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15 14:08:43| 人氣2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每三秒就有一個窮人誕生 走出貧窮靠自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每三秒就有一個窮人誕生 走出貧窮靠自己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4頁之1
【夏幼文、劉德宜】
聯合國將今年訂為消滅貧窮年,全世界每三秒鐘就有一個窮人誕生,搶救貧窮成為「超人特攻隊」的首要任務。只是,捐助過弱勢團體的單位,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嘆:「給他魚吃,不如給他一根釣竿﹔給了釣竿、學會釣魚,還得要他願意自己去釣魚。」不過,還是有人被貼上「窮人」標籤之後,想盡辦法要遠離貧窮,他們想讓自己成為超人:拯救自己。

生了三個黏多糖症孩子的呂素蘭住在苗栗竹南,為了治療三個孩子的病,曾經負債八百萬元。現在三個孩子中,已經有一個過世,其他兩個孩子也都做好面對死亡的心理準備,呂素蘭不再花錢治療孩子,因為無藥可救。長期以來,呂素蘭都不想在別人面前擺出悲傷、需要幫助的模樣,她靠著當保險員以及老公拚命地開卡車,還掉八百萬元債務。無論如何,她這一輩子,就是不想被貧窮打敗。

距離呂素蘭的家約三、四個小時車程,住在台北縣新莊的洪嘉志,現在是家扶中心的自立青年﹔過去,他是家扶中心每年資助十二萬名兒童中的一員。從小學四年級起,洪嘉志就了解到貧窮的滋味,體會到因為貧窮受到的歧視。從小學到國中,洪嘉志都很少吃午餐,將午餐錢省下來買書或做其他用途。長大後的洪嘉志依然非常節省,他將物質欲望降到最低,現在他成家立業,還是拚命地與債務拉遠距離,身上絕不負債﹔老婆也受到他的影響,從一個敗金女變成一個省錢專家。

對於九二一大地震後的中寮鄉災民來說,他們最討厭都市人用窮困來看待他們﹔他們覺得一直將窮印記在身上,似乎永世不得翻身。在不少企業的幫助下,就算是已經六十歲的媽媽們,還是要重新學習一技之長,讓自己改變命運。中寮鄉媽媽組成的「中寮植物染巧手工作坊」,就是一群不服輸媽媽的故事。

向來是處在社會角落的原住民,第一個不僅自己找釣竿、拿釣竿、而且去釣魚的部落,是位在台東縣延平鄉的布農族。也是布農族一員的基督教長老教會牧師白光勝,在十年前說服自己的父親捐了二公頃土地,接著先後在伊甸與勵馨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協助下,成立「布農文教基金會」,找到統一超商捐助興建「布農部落文化體驗園區」﹔接著的十年,連結當地布農人的土地,逐步打造出現在的休閒度假農場的規模。

到目前為止,布農基金會雖然還得靠著政府一部分的補助,不能完全自給自足,但已經為當地的布農族人開出一扇就業、教育、老人送餐等照顧大門,甚至規劃準備成立戒酒醫療輔導,不僅解決族人長久以來酗酒的問題,也要服務各民族。面對下一個十年,再次請求統一超商以小小捐獻箱,在三千多個門市幫忙募款,好完成政府規定一年內完成二甲農地開發工程的白勝光,坐在小小的咖啡廳裡,望著窗外的山景說:「以前你白白捐我一千元,現在我已經慢慢可以賣給你五百元的東西。我們在過年時開始推出宅急便現宰羊肉、自醃蘿蔔﹔現在,我正在請種竹筍種得最好的客家朋友,教我們種竹筍,七、八月時就多了一項有機農產品可以外賣。」

不僅如此,為了增加觀光特色,靠山吃山的布農基金會還在二年前組了布農團隊,標下公園式的紅葉溫泉來經營﹔因為基金會的原則是分享,所以門票只收一百五十元,但至少二十個家庭不必再為了生計而外移。

本身是漢人、深受白勝光感召而投入布農基金會的行政公關部長林金靜,誓言要產出屬於在地經濟產業、最美麗乾淨的有機農產與畜牧業:「我們把募來的基金用在產業上,才能永續經營。」
呂素蘭:做保險還八百萬


民國四十六年次的呂素蘭,有兩個男孩一個女孩,三個全是黏多醣症的孩子,是國內罕見小孩全是黏多醣症的家庭。這三個小孩分別是二十五、二十二、二十一歲,但三年前老三過世了﹔目前,老大已把遺書寫好了。為了孩子,呂素蘭曾經負債八百萬,但不管情況多糟,她都不希望別人同情她。

三個孩子都在四歲左右出現症狀,起初以為是老大退燒藥吃太多、針打太多,把身體搞壞了﹔長輩叫她再生第二個孩子,老大的身體就會好。沒想到老二也是在四歲發病,接著第三個孩子也是如此,到台大醫院檢查,才發現是代謝功能異常,她還以為是給孩子吃太多的糖。

街坊鄰居都在笑他們,說這對夫婦做了壞事,老天在懲罰,老大讀到國中就不讀了,因為被同學笑﹔老二讀到國中,身體就癱了,只能躺在床上﹔老三讀到國小畢業,就不想讀書,只想學如何使用電腦、如何上網。

呂素蘭曾想自殺,有時也會開車到山裡大哭一場。不管哪個廟,只要別人說有用,就去拜,就去買些所謂的神丹妙藥。他們花掉的醫藥費大概可以買幾棟房子,曾經負債約七、八百萬元,曾經老公要出門時,身上只有零錢。

後來,呂素蘭在民國八十年進入國泰人壽當起保險員,家裡的經濟狀況改善很多,她還曾經得過百萬圓桌精英獎﹔再加上剛好景氣復甦,老公自己買了卡車專運基隆的貨櫃,也賺了不少錢。接著起三、四個會,自己當會頭,以會養會的方式,每次存到一筆錢就一次將利息還掉,八百萬負債全部還清。三個孩子申請殘障津貼從來沒有過關,因為相關單位都覺得呂素蘭夫婦經濟狀況不錯。不過,她也不接受別人的幫助,好強的她,不想讓外人看到難過的一面。她深知三個孩子都會比她早走一步,孩子們終會解脫,但無論何時,當孩子看到她的時候,她要給孩子希望,也給自己勇氣。


洪嘉志:省吃儉用還房款


六十四年次的洪嘉志剛結婚一年,住在貸款兩百多萬元的窩,每個月只要存到一定的金額就立刻還貸款,他和妻子都非常希望能在明年將房貸還清,過沒有負債的日子。

洪嘉志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努力地和負債保持遠距離,小學時父親就過世,母親一個人養四個孩子,身為長子的他,從小就很敏感、早熟,他每天都希望能夠幫忙母親分擔家計,減輕母親的沈重壓力。

國中時,母親每天給他五十元吃午餐,但他不吃,把錢省下來,做為其他必須開銷之用﹔課堂上老師推薦的課外讀物,他從來都買不起,校外教學當然不必參加,下課後也不可能補習,因為要趕著回家幫忙媽媽做手工賺錢。當時的洪嘉志,最大的志願就是長大要做個可以賺很多錢的律師。國三時,有一天母親對他說實在撐不下去,洪嘉志無能為力,只能放棄讀高中,改讀台北工專,每年寒暑假都去打工,一直到二技﹔當兵時也省吃儉用,到退伍時存了二十幾萬元,全數交給母親。

現在是家扶之友會長的洪嘉志,和兩個弟弟、一個妹妹都曾是家扶資助的孩子,他現在存錢的目的,是希望將來可以捐錢幫助更多的孩子。他現在每個月薪水四萬元,大多數還房貸,不買股票、不買基金,只把錢放在銀行,因為在弄不清楚風險時,還是把錢放在銀行最穩當,絕不讓自己負債。

而他的老婆從認識到結婚兩年的時間,從一個月光族變成一個小有積蓄,還有電腦記錄控管自己的保養品用多少、何時需要添新貨,不像以前每個月都要花五、六千元在保養品上。以前是新裝一上市一定會去買,但現在是百貨公司打三折還不會心動。老婆公司發的百貨公司禮券,洪嘉志一定會去換成大賣場的禮券,因為百貨公司的禮券根本買不到什麼東西,換到大賣場就可以買不少。

中寮媽媽:開染坊療傷


在南投中學補校讀書、六十多歲的吳秋,家住在離南投大約十五分鐘車距的中寮鄉。她是中寮鄉巧手工作坊的成員之一,將來的夢想是開一間屬於自己的植物染工坊,再利用家裡的空房來開民宿、發展休閒農場。夢想的目的不是圓夢,而是要忘記九二一大地震的傷痛。和吳秋一樣每天到「巧手工作坊」的媽媽一共有六位,他們同樣經歷過九二一大地震,家裡的經濟都受到重創﹔經過兩三年,他們靠著巧手發展植物染事業,讓他們已經不需要靠勞委會的資助,努力要讓工坊賺錢。

九二一大地震對中寮鄉居民來說,是一個不願碰觸的記憶,卻時時想起,只要一談起來,眼眶立刻泛紅。走在中寮鄉最熱鬧的約五百公尺的老街,每一戶都是新房﹔在九二一大地震時,這裡只有兩間房子沒有全倒。

想到當時二樓變成一樓的畫面,吳秋還是很害怕。吳秋的老公在大地震時嚇壞了,現在聽力不太好,大伯與小叔都被地震壓死了。吳秋說,九二一那個夜晚,她呆坐在四合院的庭院中,聽到的都是附近傳來的哭嚎聲﹔災後,原本家裡是種水果務農的她,根本種不了水果,只能改成養豬、養雞,不然不知日子如何過下去。

每天和吳秋一起在工坊工作的馬菊,現在約六十四歲,九二一大地震時,住家附近的十戶鄰居全都成為全倒戶,這幾年鄰居陸續搬走,她變得比較孤單。原本小兒子是做油漆工作,受過九二一大地震的恐慌後,再也不敢爬上爬下漆油漆,只能在家休息。馬菊說,中寮鄉在重建的過程中,有許多砂石車每天進進出出,每次砂石車經過的震動聲,都會讓居民以為地震又來了,嚇得衝出家門。很多住戶不敢出門,但家裡的生計還是要繼續,馬菊因為對植物染有興趣,想藉此忘掉九二一的恐怖,沒想到居然闖出一片天地。

先前她和十六位志同道合的媽媽們一起開了巧手工作坊,現在則剩六位媽媽在工作坊,每個月的工資約一萬元。一萬元對於台北人來說,可能買一個名牌包包都不夠,但對於馬菊、吳秋以及手工坊的六位媽媽來說,卻是生活改善的經濟來源。原本勞委會每個月都會補助他們一萬元的生活費,但現在他們已經請勞委會不用再幫忙,讓這一萬元去幫助更需要的人。

「房子倒了,我們不能倒,我們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馬菊總是這樣說,很多人聽了相當感動,其中包括台新金控。台新金控旗下的Payeasy,前年幫這些媽媽的工坊在網路上開設專櫃,也陸續幫他們在台北辦活動及產品發表。漸漸地,中寮鄉媽媽手工植物染的包包、衣服、帽子,已成為中寮鄉的名產之一﹔觀光客到中寮鄉一定會去參觀手工坊,這群媽媽們也成為中寮鄉的明星。

一位中寮鄉的年輕人說,大家總是用「窮人住在窮鄉」的眼光,來看待中寮鄉與中寮鄉的居民﹔但事實上,這裡的人從來都不想被人看成是窮人,這點從中寮鄉媽媽們的努力可以看出來。


胡惠珠:學技藝是種寄託


在布農部落文化體驗園區工作室裡做醃蘿蔔的胡惠姑,四十多歲,之前與也是原住民的先生在台北淡水當模板工人,有時當起檳榔攤販,一個月收入的五萬元要養活一家七口。

但她的先生犯有原住民的通病──酗酒,先生喝掛了,就是一個禮拜五、六天不上班,三個兒子有二個不是逃學,就是流連網咖,常常邊工作邊找孩子回家的胡惠姑,就這麼在台北渾噩地生活了十年,直到走頭無路才決定返鄉。



胡惠珠說:「回鄉,是因為這裡的生活很單純,滿地野菜,就算沒錢也不會餓死﹔需要用錢時,也可以向布農基金會先借。」同樣是要養活一家七口,但收入只有二萬元左右,胡惠珠在物質上並沒有擺脫貧窮,可是精神上卻有了寄託。

雖然老公一樣酗酒,三天兩頭罷工,但孩子們下課後在園區裡可以上課輔,假日在園區裡打工﹔而她自己,因為被委以醃製蘿蔔外賣的重任,很盡心地跟漢人學怎麼醃才好吃:「我很不滿漢人留一手啦!開始學時,怎麼醃都醃不出漢人做的滋味,我就想遍各種方法,後來才發現原來要整根不脫水的蘿蔔去醃才好吃。」她不管還站在她面前吃著醃蘿蔔的「漢人」,就大聲地表達不滿﹔但也從不滿聲中聽出她在這裡學會了一手好技藝,而她正在用這個技藝,一步步脫離貧窮。








台長: marco
人氣(22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