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8-06 16:52:39| 人氣4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雜想 (2008)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回頭看這些小記, 覺得自己以前有事沒事還想真多哩...}

 2008/4/8

雜想

 

33期的egg雜誌(Sep 2006)曾報導過你所不知道的設計台灣 A to Z (A—Z of Taiwan Design)” , 他們所挑選的準則是 非台灣本地人在談起台灣時, 腦海中會即時聯想起的人事物   [這些畫面可能是貼了滿滿瓷磚的建築物, 走到哪都看得到的小吃攤, 令人驚豔的台灣大花布, 總是引起心靈觸動的雲門舞集, 一間連本地人都不是很熟的傳統打鐵店, 在國際間得到獎賞卻在台灣票房履履不佳的藝術電影雜誌的前言如是說] .

 

這份專題報導用文字與跨頁大照片顯示了下列台灣設計

1.      老打鐵店

2.      老相館

3.      老戲院

4.      水牛壁畫地景

5.      幻戲迷牆

6.      瓷磚城市

7.      鐵皮屋

8.      小吃攤

9.      檳榔

10. 海上旋宮 (北海岸三芝淺水灣與白沙灣之間的知名廢墟)

11. 寶藏巖歷史聚落

12. 金錢豹 (全台最有名的豪華酒店)

13. 台灣燈會

14. 林懷民

15. 林明弘 (花布藝術)

16. 史豔文 (台灣史上第一位躍上螢幕的布袋戲英雄)

17. 王大閎 (建築師, 蓋了國父紀念館, 松山機場, 東門基督教長老教會)

18. 蔡明亮 (法國人超熱愛, 台灣人好像愛不夠的導演)

19. 簡鈺峰與潘柏勳 (自創服裝品牌 SHAWNYI, 已打入巴黎市場)

20. 侯孝賢

21. 洪麗芬 (服裝設計師, Sophie Hong品牌)

22. 王陳彩霞 (知名服裝夏姿主設計師)

 

在雜誌的圖文編排之下, 上述名單變得相當有美感”, 但想到這些是非台灣本地人在談起台灣時, 腦海中會即時聯想起的人事物”, 不禁既欣慰又憂傷地想起幾件事

  1. 生活風格是一種生存的態度, 包含了人們的價值觀, 也代表一種文化資本; 資本的擁有者決定了生活風格, 人們的社會階級與品味不但受其生存的環境所影響, 也受其所擁有的文化資本多寡所決定.
  2. 所謂的台灣設計是由誰決定的呢?? 如果那些(少數的)”文化資本擁有者定義唯有來自歐美的設計與大名牌才是品味的代表, 那麼大多數(台灣)民眾在這場權力與經濟的競賽之中是否成了被統治者”??
  3. 特定階級擁有特定品味與生活型態, 看似個人自主性的選擇, 實則是人的生存很難獨立於社會化而存在; 換言之, 由社會所教給人們的象徵體系其實先於人類的意識 / 品味 / 生存認知而存在, 人們以為可以用所擁有文化資本的多寡來彰顯主體性, 最後卻只是讓象徵體系形成人們看待自己的方式.
  4. 既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大量生產與大量消費的社會, 一個產品會不會被大量生產甚至大賣”, 應該可被視為一個指標 [廣告的力量就先不說廣告說穿了是誘使人們購買原先並不一定需要的東西, 甚至教育大眾成為消費者]  究竟, 一項產品是如何被有意義地以大眾認可的方式被呈現??

所謂的名牌是否就在於擁有更高價值”?? 撇開行銷策略不談, 台灣的設計或本土商品之所以不夠看不夠力不夠支持是否正是無法展現更高的那一層價值??

我寧願花大錢買LV / Gucci / Dior讓我做夢, 也不願買台灣設計的東西

問題就在於那個台灣品牌所塑造的世界.

現今商品的共通趨勢在於不是賣商品, 而是賣一種Lifestyle”, iPod, 或像Nike…..

那些在西門町街頭或敦南誠品廣場前的自創品牌缺少的真的只是大眾支持而已嗎??

  1. 消費的功能是製造意義,”名牌貨代表的是一連串的符號與象徵意義, 以及隱藏於其中的經濟性階級鬥爭; 如果台灣本土的設計無法反映大眾幻想與真實生活之間的距離, 就無法讓人想拿那樣產品出去”, 自然就更缺少宣傳機會, 更找不到出路了
  2. 我們還要繼續讓特定階級所擁有的知識與鑑賞能力主導台灣的設計嗎?? 一項產品只有在被消費的時候才能證明自己是成功的產品; 台灣的設計或許應該一方面讓自己化身成各種意義的載體提供消費者進行符號行消費另一方面進行廣告與行銷的包裝製造造品牌運動才能鼓勵炫耀性消費, 近而成為名牌??
  3. 回頭看上述名單, 有哪些真是台灣的驕傲?? 有哪些真有賣點?? 又有哪些只存在於遙遠的復古想像呢??

台長: Constance M.Y.
人氣(40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人間萬象 |
此分類下一篇:來到會場, 想到好多 I & II
此分類上一篇:一點都不溫暖的 7-Eleven (200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