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媒體界 亞裔人士難出頭
【編譯於家寧整理報導】自從BBC總裁葛瑞格‧戴克(Greg Dyke)在2001年公開指責BBC有「白人獨大」情形以來,3年已經過去,情況並沒有多大改善,其他媒體就更不用說了。種族平等監察機構表示,影視圈的高級主管來自少數族群的,比15年前還要少;電視台自己都承認公司裡的確存在著玻璃天花板,阻擋亞裔以及其他少數族群的升遷機會。
難打入主流媒體核心
英國衛報1月24日首次提出「英國最有權力亞裔媒體人」名單,突顯大眾媒體中少數族裔的窘境。看看這份媒體界最重要的前20名亞裔人士名單,你就會發現,在大報或大電視台的董事會裡,白人和少數族群的比例,大概就跟50年代美國南方的3K黨集會差不多。極少亞裔人士能夠打進英國各大媒體的權力核心,參與重要決策。
名單上為首的是瓦希德‧阿里(Waheed Alli),他是工黨議員,當年也是英國議會中最年輕的爵士。阿里爵士之所以聲名大噪,主要在於他與人共同開辦的Planet 24頻道;他同時也是英國Chorion公司的總裁,擁有「推理女王」阿嘉莎‧克莉絲蒂之孫馬修‧普理察(Matthew Prichard)的授權,可以從克莉絲蒂的79部小說中選取素材加以改編。阿里爵士今年才40歲,之前曾傳被列入英國電視台Channel 4總裁的候選名單之中,也有人認為──也許是過於樂觀的推測──他有可能成為下一任的BBC總裁,在電視圈的影響力非同小可。
米拉‧席亞(Meera Syal)在許多領域都非常活躍,毫無異議的登上第二名寶座。席亞同時兼有作家、演員和媒體工作者的身分。作為演員,她在電視上的精采演出讓她成為英國人氣最旺的亞裔明星。身為作家,她的第一本小說《安妮塔與我》(Anita and Me)就被改編搬上大螢幕,半自傳的故事內容,探討自身英籍印度裔身份認同的問題。
書中主角是印度裔女孩米娜(Meena),根據她的生活,作家試圖闡述英國多元社會所衍生的社會及國族認同問題。米娜雖然是廣大的亞裔族群的一員,但是她在英國土生土長,面對上一輩與祖國強大的認同情感,這些與陌生祖國土地毫無情誼可言的第二代移民,角色介於模糊邊緣,尷尬無比。這樣的議題台灣的讀者也不陌生。
她的第二本小說《生活不只是嘻嘻哈哈》(Life Isn't All Ha Ha Hee Hee)目前也正由她改編,將作為BBC黃金時段戲劇播出。當席亞打電話給電視台時,接聽的可不是總機或秘書,而是大老闆本人。
列出這張名單的專業媒體人考慮到這些亞裔人士在主流媒體的影響力,而非他們在亞裔社群中的影響力。如果採用後者作為評選標準,那麼坐擁「日出亞洲」廣播電台的阿弗塔‧李特(Avtar Lit)肯定是第一名。「日出亞洲」是英國亞裔傳播界裡歷史最悠久,也最成功的電台,每週都有60萬名聽眾。但是按照在主流媒體的影響力來看,李特只能排到第14。
少數族群層級低
從名單中雖然可以看出亞裔人士的成就,但也同時讓人驚覺,BBC總裁戴克4年前的評語,到今日仍然值得媒體警惕。
2001年,BBC的員工只有超過8%來自少數族群,但是主管當中,只有2%不是白人。戴克表示:「我們最大的問題在於管理階層。有一次我出席一場主管的聖誕午餐會,環顧一圈之後,我暗暗想:我們有大麻煩了。餐會上有80多個人,卻只有一個不是白人。」
身為英國媒體界的龍頭,前20大的名單上,有6人是來自BBC,但是BBC內部高層「偏白」的情形依然如故。規模比BBC小了許多的Channel 4,也有3位亞裔媒體人入榜。現在BBC的員工每10人就有1人來自少數族群,但是在高層主管間,這個數字卻低到4.4%。英國國內,所有的少數族群佔總人口的8%,其中亞裔英國人就佔了4%。
落實種族多元路迢遙
BBC的亞裔員工向英國衛報表示,近年來情形的確有改善,但是他們認為改善的速度太慢,並且指責公司對於「種族多元」政策都是開空頭支票,缺少實際行動。
其中一人舉例,在開會時,有主管不經意的用了「巴基人」(paki)這個對巴基斯坦人不太尊重的稱呼;另一人也指出,BBC善於「把黃色臉孔擺到幕前,好讓大眾有多元的感覺,卻吝於在幕後做實質的改變」。還有一人說:「新聞編輯室和編輯的職位仍然是白人的禁臠。亞裔人士要在幕前演出也許不難,要爬上權力頂端卻是千難萬難。」
英國的商業頻道獨立電視台(ITV)沒有任何員工擠上前20的排行榜;說老實話,甚至也沒有任何人接近這個排行榜。另一個商業頻道天空電視台(Sky TV)表示,其員工有8.2%來自少數族群,高階主管中則有5.2%。Channel 4則表示該機構11%的員工來自少數族群,並且訂下目標,在2006年前,高階主管必須包括9%的少數族群人士。
獨立電視台的員工大約有7%來自少數族群,在倫敦地區,這個數字便升高至14%。乍看之下這個數字令人相當滿意,不過如果再想想倫敦人中有1/3都屬於少數族群,你就不會覺得這個數字有多好看了。再想想幾乎所有的大電視台都以倫敦為基地,你就知道種族多元要落實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為了讓更多少數族群人士在幕前幕後都能得到公平的工作機會,各大電視台在2000年成立了多元文化網(Cultural Diversity Network)。獨立電視新聞網的總裁,也是創辦人之一的克里夫‧瓊斯(Clive Jones)表示:「當前的問題不完全在於種族歧視,但是媒體內部的確有玻璃天花板存在,而我們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在BBC以及其他商業電視台身上,我們看到很多改善;目前尚未解決的在於兩個領域,一個是技術人員,另一個是高階主管。」
瓊斯也承認,在影視圈,還是有舊時代心態的殘餘在影響人事任用或升遷,但是他也不忘指出,許多電視台已經開始採用各種方法,讓他們的人力更加多元化。
平面媒體更嚴重
電視媒體的表現也許不盡理想,不過平面媒體卻更加糟糕。
只有兩家全國性報社──衛報和金融時報,有正式的機制在控管社內究竟僱用多少少數族群員工。
英國報社編輯所組成的「編輯公會」(the Society of Editors」在2002年一份調查發現,96%的記者是白人,其餘非白人的4%主要都在電視媒體上工作。跟這些驚人的數字相比,這份調查的結論簡直是輕描淡寫:「多元種族的落實情形不甚理想。」
前20名排行榜的評審之一、BBC政治記者瑞塔‧查克拉巴提表示,情形已經比從前改善:「15年前不可能有這麼多亞裔人士進入主流媒體工作。公共電視台像BBC和Channel 4的表現要比商業電視台來得好,而電視媒體的表現又比平面媒體要來得好。不過讓亞裔人士出任BBC的總裁或是某大報的總編輯,在現在看來仍然像是痴人說夢。」
種族平等委員會(The Commission for Racial Equality)是英國官方負責打擊種族歧視的監察機構,委員會主席崔佛‧菲力普斯曾經擔任過倫敦周末電視台(London Weekend Television)新聞部的主任,因此他對英國媒體的種族多元問題格外關切。菲力普斯說,15年前,擔任高級主管的少數族群人士要比今日來得多:「在核心管理階層,我們不進反退。」
菲力普斯表示,媒體內部的玻璃天花板限制亞裔人士繼續向上發展:「當他們爬上一定的高度後,種族的不同讓他們難以贏得大老板的信任。所有的媒體都該更加注意他們公司內部的情形,種族多元的政策多半沒有被好好監督。通往權力核心的大門應該一視同仁,對所有人開啟。」
菲力普斯認為,高階主管選擇繼任者的方式,讓種族歧視難以被消除:「主管們欣賞像他們的人,積極培養他們,給他們機會,又幫他們拉攏人脈;當時機一到,有空缺時,這些主管心中的『繼任者』自然能夠順理成章往上爬。」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