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終於克服了幾周以來的低迷活動力,專程前往北美館參觀,順道逛逛中山捷運站周邊小巷。
這次的特展真是很有”票房力”,很多民眾排隊買票 (雖然不確定有沒有人是聽到新聞報導描述北美館的室內冷氣為了展示作品的需要溫度很冷才進門的…),可惜我並沒有特別瘋狂<幻羽舞影: 時尚頑童高堤耶與編舞家蕭畢諾舞台服裝展>,雖然見識了高堤耶的詼諧趣味、不受拘束的藝術天份,以及如今已成為經典與時尚教案的束腰馬甲、不合尺寸罩衫、不對稱剪裁、尖椎胸罩外穿等等作品,覺得有樂趣,可是沒有 “感動” 相反地,<馬內到畢卡索: 費城美術館經典展> 就讓我在參觀過後仍有甜甜的滋味在心中,感受比較深刻。
這樣相提並論當然不公平,從主題、媒材、展品數量、知名度到動線規劃,兩者全然不同,加上觀者對展覽作品也有一定的偏好,這些都影響了所謂的 “感動指數”。 總之,於費城美術館的展覽看到了我喜愛的Marc Chagall 的 <飲水槽 The Watering Trough>,著實在畫前站了好一會兒,背景的酒紅與藍有鎮定心情的作用, 像童話故事般的女人與豬又引人進入想像。
每進入不同展區,都希望找到一幅在那一區深得我心的畫,這成了我參觀這個展覽的一個小技巧,這麼一來可以專注,可以沒有馬上要看完全部展品的壓力,也可以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情。
Camille Pissarro 的 <霧景> 雖是以點描方式描繪工廠外濃霧彌漫的天色與岸邊的船隻,不過卻讓我聯想到曾在美國度過的白雪寒冬—觀者的經驗可以改變畫作的原意。那樣的白,讓我覺得今天一早雖是勉力出門,可是一點也沒有白費。
印象派大師 Renoir 的 <彈吉他的女人 Woman with a Guitar> 明亮的光線與豐富的色彩給人很溫暖的感覺,看著它就想要坐在陽光下,來一杯冰的焦糖瑪其朵。
離開展區前的最後一幅畫是 Marcel Duchamp的 <藝術家父親 Portrait of the Artist’s Father>,這是杜象對塞尚的崇敬,我非常喜愛這裡的色彩運用和工整結構,四平八穩的力量剛好為這個展覽畫下有力的句點。
另外一個也非常值得一看的展覽是 <形、音、異: 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聲音裝置展> ,聲音與視覺在此碰撞出美麗火花。
http://www.tfam.museum/12_OnlineMedia/Default.aspx?PKID=1&newMediaID=121
<聲音盒子Sonic Cube> 塔菲克工作坊 & 揚奧爾拉瑞
<俯拍 Top Shot> 提耶瑞德梅
離開美術館之後,利用轉車之便,在中山捷運站附近的小巷內穿梭,發現兩家有趣的店 (對我來說是發現,說不定很多台北人已經知道了) 又待了一段時間。
這裡有加藤真治的介紹:
http://www.wretch.cc/blog/janetandgo/13893518
我最早是在誠品風格文具館看到加藤的作品與商品,找到這家<雜貨俱樂部> 之後才知道,同樣的商品在這裡因為是從日本平行輸入的關係,比 較 便 宜!!不過就算不準備消費,來店裡看看還是會有孩子般的喜悅感喲! (連我這平常不太寫什麼店家消息的人,都忍不住幫忙打廣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