》中挂著耳機長達十年,可以通過讀唇和丈夫交流,沈迷于互動電視節目的Mildred,同樣讓人過目難忘。   
《華氏451》作爲一部小說,它的語言很有流動感,尤其是後半部敘述主角Guy Montag逃亡的一系列心理描寫。我至今沒有看過火星編年史的全文,非常遺憾,但是從我看的一些片斷看來,似乎那本書中,Ray Bradbury的文字同樣優美。   
迄今爲止,我已經看過5部自認爲可以稱爲反烏托邦作品典範的小說:《我們,《美麗新世界,《動物莊園,《1984,《華氏451。可以的話,我還想加上《發條橙子》,以及《Brazil》這部電影的原著(如果有的話)。   
考慮到特殊的寓言性質,我把《動物莊園》暫時排開。就《我們》,《美麗新世界》,《1984》,《華氏451》這四部小說來看,它們都有很多共同點。其一,就是在主流的壓制社會之外,都有一個以不同形式進行反抗的組織,《我們》的綠色大牆外面有一個,《美麗新世界》“文明社會”外的野蠻部落就不用說了,《1984》內部的反抗人士,《華氏451》舊鐵軌沿線將書記在腦子裏的“社團”。其他的,以後再慢慢總結。   
就閱讀樂趣而言,我認爲《1984》最好,奧維爾在小說構造、遣詞造句以及文法方面都是20世紀英國作家中的一流高手。當然,1984也是一部非常恐怖的小說。   最後,補充一點,世事總是那麽湊巧,就在我看完《華氏451》的前一天,我把一款名爲《Fahrenheit》的現代奇幻偵探題材的冒險遊戲通關了。這款遊戲很好玩,雖然它的主題和《華氏451》毫無幹系,就連和《華氏911》也無關。
電影
  本片講述的是一個關于未來的故事,在那個時代裏,書籍是一種違禁品,人們一旦被查出私藏書籍,將立刻遭到逮捕,而搜出的書籍也將被焚燒。因爲統治者們認爲,書籍會使人産生不必要的各種幻想從而影響現實的生活。那個時代的消防員的工作不是負責救火,而是專門來燒毀書籍。451號消防員本來工作努力,就要得到晉升,結果卻在一個鄰居女孩的影響下,開始私藏並閱讀本應燒毀的書籍,並且從此開始對自己的人活與未來産生了懷疑。就在他決定有所行動而警醒世人的時候,他的妻子秘密告發了他……
一則相關報道
  一度被擱置的影片《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終于重新啓動,曾執導《綠色奇迹》等片的弗蘭克?德拉邦特計劃重新改寫劇本並擔任導演,影片將由Castle Rock制作,華納公司負責發行。   
《華氏451度》是雷?布萊德伯瑞(Ray Bradbury)1954年發表的經典科幻小說,華氏451度是紙的燃點,小說講述在未來極權社會,消防員的主要工作竟然變成了焚毀人類的精神食糧——書籍,此時故事的主人公、年輕的消防隊員蓋開始對自己的工作性質産生疑慮,小說曾于1966年被法國新浪潮導演杜魯福成功地搬上銀幕。因《勇敢的心》而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梅爾?吉布森本來准備第三次執導筒,擔任《華》的導演,他爲此曾籌劃了很長時間,最後由于資金等問題被迫放棄。男主角方面,華納原希望由吉布森扮演男主角,被吉布森以自己年齡過大爲由拒絕,不過這次他的聖像制片公司仍將參予投資。   
Castle Rock公司以往和德拉邦特有過多次成功合作,包括《刺激1995》《綠色奇迹》以及德拉邦特的最新作品、由金?凱瑞主演的《The Majestic》等。   
“華氏451度(即攝氏233度)”是紙張的燃點。也是一本書的名字,更是新浪潮主帥特呂弗的電影,一部關于未來社會的政治宣言書。
http://baike.baidu.com/view/869623.htm

[心得]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 (皇冠,2006)

這是一個把書籍當作是禁品的城市,私藏書籍就跟現在私藏毒品一樣是罪惡的,反而吸毒成了“正當娛樂”!
負責消滅書籍的單位正是“消防隊”。“消防員”頭上戴著有451標誌的黑色頭盔,手裡拿的不是能夠噴出強效滅火的水龍而是噴射出兇殘狠毒的火龍,為了焚書連房子甚至人都燒。
人們生活的目的只為了追求快樂,除了吸毒之外,還有毫無營養的電視節目,只要有保險人人能合法高速飆車……。即使外面戰火連天,城市裡的人卻一無所知或毫不關心,他們只在乎現在快不快樂;只是這種快樂是真實的嗎?
故事的主角蓋‧孟泰格正是“消防員”,一家三代都是,所以他一直以這個職業為榮,也享受著火焰燃燒時的快感。這樣堅定的信念在他遇上了剛搬到隔壁的克拉莉絲‧麥克萊倫、親眼目賭一個老婦人為書自焚而動搖……
p.123     書只是儲存許多我們生怕自己會忘卻的東西的一種容器。書本身毫不神奇,神奇的是書上說的東西,是它們如何將宇宙的一鱗半爪縫綴成一件衣裳。
書籍只是承載歷史和知識的物件。
記錄前人犯過的錯誤讓後人免於重蹈覆轍、記錄前人的經驗法則讓後人有跡可尋不用重做輪子……是書籍的功能,經由印刷術的加持它不像口耳相傳一樣只能在少數人之間傳遞,或是壁畫、石碑之類。
如今網路的發達,讓以往只能存在在書裡的內容可以更快速而近乎免費的傳播。然而本書的導讀「焚書啟示錄-葉李華」卻認為可能造成另一種形式的焚書,則有待商確。畢竟知識能夠有效的傳遞與傳播遠比書本身更為重要,當然書也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必要性。不過,未來書的形式可能就不是單純的只有紙張而已了,許多科幻小說和電影都為我們預想了。
p.18     話說回來,電腦網路在近幾年猛然崛起,以排山倒海之勢改變了資訊傳播的方式。…(略)…然而值得深思的是,電子媒體(包括影視以及軟體與網路)大行其道的結果,極有可能造成另一種型式的焚書--將傳統書籍埋葬在歷史灰燼中。此一自然而然的發展,對後世造成的影響究竟是好是壞,完全取決於我們此時存乎一心的決定與行動。
在看到克拉莉絲在故事中短暫而關鍵的出現,讓我想到《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一書。克拉莉絲對於孟泰格而言算是一個觸發他質疑自己的關鍵,也許她的出現就是為了點醒他。不過,我認為孟泰格本身早已是個問題人物了,在他們消防隊長比提眼中。因為除了從自焚老婦人那兒偷偷帶回一本書之外,他在家中玄關內的通風孔鐵柵後已經藏了不少書,他為什麼這樣做呢?書中沒有解釋。  
p.84     書本裡面一定有什麼,有我們想像不到的東西,才會使得一個女人情願與屋子俱焚。書本裡頭一定有什麼。人不會平白無故情願這麼做。 
p.85     我這才頭一回意識到每一本書背後都有一個人,一個構想出那些書的人,要把那些字句著書成文,得花上很長的時間,而我從來沒想過這一點。人也許得花上一輩子來觀察世間和人生,寫出他的想法,可我一出現,轟,一切全沒了 
在故事的尾聲,孟泰格逃到城外遇到了一群“化外之民”,和他一樣也算是書的罪犯吧。其中的一名男子格蘭傑說到:「我們也是焚書者。我們看完了書就燒掉它,怕被人發現。…(略)…最好把它保存在腦子裡,沒有人能看見或懷疑。我們都是歷史、文學和國際法的斷簡殘編。(p.208)」。把內容藏在腦子裡!?不就和基諾李維(Keanu Charles Reeves)主演的電影《捍衛機密(Johnny Mnemonic)》有點雷同嗎?只是基諾李維腦中有晶片可以儲存,而孟泰格等人則是靠著最原始的腦細胞來儲存記憶。
p.221     在基督誕生之前,有一種笨鳥名叫鳳凰,每隔幾百年牠就築起一堆柴火自焚。牠一定是人類的一等表親。但是每回牠自焚之後,又會從灰燼中跳出來,讓自己重生。看來我們也在做同樣的事,一遍又一遍,但是我們有一樣要命的本事,是鳳凰所沒有的。我們知道自己做過的蠢事。我們知道自己千年來做過的所有蠢事,而只要我們知道這一點,並且隨時把它擱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總有一天我們會停止堆築柴薪,停止跳入火中。我們會偶然找到幾個記得每一個世代的人。 
p.108     我們無法確切指出友誼形成的時間。正如注水入瓶,一滴一滴注入,最後必有一滴會使它滿溢;同樣的,一連串的善意,最後總有那麼一次會使心靈滿溢。 
p.154     一知半解是危險的事。要暢飲繆思的詩泉,否則涓滴莫沾;淺嘗使頭腦昏醉,而痛飲使我們恢復清醒。 
http://klcintwbooks.blogspot.com/2007/08/451fahrenheit-451.html

墨水心 Inkheart  (2008)

導演:伊恩蘇佛利
編劇:David Lindsay-Abaire
演員:布蘭登費雪/安迪.席克斯/伊麗莎班奈特/保羅貝特尼
劇情簡介
「Inkheart」是德國女作家柯奈莉亞馮克的暢銷名作,也繼《哈利波特》又一在全球掀起熱潮的奇幻小說,全球銷售超過300萬冊,被許多媒體評論和讀者視為青少年文學的新經典,如今千呼萬喚終於即將搬上大螢幕!
電影找來文學改編能手,曾以《慾望之翼》提名奧斯卡多項大獎的伊恩蘇佛利執導,並找來近年以動作冒險片聞名的布蘭登費雪主演,《達文西密碼》保羅貝特尼則飾演片中大反派「髒手指」,加上《國家寶藏2》海倫米蘭,陣容堅強。

愛書如癡、與女兒相依為命的書籍裝訂商莫(布蘭登費雪飾),唸故事給女兒美琪(Eliza Bennett飾)曾經是他的最愛,卻也變成他最恐怖的夢魘!因為一個秘密,讓他在唸「墨水心」這本書後,從此封口不願再朗讀…。
一天,神秘怪客「髒手指」(保羅貝特尼飾)來訪,就此打亂兩人平靜的世界!莫隔天便匆忙帶著美琪,投奔到脾氣古怪卻擁有上千本藏書的姑媽愛麗諾(海倫米蘭飾演)家,一群兇惡的歹徒綁架了莫,帶他去見一個心機險惡的老大「山羊」。
美琪發現了父親隱藏已久的大秘密:原來他擁有如「魔法舌頭」般的神奇力量,可以把書中的人物唸出來,變成現實中活生生的人!只要每唸出一個東西,就會有另一樣東西被唸進書裡,莫相信離奇失蹤的妻子就是被困在書裡!美琪也發現自己和父親擁有一樣,甚至更強的力量。
如今,從「墨水心」裡被唸出來的壞蛋-「髒手指」和「山羊」,都找上了莫和美琪,要利用美琪的力量幫他們做更多的壞事,一場驚天動地的冒險就此展開。
柯奈莉亞馮克的作品廣受歡迎,曾多次被搬上大銀幕,改編為《妙手小賊王》、《Wild Chicks in Love》與《Hands off Mississippi》,這次柯奈莉亞馮克不但是《墨水心》的原著,還擔任了製片的角色,為劇組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書中的主角莫,柯奈莉亞馮克也是根據布蘭登費雪作為原型,電影自2006年就開始拍攝,幾乎大部分的場景都在英國近郊拍攝。
幕後花絮
非常有趣的是,其實當作者柯奈莉亞馮克在撰寫這本鉅作時,她的心裡總是以布蘭登費雪作為男主角的原型,最後也如願以償的請到了布蘭登來主演《墨水心》。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ow2&film_id=fien30494238

主題:吃飯都想轉台的爛片

1F這是最近看起來最爛的一部片.
還特地去電影院看, 結果採到地雷!
如果第四台有撥, 我吃飯看到都還會轉台, 真的是太爛了!
這種騙小孩的片就留給國中生以下的去看吧!
我表弟小六看完後說超好看的, 很炫!
這部片給民智未開的小朋友剛剛好, 劇情陳套, 鋪陳難笑.
或是想發洩一下的人也很適合去看這部片.
看完包你難忘, 不斷幹礁,
不信的人可以去看完後再上來罵吧哈哈哈!
罵完後來講點正經的!
一個可以很好發揮的題材, 編劇硬要把他搞成冒險題材.
就像妳明明要呆在家看書, 偏偏卻跑到大街上跑步,
而且手裡還拿著書, 亂搞一通.
如果要無俚頭的話就要徹底一點, 結果搞得不上不下卡在中間.
由於編劇的生硬, 以及結尾的可預測性,
整部片活生生的就是電腦展的聲光動畫展示攤位!
對於這種屬性的電影, 劇情內容自然沒有任何可以討論批評的必要.
因為其實它只是一個長達105分鐘的電腦展而已. 哈哈哈哈!
Ps:這部片除了小孩以外也很適合夢幻(傻呼呼)的女生看!
所以苦惱不知道要帶女朋友去看什麼電影的人,就是這部片啦!
2F你講話真的很毐內.....
3F那你可以去看看和春烤雞幫的討論文章內容,你就會認為開版的說話溫和多了
5F看完我都替作者捏了把冷汗。好爛的片。真的很難看。又瞎又沒劇情。
什麼髒手指,手會發火,根本不合邏輯。他以為在演驚奇四超人嗎?
一下古代詭譎一下現代科技。
一整個時空倒錯。內容乏善可陳欠缺創意,完全知道他下一秒要演什麼。
還有那個演媽媽的演員演技實在有待加強。最後跟老公手牽手的時候,他感覺不像媽媽,倒像個搶人家把拔的情婦。完全沒有戰後一家人團聚的溫馨感。
劇情爛,特效普普,音樂也難聽,服裝更是令人不敢恭維。整部片就是衝著布蘭登那張帥臉去灑錢的。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59805&sa=fien30494238

《墨水心》:愛書人三部曲  文:藍祖蔚

《墨水心》的情節全都繞著書本運轉,不一樣背景的觀眾就會觸動不一樣的記憶。
文字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秦始皇最清楚,否則他不會「焚書坑儒」。主要原因是秦朝統一天下,法制黑白定於一尊,就不喜歡讀書人以古非今(就是李斯在〈議燒詩書百家語〉中所說的「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才會「有敢偶語《詩》《書》棄市」的洗腦管控暴政。  
但是黑白定於一尊是統治者的私心,百花齊放的自由思潮才是人生最可貴的思潮,沒有標準答案,許可各種解讀,人生才多彩多姿。
從小立志想當太空人的德國知名童書作家Cornelia Funke對於文字的力量,就另外賦予了魔法的解讀空間,作家都希望自己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一旦他們真的能夠跳脫字裡行間的束縛,來到人間,會是何等風情?答案都在伊恩.蘇佛利(Iain Softley)改編的電影《墨水心》之中。
《墨水心》的故事相當簡單,構想卻饒富深意,堪稱是「後設小說(metafiction)」的代表作品,但是作者和導演都不想進入哲學的辯論學堂,他們都只是輕輕地敲了敲門,就閃進了娛樂冒險的幻想世界,撩撥了知識份子的心,卻留下了莫大的虛空。
《墨水心》的男主角「莫」(由布蘭登.費雪/Brendan Fraser飾演)是一位有魔法舌頭的修書師傅,他愛書懂書,但是每一回開始唸起書中故事時,就能讓書中人物和情節再現人世,他在女兒美琪小時候唸了本「墨水心」的小說,把書中人物「髒手指」引進了人間,卻讓自己的妻了蕾莎進到了書中世界,從此他不再敢唸書,卻一再想要找到另外一本「墨水心」的小說,希望能將妻子給唸回來;同樣地,「髒手指」也覺得他在人世流浪太久,急著要「莫」再唸一回「墨水心」,讓他回到故鄉和家人的身旁。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是古代讀書中對於書本可能改變人生未來的寓言與期待,《墨水心》少了顏如玉,卻有可堪與黃金屋比擬的山壁古堡,差別在於來到人間的反派黨羽,在「山羊」(由安迪.席克斯/Andy Serkis飾演)的帶領下卻貪戀人世的美好,不想再回書中,而想透過「魔法舌頭」的魔力,把書中的財富逐一唸到當下人生中,以便繼續享受奢華人生。
《墨水心》的後設趣味有三,首先是書中人物能否真能跳脫書頁,來到真實人生?我們讚歎一本好書時,不都是說作者運筆如有神,人物性情和美妙場景,「歷歷如現」嗎?讀者在閱讀時,不是都有欣然「神遊」的嚮往心情嗎?進出書中的心靈運算,既符合了「閱讀」時的神思,也提供了「後設」的悠遊能量。
其次,書中人物的命運都早已註定,不論龍鳳鼠輩都只能遵奉作者的脈絡佈局踩著既定的步伐前進,他們能不能革命?能不能推翻作者架構,甚至批判原作者文筆太差,格局太低,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即使虛擬人物都能夠有「自主意識」,過一個自己想要過的人生? 的作者能不能也是書中的一個角色呢?(就像導演也現身說法,在電影中飾演導演呢?)甚至還能應眾人之請,改寫結局,改換所有人物的命運呢?虛擬人物比真實人生更真實,那是對作者的肯定;虛擬的命運可以一再重寫改寫,不是更真實的人生夢想嗎?
《墨水心》對於這三個層次都有了輕輕的碰觸,卻無意鑽研太深,所有的後設架構只是提供了全片一個有趣的魔法噱頭而已,對我而言,《墨水心》是進入寶山卻空手而回的一部娛樂電影,它只想娛樂,不想多做哲學思辨,很可惜,卻也解釋了商業電影的運作本質。(楨:分不清影音與文字之別之評,就商業片而言,點到為止,足矣!另參本館:《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歌劇魅影》)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05&eid=v205107

台長: 阿楨
人氣(6,838) | 回應(2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搖擺狗》
此分類上一篇:《空軍一號》

阿楨
(楨:本只想補貼於<阿戰越戰化>《神學士》《美國入侵阿富汗》等,但<賓拉登>堪比《切‧格瓦拉》格達費《卡斯楚》,故特貼以悼之!另參本館:《全球反恐戰爭》伊斯蘭革命《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民族衝突和宗教爭論》 《當代伊斯蘭教》 《今日的伊斯蘭》)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2173113

    【獵殺過程爭議】

拉登遭突襲全過程:持槍試圖反抗被打
美擊殺拉登行動存諸多疑問 事實性錯誤屢遭揭露
聯合國敦促美向外界公布擊殺拉登真實內幕
死亡最新版本 身中3槍 第一槍未打中賓拉登退入室內 (回應:美國根本就不敢生擒賓拉登,現在美國大概後悔沒將屋裡的人全宰了,現在還要一直編謊言,以免外界認為是在搞屠殺!)
美議員看賓拉登死狀照「畫面駭人」
美參議員︰賓拉登「內褲下面」也中兩槍‎
12歲女兒:父親被活捉槍殺

「死要見屍」 賓拉丹死訊陰謀論蔓延
賓拉丹駭人屍照 歐巴馬不公開
公布屍照? 美國高層針鋒相對
「基地」證實死訊 將播生前最後錄音
賓拉登最後錄音 讚揚茉莉花革命席捲阿拉伯世界
賓拉丹火速被海葬(楨:毁屍吧)…怕墓地變聖地
分析稱肉體消滅拉登暴露美國急躁心態
希拉蕊為何摀嘴?
歐巴馬更怕賓拉登受難圖
埃及伊斯蘭領袖 譴責賓拉丹海葬
海葬賓拉丹 兒子聲明表不滿

美:老賓自以為安全沒想逃跑‎
賓拉登最後5年 外出穿罩袍扮女人‎
賓拉丹藏身處 資深記者2008年早預告
水灌恐怖犯取供 信使終露餡(楨:此証明了歐巴馬 食言/延續小布希違反人權的刑求取供!另參本館:《西方人道主義幹預》 《美國人權外交政策》)
藏匿處查獲大批文件 將揭凱達內幕
911十年 賓拉登計畫炸美鐵路
老賓最後警告 美國將永無寧日

無棺可蓋論難定(另參本館:《切‧格瓦拉》
甲的恐怖分子是乙的自由戰士
千年的宗教幽怨
歷史會如何評價賓拉登
恐怖主義不對 帝國大反擊沒道理
仇冤相報 文明倒退
評論稱美國以暴制暴可能強化拉登模式影響
蘇丹千名穆斯林頌揚賓拉登是烈士
老賓殉教 塔利班:聖戰新動力
賓拉登喪命豪宅 成觀光勝地
賓拉丹藏身別墅 巴國將夷平
2011-05-22 13:54:49
版主回應
殺人與復仇(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冷血、非法 國際有異聲 格殺 海葬 刑求…道德爭議漸浮現
獵殺行動5大失誤 歐巴馬政府恐付代價
獵賓拉丹行動 德學者:美違反國際法
美狙殺賓拉登 英主教很不舒服
國際特赦:賓拉登應被活捉受審‎
達賴喇嘛改口 對賓拉登遭狙擊感到難過‎
卡斯特羅稱美國殺死手無寸鐵拉登令人發指(另參本館:《卡斯楚》
新華網提6疑問:誰是美下個靶子?
賓拉丹未審就殺 誰是流氓國家?
賓拉登之子投書抗議美國任意殺戮

(楨:加個變形尾翼就能匿蹤?主應美了巴雷達佈署吧!另參本館:特種部隊 黑鷹直升機的演變之路 RAH-66直升機 未來直升機 UAV 與UCAV RQ-4全球鷹 RQ-8A 武器如何隱身? 反F-22 隱形戰機剋星:俄“對手-GE”?)

美軍除掉拉登3法寶:特種兵加立體偵察高效指揮
美匿蹤直升機 躲過巴國雷達獵賓
美軍直升機為何出事?
分析稱美隱形黑鷹直升機墜落或源于防風罩塗層
獵殺賓拉登 美軍匿蹤直升機MH-X意外曝光(新增影音)
美軍海豹突擊隊四大武器:RQ170無人機監視拉登
美暗擴特戰隊 年斃3000恐嫌
中國特種兵曾3:0拿下美國“海豹”突擊隊
如果我是本拉登,美國人這次必然失敗!
神祕直升機殘骸 美憂落入中國
巴基斯坦否認邀中方研究美隱形直升機殘骸
巴基斯坦駐美大使稱中國對美隱形直升機沒興趣
獵殺老賓直升機殘骸 巴國同意返還
軍無人機擅闖巴基斯坦境內搞空襲引巴方強烈抗議‎

    【接班人與報復】

誰是賓拉登的接班人?
劉屏專欄-賓拉登們 蠢蠢欲動
賓拉登第二 仇恨更深
反恐專家:分支早就獨立出擊
賓拉丹淪為象徵人物 影響力大減
民調:穆斯林早已不信賓拉登 (回應:美國控制世界輿論的白手套!另參本館:民調魔數)
後賓時代 蓋達可能不需領袖
新陰謀論:二把手札瓦希里出賣賓拉丹
巴官員:賓拉丹、札瓦希里早反目
蓋達新頭目 傳埃及阿德爾暫代
受CIA訓練10年 反奪美3千人命
追緝賓拉丹 老美花2兆美元

蓋達證實賓拉登亡 揚言報復
為賓拉登復仇! 巴國連2爆奪80命
賓拉丹剛傳死訊…巴國清真寺爆炸
基地組織報復 葉門1死2傷
阿富汗神學士 連番自殺攻擊
請下機 美不載穆斯林領袖
維基解密揭露 凱達將引爆歐洲核彈?
學者:攸關戰略利益 美仍將打反恐牌
防報復 美歐都神經緊繃
紐約逮兩嫌 策畫襲擊猶太教堂
911險重演 攻擊帝國大廈逮2嫌
測防恐能力 美炸假使館

反恐里程碑 不等於世界安全
反恐戰爭 美不改變難打贏
死了賓拉登 還會有賓拉登
以暴易暴 只換來虛幻和平
提高反恐 更須真誠和解
賓拉丹死後… 國際權力對抗繼續
賓拉登之死 伸張正義、世界更安全?
後賓拉登時代的美國布局

    【美巴中關係】

狙賓僅5成把握 歐巴馬令出擊 (楨:為連任的賭徒心理!)
六成民眾怕短期內遭報復 歐巴馬支持率飆升11% 連任利多(另參本館:歐巴馬 民調魔數
賓拉丹死亡 歐巴馬爭取連任利多
炒作賓拉登 都是為選舉?
歐巴馬民調大漲 經濟仍是痛腳
獵賓為短多 歐巴馬審慎打選戰
陳一新:美為反恐戰爭找到撤兵好理由
美國政府稱擊斃本拉登不會改變對阿富汗戰略
明犯強美者,雖遠必誅

巴基斯坦因爲拉登之死面臨“三面不討好”窘境
美反恐夥伴 巴基斯坦大玩兩手策略
巴基斯坦總理稱沒有巴方支持美國無法打死拉登
巴基斯坦總統稱巴未參與擊斃拉登行動
獵殺賓拉丹 美巴早有密約
媒體稱美國爲抓拉登曾設想不惜與巴基斯坦動武
狙賓引齟齬 巴促美減少駐軍
巴基斯坦空軍就美國軍機侵犯領空展開調查
抗議美軍如入無人之境 巴國惱火 要美撤離非必要人員
賓拉登之死 引美國、巴基斯坦矛盾
美獵殺賓拉丹 巴前外長要總統下台
狙賓後 美巴關係陷兩難
巴軍警告將用武力對付入境追剿激進分子的美軍
施壓巴國? 美印對話談合作
蓋茨:美應繼續援助巴基斯坦
欲罷不能的美巴關係

林中斌:美國重返東亞?
本拉登死了 中國再次直面巨大戰略壓力
面對巴基斯坦 美國急需中國?
中巴重申友誼 冷落美國?
陳炳德訪美談及拉登之死 強調反恐勿持雙重標准
公安部副部長談上合反恐演習:針對東突回流跡象(另參本館:上海合作組織
從911到死亡,拉登用最後的十年挽救中美關系?
美殺賓拉丹 將巴基斯坦推向北京懷抱
港媒:沒料到擊斃拉登幫中國大忙
中國網民何以爲拉登之死傷心?
2011-05-22 13:56:26
阿楨
最後一封情書 Dear John (2010)

導演:雷瑟霍斯楚
編劇:傑米林頓
演員:查尼塔圖 亞曼達塞佛瑞 亨利湯瑪斯 理察傑金斯 史考特波特
劇情簡介
《手札情緣》小說家尼可拉斯.史派克又一部作品躍上大銀幕,《狗臉的歲月》導演萊斯霍斯楚最新作品,查寧塔圖和亞曼達賽芙莉主演。
一向獨來獨往的約翰(查寧塔圖 飾)為逃避與他不合的父親,決定投身軍旅成為美軍特種部隊的一員,在某次休假的意外機緣下,約翰在沙灘上邂逅了來自南方富裕家庭、活潑甜美的大學生莎瓦娜(亞曼達賽芙莉 飾),雖然兩人來自不同的背景與環境,彼此間強烈的吸引力卻使他們立刻墜入情網,兩週形影不離的相處更使這段戀情迅速加溫,在彼此的身上,他們感受到以往從未有過的甜蜜與幸福。
隨著約翰結束假期回到部隊,莎瓦娜也返回校園繼續學業,分處異地的他們將這份熾烈的愛,化為筆下一封封的情書,心繫約翰的莎瓦娜無時不擔心著他的安危,而駐紮海外的約翰也痛苦掙扎於對國家的全心奉獻,以及內心深處對莎瓦娜的極度思念…。就在此時美國爆發了911恐怖攻擊事件,感覺自己身負重任的約翰決定延長役期參與戰爭,經過多年的焦心等待,莎瓦娜留下了最後一封情書,等到約翰終戰歸國,他才驚覺人事已非…
影片短評
主角表現、拍的都不錯,不過受不了劇情,耐不住寂寞而劈腿的女人的故事,太實際所以噁心,原名分手信比較對
男主角只能演這種頭腦發熱型的角色,女主角表情僵硬,演員表現太差,劇情轉折生硬,建議還是看手札情緣就好
不要期望太高,還不錯。只是內容不夠強,兵變時點叫人遺憾。

手札情緣(一生愛的筆記) 出版社:輕舟 2004年

  每天清晨,一名老人都會來到罹患老人癡呆症的妻子身旁,為她唸起一個記錄在陳舊筆記本裡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一九四六年,離開戰場的諾亞回到幼時成長的故鄉,準備重新展開新生活。而一直讓他念念不忘的初戀情人艾莉也恰巧由報上偶然得知諾亞回鄉的消息。縱使此時的艾莉已有婚約在身,但仍然無法壓抑滿腔想見諾亞的熱情,毅然前去找他。重逢之後的兩人,再次體會到對方才是自己一生中心靈相通的最愛,於是決定拋開所有束縛,廝守一生。然而,多年後,艾莉卻罹患老年癡呆症,逐漸封鎖的記憶,將一切美好都漸次淡忘……。
作者簡介
尼可拉斯‧史帕克斯 美國新銳作家,他以其妻祖父母的一生為藍圖,寫成本書,獲得極大的迴響。目前他與家人定居在南卡羅萊納州。
2011-07-20 11:01:13
版主回應
《最後一封情書》:戰場情場兩頭空,愛情親情空遺憾 文:Tzara

《最後一封情書》劇本改編自美國暢銷浪漫小說家尼可拉斯.史派克的《分手信》,與尼可拉斯.史派克其他被改編為電影的名作如《瓶中信》、《手劄情緣》一樣,其劇情都與「信」息息相關。
信,在典型的愛情故事中,對於戀人,時而令人狂喜,時而令人悲傷,可象徵彼此心靈的近,又能代表彼此距離的遠。或者,顛倒過來,信也會成為戀人間漸行漸遠,宣告戀曲告終的休止符。這些與信有關的意象與功能性,在尼可拉斯.史派克的小說與其所被改編的電影,不斷出現,不斷的被運用,當然,也包括這部《最後一封情書》。
顧名思義,望文生義,《最後一封情書》是一齣早已明示故事結局終將以悲劇落幕的愛情電影。其英文片名「Dear John」是劇中女主角莎瓦娜(Savannah)每次寫信給John的開頭敬詞,以此為片名,既直接,又饒富深意與無限惆悵。
故事從男女主角的偶遇開始,結束於女已嫁,情卻未逝,空留遺憾的重逢擁抱。其間,故事先是描述了男女雙方兩個禮拜熱戀的美好時光,直到身為特種部隊的男方歸軍,女方承諾廝守,雙方以天長地久的約定與一封封信件來返緊繫相愛的信念。但911恐怖事件的猝然而至,使得男方不得不在兒女私情與國家大義間作出痛苦抉擇,繼續延長軍期,與同袍一起捍衛家園。至於女方,則無法再忍受煢然孤獨,只好琵琶別抱,狠心兵變。劇情發展至此,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轉為充滿悔恨、怨懟、遺憾的感情悲劇。
由文字敘事,或許難以表現出這齣愛情悲劇想要表達的刻骨銘心與遺憾惆悵。實際上,其劇情鋪陳,真有讓觀眾感到刻骨銘心,深感「愛情太短,而遺忘太長」嗎?似乎也沒有,倒是片長真的很長,全劇花了很多篇幅,刻劃人物刻了很久,卻始終未能見骨,無法銘心,也不夠感人肺腑。問題出在哪?我認為是對於人物,對於故事,描述的不夠深入,情感未臻飽滿,導演說故事的方法過於直觀,過於淺白,也過於理所當然。無論是男女雙方的愛情,還是男主角與其父親間的親情,愛恨互動間,都僅止於表面的描述,流於單純紀錄,而缺乏更為深層的剖析。像是愛情的開始與結束都來去得太快;像是男主角決定延長兵期與為了療傷,自我放逐於軍旅生涯而不歸的心理糾葛;還有女主角為何分明如此相愛,卻要忍痛琵琶別抱的原因?均缺乏足以說服人,讓人感同身受,心生認同的情感營造。再加上男女主角略嫌單板,只有外型好看的演技,如何能讓這齣愛情悲劇「轟轟烈烈」、「刻骨銘心」、「感人肺腑」?光靠配樂嗎?我還嫌本片配樂用得太多,太過了。
男女感情戲雖然讓人無法滿足,但男主角與其個性自閉寡言,鍾愛收集錢幣的父親間的親情關係反而異常動人。至於片中意圖旁敲側擊與後911國際形勢,美國政治、軍事立場有關的議題,倒讓我想起《鍋蓋頭》。之所以會有此聯想,並非兩片的男主角都面臨同樣悲慘的被兵變遭遇而已,而是兩片都將對戰爭殘酷與愛情悲劇的無力抵抗,空虛寥落,均置於相同無可奈何的情境下去呈現。只不過,《鍋蓋頭》對於戰爭場面的描繪較多,愛情極少;《最後一封情書》正好相反,愛情為主,戰爭為輔。但是,《鍋蓋頭》在高度渲染力,實境感的鏡頭敘事下,關於戰場/情場,大我/小我兩線路均有強而有力的結論。反觀本片,卻落得兩頭空,想反戰,想說愛,兩頭力道都顯得欲振乏力。
總而言之,我認為本片若是抱著「是那部在北美首週票房勝過《阿凡達》的電影」的期待,會很容易大失所望。若您不抱太多期待觀賞,且願意為過於直觀,淺白,不夠刻骨銘心的愛情劇情,作自動補完的劇情補償,其實,本片還是有不少段落能賺人熱淚幾滴的。

手劄情緣 The Notebook (2004

導演: 尼克凱薩維茲
編劇: 尼可拉斯.史派克 強恩索狄
演員: 雷恩葛斯林 蕾秋麥亞當斯 詹姆斯葛納 珍娜羅蘭
劇情簡介
本片改編自Nicholas Sparks最暢銷的同名小說,盤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長達一年以上。
「初戀,永遠讓人刻骨銘心」。
在在熱鬧的嘉年華會夜晚,年輕貌美的艾莉認識了帥氣可愛的諾亞,這是甜美難忘的初戀,雖然家世背景不同,但他們彼此吸引、無法自拔。然而,二次世界大戰突然爆發,無情的烽火硬生生迫使兩人離散。日復一日,艾莉癡癡等待諾亞7年,戰爭結束後,仍然沒有他的消息。
一名事業有成的青年,對艾莉展開真誠熱切的追求,並且提出求婚。艾莉答應了,偏偏又在報上赫然看見關於諾亞的消息。這個意外彷彿晴天霹靂,艾莉忐忑不安,最後決定獨自走向那棟有200年歷史的老房子。她想知道,諾亞回來了嗎?是否安然無恙?是否仍深愛著她? 
影片短評
女主角真的很幸運,遇到兩個都是很好也很愛她的人...
很平實,卻極其感人;很簡單,竟那麼讓人難以抽離!
每次看都讓我好感動
說一堆故事,只為喚回一下子的記憶…令人感動
2011-07-20 11:01:47
阿楨
策劃2年 稱行動凶殘但必要 2011-07-25

 挪威恐怖攻擊事件凶嫌布瑞維克,廿三日對其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並稱是單獨作案,但不承認有罪。他還告訴辯護律師說,策劃了近兩年的行動「雖然凶殘,但有其必要」,目的是想藉由攻擊社會體制「改造」挪威。
 布瑞維克廿五日將首次出庭應訊,他犯下的奧斯陸爆炸案和於特島槍擊案,共造成九十三人死、九十六人傷,但迄仍有四名失蹤者未尋獲,傷亡勢將增加,寫下挪威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慘重的兇案。  

屠夫狂言:歐洲將爆全面內戰 2011-07-25 中國時報

 挪威大屠殺凶手布瑞維克,在發動攻擊前幾小時,上傳一份名為《二○八三年:歐洲獨立宣言》的文件;文中預言,歐洲將爆發全面「內戰」,到二○八三年落幕,屆時「文化馬克斯主義者」將全遭處決,穆斯林也會全遭驅逐。
 宣言封面為血紅色鐵十字勳章,篇幅達一千五百十八頁,由日記,炸彈製作手冊,政治碎念混雜而成,詳述他的伊斯蘭恐懼症,加入「聖殿騎士團」的經過,背景資料,照片和廿二日攻擊行動的計畫。
 他寫道:「如果你關切西歐前途,你可在本文中找到有趣且高度相關的資訊。」這份宣言寫了九年完工,並顯示他自二○○九年秋天便策畫犯案。
 布瑞維克煞有介事描述:「歐洲內戰將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至二○三○年,包括「開放原始碼大戰,由祕密小組發動的軍事突擊,進一步鞏固保守勢力。」
 由二○三○至七○年的第二階段,將出現更多高階反抗組織,泛歐洲的武裝政變也在蘊釀中。在第三階段,歐洲領導人將遭罷黜,並在政治上貫徹文化保守主義。
 布瑞維克在文中宣稱,一九九九年挪威加入北約空襲科索沃,把驅逐阿爾巴尼亞穆斯林的「塞爾維亞兄弟」視為轟炸目標,他因此被迫展開行動。
 布瑞維克寫道:「情勢混亂不堪,每年有成千上萬穆斯林進入我國,這些愛搞自殺的叛徒應被制止。」
 在名為「二○○九年秋天─轉變期」的文章中,布瑞維克說明他採礦、務農是為取信於人,以免他「因為購買、走私炸藥或具爆裂物成分的肥料而被捕。」
 他還提醒後進,搜尋製造肥料炸彈資訊時要特別小心,某些關鍵字會觸發網際網路警示系統,最好使用所有者無從查考的筆電,在速食店上網,以免被情治單位盯上。
 布瑞維克稱他的攻擊為「殉道軍事行動」,預期自己「將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屈一指的納粹怪物。」
2011-08-03 10:43:18
版主回應
救人龜速遭評擊 警:調不到直升機 快艇也壞了 2011-07-25 中國時報

 挪威警方在於特島血案中應變過於緩慢,目前遭到各方抨擊。廿二日當天,凶嫌布瑞維克開始大開殺戒一個半鐘頭之後,才束手就擒,時間之長令人費解。警方廿四日解釋,由於找不到直升機,快艇又出狀況,才會耽誤救人時機。

一夕蕩然變色 挪威人驚恐衝擊 更甚九一一 2011-07-24 中國時報

 儘管挪威兩場攻擊事件造成的死傷不如九一一恐怖攻擊,但挪威人遭受的心理衝擊恐怕更嚴重。
 生為挪威人可謂一種福氣,這個國家面積達三十八萬平方公里,人口四百八十萬人,人均所得達五萬二千美元,且貧富差距相對較小,在經濟、環保、教育和福利等領域的統計數據均位居前茅。
 挪威社會無比開放,不管是王室成員、政治人物或企業老闆,在日常生活中都會跟平民百姓親切互動,各種資訊均透明化,包括稅務機關每年公布政治人物和企業老闆的收入;人與人之間不太注重隱私,例如名片都會印上私人電話與住址,信箱裝在住家外面且不上鎖。
 分析家指出,如今恐怖攻擊真的發生,這對一向以愛好和平自豪的挪威人,勢必產生巨大衝擊,他們可能因此考慮調整其生活方式,人際交往可能增加戒心。果真如此,那攻擊者恐怕已達到目的:他改變了挪威人固有的生活方式。

陸官員風涼話:挪威遭天譴 2011-07-24 中國時報

 大陸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竟在微博公開宣稱,挪威是遭到天譴。梅新育說:「這個國家不是很支持老喇嘛、熱比婭和車臣恐怖分子之輩嗎?」 去年諾貝爾和平獎揭曉後,中挪兩國關係迅速降溫,中方多次取消官方高層會晤,後來靠企業間跨國合作,才逐漸恢復聯繫。

被挪威屠夫肯定…台灣真的多元嗎【聯合報/呂謦煒/高中生2011.07.27

台灣一向自詡是「多元的民族社會」。然而,挪威屠夫卻大肆讚揚台灣是「成功的民族國家」。
挪威屠夫排外,台灣人則是恐共。前陣子「台灣人」議題甚囂塵上,但只要是生在台灣、長在台灣,每個人都是台灣人,這是問題嗎?為什麼還要作為選舉議題操作?而民進黨慣用的選舉伎倆,給國民黨戴個紅帽子,稱其為「聯共賣台」,不也是某種褊狹的「台灣民族主義」?

歐新納粹結合以色列 瞄準頭敵穆斯林【中央社 2011.08.01

歐洲右派的民粹主義者基於反穆斯林的立場,甚至會與以色列猶太民族主義人士接觸。德國媒體指出,雖然一些歐洲的極右派政黨有新納粹的傾向,他們眼中更大的威脅卻是穆斯林。

歐美極右派 蠢蠢欲動 2011-07-25 中國時報 【黃詩凱(公務員)

 近年歐美因經濟衰退和復甦力道疲軟,失業人數居高不下常上看雙位數,人民普遍不滿,社會福利亦因國家財政危機逐步削減,不論是無心或有意,在尋找代罪羔羊過程中,外來移工移民,即被便宜行事的政客或媒體當成箭靶。
 二○○二年法國總統選舉,極右派「民族陣線」勒班竟在首輪領先左派社會黨候選人,史無前例進入第二輪,在整個歐洲投下震憾彈,自此之後,極右派的諸多主張,例如限制移民移工、保護本國文化及宗教等政策,逐步進入政治議程;美國則在二○○八大選後,以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裴琳為首的茶黨興起,表露仇外言論,與福斯等右翼媒體互相呼應,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勢力。  
相 關 新 聞
右派狂人 凶嫌愛看殺戮片
恐怖攻擊凶手 常有反伊斯蘭言論
極端分子 攻擊因為自戀
挪威屠夫常整型 病態自戀之徵
挪威殺人魔:「殺太多」比「殺不夠」好
同學看他:聰明、愛照顧弱者
挪威恐攻炸彈 凶手用肥料做的
肥料裡「硝酸鹽類」 易製炸藥
挪威恐怖攻擊兇嫌 使用達姆彈
挪威殺人魔出庭 聲稱有共犯
殺人魔:大屠殺是宣言「行銷方式」
挪威大屠殺案 殺人魔要求穿軍裝公審
服刑滿七年 就能假釋度周末
最高刑期僅21年 挪威殺人魔仍可能終身監禁
起訴殺人魔 挪威考量依反人道罪提控
辯護律師:凶嫌恐精神失常
挪威屠殺事件 專家:反社會人格難防
低估極右威脅 挪威安全報告草率
回教或右派 誰策動挪威爆炸?
全球聖戰幫手 搶自首又改口
挪威新納粹組織 不成氣候
16年前奪168條命 美奧州驚爆 也是極右逞凶
挪威大屠殺 歐右翼團體忙自清
極右勢力反撲危及多元社會
極端主義趁多元主義的虛弱而起
挪威屠殺行動 衝擊多元文化社會

另參本館:藏獨的虛與實 拉薩事件 達賴妨臺 烏魯木齊事件 熱比婭妨臺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恐怖攻擊本土化 《天安門一九八九》美國民族大熔爐 擺脫族群幽靈了?《華氏911》《德國與日本的省思》
2011-08-03 10:55:30
阿楨
仇恨報復 自食惡果 兩場反恐戰 打垮的是美國的經濟2011-09-07 中時

 二○○一年的九月十一日,紐約金融區猶如戰區,烽火瀰漫、屍塊飛散。世貿雙塔轟然坍毀後,地面出現巨大的黑洞,瓦礫壓垮了上億美元的資產,商業數據在高溫中消蝕,這場浩劫讓美國經濟元氣大傷。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希發動了阿富汗戰爭,接著伊拉克戰爭。仇恨式的報復卻讓美國陷於戰爭泥沼,不僅惡化了美國的安全形勢,更拖垮了經濟,其後的鉅額赤字和高失業率都是連鎖反應,為經濟衰退揭開了序曲。
 賓拉登和基地組織發動九一一恐襲,他們是全美的頭號敵人,小布希下令攻打阿富汗,於情於理還有可據。但後來入侵伊拉克,硬扯上基地實在太牽強。布希是在找藉口打戰,各國心知肚明,聯合國安理會炮聲隆隆,美國硬幹的結果是漸失威信。
 美國對阿富汗、伊拉克雙管齊進,導致兩場戰爭顧此失彼,自食慘痛惡果。尤其伊戰付出了昂貴的代價,花費高達六千六百廿億美元。戰爭成本還拖累了社會成本,民眾對經濟前景悲觀等,都使社會問題滋生。
 九一一之前,美國已有巨大國債,後來對阿、伊發動戰爭,都是靠巨大債務資助,造成財政赤字高漲,又使原油價格飆升,引發物價上漲,消費者信心降低,惡性循環下,經濟復甦之路漫長而遙遠。
 兩場戰爭消耗了美國大量資源,因為軍費急速巨增,造成全美財政資源分配失衡,以致聯邦政府振興經濟的籌碼大減,歐巴馬總統收拾爛攤子非常辛苦。賓拉登始初只是發動恐怖攻擊,沒料到布希窮兵黷武的回應,對美國經濟破壞如此之大,傷害如此深遠。
 九一一恐襲十年後,紐約世貿中心仍未恢復舊時榮景,遺址上的黑洞未全然平復,有的新大樓已經完工,有的還在大興土木。紐約市積極向全球招手,希望大企業進駐,為紐約注入活水,甚至刺激全美的經濟。目前新世貿的租戶以中國企業居多,中國經濟正領風騷,財大氣粗教人眼紅,讓人不禁感嘆十年一過,世界經濟版圖正在更新。
2011-09-07 10:03:58
版主回應
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 维基百科

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英語:Capitalism: A Love Story)是一部由美國製片人,麥可·摩爾所撰寫、導演、及主演的美國紀錄片。影片主要描述2007年-2009年環球金融危機和2009年美國恢復和再投資法,並評論美國極其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其主題涵蓋了華爾街的「賭場心態(英語:casino mentality)」、盈利性監獄、高盛集團對於美國政府的影響、航空飛行員的貧困、法院拍賣房屋的潮流、「撈一票就走(英語:runaway greed)」的後果、等等。此電影還包括一個宗教環節,討論資本主義是否是宗罪,而且耶穌基督是否會當一個資本家。電影於2009年10月2日在美國和加拿大公映,2010年3月9日出售於藍光光碟及DVD媒介。

【對資本主義的省思】~資本愛情故事 (Capitalism : A Love Story)

「不受任何管制的資本主義將導致文明的自我毀滅!!」
「資本主義的本身就含有一種自我毀滅的特質??」
「堅持資本主義的美國是因為美國本身帝國主義的歷史使然
「全球化後的資本主義不僅摧毀了我們的經濟、挾持了我們的政治,還正在消滅著讓生命延續的制度」
「美國夢是種迷思~而美國則成了喪失作夢能力,卻又活在幻象之中的文明」

一向「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本片導演~「麥克.摩爾」 (Michael Moore)對「資本主義」的看法是︰「邪惡且貪婪得毫無止境的巨獸」;從小就接受以美國價值為主流價值~生長在台灣的大部分人可能一開始很難認同將資主主義視為「邪惡」的麥克摩爾。不過以上這些話並不是出自~「麥克.摩爾」(Michael Moore)之口,而是~曾經是「普立茲獎」 (Pulitzer Prize)得主的紐約時報記者~「Chris Hedges」 (克里斯.哈吉斯)在接受本片專訪時所說的話!

「美國夢」(American Dreams)~一詞代表的在美國這個國家,每一個人都可以藉由自身的努力來打破貧富階級藩籬,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有錢人」~雖然「個個沒把握」,更吸引人的卻是~「人人有機會」,不過,這個「美國夢」有相當大的基礎卻是建立在美國對國外各國的巧取豪奪,曾幾何時~「人類的特性再也不是以個人的作為來評定,而是以個人財產來論定---」這句美國總統卡特在1979年演說中所提出的警語,在今日看來卻成了美國這個崇尚自由市場經濟國家的一大反諷,更或者說~是點出了人類文明進展至今的悲哀!

資本主義結合全球化浪潮,不但將「人」商品化,連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也被商品得徹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工業大國以往用軍事、政治力量來進行地球資源的掠奪,如今更讓「資本主義」與「全球化」兩者成了幫凶;美國將這種帝國主義形態的「暴力」從對外轉到對內~~對自身帶來的結果~~「911事件」給美國造成立即可見的「外傷」,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所衍生的許多社會問題則給美國社會帶來短時間難以治癒的「內傷」,而有能力制訂規則的掌權者(大資本家、政府高官、國會議員、銀行CEO----)卻成了這場金錢遊戲中掠奪得最兇的一群人,在「麥克.摩爾」眼中猶如上演一場帝國崩潰前的世紀末景象!連今年8月初首度來台的美國異議大師~杭士基 (Noam Chomsky ) 在天下雜誌的一篇專訪中談到此一問題時則以~「這是一種荒誕的資本主義----」來形容,並將此稱之為~「國家資本主義」!

探討的層面可說又深又廣~~

從中產階級的興起到貧富差距的擴大
從美國通用汽車(GM)的破產到合作社式的企業
從全美菁英聚集的華爾街到複雜得比天文物理學還難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背景音樂從新世界交響曲到布蘭詩歌
而在拍此片的同時也見證了被認為是代表「社會主義」勢力的候選人~「歐巴馬」的當選

「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到底是人類經濟、社會乃至於人類文明的救贖還是一種詛咒??~~這個問題或許不會有簡單的答案~但內心自許為知識份子的你應該好好看看這片~~「資本愛情故事」(Capitalism : A Love Story) !(完)
http://tw.myblog.yahoo.com/simon-lee/article?mid=14333
2011-09-07 10:10:48
阿楨
中國向外擴張,美歐態度大不同 ‧THE ECONOMIST 2011/07/07

歐洲是鋪上紅地毯,美國則是氣到眼紅。中國總理溫家寶本週的歐洲行,凸顯出大西洋兩岸對中國經濟實力的不同態度。陷入歐元區危機的歐洲領袖希望中國多買一些他們的公債,美國政治人物則是擔心中國握有太多美國公債。對歐洲政治人物來說,人民幣的幣值只是眾多憂慮之一罷了,有時他們會覺得美國人思慮有限。中國企業在歐洲廣受歡迎,在美國卻常受到猜疑。
歐洲之所以全心擁抱中國,主要是出於軟弱。歐元區週邊國家的代表們不斷飛到北京,尋找買主來購買他們的公債,阮囊羞澀的歐洲公司紛紛向中國企業打探,即使是歐洲比較強健的經濟體,政治氛圍也是促進中國來投資,而不是嚇阻。
這種立場將會帶來重大成效。中國目前為止對外直接投資一直鎖定在能源,以供其以工業為主的經濟所需。中國的投資大舉進入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從秘魯的銅礦到坦尚尼亞的農地、澳洲的煉鋁廠,無所不買。但是中國下個階段的發展已經展開,將會以歐洲為重心。
要了解箇中原因,只要看看全球三大經濟強權便知道。中國想爬上開發的階梯,它欣欣向榮的國內市場競爭激烈,所以中國的企業希望取得西方品牌和行銷專業,中國以外銷為導向的企業想與終端消費者關係更緊密。
美國是很理所當然的取經對象,但是美中兩國的經濟關係緊張。自從美國國會與媒體的批評迫使中國國家海外石油公司放棄競標加州的Unocal公司之後,許多中國大企業就認為美國對他們的投資有敵意。
於是中國的資金轉進歐洲。儘管如此,歐洲選民並不像政治領袖那麼歡迎中國資金,民調顯示,他們對中國的投資抱持的負面觀感,跟美國人如出一轍。有三重憂慮在民間蔓延。第一,中國會奪走歐洲的技術與就業機會。第二,中國正在低價買進歐洲好貨,不過這一點尚無證據,其實中國比較可能是買貴了,因為儲蓄過多的國家和企業總是如此。第三,中國投資公共事業和手機業,會危及歐洲的安全。但是,這些投資會經過審查,沒有理由認為中國企業資格不符,也沒有理由採取更嚴格的審查,除非情況有變。
中國向外擴張肯定會招來警覺心,因為權力均勢會改變,而改變總會帶來風險。但是,機會大於危險,在歡迎中國這件事,歐洲是順著歷史浪潮走,美國則是奮力在對抗這股浪潮。
2011-09-11 10:02:30
版主回應
後911 中國是美國下一個敵人?2011-09-11 旺報 記者廖慧娟

 正當全球聚焦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屆滿10周年、回憶與淚水交織之際,政治觀察家卻已把注意力轉移到美國未來在地緣政治上所要面對的新局勢。新一期《時代》(Times)雜誌即指出中國會是美國在後「911」時期必須面對最大的挑戰。
 報導中指出,保守勢力的興起要求美國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並以此制衡正處在上升階段的中國;但中國不像美國單純依靠軍事實力成為世界主導力量,所以美國最好「明智地」放棄尋找新敵人並給予打擊的落伍觀點。
 造就中國發展契機
 中國學者則普遍認同此一說法,表示2001年發生911攻擊事件後,美國專注圍剿恐怖分子、發動反恐戰爭,相對減少對中國的制衡壓力,造就中國過去10年的發展契機;現在反恐戰爭暫告一段落,美國是否會調整對中國的戰略意圖、在軍事與外交上的態度,會是左右亞洲區域穩定的關鍵。
 《時代》雜誌以〈911事件10年後,現在是美國害怕中國的時候?〉(Ten Years After 9/11, Is It Now Time to be Afraid of China?)為題,分析後911時期來臨,歐巴馬或下一任美國總統如何規畫全球戰略布局。
 過去10年美國專注在中東與阿富汗執行「冒險行動」(反恐戰爭),因而忽略亞洲那些正在塑造21世紀未來的世界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大國,而這個區域中最令人害怕的,既非不同的意識形態,也不是潛在的恐怖主義威脅,而是中國。
 中國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丁學良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曾說,在前蘇聯瓦解之後,美國內部對中國主要有兩派意見,一派覺得中國將會取代前蘇聯成為美國的最大敵人,一派覺得全球已沒有國家可以威脅美國。
 「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全力反恐,擱置對中國的爭議,給了中共決策層一次發展的黃金機會。
 學者籲美面對南海問題
 在「911」以後的10年間,中國經濟在開放改革的基礎上保持前進,以外匯儲備為例,2001年僅為2121億美元,10年後的現在已高達3兆1975億美元(截至今年6月)。
 《時代》指出,豐厚的家底,成為中國加強研發軍備的重要支柱,包括第一艘航空母艦「瓦良格」號,大幅提升中國軍事在區域上的重要性。反觀美國,因進行反恐戰爭無暇兼顧亞洲;直到2年前,美國高層意識到正逐漸失去對東南亞的影響力,才提出「重返亞洲」的論調;尤其中國海軍的現代化似乎直接挑戰美軍的優勢地位。許多專家學者已對美國發出警訊,認為20世紀由美國主導的全球自由與民主秩序,未來將由新的中國霸主掌控。
 文中也引述美國企業研究所中亞問題學者麥克爾奧斯林(Michael Auslin)9月初在《國際評論》(National Review)雜誌發表的文章《建設、保持和清除:美國的亞洲戰略》(Build,Hold and Clear:An American Strategy for Asia),為美國對亞太地區的規畫提供戰略建議。
 奧斯林認為應把美國「明確,持有和建設」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反暴亂」策略,重新應用在亞太地區,卻引發許多爭議。他辯稱美國並未因此而國力衰退或失敗,還呼籲決策者把重點放在「下一個美國時代」,包括重新確立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增加更多盟友和更直接地面對中國。
 此外,奧斯林堅稱美國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外交路線:直接面對中國在南海問題上所造成的壓力,在亞太地區發揮關鍵領導力,並在澳洲建立軍事基地,把東南亞列入美國航母的管轄範圍,重新平衡全球力量,並增進與盟友間的關係。
 舉反恐旗幟 發動戰爭
 《時代》的文章中也點出一個很要問題:「目前,中國幾乎是任何一個亞洲國家的重要貿易夥伴,沒有一個政府願意加入反中國聯盟。2007日本聯合澳大利亞和印度發出『自由弧線』(an arc of freedom)的呼籲,如今已無法舊事重提。」
 縱使奧斯林樂觀地認為美國軍力仍遠在中國之上,但英國皇家三軍聯合國防研究所的研究員Shashank Joshi與澳洲智庫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的國際安全專家Ashley Townshend曾在文章中分析:「改變前蘇聯廢船的用途,將使美國海軍官員夜不成眠。」
 政治觀察家查爾斯肯尼(Charles Kenny)則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寫說:中國在日益融合的全球經濟中,不僅極力推行多邊主義以維護自己的利益,也積極與鄰國建立良好的關係;反觀華盛頓卻以「反恐」的陳腔濫調發動2次昂貴的戰爭,因此,他認為停止為美國尋找下一個敵人,或許才是最明智的政策。
2011-09-11 10:06:49
阿楨
心靈鑰匙(電影原著小說)Extremely Loud & Incredibly Close (凱特文化 2012)

  內容簡介
  奧斯卡.史埃爾是個年僅九歲的早熟男孩,他喜歡用爺爺留下的相機隨手拍照,也喜歡寫信給崇拜的科學家與作家,更喜歡針對所有新奇的事物發問,父親是他最信賴的智慧導師,他們擁有最甜蜜的時光與最真摯的情誼。
  但是就在911恐怖攻擊事件中,他的父親意外過世,他與母親的感情變得疏離,對奶奶的關愛也不懂珍惜,他成了沮喪又飽受創傷的孩子,寡言沈默的他在父親的遺物中發現了一個寫著「布萊克」的信封,裡面放著一把神秘的鑰匙,但是這把鑰匙無法開啟公寓裡任何一把鎖。奧斯卡認為這一定是父親生前留給他的尋寶遊戲,只要能找到能開啟這把鑰匙的鎖,所有的疑惑必定能解開,於是他決定帶著父親傳承的冒險精神,出發前往紐約市五大區,尋找兩百多位姓「布萊克」的人,因為鑰匙的秘密必定與他們其中一人有關……
  當奧斯卡在紐約市區探險時,作者也透過歷史把故事延伸到其他震撼人心的恐怖攻擊事件中,包括了奧斯卡那對心理受創的爺爺奶奶,並用書信對話的方式雙線並進,讓二次大戰德勒斯登轟炸事件中的經歷成為本書的支線故事,爺爺與奶奶刻骨銘心卻又若即若離的愛情故事與奧斯卡的尋寶故事緊密結合。這兩個故事最後終於以強有力的結束交會在一起,蹦發出令人傷感而又記憶深刻的三代情感回憶……
  作者簡介
  強納森.薩弗蘭.佛爾Jonathan Safran Foer曾任《鳥集文選》(A convergence of Birds)編輯,著有《真相大白》(Everything Is Illuminated)、《心靈鑰匙》(Extremely Loud & Incredibly Close),並與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理查.塞拉(Richard Serra)合著《喬》(Joe)。
  他的首本著作《真相大白》被評為最佳暢銷懸疑小說,成為當代最具原創性的作家之一,並榮獲多項獎項,包括美國國家猶太人書籍獎及紐約公共圖書館幼獅獎。
  強納森.薩弗蘭.佛爾曾經獲得美國廣場戲院頒發的「熱愛生命文學獎」。著作被翻譯成三十種語言,現居住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
  在獲得文壇多項肯定之後,2012年初,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由《舞動人生》(Billy Elliot)、《時時刻刻》(The Hours)、《為愛朗讀》(The Reader)奧斯卡金獎導演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執導,金獎影帝湯姆.漢克斯(Tom Hanks)與金獎影后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聯袂演出。
2012-02-19 10:46:46
版主回應
人生中最美好的部份被奪去時,要如何走下去? 文:火行者

首先,《心靈鑰匙》的IMDB分數如此低,是因為有一票不知道為什麼不爽的人都投0分把它拖下來的關係,如果把這種極端份子除去,分數大概有8跑不掉。不過我自己看起來的感覺是,它真的很催淚,就是要催你淚就對了,所以可能有些人不喜歡電影去製造這種情緒吧(可能比較喜歡電影更平實,讓他們自己去體會、感受)。
  我個人…很喜歡導演玩弄我的情緒,我都直接棄守,盡量來吧。果然在試片掉很多眼淚,眼睛腫了很久吧,散場時大雞排來跟我相認,我還滿臉淚痕這樣子…
  好啦,大家對我的際遇應該沒興趣,來說電影吧。
《心靈鑰匙》說的,是911造成無數創傷家庭中的一個。世界上這麼多不幸的家庭,這個有什麼特別的呢?因為這家的小男孩,是個自閉兒,很聰明,但和世界隔隔不入,唯一有方法進入他的內心世界,知道如何引導他的那個人,是他最愛最愛的爸爸,這和一般人失去摯親又有一點不同…因為…他失去的是他和這個世界的唯一橋樑,就連他的媽媽,也沒有辦法和他做很好的溝通…。
  我打從一開始…就覺得好心痛了,因為這個聰明的小孩,用了一個很貼切卻又讓人愁悵的比喻。他說,如果太陽爆炸了,我們要八分鐘之後才會知道,因為那是光傳遞到地球的時間,在這八分鐘,我們還感受得到太陽的溫暖,而他…要盡一切所能,延長他與爸爸的這八分鐘…
  好難過是嗎…人已經不在了,卻那麼需要他還在時的那種溫暖…他抓得好緊好緊,不肯放手,不能放手…
  每個人表現出來的方式不一樣,有人是不斷的自怨自艾讓人看了也煩,並不太會產生很大的同情心,但這個小男孩,也許和他比較自閉又聰明的特質有關,他會做一些很特別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很貼心、很用心…都完全出乎你的意料,一般或許就是把過世的人的衣物留著,或是房間保留原狀等等,但這個小孩…他做的事情都會讓你的心好痛好痛,所以我不但最後眼淚掉個不停,連手都下意識放到胸口上去了… >”<(糾心啊…)
  從電影預告大家應該都看得出來故事的主軸,但這部電影絕對不光是小男孩在爸爸的遺物中找到一把鑰匙而展開尋找之旅而已,而是這個旅途的過程當中的心情…。你真的會看到這對父子相處的那種…沒有人能打入的兩人世界,懂他的,就這麼一個人而已。所以他不斷用他自己的方式,繼續解著爸爸留給他的謎題,仿佛一切都沒有變…也希望找到的答案能解放他。
  《心靈鑰匙》很多的時間在描寫這個尋找,但你以為,他只是因為失去最愛的人而用這種方式悼念,但越到後面…你會發現這個小孩的想法真的非常的複雜,他真的想很多,也因此內心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痛苦。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出自愛。
  這個世界的不完美、不公平隨處可見,可是,導演史帝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就是有辦法從很細膩的小細節,慢慢把情緒堆疊起來,不時再給你觸動發一下…但你不會因為哭過之後就不再哭了,下一個爆淚點還是讓你又擠出眼淚來…。除了細節做得很好之外,更大的原因是演技,小男孩湯瑪士宏恩〔Thomas Horn〕太優了,他有好多好多情緒要壓抑以及情緒要爆發的戲,實在看不出他在演戲,他那深切的悲傷好像就是他的一部份似的…就算他表演出堅強的一面,藏起他的感受而丟出一些聰明又怪異的對話,可能會讓你會心一笑,但在他關心別人的時候,你似乎可以看到他那雙眼睛背後的想法,正在越來越成熟。
  為了找到鑰匙,他勇敢走出去,也從別人的故事中變得更成熟,《心靈鑰匙》並沒有很明確的給一個大轉折,而是一點一點改變的,且這一路上,你都跟著小男孩一起走過,所以…你也漸漸會懂。
雖然爸媽是湯姆漢克〔Tom Hanks〕和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兩個都很好的演員,但我更喜歡的是老牌影星麥斯馮西度〔Max von Sydow〕的角色,一個走過很多很我們無法想像的悲痛的人,和小男孩產生了一種奇特的連結,說不太上他們為什麼這麼合,但看了電影就會了解,他們之間有一種很完全不一樣卻又很相近的感覺。
  反正,衛生紙準備好,這部電影…從無法放手的失去,讓我們看到貼心細膩的愛,只要你是個曾經愛過的人…就會懂的。我們沒有辦法控制我們現在最喜歡的一切何時會結束,但它一定會結束…有些時候…是在最美好的時候。世界從來就不是公平的,我們都想要我們得不到的東西,可是,其實我們身邊每個人可能都有一些故事,可能都嘗過和你一樣甚至比你更難過的辛酸,或許…這就是人生,它本來就不是平順好走的。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31/33314493/
2012-02-19 10:50:29
阿楨
我的名字叫可汗 My Name Is Khan 2010

導演: 卡蘭‧約哈爾
演員: 沙魯克汗 卡約兒德烏根
  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時代悲喜劇,以特殊角度呈現911事件所帶來的陰影,內容描寫一名患有亞斯柏格症的美國印度移民在911事件後,如何靠著愛的力量排除萬難的故事。
  片中的男主角可汗雖智商極高、內心善良,擅長修理機械,卻因感情表達有障礙,不但社交上出問題,偶而也會出現失控行為。為了教養這個與眾不同的兒子,他的母親注入很多心力,也引發弟弟嫉妒,日積月累下,弟弟終於離家前往美國。
  母親去世以後,可汗到美國投靠弟弟,工作途中遇到了一位在美髮院工作的單親媽媽,並愛上了她。在弟弟強力撮合下,可汗最後抱得美人歸。然而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讓美國境內草木皆兵、人人自危,連帶冠有穆斯林姓氏的印度人也受到歧視與質疑,女主角的兒子因而喪生。女主角傷心欲絕下決定與可汗分開,可汗也因此踏上尋找美國總統的路程,只為了告訴總統:「我的名字叫可汗(Khan),我不是恐怖分子。」
  飾演可汗的印度男星沙魯克汗素有「寶萊塢之王」的稱號,2004年曾入選時代雜誌的亞洲英雄榜。2010年前往美國Atlantic City參與活動的他,在Newark國際機場中也發生如片中男主角的遭遇,因為Khan(代表這個人是回教徒)這個名字而被當成可疑分子,留置審問2小時。
  女主角簡介
卡約兒·德烏根出生於寶萊塢一個著名的演員家庭。她擅長演出不受傳統禮教約束的平民婦女,因此深得觀眾的喜愛
  印度天王
印度頭號男影星沙魯克汗,「寶萊塢之王」靠著努力敬業的態度,以及出色的演技,從影至今獲獎無數
  導演理念
導演卡蘭‧約哈爾堅持他一貫的寫實風格,改變觀眾對「印度商業電影」的印象
  影片短評
  溫馨好看~又帶悲哀
  片子很長卻一分一秒都不浪費,起承轉合非常牽動人心,但是無奈三個傻瓜讚到沒話說影響力太強!
  看完讓我想起阿甘正傳,但這部電影給觀眾是不同的方向,真的有賺取到我的眼淚。推薦<三個傻瓜>
  雖然有點虎頭蛇尾..但是大體來說是蠻好看的一部片..電影講述的內容不只有愛情還有激勵及大愛的力量

印度電影 另參本館:《寶萊塢生死戀》《華氏911》
2012-06-16 09:54:40
版主回應
《我的名字叫可汗》踢爆美帝國主義

賓拉登被美方狙擊身亡後,其實美國境內更怕挑起激進主義,這時更顯得《我的名字叫可汗》這部片強調種族、宗教對話的可貴,適時提供大家不一樣的觀點,重新思考種族、宗教、文化的多元性。
   蓋達組織領導人賓拉登被美軍狙殺,美國舉國歡騰為之慶祝,認為正義獲得申張!但殊不知,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境內的有色民族全遭種族歧視與愛國主義護航下受到打壓,特別是伊斯蘭教(回教)的樸實信徒更是成為過街老鼠,寶萊塢天王沙魯可汗主演的新片《我的名字叫可汗》就拍出這個觀點,有別於過往美帝國主義風格,老把伊斯蘭教視為恐怖份子的角度。
  《我的名字叫可汗》片中男主角就因為他的姓「可汗」Khan,容易讓人聯想,常把他的姓誤以為就是伊斯蘭教激進份子代表,害他連入境美國機場就被嚴格看管,特別對待。更尷尬的是,現實生活中的寶萊塢天王沙魯可汗也因為姓就是Khan,於是他入境美國時也被列為可疑人士而搜身。
  《我的名字叫可汗》導演卡倫喬哈爾(Karan Johar)想透過此片傳達身為伊斯蘭教民眾常被誤解的狀況,不希望人們只要聽到伊斯蘭教就認定對方是恐怖份子。他說:「全世界都有這種狀況,如果人們變得這麼情緒化,那這將成為危機。而且這不是我身為導演才看得見,是每個人都能察覺這樣的問題。」沙魯可汗更說:「有好的穆斯林、好的天主教徒、好的印度教徒。但也有壞的穆斯林、印度教徒、天主教徒,但不能因為你信了哪一種宗教就強制性地區分好壞,就說他們是壞人。」
  賓拉登被美方狙擊身亡後,其實美國境內更怕挑起激進主義,這時更顯得《我的名字叫可汗》這部片強調種族、宗教對話的可貴。網友討論該片來得真是時候,可適時提供大家不一樣的觀點,讓大家思考911事件雖然撕裂了種族傷口,但也應該能視為重新思考種族、宗教、文化的多元性。
http://app.atmovies.com.tw/news/news.cfm?action=view&newsid=18435

《我的名字叫可汗》讓你又哭又笑

《我的名字叫可汗》以穆斯林的角度看911事件,印度電影學者表示,沙魯可汗讓整部片的層次大大提高。
   好演員總是能讓人哭能讓人笑,有趣的是,印度寶萊塢天王沙魯可汗竟是個不會笑的演員,而且連他兒子都不習慣看到他的笑容!
  沙魯可汗對此自嘲說:「當我必須笑時,我就得打混過去。」直到飾演《我的名字叫可汗》這部被喻為印度版的《阿甘正傳》後,總算不用在銀幕上擠出笑容,但也能讓觀眾感受溫馨及喜感。昨天(5月19日)該片在台北真善美劇院首映,田徑名將紀政也特來捧場,感受一下片中沙魯可汗的過人毅力,有如紀政當年在田徑場上的動人表現。
  《我的名字叫可汗》以穆斯林的角度看911事件,印度電影學者表示,沙魯可汗讓整部片的層次大大提高,甚至形容說:「沙魯可汗改變印度片風格,過去印度片裡大概只有印度咖哩,沒有其他菜色可言,但隨著沙魯可汗選擇的題材上,會讓印度片越來越邁向國際化,會更切入全球市場都能有共鳴的題材。」沙魯可汗在印度影響力高,他甚至入選《美國新聞週刊》的「全球5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
  《我的名字叫可汗》不光是主旨上討論宗教包容,種族衝突,沙魯可汗現實生活中也力行片中角色的價值觀,身為穆斯林的沙魯可汗,他娶的妻子就是印度教,反映出他戲裡戲外都希望能做到跨越宗教障礙,儘管這段婚姻結合,也讓猶如世仇的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握手言和,卻引發外界抗議,甚至還有一些激進教派的回教國家還公開禁演他的作品。
  昨天(5月19日)參與首映會的嘉賓,除了田徑名將紀政之外,包括: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圓夢社、扶輪社、天使心家族社會福利基金會、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育成基金會、臺北市立文山特殊教育學校、台灣玉山科技協會、OIKOS、希望基金會、中華救助總會貴賓出席,眾人都對這部溫馨動容的印度新品種寶萊塢電影讚不絕口,看來今年最夯的印度片不只有《三個傻瓜》,《我的名字叫可汗》將成功接棒讓觀眾對印度片更期待。
http://app.atmovies.com.tw/news/news.cfm?action=view&newsid=18549

另參本館:賓拉登 阿甘正傳
2012-06-16 09:59:14
阿楨
詳參【圖博館】:《華氏451度》

  禁書嘛!那肯定是中國國粹,二千多年前秦始皇就已焚書坑儒了,直到現在兩岸三地還在唯物或唯心的禁/檢:書/唱片/電影。
  西洋也不差啊!羅馬教廷《禁書目錄》於1559年首度發表,共32修訂版,1966年才停刊。連號稱民主自由老大的美國,由《禁書:100部曾被禁的世界經典作品》的以下頁次,也可見即使在麥卡鍚主義白色恐怖之後、至今仍有各種形式的禁/檢書:
p.24,35,41,55,59,63,83,104,110,114,123,132,135,140,144,149,153,154,161,165,182,189,193,197,201,276,297,341,357,399,462,495
  是嗎?那就分評:《禁書》(世界)《中國禁書簡史》(含焚書坑儒/文字獄)《禁》(臺灣含禁/檢唱片/電影)《華氏451度》吧!

  《華氏451度》與前評《華氏911》傻傻分不清呢!

  嘛!連《華氏451度》作者布萊伯利也反對摩爾的紀錄片《華氏911》間接提及《華氏451度》,認為摩爾未有徵求他的許可就偷了他的書名及改動那些數目字。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3237952
2012-09-20 09:47:49
阿楨
虛偽的美國「普世價值」 2013-06-12 中時 李宗隆/嘉義大學電子物理系教授

美國以「反恐」為由,透過九大跨國網路服務公司「合法」地祕密偵監全球網路、竊取他國機密。美總統歐巴馬認為美國這種行為是為了保護其智慧財產與國家安全,有別於他國駭客利用網路竊取美國國家機密。這種強詞奪理的「合法性」只顯露出美國民主自由「普世價值」的虛偽!
  相關新聞
美國深喉嚨史諾登在港神隱 網友籌官司費 俄:考慮提供庇護
美情報監控揭秘者選擇繼續留在香港
美國會要求檢討 《衛報》:還會爆更多
史諾登是英雄或叛徒 亞桑傑:史諾登是英雄
若為反恐故 美民眾隱私也可拋
美間諜監控計畫 歐盟與德國質疑
德要美解釋竊聽是否涉其公民
美欠全球線民解釋
美刮中鬍子 自己卻沒刮乾淨
美抓深喉嚨 中如何接招
美秘密機構被曝網路攻擊中國15年
中美互駭 不能說的祕密

中美開展柔戰時代 2013-06-12 旺報 (李英明/中華科大副校長)

習近平主政以來,打具有特色風格的夫人牌,代表著大陸對公眾外交重視的程度,已超出一般人的想像之外,而近幾年來,大陸在世界各地廣設孔子學院,也顯示大陸對於柔實力及爭取話語權的重視。
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間所建立的是剛中帶柔,柔中帶剛的剛柔相伴相生的新型關係。這種關係不只會存在於中美之間,其實也會很明顯地體現在國際政治的舞台,這種剛柔相伴,叫做柔戰的國際政治,可以稱後冷戰時代為柔戰的時代。

蜜雪兒適時的缺席 2013-06-12 旺報 喬新生

不參與國內的政治紛爭,不干涉美國總統的此次政治活動,不僅可以充分顯示出第一夫人的政治智慧,同時也可以塑造出一個恪守本分的家庭婦女形象,從而贏得世界各國婦女的好感。可以說,美國總統第一夫人作為一個法學博士,其政治洞察力已經遠遠超過了某些國家領導人的夫人。
  回應
這文章太幼稚了,美國第一夫人參與他丈夫的政治活動還少嗎?作為一個法學博士應知進退有道.外賓夫人訪問美國,而美國縂統夫人竟不接見打個招呼是何等的無知無禮.有朝一日當她訪問中國時,而習夫人因事忙而不接見她時,我擔保她一定認為種族偏見了.
2013-06-13 11:03:03
版主回應
另參本館:另參本館:中共十七大 第一夫人 中國的國際責任 《美國人權外交政策》 PLA最急需的武器 中國宣言 中國大戰略 中國崛起(二) G2 《中國模式》 《亞半球大國崛起》 中國經濟成長之謎 中國市場 中國式媒體監督 網軍與美人計 電腦病毒成人 《信息戰爭》 《碼書》

習近平出訪行程 展現大國自信 2013-06-05 中央社

由千里達到墨西哥市,習近平展現出,大陸是開發中國家的重要夥伴,也是市場與資金來源。他此行對外提供了近40億美元貸款,也承諾擴大進口。
美聯社將國際貨幣基金的進出口數據加以統計發現,截至2012年,大陸對128個國家而言,是較美國更大的貿易夥伴;而美國僅與72個國家的貿易關係領先。這一反6年前的情況,當時美國與127國的貿易關係領先,大陸僅與70國的關係領先。
大陸憑藉著4兆人民幣擴大內需案的力道而迅速擺脫了2008年的危機,這有助於使大陸領導人相信自家體制的力量。
英國諾丁罕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所長曾銳生說:「大陸制度是否運作良好,實在令人質疑。但金融危機以及至少到目前為止大陸有能力比較妥善因應的感覺,向大陸領導班子顯示,他們的制度行得通。」
大陸這種自信心的顯露跡象之一在習近平此次出訪的行程,即他直到訪問過千里達、哥斯大黎加和墨西哥之後,才將在7日和8日會見歐巴馬,且地點在加州,而非如大陸以往領導人一般,力求安排充滿儀式的白宮會談。
曾銳生說,這顯示,大陸當局已感到,不再須要美國協助打磨其形象,而希望專注在實際問題上。

經濟爭霸戰 美已輸中 2013-06-06 旺報

美國經濟學者、知名專欄作家法雷爾日前撰文指出,大陸是「新的經濟超級大國」,美國正輸掉和大陸間的全球經濟爭霸戰,大陸經濟總量將在2年後超越美國,2040年大陸將占全球GDP的4成,影響力更勝當今之美國。
 兩者消長主因,法雷爾把矛頭指向美國國內安於現狀的國會和執迷於財政緊縮的政客,棄衰敗的基礎建設和教育系統不顧,眼睜睜看著就業和利潤流向國外。
 他甚至嚴詞批判美國對外政策的無知,稱耗資3兆美元的伊拉克戰爭及每年5000億美元的軍費,一再把美國財政拖進泥淖。
 反觀大陸,法雷爾認為其最成功之處,在於「偷師資本主義最好的方面,使之和政府規畫混合」,促使大陸快速奪取頭號大國的聖杯。

站上巨人肩膀 共享成長果實 2013-06-06 旺報 【高行】

 大陸經濟實力迅速壯大,國際間「中國威脅」論調亦趨高張,近來美國、歐盟相繼對大陸貿易和投資築起高牆,可說是明顯例證。抱持該觀點的人們有一共同特色,他們刻意忽略大陸在全球經濟中的正面作用,反向放大遭大陸剝奪的恐懼,害怕公司被陸資吃掉、害怕被搶走飯碗……,簡而言之,就是害怕競爭。
 不過,這種直觀的恐懼並不能阻止大陸發展的腳步。身為最大競爭對手的美國,現階段官方和民間智庫愈來愈清楚認知,即全球經濟重心向大陸傾斜已成不可撼動的必然;更需關切的重點則是,如何面對和因應此一快速的板塊移動,才是現今最實際、也最迫切的態度。
 美國經濟學者法雷爾點出美國面對「中國崛起」的最大矛盾,「大陸在很多方面仍是封閉社會,卻有開放心態;美國是開放社會,卻有著封閉心態」。
 事實上不僅美國,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經濟體,或多或少有著類似的矛盾情結,限制對大陸資金的開放,也影響自身對大陸市場的參與。
 化解該項困境,法雷爾提出一有力的選項,就是從「背對中國」轉變為「擁抱中國」;一旦大陸順利轉型成為世界市場,擁抱中國,就等於擁抱13億人的購買力,站上巨人的肩膀。

大陸80後 對國家前途最樂觀 2013-06-06 旺報

 1項針對全球「80後」(1980年後出生)世代的調查顯示,全球「80後」對自己國家未來持樂觀態度比率為67%,在中國該比率高達93%,居全球之冠。
 該調查由西班牙最大電信公司Telephonica和英國《金融時報》針對全球27國共同製作。結果顯示,1000多名中國受訪者中,高達93%對國家前途樂觀,高居各國榜首。
 同為「金磚」國家的印度樂觀比率為81%;韓國77%;日本人對國家前途最悲觀,悲觀者比率高達81%。北美地區只有47%的人認為國家前途光明;歐洲只有41%。
 另外,在回答「你認為未來10年哪個國家是全球經濟驅動力」問題時,58%選擇中國,31%認為是美國,日本和印度均以22%居3、4名。
 雖然中國「80後」對國家前景充滿信心,但也有66%受訪者認為當前貧富差距正在擴大,且有67%表示解決環境汙染和氣候變化是「當務之急」。
2013-06-13 11:04:42
阿楨
深度:淺談美國在伊拉克的失敗及中國對此的反思2014-7-7 觀察者網

  中東向來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佔有特殊地位;美國的中東政策,也會對其戰略佈局和全球權力均衡產生深遠影響。在“9•11事件”後,美國積極干預中東事務。小布希總統時代,美軍在中東以反恐為名號進行軍事干涉,在伊拉克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幫助建立了新政府;奧巴馬總統時代,美國淡化了直接軍事干預的強硬色彩,更多使用支持當地反對派、推廣西方民主等“巧實力”手腕影響中東局勢。這些措施在反恐領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在“阿拉伯之春”等事件中凸顯了美國的政治影響力。
  然而近期的一系列中東亂象似乎也指出,美國新世紀兩任總統的中東政策也存在一定問題。這從其伊拉克政策中即可一窺端倪。
  究其原因,小布希時期的軍事干涉和奧巴馬時期定位不明確的政策調整,都造成了伊拉克目前的混亂局面。
  布希時代
  小布希的執政,特別是第一任期的執政,與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思潮密不可分。相比起前任克林頓總統,小布希不僅沒有趕上美國經濟的繁榮時期,而且上臺初期就遭遇“9•11”恐怖襲擊。
  新保守主義的外交觀以“美國例外論”為基礎,該理論認為美國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世界典範,美國具有向外推廣其制度的歷史責任,因此格外強調通過包括軍事在內的手段干涉國際與他國政治。
  伊拉克戰爭是新保守主義“大中東”戰略佈局的關鍵,也是其外交實踐的一個縮影:借著恐怖襲擊帶來的高支持率,小布希政府先後在阿富汗、伊拉克發動了兩場戰爭美軍對薩達姆政權作戰的初始理由是“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與本•拉登勾結”等,其可信度至今存疑;然而就在充滿爭議的情況下,美國繞開聯合國安理會,與少數盟友單邊發起了伊拉克戰爭,並在當地建立民選的新政府。在“大中東”戰略中,伊拉克將作為美式民主的範本,在中東地區起到示範效應,進而在全區內推廣“民主”,獲得支持。
  然而事與願違的是,這場爭議重重的戰爭不僅耗費了高昂的財力和人力,也帶來了不利於美國的地緣政治影響:
  首先,美軍進行戰爭和維持戰後秩序的成本十分昂貴。美國國會報告稱,從2003年到2008年間,美軍在伊拉克已經花費6480億美元,接近越南戰爭的總投入。美軍在伊拉克犧牲了近9000名士兵,而當地人的傷亡更是超過60萬。
2014-07-08 09:26:51
版主回應
必須承認,這次戰爭的人員傷亡與相對軍費(占GDP比率)都小於當年的越南戰爭,而美國也憑藉戰爭獲得了一定收益;然而伊拉克戰爭造成大量的美軍、平民傷亡,連同虐囚醜聞與戰爭理由存疑等因素,對美國的國際聲譽造成了惡劣影響。
  其次,伊朗在伊拉克戰爭中獲益甚豐,攪亂了美國的中東佈局:
  (1)其主要對手伊拉克陷入政治動盪,強人領袖薩達姆倒臺,新政府的重建工作困難重重,而伊朗借機擴大了地區影響力。
  (2)伊拉克有54.5%的穆斯林屬於什葉派,而美國推翻了遜尼派的薩達姆政權,舉行民主選舉,這些都有利於什葉派贏得伊拉克;同屬什葉派的伊朗,也借此機會加大了對伊拉克政治的影響力。
  (3)由於海灣地區的緊張局勢抬高了油價,伊朗從油氣出口中賺取了更為豐厚的利潤,也借此改善了該國的經濟發展。
  (4)再者,美國在伊拉克贏得了戰術勝利,卻不得不承受身陷戰爭泥沼、國力相對下降的全球戰略失分。
  奧巴馬時代
  奧巴馬總統上臺後,致力於擺脫布希時期兩場戰爭的負擔,並將戰略重心調整至亞太。他將布希的“反恐戰爭”改為“反恐行動”,有意降低其在美國外交戰略中的重要性,同時堅定地執行從伊拉克、阿富汗撤出美軍的計畫。
  然而面對最近的亂象,奧巴馬政府的伊拉克政策仍然備受質疑。美軍逐漸弱化的軍事存在,可能給伊拉克的極端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總體來看,奧巴馬的伊拉克政策意圖明確,他急於兌現競選時的撤軍許諾,以抽調力量實施其亞太戰略。然而美國政府對中東在其全球戰略中的定位卻失之模糊。即使美國逐漸達到能源自給、不再依靠中東石油,沙特等中東盟友仍然有著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中東穩定也與美國的國家安全息息相關。為了鎮壓宗教極端勢力和敵對勢力,美國需要維護該地區的穩定,而這與小布希時期開始、奧巴馬加以延續的中東民主化互相矛盾。當“阿拉伯之春”在中東、北非興起,美國為了推廣其價值觀外交、施展巧實力,以及推高油價等經濟考慮,或明或暗地支援該地區各國的反政府活動,美國一些盟友也參與其中。然而當地區暴力衝突愈演愈烈,美國及其盟友也進退維谷,不想干預、卻又不得不被牽涉其中。
  美國外交的問題
  美國最近兩任總統處理伊拉克局勢時的問題,有其內閣班子的決策失誤,也有美國外交的一貫局限性。總體而言,美國國內實行民主政治、國際奉行霸權的政治傾向使得其戰略佈局時常遭遇不可控的挑戰。
  國際方面,美國善於利用制度框架,推進國際合作和長期戰略佈局,然而其短期考慮卻是當國際制度與國家利益發生衝突時,美國政府往往優先後者。儘管克拉斯納等著名制度主義學者主張,霸主國應服從國際機制、犧牲無視國際法“貪便宜”的短期利益、從穩定的國際體系長期獲利,美國的保守派卻認為,美國完善的國內法優於混亂的國際法,美國的國家利益也因此優於其主導國際秩序的整體利益。如果國際框架與美國的國家利益衝突,那麼該框架就是不合法的。
  這導致美國的長期考慮和短期相衝突。華盛頓的外交決策者精于戰術手腕,然而有時也缺乏大局觀之嫌,一個主要表現就是扶持恐怖分子。與ISIS關係密切的兩大勢力中,“基地”組織來自蘇聯入侵阿富汗時受到英美支持的阿富汗義勇軍,“救國陣線”則是受到西方支持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這種飲鴆止渴式的對外干涉,時常會留下未來外交的隱患。
  此外,美國在雙邊合作中也尋求不平等的合作關係。雖然美國在中東地區擁有眾多盟國,它卻未能避免中東地區愈演愈烈的民族、教派衝突,有時甚至為了推高油價而縱容、加劇該地區衝突。對於伊拉克總理馬利基去年11月訪美時提出的武器支援請求,美國方面也未予理會,坐視ISIS於今年1月宣佈“建國”並逐漸做大。
  同時,美國國內的政治鬥爭也會掣肘其戰略佈局;在人所熟知的國會—政府博弈之外,政府內部的幾股不同聲音也左右著美國外交的走向。
  綜上所述,美國在“9•11”後對伊拉克發動戰爭,也因此付出了沉重代價;雖然奧巴馬致力於彌補戰爭的失誤,然而卻不得不面對美國撤軍後的權力真空,其挑起中東民族紛爭的短視外交也使得美國進退兩難。在這十餘年中,美國始終保持著世界員警的獨霸地位,美軍贏得了所有正面交戰的勝利,美國也在中東展現出了強大的政治文化影響力,然而這些都難以掩蓋世界頭號強國的戰略損失。近年來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呼籲施展強硬手腕的聲音也越來越多,如何避免無謂的衝突、避免全盤戰略上的失誤,也是我國政府在對熱點地區施加影響力時需要考慮的問題。(作者署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國問題專家 金燦榮 美國波士頓大學政治學博士生 金君達)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7-07/1627788968.html
2014-07-08 09:37:25
阿楨
深度:淺談美國在伊拉克的失敗及中國對此的反思2014-7-7 觀察者網

  中東向來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佔有特殊地位;美國的中東政策,也會對其戰略佈局和全球權力均衡產生深遠影響。在“9•11事件”後,美國積極干預中東事務。小布希總統時代,美軍在中東以反恐為名號進行軍事干涉,在伊拉克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幫助建立了新政府;奧巴馬總統時代,美國淡化了直接軍事干預的強硬色彩,更多使用支持當地反對派、推廣西方民主等“巧實力”手腕影響中東局勢。這些措施在反恐領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在“阿拉伯之春”等事件中凸顯了美國的政治影響力。
  然而近期的一系列中東亂象似乎也指出,美國新世紀兩任總統的中東政策也存在一定問題。這從其伊拉克政策中即可一窺端倪。
  究其原因,小布希時期的軍事干涉和奧巴馬時期定位不明確的政策調整,都造成了伊拉克目前的混亂局面。
  布希時代
  小布希的執政,特別是第一任期的執政,與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思潮密不可分。相比起前任克林頓總統,小布希不僅沒有趕上美國經濟的繁榮時期,而且上臺初期就遭遇“9•11”恐怖襲擊。
  新保守主義的外交觀以“美國例外論”為基礎,該理論認為美國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世界典範,美國具有向外推廣其制度的歷史責任,因此格外強調通過包括軍事在內的手段干涉國際與他國政治。
  伊拉克戰爭是新保守主義“大中東”戰略佈局的關鍵,也是其外交實踐的一個縮影:借著恐怖襲擊帶來的高支持率,小布希政府先後在阿富汗、伊拉克發動了兩場戰爭美軍對薩達姆政權作戰的初始理由是“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與本•拉登勾結”等,其可信度至今存疑;然而就在充滿爭議的情況下,美國繞開聯合國安理會,與少數盟友單邊發起了伊拉克戰爭,並在當地建立民選的新政府。在“大中東”戰略中,伊拉克將作為美式民主的範本,在中東地區起到示範效應,進而在全區內推廣“民主”,獲得支持。
  然而事與願違的是,這場爭議重重的戰爭不僅耗費了高昂的財力和人力,也帶來了不利於美國的地緣政治影響:
  首先,美軍進行戰爭和維持戰後秩序的成本十分昂貴。美國國會報告稱,從2003年到2008年間,美軍在伊拉克已經花費6480億美元,接近越南戰爭的總投入。美軍在伊拉克犧牲了近9000名士兵,而當地人的傷亡更是超過60萬。
2014-07-08 09:28:11
版主回應
必須承認,這次戰爭的人員傷亡與相對軍費(占GDP比率)都小於當年的越南戰爭,而美國也憑藉戰爭獲得了一定收益;然而伊拉克戰爭造成大量的美軍、平民傷亡,連同虐囚醜聞與戰爭理由存疑等因素,對美國的國際聲譽造成了惡劣影響。
  其次,伊朗在伊拉克戰爭中獲益甚豐,攪亂了美國的中東佈局:
  (1)其主要對手伊拉克陷入政治動盪,強人領袖薩達姆倒臺,新政府的重建工作困難重重,而伊朗借機擴大了地區影響力。
  (2)伊拉克有54.5%的穆斯林屬於什葉派,而美國推翻了遜尼派的薩達姆政權,舉行民主選舉,這些都有利於什葉派贏得伊拉克;同屬什葉派的伊朗,也借此機會加大了對伊拉克政治的影響力。
  (3)由於海灣地區的緊張局勢抬高了油價,伊朗從油氣出口中賺取了更為豐厚的利潤,也借此改善了該國的經濟發展。
  (4)再者,美國在伊拉克贏得了戰術勝利,卻不得不承受身陷戰爭泥沼、國力相對下降的全球戰略失分。
  奧巴馬時代
  奧巴馬總統上臺後,致力於擺脫布希時期兩場戰爭的負擔,並將戰略重心調整至亞太。他將布希的“反恐戰爭”改為“反恐行動”,有意降低其在美國外交戰略中的重要性,同時堅定地執行從伊拉克、阿富汗撤出美軍的計畫。
  然而面對最近的亂象,奧巴馬政府的伊拉克政策仍然備受質疑。美軍逐漸弱化的軍事存在,可能給伊拉克的極端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總體來看,奧巴馬的伊拉克政策意圖明確,他急於兌現競選時的撤軍許諾,以抽調力量實施其亞太戰略。然而美國政府對中東在其全球戰略中的定位卻失之模糊。即使美國逐漸達到能源自給、不再依靠中東石油,沙特等中東盟友仍然有著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中東穩定也與美國的國家安全息息相關。為了鎮壓宗教極端勢力和敵對勢力,美國需要維護該地區的穩定,而這與小布希時期開始、奧巴馬加以延續的中東民主化互相矛盾。當“阿拉伯之春”在中東、北非興起,美國為了推廣其價值觀外交、施展巧實力,以及推高油價等經濟考慮,或明或暗地支援該地區各國的反政府活動,美國一些盟友也參與其中。然而當地區暴力衝突愈演愈烈,美國及其盟友也進退維谷,不想干預、卻又不得不被牽涉其中。
  美國外交的問題
  美國最近兩任總統處理伊拉克局勢時的問題,有其內閣班子的決策失誤,也有美國外交的一貫局限性。總體而言,美國國內實行民主政治、國際奉行霸權的政治傾向使得其戰略佈局時常遭遇不可控的挑戰。
  國際方面,美國善於利用制度框架,推進國際合作和長期戰略佈局,然而其短期考慮卻是當國際制度與國家利益發生衝突時,美國政府往往優先後者。儘管克拉斯納等著名制度主義學者主張,霸主國應服從國際機制、犧牲無視國際法“貪便宜”的短期利益、從穩定的國際體系長期獲利,美國的保守派卻認為,美國完善的國內法優於混亂的國際法,美國的國家利益也因此優於其主導國際秩序的整體利益。如果國際框架與美國的國家利益衝突,那麼該框架就是不合法的。
  這導致美國的長期考慮和短期相衝突。華盛頓的外交決策者精于戰術手腕,然而有時也缺乏大局觀之嫌,一個主要表現就是扶持恐怖分子。與ISIS關係密切的兩大勢力中,“基地”組織來自蘇聯入侵阿富汗時受到英美支持的阿富汗義勇軍,“救國陣線”則是受到西方支持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這種飲鴆止渴式的對外干涉,時常會留下未來外交的隱患。
  此外,美國在雙邊合作中也尋求不平等的合作關係。雖然美國在中東地區擁有眾多盟國,它卻未能避免中東地區愈演愈烈的民族、教派衝突,有時甚至為了推高油價而縱容、加劇該地區衝突。對於伊拉克總理馬利基去年11月訪美時提出的武器支援請求,美國方面也未予理會,坐視ISIS於今年1月宣佈“建國”並逐漸做大。
  同時,美國國內的政治鬥爭也會掣肘其戰略佈局;在人所熟知的國會—政府博弈之外,政府內部的幾股不同聲音也左右著美國外交的走向。
  綜上所述,美國在“9•11”後對伊拉克發動戰爭,也因此付出了沉重代價;雖然奧巴馬致力於彌補戰爭的失誤,然而卻不得不面對美國撤軍後的權力真空,其挑起中東民族紛爭的短視外交也使得美國進退兩難。在這十餘年中,美國始終保持著世界員警的獨霸地位,美軍贏得了所有正面交戰的勝利,美國也在中東展現出了強大的政治文化影響力,然而這些都難以掩蓋世界頭號強國的戰略損失。近年來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呼籲施展強硬手腕的聲音也越來越多,如何避免無謂的衝突、避免全盤戰略上的失誤,也是我國政府在對熱點地區施加影響力時需要考慮的問題。(作者署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國問題專家 金燦榮 美國波士頓大學政治學博士生 金君達)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7-07/1627788968.html
2014-07-08 09:36:59
圖博館
宋魯鄭:美國為什麼輸掉了九一一?
旅法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2016-09-11

  彷彿是巧合, “九一一”十五週年紀念日逢伊斯蘭的古爾邦節。世人不難想像這是怎樣的一幕:當美國主流社會在紀念歷史上少有的慘痛悲劇時,穆斯林卻在熱烈慶祝自己的節日。
  九一一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的真正開始。它標誌著冷戰時期意識形態導致的衝突和對立轉向了文明。目前這種衝突仍然持續——和意識形態對抗不同——這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戰爭。雖然如此,十五年的歷史應該可以做一個基本的判斷:美國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
  恐怖分子以極小的代價重創了美國,隨後更以類似的手法在整個西方製造了更多的“九一一”。應該說,極端恐怖分子的成功不在於殺死了多少平民,製造了多少內心的恐懼,而是通過極端手段把對抗升級到文明的高度。不管西方如何辯稱反恐針對的只是恐怖分子而不是伊斯蘭文明,但事實上卻正好相反。在法國,當一名穆斯林走出家門的時候,一路上他會遇到無數次的警察盤查。如果乘地鐵,在他上下的每一站都可能會被警察一再攔截。而其他族族則絕無此待遇。對於普通的穆斯林而言,反恐和反伊斯蘭有何區別呢?而且每當恐怖襲擊發生後,清真寺、普通的穆斯林——甚至學校裡的穆斯林學生都會成為攻擊的目標。進行攻擊的人不過是再普通不過的百姓。許多出台的措施更是代表了國家意志。比如許多城市、國家聲稱僅接收基督教難民。還有的學校取消了無豬肉午餐(即只有豬肉可吃,要么就去餓肚子)。這些針對的已經不是恐怖分子而是整個伊斯蘭文明。
  相對於歐洲的“克制”和偷偷摸摸,美國則乾脆出來了一個公開打破政治正確、明確攻擊伊斯蘭文明的特朗普。其實不管他是否贏​​得2016大位,特朗普們上台只是早晚的事情。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對抗已經無法逆轉。
  正如法國第一大日報9月10至11日刊的費加羅報封面文章評論的:美國政府的反恐戰爭反而強化了他們想消滅的伊斯蘭分子的意識形態。對兩場反恐戰爭使用了“入侵”一詞,並認為這兩場戰爭導致了更多的伊斯蘭極端分子的恐怖襲擊。算是委婉的批評了美國的失誤和後果。
2016-09-13 10:51:40
圖博館
其次,當面對突如其來的恐怖襲擊,美國精英亂了分寸,喪失了其碼的政治判斷力。這不僅表現在以國家力量去打擊來無影去無踪、躲在暗處實行不對稱超限戰的恐怖分子,更重要的是迷失了國家的方向。
  在九一一之前,剛上台的小布什政府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遏制中國上了。從現在回頭看,如果站在美國的立場上,毫無疑問這個戰略是正確的。如果美國持之以衡,確有可能遲滯甚至打斷中國的崛起​​進程。可是九一一的發生,美國把一個並不能真正顛覆自己世界主導權的恐怖分子當成了頭號敵人,不僅傾其全力打擊,而且還和中國建立了反恐同盟。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兩場沒有結果的戰爭不僅讓美國付出巨大的道德成本和經濟代價,也成為重創美國的2008年金融危機的一個因素,更重要的是,中國再度贏得了發展機遇期:不僅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製造業強國——這是當年的蘇聯和日本都未能達實現的。等到2010年美國如夢方醒重新“亞太轉移”,早已錯失了歷史機遇,再無可能了。2016年的亞投行之役,美國慘敗。它最可靠的盟友英國跑路跳船帶頭站在中國一邊。這並僅僅是對今天美國的背叛,而是對未來誰是世界盟主的選擇。而且這個突破口選在了美國的核心領域:金融。要知道今天的美國,其GDP增量的一半來自金融業。
  不過今天的美國又一次戰略誤判。中國的崛起​​一方面已不可逆轉,美國無論怎樣做都不濟於事。更何況中國崛起後美國的下場不會是德國和日本,而是雙方共存也能共榮,並不是一方通吃的局面。這是中華文明的性質所決定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恐怖主義不會真正顛覆美國,但恐怖主義導致的文明對抗卻能終結美國。美國面對歷史的考驗,又一次和十五年前一樣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第三,美國和西方注定要失去這場文明之戰還在於其文明本身:趨向極端的文明演變、僵化教條的價值觀。
  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西方,其文明演變正日益趨向自我毀滅:家庭日益解體、低生育率、同性戀合法化、毒品合法性、性產業合法化。
  今天的法國可謂西方的典型:低結婚率、高離婚率、非婚生子女超過婚生子女----法律還進行鼓勵:取消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的區別(總統奧朗德就是如此表率),後果之一就是每個家庭平均只有1.6個孩子,遠低於2個的人口替低水平。儘管如此,法國仍然力推同性率合法化。2015年法國結婚率異常增長,經調查才發現是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結果。
2016-09-13 10:53:25
圖博館
毒品合法化和性產業合法化則在毒化西方文明健康進取的精神。今天的法國,雖然人人承認未來伊斯蘭化不可避免,但如果要求他們結婚、多生育,卻一口回絕。個人主義的極致就是如此。
  從全球看,1960年代,歐洲裔白人佔世界的四分之一,到2000年,變為六分之一,到2050年,就將只有十分之一。剛剛過去的歐洲杯,法國國家隊上場十一人,非白人隊員竟然有七名!(如果這一幕出現在中國,還會認為這是中國隊嗎)美國也同樣如此,2013年,死亡的白人第一次超過出生的人數。新生兒絕對數傳統白人也第一次成為少數。從人口的角度,西方文明正處於消亡中。另一方面與之對立的伊斯蘭文明人口卻高速增長。法國傳統白人出生率雖然很低,而且法國還是移民國家,但整個法國的出生率以西方標準卻非常高。根源就在伊斯蘭文明的高出生率。如果僅僅是西方自己人口慢慢減少,這個過程或許還會比較漫長,但此消彼長,恐怕在一兩代人之間,全世界就能看到西方文明的消失。不管是西方的享廷頓還是東方的李光耀都指出人種變化對西方文明的決定性影響。
  其實任何國家和文明都會遇到難題和挑戰,中國也不例外,關鍵是否能有解決之道。西方文明從歷史的角度看可以說到了生死邊緣。如此重大的挑戰西方卻措手無力,完全喪失了解決能力。根源則在於它的教條式、僵化、固化價值觀。
西方今天的價值觀在推動其崛起和贏得冷戰立下漢馬功勞。只是時代變了,西方的價值觀卻未能與時俱進,反而成為束縛一切變革的阻力。這非常類似於改革開放前凡事必問姓社姓資的中國。
2016-09-13 10:54:00
圖博館
今天的西方難題並不是沒有解決之道:對任何進入本國的外來族群實行價值觀強制同化、取消對兒童的家庭補助(穆斯林家庭依靠補助甚至不需要外出找工作,完全與法國社會隔絕)、實行計劃生育(反正法國人自己已經自動實行計劃生育,積極生育的只是其他族群)或者強制生育(要不就自我消亡)、取消不認同本國價值觀族群的投票權、拒絕接收異質文明的難民(東方的日本就是如此,南半球的澳大利亞也是如此,東歐一些國家也是如此)。辦法多的是,但全都違反西方奉若神靈的價值觀,根本無法實施。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曾經推動西方崛起的價值觀已經變成自己的掘墓人。還是哪句話,不管一種價值觀多麼神聖,但如果其後果是自身文明的毀滅,它的意義何在?
  九一一本來只是個單純的恐怖襲擊事件,但美國和西方的反應卻把它上升到文明的對決,更由於製度和價值觀的束縛而無法應對。這就是美國為什麼輸給恐怖主義的原因。
  回應
寧要自由主義的草也不要權威主義的寶。
說本拉登給中國爭取了戰略機遇,這純粹是西方給自己無能的戰略預判找藉口,實際情況是西方當時認為可以兵不血刃通過顏色革命解決中國。想想當時資改派如日中天、薄圖謀不軌、國民黨準備上岸、末世論大行其道,在這樣的判斷下美國過早發力阿富汗,歐洲在法國的帶領下與美國就後中國時代誰主沉浮發生了激烈的內部矛盾,日韓也為瓜分中國地圖開疆。結果中國一一化解各種危機,為了找些面子,所有鍋都背給了拉登。
2016-09-13 10:55:23
阿楨
誰來都沒用 NBA在陸活動頻喊卡 2019/10/10 中國時報

美國NBA火箭隊總經理莫雷推特「挺香港」事件,一發不可收拾,NBA總裁肖華(Adam Silver)連夜趕赴上海救火,原定9日在上海舉辦的多場活動臨時取消,當日下午原本要舉行的記者會,在開始前10分鐘也宣布延期。上海市體育總會發出的取消活動通知更表明,是鑒於莫雷與肖華的「不當言論」和「不當表態」。
  相關新聞
陸曾3度政治性停播NBA 這次結局會有不同?首次起因是北約美軍在1999-5-8炸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第2次是2001-4-1中美軍機在南海上空發生撞機事件。
NBA火箭隊總管挺港 總裁支持言論自由 陸央視祭停播令
NBA快艇教頭:言論自由要付出代價的
  回應
代價?在歐洲拿卍旗子看看.
去美國宣揚讚賞蓋達組織的暴力行為是言論自由時,再來打屁~美式言論自由吧!
2019-10-11 09:57:42
威爾剛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19-12-20 14:25:42
阿楨
特朗普被提名後,《大西洋月刊》刊文呼籲終止諾貝爾和平獎

2020-09-11,美國《大西洋月刊》就以“終止諾貝爾和平獎”為題發文稱,特朗普“德不配位”,而接受特朗普提名的諾貝爾和平獎“主觀”且“荒謬”。
9月9日,挪威議員傑德向諾貝爾委員會提名特朗普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此次和平獎共有318名候選人,獲獎者將于10月9日公佈。傑德來自右翼民粹党挪威進步黨。他告訴伍德,他提名特朗普的原因在於:特朗普參與斡旋阿聯酋和以色列關係實現正常化;以及在中東地區“廢除和減少美國常備軍”。特朗普轉推:這一提名,特朗普當之無愧。但伍德回應是“極度荒謬”:
文章指出,諾貝爾和平獎獲獎者的成就參差不齊、獲獎理由五花八門,相較諾貝爾獎其他類別獎項(包括文學獎楨:?),和平獎一直以來“都很主觀”。

美國打擊恐佈主義5900萬人流離失所

美國布朗大學2020-09-09發布「製造難民」 指出自911事件以來,亞非和中東八個國家的3750到5900萬的人捲入美軍的戰火,比任何其他戰爭或災難導至流離失所的人數都多,當然包括第二世界大戰。

美國打擊恐佈主義死亡3百萬人,耗費6.4萬億!

美國布朗大學2019-11-13研究稱從2001年2019年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巴基斯坦、敘利亞、葉門以及其他國家的反恐戰爭,已經直接造成80萬人死亡,耗費軍費6.4萬億美元。
2020-09-13 09:25:05
阿楨
他們為何捏造“中國海上民兵船” 2021-03-26 環球時報

近日,關於中國“海上民兵漁船”在南沙群島九章群礁牛軛礁附近聚集的消息在菲律賓國內和國際媒體發酵。菲先說有220艘,後又確認稱有183艘船,指責“這些民兵漁船侵犯了菲專屬經濟區,並在進行軍事化脅迫的動作”。中駐菲使稱,“長期以來,中方漁船一直在該礁附近海域捕魚。近期由於海況原因,中方一些漁船在牛軛礁附近避風”,沒有所謂“中國海上民兵船”。2009年以來,美日等國不斷在國際上炮製“中國脅迫鄰國、欲控制南海”的消息,背後的邏輯就是,在南海,其他國家什麼都可以幹,而中國幹什麼都不可以。(作者是“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主任)

中國海上民兵--維基百科

武裝漁船隊是中國為了控制有爭議海上領土、海島。由於沒有明確的身份標識,有時被稱為「小藍人」(海軍戰爭學院的安德魯-S-埃里克森創造的,指的是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期間的「小綠人」)。

中共「海上民兵」:遊走灰色地帶的非正規海軍部隊 2020-03-08 全球防衛雜誌

在中國,幾乎所有公司、工廠和生產單位都要根據《民兵工作條例》編組民兵單位。平時負責民兵動員點召外,戰時更會直接成為民兵指揮中心,和共軍及武警形成聯防體系。
海上民兵成員都是漁業工作者,不僅能在平時形成緊密生產體系,也能降低狀況升高時的動員所需時間。為了吸引更多漁民和船隻加入海上民兵船隊,地方政府除了提供修船和燃料補助之外,還針對願意前往南海離島或是東海釣魚台周邊海域長期作業,甚至佔住無人島礁的海上民兵提供額外補助。
中共在對外衝突中使用海上民兵的例子所在多有,除了歷次大陸沿海島嶼爭奪戰外,1970年代的西沙海戰爆發之前,海上民兵也不斷對越共海上前進據點島礁和巡邏船進行騷擾攻擊,誘使越共海軍無法集中主力,爭取主力艦隊調度所需時間。
而在南海衝突中,中共更運用人民戰爭思想,用海上民兵大打騷擾游擊戰。2009年開始,海上民兵就開始針對進入南海的美菲艦艇進行頻繁騷擾,侵入航道阻擋船艦前進。
從外觀來看,中共海上民兵和一般漁民並沒有顯著差異。換言之,在實際採取騷擾行動或亮出武器實施攻擊前,根本無從判別其實際身分。如遭到其他國家軍警單位意圖強行執法驅離時,還能裝成受害者作為宣傳的絕佳材料。而若遭國際與論撻伐,還能強調完全是民間漁船的自發性行為。
2021-03-27 09:02:16
阿楨
中共民兵,就理論而言,和歐美私人軍事公司一樣在表面上和政府當局之間沒有明確的隸屬關係,而在命令指揮系統上也多所曖昧不明之處,其他國家也很難甘冒大不諱實施直接武力行動,以免落人口實讓中共能夠予取予求。特別是當俄羅斯在東烏克蘭衝突中,利用民間軍事公司名義大量投入現役軍士官的作法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後,中共強化海上民兵,藉此加強在南海的影響力也就其來有自。

私人軍事服務公司--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私人軍事服務公司(PMC),是專門提供保安武裝力量的私人公司。一為軍事支援方面,如軍事情報的收集、武裝保全等;二為後勤或非作戰行動,如私人保鑣、軍事顧問等。2012年,美國國防部海外合約440億美元,在阿富汗有10萬8000名合同人員占62%。全球PMC預計年增7.4%,至2016年將達2440億美元;

全球十大僱傭兵公司,你所熟知的黑水公司,只能排第三 2021-03-19

10.援合作社(CSA)。1998年創立是為了參與競標科威特的作戰服務支援合同。1991年波斯灣戰爭後,1999年7月,美國簽下CSA十年的合約。
9.職業資源公司(MPRI)。如其他PMC,MPRI也是有大批來自美國陸、海、空和特種部隊的退休將軍、軍官和士官組成。
8.裝甲組織。總部設在倫敦,在三十八個國家設有辦事處,有僱員七千五百人,亞太地區中心設在香港。
7.北極狐僱傭兵團是世界上最神祕的僱傭兵組織,成立於1984只有34人,成員都是美歐特種部隊的退役精英,執行一些違反國際法的任務,如綁架、暗殺等等。
6.哥薩克僱傭軍。二戰期間,蘇聯以哥薩克人組建的十七師超過三十萬人。此後的喬治亞戰爭、現在敘利亞戰爭,幫助俄羅斯干著各種髒活。
5.南非EO公司,主要活動有情報工作和暗殺行動等。
4.以色列IZO公司。
3.黑水國際。1997年前海豹部隊軍官創立,911事件後,業務增長了六百倍。因為一連串的違規事件,2009年1月被停止在伊拉克的運作牌照。
2.泰坦公司。2002年銷售收入20美元,僱員一萬兩千人,主要業務包括國土安全和反恐戰爭遍及全球十二個國家。
1.CACI公司。美國1962年成立,在美歐有一百多家的辦事處,兩萬三千名僱員,市值六十億美元。
2021-03-27 09:05:39
阿楨
美軍抽腿 阿富汗恐重蹈南越覆轍 2021/04/16 中國時報

阿富汗戰爭歷時近20年,使美國繼越戰後再次長期深陷戰爭泥淖,直至今日,阿富汗的政治和安全問題仍未真正解決,但美軍卻想一走了之。美國情報報門的評估以至眾多專家均質疑,阿富汗政府一旦失去西方支援,將難以應付塔里班叛軍的攻勢。有美國官員甚至形容,這等同1970年代中美軍自南越匆忙撤走,導致西貢閃電「淪陷」般。
  這場戰爭始於2001年美國911恐攻事件發生後,當時阿富汗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塔里班」政權被指庇護製造恐攻的「基地」組織,美國時任總統小布希因此下令出兵阿富汗。迄今,包括2400多名美軍在內,共有16萬多名阿富汗平民喪生,美國投入了2兆美元。戰爭初期塔里班倒台,2011年基地首腦賓拉登也被擊斃。但美國支持建立的阿富汗政府不斷暴露出弱點,塔里班利用脆弱的民主和經濟再次蠶食了阿富汗。
  從小布希到歐巴馬、川普,都為了從阿富汗戰爭中脫身而裁減美軍,但20年來未能實現徹底撤軍。川普政府去年與塔里班達成協議,但並未讓對方放下武器,現時阿富汗政府軍占據一半國土,其餘地區由塔里班和土豪勢力控制,襲擊無日無之。有人擔心,美軍撤離後阿富汗很可能再陷內戰,讓阿富汗回到原點。
  除了國內動盪,專家亦擔心地區其他勢力會乘虛而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科恩(Eliot Cohen)說:「大家可以預期,巴基斯坦、俄羅斯、中國、中亞國家和伊朗,都會繼續滲入當地。這不是阿富汗戰爭結束,這只是美國階段阿富汗戰爭的終結。」
2021-04-16 09:32:59
阿楨
美中合作?「帝國墳墓」棘手 北京兩難 2021-04-15 聯合報記者郭崇倫

拜登十四日宣布,把目前剩餘的二千五百名美軍撤離阿富汗,從五月一日開始,並於九月十一日,九一一恐攻事件的廿周年之際完成。根據川普政府與神學士二○二○年二月所簽的多哈協議,美軍須在今年五月一日前撤出阿富汗。
  阿富汗是帝國的墳墓,大英帝國在一八四二年撤出,蘇聯紅軍一九八九年離開,現在則是美國,北京戒慎恐懼,知道這擔子挑不起,可是基於國家安全,尤其防止疆獨恐怖主義,又須介入。
在阿拉斯加會談中,阿富汗是少數美國認為可與中國合作的戰略議題,但是中國的條件是:如果美國撤軍,真的要中國配合,美國就必須承諾不會介入中國內部事務,尤其是維吾爾人問題。
  中國對美國在中亞一直有戰略懷疑,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三月廿六日指責,所謂新疆維吾爾族問題,只不過是美國企圖從內部搞亂中國、遏制中國的戰略陰謀,還在記者會上公開播放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的幕僚長威爾克森二○一八年在Ron Paul研究所的演講影片。
  他談了三點美軍在阿富汗的原因:其一是美國在阿富汗駐軍,目的在防堵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對中亞的影響;二是為了必要時可以控制巴基斯坦的核武器;其三就是,中情局可以阿富汗為基地,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動攻擊。
  拜登政府現在宣布要在九一一前美軍全部撤走,引發中方的憂慮,這是典型的兩難,既擔心美軍走,阿富汗會亂,但又擔心美軍不走,會趁此支援維吾爾人,顛覆新疆,只要雙方缺乏互信,無論是美國派兵到阿富汗或是自阿富汗撤軍,中國大陸都只會用有色濾鏡在打量,很難真正的合作。
  回應
作者不懂阿富汗的各方勢力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純屬枉自評論。北京與阿富汗現政權關係不錯,但不要忘了現政權是美國一手扶植起來的「阿斗」。
神學士的唯一好友是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號稱「巴鐵」——中國的鐵哥們。假如最終神學士奪得政權,北京也沒什麼可擔憂的。
神學士也是人,他也要有錢才能過日子啊,正好中國可以幫他們。老美打了20年仗也解決不了的事,或許老共能游刃有餘。
2021-04-16 09:41:05
阿楨
沖著中國的恐怖組織ISKP,什麼來頭? 2022-12-19 觀察者網

2022年12月13日下午2時30分,平靜許久的喀布爾再次被滾滾濃煙和槍炮聲所攪動。3名恐怖分子對一家作為中國商賈聚集地的酒店——“桂園”商務酒店發動了襲擊,之後被趕來的塔利班臨時政府軍士兵擊斃。儘管沒有死亡,的損失也有限,但卻成功地讓“伊斯蘭國呼羅珊分支”(ISKP,亦作ISIS-K,IS-K)再次登上了國內外媒體的版面。2021年8月26日美軍撤離阿富汗,如今,ISKP再次選擇站在聚光燈下揮舞屠刀。
在美軍佔領初期,一度默許和支持阿富汗人自己組建政治派別和政府,消滅塔利班殘存支持者、並對阿富汗人實施分化瓦解的手段,他們正是後來ISKP的前身。ISKP一方面組織鄉勇積極與塔利班遊擊隊作戰,以此博得美軍和阿富汗政府的信任與支持;另一方面,也通過洗白的身份作為誘餌,吸收包括塔利班和“東突”在內的其他勢力的戰鬥人員。不僅獲得了西方與阿富汗政府援助的資金,甚至還利用職務便利,貪腐、挪用與侵佔資金。ISKP將美國人趕走,隨後建立一個和古代呼羅珊一樣巨大的瓦哈比派政治實體,並與“伊拉克及黎凡特伊斯蘭國”東西對進,完成對整個中亞和伊斯蘭世界的威懾與統治。
  回應
ISIS是昂撒匪幫扶持,希望中國的西部邊界亂。美國支持過塔利班,這次用上了ISKP。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和美國無關的恐怖組織。
2022-12-21 09:26:1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