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8-07 16:32:40| 人氣2,2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 KUSO 文化 (2007)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7/4/1

轉載 / KUSO 文化 I

KUSO文化 認真白爛,誓死打敗無聊世界!
誠品好讀      更新日期:2007-03-05 記者:採訪/毛雅芬
 
 
先回答下列問題。
1. 「黃暢秋」為什麼不能把CD-Pro2賣給「肚爛明」?
2. 阿朱為什麼要代替她爹?
3.《魔戒》裡的哈比人咕魯暗戀誰?
4. 下午茶喝什麼?
5. 如何分辨「滿神牌口者哩水」是否假冒?
6. Javascript和克林貢語有什麼關係?
7. 〈趕羚羊〉是描寫邊塞風光的好歌?
 
你可以往前翻幾頁偷看〈百大網路短片事件〉補習,或上Google搜尋關鍵字「CD-Pro2」、「段正淳,納命來」、「說愛你」、「Circus Action」、「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White & Nerdy」、「趕羚羊」,但千萬不要去問你的老師。
 
KUSO:網路專屬的「惡搞文化」
 
循上述七個關鍵字,你可以找到七種不同的KUSO短片。
KUSO一字來自日語,原指「糞、排泄物」,引伸意則有「爛」、「爛到很好笑」的意思。按中文維基百科的定義,KUSO在含括台灣、香港、中國在內的華文世界,義同「惡搞文化」,也就是「對嚴肅主題加以解構,從而產生喜劇效果的娛樂文化」。
 
很難說「惡搞文化」的源頭在哪裡,一九九○年代來自美國的〈機飛總動員〉系列電影,拿賣座電影的經典情節、畫面、對白來做「搞笑大翻轉」是一種;周星馳在主演或導演的影片裡,拼貼、轉化武俠小說、日本動漫、好萊塢電影橋段,使成「無厘頭笑料」是一種;更早之前,流行於各樣綜藝節目的誇張真人模仿秀,趣味亦有些異曲同工;五、六年級生或多或少有些印象的〈腦筋急轉彎〉系列漫畫、《中國時報》「給我報報」專欄,邏輯似也相去不遠。
 
然而可以確定的是,KUSO一字在華文世界普遍為人所用、成為「惡搞文化」的代稱,並且聲勢逐漸壯大到足堪商、學界人士嚴肅以待,將其視為「文化現象」,並加以探索、研究,是在網路文化興起之後。
 
管它經典文學、漫畫卡通、電影電視、流行音樂、報紙雜誌,還是一般習以為常的文化常規,在網路世界,都能變成被引用、改編、解構的「嚴肅主題」、「產生喜劇效果」的材料。而使用網路者,不分職業貴賤、無論男女老少,誰都有生產「娛樂文化」的權利──擁有DV攝影機、能玩音像剪接者,直接重組、再造既有影視節目內容,成品就是「KUSO短片」;手拿數位相機、熟悉繪圖軟體者,搞怪自拍或改造現成圖像,完成便是「爆笑貼圖」;至不濟,用文字變造各類對白、用語,使之不符文法、突破語言常規以達搞笑目的,也能成就「冷笑話」或廣於網路平台流通的「火星文」。
 
 
惡搞:或是諧擬或是鬧劇
GY仁:Elva,我終於碰到你了!你當年為何拋棄我?
Elva:因為大家都說你很GY,跟你在一起都沒前途。
GY仁:我現在不會了啦!
Elva:但是GY的人,牽到北京也是GY的人呀,都不會變啦!
GY仁:你奶奶的勒!
Elva:嗯……她在家裡睡覺。啊你奶奶勒?
 
 
 
〈CD-Pro2〉系列影片之五
 
據「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與「酷索斯達康網站」(KUSOs.com)於二○○五年一月合作進行的「2005 KUSO來了大調查」統計,二十九歲以下的上網人口中,有80%知道什麼是KUSO,其中90%對KUSO持正面評價,而各樣KUSO形式裡,「惡搞影片」打敗「KUSO笑話」、「爆笑貼圖」,是最受網友歡迎的類項。
 
擷取電影《無間道》部分畫面,重新以台語配音,講述「GY仁」(梁朝偉飾)、「肚爛明」(劉德華飾)、「黃暢秋」(黃秋生飾)、「大哥」(曾志偉飾)四角色,為購買限量版唱盤彼此勾心鬥角的〈CD-Pro2〉系列影片,堪稱台灣KUSO影片史的經典作品。作者Shoda把港產《無間道》扣上台製連續劇《台灣霹靂火》,《台》劇中的反派角色劉文聰,在〈CD-Pro2〉裡透過「大哥」傳話,以CD-Pro2唱盤為餌,誘惑「肚爛明」到猛男俱樂部大跳脫衣舞。全系列髒話連篇,文本錯置的突兀加上故犯禁忌的快感,教眾多網友為之瘋狂。此類挪用影視文本,運用影像剪輯和配音技術賦予其全新意涵,以取「笑」於網友的短片,在KUSO社群網站與影音部落格大量出現,是「惡搞影片」的重要類型,諧擬線上遊戲「金庸群俠傳」電視廣告的〈段正淳,納命來!〉系列短片,與拼貼電影《無極》片段和新聞播報畫面,改寫《無極》故事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是其他廣受討論的案例。
 
四人團體Circus以身體實踐挑戰社會規範,自拍執行「裸奔」、「圍著牛糞炸鞭炮」、「用蝌蚪當粉圓做珍珠奶茶喝」等「非常」行動的過程,則是另一種博取掌聲的KUSO表演,同一路數之下,各樣記錄摔跤、車禍、出糗行為的「類鬧劇(slapstick)」短片,同樣廣受網友青睞。
 
 
行銷:素人創意才是王道
KUSO影片的感染力究竟多驚人,除有「酷索斯達康」、「史萊姆的第一個家」等瀏覽人數破千萬的社群網站為證,影像傳播與廣告業者主動將素人網友的惡搞創意納為產品行銷工具,或亦是更有力的說明。
 
3M公司為行銷新品「無痕雙面膠」,曾舉辦「3M無痕雙面膠KUSO影片爭霸戰」,提供十萬元獎金徵求「最KUSO的賣雙面膠影片」。Double A影印紙廣告「辦公室篇」,描述辦公女郎爬上影印機拿取置於高架的影印紙,不慎將裙下風光複印了出來,讓恰巧進入影印室的男性同事目瞪口呆,播出後立即成為許多網友引用、改編的對象;Double A遂主動蒐集五個「KUSO改編版」廣告,交付網友票選,以為另類宣傳。「台灣大哥大」為促銷預付卡「Fun心好友包」,透過網路主辦「KUSO驚馬獎」徵件比賽:截出該產品電視廣告中的四個畫面,讓網友看圖說故事,是為「暢快編」獎;請網友重為該廣告畫面配音,則是「演過癮」獎,成功增加了該商品網頁的點擊率。歌手黃立行與「Yahoo!奇摩音樂」合作,發行新專輯同時,向網友公開徵求KUSO MV。連公益團體與政府機關也不敢小看KUSO的魅力,「聯合勸募」主辦過「KUSO公益影片」徵件活動,衛生署疾病管理局則發起「停止愛滋──KUSO影片大作戰」。
 
即便不以徵件方式和網友互動,製造具趣味、惡搞效果的廣告影片,也成為新的行銷潮流。一九八○年代末至九○年代中,台灣曾流行「意識形態」廣告,它們的影像質感唯美、前衛如MV作品,敘事風格則媲美藝術、實驗電影,是都會青年「酷」文化的表徵。但今天,藝術質感退燒,「惡搞」孟姜女傳奇的「京都念慈庵琵琶潤喉糖」,和顛覆文化常規,讓阿兵哥、死刑囚、剛剃度的小和尚、附身乩童的太子爺躺在地板上耍賴打滾的「這不是肯德基」,才是青年網友津津樂道的「廣告王道」。
 
2007/4/1

轉載 / KUSO 文化 II

 
當迷:「秒差」造就世代距離
 
二○○四年,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發表《當迷世代:台灣酷文化報告》,提出十個當代青少年生活趨勢,做為針對青少年族群發想廣告創意的新指標,標榜「惡搞有理、認真有罪」的KUSO文化,也被列入其中。
所謂「當迷」,來自英文用語「dumbing down」,意指「愈來愈笨」,是文化精英用以批判流行文化、感嘆「世風日下」的術語,有埋怨媒體稱霸、訊息氾濫的時代,大眾的思慮愈發淺薄而瑣碎,文化素養漸趨低落的意思。該報告以「當迷」為當下的青少年命名,意在反映某些「成人長輩」對青少年的印象,直接點出當今青少年文化蘊含的「世代距離」。
 
《當迷世代》發表後,主導該調查計劃的集團想像工程師陳倩如上公視《週二不讀書》節目接受訪問,指出含括KUSO在內的「當迷文化」特質,正在於對成人眼中的「笨」與幾乎不可能生產意義的「思慮瑣碎」,感到無比的自得其樂:「在周星馳那個時代……笨蛋是周星馳,可是我們到了一個地步,就是每個小孩都是周星馳……以前那個時代,舞台是周星馳的,這個時代,舞台是大家的……」而這也是「當迷」最教「成人」感覺焦慮的原因。
陽獅廣告創意總監陳建豪接受【好讀】採訪時表示,如此的「世代差異」,乃由新生的「秒差時代」造成:「在『意識形態』廣告出現的年代,人們活在日子和日子中間,對『秒』沒有任何感覺,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是以『秒』計的。現在手機以『秒』計費,網路以『秒』計費,download和上傳都有視窗告訴你還需要多少時間──以『秒』計。人們放大了『秒』的感覺,『天』的感覺就消失了,未來也消失了,值得追求的,只有當下、立即、直接的快感。」以廣告的語言來說,一個引人捧腹大笑的「爆點」,在今天,可能合適過「意識形態」式的「生活氛圍」營造,「而『點』的效果」,陳建豪說:「也是以『秒』計的。這是KUSO式笑料大行其道的背景。」
 
有趣的是,以秒計的KUSO式「爆點」,在陳建豪看來,並不僅是「青少年族群」的偏好,陽獅廣告發想、製作的「這不是肯德基」系列廣告,鎖定二十五到三十五歲的上班族為主要行銷目標,結果證明以KUSO元素對這群「成年人」溝通同樣有效──這是「kidult」現象的廣泛效應,如今「壯年人」與青少年同樣活在「對政治、使命愈來愈冷感,對瑣事愈來愈在意」的「當迷」傾向裡.
 


誓死打敗無聊世界
 
「2005 KUSO來了大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網友認為,KUSO只要「好玩就好,不需要任何意義」;就定義來說,這似乎正是「當迷」。只是,在「不追求意義」與純然的「膚淺」、「愚笨」之間,有沒有一個直接的等號,恐怕是個複雜的問題。即便KUSO真是「當迷」,而「當迷」在廿一世紀,是被青少年與一部分壯年人歡喜擁抱的現實,這層現實背後,又可能蘊藏哪些社會意義?
 
中央大學英語系教授何春蕤在〈全民的挪用運動〉一文中,談及許多網友熱衷引用周星馳電影裡「百無禁忌、不忌葷腥」的語言,將它們重新安置在新的對話脈絡裡,創造層層延伸的KUSO效應時說,星迷們能欣賞周星馳作品裡的荒誕無稽,並進而透過引用將這些荒謬的效果擴散到自己的生活裡,正是因為早對「文化成規」有所認識,而且早就有了搗亂、顛覆這些成規的意願和動力。換句話說,儘管KUSO不一定能積極建構出堂皇的「意義」,KUSO玩家也絕不可能「當迷」、「膚淺」到對「文化知識」毫無所知,否則,他們又怎會知道,如何「惡搞」才夠KUSO?
 
商周出版社主編何穎怡於二○○四年開發〈XD書系〉,至今規劃、出版四本書,當中《我愛周星馳》、《去死去死吧》、《黑暗界拍賣王》分別再現、記錄透過網路傳播的KUSO文本,在她眼裡,KUSO的趣味,根本上仰賴的就是創作者與接收者「知識系統」的重合:「一個KUSO好不好笑,要看『看的人』本身的知識網絡,可以讓他找到多少所謂『ha ha point』,譬如,網路上有篇文章叫〈穿著史里帕的惡魔〉,是對以電腦工程師為代表的geek文化加以透視與戲弄,如果一個geek也不認識,看了當然會笑不出來」。而KUSO看似亂無建樹的「耍笨」、「耍白痴」(所謂「當迷」),對何穎怡來說,則透露一種看穿「社會建制的無聊」,以致心態「虛無」的見識:「KUSO的時代精神在於『誓死打敗無聊世界』。這句話的重點在『無聊』,以『無聊』來打敗『無聊』,顯現自己與無聊世界的疏離,有效站在制高點上。KUSO世代的年輕人想表現:我深知這是一個疲憊的世界,哈哈一笑吧!這裡面有很深沉的虛無。」
 
 
紮實勝於虛無
 
話雖如此,KUSO玩家製造笑料過程裡,「紮實」的工作累積卻是不能小覷,何穎怡相信,因為需要讀者、觀眾的回饋,「搞KUSO的人必定是經常在虛擬世界裡,以看似蠢笨的身分,『認真』搞蠢事來表達自我的創作者」。幾位知名玩家的「真情告白」恰好呼應她的觀點。
血多(Shadox)三年前一時興起,借「Yahoo!奇摩」購物平台拍賣自己以3D繪圖軟體繪製的虛擬花瓶,引來數百位網友透過「問與答」機制,與他進行一場瘋狂引用動漫畫典故的KUSO對話,內容最後出版成《黑暗界拍賣王》。該書出版後,他不定期在個人部落格上發表自製影音短片,做為新書的「宣傳廣告」。無論擬仿綜藝節目專訪畫面、佯裝上電視打書,或用幾可亂真的新聞播報搭配SNG畫面、報導自己和老外在街頭搶爭熱門的《黑暗界拍賣王》,他說,現在慕名來逛部落格的讀者愈來愈多,創作多了點壓力,老會想讓影片效果更精緻、品質更完美,花費的力氣便愈來愈多:「不過這是良性的互動,畢竟創作就是希望有人看見。」
 
來自中國廣州、因自拍對嘴影片戲仿「Backstreet Boys」獲國際媒體矚目的「後舍男生」也承認,為了保證短片作品的品質和水準,每一次創作都會把同一支短片重覆拍攝很多遍,做出幾種不同的版本,再請周遭的朋友幫忙票選效果最佳的來發表。就算拍攝戲謔影片的初衷是「散播歡樂」,反覆錄製一支影片的過程,還是辛苦的。
 
在網路部落格創作KUSO短片不久,便受Channel 【V】之邀,在該頻道開闢節目的Circus,作品內容雖以「白爛」著稱,製作歷程卻從來不馬虎。擔任導演的廖人帥說,為了讓每集一小時的節目都有「爆點一個接一個」的精采效果,四個成員有時會花上二十四小時企劃內容、一百多個小時剪接,以使流程順暢一如日式綜藝、影像節奏接近美式MV:「如果是一般談話性節目,這樣的工時都可以做完十幾集了。拿到製作費除以勞動時數,我們做電視的時薪跟在麥當勞打工差不多。」
 
這麼勤奮工作希望換來什麼?「老了以後回頭看,還會覺得好笑囉!算是證明自己努力做過很好看的節目吧」,廖人帥的回答有點無所謂,但又顯得相當「誠懇」。
 

台長: Constance M.Y.
人氣(2,2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聽君一席話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 中文電影片名法譯趣談 (2007)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 泰國廣告平民美學 (200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