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紙桶裝的甜味奶油爆米花,打算好好的享受。一大桶,量很多,包在塑膠套裡遇著高溫也不好,於是拆開套子。看見玉米粒嵌在凝固的奶油裡,薄薄的一層正方形平貼在紙桶底部,我將它劃成三等分,可以吃三次。
今晚先吃一次吧。將奶油連同玉米粒挖起沾在保鮮盒底部,蓋上蓋子,微波一分半鐘。站在旁邊聽玉米粒一顆一顆爆裂,時間快到時嗶嗶剝剝的聲音還很頻繁,於是再按了三十秒,不夠,再三十秒,直到爆裂聲逐漸消退。端出熱騰騰的保鮮盒,小心翼翼的打開來,先嚐一顆,味道真不錯。怎知底部的黑色塑膠材質似乎有點溶化。捧起來看,糟,見底了。想必奶油沸騰的溫度過高,塑膠容器熔化了,剛剛不知吃了多少ppm的戴奧辛進肚子裡,心疼之餘只得連同爆米花整個容器丟進垃圾桶。
不甘心的我決定吃掉正方形的第二等份。這次用陶瓷器。周圍高起三公分的米色圓形陶盤,剖面倒過來像個扁平的本壘板,米色釉料的底部有碎花裝飾,裝盛一餐份量的飯菜正好,是我最喜歡的餐具。將奶油連同玉米粒挖起沾在陶盤底部,頂頭蓋個小盤子微波兩分半。滿心期盼的等待,電視看沒幾秒鐘又回到微波爐前佇立。嗶嘰嗶嘰的奶油蒸騰聲中,我想溫度的確是太高了,塑膠盒才會熔化。時間到後開啟爐門,果然陶盤燙手,於是拿了一個更大的瓷盤墊著才好端住。怎料走沒幾步就聽到清脆的匡噹聲響,瓷盤上的米色陶盤硬生生的裂成兩半。我怔怔望著破裂的陶片和散在盤中的爆米花,又想起今天下午剛繳完牌照稅的罰單,走出市政府回到車上又看到另一張罰單的感覺。難道連學期末的忙裡偷閒都不被許可嗎?陶盤的裂紋是兩條完全吻合的俐落曲線,頗有野口勇的味道,商朝的巫覡或許會開始解釋這兩道列紋所代表的徵兆:「唉,你沒救了。這是老天對你的懲罰。」但是我同時開始想著另一種語言。
微波粒子的撞擊下分子動能增加,玉米和奶油的溫度升高,奶油的沸點尤其高,這熱能傳導到陶盤上,使得陶盤的分子蠢蠢欲動。原本停止加溫之後,分子的動能可以散逸到空氣中,放上一段時間應該會以緩慢的方式穩定下來。然而突然拿出微波爐之後接觸到冷空氣,加上直接接觸冷涼的瓷盤,急速冷卻的分子和充滿動能的分子干戈不入,內在的不協調只得彰顯為外在的破壞,原本稱之為「陶盤」的物件於是放棄自我的完形,迸裂成兩片陶片。隔水加熱的時候不能使用玻璃容器也是類似的道理,只是沒想到制程溫度較高的陶瓷在空氣中也難逃此劫。冰冷的物理原則沒有妥協的餘地,萬物恆常,只是往公式的另一側推移,變成了巫覡口中的徵兆。
但真的是萬物恆常嗎?兩種可能。若是宇宙的密度大於某一定值,在持續擴張至某一程度之後它會開始往內收縮,已經死去的恆星聚集在極小的空間裡,再度爆發為另一次的大霹靂,生成另一個新的宇宙,所以同樣的陶盤有可能再度出現,然後再度迸裂。另一種可能,若是宇宙的密度小於該定值,它只會不停的擴張,直到所有恆星的壽命終結,成為白矮星或黑洞,能源無盡逸失的結果宇宙只剩一片死寂的永恆荒涼,所以同樣的陶盤永遠不會再出現。運用都普勒定律我們得知恆星之間的距離日漸增加,推得目前的宇宙仍在擴張之中,但是關於宇宙的密度似乎尚無定論。測量宇宙密度的天文物理學家頓時肩負了生命意義的詮釋重擔。但他們不在乎吧,他們只會依據觀察得到的資料解釋,像Robert Smithson一樣地聳聳肩說,it was there。
隔天早上把僅存的一份奶油玉米沾到湯鍋底層,又多加了一塊奶油、一匙砂糖,蓋上鍋蓋放到電爐上烹煮。我想起這是小學低年級的時候自然課做過的實驗。如今才體會當年教科書編篡人員的用心良苦,只是我這朽木不受教,牌照稅的罰單要連開兩張,容器要連壞兩個才會學到教訓。鍋裡的爆米花彷彿被摀住嘴,有一聲沒一聲的悶哼著。兩分半後將它們倒入盤中,我看到黏在鍋底的焦碳,那些頑固的黑色粉末,想像自己有一天也會變成那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