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霍金斯在影壇上素有「戲精」之稱,食人魔又是心理諮詢專家的李克特教授這個角色在導演用心的塑造之下,在一出場就有嚇死人的氣勢;當克萊莉絲首次到隔離著他的禁閉室去看他時,我們可以從鏡頭中看到克萊莉絲,但卻也可以從玻璃中的反射清楚的看到李克特教授的樣子,梳得整齊的頭髮、銳利的眼神,坐在他的牢房正中央,然後慢慢的看著她,叫出她的名字:「Cla--Rees」,那聲音表情便是他一切恐怖的基礎,從那聽起來讓人「起雞母皮」的聲音中,觀眾和克萊莉絲同時見識了李克特教授的恐怖魅力,雖然安東尼霍金斯在片中露面的時間大約只有25分鐘,但在這短短的廿五分鐘內,他卻不浪費一秒鐘的將李克特教授最精彩的一面表現出來,成為影史上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危險人物。」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
導演: 喬納森•戴米
編劇: Thomas Harris / Ted Tally
主演: 裘蒂•福斯特 / 安東尼•霍普金斯 / 斯科特•葛籣 / 安東尼•希爾德 / 布魯克•史密斯
見習特工克拉麗斯(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飾)所在的城市發生了一系列專剝女性皮的命案。克拉麗斯奉命前去訪問被收監的精神有問題的精神病學家漢尼拔博士(安東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飾),以獲取罪犯犯罪心理資料。漢尼拔要求克拉麗斯說出個人經歷供他分析以換取他的協助。克拉麗斯的思維完全不是博士的對手,臨陣敗走了。
又一名女子被殺,一人被綁架。今次被綁架的是參議員的女兒,克拉麗斯只得再次找到漢尼拔,漢尼拔給了克拉麗斯一些提示,他們的提示被漢尼拔的醫生聽見,醫生立功心切,對漢尼拔實行嚴刑逼供,但漢尼拔什麼也沒透露。
克拉麗斯在漢尼拔的提示下,一步步向兇手逼近。
《沉默的羔羊》鏡頭分析、運用及其它 2009-07-19
這是一篇若干年前學生時代的作業,有部分刪改。而且本人對於《沉默的羔羊》的攝影分析帶有許多比較強烈的個人感覺和想法,也許有很多地方有錯誤或者是片面或幼稚,各位看官在閱讀時請保留好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接觸沉默的羔羊還是在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在校園的閉路電視臺上,那時候只是單純的看故事發展,然後自己沉浸在恐怖和懸疑的氣氛中大呼過癮。後來大約是一年後我買了一張《沉默的羔羊》的DVD後才開始真正的去品位這部作品。這部作品我每年都要看一到兩次,但是我不會感覺膩味,而且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新發現。
本片是根據美國暢銷偵探懸疑小說家湯瑪斯•哈裡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他寫了一系列以變態吃人狂漢尼拔•萊特博士為主角的小說,按照出版順序分別為《紅龍》(Red Dragon),《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以及《漢尼拔》(Hannibal),而目前他的最新作品《漢尼拔前傳》(Hannibal Rising)也已經出版,並且改編成了電影。
說到改編成電影,《沉默的羔羊》儘管是漢尼拔電影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湯瑪斯第一部被改編的小說應該是80年代末的《紅龍》,但是影片的名字卻叫《人獵》(Man Hunt),導演就是後來拍《盜火線》(Heat)的邁克爾• 曼 (Michael Mann),這部作品的成功程度並不亞於我們所熟知的漢尼拔系列。
回歸到我們所要分析的這部片,《沉默的羔羊》應該算是1991年美國最成功的電影了,到目前為止,它獲得了大小電影節裡的三十一個獎項和二十九個提名,其中包括了1991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以及劇本改編獎。在本片的獲獎和提名資料中很可惜我並沒有發現攝影方面獲得過任何獎項和提名,但是這並不阻止我對本片在攝影上成就的欣賞。
其實我最早並沒有注意到本片在攝影上有任何出彩之處,後來在2006年春節期間我在重溫本片時,我卻發現本片在攝影上有有別於其他作品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本片作為分析案例的原因之一。
首先,讓我來介紹一下本片的攝影指導。Tak Fujimoto (塔克• 藤本,原名為Takashi Fujimoto,藤本隆),日裔美國人,目前屬於好萊塢准一線的攝影指導,他出道的時候擔任了一些小製作的操機員和攝影指導,他正式步入事業正規應該是在1977年,當時他參加了《星球大戰四 - 新希望》(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的拍攝,作為第二攝製組的攝像師。隨後他在好萊塢拍攝了不少電影,同時也拍攝了些電視劇,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除了本片之外,他還擔任了《費城故事》(Philadelphia)的攝影指導,最近的新作品包括《第六感》(The Sixth Sense),《天兆》(Signs),《最終剪輯》(The Final Cut)和同是由本片導演約拿坦•迪梅(Jonathan Demme)所指導的重拍片《滿洲候選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下面將通過某場的鏡頭舉例來分析本片的攝影風格以及鏡頭內所包含的深層意義以及鏡頭用意。
因為我曾經讀過部分《沉默的羔羊》的小說,所以對主角克拉麗斯•史達琳的性格和背景有部分的瞭解。主角在生活中是一個刻苦的女孩子,她的父親是名員警,可是一次在執行任務的時候被歹徒槍殺了,她心中便有了為了為父親報仇的念頭,同時也造就了她孤膽堅毅的性格。後來她通過努力學習,最終成為了FBI學院的一名學生,並且保持著優秀的成績。本片的第一個鏡頭的起幅是森林中眾多落光樹葉的樹,隨後鏡頭從高出開始向下搖,主角從遠景跑步入畫,一直從遠景跑到近景,一個長鏡頭。這樣一個節奏感覺比較緩慢的鏡頭在氣氛上是一個很好的營造,空曠而且寒冷的森林,都讓人感覺到不安。主角一個人在這樣的森林中跑步是角色性格或生活狀態的展現:她很努力,但同時很孤獨,可是隨後卻將主角充滿了整個畫面,而節奏也忽然加快,給人又是堅毅的感覺,這很符合原著小說中對史達琳的描寫。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交代人物狀態和性格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它可以使得觀眾更快的進入角色狀態。
在行為科學部內,影片呈現出了一個斯坦尼康跟拍的長鏡頭,主角滿身是汗的身著著FBI學院的校服不斷地與西裝革履的探員擦肩而過,在視覺上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在穿著上和狀態上的差異,突出明確了主角的身份,此外,這種強烈的視覺對比也製造了一種緊張或壓抑感,主角並不知道長官為什麼要見她。
有調度的長鏡頭在本片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但在記憶中美國對長鏡頭卻不怎麼感冒,我所唯一記得的愛玩長鏡頭的美國導演就是大導演德•帕拉瑪(Brian De Palma)了。
作為本片中相對比較重要的場景——漢尼拔博士所在的牢房,當主角第一次進入時,攝影師藤本使用了一個近乎360度原地旋轉的主觀鏡頭:此鏡頭起幅是三台監視器,分別是漢尼拔的牢籠;正在上樓梯的巴爾的摩精神病醫院的主管奇頓醫生以及漢尼拔牢籠外的走道。隨後是一名荷槍實彈的警衛在檢查槍械,落幅則是一名告誡主角注意事項的工作人員。
關於這樣的主觀環視鏡頭在影片中還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FBI學院內的搏擊課上,主角拿著防護墊,而其他人則戴著拳套站在周圍輪流擊打。教官不久後把主角叫出去,這時候再次出現了近乎360度的環視鏡頭,但這個鏡頭和上個鏡頭不同,在這個鏡頭裡我們看到許多男性學員戴著拳套站在她周圍,而主角的女伴也戴著拳套站在一邊。我的感覺是導演與攝影師在有意識的突出主角的特殊性,與周圍其他學院的對比,一名女性學院卻承擔了一個本應該是男性學員的職責,這場戲的最後一個鏡頭是大全景,我們看到拿防護墊的女性學員只有主角一個。
還有一個鏡頭出現在村殯儀館驗屍的那場中,不過這個主觀環視鏡頭沒有前兩個鏡頭有那麼大的旋轉幅度。這個鏡頭的拍攝對象是村裡的員警,主要是表現那些男警官對一個女探員的神態反應。
從以上這三個鏡頭,我的感覺是,這種主觀環視鏡頭可以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通過設置設計來清楚的展現周圍環境甚至是場景外的事物,同時也可以表現周圍人的反應以及主觀者的內心狀態。而主觀者的內心狀態展現的前提是出現周圍環境的襯托。儘管這裡所論述的主觀環視鏡頭,是一種大運動幅度的主觀鏡頭,但是個人認為這種鏡頭與普通的主觀鏡頭還是有許多不同的,一般的主觀鏡頭的鏡頭運動幅度不如這種主觀的環視鏡頭大,視野具有相當的局限性,在環境表現上就差了不少。而且在內心狀態方面,一般的主觀鏡頭由於視野的局限性無法呈現周圍的環境,從而就無法反應主觀者的內心狀態。另外一個關於大運動幅度的主觀鏡頭運用成功的例子就是由岩石•強森(Johnson the Rock)所演出的影片《毀滅戰士》(Doom)。
影片很多鏡頭的運用都是為了營造一種既懸念又可怕的氣氛,比如女主角第一次進入漢尼拔博士的牢房時和進入莫菲“小姐”所租的倉庫時所採取的是主觀鏡頭與第三人稱鏡頭不斷切換的方式。如果分析觀眾的心理,我們不難發現,觀眾有想看到所發生一切的欲望,如果看不到,他們會產生恐懼、緊張或者神秘感,這就是為什麼往往在恐怖片或懸疑片當中,導演和攝影都會採取縮小畫面可見區域的方法來控制觀眾心理,如希區柯克的經典影片《精神病患者》(Psycho)中最經典的浴室殺人段落一樣,希區柯克(Hitchcock)在那個段落中運用了大量的大特寫來展現那場謀殺,觀眾所看到的都是整個謀殺過程中極小的一點,而無法看到謀殺過程的全貌。正如所述,這個方式也在影片最後高潮水牛比爾家中的追逐動作部分的得到了運用。我還注意到影片在水牛比爾第一次登場時,畫面控制在水牛比爾的眼睛部分,不僅達到了恐懼感和神秘感,同時也有一種壓迫感,符合場景所製造的氣氛。
物品也是攝影可以借用到的元素。我想起了在驗屍過程中女主角在往指紋刷上沾墨水的那段,鏡頭一開始是對準她的手部的,而後鏡頭向上搖,一直搖到一塊玻璃上,而玻璃映射出她的臉,她的表情看上去感到十分害怕。很多時候,借用周圍的物品來表達人物的心理是一個不錯的手段。這個鏡頭中鏡子是作為她內心裡的真實寫照而出現。關於鏡子在影視攝影中的攝影,我曾經參加過一個學生聯合作業,故事大概是說一個在租碟店工作的男孩子和一個在理髮店工作的女孩子互相喜歡上了,可那女孩子卻被一個公司老總看上,那個公司老總經常去光顧理髮店,而因為現實的壓力,女孩子跟老闆在一起了。那女孩子與老闆的戲大部分是在理髮店裡的鏡子中呈現的,代表著他們不真實的情感。
這部電影大量的使用了長焦距鏡頭,本片的兩名主角都是學習心理學的,固然會在心裡互相角力,這個時候的兩人的表情和神態都相當微妙,而兩名演員的表演功底完全可以將這些微妙的細節展現出來,任何一絲神情上的變化都可以說是代表著整個角色內心的變化。
《沉默的羔羊》中大量的在漢尼拔和史達琳的對話過程中使用長焦距鏡頭所拍攝的人物大特寫,尤其是漢尼拔的大特寫更是擁有大部分比例。大特寫使人物佔據畫面的主體,強調了人物同時又放大了所要突出的神態細節。使用長焦距鏡頭拍攝還可以還原人臉部的透視正確比例。
當主角第一次出現在圖書館外時,攝影師運用長焦距鏡頭進行拍攝,前景是正在接受記者訪問的巴爾的摩精神病醫院主管奇頓醫生,而後景是剛剛被奇頓醫生耍了的女主角。鏡頭開始前景是實的,景深很小,而後女主角入畫走近,焦點便對準了女主角,隨著女主角的出畫,焦點又實回到奇頓醫生上,這不僅是為了突出拍攝的主體物件,同時也給這個場景劃分了兩個表演區域,這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表演區域其實是有關聯並且互相影響的,兩個人的關係很自然的通過這個鏡頭表現了出來。這個鏡頭啟發了我不少,我認識到關於通過焦點的變換也可以成為一種表現手法,表演區域的劃分可以不再通過構圖或者置景來劃分。
下面談一談關於《沉默的羔羊》中的其他部分。
關於光在本片的運用,其實不僅要達到提供足夠光度照明的作用,還得打得好看並且具有一定的內涵,例如有時候單靠光就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物的性格,單靠光也可以烘托氣氛甚至是敘事。
在機場漢尼拔與議員見面時,影片有意識的使用閃爍的警燈所閃出的燈光印在醫院和漢尼拔的臉上,一方面議員想體現一種權威和威嚴,但同時不斷閃爍的藍紅燈光又不斷的出現又消失,也反映出議員煩躁不安的心情。
再舉一個例子,當女主角和她的女伴知道漢尼拔逃跑的消息後,他們在屋內只開了一盞檯燈,景深出一片黑,緊張、壓迫感和害怕感不言而喻,而當女主角認真分析了漢尼拔並不會找她報復後,下個鏡頭這間房就是滿屋透亮了,所以我認為在某些程度上光可以敘事。
但本片在光的方面有一個“多多少少的敗筆”,就是當員警進入關押漢尼拔的房間內時發現自己的一個同事被懸掛在鐵籠子上呈天使狀,可後面的燈卻很明顯是為了好看而打,完全忽略了正常的生活邏輯,顯得相當做作。
在IMDb中,本片拍在全球250佳片的第二十七位,可見其地位以及無論是在商業上的還是藝術上的成就。《沉默的羔羊》在我看來,攝影方面真的相當獨特,它融合了許多有深度和想法的鏡頭在裡面,而作為一部商業電影,很難找到類似在各個方面都如此優秀的影片。
那個稍微搜了些我所說的那些鏡頭的圖片,大家可以在
http://moviefilm.blogbus.com/logs/42635324.html
看到配圖
好專業啊
話說剛看電影覺得沒小說過癮
這麼著
我外行了
再看看得
其實先看小說再看電影是個會影響判斷電影的,
我之前看過一些小說改的電影,先看小說再看電影,但我發現我的評價都不好,但周圍沒看過原著的人都覺得電影不錯,不知道為什麼
相比較畫面來說
文字更能給人想像空間的說?
對我來說是這樣的
沒受過訓練,對畫面的解讀能力有限
想想,先看《藍宇》後看《北京故事》感覺好很多
跟你說的一樣
我覺得跟第一印象有關吧
文字的彈性大 讓人的想像空間更豐富
而改編電影則是通過畫面來表達
可能跟自己心裡所想的有出入
所以感覺電影改編沒原著好吧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15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