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3-22 07:52:22| 人氣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善用旁人提醒,減少個人盲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善用旁人提醒,減少個人盲點

作者:杜書伍 (聯強國際總裁兼執行長)

  盲點的存在,大家都知道。但是,「盲點」就是指無法「自我感知」的,才叫「盲點」,必須借助旁人的提醒,才有辦法得知,就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一樣。因此,建立外在(旁人)的「提醒機制」,是減少個人盲點非常重要、且是唯一的方法。

  組織當中因為人員互動頻繁,不論是主管、部屬或是跨部門的同事間,因彼此的接觸頻繁較易察覺盲點,原是一個最佳的互相提醒來源;然而,組織中卻常常見到少有人願意主動點醒「當局者」的現象,原因何在?

  事實上,大部分的人並不排斥旁人提醒,事後也接受、承認盲點的存在,只是人易在被提醒的過程中,會不經意澆熄旁人的熱情。比方說,有些人被提醒時神情僵硬,說不出話;有些人則是懊惱不已,表情沮喪;有些人甚至當場面露不悅,並嘗試辯解。聽者雖無排斥之意,卻因種種瞬間表情,讓提醒者以為對方不悅,從而減少主動提醒的意願,無形中導致提醒機制無從發揮,而這些都是導因於「不習慣被提醒」。

  人從出生到成年,原本已養成「被人提醒」的習慣。嬰兒自呱呱落地開始,不論是走路、吃穿、明辨是非,到進入學校學習社會化,都需父母與師長的教導以及隨時的提醒,各種生活習慣與規範才會逐漸成形。經常的接受提醒,小孩無形中養成「被提醒的習慣」,被提醒時只會有「對喔,我怎麼忘記了」的反應,改正時也極為自然。

  「被提醒的習慣」卻在叛逆期時出現逆轉。叛逆性格較顯著的孩子,認為自己應獨立自主,面對大人提醒較易排斥;而長輩感受到小孩排拒的態度,為維持良好互動,逐漸減少提醒。進大學後,大學師長則專注專業知識的教授,更少主動指正學生。換言之,從中學到進入職場此一漫長時間,人已逐漸不習慣外人的提醒。因此,若在別人提醒時能以微笑或「怎麼沒想到」的態度面對,並持續注意一段時間,恢復「被提醒的習慣」,即能破除提醒者的戒心,表情也會恢復自然,提醒機制也就能回復。

  除了習慣問題之外,另一種造成「提醒機制」無法發揮的因素,則是因為太重面子。特別是事事追求完美者,因較他人投注更多的心力於提升完美度,一旦經人指正盲點,在加倍努力反遭質疑的情況下,其當下的情緒反應將更為激烈,更易令提醒者感到退卻,進而減少主動的提醒。

  不論是習慣或是面子問題,要能啟動個人的「提醒機制」,根源都在於要先有「人不可能完美」這個認知,當他人指正,心態上預留「可能沒想到」的空間,自然而然就能啟動旁人持續提醒盲點→盲點愈少→完美度愈高此一善性循環。


台長: marco
人氣(1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