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董事長黃崧卻能用三十萬元創業起家,在十八年間賺進十數億
元,非凡和黃崧是如何做到的?
機警應變 創業就像摸著石頭過河
「我從來就不是一個在掌聲中出場的人。」回顧十八年創業的奮鬥史,黃崧為自己下了這麼一個經典的注腳;行事風格低調的他,說這句話時的語氣,有突破困境的豪氣,更有總是在別人不看好下成為逆勢贏家的堅毅。
黃崧是做出版起家的。
在台灣,不良於行的人謀職較一般人困難。民國四十九年次、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在出版界工作數年,於公司倒閉後黃崧自問,「未
來,自己是否還要再繼續去應徵工作?」
為了徹底脫離不良於行找工作被拒絕的職業輪迴,黃崧決定走向自行創業的路。民國七十八年,時年二十九歲的黃崧,把在出版社任職時省吃儉用存下的三十萬元拿來創業,成立非凡出版社。
黃崧當年創業要取名非凡時,曾經去算過筆劃。算命大師說:「苦七年,將來大發。」當時,非凡出版社總編輯鄧美華直覺建議說,「老闆,那我們改名字好了。」黃崧的回答是:「萬事起頭難,反正會大發嘛,那就不用改了。」
「他不是一個炒短線的人。」曾經在非凡新聞台做過近二年帶狀財經談話性節目的政大財政所教授曾巨威形容黃崧,「他是那種一步一腳印,有能耐看到獲利的人。」
或許應驗了算命師「苦七年」的預言,剛開始,黃崧的起步並不順遂。「摸著石頭過河,懂得如何應變危機,才是他成功的標幟,」非凡內部一位資深員工形容。
「一開始創業就選擇對不良於行的人最難的業務入手,」造就了黃崧市場高度嗅覺的敏銳度,和在很快時間之內重新定位、轉型的能力,黃崧認為:「這是自己人生成功的第一步。」
創業初始,非凡以出版兒童和文學書為主,不到一年間,三十萬元幾乎就賠光了。
股市名嘴朱成志是黃崧創業生涯的第一個貴人。
貴人相助 股市名嘴出書賺第一桶金
就在創業基金即將用罄之際,適逢股市正熱,「股市名嘴」當紅,黃崧認為,如果請這些股市名嘴寫書,應該會很有銷路。
當時,一位是名不見經傳,卻滿是衝勁,聲音很有磁性,全身散發感染力的年輕出版人;一位是紅遍一時,首屈一指,每年有兩百場演講的股市名嘴。
兩人素昧平生,黃崧在朱成志一場演講會散會後的會場「堵」他,「不良於行,反而成為黃崧的優勢,」回憶前塵往事,朱成志打趣道
出他和黃崧人生的第一次「相會」。
沒想到,朱成志這本《漲跌之間》,不但成為非凡出版社再刷二十多版,銷售十數萬本的股市常銷書,也為黃崧攢到數百萬元的人生第一桶金。
股市叢書一砲而紅,從此啟發黃崧日後將非凡走向知識性財經專業content的定位。
民國七十九年股市由一萬二千多點的最高峰,一路崩跌。轉型成功的非凡,雖然打響了名號,後續出版的第二至第四本書卻出師不利。「當股票書籍不好賣時,自己要做什麼?」,眼見沒有一家出版社敢再出股票相關書籍,倉庫的退書愈來愈多,當時的黃崧不禁徬徨又焦慮。
「每一家證券公司都在緊縮,如果把知名分析師的解盤錄下來,在開盤前送至證券公司,於營業大廳播放,證券公司可以節省一名分析員的支出,又可享有名師的解盤,這種生意一定可行。」黃崧聽從朱成志的「獻策」,將非凡出版社轉型為非凡傳播,從出版「書」轉為出版「錄影帶」,開始涉足影像傳播,因為省錢且風險更小,從此開啟黃崧近二年的「跑帶生涯」。
嗅覺敏銳 首批衛星直播頻道業者
有人說,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黃崧經營媒體,卻更像是摸著石頭過河,因為遇到挑戰或危機,才一次次成功應變,化危機為轉機,最後反而總是掌握到最好的timing切入新機會點。
「跑帶」時期,每天中午股市收盤後,祇見蔡明彰、許俐雅、王錦樹、洪啟銘、朱成志等知名分析師,為了入鏡,光鮮亮麗的群集在安和路當時祇有十來坪的非凡辦公室錄影。
第二天,當時全台灣三百多家券商,就有近一百四十家營業大廳播放這樣的解盤錄影帶。
偏偏,就在黃崧投入大筆資金投資購買攝影機、錄影機,成立小型的生產線時,股票市場卻持續萎縮,許多證券公司門可羅雀。那時,對有些券商而言,花錢購買解盤錄影帶,已不符合成本效益,甚至有更多家券商整併或倒閉,非凡的業務也再度萎縮。
但是嗅覺敏銳的黃崧,很快觀察到儘管股市行情不佳,當時還沒有合法化的「第四台」,市場規模卻一直擴大。
多年來久為股市行情低迷所苦的黃崧,終於找到一個不為股市行情影響的舞台。在非凡正式跨入有線電視台經營的前兩年,黃崧就這樣每周一、三、五開車由台北出發,沿著新竹、台中、台南、嘉義、高雄配送股市解盤錄影帶給頻道播送業者,打下第四台節目提供者的江山。
正因為很早即進入市場,當民國八十四年元月,政府開放第四台合法經營,同年三月,非凡商業頻道即搭上第一班列車,從第四台的「節目提供者」,一躍成為國內第一批以衛星直播的「頻道業者」。
獲利驚人 由商業台擴充至新聞台
黃崧創立非凡電視台時,台灣電視市場還是台視第一大的時代。
當時,非凡祇是一個以出租時段給股友社老師見長的財經頻道。
十二年間,一消一長。
這一廂,隨著無線電視台市場的萎縮,台視由台灣最賺錢的電視台,逐年衰退為經營慘淡,近六年每年平均虧損三億元的「虧損公司」。
另一廂,非凡成功將版圖由商業台擴展至新聞台,更善用電視和平面資源整合,相應於商業台,成立《非凡商業周刊》;相應於新聞台,創立《非凡新聞e周刊》,廣告業績蒸蒸日上,平均逐年成長約二○%,每年至少獲利約二至三億元。
「商業台賣時段收入、非凡商業周刊、新聞台廣告收入,分別各占非凡總體事業收入的三分之一。」政大財政所教授曾巨威分析。
其中,單單是出租時段給股友社老師的商業台,一個小時時段約兩百萬元,一天約八個小時,一年就可以有約兩億元入賬。
編輯部祇有一、二人專職的《非凡商業周刊》,祇是將商業台股市分析師的解說內容編纂出刊,單單是靠訂戶和廣告,不靠一般市面通路,一本一年六千元訂費,目前有二萬至三萬名訂戶,若以二‧五萬戶訂戶計,每年可帶來一‧五億元營收;扣除約四○%紙張和印刷成本,單單是這本薄薄的周刊,每年就可為非凡帶來近九千萬元淨利。
穩扎穩打 不用公司的錢買房地產
相較於有線電視教父邱復生形容自己是「沒有固定戰場的人」,總是不斷開發新疆場;黃崧的專注本業,是另一種成功典型。
「一生從沒有買過一張股票(不計原本的非凡和這次入股台視),行有餘力,也沒有用公司的錢去買房地產,」非凡電視執行長、《非凡新聞e周刊》社長李美惠,經過五百多個非凡的日子後,體認到黃崧的作風是「穩健、保守、扎實、全心投入事業」。
靠賣股市資訊起家,卻從來不為股市所動,不但不問股市行情和明牌,更沒投資過一張股票,最能凸顯黃崧穩健保守,更看重經營事業的個性。
一次,去非凡電視台錄影的知名分析師不禁好奇問黃崧,為什麼不買股票?當時,黃崧祇淡淡地說,「那不是屬於我的錢。」
「賣豬肉的,多半怕吃豬肉。」曾經,在接受筆者採訪時,黃崧說得
比較透澈,可能因為窮苦出身,也可能在股市見多了,有更高的憂患意識,他經不起任何風險。黃崧笑著打趣形容,「如果我投入股市,現在可能早就沒有非凡了。」
尊重專業 極少干涉底下節目內容
氣勢磅礡是邱復生和東森王令麟等媒體大亨最常有的行事風格。相較之下,「黃崧是非常努力打拚、個性節儉的人,」曾巨威分析。
邱復生一向認為,媒體要在數量上有氣勢,才能稱之為「媒體」,因此《TVBS周刊》創刊時即以發行十萬本為目標;東森王令麟為了簽下名節目主持人,甚至不惜大手筆花千萬年薪挖角吳宗憲。
黃崧絕不會好大喜功去玩一件事,「非凡能有今天,不是非凡更會賺錢,而是因為更會省錢。」黃崧的左右手之一鄧美華形容。
「惦惦吃三碗公,小本經營,勤儉建軍。」這是朱成志對黃崧經營理
念的觀察,「他總是先站穩了,才會更進一步。」
「用錢要用在刀口。」從早年由三人公司起家,到現在四百名員工的大老闆,黃崧對金錢的觀念始終如一。
正因為個性太省,總是要用一塊錢做兩塊錢的事,非凡電視台員工薪資普遍低於業界平均水準,也讓非凡的流動率一直不容易降下來,因而常被媒體同業戲稱為各大電視台的「訓練營」。
「他是很懂媒體經營的生意人,」對於業務、財務一把抓,但對節目內容,可說很尊重專業,在非凡主持過晚間九點帶狀財經談話節目的曾巨威印象深刻:「近六百個日子裡,黃崧祇『關切』過一次我的節目。」
很多人說黃崧是生意人,其實,骨子裡他也有很感性,對社會抱持強烈使命感的一面。
純淨資訊 要把正面新聞做到極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非凡新聞台剛成立的前兩年,因為電子新聞打得是大規模軍團的仗,不是過去一向以勤儉理念建軍的黃崧所熟悉的戰場,因為規模一下子擴增太大,黃崧經營得其實很辛苦。
那時,有人勸他乾脆把不太賺錢的新聞台賣掉。來自香港的超視,剛
好有意購併非凡。雙方步出談判會場後,黃崧就對身邊的資深同仁說,「我才不要把我的員工,賣給這些勢利的港仔。」當下黃崧就決定,再怎麼辛苦,自己也要繼續撐下去。
「近一年來,好像祇聽說過老闆對前一次許純美被毆事件的新聞有意見。」一位非凡內部員工也說。
這位非凡員工生動描述當時的場景:祇見黃崧高聲詰問新聞部同仁,「為什麼要播這種新聞,你們誰告訴我,這樣的新聞對社會有什麼任何意義啊?」
這次,針對TVBS有關周政保的大烏龍事件,全台灣八家新聞台,NCC開罰了七家,非凡是唯一沒有播該則新聞,也是唯一沒有被罰的新聞台。
事後,黃崧不禁得意地對友人說,「正因為我們沒有花五、六百萬年薪挖角明星級主播,我們也不用為了收視率去播放這種新聞。」
常看非凡的觀眾,不難發現,「一個正確、純淨的資訊園地」是非凡
最新標幟的經營理念。財經的,生活的,資訊的,沒有羶色腥的新聞理念,也成為「非凡人」的工作守則。
「如果香港人能把負面新聞做得這麼極致,我希望我們能從另一個極端去做好一件事,」黃崧一直這樣期許旗下成立即將滿一年的《非凡新聞e周刊》,能為社會播下善的種子。
拚命工作 有阿信性格才能待得久
黃崧有一套很奇特而弔詭的用人哲學,「他非常重視員工的忠誠度,又非常不容易相信員工的忠誠度,但是你做滿四、五年,他就相信你有忠誠度。」曾巨威好似繞口令般形容。
「操守好、工作投入就是人才。」一位非凡資深主管有不同看法。
媒體圈的人大概都知道,「阿信」是資深非凡人的標幟,因為老闆黃崧自己是不分日夜拚了命在經營事業的人,沒有一點阿信性格的人,恐怕很難在非凡待得長久。
黃崧眼光的精準,有人羡慕,有人讚佩,一如這次成功地入掌台視。
無疑的,入主台視,將是非凡和黃崧轉型的關鍵。
非凡版圖將可從此跨入數位電視,透過無線電視台將可整合通信與電腦,提供多媒體整合的商機;有了「無線」的台視後,目前已被擠到八十八台後的「有線」非凡商業台,也可以比較不需受限於系統商;四十五年來台視的「片庫」,也可透過策略聯盟,豐富非凡財經新聞台的歷史縱深。
很多人在猜,未來是台視愈來愈像非凡?還是非凡愈來愈像台視?還是我們可以期待兩個全新的可能?
其實,非凡本來就是綜合台,它是黃崧刻意「定位」,才成為七○%內容為財經新聞的「財經台」。於是一般人一想到要看財經,就想到非凡,一如一想到運動,就看ESPN一樣。
入主台視後,黃崧的挑戰是,是否能在財經之外,再找到一個像財經這樣「小而美」的niche產品線。
「能不能走出低成本的侷限,肯不肯為提升品質花錢,決定未來黃崧媒體的高度。」曾巨威對非凡和黃崧有著很深的期許。
不扯政治 入主台視挑戰才剛開始
台視官股釋出標案落幕的同時,仍有一些令人憂慮的政黨牽扯傳言仍在蔓延中。
「經營媒體的黃崧,和同樣獲得十大傑出青年,曾擔任過新聞評議委員會主委、政大新聞系教授賴國洲有一定的情誼。如果這樣就說黃崧和台聯勢力相關,實在太扯了,」一位黃崧的好友說。
「賴國洲未來應該會回鍋台視董事長,實際經營權仍由黃崧掌持。」一位熟知黃崧的友人推估黃崧未來可能的布局。
賴國洲不等於台聯,曾巨威也不願相信,過去在立場表達上一向很小心的黃崧,會和任何政黨有緊密關係。
「我們老闆應該不會笨到不知道,媒體一旦和任何政黨貼上標籤,就會毀了。」非凡的資深主管也覺得政治的牽扯傳聞不可思議。
但是,台灣的天空一向就是這麼政治,如何祛除賴國洲等於台聯的政治聯想;去年,華視公共化,賠錢;中視換新東家,也賠錢;要如何扭轉已連續六年虧損的台視劣勢?
黃崧的挑戰,似乎才正開始!
【新新聞周報第1050】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