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1-29 11:17:10| 人氣2,406|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 / 給台北的情書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今早瀏覽『非死不可』facebook,看到作家張鐵志轉貼的一則聯結,在此與各位分享:

 ▲ 張鐵志::

這兩年接觸許多中國和香港朋友,從他們口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在他們眼中是如此美好。這篇文章當然很典型,但他寫到一句話很有意思:「他們有一種自在」,而不久前一群香港中大師生來找我時也有人說同樣的話,說去住民宿還是買東西都覺得台灣人有種「自在」。然而,這種自在是何時出現的呢?又是什麼原因呢?

 http://lazylife.org/2012/01/18/2650

 


 

給台北的情書

大選那天,下午四時截止投票,計程車開動,往桃園機場奔馳,途經總統府,市面平靜。五時到達機場,商店裡的電視畫面直播點票結果,馬英九開始領先。晚上八時四十分抵港,回家路上查看即時新聞,嬴了。

十九歲那年第一回到台北。如同許多香港人,台北是我遊人身份的初戀。朋友們愛往台北小旅行,每年幾乎一兩回,我沒法參加,卻也已經第四五回到台北去。跟姑姐和妹妹,跟老姊妹,跟先生,跟好朋友……似乎曾否同遊台北也成了親密指標之一。

 

兩年還是三年間,這一回再訪,竟然對台北有了很不同的感受。也許是

台北變了。也是自己變了。更加因為,香港變了。

 

昨讀報,平常不太讀副刊,倒是不經意讀到高慧然寫一名失落的香港男人,在台中尋回人生的可能--在香港一個條件普通的男人根本沒有資格成家立室,但是在台灣中部卻可以。然後是李怡,他也在台北觀選,感喟說這次訪台特別深刻感受到台灣的人情和文化,不知是否目睹太多冷漠又可怕的大陸和香港事件。如此平平實實的兩篇副刊專欄,使我連連嘆氣,尤其是李怡所言,深有同感。

這麼多次去台北,這一次,我最最喜愛台北。比十多年前,數年前,更更喜

愛。

 

作家陳寧說,台北是最好住的華人城市。今回初抵台,下榻於敦代南路的飯店,寬闊馬路中間全是大樹,儘管是商業區,大廈密度不高,夾雜矮樓,住宅在內街,安安靜靜整整齊齊,我吸入一口乾淨的冷空氣,方知自己有多久沒有放鬆過心情。坐在一家只有兩三人的咖啡店裡,看著窗外小小的公園,打開筆記本,巴啦巴啦的竟然一直寫個沒完。耳根清,心靜。

 

我懷疑,能夠享受緩慢也許皆因我是遊人,並非台北之故?但是連日下來,即便是擠夜市,或跑旺角一樣的公館區,這城市依然給我一片安詳和悅之感。我記得公館舊書店的老伯和貓,收到我捐贈的大衣時的笑容;小白兔唱片店的少女,賣牛軋糖的阿姨,計程車司機,友人的台北同事,還有親愛的A……不見得他們沒有都市人的煩悶,但是怎麼說呢,他們有一種自在。就像A說,台北很安全的,把包包放在咖啡桌上隨便逛逛吧,沒有人拿的,我後來想起,好多年前在香港我也有過這樣安然的感覺。但我已好久沒感到活在香港像活在自己的家。

 

A送我一本《花東小旅行》,她說下次我和先生該帶孩子來台北,我們一起坐火車去花蓮吧。剛去完花蓮的民宿打工換住房的香港女生跟我說:「當地人話花蓮的土特別黏人,現在我信了,我不捨得回來。」在尖沙咀街頭聽她說時有點肉麻,但是我明白,我們其實都嚮往,可以「退回去」的地方。地道台北人A說,她也好喜歡花蓮,讓她感覺生活原來可以很簡單,台北是賺錢的,生活該在花蓮。我說那真好,起碼你有退回去的地方,一個鄉下,在香港我真不知道可以退到哪裡去。

 

我們的鄉愁多麼荒謬。聖誕假期我們沒有去商場消費,就往馬屎埔跑,去鄉村學做麵包,新鮮焗好香噴噴。朋友們去了新菜園村分享他們種好的稻米。有人搬去離島居住。這些我們逃離城市生活的地方,你知道,都給發展商虎視眈眈。不然就是被有錢人包起變成私家樂園,你還記得大浪西灣和魯連城?

 

連我們的城市生活也叫人苦悶。在台北,每回吃了一件精緻的糕點我便怪叫,我再也不要吃連鎖店的中央廚房「啤」出來的西餅。每一杯不一樣的咖啡也教我傷感地發誓絕不再光顧星巴巴。更別說小店,在街道上的小店,各有名字風格氣質,裡面有活生生的真實的人,不是在商場裡一式一樣的連鎖店,沒有過去沒有味道。無端被逼反消費,其實我是找不到值得花錢的地方。台北也有屈人氏星巴巴,但我有豐富多元的選擇,在香港,選擇變得越來越奢侈。

 

而更切身之痛是,我在台北無法不去思索的問題:在香港哪裡可以找到比較理想的居住環境?空氣不那麼壞,密度不太高,有街道可行走,安全乾淨,房價合理--最後一點尤其不可能。看著台北的幼兒在每幾條小街便有的公園裡玩耍,心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呼吸不到乾淨空氣的城市。

說是給台北的情書,最後卻寫出了給香港的怨懟。從前真不覺得台北這麼美好,一定是她不知不覺在進步中;人們生活得好,不是很富庶,但是有生活質素。同時也是香港的每況愈下,益發教人羨慕對岸的「真正和諧」(李怡說,那不是逼迫出來的「和諧」)。

 

擁有民主制度和沒有嚴重的乜乜霸權的台北,溫情脈脈,理性自在。一回到香港,又陷入緊張慌亂的節奏,感受著社會分裂的暴力,又得忍受權利和選擇被剝奪的狀態。唉。

 

My thoughts

我一直相信:旅行不等於居住生活;旅行的時候,幾乎萬事萬物都是美好的,更別說加上廣告行銷與商業包裝後被迫要擁有的「對一地的感受」,例如:去巴黎就非浪漫不可,因為所有的人間事物都這樣描述它,好像也只能這樣說它,最後,旅人們的感受或旅遊文字就不約而同地「一致化」了這也是我越來越討厭看某些知名大城之旅遊書的原因,沒有文字可以再提供驚喜或相異性了,Lame

 

相反地,如果是在異地生活了一段長時間的異鄉人的觀點,通常會比較貼近真實生活,更有說服力!!

 

看他人 / 旅者甚至是在台北生活多年的異鄉人寫台北,經過種種比較與對照,讓台北人不由地生出珍惜此地之感;世界上沒有一地一城只有優點沒有缺點,端看我們將之放大多少、截取多少又用心多少,巴黎的滿地狗屎是不浪漫的;台北再怎麼人滿為患也有人認為它是理想居住環境So

 

在我們親身體驗之前,實在不應該將『他人的經驗 + 過度糖衣包裝的文字 + 泛大眾化的觀點』模糊甚至替代了自身真實的感受。在異地實際生活過一段時間(不是追著景點跑,或者在巷弄內找一堆有的沒的特色小店,誤以為那些就是一個城市的一切才有機會沉澱一些思維與想法,這樣的文字,才更有可看性。


台長: Constance M.Y.
人氣(2,406) | 回應(3)| 推薦 (1)| 收藏 (0)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來自 Facebook 的朋友和我的網誌 |
此分類下一篇:關於那不被言說的...
此分類上一篇:黃鶴樓是一個人?!

Zzzzzzz
所謂刻板印象就是這麼一回事吧??
泰國就只有人妖美國就等於紐約好萊塢巴黎就是花都...我也覺得旅遊書寫來寫去都差不多,可是為什麼我要去讓別人教我怎麼看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啊??那些寫書的人動不動就是教戰守則,好像只有他們懂別人啥都不知道...如果可以,我也想像這個作者一樣在一個異國城市久久地待上一陣子啊...
2012-01-31 10:18:07
Constance M.Y.
翻閱這個月 (2012年2月號)的<讀者文摘>
作家張曼娟在<意念已經抵達> 一文中的敘述
正好為人們在異鄉生活或旅遊時不自覺所產生的「異質感受」
作了完好註解:
「正是因為異鄉的那一點陌生感、飄盪感、惶惑感,使我的感官打開,大量接受外界的訊息,而後讓它們沉澱,變得更純粹而具體。…」
在異地生活一段長時間後,
心中總會有些難以捉摸的情緒,
總之…again,
那絕不是短時間「觀光」可得可感哪!
2012-02-01 20:45:20
老克蠟
其實呢就是那些人說了等於沒說,寫了等於沒寫...只好一味地重複又重複
想想看,一個在高雄旅行3天的人跟一個生活在高雄3年30年的人誰說得出這個城市的底蘊??
有時候看旅遊網站或書籍中浮虛的文章是得一個憧憬一個表相; 要真讀了深刻的旅遊見聞錄才知一個地方的實相...表相與實相穿插,才有旅行的好味道
2012-02-03 16:04:5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