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傑的《太空兵器》(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似李效軍等的前評《隱形技術:無形戰爭》,也是採「十萬個為什麼」方式編著,故內容略嫌雜亂。
那本文就以貼太空物理、太空戰和太空兵器為主:
空天一體正在成爲空天領域發展的基本趨勢 2006-11-07 新華網
上世紀50年代人造地球衛星升空,軍事大國拉開太空領域競爭帷幕。海灣戰爭以來的每次高技術局部戰爭,美國和“北約”都動用數十顆甚至上百顆各種功能的人造衛星,與航空平臺一起,構成偵察預警、指揮通信、導航定位、氣象觀測、電子對抗乃至偵察——打擊一體化的各種空天系統,並且與陸軍、海軍的各種作戰系統和平臺絞連,形成一體化網絡,支援保障各種形式的作戰,特別是三軍巡航導彈的遠程精確作戰,更顯示出天基平臺及其作戰運用的重大作用。一些軍事強國還競相發展不同檔次的軍事航天系統。比如美、俄等軍事大國,已幾番調整軍事航天力量的編組構成,大力發展和更新換代航天裝備,不斷完善太空和空天一體作戰理論,接近于完成太空戰的實際部署。種種迹象表明,太空軍事競爭還可能繼續發展,我們不能不有所警惕。
事實上,空與天正在實現自己的否定之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空與天原本不分,是一個統一的領域。中國自古以來就把地球表面以上的空間統稱“天空”。人造地球衛星升空以後,科學界考慮到大氣層與大氣層外的空間介質不同、飛行器的飛行原理不同,就把地球表面以上的整個空間分爲大氣空間和外層空間,外層空間也叫太空空間,或簡稱爲天。然而,由于科學技術和戰爭實踐的發展,臨近空間(高度20至100千米)飛行器正在出現,另有一些飛行器可以跨越兩個空間飛行,加之空與天的軍事活動在指揮控制、作戰行動和組織保障的難以分割性,軍事上的空與天又在走向新的融合,成爲新的意義上的“空天領域”。可以預見,隨著航空航天領域科技、作戰、經濟、文化諸因素的發展,“空天領域”的概念將會不斷強化,將會被更加廣泛地運用。
戰爭實踐說明,在信息時代,戰爭在總體上是各軍種力量參加的在全維空間的一體化網絡化戰爭。而其中,空天領域的一體化更爲緊密、更爲直接。今日的空中作戰,本質上是天基平臺信息支援下的空中進攻作戰和防空反導作戰。離開天基平臺的信息支援保障,就無現代空中作戰而言。未來空與天領域的攻防作戰將協同進行和交織進行,相互作用,相互支援。美軍2004年頒發的《美國空軍太空對抗行動》條令說明,美國對航空與航天力量的進攻與防禦作戰的指揮控制,通過國家級和戰區級的“航空航天作戰中心”實施。俄軍也正在把莫斯科乃至全國的傳統“防空體系”,改造和完善爲“空天一體”的防禦與反擊體系。可以預見,軍事大國的這種“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體系,還會按計劃進一步發展,並在不久的將來具備實戰能力。
從國防和軍隊建設看,認清“空天一體”發展趨勢,結合我國實際采取相應對策,是爭取長遠戰略主動的重要措施。(董文先)來源:解放軍報
http://www.wx216.com
太空環境簡介
自宇宙大爆炸以後,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不斷降低,現在,太空已成爲高寒的環境,平均溫度爲-270.3℃。
在太空中,各種天體也向外輻射電磁波,許多天體還向外輻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線.如太陽有太陽電磁輻射,太陽宇宙線輻射和太陽風,太陽宇宙線輻射是太陽在發生耀斑爆發時向外發射的高能粒子,而太陽風則是由日冕吹出的高能等離子體流。
許多天體都有磁場,磁場俘獲上述高能帶電粒子,形成輻射很強的輻射帶,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內外兩個輻射帶。由此可見,太空還是一個強輻射環境。
太空還是一個高真空,微重力環境。重力僅爲百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克,而人在地面上感受到的重力是1克。
太空的界限劃定
物理學家將大氣分爲5層:
對流層(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層(10~40千米)、中間層(40~80千米)、熱成層(電離層,80~370千米)和外大氣層(電離層,370千米以上)。
地球上空的大氣約有3/4在對流層內,97%在平流層以下,平流層的外緣是航空器依靠空氣支持而飛行的最高限度。
某些高空火箭可進入中間層。人造衛星的最低軌道在熱成層內,其空氣密度爲地球表面的1%。
在1.6萬千米高度空氣繼續存在,甚至在10萬千米高度仍有空氣粒子。從嚴格的科學觀點來說,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沒有明確的界限,而是逐漸融合的。
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科學和技術小組委員會指出,目前還不可能提出確切和持久的科學標准來劃分外層空間和空氣空間的界限。近年來,趨向于以人造衛星離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千米爲外層空間的最低界限。
太空環境特點
據第一段說:“自宇宙大爆炸以後,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不斷降低。”雖然隨後有恒星向外輻射熱能,但恒星的數量是有限的,而且其壽命也是有限的,所以宇宙的總體溫度是逐漸下降的。所以宇宙的總體溫度是逐漸下降的。經過100多億年的曆程,太空已經成爲高寒的環境。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爆炸時遺留在太空的輻射)的研究證明,太空的平均溫度爲-270.3℃。
在太空中,不僅有宇宙大爆炸時留下的輻射,各種天體也向外輻射電磁波,許多天體還向外輻射高能粒子,形成琮宙射線。例如,銀河系有銀河宇宙線輻射,及陽有太陽電磁輻射、太陽宇宙線輻射(太陽耀班爆發時向外發射的高能粒子)和太陽風(由太陽日冕吹出的高能等離子體流0等。許多天體都有磁場,磁場俘獲上述高能帶電粒子,形成輻射性很強的輻射帶,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內外兩個輻射帶。由此可見,太空還是一個強輻射環境。宇宙大爆炸後,在宇宙中形成氫和氦兩種元素,其中氫占3/4,氦占1/4。後來它們大多數逐漸凝聚成團,形成星系和恒星。恒星中心的氫和氦遞次發生核聚變,生成氧、氮、碳等較重的無素。在恒星死亡時,乘下的大部分氫和氦以及氧、氮、碳等元素散布在太空中。其中主要的仍然是氫,但非常稀薄,每立方厘米只有0.1個氫原子,在星際分子去中稍多一些,每立方厘米約1萬個左右。我們知道,在地球大氣層中,每立方厘米含有1010個氮和氧分子。由此可見,太空是一個高真空環境。
太空環境除有超低溫、強輻射和高真空等特點外,還有高速運動的塵埃、微流星體和流動星體。它個具有極大的動能,1毫克的微流星體可以穿透3毫米厚的鋁板。
天體上的環境與太空環境比較
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在太空中廢棄的人造地球衛星等航天器也逐漸增多,還有進入軌道的上面級火箭。它們有的被人爲遙控炸毀,有的自行分裂成碎片。這些碎片將在一定的時間內繼續繞地球飛行,在太空形成新的環境特點,即“太空垃圾”。太空垃圾的運行速度也較高,對使用中的航天器造成撞擊威脅。地球之外各天體上的環境,不像太空空間環境那樣千篇一律。就太陽系來說,各行星、衛星上環境很不相同。它們有的沒有大氣(如水星、月球),有的有稀薄的大氣9如火星),有的有濃密的大氣(如金星、木星),而大氣的成份也各不相同,如金星大氣主要是二氧化碳,木星大氣主要是氫,有的有磁場,有的有固體表面(如水星、金星、火星、月球),有的沒有固體表面9如木星、天王星、海王星),有的表面溫度極高(如金星高達470℃),有的表面溫度極低(如冥王星最低達-253℃),彗星則完全是塵埃冰塊組成的,如此等等。需要對具體天體,具體分析。
地球之外各天體上的環境,不像太空空間環境那樣千篇一律。就太陽系來說,各行星、衛星上的環境很不相同。它們有的沒有大氣(如水星、月球),有的有稀薄的大氣(如火星),有的有濃密的大氣(如金星、木星)。而大氣的成份也各不相同,如金星大氣主要是二氧化碳,木星大氣主要是氫,有的有磁場,有的沒有磁場;有的有固體表面(如水星、金星、火星、月球),有的沒有固體表面(如木星、天王星、海王星);有的表面溫度極高(如金星高達470℃),而有的表面溫度極低(如冥王星最低達-253℃)。彗星則完全是塵埃冰塊組成的,如此等等。需要對具體天體,具體分析。
航天器獨特的環境
在太空飛行的航天器,除遇到上述自然環境外,還有獨特的誘導環境,即在太空環境作用下、航天器某些系統工作時所産生的環境。它主要有以下幾種。
極端溫度環境。航天器在太空真空中飛行,由于沒有空氣傳熱和散熱,受陽光直接照射的一面,可産生高達100℃以上的高溫。而背陰的一面,溫度則可低至 -100℃~ -200℃。
高溫、強振動和超重環境。航天器在起飛和返回時,運載火箭和反推火箭等點火和熄火時,會産生劇烈的振動。航天器重返大氣層時,高速在稠密大氣層中穿行,與空氣分子劇烈摩擦,使航天器表面溫度高達1000℃左右。航天器加速上升和減速返回時,正、負加速度會使航天器上的一切物體産生巨大的超重。超重以地球重力加速度(其符號爲g,g=9.8米/秒2 )的倍數來表示。載人航天器上升時的最大超重達8g,返回時達10g,衛星返回時的超重更大些。
失重和微重力環境。航天器在太空軌道上作慣性運動時,地球或其他天體對它的引力(重力)正好被它的離心力所抵消,在它的質心處重力爲零,即零重力,那裏爲失重環境。而質心以外的航天器上的環境,則是微重力環境,那裏的重力非常低微。
失重和微重力環境是航天器上最爲寶貴的獨特環境。在失重和微重力環境中,氣體和液體中的對流現象消失,浮力消失,不同密度引起的組分分離和沈浮現象消失,流體的靜壓力消失,液體僅由表面張力約束,潤濕和毛細現象加劇等等。總之,它造成了物質一系列不可捉摸的物理特性變化,提供了一種極端的物理條件。利用這些地面上難得的環境條件,可進行許多地面上難以進行的科學實驗,生産地面上難以生産的特殊材料、昂貴藥品和工業産品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554209.html?tp=3_01
什麽叫宇宙速度(公式因轉貼而無形呈現,請點閱下址)
宇宙速度是物體從地球出發,在天體的重力場中運動,四個較有代表性的初始速度的統稱。航天器按其任務的不同,需要達到這四個宇宙速度的其中一個。
第一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又稱為環繞速度,是指在地球上發射的物體繞地球飛行作圓周運動所需的最小初始速度。要作圓周運動,必須始終有一個力作用在航天器上。其大小等于該航天器運行線速度的平方乘以其質量再除以公轉半徑,即F=mv2/R,其中v2/R是物體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在這裏,正好可以利用地球的引力,在合適的軌道半徑和速度下,地球對物體的引力,正好等於物體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第一宇宙速度的計算公式是:
實際上,地球表面存在稠密的大氣層,航天器不可能貼近地球表面作圓周運動,必需在150千米的飛行高度上,才能繞地球作圓周運動。在此高度下的環繞速度為7.8千米/秒。
第二宇宙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又稱為脫離速度,是指在地球上發射的物體擺脫地球引力束縛,飛離地球所需的最小初始速度。
同樣,由於地球表面稠密的大氣層,航天器難以這樣高的初始速度起飛,實際上,航天器是先離開大氣層,再加速完成脫離的(例如先抵達近地軌道,再在該軌道加速)。在這高度下,航天器的脫離速度較小,約為11.9千米/秒。
第三宇宙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又稱為逃逸速度,是指在地球上發射的物體擺脫太陽引力束縛,飛出太陽系所需的最小初始速度。本來,在地球軌道上,要脫離太陽引力所需的初始速度為42.1千米/秒,但地球繞太陽公轉時令地面所有物體已具有29.8千米/秒的初始速度,故此若沿地球公轉方向發射,只需在脫離地球引力以外額外再加上12.3千米/秒的速度。
第四宇宙速度
第四宇宙速度是指在地球上發射的物體擺脫銀河系引力束縛,飛出銀河系所需的最小初始速度。但由於人們尚未知道銀河系的準確大小與質量,因此只能粗略估算,其數值在110~120千米/秒之間。而實際上,仍然沒有航天器能夠達到這個速度。
宇宙速度的概念也可應用于在其他天體發射航天器的情況。例如計算火星的環繞速度和逃逸速度,只需要把公式中的M,R,g換成火星的質量、半徑、表面重力加速度即可。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7%E5%AE%99%E9%80%9F%E5%BA%A6”
人造衛星的運行軌道(除近地軌道外)通常有三種:地球同步軌道,太陽同步軌道,極軌軌道。
① 地球同步軌道 是運行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相同的順行軌道。但其中有一種十分特殊的軌道,叫地球靜止軌道。這種軌道的傾角爲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地面上的人看來,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是靜止不動的。一般通信衛星,廣播衛星,氣象衛星選用這種軌道比較有利。地球同步軌道有無數條,而地球靜止軌道只有一條。
② 太陽同步軌道 是軌道平面繞地球自轉軸旋轉的,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相同,旋轉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軌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過6000千米。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以相同的方向經過同一緯度的當地時間是相同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一般采用這種軌道。
③ 極地軌道 是傾角爲90度的軌道,在這條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每圈都要經過地球兩極上空,可以俯視整個地球表面。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偵察衛星常采用此軌道。
大氣層與太空
物理學家將大氣分爲5層:對流層(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層(10~40千米)、中間層(40~80千米)、熱成層(電離層,80~370千米)和外大氣層(電離層,37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氣約有3/4在對流層內,97%在平流層以下,平流層的外緣是航空器依靠空氣支持而飛行的最高限度。某些高空火箭可進入中間層。人造衛星的最低軌道在熱成層內,其空氣密度爲地球表面的1%。在1.6萬千米高度空氣繼續存在,甚至在10萬千米高度仍有空氣粒子。
從嚴格的科學觀點來說,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沒有明確的界限,而是逐漸融合的。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科學和技術小組委員會指出,目前還不可能提出確切和持久的科學標准來劃分外層空間和空氣空間的界限。近年來,趨向于以人造衛星離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千米爲外層空間的最低界限。
【領空和外層空間的劃分】
關于領空(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的劃分問題,曆來有兩種對立的主張。
①“空間論”,主張以空間的某種高度來劃分領空和外層空間的界限,以確定兩種不同法律制度適用的範圍。
②“功能論”,認爲應根據飛行器的功能來確定其所適用的法律,如果是航天器,則其活動爲航天活動,應適用外空法;如果是航空器,則其活動爲航空活動,應受航空法的管轄;整個空間是一個整體,沒有劃分領空和外層空間的必要。
就“空間論”而言,關于確定外層空間的下部界限大致又有以下幾種意見:
①以航空器向上飛行的最高高度爲限,即離地面30~40公裏;
②以不同的空氣構成爲依據來劃分界限。由于從地球表面至數萬公裏高度都有空氣,因而出現以幾十,幾百,幾千公裏爲界的不同主張,甚至有人認爲凡發現有空氣的地方均爲空氣空間,應屬領空範圍;
③以人造衛星離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公裏)爲外層空間的最低界限。
1976年,巴西、哥倫比亞、剛果、厄瓜多爾、印度尼西亞、肯尼亞、烏幹達和紮伊爾等8個赤道國家發表《波哥大宣言》,主張各赤道國家上空的那一段地球靜止軌道 (離地面35871公裏)屬于各該國的主權範圍。上述主權要求,使外空劃界問題進一步複雜化。
近年來,一些持“空間論”者逐漸趨向于接受上述第三種意見,即離地面100公裏左右爲外層空間的下部界限。1975年,意大利在外空委員會提出以海拔90公裏爲領空(空氣空間)的最高界限。1976年,阿根廷、比利時和意大利支持以海拔100公裏爲界。1979年,蘇聯建議離海平面100~110公裏以上爲外層空間,同時各國空間物體爲到達軌道和返回發射國領土,有飛越其他國家領空(空氣空間)的權利。但另外一些國家,如美、英、日等,則認爲從空間科技現狀來看,仍無法規定一定高度作爲領空(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的界限。他們強調劃定外層空間的條件和時機還不成熟。
外空的定義和界限以及地球靜止軌道的法律地位問題尚在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審議之中。外空委員會正在審議衛星直接電視廣播、衛星遙感地球,以及在外空使用核動力源等問題,以便草擬有關的法律原則。
在外空使用核動力源問題
外空委員會科學和技術小組委員會在1979年研究報告的結論中稱,只要充分履行有關使用核動力源的安全標准和規定,核動力源可以在外空安全使用。現在法律小組委員會正在上述研究報告的基礎上審議能否在現有的國際法規範方面,補充有關在外空使用核動力源的規定問題。
外層空間法
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簡稱“外空委員會”)作爲永久性機構,于1959年成立。外空委員會設立了法律和科技兩個小組委員會,分別審議和研究有關的法律和科技問題。除上述1963年聯大通過的宣言外,外空委員會先後草擬了5項有關外空的國際條約,即《關于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1966,簡稱《外層空間條約》)、《營救宇宙航行員、送回宇宙航行員和歸還射入外層空間的物體的協定》(1967)、《空間物體所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公約》(1971)、《關于登記射入外層空間物體的公約》(1974)和《關于各國在月球和其它天體上活動的協定》(1979),中國于1983年12月加入了《外層空間條約》。
原則和規則
上述條約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則和規則,對外層空間法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它們包括:外空的利用應爲全人類謀利益;外空和天體供一切國家在平等基礎上自由探測和利用;任何國家不得將外空和天體據爲己有;探測和利用外空應遵守國際法和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禁止將載有核武器或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人造衛星或航天器放置在地球衛星軌道和外層空間;發射國對射入外空的物體及其所載的人員具有管轄權和控制權;對緊急降落的宇航員應給以一切可能的協助,盡力予以營救和送回發射國,發現的外空物體應予歸還;發射國爲其外空物體對地面上或對飛行中的飛機造成的損害負有賠償的絕對責任;發射國在切實可行範圍內將所發射的外空物體和有關情報通知聯合國秘書長;各國探測和利用外層空間應進行合作和互助;在外空進行活動時,應照顧其他國家的利益;從事外層空間活動應避免使外空遭受有害的污染和使地球環境發生不利的變化;月球和其他天體應限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各種軍事利用;月球和其他天體及其自然資源爲人類共同財産;公平分配這些資源帶來的利益並對發展中國家和對探索作出貢獻的國家給予特殊照顧,等等。
在國際法上,盡管有些學者曾經提出過領空無限的主張,但由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以及整個太陽系的運動,認爲國家主權無限制地延伸到宇宙中去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對外空的探測和利用以及數以千計的人造衛星不斷地在圍繞地球的軌道上運行的事實,表明外層空間依其性質是難以成爲國家主權控制的對象的。196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各國在探索與利用外層空間活動的法律原則的宣言》,確定了外層空間供一切國家自由探測和使用,以及不得由任何國家據爲己有這兩條原則。
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簡稱“外空委員會”)作爲永久性機構,于1959年成立。外空委員會設立了法律和科技兩個小組委員會,分別審議和研究有關的法律和科技問題。除上述1963年聯大通過的宣言外,外空委員會先後草擬了5項有關外空的國際條約,即《關于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1966,簡稱《外層空間條約》)、《營救宇宙航行員、送回宇宙航行員和歸還射入外層空間的物體的協定》(1967)、《空間物體所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公約》(1971)、《關于登記射入外層空間物體的公約》(1974)和《關于各國在月球和其它天體上活動的協定》(1979),中國于1983年12月加入了《外層空間條約》。由柳洪平創建。
【太空武器】
太空武器大部分是新概念武器,主要有:
“利劍”——激光武器:用激光作武器的設想是基于激光的高熱效應。激光産生的高溫可使任何金屬熔化。同時激光以光速(每秒鍾30萬千米)直線射出,延時完全可以忽略,也沒有彎曲的彈道,因此不需要提前量,簡直指哪打哪。另外,激光武器沒有後坐力,可以迅速轉移打擊目標,還可以進行單發、多發或連續射擊。激光武器的本質就是利用光束輸送巨大的能量,與目標的材料相互作用,産生不同的殺傷破壞效應,如燒蝕效應、激波效應、輻射效應等。正是靠著這幾項神奇的本領,激光武器成爲理想的太空武器。
“長矛”———粒子束武器:它是利用粒子加速器原理制造出的一種新概念武器。帶電粒子進入加速器後就會在強大的電場力的作用下,加速到所需要的速度。這時將粒子集束發射出去,就會産生巨大的殺傷力。粒子束武器發射出的高能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前進,用以攔截各種航天器,可在極短的時間內命中目標,且一般不需考慮射擊提前量。粒子束武器將巨大的能量以狹窄的束流形式高度集中到一小塊面積上,是一種殺傷點狀目標的武器,其高能粒子和目標材料的分子發生猛烈碰撞,産生高溫和熱應力,使目標材料熔化、損壞。
“神鞭”——微波武器:由能源系統、高功率微波系統和發射天線組成,主要是利用定向輻射的高功率微波波束殺傷破壞目標。微波波束武器全天候作戰能力較強,有效作用距離較遠,可同時殺傷幾個目標。特別是微波波束武器完全有可能與雷達兼容形成一體化系統,先探測、跟蹤目標,再提高功率殺傷目標,達到最佳作戰效能。它猶如無形的“神鞭”,既能進行全面毀傷、橫掃敵方電子設備,又能實施精確打擊、直擊敵方信息中樞。可以說,微波武器是現代電子戰、電磁戰、信息戰不可或缺的基本武器。
“飛鏢”———動能武器:動能武器的原理十分簡單,說白了,它和飛鏢傷人的道理完全一樣。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根據動力學原理,一個物體只要有一定的質量和足夠大的運動速度,就具有相當的動能,就能有驚人的殺傷破壞能力,這個物體就是一件動能武器。所謂動能武器,就是能發射出超高速運動的彈頭,利用彈頭的巨大動能,通過直接碰撞的方式摧毀目標的武器。這裏最重要的一點是動能武器不是靠爆炸、輻射等其他物理和化學能量去殺傷目標,而是靠自身巨大的動能,在與目標短暫而劇烈的碰撞中殺傷目標。所以,它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常規彈頭或核彈頭的全新概念的新式武器。
【太空站】
太空站又稱爲“空間站”、“軌道站”或“航天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員巡航、長期工作和居住的載人航天器。在太空站運行期間,宇航員的替換和物資設備的補充可以由載人飛船或航天飛機運送,物資設備也可由無人航天器運送。1971年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太空站———“禮炮”1號,此後到1983年又發射了“禮炮”2—7號。1986年前蘇聯又發射了更大的太空站“和平”號,目前仍在軌運行。美國1973年利用“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剩余物資發射了“天空實驗室”太空站。
【太空旅遊】
太空旅遊是基于人們遨遊太空的理想,到太空去旅遊,給人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最新奇和最爲刺激人的是可以觀賞太空旖旎的風光,同時還可以享受失重的味道。而這兩種體驗只有太空中才能享受到,可以說,此景只有天上有。太空遊項目始于2001年4月30日。第一位太空遊客爲美國商人丹尼斯蒂托,第二位太空遊客爲南非富翁馬克-沙特爾沃思,第三位太空遊客爲美國人格雷戈裏-奧爾森。
【太空行走】
太空行走(Walking in space)又稱爲出艙活動,即航天員在載人航天器之外或在月球和行星等其他天體上完成各種任務的過程。它是載人航天的一項關鍵技術,是載人航天工程在軌道上安裝大型設備、進行科學實驗、施放衛星、檢查和維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要實現太空行走這一目標,需要諸多的特殊技術保障。
【太空探索】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拉開了人類航天時代的序幕。前蘇聯宇航員、大名鼎鼎的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乘坐前蘇聯“東方號”飛船,環繞地球飛行了一圈,曆時近兩個小時,成爲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人。
登月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約38萬公裏),是人類進行太空探險的第一站。前蘇聯1959年發射的月球2號探測器在月球著陸,這是人類的航天器第一次到達地球以外的天體。同年10月,月球3號飛越月球,發回第一批月球背面的照片。1970年發射的月球16號著陸于豐富海,把100克月球土壤送回了地球。
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雄心勃勃的“阿波羅”計劃的目的就是將人類送上月球進行實地考察。在此之前的1961年到1967年間,9個“徘徊者”、7個“勘測者”探測器和5個月球軌道器先後對月球進行了考察。它們拍攝了月球的照片,並分析了月球的土壤,爲登上月球做好了准備。隨後美國便使用“土星”5號運載火箭先後向月球發射了17艘“阿波羅”飛船。其中“阿波羅”1-3號是試驗飛船,4-6號是無人飛船,7號飛船載人繞地球飛行,8-10號載人繞月飛行,11號至17號是載人登月飛行。
1969年7月16日發射的“阿波羅”11號使人類首次登上了月球。執行該次任務的是阿姆斯特朗、阿爾德林和柯林斯。飛船抵達月球軌道後,柯林斯駕船繞月飛行,另兩名宇航局駕駛登月艙于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的靜海。阿姆斯特朗成爲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宇航員在月球表面進行了實地的科學考察,並把一塊金屬紀念牌和美國國旗插上了月球。此後又有5次成功的登月飛行,宇航員在月球上停留的時間總共約300小時。
此後對月球的考察幾乎停滯,直到1994年,美國又發射了“克萊門汀”號無人駕駛飛船,對月球進行了新的地貌測繪,其目的是爲在不久的將來建立月球基地和月基天文臺作准備。1998年1月6日發射升空的“月球勘探者”攜帶有中子光譜儀探測氫原子。它發現在月球兩極的盆地底部存在水。
金星和水星
金星的半徑、質量、密度等與地球接近,是地球的姊妹行星。人們對它的興趣很大,然而,地面觀測所得的資料比較貧乏,對金星的研究充滿了未知數。航天器可以使人們了解它更多的信息。雖然最初的幾次探測器發射都失敗了,但1962年美國發射的水手2號從距金星35000千米處飛過,成功地實現了航天器首次飛越行星,同時它發現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00多度。1969年至1981年,前蘇聯的金星5號至14號探測器先後在金星表面著陸成功,執行了多項科學考察任務。美國1978年5月20日發射的先驅者-金星1號經過長距離飛行,于同年12月4日到達金星並圍繞它飛行, 它用雷達探測了金星地形。先驅者-金星2號到達金星後向金星大氣釋放了4個探測器,探測器在向金星表面墜落的過程中,獲得了金星大氣、雲層、磁場等各方面的數據。1989年美國發射的“麥哲倫號”探測器又運用綜合孔徑雷達對金星表面進行了探測。這些探測使我們了解到金星的磁場很弱,表面氣壓是地球海面氣壓的90倍。金星12號還探測到了閃電。
美國發射的“水手10號”飛船在考察了金星之後,曾3次飛臨水星。是它發現了水星的磁場和磁層,並探測出水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氦。飛船上的兩個攝像機拍攝了多幅圖象,揭示出水星地形是由大量的隕石坑和盆地組成的。
火星任務
火星很像地球,有堅硬的表面和四季的交替。同時它還擁有隨四季變化的極冠。在望遠鏡觀測時代,人們還曾有認爲火星上有人工的運河。人類對火星的興趣一直是非常濃厚的,因此到現在已經20多艘飛船執行了探測火星的任務了。1962年前蘇聯發射了“火星1號” 、“宇宙21號”,美國發射了“水手3號”,但均遭到了失敗。1964年1月28日發射的“水手4號”于1965年7月14日在距離火星的一萬公裏的高空成功掠過,獲得了第一批火星的照片。1974年,前蘇聯發射的“火星5號”宇宙飛船首次拍攝了火星的彩色照片。隨後兩國又相繼發射了多個繞火星飛行的軌道器,更加詳細地了解了這顆行星的情況。
1976年,美國的海盜1號和海盜2號登陸器分別在火星上降落,並在降落的過程中,測量了大氣溫度的分布情況、火星大氣壓的情況。火星上有幹涸的河床,有流水沖擊的特征,這表明在過去有過大量的水。海盜號飛船的分析結果表明火星大氣和表層物質中沒有有機分子存在。攝像機監視結果也表明火星上沒有生命活動的迹象。因此我們也許可以下結論說,火星表面現在可能沒有生命,如果更嚴格的說,是沒有與地球上類似的生命。人們不僅對火星感興趣,也對火星的兩個衛星感興趣。在1988年,7月7日和7月12日,前蘇聯發射了火衛飛船1號和2號繞火衛一飛行並著陸。
到最近幾年,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可望在下世紀初直接登上火星進行實地考察,徹底弄清火星生命問題。因爲它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在人類踏上火星之前,將進行一系列的准備。
1993年美國“火星觀察者”探測器在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之後,與地球失去聯系,導致計劃失敗。1996年12月,美國又發射了“火星探路者”探測器,經過7個月的星際飛行,在火星的阿瑞斯平原著陸。火星探路者攜帶了一個六輪小車,可以在火星的表面漫遊,因而叫做火星漫遊者,價值2500萬美元。它分析了火星岩石和土壤。照片證實了海盜號的結論,火星上曾發生過大洪水。
1996年11月美國發射了“火星全球勘測者”,在繞火星的軌道上研究火星表面、大氣和磁場的情況。它還向地球發射無線電波,經過火星大氣後到達地球,由此了解火星大氣的溫度、引力和化學組成。 1999年1月3日,“火星極地著陸者”發射成功。然而,在飛行了11個月並登陸到火星上以後,就與地面失去了聯系,宣告了這次航天活動的失敗。此後發射的火星氣候觀測器也遭失敗。2001年,美國又發射了“火星奧德賽”探測器,現已成功抵達火星並成功進入環火星軌道。
歐洲空間局計劃于2003年發射“火星快車”探測器考察火星,這標志著歐洲空間局在行星探測方面跨入了新紀元。它將由軌道器和著陸器組成。軌道器上有一個著陸器通信包用于支持國際上在2003年至2007年間開展的火星探測活動。
帶外行星探測
美國的“先驅者”10號于1973年12月4日首次在掠過木星,並傳回了木星和木衛的照片。它最後在1983年越過海王星軌道後成爲飛出太陽系的第一個人造天體。接著“先驅者11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也相繼飛越木星和木衛。
“先驅者”10號、11號各自攜帶了一塊相同的鍍金鋁板,上面刻有人類男女的裸像,以及太陽與九大行星位置的示意圖,還指明了它來自太陽系的第三顆行星。“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則各自帶有一套“地球之聲”的光盤,唱片上有照片、60種語言的問候語、35種各類地球上的聲音和音樂。包括了中國長城和中國人家宴的照片,粵語、廈門話和客家話的問候,和中國古曲“流水”。它們作爲地球的名片希望有朝一日能被“外星人”收到。
從旅行者號拍攝的木星黑夜半球的圖象上可以看到木星上有極光。有趣的是,木衛一上有一座正在噴發的火山,噴發的高度達到30公裏,噴發速度是每秒幾百米到1公裏。“旅行者”飛船還發現了土星有射電輻射,頻率在3千赫到1.2兆赫之間。1986年1月,“旅行者2號”飛船又測出天王星的自轉軸和磁軸有很大的交角。飛船還拍攝了天王星衛星的照片,隨後它又拜訪了海王星,並發回了照片。
“伽利略”號的任務是觀測木星系統,它觀測了木星的大紅斑,還向木星雲層釋放了一個探測器。這個探測器依靠降落傘進入木星大氣,在它被巨大的木星大氣壓力摧毀前向地球傳回了許多寶貴的資料。“伽利略”號對木衛二和木衛四的觀測的結果還顯示這兩個木星衛星的表面之下可能有液態水海洋。有液態水存在就意味著可能有生命生存,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美國于1997年10月15日發射了“卡西尼”號飛船,它是第一艘使用核動力電池的飛船。“卡西尼”號的主要任務是探測土星系統,並將向土星最大、最神秘的衛星——土衛六釋放出一個名爲“惠更斯”的探測器。土衛六是一個被濃厚的大氣包裹著的星球,其環境與早期的地球有些類似,使用一般觀測手段無法看清它的表面。“卡西尼”號將于2004年七月抵達土星系。
此外美國宇航局還計劃進行更多的行星探測計劃,以便更多地了解我們生存的太陽系。其中包括向木衛二發射一個探測器,用以探測木衛二隱藏在冰層下的巨大液態水海洋。如果技術成熟,有可能向木衛二表面釋放一個水下探測器,找尋可能存在的地外生命。
彗星和小行星
宇宙飛船不僅僅用于對太陽系內的大行星及衛星進行近距離觀察。1985-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過程當中,有5艘飛船對它進行了近距離觀測,有許多令人驚奇的發現。例如,哈雷彗星的核並非人們想象的球狀,而是橢球狀,氣體和塵埃從核的表面幾個活動區域噴出。
歐洲空間局的計劃中,已經或即將開始對7個短周期彗星進行空間探測。它們是“深空1號”(DS1)計劃、“星塵”計劃、“等高線”計劃、“羅塞塔”計劃、“深空4號”(DS4)計劃。其中DS1和DS4計劃是與美國國家宇航局合作的。
于1998年10月發射的“深空1號”飛船,將飛越小行星3352號McAuliffe、火星、以及威爾遜-哈林頓彗星。飛船與彗星將于2000年6月相遇。DS1將以約15公裏/秒的速度距彗核約500公裏處飛過,對彗發、彗核進行觀測。它首次采用了離子發動機。飛船于2010年5月將樣品送回地球。
“星塵”在1999年2月發射,飛向懷爾德-2彗星,並將首次帶回珍貴的彗星樣品。
“羅塞塔”將于2003年發射,對Wirtanen彗星及其環境進行長達近兩年的仔細研究。9年之後,飛船與彗星相遇,總重20公斤的儀器將降落在彗星表面。這些儀器將采掘彗星表面和近表面樣品進行研究,並用聲波法探測彗星內部結構,研究周圍等離子體與太陽風相互作用等。
“深空4號”飛船將于2003年4月發射,于2005年12月進入環繞Tempel 1彗星的軌道,並于2006年4月將著陸器送上彗星表面作實驗。最後,將彗星表面下不同深度的物質分裝在3個不受外界影響的密封金屬罐內,由著陸器的上半部將樣品送回飛船。飛船于2010年5月將樣品送回地球。
空間科學研究
空間站是人類在太空進行各項科學研究活動的重要場所。1971年,前蘇聯發射了第一座空間站“禮炮”1號,由“聯盟”號飛船負責運送宇航員和物資。1986年8月,最後一座“禮炮”7號停止載人飛行。1973年5月14日,美國發射了空間站“天空實驗室”,由“阿波羅”號飛船運送宇航員和物資。1974年天空實驗室封閉停用,並于1979年墜毀。
1986年2月20日,前蘇聯發射了“和平”號空間站。它全長超過13米,重21噸,設計壽命10年,由工作艙、過渡艙、非密封艙三個部分組成,有6個對接口,可與各類飛船、航天飛機對接,並與之組成一個龐大的軌道聯合體。自“和平”號上天以來,宇航員們在它上面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還創造了太空長時間飛行的新紀錄。“和平”號超期服役多年後于2001年3月19日墜入太平洋。1983年,歐洲空間局發射了“空間實驗室”,它是一座隨航天飛機一同飛行的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是建造中的新一代空間站。它由美國和俄羅斯牽頭,聯合歐洲空間局11個成員國和日本、加拿大、巴西等16國共同建造運行。空間站從1994年開始分多個步驟建設安裝,至2006年全部建成。建成後空間站將長110米,寬88米,質量超過400噸,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人造天體。可供6至7名宇航員同時在軌工作。
1981年全世界第一顆紅外天文衛星發射升空。而對于天文學上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是1990年4月25日由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送入太空的哈勃空間望遠鏡(HST)。它的目的是探測宇宙深空,了解宇宙起源和各種天體的性質和演化。HST耗資21億美元,對天文學特別是天體物理學的推動是巨大的。在空間放置望遠鏡可以擺脫大氣的幹擾,沒有大氣消光的問題,同時因爲沒有大氣,設計的望遠鏡可以達到衍射極限。它的鏡面不受重力的影響,不會變形,望遠鏡有極高的分辨率。它是人類的千裏眼,探索宇宙奧秘的利器。此後美國和歐空局又相繼發射了“錢德拉”空間X射線望遠鏡和XMM空間天文臺等。
美國的航天飛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種用于在地面和近地軌道之間運輸人員物資,並可重複利用的航天器。它也可以在太空中進行各種科學實驗活動。
中國航空
中國1964年7月19日,成功發射了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發射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1975年11月26日,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1980年遠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2年以後,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1986年2月1日,我國發射了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試驗氣象衛星“風雲1號”。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一艘“神舟號”試驗飛船。2003年10月15日9:00,中國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5號”,飛船在太空中飛行了21小時,繞地球運行14周後,于16日清晨6:23安全返回地面。宇航員楊利偉成爲第一個乘坐中國人自己的飛船進入太空的中國人。展望未來,在2010年以前,中國的宇宙飛船將訪問月球。2020年左右,中國將建立自己的空間站。之後,中國將進一步開展月球探測、建設月球基地、探測火星、登陸火星等一系列航天活動。
http://baike.baidu.com/view/31262.html?tp=0_01
太空武器
太空武器大部分是新概念武器,主要有:
“利劍”——激光武器:用激光作武器的設想是基于激光的高熱效應。激光産生的高溫可使任何金屬熔化。同時激光以光速(每秒鍾30萬千米)直線射出,延時完全可以忽略,也沒有彎曲的彈道,因此不需要提前量,簡直指哪打哪。另外,激光武器沒有後坐力,可以迅速轉移打擊目標,還可以進行單發、多發或連續射擊。激光武器的本質就是利用光束輸送巨大的能量,與目標的材料相互作用,産生不同的殺傷破壞效應,如燒蝕效應、激波效應、輻射效應等。正是靠著這幾項神奇的本領,激光武器成爲理想的太空武器。
“長矛”———粒子束武器:它是利用粒子加速器原理制造出的一種新概念武器。帶電粒子進入加速器後就會在強大的電場力的作用下,加速到所需要的速度。這時將粒子集束發射出去,就會産生巨大的殺傷力。粒子束武器發射出的高能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前進,用以攔截各種航天器,可在極短的時間內命中目標,且一般不需考慮射擊提前量。粒子束武器將巨大的能量以狹窄的束流形式高度集中到一小塊面積上,是一種殺傷點狀目標的武器,其高能粒子和目標材料的分子發生猛烈碰撞,産生高溫和熱應力,使目標材料熔化、損壞。
“神鞭”——微波武器:由能源系統、高功率微波系統和發射天線組成,主要是利用定向輻射的高功率微波波束殺傷破壞目標。微波波束武器全天候作戰能力較強,有效作用距離較遠,可同時殺傷幾個目標。特別是微波波束武器完全有可能與雷達兼容形成一體化系統,先探測、跟蹤目標,再提高功率殺傷目標,達到最佳作戰效能。它猶如無形的“神鞭”,既能進行全面毀傷、橫掃敵方電子設備,又能實施精確打擊、直擊敵方信息中樞。可以說,微波武器是現代電子戰、電磁戰、信息戰不可或缺的基本武器。
“飛鏢”———動能武器:動能武器的原理十分簡單,說白了,它和飛鏢傷人的道理完全一樣。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根據動力學原理,一個物體只要有一定的質量和足夠大的運動速度,就具有相當的動能,就能有驚人的殺傷破壞能力,這個物體就是一件動能武器。所謂動能武器,就是能發射出超高速運動的彈頭,利用彈頭的巨大動能,通過直接碰撞的方式摧毀目標的武器。這裏最重要的一點是動能武器不是靠爆炸、輻射等其他物理和化學能量去殺傷目標,而是靠自身巨大的動能,在與目標短暫而劇烈的碰撞中殺傷目標。所以,它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常規彈頭或核彈頭的全新概念的新式武器。其實,未來太空戰必然是地、海、空、天一體戰的一個組成部分。戰端一開,則無論陸地、海洋、天空、太空所有戰爭機器將一起開動,豈是250人5天就能模擬的。美國在新世紀初演出這場太空模擬戰鬧劇,無非是向世界宣告:美國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太空設施不遭破壞,同時具備打擊他國太空設施的能力。美國在地球上到處推行霸權主義,現在又想獨自“霸天”,也只能是一相情願。
美國波音公司正在研制的反衛星動能武器,可以通過發射高速運動的彈頭摧毀目標
美國空軍設想的“上帝之棒”天基威懾武器。其原理是從太空投擲鎢、鈦或鈾等金屬制成的圓柱體,用來摧毀目標
美國空軍研制代號爲XSS-11的微型衛星正在接近一顆常規衛星(假想圖),這種微型衛星能攻擊敵方衛星,美國空軍目前在控制其運行上已取得初步成功
軍事用途航天器在地球軌道上運轉已有數十年的曆史,而具實際攻擊能力的太空武器還從未在太空中部署過,不過,太空中相對和平的日子可能不會太長了——美國《大衆科技》11月號刊文說,布什渴望太空優勢,將頒布新的安全方針,使美國朝著部署太空武器邁出一大步,這毫無疑問將引發一場太空軍備競賽。
太空競爭爲人類所熟悉,而太空戰爭在許多人看來似乎還遠得很,如果太空真有爆發戰爭的可能,它或許不是以驚天爆炸爲始,而很有可能于無聲無息中悄悄拉開帷幕。
失敗實驗啓發太空新戰術
今年4月15日,在距離地球724公裏的高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個名爲DART(自動會合技術驗證)的實驗航天器悄悄啓動自身的推進器,慢慢靠近一顆失效已久的美國軍事通信衛星,然後輕輕地撞擊了它。這並不是這顆實驗航天器計劃中的任務,它原本要靠自身的激光測距儀近距離接觸失效衛星,然後在其附近自動飛行,這一技術對在軌衛星維護十分關鍵。
撞擊使DART的信號立即消失,NASA地面控制中心以爲它在距離衛星還有幾百米時耗盡了燃料,但是5天之後,美國空軍跟蹤系統在一個更高的新軌道上發現了失效衛星,這表明DART已與目標衛星結成爲一體,並將之撞到了更高的軌道上。
作爲演示在軌衛星維護新技術的試驗,這當然是徹底的失敗。然而,該試驗卻無意中演示了一個原理簡單但可能極具破壞力的太空戰新戰術——將敵方的衛星撞到無法發揮作用的軌道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試驗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
無需猜測,美國國防部對這一意外成果一定十分感興趣。人類征服太空的過程永遠都有兩個基本目標:促進科研進步和提升軍事技術水平。雖然美國政府從未公開承認過,但NASA和美國空軍彼此在科學技術和軍事技術之間你來我往的交流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物。
正如DART所演示的那樣,美國設想要將觸角遍布太陽系,圍繞這一目標研制的每個系統都有可能用來發動軍事進攻,在過去40多年來,從DART的自動會合技術到通信衛星、再到地理測量系統無一例外,就連36年前轟轟烈烈的阿波羅登月壯舉也是爲了在月球上戰勝蘇聯人,從而發出美國人在太空擁有優勢這樣一個明確的信息,更別提登月宇航員本身就來自美國空軍。
今天,美國總統布什跟他的前任肯尼迪一樣,希望繼續保持太空優勢,白宮不久也將頒布新的國家安全方針,從而使美國朝著在太空部署武器邁出一大步。
空天飛機無武器可搭載
太空武器是什麽樣子將取決于空間技術的發展,不過,未來可能出現的武器系統包括能夠在數小時內打擊地球上任何目標地點的空天飛機、可由衛星投射只有6米長卻能造成超強摧毀力的“上帝之棒”、可以將激光束射向遙遠目標的軌道鏡、可摧毀衛星電子裝置的電磁脈沖武器、能將衛星推離正常軌道的“衛星拖船”、能對其他衛星進行秘密偵察的間諜衛星以及能夠摧毀大型衛星或導致其失靈的微型衛星,等等。
對美國來講,利用太空武器可以滿足對其在全球快速投送武器計劃的需要。未來的超音速無人駕駛空天飛機可以利用在太空中飛行的優點,實現在兩個小時內打擊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這種能力被稱爲“即時全球打擊”。這種由美國空軍提出的設想由兩種飛行器組成,一個用來運送武器,另一個則用來投射炸彈。根據該設想的初步計劃,將由小型火箭推進器作爲發射和運載工具,炸彈則由一個能夠載重達4.5噸、能自動尋的的通用航天器運載。
此後大概再過15年,美國空軍將使用新研制的超高音速飛機取代火箭推進器,該飛機載重高達54噸、最大航程達到1.45萬公裏,而它最重要的特點是可以重複使用。這種飛機能夠從普通跑道起飛,其超高音速主要通過燃燒液氫燃料的超音速沖壓噴氣發動機實現,在飛行過程中,這種新型引擎可以反複熄火與啓動,使飛機“跳躍式”進入地球的外大氣層,而它可以搭載的武器也趨向多樣化。
目前,有關該技術的相關研究已經在一個代號爲“獵鷹”的計劃中展開,由美國空軍與美國國防部先進計劃研究局共同提供研發資金。
不過,發展全球打擊能力不僅僅面臨著技術上的挑戰,在國際政治中也面臨著其他國家質疑的擔憂。許多國家擔心美國將用這種飛機投送核武器,爲此,美國國會還特意限定了撥發給通用航天器研究的資金的使用範圍,規定其不得用于開發任何核武器和常規武器,美國空軍目前因此暫時處于一種尷尬位置,只能開發武器投射裝備卻不能研制該裝備能投送的武器。
微型衛星可用做“太空雷”
空天飛機著重利用在太空中飛行阻力更小,因此僅僅擦太空而過,至于真正可長期在太空中“駐紮”的武器,微型衛星或許是最可行也最經濟的選擇,至少在短期內是這樣。微型衛星就是指重量約爲100公斤左右的衛星,正常大小的衛星一般都有微型衛星重量的10倍以上。
就在DART的試驗失敗或者說是意外成功的前幾天,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發射了一個微型衛星,這個代號爲XSS-11的微型衛星肩負著與DART類似的任務,它的首個任務是與將之送入太空軌道後脫離航天器廢棄的一級推進器在太空中重新彙合,這項任務得以順利完成。此後,XSS-11還將在地球軌道飛行一年左右,在此期間它還將與太空中的多個飛行物體進行“接觸”試驗,這意味著,美國空軍在控制微型衛星的飛行上取得了初步成功,爲此美國國防部在2006年爲該項目又增撥了6090萬美元的研究資金。
同期,美國國防先進計劃研究局還在進行著另一個名爲“軌道快車”的項目,該項目旨在研制出一個維修衛星的原型和一個能接受維修服務的衛星原型,並要達到使兩個衛星能在太空中自動彙合,以展開維修和燃料補給服務,該項目將于2006年進行試發射。
如果把XSS-11微型衛星和“軌道快車”結合在一起,兩者的潛在用途將大大增加。譬如,帶有維修功能的微型衛星可以對在軌運行的大型衛星提供維修服務,爲其更換零部件和進行功能升級,而這些潛在用途中的軍事用途則更加受美國軍方關注。
微型衛星甚至可以被用作其它衛星的“保鏢”。XSS-11衛星項目的負責人衛星專家弗農?貝克爾說,多個微型衛星可以圍繞在大型衛星的周圍構建防護層。美國空軍不願談論衛星的攻擊性用途,但這些功能並不難想到。
在2003年的一次太空武器討論會上,美國外交學會著名國家安全專家理查德?加溫警告說,微型衛星最有效的一個威脅用途是充當“太空雷”。
微型衛星是很好的反衛星武器,因爲地面控制中心可以很容易地將微型衛星調動到一個正常衛星的危險距離範圍內潛伏起來,然後等待指令自行爆炸將這顆衛星摧毀或令其失效。實際上,太空中的爆炸通常會導致殘片四處飛散,不但能摧毀敵方的衛星,也可能危及己方和友方的衛星。不過,爆炸並不是太空雷發揮作用的唯一手段,它還可以靠發射電磁能量來摧毀大型衛星的電子元件,從而導致其失靈關閉,更進一步的話,它甚至能夠纏住目標衛星,充當寄生武器,對其進行幹擾、發出僞信號、阻擋其視野或導致其失靈。
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微型衛星作爲武器的可愛之處是,敵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它們就潛伏在本國衛星的身旁,一旦有需要,它就可以根據地面指令對目標衛星發動伏擊。
由于重量很輕,微型衛星可以搭乘民用太空發射任務的便車悄悄進入太空。將來,重量和體積都將更小的衛星——重量只有10公斤的“納米衛星”——也可承擔類似的接近和貼靠任務,這些衛星將在距離地球3.2萬公裏以上的同步軌道上運行,在同一軌道上,還有許多商業和民用衛星在運行,地面上的人想發現納米衛星的威脅將非常困難,這種情況使納米衛星如同具有了隱身術,更適合打伏擊戰。
研究小型衛星技術的國家不只美國,被美國視爲優勢的技術也一樣能被其他國家所用,而人類不可能從地面甄別科研微型衛星和“太空雷”之間的區別,因此,要展開有效的太空戰,發現這種威脅是至關重要的。
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卡特賴特曾在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聽證會上稱,航天器小型化發展趨勢,可能會對美國軌道情報偵察行動構成威脅,美國在20世紀下半期研制的裝備無法搜索或跟蹤今日更新、更小型的目標,包括微型衛星,這些小型目標和新型微型衛星在軌道上的出現將威脅到美國載人航天飛行計劃,使敵方突然攻擊美國衛星成爲可能,限制了美國的太空設備防護能力。
正因爲如此,美國空軍計劃最早在2008年發射一顆名叫“探路者”的衛星。跟其他間諜衛星一樣,“探路者”基本上是一臺功能強大的高倍望遠鏡。但是,普通的間諜衛星主要用來掃描地面的物體,而“探路者”則只用來追蹤將太空中的其他物體,以此識別對美國航天器構成危險的太空垃圾或他國衛星。最終,由一批間諜衛星組成的天基空間偵察系統將同“探路者”一起收集情報。
太空威懾“收發”更自如
美國軍方高級官員毫不諱言所有上述太空系統的目標就是要獲取太空優勢。美國空軍航天司令部司令蘭斯?洛德今年3月份在國會作證時說:“我們面臨的威脅是非常真實的和危險的,隨著我們對現代太空能力的依賴不斷增加,建立和保持太空優勢的必要性也要相應地不斷增加,雖然我們不期待這種優勢能以幾何級爆發性增長。
但是,就目前階段來講,究竟誰是美國在太空中的對手?所謂的威脅具體又指什麽?洛德和其他空軍官員的回答並不明確,他們指出,伊拉克戰爭初期,薩達姆的手下曾幹擾美國全球定位系統的信號,使美國軍隊的精確制導炸彈偏離了目標。這些手段顯然不能對美國軍隊構成什麽威脅,很快就被瓦解。
五角大樓內部關于太空武器系統的說法從未間斷,其中是否有成功的可能外人尚不得而知,但現實是,美國空軍長期以來一直追求太空武器卻從未有什麽重大成果。
1958年,美國空軍將軍霍默?博什伊就曾提議在月球部署核彈,他顯然忽略了這些導彈從月亮飛到蘇聯至少需要3天時間,還不如從地面發射快。不過自那以後,美國空軍在太空中部署武器的夢想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先後提出了月球軍事基地、載人軍事太空站、幾種空天軍事飛機和其他野心勃勃的太空計劃,由此派生的許多太空研制計劃目前大多面臨著預算超額和進度滯後的困擾。今年7月份,美國審計署就這些早已半死不活的計劃向國會提交報告,一些負責人在國會的聽證會上承認,像太空雷達和太空導彈防禦系統一類的研制計劃大大超出預算、早已超出進度但卻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雖然如此,太空武器對美國軍方還是有著難以抵抗的誘人之處,這源于太空武器十分符合美國保持軍事威懾力的政策。譬如前文提到的“上帝之棒”,其原理是從太空投擲鎢、鈦或鈾等金屬制成的圓柱體,用來摧毀目標。這些金屬圓柱從太空中飛落時的速度可達每小時11587公裏,所産生的威力相當于一顆小型原子彈。美軍認爲,這種太空威懾與核威懾相比有很多優點。例如,它殺傷人員少,太空作戰以信息癱瘓作爲主要作戰方式,打擊的主要是無人操作的太空設施,這就大大降低了戰爭的殘酷性。再如,它可以減少由于偶然因素和失誤造成的戰爭危機。核武器易發難收,危害極大,冷戰期間美蘇就曾發生過核控制系統操作失誤而導致緊張局勢,而太空攻防系統以防爲主,精確的遠程常規打擊不會造成核輻射等長期的環境危害。
盡管美國空軍還沒有部署可以將敵方衛星清出太空的武器,但它繼續在兩年一度的“施裏弗”軍事演習中試驗類似系統。該演習始于2001年,是以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軍事衛星和彈道導彈開發計劃負責人伯納德?施裏弗將軍的名字命名的。“施裏弗”演習在使用模擬太空武器方面特別成功,其結果是使許多戰略家相信,這種武器是未來戰爭必須擁有的武器。
目前,美國努力的重點放在旨在用可逆轉方式使敵方太空硬件不能發揮作用的技術上。例如,五角大樓新的移動地基反通信系統據說可以暫時地幹擾敵人的衛星通信。
國際法難阻太空武器化
雖然太空尚未被武器化,但毫無疑問,太空早已軍事化,軍事通訊衛星、軍事導航衛星、軍事偵察衛星和軍事天氣衛星早已在地球上空運行,因此將武器部署到太空中不會向預想中的那樣引起繁雜的合法性爭議,1967年簽署的外太空非軍事化條約僅僅禁止任何國家向太空部署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是,到目前爲止還沒有任何國際法禁止在太空中部署其他種類的武器。
到現在爲止,太空還是戰爭的處女地,而這種和平的局面正日益受到威脅,美國近年來太空武器化的步伐越走越急,使全人類不禁擔心太空的未來。
美國空軍去年8月提出《反太空行動策略》,當年10月就部署了第一個可臨時中斷敵方衛星通信的“反通信系統”。今年2月,美國2006年軍事預算出臺,多項預算均遭大砍,惟獨太空武器預算逆勢增長,僅空軍的太空武器預算就多達99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2.2%。布什政府認爲美國必須牢牢抓住太空的控制權,防止太空優勢落入他國,但不論軍方內外的專家都認爲,如果發動太空武器化競賽,損失最多的將是美國自身。
美國的衛星比其他所有國家都多得多,目前地球軌道上各種衛星共有849顆,其中有425顆(占總數的50.6%)爲美國所有,即便10年後,美國衛星所占比例也將保持在40%。這些衛星承擔著從天氣預報,電視轉播,通信到交通工具導航等各方面的任務,而它們大都沒有防衛能力。因此,如果美國不斷在太空部署武器,會成爲其他國家開發反衛星技術借口,而先發制人的打擊也一定會招致報複,從而將太空變成戰場,美國也將成爲最大的攻擊目標。
美國太空安全專家也強調,造太空武器的成本雖不如造衛星高,但其破壞性卻和衛星的好處形成強烈對比。衛星非常容易被太空武器摧毀,而被摧毀的衛星可能形成殘骸群在空間中飄蕩,進一步碰撞、摧毀其他衛星、國際太空站、甚至太空飛機、哈勃望遠鏡等太空器。空間戰爭所帶來的後果可以說是毀滅性和殺傷力均強。這對于生活、經濟與國家安全嚴重依賴衛星的美國來說,無異于引火燒身。
即便從軍事角度來講,美國目前最大的軍事優勢是不對稱軍力,即美國可以通過有限的太空軍事應用獲得軍事技術上的相對優勢,如果美國堅持朝著發展攻擊性太空武器的路走,也只可能在短期內享受太空威懾帶來的好處,美國將不可避免地將成爲其他國家效仿的對象,從而使其在軍事上的不對稱優勢更加脆弱。
http://baike.baidu.com/view/51927.html?tp=0_01
中共與美國太空戰之剖析 >蘭寧利
壹、提要
一、中共成功的完成反衛星測試掀起美中太空戰之序幕,雙方均有太空軍事運用之規劃與認知。
二、美國反彈道飛彈計畫已開始部署,但其問題甚多,美國也在調整方向。
三、美國反彈道飛彈計畫對象雖為說明,但多處點名中共。中共的核政策至今仍保持最低威懾。但預判會作調整。
四、中共加入歐盟的加理略計畫導致美國宣布要攻擊該系統。
五、美國空軍正籌備太空攻防武器系統以保護美國的太空資產,直擊美軍太空系統之脆弱處裁能以小擊大並且勝大。太空之戰即將展開。
六、中共在太空發展上及戰略兵力發展上沒有絲毫放鬆,關鍵就在今後三年間,美國反導彈部署尙未部署齊備,中共必須爭取在這三年有效的改進其戰略核武能力,及太空之軍事用途。
貳、中共發展太空戰之認知與美國之反應
一、中共對太空戰的認知與實踐
本月十一日中共向太空發射一枚彈道飛彈,摧毀一枚大陸自已八年前部署在太空軌道上的氣象衛星。這一枚從四川西昌太空發射基地發射的中程彈道飛彈據了解是DF-21型,這是中共在導彈武器庫中最可靠,也是附加功能最多、命中率最高的導彈。摧毀了在地球上空約860公里軌道運行的中共老舊氣象衛星「風雲一號C」。這一件事情雖然美國已經在二十多年前也作過,但是此次仍然引起多數國家的批評。元月二十三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在新聞發佈會上說,中方已就日前在外太空進行的一次試驗,向包括美國在內的有關方面進行了通報。並強調,中方一貫主張和平利用外空,反對外空武器化和外空軍備競賽。重申中國從來沒有、今後也不會參加任何形式的外空軍備競賽。就在中國證實進行外空試驗的同時,美國空軍參謀長透露,已經批准了新版『太空作戰』文件,文件概述了美國太空作戰力量的情況。中共的此次行動顯然已經引起美國的立即反應。
事實上中共在這幾年來非常小心謹慎的「故意展示」其太空發展的實力,而其中反衛星作戰能力是其展示的重點之一。如去年(2006)九月中共就曾經使用陸基的雷射照射飛經中國大陸的美國最新型間諜衛星鎖眼十二號(KH-12),鎖眼-12型衛星使用的第六代攝像系統採用了電腦控制的自適應光學技術,地面解析度可達0.1米,號稱極限攝像平臺,同時,衛星還另載有先進的遙感設備,具備紅外偵察和電子偵察的能力。這種動作同樣也說明了中共具備此種能力,平時能精確掌握,也能照射,戰時就能摧毀或致盲。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前總統甘乃迪就聲稱:「誰控制了宇宙,誰就控制了空間,誰就控制了戰爭的主動權。」俄羅斯於2000年制定的新軍事學說中亦明確指出:「未來戰爭將以天基爲中心,制天權將成爲爭奪制空權和制海權的主要條件之一。」中共已經體認,太空既是軍事上的制高點,又是國家安全的高邊疆。對太空的控制和空間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決定未來戰爭主動權的得失,而且關係到國家的安全與發展。
經過長期研究美軍從上一世紀九○年代之沙漠風暴作戰開始,反覆的論證,中共軍方對於航空與太空的軍事運用對未來的資訊化戰爭中所佔的份量大體上已獲得了結論。共軍認為:「21世紀的軍事世紀將是一個天(航空與太空)軍為主導的世紀,在這個世紀裏軍事力量以天軍為主體,海、陸、空、天、電五大力量並存」。「未來的軍種中,天軍將位列于諸軍種之首」。因此,「軍事鬥爭圍繞制天權的重心展開,制海、制空、制陸、制電磁譜等權力問題,逐步讓位、服從或服務于制天權鬥爭。」優先發展天軍,以天軍建設帶動和促進其他諸軍兵種建設。
據現有資料分析和判斷,目前時期充其量只能是天軍世紀的醞釀期或萌芽期,天軍世紀的真正來臨很可能出現在新世紀的30年代末期和40年代初期。未來利用衛星及空間兵器設備進行的衛星反擊戰,太空小分隊游擊破壞襲擊戰、太空站(船)追逐格鬥戰、太空指揮破壞戰、天與天對抗戰以及天地一體戰等。這些新型的太空戰爭形態,將會突破原有戰爭模式的局限,從根本上改變地球上傳統的作戰形態。
中共認為在太空攻擊性與防禦性武器系統方面共有:
(一)太空攻擊性武器系統,它是從太空攻擊太空目標以及由太空攻擊地上目標武器系統的統稱。此類武器系統包括:
a. 鐳射、粒子束、射頻/微波等定向能武器,用以摧毀或癱瘓敵方的衛星和導彈;
b. 是動能攔截彈、電磁炮、軌道炮等動能武器,利用動能武器的彈丸對目標高速、精確碰撞殺傷敵方要害的動態或靜態目標;
c. 是裝有常規高能高效炸藥的「太空雷」以及「天雷」,平時預設、埋伏在軌道上,需要時由太空或地面發出指令引爆,摧毀空間運動著的衛星目標和其他目標;
d. 是反衛星、反導彈武器,此類武器平時安裝在太空站或太空艦、船之上,需要時由太空分隊操縱直接摧毀目標;
e. 是新概念太空攻擊及「腐蝕」性武器。如微型太空巡航彈、納米機器人、納米昆蟲、飛禽等,通過一定的發射和放逐方式,使之快速地附著在敵方的衛星、太空站(船)等太空遊弋目標上,有效地予以破壞或侵蝕,使其失去應有效用。
(二)太空防禦性武器系統。將由
a. 防天武器系統:主要包括反衛星偵察、反彈道導彈攻擊的武器系統,用於防止敵方在空間作戰平臺上的太空兵器對已方的海、陸、空以及電子系統目標的偵察與襲擊。
b. 天防武器系統:天防武器系統主要包括防陸基武器攻擊系統和防天基武器攻擊系統,用於防止敵方在天基或地基發起的對已方空間作戰平臺和太空武器系統的偵察與攻擊。
另外還有太空支援系統、太空偵察系統與太空預警系統等。
美國之音二十七日引述香港「前哨」雜志新發表的一篇文章說,中國可能會在二零零七年「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完成發射,籌組「太空戰試驗部隊」[10]。
這支隊伍將從解放軍總裝備部直轄的四個火箭衛星發射基地、二炮以及國務院下屬的航天局和國防科技委員會等系統抽調人員組成。中國還計未來年內在靠近赤道的海南島建立第五個衛星發射基地,以縮短衛星從發射升空到進入地球軌道的時間。據國防大學的研究人員稱:「我們的軍力不只是要保護中國國家主權及領土完整,同時也要保護海洋及運輸航路及其他經濟利益,還有太空安全。」
二、未來台海戰場之對峙
共軍對美國的軍事力量之所以能在千浬之外制勝克敵,主要在於其能充分掌握戰場知識優勢,甚至是即時知識。美軍能建構即時性全球資訊網路的基礎建設提供滿佈戰場內外之偵搜器、火力發射單位作即時鏈接。在此架構下無論是指揮管制、戰場管理、後勤支援均在即時無誤下運作。全球定位系統GPS不但讓所有之空中、地面、水面、水下的載台能精確無誤的掌握位置,且能精準的通報偵搜所得,據此使戰場指揮中心能建立最真實的作戰全景。GPS更提供精準彈藥更便宜更準確之精點攻擊能力。中共了解這些的根本在衛星,在美軍大批的偵察衛星、位置衛星、通信衛星所構成的不同功能的體系。因此,美軍的整個運作關鍵(死穴)就在衛星。
這當然還不包括未來的太空威脅,包括以衛星為基地的反飛彈系統以及雷射攻擊系統。也不包括太空攻擊機等更先進太空兵力的威脅。
近期美軍已展開其所謂的國家反飛彈系統的陸地、海上部署,此進度與成效將嚴重影響全球戰略態勢,不容中共小覷。許多美國專家相信,太空基地偵察跟蹤感測器系統與地面基地感測器、太空基地攔截器(SBI)的結合將會對敵方彈道導彈系統的防禦產生完美的效果。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的一份報告,一套包括1000枚動能攔截器的空基系統能夠對付中國同時發射的20枚CSS-2導彈,如果再部署12套空基雷射器,那麼它能夠攔截中國同時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將是15至25枚。如果中共嚇阻用的洲際飛彈完全失去效益,將使中共對美軍介入台海之戰喪失最重要的基石。
共軍知道以全面性軍力與美軍對抗是不可可能的,共軍只有針對美軍的死穴方能從功能上擊敗美軍,此一死穴的反制就是反衛星作戰。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邁克爾·歐漢倫博士(Dr. Michael O’Hanlon)在其著述『既不要星際大戰也不要太空聖所』一書中還提出一個未來臺灣海峽起衝突的假定情節。中國不需要擁有和美國一樣的衛星性能,就能威脅到美國軍隊。「即使中國在10年內沒有完整的成象衛星網路,中國還是能擁有1、2個在環繞軌道上的偵察衛星,可以偶爾偵察到靠近臺灣的大型船隻,」[13]歐漢龍分析到。也就是說,不對稱的衛星能力就足夠了。歐漢龍以爲,中國可以借由迅速攻擊美國高戰略價值的設施,如航空母艦,有效阻止美國的干預。因此,未來的台海之戰將與一九九六年完全不同。
三、美軍對中共太空計劃的反應
一些人士擔心﹐中國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將對美國的太空統治地位構成潛在的威脅。美國「國際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桑德斯認為﹐雖然中國目前還不具備最先進的太空計劃﹐而且在這方面遠遠落後于美國和俄羅斯﹐但是它已經開始在太空從事軍事活動﹐例如利用通訊衛星收集情報等。桑德斯指出﹐中國的太空能力的確存在而且在不斷改善。桑德斯分析了美國對中國整個航天計劃的擔心﹕「一個擔心是﹐中國有可能發展反衛星武器﹐把對美國軍事和安全至關重要的衛星作為攻擊目標。另一個擔心是中國會更有效地利用外空間﹐加強其自身的軍事能力。」
另一批美國人則認為在太空之中,美國和中國是軍事競爭者。美國Global Security Organization的創始人和主任約翰·派克(John Pike)認為「如果你去策劃對付假想敵人,你當然是去選最厲害的敵人,軍隊心目中必須有敵人。對於美國來講,中國會是一個不對稱的競爭者(asymmetric competitor)。在送衛星上天方面,中國不會趕上美國,但是中國有更大的興趣擊落他們。當美國軍事戰略家環顧太空,他們看不到什麽目標可以攻擊,然而中國的軍事指揮員一看太空會看到靶子到處都是,什麽都可以是反衛星武器的攻擊目標。」
美國負責太空軍事政策的空軍一直以來都對「伽利略」的潛在軍用性質深表憂心。美國並針對中共與歐洲合作的加利略衛星定位系統提出「被中國等敵對國家利用來對付美國,美國可能攻擊該衛星系統。」似乎太空戰已展開序戰。[16]美國斐爾休斯國際關係研究室(美國NASA)馬丁·克勞金說「中國所謂的太空計畫,對於美國來說這個計畫是絕對意義上的威脅美國利益的計畫。我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的太空計畫,是美國不能從根本意義上加以控制合限制的。因為在太空站計畫領域裏面,以及中國火箭運載有效載荷能力上,都達到或者超過美國不能容忍的地步。」
歐洲國際戰略MFG亞太事務機構(服務於歐洲國際亞太事務研究機構) 安尼·馬丁列斯稱:對於美國來說中國太空計畫,火箭計畫,從來不受到任何人能夠干涉,遏制的能力。他們可以自行完成這一切設計,建造計畫。即便中國將目前最新的50噸的推力火箭。運用在彈道導彈技術上,可以完全實現5-10枚分導導彈的計畫,美國對此也是無法對其進行任何的技術上的限制。再有,一旦中國建立外空間永備載人空間站,這個技術中國很可能在短期用於,反彈道導彈,抗擊偵察衛星,突破美國太空攔截計畫。那麼一旦如此,美國目前在使用,推廣的所謂NMD外空攔截計畫,TMD導彈防禦計畫最高端的外太空攔截措施將就此失去作用。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美國對中國的指責,又何嘗不是企圖在蘇聯解體後為自己發展軍事科技尋找又一個藉口,甚至是希望利用這些無端捏造的謊言將中國捲入新的太空競賽,分散中國經濟建設的精力,重演當年蘇聯解體的悲劇?
參、美國反彈道飛彈計畫之執行
人們長期期待的國家飛彈防禦第一階段已經運作,但至今仍未掃除人們的疑慮,尤其是科學家們,事實上這個計畫與過去的星戰計畫有異曲同工之效,它在政治上、戰略上之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
一、美國反彈道飛彈計畫之執行現況
二、
今年七月二十二日,美國軍方在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部署了一枚長約十七公尺的陸基攔截飛彈,這代表著美國開始正式部署國家反導彈防禦系統。預計在格里利堡的發射井中安裝六具設計好能打擊在飛行中段彈道飛彈的攔截火箭,另外的四具將很快的部署在加州的范登保空軍基地。在今後的數年裡,飛彈防禦局將以更多的攔截飛彈、先進的雷達與監視衛星來強化初期的中段防禦。到明年將至少有二十枚導彈攔截火箭部署到位。根據美國國防部關於導彈防禦系統現狀的報告,美國導彈防禦局計畫最遲到二○○五年底將使導彈防禦系統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九月起每海軍正式部署神盾艦至日本海開始反導彈防禦的監視與追蹤值勤,而且據九月一日日本共同社報導,美國國防部計畫至二○○六年向日本周邊海域以及太平洋地區部署十五艘宙斯盾驅逐艦,美國國防部人員稱此舉主要是作為防禦朝鮮導彈襲擊計畫的一部分。
十月二十二日,美國防部導彈防禦局(MDA)接收了即將裝備在美海軍神盾巡洋艦上的首枚海基攔截飛彈。這是今年年底前要交付的五枚標準三(SM-3)型飛彈中的首枚。此將使神盾艦具備在中端攔截導彈的實際能力。到今年年底,將有五艘驅逐艦完成雷達和通信系統的必要改裝,另有十艘驅逐艦和三艘巡洋艦計畫在二○○六年年底完成改裝,三艘巡洋艦也將能發射SM-3型飛彈。
國防部飛彈防禦局(MDA)終於在二○○七年元月二十九日表示,美國飛彈防禦系統在一年內可完成測試,這套包括海基(sea-based)和陸基 (ground-based)攔截武器,及功率強大的X頻段雷達系統。系統在15次的飛行測試中,有14次成功。屆時將擔負戰備任務,反制任何來襲飛彈的攻擊。
二、美國反彈道飛彈計畫之問題
美國反彈道飛彈計畫在美國引起極多的批評,飛彈攔截的體系可概擴的被劃分成三個類別:末端、加力階段和中段。各階段攔截各有利弊,也都有人主張採行。如末端防禦,是指在飛彈彈道的最後階段阻止其彈頭,其特點是距離它的攻擊目標已在一分鐘以內。末端防禦一項重要考慮是確保,在彈頭接近到足以傷害目標之前攔截的住。因此,保護城市建築和人們的任務遠較確保那些作為報復第一擊(因此阻止這樣攻擊),被充分強化的混凝土飛彈發射井為困難。
當前美國所採行的計畫屬中段(Mid-course)攔截,但被稱為應政治需求之急促之作,其基本之問題大略如下:
a.目前部署的飛彈防禦系統依靠在中段攔截洲際飛彈,而將其彈頭在地面上空述百公里處摧毀。
c. 此系統最主要的缺點在攻擊者很容易的在彈道飛彈上安裝幾打的誘餌,在無法分辨誘餌或是彈頭,攔截器將很快的被制服。
c.美國應該集中其精力於加力階段的攔截系統,試圖在彈道飛彈還在上升時摧毀飛彈。五角大廈也應發展反制短程及中程飛彈的防衛。
目前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的障礙,這包括技術條件、政黨政治因素等等。美國國防部的武器專家在近期評估後認為,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有效性最多只有20%。
肆、美國反彈道飛彈計畫與中共戰略核武
一、美國反彈道飛彈計畫的對象
表面看起來,美國的這種飛彈防禦部署的理由是爲了反制那些北韓或是伊朗等的流氓國家,消除它們嘗試用洲際飛彈載運核子或生物武器攻擊美國的威脅。但是一位美國專家在『華盛頓季刊』撰文指出,這一位置(指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最有利於發現並摧毀北韓射向美國的飛彈,該基地也有對付自中國東部發射的洲際彈道飛彈的能力,但由於飛彈截擊的幾何原理和地球曲線的緣故,該基地將沒有對付自中國西部向美國東海岸城市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的良好能力。
當澳洲同意協助美國研究發展具爭議性的飛彈防禦系統時,其外長唐納稱:「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是一個有節制性的系統,不是一個策略性的攻擊系統,更不是針對中國而計畫設立的。」已不忌諱的指明中國。而當時的反對者也認為澳洲的參與「可能引發中國和印度等國的軍備競賽,中國對美國擬建立此一系統尤其反對。」美國很多科學家在研究反彈道飛彈問題時會不經意的說出考量中國,如實驗物理學家理查L葛文在他的文章『飛彈盾牌的漏洞』中就提到「加力階段的攔截當防衛從俄國或中國發射的洲際飛彈仍然變得相當困難,這些國家國土遼擴,當洲際飛彈上升時近海的攔截飛彈無法搆得到洲際飛彈。」大陸清華大學國際所軍備控制項目研究員周子健更直接了當的說:「美國首批部署在美國太平洋沿岸阿拉斯加州的10枚陸基遠端攔截導彈,主要用於對付亞太地區的彈道導彈,這將削弱中國必要的核威懾能力。」美國的研究也透露「中國人也可能使用陸基火箭逐個的擊落攔截器。或者他們會將微衛星的太空地雷送入軌道,每一個都在攔截器的幾十公尺之內,並在一接到通知即備便引爆。」或是更明顯的:「事實是以太空為基地的系統也能威脅中國和俄國的洲際飛彈……中國也許看上去特別脆弱因為它有只大約二打能到達北美洲的核彈頭的洲際飛彈。」如果說美國的反彈道飛彈計畫的規劃從未考量過崛起後的中共,那是完全錯誤的。
二、中共的核子武器與核政策
A.中共的核子武器
中國射程最遠的導彈是東風五,井下發射,液體燃料,射程13000公里,可以打擊地球上任意地方,載一枚50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一些外國專家估計中國已部署了二十枚左右。東風四十一射程與東風五大體相當,也可以進行全球範圍的核打擊,可以進行井下發射和機動發射,多彈頭,因此將是中國未來核武庫的王牌。
東風五固定發射,東風四十一據說到二○一○年才能裝備部隊,所以美國現在更害怕的,應該是比它預料的打的遠的東風三十一和巨浪二型。但此兩型導彈仍有其不足之處,東風三十一型和巨浪二型彈道導彈能打八千公里,因此東風三十一要打美國,只能在東北發射,而且只能打到阿拉斯加和美國西海岸;巨浪二型要打到全美國,就只能在太平洋中線附近發射。它們的活動餘地和攻擊目標都很有限。因此,中國的核反擊能力是有限的。
中共目前正集中全力推動核武器現代化,中共的學者承認說:重點是在改進這些武器的存活力與品質。在改進核武器的存活力而言,一九九五年初,中國媒體報導了在北方著名山脈中經過十多年建設,完成了為中國戰略導彈的「長城工程」。仔細的看看地形圖讀一讀新聞報導,可以推斷出,地下網路隧道工程在著名的太行山脈位於河北和山西省之間。根據新聞報導,數萬名工程兵花費十多年在那裏挖掘隧道。龐大的類似工程在各地都被發現,這些都是希望強化戰略導彈之存活力。[26]此外,在改進東風三十一與巨浪二型導彈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射程,增加其反反制能力。具俄羅斯資料此兩型導彈之改良型射程遠超出原先之公開資料,故未來極可能在戰略兵力運用上有讓他國失準的判斷。
B.中共的核子政策
在毛時代,中共體認到面對列強的核威脅,核子報復能力是保持行動自由所必需的。中共甚至不用「嚇阻」西方的字樣,他們的核政策是純防禦性的,他們甚至用「決不率先使用核武攻擊其他國家!」這已變成中共的核武戰略。由於不太精準的核彈頭雖不能用於第一擊或是反軍力(摧毀敵人的核武器如發射井),但是這些不太精準的核彈頭卻可以有效的運用於攻擊都會人口匯集區,擔任純報復、反價值的武器。
據此,中共的報復準據可以由下說明,一個小的核兵力,他能最有效的用於攻擊敵方城市,此種威脅中共相信能阻止任何美國總統對中國發起核子武器攻擊。在未來的台灣問題上,中共有信心以核武的報復來嚇阻美國不能對大陸實施核武攻擊,這種嚇阻對美國而言是絕對有效的,中共的核準則的確不計畫攻擊美國的洲際飛彈發射窖,他們是以城市、都會區為目標,因此沒有一位美國總統願意承擔中共對美國的反擊與報復。將美國的軍事打擊能力侷限在傳統武器之運用,只是第一階段,當中共發現美軍準備攻擊大陸本土時,也可同樣的將核報復的條件作擴大解釋,而將戰爭擴大至日本、琉球與美國。
目前大陸有許多戰略專家建議將現行的「最低嚇阻」核戰略修改為「有限嚇阻」以期能將原先反擊一個侵略者改為從事最小程度的核戰,基於此前提,可信的嚇阻取決於進行核戰之真實能力,也帶表更多變的目標確認教令,包含反軍事、反價值目標,甚至也包含戰術核武之運用。當此一實戰能力形成時,核戰的教則將有較大的改變。但是,截至目前為止核武不作先制攻擊僅用於反擊之原則未變。
不過二○○五年七月十四日中共國防大學防務學院院長朱成虎少將在北京對一個香港的記者團發表講話時警告,如果美國軍事介入台灣問題,中共可能對美使用核武。朱成虎說「中國準備西安以東的城市被摧毀, 美國也得準備幾百個城市被摧毀。」此話一出立即引起美國及西方國家高度憂慮,美國國防部批評朱的話不負責任並且要求中國澄清朱的言論不代表官方立場。中國官方新華社引述外交部的話說朱的言論是他的個人觀點。此事件對美國如何定位中國的地位影響頗大,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彭光謙少將於八月九日接受香港鳳凰衛視訪問時表示,中國的核政策今後仍將堅持五個基本不變。
第一,性質不變。中國核力量的防禦性質不會變,永遠只會用於維護國家安全,不會對外侵略擴張,更不會用核武器對外侵略擴張。
第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不會變。
第三,核力量規模的有限性不變,中國核力量再怎麽發展也是有限的,適度的,只用於最低限度的核威懾。中國沒有必要無限擴展核武器規模。
第四,中國致力於國際核軍控合作,防止核擴散的努力不會變。
第五,中國尋求最終全面徹底銷毀核武器的目標不會變。
後經次年(二○○六)國防部長郭伯雄訪美在美再次保證及二○○六年中國國防白皮書再次表明立場美國始告安心。
但是此一政策今後必將隨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之部署而頻臨改變。
三、中共核武政策之改變預測
一般來說,部署國家飛彈防禦體系除會增加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也會增大軍備競賽的可能。因為,在軍事對抗中,如果一方認為先下手為強,此間就會存在發生首次核打擊的危險。如果對峙雙方都認識到發動首次核打擊將遭到無法承受的報復,就能降低爆發核衝突的可能性。
如果一個國家成功發展並部署了導彈防禦系統,就會不再擔心對方的核報復。中共當然深知此一現實,因而判斷出:「阿拉斯加州的十枚陸基遠端攔截導彈,主要用於對付亞太地區的彈道導彈,這將削弱中國必要的核威懾能力」。因此,擁有導彈防禦系統的國家會傾向於先動手打擊,因此美國實驗物理學家理查L葛文在他的文章『飛彈盾牌的漏洞』中就提到「……以太空為基地的系統也能威脅中國和俄國的洲際飛彈,也許會強迫那些政府採取先發制人的步驟。」;而另一方面,沒有導彈防禦系統的國家因擔心自己的報復的導彈被擁有導彈防禦系統的國家攔截掉,也傾向於首先發動核打擊,以爭取擴大對方的損害。結果造成發生衝突時,對峙雙方都認識到,首先發動核打擊的要比等待更為有利。
另一方面,由於部署國家飛彈防禦體系會損害其他國家的核報復能力,那麼,彌補核報復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增加進攻性彈道飛彈的數量,所以說,國家飛彈防禦體系的部署會增大軍備競賽的可能性。關於此點,在『飛彈盾牌的漏洞』一文中也提到:「如果美國投入數以萬計推力階段攔截器進入軌道,中國毫無疑問的會建造更多的長程飛彈,因為以太空為基地的系統可以被從一個小區域立即發射的許多枚洲際飛彈所擊敗。」
現階段,發展進攻性導彈相對發展防禦性導彈更有效率。這樣,其他國家可能選擇發展進攻性導彈以保護自身核報復能力。而擁有導彈防禦的一方也可能通過發展更多進攻性導彈來對付對方的威脅,從而引發軍備競賽。
儘管中外核武專家皆認為此一外在環境的變化必將迫使中共大幅改變其核武政策,而逐漸向先發制人的方向修正,但判中共仍有其全球戰略之考量,至今未見具體說法。唯,據了解新的094級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將建造六艘,依該種潛艦高可用率而言,屆時將至少有九十六枚載具在海上,有將近三百七十四枚核彈頭,這個數量就非一般的最低嚇阻了。而且無論是彈道飛彈核潛艦數量的增加或是核彈頭總量的增加,也都印證了中共的確是朝向「彌補核報復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增加進攻性彈道飛彈的數量」的理論發展。
伍、中共與加利略系統
一、定位系統概述
目前,只有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和俄羅斯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擁有對全球任何目標實施定位的能力。但俄羅斯的系統仍處於更新狀態,至二○○七年以前,實際上可用全球定位系統只有美國的GPS,可謂一家獨霸。
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GLONASS,都是使用24顆衛星(GPS還另有3顆備份衛星,GLONASS則因經費問題損失了幾顆衛星)組成網路。這兩種系統工作原理概略相同,美國的GPS由三部分組成,即空間的衛星,地面控制系統,用戶的接收處理裝置。太空部分有21顆衛星,其中18顆為工作衛星,3顆為備份衛星。18顆工作衛星均勻分佈在二萬公里高的六個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面三顆,運行週期為12小時。GLONASS衛星平均分佈在3個軌道平面上,不停地繞地球旋轉。這些衛星不中斷地向地面站發回精確的時間和它們的位置。換言之,無論是GPS系統還是GLONASS系統定位單位原則上是保持靜止的,他們只在自己的接收裝置上解算來自多顆衛星的信號,來確定自己空間定位。所以我們可稱之為「無源」系統。
爲了防止美國在位置系統的獨占,和一旦發生戰爭,美國關閉美國系統的應用,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必須有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上世紀80年代初,中共衛星導航的先驅、863計畫倡導者之一陳芳允院士提出了利用兩顆衛星定位的構想。經過多年論證,證明這一構想可行。一九九四年批准建設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但是,中共的北斗系統則完全不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太空中衛星、地面控制中心站和用戶終端等三部分構成。太空的部分即北斗一號由兩顆工作衛星和一顆備份衛星組成,近日(二○○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發射的是備用衛星,兩顆定位衛星分別發射於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和十二月二十一日。
北斗定位系統的用戶,例如一枚巡航導彈,它不是被動接收衛星的信號即可以解算自己的位置,他要發射一串時間脈衝給鄰近的衛星,衛星接收後再發射信號發射給地面的主控站,主控站負責來解算往返于衛星、主站、用戶之間的信號代碼。最後才能將解算得到的定位資訊傳送到用戶終端。
北斗定位系統可稱之為「有源」定位,因此有幾個致命缺點。
a.我們的導彈不能無線電靜默,它需要時時和衛星和地面站之間有資訊傳遞,這在戰場意味著容易被干擾。
b.主控站位置容易暴露受攻擊,衛星太少,系統存活能力較低。
c.這種原理的定位誤差的可控性不能無限制的提高。所以武器的命中精度就不能和GPS、GLONASS相比。
北斗一號導航系統是區域衛星導航系統,今年6月正式建成。系統和美國GPS以及俄羅斯的GLONASS定位系統性能有相當差距,中共只是解決了在衛星定位上有無的問題,還談不上水準一流。爲進一步適應陸海空軍導航及武器導引的需要,因此繼續展開「北斗二號」計畫,此一計畫是在原有源定位的功能之外增加無源定位能力,北斗第二代導航衛星預計七年內陸續上天,目前正處於立項期。據了解,北斗第二代導航衛星網將由25顆衛星組成,其中4顆為高軌道衛星,即高度為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衛星;9顆為中軌道衛星;其他是低軌道衛星。北斗第二代導航衛星網在技術上會達到甚至領先於美國的GPS定位要求,基本上該系統是一個區域性無源導航定位系統。
二、中共與加利略系統
隨著全球定位系統向民用開放,它所蘊藏的巨大商機被發掘出來。GPS不僅用於導彈、飛船的導航定位,更是廣泛用於飛機、汽車、船舶的導航定位,公安、銀行、醫療、消防等用它建立監控、報警、救援系統,企業用它建立現代物流管理系統,農業、林業、環保、資源調查、物理勘探、電信等都離不開導航定位,特別是隨著衛星導航接收機的集成微型化,出現各種融通信、電腦、GPS於一體的個人資訊終端,使衛星導航技術從專業應用走向大眾應用,成為繼通信、互聯網之後的IT第三個新的增長點。衛星導航技術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這樣,歐盟才不惜投入鉅資獨自建立一套自外於美國的衛星導航系統。歐盟一九九九年初推出「伽利略導航衛星系統計畫」,計畫發射三十顆中軌道衛星,總投資35億歐元。“伽利略”計畫是二○○二年三月由歐盟啟動的,將在二○○八年全面投入使用。伽利略的定位精度要高於美國的GPS系統,其確定方位的誤差僅1米,而美國的系統達10米。根據中歐之間的協定,中國將注入2.3億歐元直接參與到伽利略計畫之中。
中共之所以參加伽利略計畫主要理由有四:
a.中共本身的北斗第二代導航衛星網要二○一三年方可使用,在不讓美國系統獨占下寧可取歐盟合作。
b.中共即使是北斗二號將都是區域性系統對中共欲跨區或作全球性運作(如洲際武器)仍有限制。
c.保持與歐盟密切關係刻意與美國保持距離乃全球戰略之考慮。
d.在區域性衝突(如台海)中即使北斗受干擾無法運作,仍有伽利略系統可用。
三、美國爲什麼公然宣布要攻擊加利略系統?
本說法最初是源於,根據一份美國空軍檔透露,美國空軍副部長蒂玆這樣寫道:「10年後,如果伽利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準確地攻擊美軍時,那麼美國人民的生命就會非常危險,我們將會怎麼辦呢?」繼之在十月下旬美國『商業週刊』就報導,如果歐洲計畫中的全球定位衛星網路伽利略,被中國等敵對國家利用來對付美國,美國可能攻擊該衛星系統。
美國之所以如此大膽坦白的直接點名中共,實乃因美國對未來崛起後的中共走向充滿了不確定感,中共畢竟是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加強提防與必要的扼阻是絶對必要的。像極具軍事運用潛力的全球性導航與定位系統如果對中共無運用限制,將難以有效阻止長程或精導武器之使用,美國必須在源頭上解決此問題。
很明顯的,一場太空戰即將展開。
陸、美中可能的太空戰
一、美國空軍正籌備太空攻防武器系統以保護美國的太空資產
美國空軍當前最緊急的要務就是要尋求新的方法,保護與維持國家的太空資產。在空軍高級將領中「制太空權」已經不再是需不需要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執行。美國空軍副部長兼國防部國家偵察辦公局(NRO,National Reconnaissance Office)主任,也是俗稱國防部的太空皇帝,彼得.泰特(Peter B. Teets)曾說:「我們的敵人正注意我們目前在太空方面不對稱的優勢,……我們在戰場上網路鏈結的成就;及時將作戰情報提供給戰鬥單位的成就。我們的敵人一定在想探索我們系統的薄弱之處。」據解放軍報透露,美國戰略司令部官員說,美國太空優勢正在削弱,美國必須發展能夠確保在太空中自由航行的能力。這位官員說,「由於我們潛在對手的能力正在不斷擴大,我們的能力、戰略和戰術必須發展,以保衛我們在太空中行動的自由。」
我們可以將「制太空權」區分為己方之運用與阻敵運用兩部分,其中前者包含美軍運用太空以達成導航與定位、監視與偵察、情報、通信、預警等;而後者則為阻止敵人使用太空執行前述的索有任務。
截至去年九月(二○○三年),美國在太空的間諜衛星包括三枚先進的KH-11,二枚拉考斯(Lacrosse)衛星,五枚信號情報衛星。其中先進的KH-11型衛星以紅外線與光電兩種偵感器可產生解析度0.1公尺極清晰的數位圖,本型衛星同時也包含信號情報蒐集能力。拉考斯衛星則屬於全天候的雷達影像衛星。影像偵察衛星是太空基地的監視體系中之主項,另一則為飛彈預警衛星。二○○六年更先進的KH-12完成在太空部署。
據俄羅斯『獨立報』二○○四年八月二十日報道,美國研製和部署國家導彈系統計劃時,對於太空基地的紅外系統(SBIRS)、太空基地的雷達(SBR)和太空基地的雷射(SBL)給予極大重視。關於太空基地的紅外系統事實上是下一代全球性飛彈警告與追蹤的系統,而太空基地的高軌道紅外系統(SBIRS High)就是取代自一九七○年代就在太空執行此任務的防衛支援計畫(DSP)衛星,太空基地的高軌道紅外系統偵測與報告火箭發射遠較DSP衛星更快更準確,他並且可準確偵知近程飛彈的發射。據報道,美軍近期重點研製發展的太空資訊戰武器系統,主要包括作戰保障衛星系統、反導武器系統、反衛星武器以及空天飛機和軌道轟炸機等,特別是鐳射武器、離子束武器、微波武器、反衛星武器、太空運載武器、太空機器人等太空資訊作戰武器裝備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難怪美國有軍事專家指出:「在今後二三十年內,其他國家不可能在常規力量方面與美國抗衡,但可在航太系統方面使美國蒙受巨大損失。」所以,其太空資訊戰準備可謂方興未艾。
以太空為基地的加力階段攔截器是雷根總統二十年前提議的星戰(SDI)裏原始構想的一部分,美國現今又重新考量其可行性。因此太空並不限於反飛彈的偵測方面而已。中國社會科學院戰略分析專家洪源認為,美國發出向伽利略衛星系統的威脅,其實質是把戰火引向太空。值得警惕的是最近一段時間,美國一些人不斷為發展太空武器找藉口,准備鑽「外空條約」解釋的空子,說鐳射武器、粒子束武器不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種動向值得引起各國的警惕。
攻擊在軌道的衛星一直是美軍太空武器發展的重點,美軍在這方面已經做過一些試驗。在一九八五年九月,美空軍首次利用反衛星導彈擊毀一顆在500多公里高的軌道上運行的軍用試驗衛星;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七日,美軍利用陸基紅外高能化學雷射器將一顆在距地球415公里上空的環極地軌道上運行的老化衛星擊中。雖然美軍已經進行過一些反衛星武器試驗,但目前還沒有達到非常成熟實戰水平。因此,就目前來說,美國尚未具備成熟的攻擊衛星能力,但具有在需要時對衛星信號進行干擾的能力。
美國的太空戰備究竟以誰為目標?美國在二○○一年就舉行它的第一次以太空戰為主題稱SCHRIEVER 1的兵棋推演,假設美國的軍隊與一個威脅緊鄰他大約與臺灣相同大小和位置的一個小島的對手抗衡。很明顯的是以中共為假想敵。至此我們應該已明瞭爲什麼那麼多的美國彈道飛彈防禦的研究都直接提到中共的理由,而幾年前一本「超限戰」更加深了美國深信位來中共必然會從意料外的戰場-太空上制勝。
二、中共在此一方面之反應
積極尋找對手軍事力量中的薄弱環節,揚長避短、以強擊弱、避實擊虛,以小的代價換取戰爭的勝利,追求非對稱式作戰一直是共軍作戰的最高指導原則。
中國當然深懼美國的軍力強大,像大衛面對哥利拉巨人,中國像在台灣議題上必須集中於非對稱方式對付美國,一香港媒體報導,一位中國官員說:「對一個國家而言,你永遠無法以飛機、戰車戰勝美國,攻擊美國的太空系統可能是一個是他無法抵抗及最誘人的選擇。」中共長久以來一直在尋求非對稱的方式直指美軍之關鍵體系之照門,而以太空為基地之系統幾乎主宰了美國軍事活動的全部,因此未來的決勝戰場在太空,只有直擊美軍太空系統之脆弱處裁能以小擊大並且勝大。
中國在太空事務上是採取雙軌的,他們一方面部鼓勵國際在太空武器的活動,同時他們又追求反制措施與自己的選擇。後者則為中美太空個別姿態的焦點。中國當一面鼓吹太空禁武條約,另一方面則追求反衛星技術、動能武器、干擾器、會偷偷摸摸的附著在其他衛星之寄生衛星、高功率地面雷射站等都是中國選擇追求的項目。中國並且會有摧毀軌道攔截器的每一個誘因,可能使用陸基火箭逐個的擊落攔截器。或者他們會將微衛星的太空地雷送入軌道,每一個都在攔截器的幾十公尺之內,並在一接到通知即備便引爆。
中共目前幾乎所有的太空計畫皆與軍事有關,因此其發展微衛星、發展急速發射功能、甚至「神五」太空船無不涉及衛來的軍事運用。對於太空反擊作戰中國也早有所準備,各種太空戰新概念及新裝備不斷被提出發展。然而中國大規模部署太空戰武器還存在著一些瓶頸因素,其中太空測控與管理的相對滯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單從殺手衛星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我們現在的太空測控技術根本不足以支持殺手衛星的大規模部署和使用。因此,必須尋求新的航太測控技術和手段。近年來中共在太空探測控制方面的努力,實際是藉民用或科學探測等名義進行。事實上,中共積極發展北斗二號及深空定位網(簡稱北斗/深網),根本是爲了具備近層和深層太空殺手衛星提供全面定位服務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擬定「太空閃擊計畫」,全面遏制對手的太空霸權圖謀。而「太空閃擊計畫」就是以數以百計的殺手衛星對潛在對手的衛星是進行控制或跟蹤,一旦發生危機則在極短的時間內給予先發制人的攻擊。以此達成威懾敵人、癱瘓敵作戰系統之目標。
在中共方面也有人實際進行「殺手衛星」的研究,以北斗/深網為基礎的各類殺手衛星包括:
a.寄生星為寄附在目標衛星上的一種微型反衛星武器,戰時給予敵人突然打擊,其大量部署時的測控,端賴深網系統進行精確的三度空間保持。
b.夥伴殺手衛星是以深網/北斗為基礎一種微型衛星的殺手衛星。其特點是:時時與敵目標衛星保持在一定的距離內,形影不離的樣子酷似夥伴,一旦發生危機則立刻撲上去消滅敵衛星。
三、中共太空戰中殺手衛星之運用釐測
A. 殺手衛星之部署
1、戰前部署,預先準備。
太空戰具有極大的突然性和迅速性之特點,往往在極短的時間內爆發並結束,而且由於空間裝備發射週期長和發射基地易損,這就要求各類殺手衛星及空間戰兵器在戰爭發生前的和平時刻就要部署到位,不能指望危機發生後再部署。
2、大量部署 ,冗餘配置 。
為了實現突然連續攻擊全面徹底消滅”的目標,殺手衛星一定要大量部署 冗餘配置。對於某些關鍵性目標(如預警衛星、導航衛星、中繼衛星)要以2-3枚殺手衛星同時攻擊,以確保可靠的毀傷效果。同時考慮到對手預貯存衛星計畫(先將衛星放到10萬公里之外的深空,戰時再召回使用),我們也應利用殺手衛星執行預先占位計畫。
3、多種目標 全盤控制。
對手的各類軍用衛星將是我們的主要控制與攻擊目標。同時對手的各類民用衛星也必需給予控制,這是全面癱瘓對方資訊系統的需要。只要條件許可,在太空的一切國外衛星都因使用殺手衛星進行控制。
4、一箭多星 集中發射。
可以再少數發射次數中運再大量殺手微衛星,用絕對的數量對其進行超飽和控制和攻擊。
B. 殺手衛星之運用
1、寄生星和「夥伴」殺手衛星有著明確的分工。
寄生星主要用於對付那些沒有自衛和躲避能力的的衛星,特別是各類民有型衛星;而「夥伴」殺手衛星則主要用來付付各類有自衛系統和躲避能力的衛星。
2、威懾消耗。
當出現危機時指示「夥伴」殺手逼近敵衛星到危險的距離,迫其進行機動躲避,這可以大量消耗敵方衛星燃料降低其壽命。
3、攻擊作戰。
殺手衛星的作戰使用包括軟殺和硬殺,軟殺是利用寄生星的可控手段對目標衛星進行干擾使暫時失能,待危機結束後再恢復其功能,主要用於有限局部危機;硬殺,利用寄生星和夥伴殺手對敵方衛星進行徹底的消滅,這主要用於全面性戰爭。
4、利用多種反衛星導彈和反衛星手段進行配合。
空間閃擊的結果:數分鐘之內打掉上百個空間目標。
柒、結語
中共雖然在近期內測試了反衛星系統和遠程雷射系統,但是中共早在2002年6月27日,與俄羅斯、越南、印尼、辛巴威、敘利亞在聯合國總部通過了一份草案協定,該協定將禁止在外太空部署武器。反而是美國拒絕加入此協定,此與美國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完全一樣美國意圖攏斷太空的軍事用途,也讓所有彈道飛彈對美國喪失威脅性。此種舉措是為了建立並不容挑戰美國在世界超強的地位,美國的這種作法是正確的嗎?未必。歐漢龍認爲,顯而易見的是,美國會是太空競賽的最大輸家,因此,美國若是制造反衛星系統,進而引發一場太空軍備競賽,並不是個明智之舉。然而,美國必須面對潛在敵人有一天借由衛星取得戰略利益的實際威脅,而這麽一天很可能就在不久的將來。「目前全球的太空技術和資産結構對美國而言是十分合意的,而且不太可能有太大進步了。美國從現有地位開始退步,倒是比較可能。」我們從歐漢龍的觀點出發,美國在太空武器的定位上,必須巧妙地在挑釁和準備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方面,美國在太空享有支配優勢,挑起太空軍備競賽將傷害到這份優勢。
近年來中共挾經濟飛躍成長,國力倍增,其崛起之勢勢不可擋。在其舉國上下全力發展經濟之際,中共在太空發展上及戰略兵力發展上沒有絲毫放鬆,在戰略核攻擊能力方面雖中共並不願與美國為敵,不先發起核攻擊,但當台灣問題一旦攤牌,中共核子攻擊能力將可能被美國反飛彈部署所抵銷,換言之中共的核威懾即將隨之而失效,中共當局當然深知此一問題之嚴重性,據此,中共除積極與美國虛予尾蛇爭取時間外,在戰略核攻擊能力之增強及太空的發展上仍是不遺餘力的。而且關鍵就在今後三年間,美國反導彈部署尙未部署齊備,中共必須爭取在這三年有效的改進其戰略核武能力,及太空之軍事用途,期能使其戰略嚇阻在美軍反導彈部署完成後仍具威懾效果,迫使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只能在傳統武器作考慮,此時中共如能在太空戰場上充分發揮非對稱作戰之利,仍有不懼美國之機會。
中共此次不惜擾亂至少外界仍視其為平靜的太空發展競技場,而且干冒美國與日本的過度反應,甚至還有掀起太空武力競賽的「潘朵拉的盒子」。中共難道未經詳細精算?如果我們將前不久中共大肆宣揚殲十型戰機,039型潛艦「巧遇」美國海軍的航母戰鬥支隊等事件全部串在一起看,我們可以清楚發現中共之所以如此乃「項莊舞劍志在沛公!」其根本用意在台灣。他們已經感覺到美國似乎故意縱容陳水扁推動「由下而上」的民粹式民主,來進行其所謂的「正名制憲」。美國極可能將一切推之於民意,並且以不容否定民意為其介入台灣衝突之藉口。這個微妙的變化中共早已察覺,中共深感「事急矣!」甚至北京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以強硬語氣表示,「中共對台灣當局謀求法理台獨,絕不會坐視不管,就算停下所有經濟建設全力防堵台獨,也在所不惜。」這種的決心我們有嗎?如果我們還只是做壁上觀,準備看好戲的心態,將恐怕會是賠上全民玉碎之悲慘後果。
http://www.npf.org.tw/particle-2776-2.html
航天專家稱神舟飛船從神八開始進入批量生産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示意圖。
新華網甘肅酒泉2011年9月29日電 (新華社記者李惠子、徐壯志、趙薇)成功發射天宮一號並將在2012年底前,完成無人和載人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我國瞄准基于空間站需要的下一代載人航天技術。
作爲我國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載人航天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將與11月中旬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並在明年與神舟九號和十號飛船進行無人或有人的交會對接試驗,這將爲2020年左右建立60噸級載人空間站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
載人航天總設計師周建平說,每個國家都是經過多次試驗才能成熟掌握交會對接技術,曆史上的航天事故,絕大多數都發生在事先沒有想到的那一點。周建平說:“我們的指導思想就是在全力以赴保證設計正確,保證地面試驗驗證真實、充分,保證産品生産質量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想到及沒想到的各種意外,做足應急預案。”
針對風險,科技人員采取了諸多手段提高系統可靠性。“首先,在設計上采取備份手段,東方不亮西方亮;采取余裕度設計手段,有個比較大的包容量,能夠包住可能出現的偏差。”“其次,我們反複研究飛行程序和策略,一旦出現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各種意外情況,也要有手段來應對,繼續執行後續飛行任務,或進入安全模式和保護狀態。”“第三,充分發揮工程全系統的能力,例如當發生火箭入軌偏差較大的問題時,用天宮一號的動力來彌補;當一個系統遇到突發情況,用其他系統的能力來幫忙。”
火箭方面,我國正圍繞空間站研制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說,由于空間站的每個艙重達20噸左右,發射升空需要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我們已經在爲2020年空間站的發射做准備。”
運載火箭系統副總設計師宋征宇說,數字化、無毒無污染的中國新一代系列運載火箭長征5號、長征7號有望在2014年左右實現首飛。預計2021年左右新型火箭的各項技術將趨于成熟,並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征2號、3號、4號系列。
此外,未來的我國空間站上,航天員在軌工作時間增加,這就需要更多措施抵抗失重環境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王憲民說,骨丟失對抗儀等實驗裝置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儀器會以不同強度和頻率敲打航天員的腿部骨頭,根據記錄來分析其效用,從而進一步研制失重對抗設備。他說,2008年搭載神舟七號飛船上天的航天員開始使用中醫對抗失重不適等症狀,效果很好。
王憲民說,我國首次選拔的女航天員也正在進行交會對接任務訓練,最早可搭載神舟十號飛船上天。“女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用品與男航天員不同,目前已設計好,正在研制。”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已成爲繼俄羅斯、美國之後能獨立培養航天員的世界第三個航天員訓練基地。
天宮一號油箱可反複加注重複使用 屬國內首創2011-10-01揚子晚報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南京晨光集團公司曆經十年,爲“天宮一號”設計研制出特殊的“油箱”。這個長得像手風琴風箱的“油箱”,叫做大型液體燃料貯箱膜盒。據記者了解,大型液體燃料貯存箱是載人航天二期工程的五大關鍵技術之一,而其中的膜盒是該貯存箱的核心部件,屬于國內首創。
“這個膜盒的外表結構像是手風琴的風箱,只不過手風琴風箱是長方形連接,而我們的膜盒是圓形膜片連接。”該公司研發中心的施雲鵬高級工程師是參與設計研發該膜盒的人員之一,貯箱膜盒是用特殊的金屬材料制作而成。
在地面上給汽車加油時,由于汽油本身有重力,一般是用泵把汽油灌到汽車的油箱裏。但在太空中推進劑是失重的,而且必須以液態的形式輸送。而“天宮一號” 的運行時間很長,需要持續不斷的運行動力做保障,所以要做成手風琴風箱的形狀。運用空氣的壓力,擠壓膜盒,將膜盒內的燃料“擠”到“天宮”發動機裏。燃料裝在膜盒裏,膜盒要具備伸縮功能才能滿足要求。“所以手風琴風箱的結構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施雲鵬說。“這次‘天宮一號’的飛行時間是兩年,我們膜盒內的燃料已經一次性充滿了,可以維持兩年不要再加油。”
此前我國的運載火箭也都有燃料貯存箱,但不論是固體的,還是液體的都是一次性的。這次“天宮一號”的油箱卻可反複加注、重複使用。這項技術的突破和掌握,使只能在一定時間內運行的飛船變成長期在太空運行的“工作站”。
天宮一號安裝26個發動機 24個負責姿態調整 2011-10-01華商報
昨日16時09分,天宮一號成功實施第2次變軌,順利進入在軌測試軌道。
在未來大約兩年時間內,天宮一號還將完成多次變軌、與神舟飛船對接、轉體、翻滾等高難度動作。天宮一號是怎麽實現這些的呢?靠的是安裝在其身上不同位置的26個發動機,這些發動機與神舟飛船發動機都是位于西安的航天六院制造。
天宮一號廣泛使用碳纖維 儀器玻璃可耐千度高溫 2011-09-30 中國新聞網
天宮一號此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空間交會對接,這是舉世公認的航天技術瓶頸,也是它要面臨的最大的技術考驗。對接任務的完成離不開其姿態控制系統,而姿控系統必須使用關鍵的光學材料,既能夠濾紫外線,又耐宇宙線輻射、耐近千度的高溫,還要有很強的抗沖擊能力。據介紹,國內目前唯一能滿足此類要求的,只有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提供的耐輻照石英玻璃。
普通玻璃乃至普通石英玻璃在高強度的宇宙射線輻照下都會變黑不透光,從而造成姿控定位的失誤。在技術完全空白的情況下,1987年,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顧真安院士和他的科研團隊通過幾年的研究和反複試驗,解決了在高純石英玻璃內部進行摻雜的技術問題,攻克了高溫熔融不均體、耐宇宙射線輻照等多個技術難關。1995年,“耐輻照石英玻璃”首次應用于衛星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資源艙推進分系統先進複合材料承力錐臺是天宮一號的重要結構件。中國建材集團哈爾濱玻璃鋼研究院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承力錐臺結構方案,創造性地用蜂窩夾層結構與複合材料十字梁組合結構作爲主承力結構件。
碳纖維複合材料在天宮一號上的使用幾乎隨處可見。爲滿足空間光學結構的應用,作爲重要承力結構件的相機支架,設計要求五“高”:尺寸精度及形位精度要求高;線膨脹系數要求高;結構彈性模量要求高,變形要微米數量級;産品基頻高,達100Hz以上;重量指標要求高,研制的技術難度較大。
天宮一號家具齊全 可騎單車 2011-10-01 旺報
天宮一號將在太空待上兩年,迎接太空人入住。這個家「家具」眾多、功能齊全,太空人要在其中工作、生活並開展科學實驗。它為太空人提供了不少工作生活設施。
一奇:騎車練身體
太空人將來要在天宮一號中駐留的時間比以往的神舟任務明顯延長。長時間在失重環境下生活會造成肌肉萎縮、骨丟失等症狀,所以太空人需要通過太空鍛鍊進行健康維護。天宮一號首次帶上了太空鍛鍊器材,例如特殊自行車,用於鍛鍊下肢肌肉;拉力器,用於鍛鍊肩部和背部肌肉;下體負壓筒,對下半身施加負壓,促使血液向下半身流動,改變失重環境中血液朝頭部轉移的情況。這些也是目前國際空間站通用的失重防護鍛鍊器材。此外,太空人的筆記本電腦裏事先存儲好他們感興趣的影音節目,甚至還可以從太空中往地球上發送電子郵件。
二奇:祥雲睡袋更輕
天宮一號為太空人準備的藍色睡袋外部繡有祥雲圖案,相比神七的睡袋,其重量明顯減輕,材料也是優中選優,具有抗阻燃、防靜電、重量輕、鬆緊可調等特點。天宮一號還為太空人準備了保暖內衣、保暖褲、運動襪、運動服、短褲等。這些衣服的設計比較特別,主要是考慮太空工作實驗的特殊需求,比如有的衣服裝有電纜口,有的口袋用於放置輻射測量儀等。由於天宮一號是長期無人低壓運行,會造成衣服材料加速老化,研究人員在地面做了大量的低壓存儲試驗,用專業設備拉扯衣物,確保拉伸強度和撕裂強度合格。
三奇:滅火手套抓火苗
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都配備了滅火裝置。如果火情小,就用手套狀的滅火濕巾,可以隨處抓握火苗。它不僅耐高溫,而且絕緣性能好,這是因為太空中的火災大多是由電纜引起。滅火器只在火情較大的情況下使用。太空人戴上防毒面具,按下滅火器上的按鈕,噴射出的滅火劑就會把著火點與四周的氧氣隔離。由於滅火劑有毒性,一旦使用了滅火器,密閉艙裡的空氣就受到了汙染,太空人不再適宜待在艙裏,要嘛更換艙內的空氣,要嘛返回地球。
四奇:品質測量儀稱重
為了探索太空人長期駐留太空的醫學變化規律和防護措施,天宮一號裝載了很多空間醫學實驗設備。品質測量儀能在失重條件下「稱量」人體品質,反映太空人飛行期間體重的變化。骨丟失對抗儀通過對太空人施加外力刺激,研究如何對抗太空飛行造成的骨丟失。還有一些裝置用於研究失重環境下細胞變化規律、人的心理變化規律以及對艙內氣體採樣分析等。相比神舟系列任務,天宮一號的實驗設備和專案大大增加,太空人工作量也相應加大。
五奇:淨化 除有害氣體
人類想在太空長期逗留,必須設法製造適宜人類生存的小環境。除了維持合適的溫度、濕度、壓力、氧氣等常規環境外,天宮一號還對控制微生物和微量有害氣體配備了專門的「武器」。人體是微生物的產生源,代謝的皮屑在空氣中以浮塵形式存在,微生物控制裝置能在短時間內對空氣進行高效過濾淨化。艙內設備和非金屬材料會釋放微量有害氣體,對太空人健康不利。有害氣體淨化裝置能強力去除幾十種有害氣體,在太空人進入前提前開啟運行。此外,太空人呼吸、排汗產生的水汽也有冷凝水收集裝置定時自動收集。
六奇:心電裝置隨身帶
天宮一號攜帶了更新穎、更豐富的醫監設備,採集太空人生理資料,為太空人醫學健康維護提供技術支援。比如,太空人隨身攜帶的心電裝置能24小時連續記錄心電資料,而且不受測控弧段的限制。測血壓的設備和地面袖帶式不同,在胸部連上心電電極,在手指上戴上血氧、脈搏波感測器,對心電信號和脈搏波信號進行分析處理,計算出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理參數。
七奇:回收 變尿為水
神舟飛船過去攜帶的都是消耗性資源,太空人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資都從地面攜帶,而天宮一號首次對再生技術進行驗證,攜帶了廢物回收利用設備。電解制氧裝置是將純水製成氧氣,動態水氣分離裝置是用太空人的尿液進行水氣分離。未來空間站上尿變水、氧氣再生等技術都與此息息相關。這些技術走向成熟後,將大大減少地面補給,實現尿液、體液和有害氣體等資源的回收利用。
八奇:蔬菜水果僅觀賞
部分航太食品將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包括蔬菜、水果、肉類和複水湯等成品菜肴,也有蛋白、脂肪、澱粉等單體成分,但這些都不能吃,還只是實驗品。真正能吃的航太食品要等太空人隨飛船帶上天,種類會非常豐富,也更加符合太空人口味。實驗用的航太食品將來要跟隨對接的載人飛船返回地面,研究人員要觀察它們在太空長期運行後會發生哪些變化。據航太食品專家陳斌介紹,太空輻射、艙內溫度變化等因素都可能對食品構成影響。他們在地面存儲了同批次的航太食品,用於對比研究。天宮一號攜帶了高光譜相機,在軌期間將展開多項空間科學研究,包括探測大陸農作物中重金屬的含量分布、農藥殘留和病蟲害。
九奇:實驗細胞帶上天
此外,太空人將來駕乘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時,還會攜帶一部分產品上天,有的要轉運到天宮一號中。一方面是因為航天器載荷有限,無法一次帶完所有產品,另一方面是出於產品壽命的考慮,比如做實驗用的細胞,在長期無人條件下難以存活,所以要跟人一起帶上天。
微重力下 光子晶體試驗
此外,科學家還將利用天宮一號提供的微重力環境進行光子晶體試驗。光子晶體是可能替代半導體器件並引發信息技術革命的一種新材料,在地球引力影響下,光子晶體很難進行大尺度的試驗。
離職教授詛咒天宮 北航憤慨 2011-10-02 旺報
「天宮一號」順利發射,大陸各地一片歡騰慶祝,可是新浪微博用戶王福重竟然修改個人認證簽名為「祈禱發射失敗」。王福重在微博表示,中國大陸在國強軍盛的形勢發展下,應該更加重視人民民生議題。他已將認證簽名改為「哀民生之多艱」。
不過王福重的異常論點,已引起眾怒。經過人肉搜索發現(另參本館:人肉搜索),王員任職於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國際貿易系主任,對此,北航30日晚間在官網發表聲明,稱其已經於2010年1月離職,對有關針對「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不良言論,表示極大憤慨!北航同時要求有關網站、論壇、微博,應立刻停止傳播失實資訊,消除不良影響。
天宮1號國慶獻禮 近7成訪衆民族自豪感增強 2011-10-01 環球時報
根據環球網的一項在線調查,有近七成的受訪網友表示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增強了其民族自豪感。不過,對于外界由“天宮一號”而發出的各種誇贊中國的言辭,很多中國民衆也做到了冷靜看待。環球網另一項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有超七成的受訪民衆認爲,“天宮一號”的發射只是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一個方面,不過並不能因此就稱它是中國變成世界強國的一個標志。
評論稱中國載人航天效費比高不算“奢侈品” 2011-10-02 新華網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發展的又一個重大成果,振奮人心。不過在一些論壇和博客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有這樣一種觀點:美國航天飛機已經退役,歐美各國都不斷縮減在航天領域的投入,在這種情況下,現在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的投入是不是有些過于奢侈?
由于經濟上出現的嚴重問題,造成了美國大幅度削減航天領域的投入。航天是一個高投入的産業,美國的航天飛機使用費用極爲高昂,但並不能說航天拖垮了美國的經濟。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是由于金融等虛擬經濟過度畸形發展所導致。即使對于蘇聯來說,它在軍事和航天與美國的競賽,也並不是其解體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因爲經濟體制的僵化。
因此,航天領域確實投入高,但它不會對整個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負面沖擊效應。相反,航天産業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還會對經濟産生一定的間接促進作用。美國通過“阿波羅”登月等大型航天工程,就刺激了材料、電子、精密加工等一系列相關産業的發展,對美國新興産業革命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而現在美國經濟的問題,非但和航天沒什麽關系,反而和制造業逐漸萎縮,特別是航天這種高技術制造業止步不前有一定的聯系。
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出于自身“一超”領先地位,就已經開始縮減了在航天領域的投入。美國航天飛機的使用費用高昂,除了本身技術複雜的原因之外,發射次數的降低也是一個因素。次數越低,造成每次發射的費用就會越來越高。而外界批評美國航天飛機設計過于複雜,美國國家航天機構人員臃腫、效率低下,則就涉及到了一個國家航天發展的計劃和費效比的問題了。
一個國家航天産業能否健康發展,能否對社會經濟産生促進而非“過度投入”的阻礙作用,關鍵在于能否制定一個合理、高效和可持續的航天發展計劃。而中國航天的發展,恰恰就遵循了這樣一條道路。這裏既有我們自身的原因,也有借鑒他國經驗的因素。
新中國成立之初,研制火箭衛星就成爲國家重點發展的目標。但中國發展航天等高技術,一直堅持獨立自主、不與別國爭霸、“量入爲出”的方針。因此中國在經濟水平尚不發達的時候,就建成了屬于自己的一整套航天研制、發射、測控體系。而且,美國、蘇聯等領先國家的發展,也對中國的航天提供了諸多有益的經驗教訓。例如航天飛機的優勢和劣勢,空間站的發展模式等等。
中國航天的發展上“彎路”就相對的少的多,而且更多表現爲“少花錢、多辦事、效率高”的特點。例如這次天宮一號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介紹說,美國和俄羅斯當年一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只解決一個問題,而我們這次飛行試驗除主要任務交會對接外,還可達到3個目標。相比美、俄每次都需要發射兩艘飛船進行一次對接,我國一個目標飛行器與3艘飛船先後對接的“1+N”模式,減少了2次發射,顯著降低了成本。
其實合理、高效地發展載人航天,對于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來說,還真不算什麽了不得的“奢侈品”,完全可以承受。老是琢磨吃飯穿衣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好事,因爲這意味著忽視了長遠未來的發展。
「天宮一號」壽命僅2年 追美須努力【聯合報2011.09.30
不過,中共的「天宮一號」太空實驗站,仍與美國或西方太空站相距甚遠。一九七三年美國發射的太空實驗站重達八十五噸,「天宮一號」僅八噸多;一般國外太空站壽命可達五至十年,「天宮一號」設計僅兩年;國外太空站至少有兩個對接面,能同時對接載人、貨物的太空船和專用實驗艙,但「天宮一號」僅有一個對接面。
其次,「天宮一號」明年與「神十」對接後,太空人預計停留時間較短,國外太空站裡的太空人停留時間可達數十天到上百天。最後在能源補給、設備運載及設備維修方面,「天宮一號」也都明顯不足。(楨:小而美!一號是測試用的2年後將返回地面,二、三號才是真正太空實驗室)
九年後美退出 陸獨霸太空? 2011-09-30 中國時報
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站將於二○二○年退役,這年正是大陸將正式建成完善的太空站,屆時可能「獨霸太空」,歐美的太空研究項目,也只能借助中國的太空站。
諷刺的是,大陸獨立研製太空站,源於美國堅拒中國參與國際太空站計畫所致。(另參本館:《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但西方專家評估,大陸的太空技術,仍與美、俄有距離。天宮一號與美國太空總署1960年代的「雙子星」飛船試驗計畫相似,中方的神舟火箭計畫及對接技術,大抵只是源自前蘇聯的「聯合號」太空船。中方專家也承認,天宮一號算不上是太空站,只是簡易的太空實驗室。
「天宮一號」壽命兩年,中共預訂2015年前再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太空實驗室。但中共真正意義上的載人太空站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楨:北斗導航亦然)。
官方正式公布了2020年中國空間站的規劃:由核心艙、實驗1艙、實驗2艙組成,每個艙約20噸,總重60-65噸,可對接1艘載人飛船和1艘貨運飛船。
美國航天局首次公布航天飛機與空間站對接照片
登月航太工程 三步走 2011-09-30 中國時報
儘管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發言人武平表示,登月一事尚未列入計畫,也沒有具體時間表,但天宮一號屆時在外太空與神八成功交會對接,代表大陸將掌握未來載人航太、組裝大型太空站和載人登月的關鍵技術。
在最2010的航空航天工程討論會上,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表示,嫦娥探月項目(中國朝深空探測邁出的第一步)有望繞月球轉動、登陸並于2020年返回地球。葉培建建議中國要在2025年進行首次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2013年探測火星、2015年探測金星。
射天宮配美愛國歌 陸網友喊瞎【中央社2011.10.01
英國「衛報」報導,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中央電視台CCTV攜手轉播,搭配振奮人心的管弦樂「美哉美國」。衛報評論是:發射無瑕疵,但選的配樂很奇怪。
另有網友寫道:他還寫:「我們在白宮演奏『我的祖國』,在天宮演奏『America the Beautiful』,誰說中國人不夠幽默! !真感謝美國不幫我們!!!
他提到「我的祖國」的事情,指的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在白宮出席歐巴馬國宴的時候,受邀表演的鋼琴家郎朗演奏這曲「我的祖國」。
這首歌被視為反美歌曲,在美國演奏也被視為打了白宮一巴掌,不過這次天宮一號搭配美哉美國,也可算是還了債了。
美稱天宮一號給NASA敲警鍾:美國面臨中國競爭
據2011年9月30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瑞士“國際關系與安全網絡”網站9月27日文章說,在美國不斷縮減自己太空活動的同時,中國卻朝相反方向努力,這在美國激起與多年前類似的辯論:中國人到底要用他們的火箭幹什麽?美國FroexTV則問得更加直接:“中國的天宮一號是給NASA敲響的一記警鍾?”
外媒:天宮一號 中國崛起重要標誌 2011-10-01 旺報
美國彭博社說,天宮一號升空是中國希望在2020年底將人類送上太空的計畫的一部分。天宮一號計畫外加高鐵、北京奧運會等,共同形成中國崛起成為一個世界強國的一個標誌。天宮一號的發射將鞏固中國在印度、伊朗、韓國等這些新興國家中的領導地位。這些新興國家正在向火箭連接和對接技術注資。
歐洲航天局 欲與陸合作 2011-09-30 旺報
大陸昨天完成天宮一號發射,大陸將在2020年擁有全球唯一的空間站,由於中美政治分歧,短期內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的可能性不大,不過,歐洲對於和中國合作航太發展表達相當高興趣。
中國天宮一號升空背後深藏軍事意圖 2011-09-30 (楨:美俄亦然!)
西方披露:有秘密迹象顯示中國的載人飛行計劃由軍事目標驅動;美國和俄羅斯的太空專業人員都已經心知肚明,這是用于發展太空軍事計劃最好的方法。”明智和理想的西方軍事觀察家都知道,天宮一號已經撅動了歐美俄把持的大國太空俱樂部,而且中國讓正在後來居上,令人不安的事中國對此很低調,西方無法知道中國的全盤計劃。
美國專家:中國可能於2020年建反飛彈系統【中央社 2010.01.13
上海東方網引述美國媒體報導,中國可能會在2020年代中期建立全國性的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
報導說,美國軍事問題專家費雪指出,中國公佈進行陸基中段反飛彈攔截技術試驗的舉動非常罕見,顯示中國在這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此外,前美國空軍官員、軍事專家石明凱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便一直在投資研發彈道飛彈防禦技術及陸基太空監視系統。
中國於2007年向太空發射一枚陸基飛彈,成功摧毀一顆氣象衛星。報導說,中國可能會利用這項反衛星系統發展反彈道飛彈系統。
從後太空梭時代看各國的太空夢 [2011-07-09]
1981年4月12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升空畫面
正由太空梭載運機運輸中的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
1986年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失事
這卅年來,有些美國輿論對太空梭的整體表現感到失望,因為太空梭研發預算暴增一倍;太空梭「了無新意」的重複在地球軌道打轉;只發射升空一百三十五次,僅達原先承諾數字的九分之一;更嚴重的是太空梭失事兩次,十四位精英在天際中壯烈殉職,令美國太空總署飽受質疑,計劃被迫逐年萎縮,最後在二○一一年陸續被送到博物館,成為最昂貴的「鎮館之寶」。
美國人失去對太空的熱情除了缺乏新的願景,另一方面經費不夠也是現實主因,當國家赤字連連,民眾連年飽受失業率痛苦時,美國只能選擇在太空競賽中暫時缺席。
不過也有人認為,如果將太空衛星科技算入「總帳」,則美國的太空事業表現又不是太差,美國間諜衛星無所不在,可以精確定位地表目標,制敵機先掌握地面戰爭的優勢,再度印證了太空計劃的多方成果。因此當星際戰爭的預算轉移到美國國防部,太空總署功能萎縮後,也注定了沒落的命運。
有分析家從管理的角度來分析太空總署的成敗,他們認為任何機構不管夢想有多美或是貢獻有多大,當這個機構失去功能就應該考慮「退場」。許多專家質疑的是,太空總署現在的使命是什麼?又應該是什麼?美國總統奧巴馬認為是在二○三○年登陸火星或是小行星。但部分民眾仍持觀望心態。
在官方被譏成效不彰後,有些企業家嗅出太空商業氣息,比方美國兩家民營公司推銷太空遨遊之旅,每人花廿萬美元可以上太空;更長遠的旅途是移民火星,截至目前為止有四百位民眾已繳費參加這項太空旅遊,也許可以透露出太空商機及轉機。
面對美國太空梭載人飛行的暫時偃旗息鼓,世界各國探索太空方興未艾,繼起的中國、俄羅斯、印度都透過國際合作,跟美國共構太空環境,可以說人類的太空夢沒有打烊,只是換個方式繼續前進。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1-07-09/editorial1310203610d3293747.html
「太空」飯碗不保 鎮民很失落 2011-07-22 中國時報
「亞特蘭提斯號」安返地球,為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太空梭任務畫下句點。與發射地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僅一河之隔的小鎮提圖斯維爾(Titusville),在仰仗太空計畫繁榮半世紀後,也從雲端跌入谷底。
美發射X-37B空天飛機 將進行多項秘密試驗
中新網20104月23日電據外電報道,外形酷似小型穿梭機的美國無人駕駛空天飛機X-37B于北京時間4月23日7點52分(美國東部時間4月22日19點52分)在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美空軍稱發生成功,但未透露具體細節。“阿特拉斯5號”火箭執行了此次發射任務。
在能以自動駕駛模式返回地球之前,X-37B最長能在軌道停留270天,它將在太空中進行多項保密試驗。
報道稱,X-37B在戰時,有能力對敵國衛星和其他航太器進行軍事行動,包括控制,捕獲和摧毀敵國航太器,對敵國進行軍事偵察等。
(楨:X-37尺寸似1/4的太空梭,NASA于1998年開始研制X-37、2004年底退出計劃,但是五角大樓決定重拾該計劃,並指定由國防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接管。)
太空站3太空人平安返地面 2011-09-16
莫斯科時間2011-16日8時,載有3名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俄「聯合」太空船返回艙平安降落在哈薩克境內的指定區域。
今年8月,俄羅斯用一枚「聯合」運載火箭為國際太空站發射「進步」貨運太空船時,由於火箭第三級發動機燃料供應系統堵塞,導致發射失敗,太空船在俄境內墜毀。
由於俄向國際太空站發射載人太空船也需使用「聯合」運載火箭,而且美國穿梭機退役後,只有俄羅斯負責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往返運送,因此相關國家對國際太空站能否正常運行感到憂慮,美國太空總署甚至開始擬訂國際太空站人員撤離計劃。
然而俄羅斯航天部門一直表示,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不會影響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生活。
本月13日,俄航天署宣布,8月份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的原因已經查明並已作出整改,下一艘「進步」貨運太空船將於10月30日飛向國際太空站。
此外,俄將在今年11月12日和12月20日發射兩艘載人太空船,為國際太空站送去「換崗」的太空人。
目前,俄美兩國航天部門正就國際太空站的運行事項進行磋商。
美稱航天飛機退役後可能搭載中國飛船赴空間站 2010-07-03青年參考
6月2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布新版國家太空政策,一改前任布什的“軍事對抗”論調,祭起“合作”大旗,尋求加強國際太空合作。但也有人指出,美國謀求太空軍事化以及稱霸太空的既定方針沒有改變,只是在策略上更富于技巧性。
美新火箭 登火星不是夢【聯合報2011.09.16
美國太空總署(NASA)14日公布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設計,新火箭為歷來威力最強大的發射器,預定2017年首度試射,未來載送太空人漫步火星或更遠的星體,將不再是夢。
進軍太空掀起中國熱 美像孤軍2010-12-18 中國時報 劉屏
美國專家指出,中國的太空科技飛躍進步,唯獨美國,既不敢與中國合作,又爭取不到其他國家訂單,愈來愈孤單。
俄稱已輸掉與美太空競賽 與中國並列世界第二
環球網記者梁旭報道2011年 4月13日,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局長波米諾夫在聯邦委員會會議上坦誠,俄羅斯已經輸掉了與美國的太空競賽,並且與中國分享世界第二名的位置。俄媒稱,波米諾夫一直被輿論要求下臺,但他在講話中將目前的情況歸結于“政府投資不足”上。
天津以建成了世界最大火箭基地初型 2011-03-05 新華社
經過三年建設,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火箭基地已初具規模。作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五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生産和産業化基地及航天技術應用産業基地,該基地總占地面積3000畝,規劃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分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産業化基地全部建成後,總建築面積將超過100萬平方米,遠遠超過了目前位于北京南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內的火箭總裝基地。
基地建成後能夠滿足未來30年至50年發展空間技術及和平利用空間的需要。屆時,産業化基地將具備部件加工、總裝、試驗等研制“大火箭”需要的全部功能。
背後有玄機:中國大推力火箭基地選址海南2009-09-17
將來的5米直徑大推力火箭將從天津建造,從海路運到海南文昌基地,文昌基地本身靠近大海,將來的空間站和載人航天和載人登月都將從海南發射。海南最大的優點是利用海運可以做到大尺寸大質量發射,並且本身靠近赤道,發射有先天優勢,第三個優點是衛星殘骸抛在大海,減少了內地發射對地面居面的可能傷害。
此前我國酒泉、西昌、太原三個發射基地受到鐵路運輸條件的限制,火箭直徑不能超過3.35米。長征-5號:分直徑5米,3.35米,2.25米三種長征5號低軌25噸,同步14噸;H2B火箭低軌18噸,同步8噸,現在是比中國強,H2B研制了十幾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將用H2B和中國的長征5抗衡。
另參本館: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太空城與原子城 中國衛星 人造衛星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反衛星武器研發史 中國導彈防禦 中國北鬥導航定位衛星不等於GPS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