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06 14:18:29| 人氣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其他經濟體必須學著和改變共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其他經濟體必須學著和改變共存

整理/林宏達

金磚四國崛起,究竟會是未來吸乾全球投資和天然資源的黑洞,還是最後一班通往高速成長的特快車?危險和機會,似乎是攜手而來,下一波大浪襲來,你該如何趨吉避凶?

三月十八日,在《商業周刊》「金磚四國世紀趨勢論壇」上,《商業周刊》發行人金惟純和高盛董事總經理暨亞洲經濟研究部主管金瑄培、光寶集團執行長林行憲、中華航空總經理魏幸雄各自從產業和經濟研究的角度拋出問題,探討BRICs四國崛起後,台灣的機會究竟在哪裡?

金瑄培特別強調:「經濟不是一個直線發展的過程。」他回顧過去一百年全球的貿易發展,經歷過多次擺盪在自由貿易和貿易干擾之間。而對於金磚四國興起的假設,不能忘記四國保持貿易開放是有變數的。

所以,在金磚四國興起的過程中,會為各國帶來經濟結構轉型的壓力,成功轉型才能從變局中受益;否則,即使像遠在千里外的墨西哥,也會因為中國大陸的競爭壓力,經濟走弱。

金瑄培認為,BRICs興起對世界其他經濟體來說,包括台灣,都是絕佳機會,「如果找到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應對之道,任何人都能看到BRICs的榮景成真。」他同時提到,中國興起,使鄰近國家不得不做結構性的改變,東歐興起,讓西歐也必須改變。改變一定會發生。「你必須學著如何和改變共存。」金瑄培說。

而在電子業有豐富經驗的光寶執行長林行憲,則認為按對台商的機會來看,BRICs四國,該按「CIBR〈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重新排列,直言十年前錯過大陸成長機會,只剩下印度這班列車。在他眼中台商又該如何底定戰略,布局以對? 以下是這場座談會的精彩內容摘錄:

金惟純〈以下簡稱金〉:魏總經理,是否可以請你先就BRICs興起,對台灣的機會和挑戰的主題,發表看法?

魏幸雄〈以下簡稱魏〉: 高盛報告是純粹由數學、經濟方法推演,這幾個國家是否真能在二○五○年取代G6,成為世界經濟強權,有幾個因素值得注意,就是這幾個國家未來政經情勢是否穩定,是否有效率,教育能不能普及,市場是不是能夠真正開放。

以現況來看,中國是比較具備這四個發展要素的國家,因此他們目前發展非常快,我想到二○五○年,它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個體,應該沒有什麼人會懷疑。可是我對印度的預測,是有點保留,因為我們華航現在有飛到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的人口,因為宗教的關係,無法控制,加上窮人比例高,社會階級分明,窮人要翻身比其他國家困難。

在休息時,我也問露帕〈高盛金磚四國報告主寫者〉:「你的預測到二○五○年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少?」她說,五○%,我說五○%已經非常不錯了,四十五年以後的事,變數太多,還是有很多可能的其他變化。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當我們為BRICs市場擴大而歡欣時候,必須要小心全球天然資源的快速消耗。

我記得一九九七年,我接任華航財務長的時候,那個時候油一桶十二元〈美元〉,今天的油一桶五十七元,這中間差了四十五元,這代表什麼?我告訴各位,油料每漲一元,中華航空一年支出增加一千五百萬美元。如果把長榮〈航空〉加進來,油價每漲一塊錢,台灣的航空公司一年要多支出三千萬美元。未來其他天然資源,像鐵砂、礦砂,都會受到同樣的影響,我們要及早尋找可靠的供應來源,還要提早準備天然資源價格上漲的衝擊。

台灣資訊業在中國的挑戰 要從製造業升級知識產業

金:我們接下來請光寶的林執行長。

林行憲〈以下簡稱林〉:今天的題目是談台灣的機會和挑戰,我就把範圍限定在對台灣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產業的挑戰。

我們就用Byte〈編按:各國的資訊應用〉來看台灣ICT產業的機會點。我們先看市場,目前我們最大的市場是在美國、歐洲,下個五年,機會應該是在CIBR〈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這是我們的優先順序〈聽眾大笑〉,這也是我們未來成長的重點。

因為,未來這些國家會直接跳進數位時代,直接用MP3、數位相機去了,這對ICT產業來說,黃金機會就是數位時代來臨。

CIBR的黑洞效應會發生,事實上,在大陸改革開放時,也造成黑洞效應,我們在東南亞的投資都撤掉,移到大陸去。不只是這樣,連太平洋的另一端,墨西哥也受影響。有一次我跟墨西哥官員談大陸的黑洞效應,我本來以為對他們沒有影響,他說,怎麼沒有,你看偉創力也把墨西哥廠關掉,移到大陸去了。所以未來CIBR的黑洞效應一定會發生。

台灣目前的優先順序,不管是從資金、人力、市場來看,我們力量有限,所以我們優先順序第一個是中國,再來是印度。

從市場觀點來看,全世界除了美國,最大的單一語言市場,就是大陸,你們知不知道,要做多國語言市場,有多痛苦。一個東西要賣到歐洲去,要做二十八種語言,一個鍵盤,就得替二十八種語言準備鍵盤,全世界哪裡有那麼好的市場,是一個那麼大的單一語言市場在那裡。對台灣IT〈資訊科技〉產業來說,就要思考如果中國在二○四一年會超過美國,我要先思考的是,是不是要先做品牌,或是做SUPPLY CHAIN〈供應鏈〉,或是維修的SERVICE。

再來是我們要進階到知識產業,因為未來台灣去、韓國也去、美國也去,大家都一樣,下一步應該是進階到知識產業,所以我們應該把大陸從製造中心,轉成IT中心,下一步是參與大陸的產業標準,大陸是有條件制訂產業標準的。像前不久,為了無線網路標準,就跟英特爾〈Intel〉扯了很久,在談SUPER VCD的時候,他也訂了一個標準出來,所以SUPER VCD沒有成功,像HDTV、CABLE TV的標準,你如果能參與,在台灣試產,在大陸行銷,修改之後賣到全世界去,對台灣是最有利的。

世界其他經濟體的機會 要更有想像力和創造力

金:金瑄培先生,您是高盛主管亞太地區經濟研究的主管,是不是可以分享一下你對BRICs後續的看法?

金瑄培〈以下簡稱培〉:在往前看未來五十年國際經濟的發展前,我想先跟大家回顧一下,過去一百年國際經濟的發展,就如知名的哲學家喬治‧山塔雅納〈George Santayana〉所說,不瞭解歷史的人,必將重蹈覆轍〈Those who forget history are doomed to repeat it.〉。我這麼說,是因為,BRICs報告中最重要的假設之一,是四國會保持貿易開放,世界其他地方也會維持和他們的自由貿易關係,這個假設,今天看起來是理所當然。但如果你往回看過去一百年,在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夕,全球經濟甚至比今天更自由,無論是貿易或資金流動,都是如此。

不過,一九二○年代,自由貿易和資本的全球流動,卻被突然終止,對國際自由貿易的干擾一直持續到一九五○年代,直到一九八○年代,在全球化浪潮之下,自由貿易再度成為潮流。所以我們不應該忘記,經濟不是一個直線發展的過程。

重提這段歷史,是因為BRICs興起,對世界其他經濟體來說,包括台灣,都是絕佳機會,但是這個機會,也伴隨著經濟上的調整,如果不積極找出應對方法,就會直接面臨衝擊,如果找到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應對之道,任何人都能看到BRICs的榮景成真。

讓我為各位舉個已經看得到的例子,我有個同事,他是拉丁美洲經濟專家,他寫過一篇<對拉丁美洲好壞參半的中國影響力>〈The sweet and sour effect of China on Latin America〉。他拿中國興起後,對巴西和墨西哥的影響做比較,中國對巴西帶來非常正面的經濟影響,因為巴西幾乎擁有所有中國沒有的東西;而墨西哥則有大部分中國已經有的資源,就是製造業的資源。因此,中國興起,對這兩國影響完全不同。巴西貨幣,因此變得更強,而墨西哥披索則走弱。你必須學著如何和改變共存。

再針對亞洲分析,以大中華區來說,香港的製造業資源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向中國移動,台灣則是一九九○年代初,韓國則是一九九○年代末移到大陸。這些人移往大陸,都是為了尋找機會和市場,尋找更有利的生產條件,這對他們原有的合作夥伴是一大挑戰,包括台灣、香港,所以我要提醒各位企業家和政府官員,在BRICs興起後,必須要用更大的彈性面對大環境施加的轉型壓力。

金:經濟學的推估都建立在假設之上,當假設變化之後,結果也會跟著變,剛才魏總經理問露帕,說有五○%的機會可以實現,接下來是不是可以請魏總經理再補充一些意見?

魏:我想問一下金瑄培先生,印尼同樣具有領土廣大、消費人口眾多、天然資源豐富的條件,不知道為什麼印尼沒有被選到BRICs裡面?

培:事實上,我們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老實說,加入另外一個I〈編按,指INDONESIA,變成BRIIC〉,我還真不知道要怎麼念這個新字呢!〈聽眾大笑〉

事實上,有很多人抱怨,像韓國人就認為BRICs這個字拚錯了,應該加個K才對〈聽眾大笑〉,有很多人認為自己的國家都該被列入BRICs俱樂部才對。

讓我換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BRICs報告最重要的目的,是讓我們重新思考這個議題,我不認為我能在五十年後,親眼看到這個答案。但我想起一九八○年代,當我還是研究生的時候,我們也有個經濟論壇,每個人講的都是日本,一九九○年代,聽到的都是「日本第一」,有各種書討論日本人的策略。二十年過去,沒有人再談「日本世紀」,所以我們對現在用線性思考做出的經濟推斷,必須十分小心,王博士〈萬事達卡國際組織亞太地區首席經濟顧問王月魂〉在上一場提出很有意思的想法,假設歐洲升級成更富彈性、更開放的經濟體後,會替歐洲找到新的競爭力。

我不會排除這樣的可能性,因為像中國的興起,使鄰近國家不得不做結構性的改變,東歐興起,讓西歐也必須改變,這些結構性的經濟變化,並不令金融業感到意外,改變一定會發生。我會把BRICs報告當成一系列具啟發性的分析,還有很多可能的情形會發生,但誰知道?也許不久之後,日本真的跳出令人驚訝的成長也說不一定。

經濟成長對資源的衝擊 科技足以減輕傷害壓力

金:可見金先生做這個報告是非常公正,沒有把K加在後面〈聽眾大笑〉。林執行長,是否可以請你談一下剛剛沒有提到的印度部分?

林:從市場面來看,印度就像十年前的大陸,如果十年前沒有抓住大陸的機會,現在印度還有機會。台灣資訊廠商可以結合他們的軟體和我們的硬體優勢,成立研發中心,他們每年有四百萬的大學畢業生,裡面有六十八萬是科技類的,有三十萬是工程背景,所以設立研發中心是較可行的。

如果要到那裡做出口導向設廠,我建議「停、看、聽」。如果你用大陸比較,它的勞工保護法令、關稅、外匯管制,複雜度比大陸還高。一個東西如果內銷到印度賣一百元,在大陸可能七十元就能買到了,這包括它的原物料成本,製造成本都比較高。它的基礎建設也比較落後,像電費,從一千瓦的電費,印度是○.○八,大陸是○.○三,光是電費差別就很大。

萬一要出口,貨從印度運到美國,大概要九週,大陸只要三週,所以到印度做出口,要抱著比較謹慎的態度。

金:剛才魏總經理提到印度的生育率和階級制度,是未來發展的隱憂,金瑄培先生是不是可以就這個觀點,回應一下?

培:我們認為印度會持續成長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人口持續成長,而且平均年齡十分年輕,我們把這視為資產而非負債。中國因為實施一胎化政策,二十到三十年後,人口會快速下滑,我們是依對人口的假設,作出這樣的結論。

金: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BRICs人口占全球四五%,如果發展如高盛預期,從好的方面來看,消費能力提高,從另一方面來看,對自然資源的供給,可能造成很大的壓力,未來會不會因為自然資源供應不及,讓BRICs四國發展受到影響?

培:這是個好問題,我想我們還不必擔心會因為人口成長掀起大規模的戰爭,或移民潮。關於自然資源,我們要提出兩個看法,像露帕剛剛簡報中所說,經濟成長在未來十年,仍是個重要的議題,但在五十年後,恐怕就不是如此了。因為人口的老化,導致需求面減少,十年後,需求將慢慢趨於穩定,平均經濟成長率會維持在三%至五%之間,這是從需求面來看。

從供給面來看,五十年足以發生大的科技改變,減輕自然資源的壓力。像二十世紀初,人們最擔心的,是鯨魚數量急速下降,那時鯨魚是主要的油製品的原料,那個時候,有個很棒的發現剛出現在市場上,這個發現,就是石油。我不是個悲觀主義者,我對市場經濟自我調整的能力有信心,我也同情現在要對抗高油價的航空公司,但是我相信再過五十年,這個情況可能將會改變。

台長: marco
人氣(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