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的時候夜到旅舍的服務員都收工了,閃的時候早到人家都未返工。
旅舍安排了一個信封在床上,可以把旅費放入,上面還說明:信封可以交到櫃檯,或放在枕頭底。樓下櫃檯不像有收集信封的東西,而信封面「放在枕頭底」字句被刪去…咁……我可以點俾錢?其實得個信字,來去都無人看管,走數都追不了。於是把信封攝入枕頭套裡,之後打電話去通知服務員,對方跟我講其他住客未起身,要等一會才可以進房裡收拾,那是九點幾的事。
時間尚早,火車站未人山人海,微涼之下,帶些閑適。
隨火車南下幾次,剛好遇上變化的年頭,每一回都有些不同,路軌升高、單軌變雙、舊站換新…窗外景色非全舊,不盡新,彷彿已經記得一些位置一些風光,然而,它已變化了。不變是那南國的味道,四季常綠,樹木蘢蔥,一寸一寸南移,一分一分靠近異國之境。
車到枋寮,不過十點,比任何一次都早。早不過站外擺賣的阿嬤,蓮霧看起來多
麼新鮮,多想打包回去。
一直以來出車站後就往左走,走一趟難得開的藝術村,有時間再走遠一點到碼頭。習慣了後覺得左邊比較熱鬧,自然而然就會左轉。心血來潮,好奇右面的世界。
右轉沿大路走去,和左轉後的街道差不多,沒多久就到了平交道,十數分鐘在火車上路過的那一個。平交道後面,路寬寬,房子遠遠,似乎可以連接到另一個小區,沒有到過的陌生地方。因惦記著海邊,選擇了在平交道打住。
稍稍偏離原來的路,來到夾在馬路交界旁邊的公園,經過設計又有些野生。走道上搭了棚架,藤蔓纏上一角,長滿後應該很好看。小孩子蹦蹦跳地拖着年輕媽媽,要繞進去玩一玩。
沿分岔路拐過去,街角掛了個「枋寮高中」的指示牌,一把就把我吸引過去。
快到中午,陽光開始發燙,還好有樹蔭可躲。行人廖廖,騎機車而過的姐姐投以好奇的眼光,明顯是旅客,卻出現在不太經典的地點。
路的盡頭找到了枋寮高中,非上課日非常清靜,未見補課。驚喜路過枋寮國小,兩排綠樹由門口延至大樓,卡其色大樓純淨樸實,映在藍天白雲中,像明信片中的景點。
又到防波堤上,漫步石壆,一邊亂石佈陣把海浪擋得遠遠,一面馬路幽幽偶爾有台小車駛過。向海的一面並不如想像中的受歡迎,不少房子都空置了、破落了、荒廢了…人去樓空,磚瓦塌下,隙縫又長出綠意,頹廢中重生。迎着風,同時也是迎着難,風吹雨打的磨練。
以為可以一直走到碼頭,沒想到此路不通。傻傻兜翻出去大路,再繞個圈過去。
這一邊廂,一家大小駕車而來,爸爸兒子一面打咀炮一面垂釣,媽媽跟妹妹在一旁架好其他東西;另一邊廂,釣魚郎不發一言,聚精會神專注於手上的魚竿。拿着相機的我倒是怪怪的XD
近在眼前的天橋,送到上嘴邊了,沒理由不吃XD見證了未落成的時代,到落成後好幾年,經過了好幾次才第一次踏上去。層層爬上,溫度也成正比的攀升,太陽也太關照我了,當頭照耀,連腳趾也感到灼熱。大太陽之下,天藍到不行(人就曬到暈…),鏡頭拍到的每個角度都很明亮。
曬到一身汗,再走入當年逛得不亦樂乎的文具店。原來季節的轉換很重要,令一些事可一不可再,沒有冷氣的情況下,不復當年享受。
為了盡情享受車上的時刻,把便當換成輕食,隨時走動。
車到金崙,列車停靠一旁,月台上一團叔叔嬸嬸剛嘆完溫泉等北上的車回家。見小伙子特意來坐舊火車,笑說年輕時坐得夠多,這些經驗都要入博物館了。
較年長的車長通常都很能聊,善用執勤的空檔,天南地北之餘亦熟知行車情況,常常乘着停靠的片刻放乘客下車踏路軌、影相。這次車長是位小帥哥,英氣十足,行事緊慎,默默實幹。
吹着風,在田野間飛奔,穿過不知多少條隧道,遠眺彼方小城鎮,欣賞蜿蜒海岸,吸一口口大海的味道,拐過台灣南端,到東面去。以上,都似曾相識。每一次踏足南部,每一次早起,行程匆匆,都是為了一次又一次地經歷以上的種種。
藍皮鐵只走到台東站,到遠一點的地方要轉車。
車站大堂有賣馳名的池上便當,還好沒有很餓,可以待下一站,吃新鮮煮好的版本。
登上繼續往北的列車,沒有再看到海,時而小鎮大街,時而田野公路,然後車要停靠了,原本坐定定的哥仔阿姐一支箭地飈出去﹗?到我步出車廂之時,首批衝出去的人已兩手滿滿,慢一步的人空手而回﹗
第一次見識月台上叫賣的鐵道便當。咁好市,當然是有名的池上便當。
遊池上得騎自行車,就是用腳行會行到沒力,要搭車又兩下就到。沿火車站前的大直路行幾個路口,大大的民宿就擺在前面,成功向店家講價租車減五十元,查詢附近買飲品的地方,還意外地R多一支水XD
六月天,中午時分,空曠之地,要多曬有多曬…烈日當空之下騎車,就是風光多漂亮還多少有點難受…幸好,是日天陰。
有關池上,遊記、相看得多,但自行車道地圖幾乎沒見過,把心一橫不再傷腦筋,反正租車的地方會提供。不過,學不懂的教訓是,店家提供的旅遊版就簡化簡化簡化,所以只有大致的方向,偏偏方向感奇差……第一個大馬路口拐入去,民居作伴,一直騎到大坡池,可以向前進入池區,也可轉彎到下一站。本着「一場來到,兜個圈吧」,駛入了池區。池畔清幽,宜散步。路夠寬闊,自行車不用與人爭路,慢慢騎乘也不怕擋到他人,留有餘暇欣賞風景。(但不能太慢,會很費力很累)
繞一繞花不了多少時間,但繞來繞去就…
來到池的另一邊見路就行,又從池區回到民居,指示牌指示前進是別的地方…退回去退回去,連忙原路折返,但原路呢?自行車都駛向另一個方向,要逆流而上頗有難度。既然成隊車都是那個方向,應該錯不了。於是跟隊,貼着池的另一邊騎,不久即走出池區。連接着的便是稻田。稻香撲鼻,是令人懷念的味道。
媽媽載着兒子,邊踩邊聊天。
「知道旁邊種的是甚麼嗎?」
「不知道。」
「可以吃的。」
「麵麵。」
「嗯…平時我們午餐和晚餐常常吃的,很好吃的。」
「麵麵。」
媽媽解說麵是小麥做的,眼前的是米,煮熟就是飯,小孩則堅持是「麵麵」,媽媽都要詞窮。然後,兒子要跟我鬥快,辛苦了媽媽要拚命踩XD
雖然未到傳說中的伯朗大道,但四方早已被稻米包圍,放眼過去都是剛結成的穗,青青黃黃,一呼一吸都有稻米的香味。
小時候,家裡有種米。曾經一次,秋收季節,家人放行到稻田,給我一柄劆刀「幫手」割禾。然後,不知割到甚麼時候要收隊了,發現少了一把刀,仲要是最鋒利好用的一把,也就是給我用的一把。問起我,嗯…插在田埂啊。結果翻遍田埂都沒有找到,唯有當遺失了。隔天在旁邊人家的田埂裡找到…那時三四歲。
離開家鄉後,一年才回去兩三次。最喜歡與表兄弟姊妹聯群結隊到田裡玩。某一年說服家人讓我們去插秧,彎下腰一小撮一小撮地把苗插到泥裡,心裡知道要垂直、平均,插得不好不只是長歪和浪費地方的問題,更會長不成。搞了一個下午出來的效果:東歪西倒,垂頭折腰…幾個月後還厚臉皮的再到田裡要認領那一撮杰作,家人才告知那一角實驗稻早就重新做過了XD不然真的遠遠就看到一個喇呢頭了XD那時不過十一二歲。
是農民的基因嗎?對於鄉間、田野、稻米有說不出的情意,也許第一次到訪,卻總帶熟悉感,像回到記憶中的家鄉。
忍住不停停停看看,結果跟甩了…自己試着找路,胡亂出出入入,經過小屋門口,驚動了人家的狗,才意識到不能亂來,只好乖乖問路。幸好迷途知返,沒有偏離很遠。
未見稻海,先見人山人海。店家介紹今天有千人飯包活動,四點到來可以免費做一個飯包,帶走又得即場KO又得。當我迷路時,時間過了,名額也早就爆了。活動的關係,令伯朗大道多人的情況更上一層樓,人在其中要前進需要點技巧,特別是連人帶車的。
伯朗大道因為眼所及之處沒有電線桿而聞名,早前金城武在這裡為長榮拍了一輯廣告,自此更興旺了。
其實並沒有討厭電線桿,老舊的它們就是為人家送電送方便而存在,如今仍然缺席於這片土地,是當地的居民知足地、堅定地拒絕了便利,克制過度發展。(該不會有地底大電纜吧…)
放眼過去,稻田連綿,四正平整,延伸到山邊。陰天帶來雨,洗去鮮艷,露出了深沉,青綠都顯冷。山嵐蔓延,向山下擴散,吃掉山腳的景物,與田野連接,猶如只剩山與田。每當風吹送,山上的冷便經由稻田一浪一浪傳來,高低起伏,沙沙作響……
活動把部分道路封鎖,有些地方變得不可到,沒有路牌之下,分不清天南地北。雨絲變成雨點,天色再沉,沒有來得及到訪「金城武樹」便要回程,披上雨衣騎車去。
雨中騎車並非全然放心,畢竟一年才上車幾次,技術沒有好到那裡,要顧及雨衣不會捲進車裡,要提防路滑,要甩開打到面上的雨水…可是,要推車回去也太甘了,恐怕天黑到未到…
不喜歡雨衣,外面有雨水的冷感,裡面悶熱得出汗…果然,悲劇發生了﹗出汗太嚴重,把有色防曬乳液洗甩,白襯衫完全變成迷彩…
日曬雨淋之後,體力下降,放棄了買米的念頭,但不能錯過池上便當。下午六點,以晚飯來說有點太早,以是日來說算第一餐飯。
有名的便當本舖在火車站對面不遠,鋪面不小,是古早味的店。除了便當,還有米、餅食等手信商品。設有堂食座位,但是幾乎沒有人坐下來,外賣的多。廚房裡熱氣騰騰,阿姨忙着把各樣食材鋪好再包裝,一疊疊的放進籃子中。
怕錯過班次,決定買好使當後帶到月台上開餐。站着吃一點也無損味道,特別是飯的部分,粒粒飽滿,咬下去帶嚼勁,饒有口感,加上有甘甜味,香噴噴的﹗
剛KO最後一口飯,正要整理行裝,店裡的阿姨提着兩大籃便當出現在月台上,阿姨認得我,眼神似在說:你不是剛才在店裡買便當的?原來你買來月台上吃。直接在這裡買得可以啦。
不一會,列車到站。這次我在車外見證九秒九的一窩蜂地衝出車廂的情形,不消一瞬,便當全數清空。
然後,灰銀車的列車駛至。奔馳一整天,由高雄追到台東,就是為它:「白鐵仔」光華號。
光華號只有兩卡,不用拖頭,自身動力,車長在頭卡車廂左面的小小間隔中控制列車,門都沒有。
窗戶的狀況不錯,都可以拉高,開窗後風很猛,黃昏入夜後,風更涼了,令人忘了正在初夏。進入台東後,稻田不時出現,不限於池上,密密麻麻,很實在,不花俏,平平整整,大片小片,或緊緊把路軌包圍,或在遠處貼近山,所以吹入車廂都夾着不絕的稻香。
不是第一次晚上坐火車,但第一次開着窗看着外面。之前不是坐自強號就是莒光號,密封的車廂太光亮,看不穿玻璃,視線被困在車內。
大概東部發展速度比較緩慢,列車經過鄉間田野,沒有很熱鬧的市集,黑黑漆的,只有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和點點街燈光。
探頭出去,企圖看列車轉彎的樣子,水點迎面而至,不知道是下雨了,還是自樹葉上彈過來,涼涼的。只見車頭燈光強烈,打在路軌上,燈光以外幾乎看不見。光影掠過之間帶來速度感,火車雖舊但其實不慢。才想起,只有兩卡,怎麼夠拉出期待的拐彎弧線……
坐在老舊的火車上走在晚裡的田間,像是到了異空異地。記憶中,動畫電影中的主人公生活的小鄉小鎮……
隨光華號來到玉里,這裡延續了車上的氣氛,是個簡單平靜的小鎮,沒有觀光的喧囂,只有家常的氣息。各樣店舖、設置、建築,要有的,都不缺,剛剛好,不多不少。
摸路尋找訂好的民宿,位置很好找,但門面不易認,百分百老民居,一不小就走過頭。
沒有上鎖的門,一推可進,門前擾擾攘攘,不見人,以為未開放,先到附近走走,買個飲品和轉換插頭。再回頭時,才知道門口的確沒有人,要穿過走廊來到中庭的吧檯,人員都在裡頭,還傻傻的否認自己是Eva Li,完全忘了是透過臉書來訂通舖…
所謂通舖,就是床位,正確一點是一個睡的位置,在這裡更能準確地演繹。由於是舊的日式房子,通舖就是大廳。剛才穿過大門,進入室內後走廊的左面隔在輕紗後是也。一眼看過去了行李行李和行李,還以為是放行李的地方…然後,走到走廊盡頭往左一拐,便來到中庭,也是大廳是另一個門口。在這個大廳,門口的定義是一層紗。(原來的趟門壞掉了)
中庭原來是空地,現在搭建了酒吧,檯檯凳凳分佈在吧檯與大廳之間。檯檯凳凳旁放置了貨櫃改裝的「獨立房」,有冷氣電視。
淋了雨、追了車,全身濕漉漉,急不及待沖洗一下,惟浴室只有一個,需要輪候。老房子的沐室很古早,水泥地面,水喉大銻盆,先放冷熱水到盆裡混和,再用勺往身上澆,還好習慣洗冷水,不用等水沸騰,比較便捷。
洗乾淨舒服多了,民宿見各路人客差不多齊集,劈開西瓜開心SHARE。是玉里名產,經典斑馬西瓜紋,超大的鵝蛋形長長一個。由於太大,放不進雪櫃,所以泡在水裡,也夠冰涼。清甜多汁,肉質爽脆,即時降溫。
吧檯正在用投影機播放電影,圍着幾個青年呷着啤酒討論劇情內容;長檯兩位阿姨帶着小孩子吃西瓜;此時,先放下行李的一團人也回來了,聚在大廳玩耍。
才發現年青人的圈子進不去,倒是跟阿姨叔叔嬸嬸聊得開XD閑話家常,不設觀點立場,輕鬆又普通。啊,年輕已離我而去嗎?(雖然我還是背背包的「背包客」XD)
十點,民宿的漂亮姐姐說帶阿姨到另一個分館,咦?原來他們不住這裡?部分飲酒的人都走了,原來他們不是住客。真正會在老房子留宿的是我、夜歸的一團人和獨立房裡的兩名女生。
大廳中放了老舊的電視、小茶兀、小衣櫃,燈光昏黃,一支木結他依在牆角,很適合彈彈琴、唱唱歌、吹吹水。
傳說這裡是拍《盛夏光年》的場地,回去要重看XD看看是甚麼場面,現場認不出來。
晚歸一團人十多二十歲,大概是大專生,持續待在大廳一邊,聊天打鬧,自得其樂。
大廳曾經可以在中間間開,可惜紙門已壞,當他們估領了一邊,自然而然留了另一邊給我。我很大牌啊,人家幾個人半間房,我一個人就半間房了XD
以平日的行程而言,十點而已,還早得很,或許連飯店都未回。這天的十點幾已經在民宿呆了好久,寫記事寫到累了。
從入牆櫃(沒錯,就是叮噹睡的那種)中拉出睡袋、枕頭和薄被,準備休息。沒有冷氣,沒問題,我家的冷氣機本來就是裝飾品,沒有開;地板硬,OKAY,我一向睡床板。
大風扇搧出習習涼風,吹得睡意更濃。矇矓之間,聽到大廳的小伙子搬動紙門,傍在大廳中間,擋去從旁邊透過來的光線,躺的地方暗了一些;然後,紗外的吧檯安靜下來,伸手把大廳關掉一些,好像是出去續攤……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