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心誠則靈或藉相修心
釋昭慧
行天宮自26日起,不再設置香爐、供桌,信眾改用雙手合十參拜,毋須準備供品與燒香,自有宮方免費代辦供品,執事人改燒好香。這套祭祀改革,有其「情非得已」的兩大實務考量:一、大量供品回收,造成了物資的極度浪費。二、大量燃燒劣質線香,造成了嚴重空污,恐將影響職工與信眾的健康。
由於行天宮是宗教場域,承載著廟宇文化傳承與發揚的社會期許,於是它承受到「為環保而犧牲信仰」,「為世俗而踐踏神聖」的嚴重責難。
然而這兩套價值系統,本不必然形成對立,此中還有不同信仰間的論述差異。以佛門為例,「燃香」一事就具足「環保」與「健康」的雙重目的。原來在古印度熱帶地區,眾人群聚之處難免瀰漫濃烈的汗臭與體味,也易引蚊蚋,因此佛家常用各種香品來潔淨空氣、驅除蚊蚋。其形式並不拘泥在「燃燒」一途,人們會依根香、莖香、花香、果香的性質,而將它們製成燃香、末香、塗香或噴灑用的香水。無論是獨處還是共修,燃燒些許質地良好的沉香,能讓人心神斂攝,靈思悠遠;而許多末香與塗香,更是療病治疾的上味好藥。
已成民眾文化記憶
由於鬼道眾生喜嗅燃香的氣味,導致民間祭拜鬼神,不免用到大量線香。於是,燒香宛若「有形界與無形界接軌」的重要媒介,為製香、販香業者帶來了龐大的商機。而香之為物,還真建構了「冥陽兩利」的雙贏局面。
問題是,香料取得不易,價格不菲,線香的需求量一旦過大,豈能顧得了品質?這才形成了民間廟宇的兩難處境—為了取悅鬼神,不得不讓人們忍受著嗆鼻傷肺的健康風險。
然而,節慶時分的廟埕廣場,天公爐前善男信女仰天默祝的虔敬神情,與喧天鑼鼓、裊裊香煙相映成趣,這已成了民眾心靈深處難以抹滅的文化記憶、亙古鄉愁。因此他們在價值取捨間,寧願忍受劣香撲鼻,也不能承受「此情此景永不臨在」的失落感。
在對外安撫與說服信眾的過程中,行天宮採用了信仰論述—「心誠則靈」。問題是,要談「心誠則靈」,也得考慮芸芸眾生「藉相修心」的需求。例如:單是面對供品回收的困擾,就達成「不讓民眾祭拜供品」的決定,似乎還是為了滿足執事人「省心、省事」的念頭,所謂「心誠則靈」云云,恐怕只是遁辭而已。
更且倘若「心誠則靈」,則行天宮恐將落入「半套」論述而自我顛覆。試問:依此邏輯,供品既能撤,那麼泥塑木雕的關聖帝君,乃至平地拔起的行天宮殿堂,豈不是都可撤下、拔除了呢?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然而面對芸芸眾生的心理需求,佛門尚須建三寶殿,供奉聖像;僧家臨齋之際,還要諷誦「供養三寶」之偈讚。蓋何時、何人尚須藉相修心?何時、何人已可超越諸相?這要有契理、契機的中道智慧;而在廟宇殿堂之上,儀軌設計之中,執事人必須優先考量「藉相修心」者的需求。
尺寸拿捏應該慎思
因為真正「超越諸相」的人,不拘「有相」,也不拘「無相」,絕對不會視諸相如寇讎;反之, 「藉相修心」者則暫時無法「離相起修」。執事人基於廣慈博愛的宗教理念,對「藉相修心」的人,當然要多些體貼與照顧。
更何況行天宮執事人面對的,不是「超越諸相」的佛陀,而是奮不顧身以盡忠職守的關帝爺,其尺寸之拿捏,宜乎慎哉!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教授兼社會科學院院長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827/36047085/
延伸
動物「祭」行曲
採訪/撰稿 錢志偉
攝影/剪輯 陳添寶
台南西港一家廟宇,近來一段白文鳥入神儀式的影片在網路流傳,白文鳥被塞進神像背後的小洞,進而悶死,殘忍畫面,引起社會一片撻伐…
台北城市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江燦騰說明,台灣民間各種神明的入神,其實是神像雕刻者的行業傳統和職業秘密。在木刻神像背後開洞,將昆蟲或小動物活體塞進內部,讓其死亡,可以讓神明顯得「威猛有神」。
活潑可愛的白文鳥被活塞入神,遭到輿論制止,另外每逢農曆7月20日,客家義民祭的「賽神豬」活動,也引發議論。
這項活動源於日據時代,因為要鼓勵養豬戶養出好豬,在祭神儀式中加入這個活動,農家也相信,能養出冠軍神豬供奉義民爺,是光宗耀祖的一件事,於是,把養豬當成是在侍奉雙親,讓牠吃好、穿好、睡好,照顧的無微不至,延續到現在卻變了調。
紀錄片導演林瑞珠耗時兩年,走訪近二十處神豬農場,希望呈現台灣特殊的「神豬文化」。她發現,飼主為求冠軍,以灌食器強灌餵食豬隻,另外為了避免消耗脂肪熱量,豬隻還會被限制行動,胖到正常體重的好幾倍,連站都站不起來,等到比賽當天,五花大綁來「祭神」,最後被割喉致死。
神豬比賽的初衷,是為了感恩祖先,現在卻遭質疑是虐養酷刑,動保團體一再檢舉,卻被主管機關農委會畜牧科打回票,認為神豬飼養戶這樣做,是懷著「虔誠敬意」,無法認定是惡意虐待。不過,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林仁惠拿出「大法官會議490號」解釋,「民間不能假借宗教民俗名義,進行動物虐養」,認為是農委會曲解法令,消極不作為。
傳統祭祀用動物來祭天祈福,透過「大小」、「重量」,甚至「金錢」形式來比賽誠意多寡,而宗教團體鼓勵信眾「購買」物種來「放生」,又是另外一例。
2014年1月25日,宗教團體在高雄旗津海灘,進行萬隻黑鯛魚放流,數萬隻黑鯛魚驚慌地被裝在水桶內,從信眾手中一直傳遞到海裡,他們相信透過放生,可以國泰民安、消災解厄。
就在放生同時,有學生團體在場外集結抗議,認為這種放生造就養殖與捕捉市場,而且沒考慮原始棲地狀況,放入不適合的物種,將導致生態危機。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也指出,魚類放流時,應該要注意水溫、水質,而且魚也在動保法規範裡「民眾不得對牠們有虐待騷擾,讓牠產生緊迫的行為」,他認為,宗教放生改變物種原來的天然分布,『「逆天」這件事,不正是佛教團體很不喜歡的概念嗎?』顏聖紘說。
把白文鳥塞入神像悶死,廟方出面致歉,允諾會有其他替代方案;過去曾舉辦神豬比賽的廟宇,現在也以「神豬撲滿」或「米粉神豬」,實踐心誠則靈;也有宗教團體贊助野生動物傷癒及野放計畫,將護生概念與保育相結合,顯示古禮信仰也有變通空間。而信徒們若對神明救苦救難、廣度眾生的精神 「真心崇敬」,是不是也應該屏棄或制止,虐待動物的行為 。
http://ourisland.pts.org.tw/content/%E5%8B%95%E7%89%A9%E3%80%8C%E7%A5%AD%E3%80%8D%E8%A1%8C%E6%9B%B2#sthash.sohGYiHj.jnhGHfYi.dpb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G-QIijq6zA&app=desktop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