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4-16 07:12:52| 人氣14,831|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龍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龍子龍孫

 

單看你的展題就不爽,又想搞「龍的傳人」運動呀?過時了,政治也不正確。

 

不就辦個生肖文物展,有必要那麼泛政治化嗎?

 

開玩笑,「中國豬」都得滚回去了,更何況「中國龍」,除非改名為「狗的傳人」。

 

你罵人呀?

 

怎會?的相反。「台灣土狗」可是道地的本土化,很合「台灣優先」「台灣至上」的政治正確要求。

 

可惜,改狗也改不了「龍的傳人」的命運,龍的基因裡也有狗,龍足來自狗腿,就像龍的原型來自六七千年前內蒙紅山文化的「豬龍」一樣。

 

太可怕了,那「龍」豈不是像龍捲風形的宇宙黑洞,啥都難逃它的龍爪?

 

那當然,「龍行天下」「普天之下莫非龍土」,連印度的龍、西方的龍、中南洲的龍,全世界只要有龍的地方全都是受到中國龍影響的。

 

我看你是長期受到「西來說」壓迫後的自大狂妄想症。這連中國人自己就不同意自己是「龍」的傳人。你比如「伏羲女媧交尾」圖就證明了中國人始祖是蛇而非龍。

 

笨!「龍蛇雜處」懂嗎,蛇也是龍的原型之一。

 

算了,懶得跟你扯,至少你不會說六七千萬年絕種的「恐龍」也是中國龍的原型?

 

當然也是,中國人早就用龍的化石「龍骨」入藥了

 

我拜託你好嗎,「龍骨」是殷商甲骨文的化石,這點常識也沒還當圖博館館長,我看當廁所所長或賭博館館長還差不多。

 

深得吾心,我還真想幹。

 

別跟我耍嘴皮子,你可能不知中國從古就有不斷的「反龍」運動,當商周龍王權禮崩樂壞時,春秋戰國就產生了一堆「養龍、御龍、屠龍」新行業,「落地的龍連雞都不如」,更別奢望龍鳳配了。

 

活該,這就是背叛祖先的下場,商的圖騰本來是「玄鳥」,得天下後就改信龍。

 

那周人又怎說?革命時想屠龍,一但得天下還不是以真龍天子自居。

 

要我馬列唯物史觀來看,在原始圖騰信仰階段,人民對龍凰的信仰是樸素健康的「自發宗教」,到了階級分化的王權統治之後才變質為暴虐欺詐的「人為宗教」,這就是商周龍鳳信仰。到了秦漢之後,則將本來自人民的龍鳳變成皇帝的私有,宋明之後更以真龍天子自居,連鳳凰也被宰制成皇后代稱。

 

這點當「鳳」的我更受不了,我可是公鳥怎成了「龍上鳳下、龍皇鳳后、遊龍戲鳳、龍引鳳」的對象了,連老婆「凰」都成了隱姓埋名的小妾。

 

鳳啊你可別與魔鬼共騎,中共不是真的要替你出頭的,不然他們不會不時地舞龍,尤其在國際賽事上升起巨龍,還說什麼現代的中國已發揮了龍騰奮發向上的精神,揚棄了封建皇帝的龍威迷信,足以對抗所有外力干涉中國內政,所以台獨藏獨疆獨決不可能得逞。

 

這根本是龍性不改嘛!

 

都一樣啦,管他龍虎狗的,反正一朝掌權咱鳳都得讓位,連野外的禿鷹都要先讓野狗進食。

 

說的也是,連展題都沒鳳的份,只能陪展龍、雞或祥禽瑞獸。

 

好吧,那我就儘可能幫你辦個特展,問題是大多鳳文物都有龍在旁,看來還得武則天、慈禧再世,你們才得以重飛高架。

 

雜種異形龍

 

馬頭 鹿角 牛耳 兔眼 鯰鬚

狗足 鷹爪 蛇身 鱷尾 魚鱗

元宵燈謎 一個字 龍 答對了

處處想馬首是瞻 當然要有一顆馬頭了

常常玩指鹿為馬 當然要有一對鹿角了

老是想要執牛耳 當然要有一双牛耳了

總是對萬獸眼紅 當然要有兩粒兔眼了

不敢捋老虎鬍鬚 當然要有兩根鯰鬚了

軀使世人當走狗 當然要有四條狗腿了

玩弄天下於魔掌 當然要有四隻鷹爪了

龍心不足蛇吞象 當然要有一條蛇身了

橫行天下颱風尾 當然要有一根鰐尾了

為防眾禽獸報復 當然要有一身魚鱗了

据演化論說雜種的較能適應環境

不過別忘了突變的異形往往夭折

雜種與異形間總是令人不知所措

龍生九子

 

龍生龍鳳生鳳 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可是龍性好色 家鳳不如野雞香辣

龍行天下的同時就在各地留下龍種

行經暗巷 哈上東張西望的站壁

生下性喜張望的螭吻 只好充當屋頂看廟龍

行經戲院 哈上正在調嗓的歌女

生下性喜吼叫的蒲牢 只好充當鐘鈕大聲公

行經粉店 哈上全身胭脂的香女

生平性喜香煙的狻猊 只好充當香爐聞香師

行經食堂 哈上秀色可餐的侍女

生下性喜美食的饕餮 只好充當銅鼎嚐鮮師

行經別墅 哈上正在敲門的應召

生下性喜被敲的椒圖 只好充當大門看門狗

行經監牢 哈上剛被釋放的妓女

生下性喜探監的狴奸 只好充當監獄守衛犬

行經石橋 哈上正在釣人的漁女

生下性喜魚水的蚣蝮 只好充當橋頭望女石

行經鬧市 哈上正被騷擾的姑娘

生下性喜打鬥的睚眥 只好充當劍首擋劍牌

行經武場 哈上正在舉重的豪女

生下性喜負重的贔屭 只好充當石碑墊腳龜

所謂龍生九子各有所長 此言不虛

真是天生萬物必有所用 那怕異形

也合乎人材不怕出身低 即便雜種

 

龍的傳人

 

中國豬

 

內蒙紅山文化「豬龍」

File:C-shaped jade dragon.jpg 

龍行天下

  

伏羲女媧交尾

 

龍蛇雜處

恐龍

 龍骨

 

甲骨文

 

「養龍、御龍、屠龍」

 

遊龍戲鳳

 

騎龍引鳳

玄鳥

 

舞龍

 

升起巨龍

 

印度龍

 

西方龍

 

中南美洲龍

 

 

另參本館:我的相簿:龍年   


【歷代龍圖畫/文物/工藝品】



【生肖


 

【龍花燈】

龍>百度百科

【基本釋義】
【中華神龍】
【西方的龍】
【龍的起源】
【龍的分類】
【考古發現】
【史書記載】
【宗教與龍】
【龍與文化】
【龍之王子】
【龍的精神】
【宗教與龍】
【龍與文化】
【龍之王子】
【龍的精神】 

【基本釋義】

  1.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遊泳,能興雲降雨。漢字“龍”
  2.封建時代龍作爲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帝王和帝王的東西:龍顔、龍體、龍廷、龍袍。
  3.形狀像龍的或裝有龍圖騰:龍舟、龍燈、龍車。
  4. Lóng龍 姓氏。
  5.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爲: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6. 西方神話中帶翼的動物。參見西方龍
  7. 佛教中天龍八部之一。

2009牛,屬龍的總體運程

  屬龍的在09年運氣不錯,福德天喜照臨,人形光昌,事業宏興。正是:五風十雨皆爲瑞,萬紫千紅總是春!但嫌內有桃花流霞殺,做事宜從正道,避免是非泄財,孕婦須注意安全。命中忌土運之人,防疾病,注意飲食。宜正月擇吉祭拜天地佛祖並本境福德老爺,以保平安。

【中華神龍】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爲衆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爲皇權象征,曆代帝王都自命爲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爲裝飾。《山海經》記載,夏後啓、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zhuān xū)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爲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爲應龍;有角的叫螭龍,無角的叫虯。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此,“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華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國的象征!

【西方的龍】

  “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爲“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義都分別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帶有惡毒、凶狠的意味,與東方的瑞獸完全不一樣。當初將中國的龍翻譯做爲dragon的人,就像是給聖人與殺人犯取相同的名字,但其實兩者並無關聯,讓一個對中華文化不了解的西方人看到中國人崇拜龍的行爲會讓西方人産生中國人喜好崇尚邪物的負面印象。 爲了避免這種混淆,有學者提出,把“龍”的英文翻譯改爲發音與漢語接近的“loong”。以“犬”或“飛”于“龍”字結合爲新字代替現在的龍,但目前尚未得到廣泛認可。
  我倡議大家都來主動的宣傳我們的“龍”文化,而不要被動的接受曾經的錯誤。這點本應該是由國家來主導的,但現在我們只能先從自身做起,首先和國外有人交流的時候不要再用"dragon"來表示“龍”,把這種開始的曲解努力的扭轉過來。讓我們真正的龍文化發揚廣大,而不是整天的順應錯誤,說什麽改圖騰之類的話語。這是作爲5000年文化傳承人的責任與義務。
  【相關鏈接】
  龍獸城 http://www.dgook.com/bbs
  rendir http://www.01.246.ne.jp/~hata-m/rendir
  Dragons.dk http://www.dragons.dk/Forsiden.htm
  [Discovery專題——西方龍] http://www.discoverychannel.com.tw/dragons
  
【龍氏起源】

  龍姓總體概述 龍-百家姓排列256,約312萬,占全國0.24%。
  龍(Lóng 龍)姓的來源因多涉及神話,故不可詳考,源出有七:
  1、出自黃帝之臣龍行。據《姓氏錄源》及《竹書紀年》所載,黃帝臣有龍行,黃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鄭)。是爲河南龍氏。
  2、出自舜時納言龍之後,以官名爲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龍氏,舜臣也,龍也納言(所謂納言,是當時一種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子孫以官職名龍爲氏。因舜的活動地域在晉南地區,故此支龍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爲山西龍氏。至漢代,龍勉因仕從河北鉅鹿詔遷扶風京兆,傳四代有龍述,字伯高,龍伯高初任山都縣令,漢光武帝時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爲武陵始祖.
  3、出自古代神話傳說,禦龍氏之後。據《姓氏考略》所載,龍姓出自禦龍氏,望出天水。如夏朝禦龍氏劉累(堯之後,因有馴化龍的本領,深得夏帝孔甲的賞識,被封賜爲“禦龍氏”)的後裔中,就有以龍爲氏的。劉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師縣南,是爲河南龍氏。
  4、出自古代神話傳說,豢龍氏之後。據《通志?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資料所載,相傳董父,已姓,精于飼龍,以畜養龍而被舜賜姓“豢龍氏”。其後代有以龍爲氏的,是爲湖北龍氏。
  5、出自西漢牂牁地區有龍姓。據《華陽國志》所載,西漢時的牂牁大姓中有龍氏。牂牁郡,治今貴州省凱裏縣西北。
  6、出自地名,以采食地爲氏。春秋時楚大夫食采于龍(今山東省泰安西南之龍鄉),其子孫有以龍爲氏者。
  7、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數民族有龍姓:
  ①《北史》所載,焉耆國(今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西南),西域且彌(今新疆昌吉、瑪納斯二縣),其君王皆爲龍氏。
  ②少數民族中有龍姓。在我國苗、普米、哈尼、彜、侗、瑤、水等民族均有龍姓。
  郡望堂號
  龍姓郡望主要有五個:
  1、武陵郡,治所在義陵(今湖南漵浦南);
  2、天水郡,西漢時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西晉時治所在上圭阝(今天水市);
  3、武陽郡,治所在貴鄉(今河北大名東北);
  4、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
  5、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堂號:“世師”、“八德”、“經德”、“納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等。

  宗族特征

  1、龍是中國人推崇倍至的神物,以龍爲姓氏,亦是這一心理底蘊的表現。
  2、在龍姓的發展史中,更多地體現著民族相融的曆史大趨勢。
  3、龍姓字行輩份井然有序。如民國抄本《龍氏家譜》中有江蘇龍姓一支字行爲:“兆升元吉,宗業克昌,富大希廷,厚誠守方。”
  龍的資料- 奇幻設定-物種神話
  “人類雖然聰明到能夠消滅許多的物種,但是,到目前爲止,還沒有辦法救回任何一個被他們滅絕的族類。”——Gerald Durrel,《CATCH ME A COLOBUS》
  龍槍系列中出現了很多的巨龍,他們有的是善良的,有的是邪惡的,有的老眼昏花,有的年輕激進,都讓人對于這些活在傳說中的生物感到好奇。我們自稱龍的傳人,皇帝要穿龍袍,喝酒有景德鎮的著名瓷器“九龍公道杯”,端午節還可以劃龍船;而西方的龍則是看守金蘋果,把守伊甸園,任意吞吃無辜的人類,是魔王撒旦的使徒,幾乎每一個功成名就的英雄都必需要宰上一兩個才行;不過,這個帶著極重神秘色彩的傳說生物到底是怎麽誕生的,而東方和西方又各有著什麽樣的傳說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曆史和考古學家會說,龍只不過是人們幻想中的生物,其實根本不存在。但是筆者既不是曆史學家,也不是考古學家。筆者要做的,不是破壞龍的美麗傳說和幻想,而是寫出這些傳說中生物的故事;至于他們到底存不存在?就像“小飛俠彼德潘”中的小仙子一樣,只要有人相信,龍就是存在的……

【龍的起源】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于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曆史上推到8000年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遊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複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特別注意,龍只有五根手指,有四根手指的就不是龍,而是蜥蜴鱷魚之類的動物。
  龍作爲華夏先民的圖騰,起初不過是剛剛采自荒山的一塊毛石,粗礦而簡陋。在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斷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漢唐給它大度;龍在魏晉如竹林七賢,仙風道骨;在遼金則如草原野馬,恣肆奔騰,帝王貴胄使它至貴至尊,民間百姓讓它入鄉隨俗。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爲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爲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爲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爲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征,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爲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爲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爲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爲廣仁王,赤龍神爲嘉澤王,黃龍神爲孚應王,白龍神爲義濟王,黑龍神爲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爲「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爲四海龍王。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衆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考古專家認爲,早期的龍就是一種頭上帶角的蛇,是一種純粹的爬行動物;而有些人則認爲,龍最初形成地,龍頭很像豬,龍身則與蛇身相同;還有人指出,龍是由鱷魚蛻變而成的。
  關于龍的起源,在經曆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于取得了一個較爲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龍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于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采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谷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産活動了。生産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爲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爲什麽魚類穿遊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爲什麽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爲什麽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爲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麽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爲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爲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于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爲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曆朝曆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爲主體虛擬的想象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虯[qi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注)。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è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這顯然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複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對于龍的主體原形的探討,學者們作過許多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系統提出這一見解的是聞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一多認爲,蛇氏族兼並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爲後來的龍。後人在聞一多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許多豐富與補充。
  考察龍,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麽是其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形。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從龍一出現的初期,一直延續下去,恒定不變,而且是構成龍的主體部分,缺了它,龍就不成其爲龍,這才是龍的基調、主幹或主體原形。在龍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軀體,那龍便不再存在了。龍變來變去,頭有時像鱷魚,有時又像馬;它的腳有時像蜥蜴足,有時又像狗爪;唯有蛇的修長的身子從未變過。遠古,崇拜蛇的氏族部落很普遍。蛇有很強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願望。蛇對人又有很大的威脅,尤其是毒蛇,能致人于死命,使人畏懼。《山海經》中各式各樣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龍身。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現代話語,便是那時的蛇崇拜,很有群衆基礎,以它作爲龍的主體,這種民族大融合的標志,即使被兼並者也願意接受。中國龍的正式形成,大概開始于夏禹時期,禹鞏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後,以蛇結合其他部族圖騰而創造龍的社會條件已成熟。龍是適應國家的出現而被造就的。因爲蛇崇拜的覆蓋面大,以蛇作龍的主體,能得到炎黃後裔南北各民族的認同。龍是多元文化的結晶,一旦形成,便牢固樹立了它作爲中華民族象征的權威地位。
  龍是偉大的,因爲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爲它只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物質。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啓、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爲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爲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爲這是古代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爲皇權象征,曆代帝王都自命爲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爲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爲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爲: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龍的分類】

  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螭龍,無角的叫虯(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注)。蛟龍,螭龍,虯,應龍,都不是龍的正統.龍的正統叫做蒼龍!在中國商周戰國青銅器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種類的龍。
  《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è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爲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傳說多爲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複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
  關于五爪龍、四爪龍、三爪龍:
  元以前的龍基本是三爪的,有時前兩足爲三爪,後兩足爲四爪。實例可參見唐、宋、元的瓷器紋飾。明代流行四爪龍,清代則是五爪龍爲多。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
  民間“五爪爲龍,四爪爲蟒”的說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爲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
  
  [龍 螭 虯 蛟 蟠 虺 夔]

  虺: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象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爲蛟,蛟千年化爲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虯:一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爲虯龍,是成長中的龍。故古文獻中注釋:“有角曰虯,無角曰龍。”另一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虯。 兩種說法雖有出入。但都把成長中的龍稱爲虯。還有的把盤曲的龍稱爲虯龍,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虯蟠千仞劇羊腸” 之句。
  蟠螭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裏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注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爲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蛟: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于蛟的來曆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爲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鱷魚。
  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爲龍,龍五百年爲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應龍:有翼的龍稱爲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爲角龍,千年爲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爲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爲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征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只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火龍:是以火懾勢的龍。全身有紫火纏繞,凡有火龍經過之處,則一切物體均被燒焦。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爲蟠龍。在《太平禦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于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青龍:爲“四靈”或“四神”之一,又稱爲蒼龍。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天上的若幹星星分爲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爲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顔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爲“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青色,囚此稱爲“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爲“四靈”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于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一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志。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我國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爲魚”的記載,《長安謠》說的“東海大魚化爲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過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系。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現,並在曆代得到發展。

【考古發現】

  ● 1970年代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過"C"型玉龍,後經考古勘查確認該玉龍屬于距今約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遺物。
  ●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45號墓發現了蚌塑龍虎,考古和碳-14測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據學者李學勤、馮時等考證,45號墓發現的蚌塑龍虎與中國傳統天文學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聯系。
  ●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紅褐色石塊堆砌的“龍形堆塑”。該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于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爲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
  (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岩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

【史書記載】

  伏羲氏時,有龍呈瑞,因而以龍紀事,創立文字。
  《左傳•昭十七年》:“太皡氏以龍紀,故爲龍師而龍名”。
  《竹書紀年》記載: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
  《左傳•昭二十九年》: “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于齊侯”的記載;《拾遺記》也說:舜時,“南潯之國獻毛龍,一雌一雄,放置豢龍之宮,至夏代,豢龍不絕,因以命族”。說明夏朝盛行著飼養龍的習俗和以龍作氏族集團的族名。 某些古書中記載:爲夏朝統治者養龍的人姓劉,未可考!
  《易?坤》:“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左傳•昭十九年》: “鄭大水,龍鬥于時門之外洧淵”。
  《禮•禮運》:“鱗鳳魚龍,謂之四靈”。
  《莊子•列禦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驪龍頷下。”
  《周易》:“飛龍在天、雲從龍、震爲龍。”

【宗教與龍】

  【道教】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礎上形成的,集巫術、自然崇拜、動物崇拜及秦漢時期的神仙方術于一身,並加以理論化和系統化的一門宗教。早期的道學家已經意識到龍來自于蛇。《黃白篇》有:"蛇之成龍,亦與自生者無異也。然其根源之緣由,皆自然之感致。
  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倡導的五鬥米道,奉老子爲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爲主要經典,逐小形成 辦有教理、教義、教規的一種人爲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與龍崇拜有不解之緣。先秦時代的乘龍周洲四海、乘龍升天,以及以龍溝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盤繼承。
  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子孫都繼承其業,均稱"天師",並傳達室說與龍有緣。傳說第三代天師名魯,傳說他有十個兒子,號"張氏十龍"。另有一則傳說稱:張魯的女兒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霧繞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恥,便自殺身亡。死前留下遺言,務必剖屍看腹中爲何物。結果,腹中有兩條雙胞胎小龍,婢女把它們放進漢水。其後的許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說成與龍有神秘的關系,如南朝時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傳說其母夢龍而生,他是一個龍種。
  龍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溝通鬼神。龍被認爲是"三轎"之一。這裏所指的"三轎",一曰龍轎,二曰虎轎,三曰鹿轎。道教的三轎主要是作爲其上天入地的乘騎工具。張光直先生認爲:"濮陽第45號墓的墓主是個仰韶文化社會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師,而用蚌殼擺塑的龍、虎、鹿乃是他能召喚使用的三轎的藝術形象。"他把蚌殼龍、虎、鹿與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轎相聯系,認爲二者有淵源關系。
  傳說有法力道行的天師、真君還能召龍、驅龍。《酉陽雜俎。怪術》稱:在一個名叫雲安的地主,江邊有十五裏險灘,舟楫若不靠人拉纖,無法通過。瘦代天師翟乾佑念商旅之勞,結壇作法,召來群龍,共14條,均化作老人。翟天師讓它們夷平險灘,以利舟行。群龍領命而去,一夜之間,風雷震擊,十四裏險灘都變成平潭,惟獨剩一裏依舊如故。翟天師一看便知是一條龍昨日未到,于是再次登壇作法,嚴敕神吏召它前來。三日之後,方有一女女子來到,原來是一條雌龍。好申辯說:乘船過這條江的,都有是富商大賈,給他們拉纖的,都是雲安的貧窮百姓,他們一向靠拉纖過活。倘若險灘沒了,舟船通行無阻,他們靠什麽吃穿呢?寧可要險灘以贍纖夫,不願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師聽後連連點頭,于是又召諸龍一切恢複原樣。

  【佛教】

  在佛經中,龍王Nāgarāja 名目繁多,如《妙法蓮華經》稱:龍王有八,一爲難陀龍王,二爲跋難陀龍王,三爲娑伽羅龍王,四爲和修吉龍王,五爲德義迦龍王,六爲阿那婆達多龍王,七爲摩那斯龍王,八爲伏缽羅龍王。
  龍和佛教的關系目前在學術界還有爭議,一說中國的“龍王”崇拜是隨佛教從印度傳入的。理由是在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無"龍王"崇拜。在漢代之前,只有”龍神”,而無“龍王”。隋唐之後,佛教信仰傳入中國,龍王信仰遍及中土。
  另一種說法則是印度佛教中的龍是由中國傳去的,經過印度人的再創造,成爲“龍王”。隨著佛教的東傳,龍王崇拜又隨之回傳至中國。其理由有七:
  其一,中華民族的龍文化源遠流長,據有條有理發掘,最早的龍形象是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現的一條距今七八千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其次是舉世矚目的河南西水坡的蚌殼龍。 第三是黃梅縣白湖鄉張城村焦墩遺址發現的用卵石擺塑的一條巨龍。第四是衆所周知的內蒙古三星他拉玉龍等。這些都充分證明龍崇拜早在六七千年前在中國便十分普遍,同時也證明龍文化是中國的本土文化,而不是外來文化。
  其二,據目前所見印度龍的最早考古資料,是公元前一世紀的壁畫《龍王及其家族》,和紀元前後的《龍族向菩提樹禮拜》,晚于中國的遼寧查海石塊龍約五千年。
  其三,在文字記載方面,據目前所知的史料來看,印度有關龍的文字記載,最早是龍樹于公元二世紀左右所寫的《智度論》,這一記載距今僅1800年左右。而中國有關龍的記載較印度早得多,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不少“龍”字以及崇拜龍的一些記載 ,這說明在3500年前中國的龍崇拜已十分普遍。
  其四,中國龍文化自形成之後,不僅在國內迅速傳播,而且很快傳到國外。印度佛教中的龍當是由中國傳過去的。傳播路線可能有兩條:一條是經中國西南地區傳入。據考古資料,早在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石器文化便傳到西藏及其以南地區;在秦漢早期中國西南地區就和印度之間有了頻繁的商品貿易。因此中國的龍崇拜經由這條途徑傳入印度是完全有可能的。龍文化傳播的另一條路線是西域絲綢之路。中原王朝早在三千多年前便與西域有接觸,傳說周代早期已有移民到達蔥嶺以東地方。商滅夏之後,夏部落有一部分人徙往西北地區,到達甘肅等地之後,繼續向西遷徙,進入西域的焉耆國。後來,這些遷入焉耆國的龍氏族部落至晉代時成爲該國的統治者,並以"龍"爲姓。他們把自己的龍文化帶入西域是肯定無疑的。
  其五,從語言學角度來說古印度的梵文中本沒有“龍”的專用詞,“龍”是和“蛇”合用一個詞來表示的。在古印度神話中,雷電是騎白象的大神因陀羅手持雷鑿造成的。中國龍傳入印度之後,龍神很快取代了因陀羅,成爲風雨雷電的主宰神。因而,表示“蛇”的詞又來表示“龍”了。
  其六,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龍的傳說約有20則,其中西域五則,北印度五則,中印度十則,而南印度一則也沒有。從內容來年,龜茲、于闐的龍傳說與中國古代的龍傳說很相似,有乘龍及龍與婦女交合而生龍種的傳達室說,而與佛教毫無關系。而《大唐西域記》中關于蔥嶺以南、鄰近印度的龍神話傳說,其內容則與佛教中的人物有關。這也可說明西域是中國龍文化傳入印度的一條路線。
  其七,中國原始的龍,具有較多的蛇形象和屬性,印度龍也一樣,與蛇有密切的關系。在佛教的繪畫雕刻藝術中,龍王的頭部後面一般都有一個展開的有三五個或七個頭狀物的眼鏡蛇冠子。另外,佛經還常有“毒龍形狀如蛇”的說法,也說明印度龍具有蛇的屬性。
  中國本土的龍具有馬、牛、魚、鹿、蛇等動物特征;佛教中的龍王也相似,具有象、蛇、馬、魚、蝦等多動物的特性,據上,有理由認爲,佛教中的龍是由中國傳入的。
  佛教中的龍與中國龍也存在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中國龍與印度龍之間的最大差異是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在中國龍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特別是龍崇拜與政治結合起來之後,龍成爲帝王的象征。而印度龍則是一般的神靈,如佛經中的天龍八部之“龍”,不過是普通的護法神而已,無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印度的動物崇拜中,金翅鳥受到最高的崇拜,而龍經常是金翅鳥的獵物。在佛典中,龍的“三患”之一便是金翅鳥。傳說金翅鳥每天以龍爲食,一天需要一條大龍王,五百條小龍。這說明龍的地位遠在金翅鳥之下,而中國則相反 ,龍的地位遠在鳳鳥之上。
  其二,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龍,能夠升天入地,溝通天人;能爲神仙乘馭,來往于天地之間。如黃帝乘龍升天,顓頊、帝嚳、啓亦乘龍往來。而印度佛教中的龍則沒有這種神性。大神乘騎的是金翅鳥,如古印度人的天神毗濕奴常騎在金翅鳥上飛行。佛教中的文殊菩薩乘的是獅子或坐白蓮臺;普賢菩薩乘的是六牙白象或坐青蓮臺。
  其三,在佛教中的龍王崇拜傳入之前,中國的龍沒有地域性,龍被奉爲主宰雨水之神,受到各地各民族的普遍崇拜,龍的形象基本上也相同的,只有顔色的區別,分爲青、赤、白、黑、黃五種。印度人雖然封龍爲“王”,給龍造“宮”,但印度龍的地方神特性較明顯,龍王的種類繁多,各水域都有龍王、龍宮,說明龍只不過是某一水域的主宰神。
  其四,在印度,龍王是佛的信徒、供養者或守護神,而中國因受道教和儒教的影響,龍王信仰也發生了種種變化。在道教的影響下,中國的龍王成爲玉皇大帝的部下;在儒教的影響下,中國的龍王傳說強調仁、信、義,強調夫婦、弟兄、父女之情,並有善惡之分。此外,中原各地的龍王一般有姓、名和封號,這也是中國特有的。
  從以上差異來看,龍文化傳入印度在秦漢之前,因爲龍在秦漢開始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在此之前,龍的主神性是主宰雨水,而印度的龍王也一樣,主宰大海、湖泊和水潭等水域。龍崇拜傳入印度之後,經過再創造,與本地文化相結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龍文化。
  同時印度佛教藝術的傳入,對中國龍形像也有較大的影響。從漢晉到唐宋時期,龍的形像在演變過程中,明顯地受到佛教藝術的影響。如敦煌北魏壁畫上的龍,其動態是在奔騰,卻給人以一種安詳、寧靜的感覺,這種造型顯然來源于同時代佛教中的飛天。印度佛教中的獅子對中國龍形像的演變影響也很大,唐宋時期的龍吸收獅子的形像。頭圓而豐滿,腦後披鬣,鼻子也近似獅鼻。江西江寧南唐要升墓中壁畫上的龍,不但頭部像獅子,就連整個身體也有點近似于獅子。龍吸收獅子形像,主要是爲了言其神威,增加它的神通。

  【小結】 

  中國的龍王信仰是隨著佛教的興起而産生的,但是又與印度佛教中的龍王有很大差異。可以說中國的龍王是佛教道教雜糅的産物。道教引進佛教龍王並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龍王體系,稱諸天龍王、四海龍王、五方龍王等。具體例子:
  财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爲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爲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爲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
  财 《西遊記》中的四海龍王(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
  财 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
  财 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爲廣仁王,赤龍神爲嘉澤王,黃龍神爲孚應王,白龍神爲義濟王,黑龍神爲靈澤王。
  财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爲“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
  由于龍爲司水之神,凡有水之處,無論江河湖海,淵潭塘井均有龍王,職司該地水旱豐歉。于是大江南北龍王廟林立,成爲中國龍崇拜的重要一部分。
  關于龍珠由來的猜測:
  1.珍珠。我們知道水中的某些軟體動物會在貝殼內形成的圓形顆粒,因其有亮麗的光澤而被人們所喜愛,因而被稱作珍珠。既然水中的動物能生出珠來,作爲水族之長的龍,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棗這該是龍珠神話産生的一個基本思路。
  2. 來自于龍起源于鱷魚、蛇類的說法。既然鱷類和蛇類是卵生的,古人可能把鱷卵蛇卵當作一種“珠”。如果龍的形象來自于鱷和蛇之類的爬行類兩棲類動物,那麽龍珠就是龍卵,龍戲珠就是龍戲“卵”,表現了龍這個神物,對生命的呵護,表達了古人對轉承不息的生命現象的認識和理解。民間“吞珠化龍”的傳說爲這個看法提供了注腳:某少年割草(或打水)得一寶珠,此珠放到米缸漲米,放到錢櫃生錢。某財主知道後,帶人來搶珠。少年情急中將珠放到口裏,卻一不小心咽了下去。于是口渴求飲,缸水喝幹了,又去喝河水、江水。喝著喝著,頭上冒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變長出鱗棗化爲龍了。這樣的傳說廣泛地流傳于四川、浙江、廣東等地,從中透示出“珠”的珍貴,以及珠和龍生命相依的關系。
  3. 太陽。龍戲珠圖案,尤其是二龍戲珠圖案,其珠多有火焰升騰,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爲火球躍出海面。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太陽升起在海平面的場景,因此“火球出海”可以理解爲“太陽出海了”。古人眼中的四方神: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龍則是代表東方的神物。這樣看來,龍戲珠就有太陽崇拜的意思了,該是太陽崇拜和龍崇拜的交融。
  龍分雌雄,這是二龍戲珠的圖案比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雙方共同呵護、愛撫他們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陽解,就是雌雄二龍共迎旭日東升,讓燦爛的陽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龍對稱,龍體彎長,珠形滾圓,在構圖上也具有一種美感。
  4. 龍珠來自佛教中的寶珠。在佛教中,有一種寶珠叫摩尼珠,又稱如意珠。龍戲珠的形象是佛教東傳以後才出現的,在唐宋以前對稱的雙龍之間夾持的往往是玉璧或者錢幣圖案。我國唐宋以後,龍戲珠的出現,當與佛教有著淵源關系。

【龍與文化】

  龍文化的本質

  中國原龍最早曾一度起源于原始圖騰文化,但本質與主流卻不能簡單歸結爲原始圖騰文化。從“時代背景——具體內容——文化涵義——社會功能”這四個方面來看,中國的龍都與原始圖騰有重大差異,因而表現出以下本質特征:
  1.源于圖騰,超越圖騰
  中國的龍文化在現代中國絕非僅僅存在個別遺迹,而是依然保持強大生機,揚棄掉封建主義、神秘主義、專制主義的消極因素,中國龍文化在國家統一、民族複興中雖不能起到曆史上的那種主導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對中華民族有強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2.不是實物崇拜,而是文化創造
  圖騰文化本質上是原始社會的氏族文化,而中國的龍,最初形態的原龍,即産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後,這是中國原始社會的解體期,中華文明時代的起源期,後來是中華文明中國的龍,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種原型,但本質上並不是自然界中的現有實物,而是基于民族文化觀念的文化創造、文化符號。時代的形成期。
  龍文化的內涵
  中國的龍以東方神秘主義的特有形式,通過複雜多變的藝術造型,蘊涵著中國人、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觀念:
  第一層,龍的觀念 從中國龍的形象中蘊涵著中國人最爲重視的四大觀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的互主體觀;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
  第二層,龍的理念 在中國龍的形象、龍的觀念後面,包含著中國人處理四大主體關系時的理想目標、價值觀念,追求天人關系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陰陽矛盾關系的和諧,多元文化關系的和諧。
  第三層,龍的精神 多元一體、綜合創新的中國文化基本精神,這是中國龍形象、龍文化的最深層文化底蘊。王東認爲,發掘中國龍文化的深層內涵,有助于解決當代世界的一些文明沖突。

  龍與中國詩詞文化:

  黑潭龍
  【唐】白居易
  黑潭水深黑如墨,傳有神龍人不識。
  潭上駕屋官立祠,龍不能神人神之。 中國龍
  豐凶水旱與疾疫,鄉裏皆言龍所爲。
  家家養豚漉清酒,朝祈暮賽依巫口。
  神之來兮風飄飄,紙錢動兮錦傘搖。
  神之去兮風亦靜,香火滅兮杯盆冷。
  肉堆潭岸石,酒潑廟前草。
  不知龍神享幾多,林鼠山狐長醉飽。
  狐何幸?豚何辜?年年殺豚將喂狐。
  狐假龍神食豚盡,九重泉底龍知無?
  龍移
  【唐】韓愈
  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雄雌隨。
  清泉百丈化爲土,魚鼈枯死籲可悲。
  龍
  【唐】李嶠
  銜燭耀幽都,含章擬鳳雛。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
  帶火移星陸,升雲出鼎湖。希逢聖人步,庭闕正晨趨。
  驪龍
  【唐】唐無名氏
  有美爲鱗族,潛蟠得所從。標奇初韞寶,表智即稱龍。
  大壑長千裏,深泉固九重。奮髯雲乍起,矯首浪還沖。
  荀氏傳高譽,莊生冀絕蹤。仍知流淚在,何幸此相逢。
  龍潭
  【唐】韋莊 (有說爲“僧應物”所作)
  石激懸流雪滿灣,五龍潛處野雲閑。
  暫收雷電九峰下,且飲溪潭一水間。
  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曉日浸東山。
  回瞻四面如看畫,須信遊人不欲還。
  《詠龍》 唐《傳奇?蕭曠》
  亦知清戒守仙規,燕血塵埃豈嗜宜。
  自許身軀脫梭木,淹從螭蛟困拳池。
  爲虛化實是何日,棄甲成林會有時。
  已笑癡兒執凡鐵,驅雲駕霧奈何之。
  《詠龍詩》金廢帝完顔亮
  蛟龍潛匿隱蒼波,且與蝦蟆作混和。
  等待一朝頭角就,撼搖霹靂震山河。

【龍之王子】

  龍長子,名贔屭(bì xì),樣子像龜,善于背負重物,還喜歡文字,愛揚名,因此,讓它馱石碑。 
  龍次子,名螭(chī)吻,喜歡登高望遠,能噴浪降雨,因而它通常被裝飾在建築物的屋脊上,用以防火。
  龍之三子,名蒲牢,愛吼叫,喜愛音樂,因而它常被用來裝飾大鍾,做鍾頂的鍾扭。
  龍之四子,名狴犴(bì àn),樣子像老虎,是威力的象征,因此把它裝飾在監獄的大門上,用來威嚇罪犯。
  龍之五子,名饕餮(tāo tiè),生性貪吃,所以人們把它裝飾在食物的器皿上。
  龍之六子,名蚆嗄(bā xià),平日最喜水,所以它大都被裝飾在橋頭處,橋洞和橋欄等處。
  龍之七子,名睚眥(yá zì),傳說中它性情凶殘,愛爭鬥廝殺,所以它被裝飾在刀劍的柄上。
  龍之八子,名金猊,樣子像獅子,喜歡煙火,它一般被裝飾在香爐。
  龍之九子,名椒圖,樣子像螺蛙,善于封閉和保護自己,因此人們把它裝飾在大門上,用來守門。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麽,說法也不同。《中國吉祥圖說》謂:九子之
  1.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于琴頭;
  2.老二睚眥(yá zì),嗜殺喜鬥,刻鏤于刀環、劍柄吞口;
  3.老三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于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中名字,方框內的看成一個字,[蟲八][蟲夏]),又名XX(bi xi),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
  7.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屭(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諸神由來》一書說《升庵外集》記載龍之九子是:品質,形似龜好負重,即碑下龜;螭吻,形似獸,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蓋;蚣蝮,好立,站橋柱;椒圖,似螺蚌,性好閉,立于門首;金猊,形似獅,好煙火,立于香爐;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眥三個,恰爲龍之九子。
  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狻猊: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于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睚眥: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于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囚牛:形狀爲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彜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于鍾上,並將撞鍾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鍾,求其聲大而亮。
  饕餮:形似狼,好飲食。鍾鼎彜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爲裝飾。由于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于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爲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爲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狴犴: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于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屍貝: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裏,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霸下([蟲八][蟲夏]):又名贔屭,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爲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攻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龍生九子”的一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爲: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眥(yázì)
  老三嘲風(cháofēng)
  老四蒲牢(pú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贔屭(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負屭(fùxì)
  老九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另有說法爲:
  老大贔屭(bìxì)
  老二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蒲牢(pú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蟲八)(蟲夏)(bāxià)
  老七睚眥(yázì)
  老八狻猊(suānní)
  老九椒圖(jiāotú)
  有的說法還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一。

  龍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爲“龍頭胡琴”。
  龍生九子之二?睚眥
  睚眥,是老二,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遺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龍生九子之三?嘲風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爲: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于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龍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鍾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爲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爲鍾紐,而把敲鍾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鍾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龍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爲睜崍威武。
  龍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贔屭,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裏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爲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馱著,沈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只腳拼命地撐著,掙紮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迹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龍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龍生九子之八?負屭
  負屭,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曆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屭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爲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龍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禦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龍的精神】

  龍的精神: 龍的足,爲九州列土封疆, 龍的心,爲民族寄托希望, 龍的魂,爲華夏譜寫篇章, 龍的骨,爲中國鑄造脊梁! 滔滔黃河,滾滾長江, 是龍的血脈潺潺流淌; 夏商周漢,魏晉隋唐, 是龍的翅膀振振翺翔。 五湖四海,三山五嶽, 百萬裏方圓錦繡一方; 元明清後,建共和國, 五千年上下源遠流長…… 悠久的文明,令人神往, 美麗的傳說,淒婉感傷, 不朽的精神,深沈悲壯, 不敗的鬥志,奮發激昂! 盤古開天,女媧孕養, 龍的傳人代代成長, 後羿射日,誇父逐陽, 龍的子孫世世流芳! 八百裏長城,阻不住孟姜, 阻不住那百轉柔腸, 三千尺天河,隔不斷牛郎, 隔不斷那萬仞剛強! 動人的故事,源于質樸善良, 善良的民族,無愧禮儀之邦, 民族的傳統,皆爲溫良檢讓, 民族的性格,方爲無畏刀槍! 龍的故鄉,龍的精神萬衆傳揚, 龍的精神,龍的兒女熔鑄身上—— 無論是百年滄桑,無論是萬裏遠航, 誰也不會忘記我們的祖上炎黃! 晨風颯爽,夜雨瀟湘, 精心雕琢龍的模樣, 冬雪融融,春雷朗朗, 灑落飄揚人間萬象! 曆盡了無數雨雪風霜, 不斷譜寫著沁人篇章, 巨龍昂首于新的曙光, 世紀的鍾聲也爲之敲響!
http://baike.baidu.com/view/6392.html?tp=0_11

鳳凰>百度百科

  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亦稱爲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在西方神話裏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爲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爲“鳳凰涅盤”。如此周而複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爲鳳,雌爲凰,其總稱爲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征。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外形】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征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翺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1.2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今日所見關于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一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爲鳳,雌曰皇。”鄭玄注:“儀,言其相乘匹。”我們注意的是,在這裏,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一種象征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注:“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爲“偶”,即所謂“成(乘)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爲,這個“儀”字實當讀作“舞”字(儀、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于!予擊石搏石,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爲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大荒西經)《詩?卷阿》:“鳳凰于飛,翽翽其羽,亦傅于天。……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毛傳:“翽翽,羽聲也。亦,與衆鳥也。衆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衆多,是鳳與群飛。《白虎通》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衆多也。”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于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的曆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曆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個問題,正如對于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于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注意到,在商代殷墟(今安陽小屯一帶)甲骨文中曾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
  “甲寅蔔,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據于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于丙辰這天捕了五只鳳。“由于系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麽這條甲骨文是否只是一剛孤證呢?否。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
  “……歸生鳳于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史籍中,關于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于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于潁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征信。但恐怕我們也不能認爲,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征,有一個極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關于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注:“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于東方君子之國,翺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爾雅翼》解釋:“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嗓聲,椎也。鴛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禦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于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
  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爲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
  黃帝曰:‘于戲,允哉!朕何敢與焉?’于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于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于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荒誕成分。但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一源。關于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樸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爲仁,爲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爲義,爲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爲禮,爲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爲智,爲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爲信,爲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同顔色的一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于鳳的各種傳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翺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消遙遊》篇中關于“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一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針對《韓詩外傳》中關于鳳凰鳴叫的一系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一鳥之鳴,既以節足爲異,又複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于鳳凰的形態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一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爲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爲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于舞蹈。(鳳鳥別名“ ”,字從“ ”,徐鍇注:“ ,行步舒遲也。”)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存在過具有以上特征,而又爲先民所崇拜的一種鳥類呢?
  回答是,的確曾存在。
  ——這種鳥類,就是大鴕鳥。
  但是,關于鴕鳥與鳳凰關系更加重要的證據,是在考古學中發現的。1987年4月1日新華社消息:
  “繼內蒙古陰山岩畫之後,最近在阿拉善旗有新的發現。其中有一幅鴕鳥岩畫(地點在阿拉善右旗曼佐拉山中)”。
  在此之前(1976—1980),內蒙古陰山—狼山地區曾發現大批史前原始岩畫。位于狼山南麓格爾敖包溝(漢代逆方郡所在地)有一組古岩畫群。其中編號第13組中有一幅引人注意的岩畫(高1.28米,寬0.60米)。據岩畫發現者蓋山林教授報道:
  “這幅畫的畫面上方有兩只鴕鳥(Struthio)。其前有一無頭輪廓的人面像,下又有五只鴕鳥……右旁還有—人面,頭飾長羽。其下,有一馬鹿,尾上翅。鹿前足下又是一鴕鳥及一只動物。其間似有兩條被肢解的肢體。最下方,有一輪形,似抽象人面。”
  蓋山林教授指出:
  “鑿刻如此衆多的鴕鳥、人面,還有鹿、肢體等等,只能作一種解釋,就是這是一個娛神、媚神的場面。”
  那麽我們要問,這裏所祭禮的是什麽神呢?在同一地點發現的另一幅岩畫對于這個問題提供了解釋。那是一幅先民拜日的圖畫。
  “圖高042米,寬016米,在半山腰上。拜日者虔誠地站立在大地上,雙臂上舉,雙手合十過頂,朝拜太陽。被朝拜的圓圓太陽,高懸于天際。”
  除此之外,同一地點的岩畫中,尚有大量關于太陽神和羽人的形象。我們知道,鳳凰乃是中國的太陽之鳥。而《周禮》中記祭祀太陽的舞蹈,正是一種戴羽舞和執羽舞。由此可似看出,上述岩畫中同時出現鴕鳥、太陽、羽人以及拜日者,絕不是偶然的。在上古,鴕鳥實際上正是作爲太陽神之鳥而受到崇拜的。
  鴕鳥在中國瀕于絕滅的時間,大致可推定約在距今四千一六千年左右——這正是傳說中的黃、炎帝時期。這一時期以後,關于鳳鳥出現的報告,愈來愈趨于稀少。偶或出現,即被看作具有吉祥涵義的珍異。(參看前引《韓詩外傳》)
  實際上,從早期西周金文中所見關于“生鳳(中鼎)”的最後記載,到漢代讖緯家關于重新發現鳳鳥的傳說之間,有著將近兩、三千年的一段空白。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內,鳳凰的傳說,由上古以一種真實鳥類爲原型的動物圖騰,演變爲既有宗教意義、又具有政治意義的一種靈鳥神話。
  據古人記載,鳳凰有許多不同的品類。諸說不一,其中不少屬于秦漢後人的增飾附會之談。但其中比較著名者有四:

  1. 鸞鳥 2. 翳鳥
  3. 鵕鸃 4. 鸑鷟

  鸞鳥,在鳳凰的諸種異名中,可能是最爲人們熟知的一種。從語音上來說,“鸞鳥”與“玄鳥”具有共同語源。而古人所描述的鸞鳥形態,更是諸家說異。漢、晉小說中流行的說法,是把鸞鳥——玄鳥——青鳥視爲春神之使者,以及東王公與西王母的象征。
  又有一種說法認爲“鳳凰,青黑者鸞鳥。”但另一種相反的說法,卻認爲鸞鳥的形態是“赤色,五彩,雞形,鳴中五音。”(《藝文類聚?鳥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歸納者說認爲:
  “赤爲鸞之正色,而諸說各異。《禽經》:黃鳳謂之鸞。《春秋讖緯》引漢太史令蔡衡:凡象鳳者有五。多赤色者鳳,多黃者鵷鶵,多青者鸞,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鵠。”
  以赤色爲鸞鳥的正色,實際上是把“鸞”訓作“丹”(二字疊韻,古音相近通),從而認爲鸞鳥就是丹鳥。
  丹鳥,又稱丹朱、朱鳥、離朱,也都是鳳凰的別名。
  《山海經?南山經》:
  “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一般認爲,《山海經》一書結集于戰國之際,則《南山經》關于鳳凰的這種看法,似乎代表戰國時期人們的看法。
  據記載,被認爲是“鳳凰”化身的雞,名叫“金雞”,又叫“錦雞”,“赤雉”,乃是中國所特有,出産于湖南、四川、青海的一種美麗禽鳥。
  《水經注》“浪水”引《南越志》,認爲這種雞就是鵕鸃:
  “鵕鸃,山雞也。光彩鮮明,王色炫耀,利踞善鬥。”
  這種金雞在古代還有一個名稱叫“鼈”。《說文》:“鼈,赤雉也。”桂馥《義證》引《漢書》注:“其尾毛紅赤,光彩鮮明。”《山海經》:“少華之山,其鳥多赤鼈,可以禦火。”《昭17年左傳》:“丹鳥氏,司閉者也。”注雲:“丹鳥,鼈雉也。”
  這種鼈雉,實際也就是五方獸中南方“朱雀”的原型。
  鼈雉,又別名“華蟲”,在《尚書》種與龍對稱。(《尚書》:“日、月、星、辰,山龍華蟲。”注:‘華蟲,鼈雉也。五彩,故謂之華蟲。”)由此看來,與古人所謂“鳳凰”關系密切的禽類,並不是許多人所樂于想象的孔雀,卻是黑色的燕子與生存于中國中南部的這種野雞。
  李時珍林草綱目增詳細考察這種野雞雲:“鼈,《逸周書》謂之彩雞。又名錦雞、金雞。錦雞小于鼈,而背文揚赤,膺前五色炫耀如孔雀羽。此乃《爾雅》所謂天雞者也。二種大抵同類,而錦雞文尤燦爛如錦。或雲錦雞乃其雄者。”
  《淵鑒類函》引徐整《正律》中有一條極可注意的記載:“黃帝時代以鳳爲雞。”此一記載有一定的可信性。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鴕鳥——真風已不多見。可能正是在此時,雞成爲鳳凰的主要替身之一。
  實際上,唐宋以後的鳳凰圖,就是以錦(金)雞的形象爲原型,加以放大和增飾而産生的。
  《說文》有所謂“鳳出東方君子之國”的說法,實際這也是指雞。所謂東方君子之國,古代指東夷——朝鮮。而《本草綱目》引《別錄》:“雞生朝鮮平澤。”這表明古人認爲,朝鮮是家雞的起源地。《本草綱目》又記載:
  “朝鮮一種長尾鳴,尾長三、四尺。”“其雞也知時刻,棲也知晴陰。”“其羽焚之,可以致風。”“古人言雞能解邪,則雞亦靈禽也。”
  參照《三國志?魏志》:
  “馬韓國出細尾雞,其尾長五尺余。”
  我們可以知道,産于東方的長尾雞是漢代以後鳳凰的又一原型。
  雞之所以成爲鳳的替身,可能主要是由于它與太陽的關系——雞鳴日升。古代傳說,太陽所居扶桑樹上有天雞報時,其一呼鳴則天下雞皆鳴,從而破曉日出,因此雞成爲太陽神的象征。
  《易?說卦》:“離爲目、爲雉。”
  鳳皇,鸞鳥又名離朱。離朱即丹朱,而雞之古名亦叫“朱”。
  《爾雅》:“雞大者蜀。”蜀,又記作“朱”。
  《風俗通》:“呼雞曰朱朱。”《博物志》:“今世人呼雞祝祝。”另一方面,傳說山雞善舞,因而與鴕鳥一樣也是一種舞鳥:
  “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而無由。公于倉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異苑》卷三)
  更有趣的是,鴕鳥在古代語言中亦有雞名,稱“鴕雞”:
  “鴕雞昂首高可七尺,出忽魯莫斯國。長尾雞尾細而長,長六尺者出朝鮮。長五尺余者出馬韓國。”(《淵鑒類函》引《交廣志》)。
  了解鴛鴦與鳳凰的關系,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人在禽類中之所以特別鍾愛鴛鴦——常以其作爲愛情的象征,這與把燕子看作青鳥——高媒鳥,亦即報春和愛情之鳥的風俗,實際上具有共同的神話與文化淵源。
  我們再來考察一下甲骨文中的“鳳”字字形。在甲骨文中,鳳字蓋有兩個系統。第一系統爲古文“朋”字,另一系統音符從于“凡”字。根據《說文》,第一系統鳳字,顯然是象形文字。而第二系統鳳字,顯然是形聲字。
  我們可以注意到,此兩系統鳳字中,多數字體在形象上似乎都突出地描寫了風鳥那兩只很長的足腳。這一點,與鴕鳥的體型特征是吻合的。而與突出描寫翅羽的鳥字和隹字,則形成強烈對比。
  最後我還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鳳凰”一辭的本來語義,似乎就是美大之鳥。猶如動物中馬龍、龍馬是體大雄偉者的通用。
  綜上所述,鳳凰崇拜本來起源于上古石器時代的鴕鳥——太陽神圖騰。
  但在進入曆史時期以後,由于鴕鳥的滅絕和鳳凰的非圖騰化,關于鳳凰的傳說遂愈演而愈複雜。商周秦牧之際,燕子和金(錦)雞,曾先後成爲鳳凰的替身。但唐宋以後,鴛鴦、鶴、天鵝、鷹雕、孔雀,都曾與鳳凰發生或深或淺的關系。因之在同一語詞記號下,注入了語義不同的動物學意象。這種演變,也反映在曆代鳳凰圖的演變中。我們看先秦的鳳凰圖,多爲蛇頸高足,尚保留著鴕鳥的特征。而漢唐特別是明清以後,就逐漸發展爲以錦(金)雞的形態爲主體,飾有孔雀式羽毛的綜合形相了。
  最後,還應當指出,先秦出土的鳳鳥文物中,常見到一種形制極奇特的、背部有巨大鹿角的鳥。這種鳥在自然界中不會存在,其由來爲考古學界所不解。但如果我們注意到鴕鳥群隊中常溫伴有食草動物(鹿類)的習性,那麽這個鹿鳥合體的謎也就不揭自明。現代人常以爲我們的祖先是有幻想狂的神話編造者。而我對中國古代神話的研究卻日益使我深信,最高奇的神話也一定有其現實性的基礎,只看我們能不能通過理性的分析破譯之。在這個意義,神話不過只是遠古人類經驗的一種升華物。

  1.3鳳凰的象征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認爲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爲至高至大之意。
  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征,常和龍一起使用,鳳從屬于龍,用于皇後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盡管鳳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鳳」、「凰」常見于女性名。
  鳳凰被認爲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爲鳥中之王(盡管她是虛構的),有「百鳥朝鳳」之說。
  按陰陽五行之說,鳳色赤,五行屬火,是南方七宿朱鳥之象。另也爲中國民間指的四靈之一(《禮運》,龍、鳳凰、麒麟、龜)。
  在中國人的思想形態裏,“鳳凰”自古以來就是傳說中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之物,據說鳳凰能火中再生,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

  1.4鳳凰的考古

  鳳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後來與"龍"一起成爲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但它的産生卻一直是個謎。近年在湖南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出土的一個白色陶罐上,戳印有我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距今有7800年的曆史。這一發現爲揭開鳳凰"誕生"之謎提供了異常珍貴的實物資料,震驚了考古界。
  在湖南發現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並非偶然,湖南是我國稻作文化的故鄉,而鳳凰的誕生與遠古稻作文化密切相關,可以說,它原本就是稻作文化的産物。長沙大塘遺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鳳凰圖案,其鳳鳥口中即銜著禾苗。
  大量的文獻資料表明,在原始時代,中國南方稻作民族以"鳥"爲圖騰。這已爲學界所共識。去年我在湘中發現一張明代萬曆四十四年的圖卷,上面繪的裸體五猖、雷神,就是鳥首人身,手裏還握著一只鳥。這種人鳥合一的形象即爲典型的鳥圖騰崇拜産物--這說明在390年前,鳥圖騰崇拜觀念在湖南民間還很突出。至今湖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風雨橋上,還雕塑著鳥,這也可以看成是鳥圖騰崇拜的文化遺存。
  這種被原始人類視爲圖騰的鳥,古稱“丹雀”,又稱“陽鳥”、“鸞鳥”,與稻作文化起源關系密切。《拾遺記》卷一說:“(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所謂“丹雀”、“陽鳥”、“鸞鳥”,就是鳳凰神鳥的原型。《廣雅》雲:“鸞鳥,鳳皇屬也。”
  由于鳳凰文化深深植根于稻作文化之中,"和"也就成了鳳凰形象的基本特性,《山海經?南山經》雲:"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者天下安寧。"所以,鳳凰在民間自古就代表著和美、和諧與吉祥。
  “鳳凰”形象本身就是和諧觀念的産物。一方面,它是一個“二合一”的對立統一體,雄爲鳳、雌爲凰,表示陰陽調和、合和祥瑞;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多元和合體,是在鳥圖騰的基礎上,融合原始時代多個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征,集大成之美而成的。如《說文》就這樣描繪鳳凰形象的多元和合特征:“鳳之象也,鴻前麟後,鸛顙鴛腮,龍文龜背,燕頷雞啄,五色備舉。”
  在中國文化中,鳳凰形象不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類社會之“和”。鳳凰“五色”後來就被看成是維系古代社會和諧安定的“德、義、禮、仁、信”五條倫理的象征。如《山海經?南山經》說:“(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山海經?海內經》也說:“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
  在古代,鳳凰還用來指有德之人。主張“和爲貴”的大聖人孔子,便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被尊稱爲"鳳"的人。古代思想家老子曾以鳳凰來比喻孔子,據《莊子》記載:“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問曰:‘前爲誰?’對曰:‘子路爲勇。其次子貢爲智,曾子爲孝,顔回爲仁,子張爲武。’老子歎曰:‘吾聞南方有鳥,其名爲鳳,......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可以說,鳳凰文化的和諧理念涵蓋了自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鳳凰形象的這種"和"的特性,在有關鳳凰的成語中也被經常運用。湖湘遠古稻作文化孕育出了中國民間如此完美的和諧文化象征物,這是湖湘文化的和諧魅力之三。

  1.5楚文化的圖騰

  楚人尊鳳是由其遠祖拜日、尊鳳的原始信仰衍化而來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曆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漢代《白虎通》說,祝融“其精爲鳥,離爲鸞。”《卞鴉?絳鳥》注曰:“鳳凰屬也”。可見,祝融也是鳳的化身。楚文化遺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鳥身的圖案表明,正是楚國的先民們以“人心營構之象”經曆了對鳥的崇拜,由此開啓了我國傳說文化中“龍鳳呈祥”文化淵源的濫觴。從圖騰崇拜在氏族制時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點來看,鳳爲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爲本氏族的圖騰加以崇拜、尊愛便是必然的事了。
  鳳不僅是神鳥,而且還是楚族、楚國尊嚴的象征。楚人尊鳳的影響便透到各個領域。如在楚國的文物中,鳳的圖像、繡像和雕像不勝枚舉,楚人衣服上的刺繡圖案也是以鳳爲主要內容。此外,還有“鳳鳥雙連環”、“虎座鳳架鼓”、“鳳龍虎繡羅禪衣”等,楚國的鳳紋彩繪可謂千姿百態,無奇不有。
  
  1.6鳳凰華韻 

  在古代,鳳凰是尊貴、崇高、賢德的象征,含有美好而又不同凡俗之意,人們出于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把一些山川城邑以“鳳凰”命名。
  據有關的資料記載,在我國大陸上,當今有42座山叫做鳳凰山。它們的名稱由來,或者因其狀似騰飛、似蹲伏的大鳥;或者因古代神話、民間傳說而得名。這種重名之廣,是很少見的,可謂是“九州鳳凰多”,這些鳳凰山分布近二十個省,遍及全國各地區:
  遼寧省朝陽市、鳳城滿族自治縣
  浙江省杭州市、瑞安縣
  湖南省衡東縣、鳳凰縣、祁陽縣、平江縣
  陝西省延安縣、潼關縣、安康縣
  廣東省潮州市、增城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天峨、河池、宜山四縣市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自治縣、秀山土家苗族自治縣
  四川省成都市、西充縣、達州
  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唐山市
  湖北省京山縣、嘉魚縣、大冶縣、宣化市
  上海市松江區
  江蘇省武進縣、江寧縣
  福建省沙縣
  河南省新野縣
  雲南省蘭坪白族普米自治縣
  安徽省鳳陽縣
  黑龍江省蘿北縣
  江西省豐城市、修水縣、玉山縣
  貴州省鳳岡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等等。

  1.7鳳凰的文化定位 

  中國人民的吉祥觀念源遠流長,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快樂,向往和諧美好的情感願望。中國人民賦予吉祥物以道德、審美的涵義,通過藝術加工,使之深深打上民族文化的印迹。具體來說,中國的崇拜文化,影響最大的爲動物四靈龍、鳳、龜、麟。 鳳,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能在火中再生,它與龍一起構成了龍鳳文化。如同龍是封建帝王的象征一樣,鳳也成爲後妃的符瑞。鳳的形象廣泛出現在中國文化之中,經過藝術加工,更使鳳蘊含了很多浪漫主義的色彩。鳳爲中國古代動物四靈之一,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

  1.8鳳凰的原型

  鳳凰的動物學原型,衆說紛紜,一般認爲是個混合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何新1987年和2004年發表的「談龍說鳳」一書所列舉的證據和論證表明:龍的原型動物是大型爬行類,主要是鱷魚及巨蜥,鳳凰的原型動物是大型鳥類,主要是大鴕鳥。 上古三代以前,中國古陸氣候暖濕,此二類動物在中國大陸多所存在,舊石器新石器遺址都有鱷魚及鴕鳥化石鴕鳥蛋殼化石的發現。

  1.9關于鳳凰的典故

  1.梧桐棲鳳
  梧桐爲樹中之王,相傳是靈樹,能知時知令。《聞見錄》:“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作爲百鳥之王的鳳凰身懷宇宙,非梧桐不棲。《魏書?王勰傳》“鳳凰非梧桐不棲”鳳凰擇木而棲,後比喻賢才擇主而恃;鳳凰的這種君子風範在姜子牙、諸葛亮身上也能找到影子,他們在沒有遇到“梧桐樹”前寧願做一個平凡的釣者耕者。
  2.得鳳之象
  傳說中鳳凰死後還會再生,相傳能知天下治亂興衰,是我國曆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體現,是亂世興衰的晴雨表,成爲神學政治的“形象大使”,古人曾分出五個等級,以鳳凰的五種行止標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于是曆代帝王都把“鳳鳴朝陽”“百鳥朝鳳”當成盛世太平的象征。南齊?謝兆《永明樂十首》:“彩鳳鳴朝陽,元鶴舞清商;瑞此永明曲,千載爲全皇。”
  3.鳳求凰
  西漢辭賦作家司馬相如貧困之時,到四川臨邛尋訪好友縣令王吉,時有當地首富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馬在卓王宴會上當衆彈奏琴曲《鳳求凰》,以此挑動文君。卓文君在宴會廳窗外偷窺,見司馬相如容貌英俊,才華洋溢,當夜隨其私奔。後比喻男女相愛男子追求女子,也象征對美滿幸福的姻緣向往和歌頌。
  4.鳳還巢
  《鳳還巢》裏"錯中錯"兵部侍郎程浦告老還鄉,元配夫人所生之女雪雁,貌 醜陋;妾生女雪娥,美麗聰慧。程浦喜愛少年英俊的穆居 易,欲將雪娥嫁與他,夫人卻要先嫁親生女雪雁。程壽誕 之日,穆居易前來拜壽,被留宿書館。深夜雪雁冒雪娥名 去書館,穆居易見其貌醜,行爲不端,誤以爲受騙,連夜 憤然出走。
  程浦被朝廷起用,離家赴任。皇族朱煥然早就垂涎雪娥,乘機冒穆居易名來程家迎娶,夫人暗用掉包計以雪雁 嫁之。洞房之夜真相大白,二人好比啞子吃黃連--有苦難言。程浦平定賊寇,接雪娥到軍中,穆居易從軍也在此, 程浦又重提婚姻。穆記前事,堅決拒婚,但元帥與監軍強制主婚。洞房中,穆見雪娥貌美,驚喜異常,連連賠罪,誤會消除,花好月圓。 該劇是一出喜劇,由于誤會和"錯中錯"生發出一系 列妙趣橫生的情節。在情節結構上"留扣子"、"抖包 袱"等技巧的運用是相當成功的。"書房"一場,雪雁冒 雪娥之名深夜去糾纏穆居易,穆便認定雪娥是個醜女子, 這就"留扣子"埋下了伏筆。"洞房"一場,新娘子明明 是美如天仙的雪娥,穆居易卻執拗地認爲她是醜女子,不肯人洞房,厭惡而煩躁不安;主婚的洪公公等人則不知原因,疑神疑鬼。這種主觀和客觀的不諧調使産生了喜劇性,引起觀衆的笑聲,笑聲中椰榆穆居易正在"搬磚砸 腳"。等到"包袱"一抖露,帳簾揭開,誤會消除,意外 的發現使情節突轉,欣喜若狂的穆居易又急忙向受了委屈的雪娥賠禮,也引來觀衆的哄笑。正是"扣子"留得好, "包袱"抖得妙,喜劇性懸念才能緊緊抓住觀衆。 《鳳還剿》原名《陰陽樹》,又名《醜配》,最早由梅蘭芳編演。
  5.鳳鳴鏗鏘
  春秋戰國時期,陳國大夫懿氏占蔔把女兒嫁給陳曆公之子陳敬仲,他的妻子占卦 ,曰:“吉,是謂‘鳳皇于飛,和鳴鏘鏘,……五世其昌,並于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見《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和鳴,即雄雌聲音相和,響亮和諧,在此言夫妻必能和洽,後世強大無比。
  6.百鳥朝鳳
  黃帝即位,自覺天下太平,想親眼看看傳說中的鳳凰。爲此,他請教天老。天老回答:鳳凰顯形,乃是祥瑞的預兆,只有在太平盛世才出現。見到它一掠而過已是很不容易,如果能看到它在百鳥群裏飛舞那就是千載難逢的祥瑞了。黃帝聽後很不高興,他說:我即位以來,天下太平,爲什麽連鳳凰的影子都沒有看見?天老說:東有蚩尤、西有少昊、南有炎帝、北有顓頊,四方強敵虎視眈眈,何來太平?黃帝聽罷便率兵討伐,于是天下一統。他看見一只帶有五彩翎毛的大鳥在天空翺翔,而數不清的奇珍異鳥圍著它翩翩起舞。黃帝知道,這只大鳥就是鳳凰,也是他想看到的瑞象—百鳥朝鳳(《韓詩外傳》)。
  7.鳳鳴岐山
  《國語?周語上》上就有周朝興起之時,有鳳凰一類的鳥在陝西岐山上鳴叫的記載。而西周晚期的《詩經?大雅?卷阿》也有句曰:“鳳凰于飛,亦傅于天……鳳凰鳴矣,于彼高崗。”也是講鳳鳴岐山之事,因此西周之時將鳳鳥視爲神奇的吉祥生物,器物之上頗重鳳鳥紋。
  8.鳳凰涅盤 浴火重生
  《廣雅》:“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飛翔五百年後,負香木飛入太陽神廟中,于神壇上自焚,翌日雛生,已著毛羽,第三日羽翼已豐滿,辭廟主而飛去。《淮南子》天文訓雲:“火氣之精者爲日”鳳凰爲火精,是則鳳凰此鳥,在古時爲日之征象,原即所謂“金鳥”。在詩《女神》指一個新中國的誕生。
  《涅磐無名論》中的記載如下:“ 無名曰:夫至人空洞無象,而萬物無非我造。會萬物以成己者,其唯聖人乎!何則? 非理不聖,非聖不理,理而爲聖者,聖人不異理也。故天帝曰:般若當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離于色中求。又曰:見緣起爲見法,見法爲見佛,斯則物我不異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機于未兆,藏冥運于即化,總六合以鏡心,一去來以成體。古今通,始終通,窮本極末,莫之與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磐。經曰:不離諸法而得涅磐。又曰:諸法無邊,故菩提無邊,以知涅磐之道,存乎妙契。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則物不異我,我不異物,物我玄會,歸乎無極,進之弗先,退之弗後,豈容終始于其間哉!天女曰:耆年解脫,亦如何久。”
  9.鳳毛麟角
  “鳳毛麟角”,常用不比喻難得的傑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寶。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東晉將軍桓溫也以“鳳毛”一語稱贊丞相王導的第五子王敬倫:“敬倫風姿似父。桓公望之曰:‘大奴固有鳳毛。’”麟,麒麟,傳說中的神獸。“麟角”,和鳳毛一樣,也形容少而珍貴。“北史?文苑傳序”:“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現常用來比喻難得的傑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寶。
  10.鳳凰來儀 有鳳來儀
  鳳凰飛來起舞,儀態優美。古代用以比喻吉祥的征兆和祥瑞的感應。《漢書?王莽傳上》:“甘露從天下,醴泉自地出,鳳凰來儀,神爵降集。”《尚書?益稷》:“《蕭韶》九成,鳳凰來儀”《三國演義》第八十回:“自魏王即位以來,麒麟降生,鳳凰來儀。”
  11.吹簫引鳳
  春秋時代,秦穆公費盡心思爲女兒弄玉物色足以匹配的如意郎君,某日弄玉夢見一少年騎鳳吹簫,秦穆公乃派人尋找吹簫少年,知吹簫少年名叫蕭史。秦穆公非常欣賞蕭史的才華,便把弄玉許配給他。蕭史和弄玉婚後幸福美滿,因蕭史是天上神仙,不能長留人間,于是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雙雙飛上天去。後以“吹簫引鳳”來喻示著簫管樂律方面的極致。
  鳳凰有個傳說:浴火重生。相傳在五百年前,有一種神鳥,集香木自焚,然後從死灰中複活,美豔非常不再死,是以,稱爲不死鳥,也就是鳳凰。關于鳳凰還有一說,說鳳凰是死神的使者,負責勾走人的魂魄,好人升天,壞人入地。現在在部分迷信地區還流傳著“鳳凰勾魂”的傳說
  12. 百鳥之王
  朱雀鳳凰是神鳥,百鳥之王,古人說,雄的叫鳳,雌的叫凰。以後,鳳凰合稱;再以後,龍鳳相配,鳳便成了宮廷後妃的代稱。根據神話傳遞,鳳是在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山海經•大荒西經》提到有一種五彩鳥,有三種名稱,叫皇鳥、朱雀及鳳鳥。
  《山海經•南次三經》記載一種鳥,樣子像雞,有五彩的花紋,叫鳳凰。說明鳳凰的形象一開始便是很美麗的。以後,它也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身、燕子的下巴、雞嘴。(見《淮南子•覽冥》)非梧桐不棲息,非竹實不吃。(見《詩•大雅•卷阿》)它自歌自舞,見到它意味天下太平。爲群鳥之首,追隨者以萬計。鳳凰死在一座山上,群鳥每七、八月到這裏來吊念它,過十七、八天才散去,故此山叫"吊念山".(見《水經注異聞錄•鳥吊》)鳳是百鳥風采的結合與升華,它的原形不外是陽鳥、鷹、孔雀和雞四大類。 中國北方民族對禽中之王——鷹很崇拜。
  鳳的定型化和規範化,是在遼、金、元以後,使我們原以雞、雀爲基本形態的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那一對強勁的翅膀,鷹姿突出。我們現在在藝術品上常見的鳳,實際是清代以後的形象,集雉尾、雞身、雞冠、鷹目、鷹爪、鷹頸、孔雀翎、鴛鴦羽等于一身。它的基調不似龍那麽恒久、穩定。玄武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蔔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蔔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袓先,將答案帶回來,以蔔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後,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蔔即「其蔔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它和其它三靈一樣,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變成的:鬥、牛、女、虛、危、室、壁。而古時後的人對玄武它的解釋有以下的數種,「玄武」即龜。《禮記?曲禮上》雲:「行,前朱鳥而後玄武。。。」「玄武」乃龜蛇。《楚辭?遠遊》洪興祖補注:「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玄武」爲蛇合體、龜與蛇交。但玄武被後世的道士們升級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別于其它三靈。其它的青龍和白虎,只做了山廟的門神,而朱鳥就成了又天玄女。
  13 鳳止阿房.
  先說民謠兩句:“一雌一雄,雙飛入紫宮”
  “鳳皇鳳皇,何不高飛還故鄉?無故在此取滅亡?”
  再說個傾國滴美男子:
  前秦當初幾乎統一了北方,吞並前燕後,燕國主無奈下只有把親生兒女清河公主和王子慕容沖做爲禮物入宮。 二人同時被納,寵冠後庭,王子落難成孌童。話說當時,鳳皇年僅十二歲。
  所以才有有民謠曰:“一雌複一雄,雙飛入紫宮。” 三年後,慕容沖漸長大,因王猛勸說,苻堅才婉痛讓遣出宮任平陽太守。 直至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敗于東晉,慕容沖、姚萇等在阿房城揭兵而起攻之,他揮刀雪恥,勢如破竹一舉在阿房城繼位,稱威皇帝。
  然後說他和鳳凰的關聯:
  巧的是阿房處處都是梧桐翠竹。傳說中的鳳皇看到梧桐,常落下來休憩,食竹填腹。 更有說,鳳凰棲梧,焚之涅磐. 三載的恥辱換來的是,血洗長安.所以,阿房的遍地綠萌,引來的是火鳳. 且,慕容沖的小字,名曰:鳳皇. “鳳皇”即是“鳳凰”的通假寫法。

  1.10鳳凰的傳說

  1、 相關的神話傳說最早是流傳于東方,因此有東方神鳥、長生鳥之稱。
  西方神話傳說中亦有關于神鳥的敘述。郭沫若所作詩歌《鳳凰涅盤》中的鳳凰,即指西方傳說中的phoenix。
  古埃及傳說認爲,鳳凰和鷹一般大小,全身長有金色的羽毛,閃閃發光光的翅膀、斑斕的外表、鳴聲悅耳,能給人降福添壽;同時認爲世界上只有一只鳳凰,而壽命爲五百年。在臨死之時,鳳凰會采集芳香植物的樹枝、香草築成一個巢,然後點火自焚,在熊熊火焰中,一只幼鳳凰誕生了。新生的幼鳳凰就將老鳳凰的骨灰裝進藥蛋中,在蛋上塗上防腐的香料油,帶著它飛到太陽神那裏,由太陽神將它放在太陽廟的神壇上。
  以上所指的“鳳凰”,與中國傳說中鳳凰有一定差別。西方傳說中的鳳凰與鷹相象,而中國傳說中的鳳凰更近似于孔雀的形象。
  2、 要談鳳凰的起緣離不開龍,從出土的各種動物化石中,從未發現過龍和鳳的化石標本。那麽,龍鳳到底是怎麽來的呢?相傳,軒轅黃帝統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個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黃帝打算制定一個統一的圖騰(類似現在的國旗,或者說是國家的標志)。在原來各大小部落使用過的圖騰基礎上,創造了一個新的圖騰——龍。
  那麽鳳凰又是怎麽來的呢?“龍”的圖騰組成後,還剩下一些部落圖騰沒有用上,這又如何是好呢?黃帝第一妻室嫘祖是一位絕頂聰明的女人,她發明了養蠶,給黃帝制作了衣冠,發明創造了許多東西。嫘祖受到黃帝制定的新圖騰的啓示後,她把剩余下來各部落的圖騰,經過精心挑選,細心端詳,也仿照黃帝制定的龍的圖騰的方法:孔雀頭,天鵝身,金雞翅,金山雞羽毛,金色雀顔色……組成了一只漂亮華麗的大鳥,嫘祖叫來黃帝另外三位妻室征求她們的意見,方雷氏是個有心計的女人,她對嫘祖說:“姐姐,你組成的這只大鳥像只美麗的大公雞,可就是個單身漢,水中的鴛鴦還是成雙成對呢?”一席話提醒了嫘祖。當時,彤魚氏,嫫母也齊聲叫好,都說方雷氏說的有道理。她們姐妹四人,一齊動手,把剩余下來的,沒有用到‘龍’圖騰上的其它小圖騰,很快地組成了另一只華麗的大鳥。正好和嫘母組成的大鳥配成一對。可是,把它們叫什麽名字呢?這下可把黃帝四位妻室都難住了。最後,她們還是請來老謀深算的風後、造字的倉頡。叫他倆給這兩只大鳥取個名字。風後看罷,哈哈大笑說:“黃帝制作了一條‘龍’,世界上各種飛禽走獸中找不到它,你們四人又制作了兩只大鳥,空中飛翔的鳥群中也找不到它。這就成爲世界上最珍貴的吉祥物”。倉頡全神貫注,一直在詳細地觀看這兩只鳥,一句話也沒有說。直到嫘祖問他時,倉頡把早已在腦子想好的名子脫口而出地說:我看就叫‘鳳’和‘凰’。鳳代表雄,凰,代表雌,連起來就叫鳳凰”。

  1.11其他解釋

  1、鳳凰 (孫皓) 鳳凰(272年-274年)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君主吳末帝孫皓的第五個年號,共計3年。《三國志?吳書三》:“西苑言鳳凰集,改明年元”。
  2、鳳凰 (李金銀) 鳳凰(370年八月-九月)是東晉晉廢帝太和年間四川地區農民起義首領李金銀、李弘自立的年號,共計2個月。《晉書?廢帝紀》作九月反;《資治通鑒》作八月反,九月平。 3、鳳凰 (張大豫) 鳳凰(386年二月-十一月)是東晉時期張大豫在涼州自號撫軍將軍,涼州牧所自立的年號,共計10個月。
  3、鳳凰縣,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http://baike.baidu.com/view/13935.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4,831) | 回應(3)|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展題 |
此分類下一篇:蛇蛇碩言
此分類上一篇:兔寄明月

阿楨
有關龍的電影

龍珠:進化 Dragonball:Evolution (2009)
龍之戰 D-War (2007)
紅龍 Red Dragon (2002)
龍騎士 Eragon (2006)
龍戰 Chasseurs de dragons (2008)
龍與地下城 Dungeons & Dragons (2000)
龍之心 Dragonheart (1996)
龍刀奇緣 DragonBlade (2005)
魔幻屠龍 Dragonslayer (1981)
魔殿屠龍 Moh din tiu lung (1984)
龍之心2 Dragonheart: A New Beginning(2000)
阿芝臺克暴龍 Tyrannosaurus Azteca
裏克?漢森:龍之心 Heart of a Dragon
鬥變色龍 Dou Bian Se Long (1996)
駝龍 The Hunchbacked Dragon (1948)
恐龍帝國 "Dinotopia" (2002)
尋龍奪寶 The Last Dragon: Search for the Lost Pearl (2009)
新神龍傳奇 Dungeons & Dragons: Wrath of the Dragon God (2005)
神龍再現 Stanley's Dragon (1994)
神龍之手 Hands of the Dragon (2009)
喬治與龍 George and the Dragon (2004)
魔龍大浩劫 Dragon Fighter (2003)
夜行神龍電影版 Gargoyles: The Heroes Awaken (1994)
夜行神龍 "Gargoyles" (1994)
哥斯拉大戰超翔龍 Gojira tai Megagirasu: Jî shômetsu sakusen (2000)
戰龍哥斯拉之真假對決 Gojira tai Biorante (1989)
猛龍複活 The Lost World (2001)
與龍同行 Walking with Dinosaurs (1999)
翼龍 Q (1982)
暴龍再生 The Lost World (1998)
翼手龍 Pterodactyl (2005)
武士屠龍 Hercules (1983)
龍之根 Son of the Dragon (1992)
紅龍傳說 Sekiryû no onna (2006)
魔法龍帕夫 Pufnstuf (1970)
喬治與龍 Georgie and the Dragon (1951)
世紀對神榜 Clash of the Titans (1981)
怪獸大決戰 2001 Yonggary (1999)
魔宮奪寶奇兵皇冠大寶蕆 Tesoro de las cuatro coronas, El (1983)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8792184
2010-04-20 13:29:45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6 02:22:22
阿楨
龍不再翻譯為dragon?大陸擬正名「loong」 專家揭原因 2024/02/11 中時

甲辰龍年到,不少大陸網友曬出龍年活動照片,卻出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很多「龍」的英文不再翻譯為dragon,而是「loong」。loong典出何處?dragon不能用了?「龍」究竟應該怎麽翻譯?帶著這些問題,陸媒採訪了海內外多位專家、學者,挖一挖dragon的歷史梗,看看loong的背後是怎樣的語言新「國潮」。
《澎湃新聞》報導,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院長彭萍教授介紹,19世紀初,英國傳教士馬什曼在自己的著作裡提到了中國的龍,當時的注音用的就是「loong」,但他後面解釋的時候依然使用了「dragon」這個詞。
彭萍表示,在馬可波羅的東方遊記裡就有dragon這個詞,從外形上觀察,馬可波羅認為中國建築上的龍和西方的dragon這個詞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後來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出了史上第一部《華英字典》,裡面就將龍譯為了dragon。這部《華英字典》的影響非常深遠,dragon這個詞一直延續了下來。
事實上,中國龍的形象非常正面,是一種幫助人類的動物,在西方卻幾乎都是負面的。幾位對中國文化比較了解的西方學者這麽區分「dragon」和「龍」的內涵,總結來說西方龍是口吐烈焰、巨翅長鱗、烈性如火,形象負面;中國龍為馬頭、鷹爪、魚鱗、鹿角、蛇身、沒有翅膀,代表好運吉祥。
另外,還有版本取了公約數,出現了「ChineseDragon」。最新版的《牛津英語詞典》更新了「龍」的英文翻譯,收錄了詞條「Chinese Dragon」(中國龍)。2005年11月,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評選結果公開,原來呼聲最高的龍落選,「譯龍問題」進入公眾視野,這裡面就存在「龍」與「dragon」在國際傳播上的誤解。
2024-02-13 02:27:5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