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出現了兩齣電影,均被媒體及群組將之與香港反送中運動有所連繫,分別是以DC蝙蝠俠最重要的反派角色故事延伸的《Joker》,及台灣恐怖遊戲改編的《返校》,皆因前者談及社會低層人士問題及市民抗議運動,而後者則提及台灣白色恐怖及人民默默抵抗強權的時候。然而,有幸來台北看到《返校》之後,如果必須要比較兩者的話,便會發現,即使其電影不算高成本製作,也拍得較為粗糙,但在電影深刻度、思考層次,乃至關係對照社會議題,轉型正義等,也比《Joker》這個荷里活級數,大明星又瘋狂宣傳的作品高太多。甚至《Joker》宣傳提到導演什麼三顧茅廬找主角演出,說什麼要一起拍不一樣的電影的宣言,但最後還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的空談而已,而那個把妄想等同反社會,把憎恨誤當成抗爭,把「玩笑」當成兒戲的橋段,真的低手到令人慨嘆,莫說要對照社會抗爭,就連純粹犯罪心理的描寫層面的內容,也脆弱到不堪一擊。
《Joker》劇本的最大問題,是把社會分化簡單歸納為貧富不均問題,令整個結構不夠立體,由最初的清潔工人罷工,導致沒有人倒垃圾開始,已用階級來把人種、工種標籤,要知道世界上有些國家的清潔工是高薪職業,而且當代社會居民自發處理垃圾、減廢,也不是天方夜譚。然而為了單純地突出主角的仇富仇階級的心理,而弱化世界觀的描寫,實在是創作上的本末倒置。致使才會有不少評論、網上留言說電影中的為仇富而起的暴動,與當下的社會抗爭,包括在香港、烏克蘭、敘利亞、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巴勒斯坦、巴西、法國等,那些為了反對不公義或爭取自由,不在同一層次。或者這種把電影與當下社會亂象對照的想法,有點太過對號入座,然而我認為這也是電影誘導觀眾去把電影與社會連結所致,也是它最大的敗筆,那就是有意識地去漫畫化,而這就回到剛才所說的,弱化描繪世界觀的問題 — — 世上最多罪惡的城市「葛咸城」。 正如漫畫描述,葛咸城是一個從頂層到下層也是邪惡當道,官商鄉黑勾結的極端資本主義的城市(是不是很眼熟?),它不僅是隨街有搶劫或破壞的簡單,而是整個政府及警察系統也嚴重崩潰的地方,以致不同忠奸角色自己開發軍隊或護衛,令城市近乎無政府的狀態。所以,如果必須和香港狀況相比,那是葛咸城和回歸後二十多年來的香港一樣,同樣被政府及權貴為了個人利益而妄顧城市發展,而令整個城市腐敗(你看只要地鐵及商場一停,香港整個城市幾乎要癱瘓,這是城市結構出了很大問題)。電影可能想帶出小丑乃觸發葛咸城暴力衝突的導火線,然而在電影完全傾斜向小丑被家庭、工作及社區迫害的劇情,及他個人的妄想症影響,而忽略葛咸城的描述時,電影便把城市複雜的問題與小丑純粹的仇狠及享受破壞簡單的連上,而令整個世界觀變得膚淺,繼而,因為世界也因為只餘下二元化的正與邪,貧與富的對立關係,令小丑的純粹的惡也失去了可被襯托出來的重量,而僅僅成為一個自戀又自憐的人物而已,毫不震撼。反觀Christopher Nolan的版本之所以成就出超越Tim Burton經典的小丑及蝙蝠俠,並非它花上大量筆墨描寫了兩位主角,而是首先結構出不論市民及黑道均有其自我秩序,而小丑與蝙蝠俠則是一體兩面的破壞這些秩序的象徵,而令人恐懼及反思。
至於《返校》,雖然故事情節與《Joker》完全風馬牛不相及,但恰巧其電影結構甚為相似,同樣是談及因個人情緒及不幸繼而影響及改變了整個故事世界。不過《返校》則很著力描寫其世界觀,故事集中談及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師生如何被壓迫,以致僅僅讀書也被視為反黨的事實。致使女生的自私而闖下大禍的事件,令問題惡化下去,也深化了角色的內疚感與心理層次。同時,個人的同樣微不足道的憎恨與希望,在如此紮實的世界結構襯托下,就變得深具重量。以使當中宣揚的不懼權力,人生之為自由的信念,老師不求回報來保護學生的情操,及人要生存下去才能看到終有一天得到自由的願望,也令人有所共鳴。當然了,對深知歷史的觀眾來說,《返校》的設定因為要忠於遊戲及營造懸疑,還是把很多事情簡化及象徵化,但電影已把氣氛塑造出來,人物也能在紮實的環境中經歷變化,成就遺憾與希望。
坦白說我不會因電影宣傳正義或邪惡而偏頗,作為電影並不需要必然的談正義及正治正確,誠然《返校》那種接近灑狗血式的高呼自由,還是有點純情,甚至陳腐,令電影少了一份思考性的厚度,反而我其實異常喜歡勾畫人性本惡的黑色題材,然而正因我深愛暗黑作品,才更不滿於《Joker》自以為描述人性醜惡,卻架空故事背景、精神分析,如何用電影語言處理妄想與幻想,人及人大腦的複雜性,乃至人物之間的距離及關係。當不同評論及朋友要不斷及只是提及演員Joaquin Phoenix演技如何精湛時,其實已反映電影除了主角人物刻劃細膩之外,似乎沒有其他可供玩味的東西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