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3-10 23:38:36| 人氣1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影碎碎唸:號角響起: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電影碎碎唸:號角響起: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張治揚

在充滿強烈動力的音樂節奏性當中,讓我們開始拉丁美洲的摩托車之旅。這部巴西電影抒情性很高,朋友興奮的傳簡訊說:這是一部浪漫的公路電影。既然如此,就容許影評的筆調比較論理一點來平衡吧!

在開場白,主角切格瓦拉說:「慢點,4個月裡要走8千公里的路,方法、改進、目標,現在探索一個大陸只是通過書本來認識。」他的旅行的同伴在身邊,邊收拾行囊邊唱和著:「我們去靈魂要帶我們去的地方……」接著,攤開地圖、踏上摩托車,出發了。這個輕快的開頭畫面是電影的基調,表現了兩大主題:切格瓦拉的行動實踐動力(旅程出發)以及對完整性(在知識外渴求經驗的結合)的追尋。

花費10年計畫的旅行行程沒有無疾而終,這正是切格瓦拉的實踐動力,也就是浪漫主義與冒險精神的實質呈現。只有人類青春年代的激情(這種激情超越年齡而持續存在)可以追逐並完成夢想。米蘭昆德拉在《生活在他方》序言中說:「抒情時代就是青春……抒情態度是每一個人潛在的態勢,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範疇之一。……詩人就是它的化身。」

注意,多愁善感的人不一定都是詩人,單靠浪漫情懷不足以掀起社會運動波瀾,而切格瓦拉是詩人,是行動詩人,不單是旅路上不時吟誦著聶魯達作品的天真小夥子:他的生活就是詩。格瓦拉掀起的全球性的狂飆運動,革命,具體而微的本質性在遊歷的劇情中藉著輕鬆、含蓄而乾淨清朗的手法表達出來。

此外,無疑的,人道關懷的痕跡處處可見於電影中。然而促成切格瓦拉革命的,不僅僅來自於對弱勢團體與底層社會的同情,除了那一份善良與慈悲心腸外,更來自於整趟旅行興起他對完整性的理解與追求;摩托車之旅,使得格瓦拉對這個世界不可思議的分割狀態所震懾,個人與群體、貧窮與富貴、國家與區域、傳統與現代、殖民歷史與無限的未來,在摩托車路線的貫穿下,一切對立都被消融,因為我們,人類,共同活在一個三度空間裡。

當格瓦拉站在豪華輪船的尾端,望著僅僅由一條繩索拉牽著的擠滿衣衫籃褸蓬頭垢面的窮人家的破敗小舟時,他深刻體悟到何謂同舟共濟。這次摩托車之旅,促使他將割離出來獨立存在的自我,重新拋入人群中,拋入歷史,拋入自然與宇宙中,拋入完整性中。在他結束旅遊前夕的生日會上,他發表了簡單而動人的演說:「……我們體力有限,但由於某種原因,我們相信這次旅行增強了我們的信念。美洲的差異、不一樣的種族,是可以團結一起的。」

除了實踐力與完整性,更值得一提的,就是近代西方學術上習慣將作者與文本(舊稱作品)切割開來,再把文本與閱讀者的詮釋切割開來;現代詮釋學似乎急著告訴我們:作者的人生經驗及其性格與創作作品是兩回事,所有的閱讀更是一場誤讀。某種程度上,確實如此,就像很難相信筆調溫暖篤實的契訶夫會是登徒子好色徒,聞名國際的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會因為性侵害未成年少女被起訴而倉皇逃離美國。

但那些偉大而不朽的藝術創作,就真的與作者人格及生命脫勾嗎?試著想像米蘭昆德拉寫出一部情感洶湧的《金閣寺》來表現日本的禪宗思想與古典時期的沒落,就像落地前的煙花一樣瞬息間幻滅,而三島由紀夫卻以布拉格春天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完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論理式小說嗎?不大可能,因為創作者的人格特性及其一生的表現必須貼近他們自己的人生與經驗,不然盡作些與自己打不著干係的事情,這種生命活動將荒唐、可笑、不具有意義而無足輕重。從這層學術上的問題延伸,說這麼多後特別要陳明的是:所有的事件的發生,必須與創造事件者有深刻的關係。

因此,看完電影我會問:為什麼切格瓦拉會掀起革命浪潮?不是別人,不是你我,怎麼恰恰正好是格瓦拉呢?又怎麼正好是在這場旅行之後呢?

六四學運出身的王丹在蔡康永公視的節目中分析,是來自於他浪漫的冒險性格;很多影評人說是旅行中見到的下層社會而生出人道主義關懷;更有新生代作家認為是旅行日記中透露出格瓦拉的戲謔個性導致他對世界與強權的顛覆行為。都對,也都錯。這些不是以成功的革命者回看,就是以格瓦拉的私人旅行札記角度來解讀電影,忽略了電影本身說了什麼,導演究竟想傳達出什麼訊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

是氣喘。切格瓦拉若不是氣喘患者,不會掀起革命。

似乎危言聳聽,但導演如果要表現格瓦拉是氣喘病患,僅需要一個鏡頭就夠了。兩小時的電影中,卻足足有5次之多用來表現氣喘,中間甚至三度大篇幅的處理病發的危機(電影開頭的呼吸輔助器、踢完橄欖球賽後呼吸急促、跳入阿根廷湖泊中打撈射下獵物後3天的寒冷夜晚、離開祕魯Pucallpa的渡船上、祕魯San Pablo的女痲瘋病人床塌旁)。

氣喘在導演的特意詮釋下賦予了高度義含:正是氣喘,讓格瓦拉集醫生與病患雙重身分於一身,正是藉著氣喘隨時發病的危機,像一只命運的鐘擺隨時撞擊他,提醒著不讓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格瓦拉離弱勢團體與下層社會太遙遠,因為他就是弱勢,他就是病跛與貧困,他就是被殖民的印加文化土著後裔、就是智利礦山中隨時會被解雇的勞動階級,他就是痲瘋病患,他就是住在自己家鄉中的流浪者……。他的所見所聞所遇,就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他自己的身影。切格瓦拉掀起的革命,為南美洲而戰,恰好也為自己而戰。

革命前夕的號角響起,我們的自我之旅呢?

(圖由騰達國際娛樂提供)




台長: marco
人氣(1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