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6-27 10:11:52| 人氣7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今日一讀(續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嚴長壽:年輕人不要停在家裡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先前發表「年輕人月薪不到五萬別儲蓄」言論引起議論,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十三日到宜蘭縣演講時,建議不管是賺兩萬二、五萬或十萬元,「不要停在家裡!」應用更高的高度看待未來。

嚴長壽以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身分,受邀到宜蘭縣慈心華德福中小學,與縣政府一級主管暢談教育議題。媒體追問,對年輕人月薪不到五萬元不該存錢的看法,嚴長壽說,任何人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人生規畫,有人連工作都找不到,但不管如何,「不要停在家裡!」要走出去面對世界,即使免費,也可找到歷練人生的經驗。

嚴長壽建議,年輕人應該大膽出去嘗試,「不是在家或電腦前能體驗到!」台灣目前被約束在一個很狹隘的生活空間,不管是賺兩萬兩千元、五萬元或十萬元,重要的是,用更高的高度,看待自己的未來。

嚴長壽演講時說,讀書是從前窮人翻身的捷徑,但台灣的技職教育已走了樣,社會一味追求高學歷,窮小孩只能貸款,讀體質不好的大學,或是後段班學校。若是如此,「三分之二的大學科系不值得讀,包括一些名校在內!」

嚴長壽又說,現在家長要孩子考公務員、求保障,他認為,不該是為自我保障做公務員,我們給下一世代太多保障,讓下一代從希望、保障到走向失望與絕望,建議應從新價值觀找到未來,為子孫留下幸福的小康之家。

http://tw.news.yahoo.com/%E5%9A%B4%E9%95%B7%E5%A3%BD-%E5%B9%B4%E8%BC%95%E4%BA%BA%E4%B8%8D%E8%A6%81%E5%81%9C%E5%9C%A8%E5%AE%B6%E8%A3%A1-213000158.html

 

2/3大學科系 不值得讀

最近接任人智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的嚴長壽,昨天到宜蘭縣冬山鄉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中小學出席座談會,針對教育問題發表看法。

憂免學費決策 債留子孫

談到十二年國教時,他質問方向在哪裡?更擔心免學費決策,恐會債留子孫。昔日傳統社會,讀書是窮人翻身的捷徑,隨著貧富差距拉大,很多經濟弱勢族群貸款去讀體質不佳的大學,但是今天台灣有三分之二的大學科系不值得去讀。

嚴長壽事後受訪表示,網路學習相當便捷,讀大學應好比逛書店,有喜愛的書才買,進大學也是同樣道理,應學習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些國外學生純粹為汲取知識,不見得想讀完大學拿學位,台灣的大學也會面臨考驗,能否建立特色、吸引國內外優秀學生就讀,成了一大挑戰。

指須規劃系所退場機制

「我所指的台灣的大學三分之二不值得去讀,是指公私立大學裡那些應該退場的博士班及科系,但有些私立大學發展得很有特色的系所應該要更鼓勵發展。」嚴長壽說,台灣的大學數量遠高於低出生率,這是很荒謬的事,教育部必須規劃出部分系所的退場機制,只讓私立學校被淘汰並不公平,因為許多私立大學也有很優秀的系所,就像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在全球大學的系所表現上就相當傑出。

嚴長壽認為,台灣的大學數量暴增,導致招不到學生,也無所發揮大學及系所特色,要怪台灣教育政策十幾年前「虛榮」地讓「職校」變成「綜合高中」、「專科學校」成為「大學」,這也是政治人物和學術單位的共錯結構。

老師應轉型討論主持人

嚴長壽還說,網路興起後,教學型態也要跟著改變,得摒棄填鴨式教育、改採啟發式教學,老師須走下台參與談論;開辦十二年國教後,師資要重新訓練,老師角色必須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討論主持人,學校成了相互激勵的平台。

對於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所提的「大學畢業生月薪若低於五萬元,千萬別儲蓄」之說,嚴長壽表示,經驗不是宅在家或在電腦螢幕前能夠學到的,不論是月薪二十二K或十萬元,年輕人都要大膽走向社會,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未來。

http://tw.news.yahoo.com/%E5%9A%B4%E9%95%B7%E5%A3%BD-2-3%E5%A4%A7%E5%AD%B8%E7%A7%91%E7%B3%BB-%E4%B8%8D%E5%80%BC%E5%BE%97%E8%AE%80-221227876.html

 

 

2.那些大學那些科系不值得你去讀

嚴長壽先生在一場關於教育的座談會上語出驚人,他說台灣有三分之二的大學科系不值得去讀,包括了部份名校的科系。

如果繼續更深入探討他這些話的背景,應該是和台灣當年在教改的大方向下做出的錯誤的政策有關。當年410教改的訴求之一是廣設高中大學,希望台灣的高中大學不再是一道窄門,降低國高中生的升學競爭和壓力,也可以滿足所有學生繼續深造求學的渴望。但是當初提出這個訴求,其實還有個配套的期待,那就是要政府增加公立大學的比例。台灣的公立大學只佔所有大學的三成,連美國都有八成,可見得這才是台灣的高等教育失衡的關鍵點。結果政府採取的是反其道而行,將資源和經費投向許多在師資設備環境各方面都很欠缺的專科學校,讓他們升格成為普通大學或是科技大學。結果造成了許多來自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反而貸款去讀一些教學品質惡劣的「大學」,不但浪費了寶貴青春,畢業後還背著沉重的學貸進入社會,結果是貧富的差距更大了。而超額的博士碩士班的招生,更是讓一些學生找到暫時不必去工作的避難所。這不是教改的主張錯誤,而是政策朝著改革相反的方向執行。
如果光只針對嚴先生所說的三分之二科系不值得讀這句話來解讀,當然會引起許多大學的師生感到不滿。我從這些不滿的言論中,看到了另一個更深刻的台灣高等教育問題。有些人說,那乾脆將最沒有用的科系,例如中文、哲學、社會,或是那些只讀理論的科系通通停掉好了。有些人更委屈的說,他們學校已經花了最大的力量讓學生們參加各種和產業結合相關的實習課程,希望學生畢業後能找到適當的工作。換言之,許多人都誤解了所謂「不值得去讀」中的真正「不值得」的意思。這也難怪許多大學在很早之前就紛紛將一些聽起來「沒有用」的科系名稱,改得務實應用些,也增加了許多聽起來比較好找工作的科系。我們的大學何時成了職業訓練所?更何況這個訓練所還不一定能學到一技之長。

關於人類的知識,我聽過一個很有學問長輩的說法:「我的書架上只有兩大類的書,一種是文學,一種是數學。如果還有第三種,那就是哲學。」他說所有其他的知識都是從這些知識中衍生出來的,就像是色彩中的三原色。他問我說,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哪一種人?我說應該是科學家吧?他笑著說,錯了,是哲學家,因為他們有抽象思考的能力,而抽象思考的能力對人類的文明演進實在太重要了。可惜啊可惜,我們的學校從來不重視這個。太重視實用和職業訓練的結果,正是目前大學教育最大的扭曲現象。最近台大社會系的何明修老師對畢業班的同學做了場演講「社會學如何能成為一種志業?」引起了不少年輕人的迴響。

他說:

「教育的任務並不應該自我限縮,不能只滿足於讓學生學習特定的技能,而是在於形塑一種不斷學習的能力,培養一種開放的心胸,能夠正面因應變動,而不是試圖逃避……相信,你們之中,未來會有能寫出見樹又見林報導文章的記者、具有創新精神的公務人員、以及同時兼顧員工權益與組織效能的人事主管。職業不能取代志業,但是要實踐志業,卻需要透過職業的管道。」

所以大學不應該是職業訓練所,更不是藉由產學合作的計畫,讓企業主得到免費或低廉勞力的學店。在日新月異變化萬端的未來世界裡,一方面知識取得透過網路科技 已經比在學校上課聽講要有效率多了,另一方面誰也無法預測在未來世界的工作還有多少是全新而陌生的。因此最好的大學教育,除了能給予學生應有的基本專業知識外,更應該讓學生在大學所擁有的自由而豐富的學習環境中,感染到一種主動學習、持續學習的風氣,這種風氣可以讓學生在走出校園後,依舊有能力透過新的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好的大學教育是要協助學生找到未來個人想要實踐理想的大方向,找到自己和社會的連結,激發出內在的熱情和對外在世界的關懷。好的大學更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和胸襟,讓學生更有氣質。不管將來出了社會選擇什麼職業,做什麼工作,都像是一個真正的受過大學教育薰陶和洗禮過的「大學畢業生」。

http://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E9%82%A3%E4%BA%9B%E5%A4%A7%E5%AD%B8%E9%82%A3%E4%BA%9B%E7%A7%91%E7%B3%BB%E4%B8%8D%E5%80%BC%E5%BE%97%E4%BD%A0%E5%8E%BB%E8%AE%80-085700793.html

 

 

3.讀到台大電機也可能沒用!

「科技一日千里,學校學的都是已經成熟的學問,都是『過去式』,社會要的是前瞻的發展,要的是『未來式』,光在學校學的東西,你們以為真的會有用嗎?」

真的沒用耶,該怎麼辦呢?

看著我們狐疑不解,李家同才告訴我們說:「其實,大學真正要學的不是那些內容,而是對知識的好奇、理解問題的能力、蒐尋資料的方法與思考邏輯的訓練。這四項越紮實,一輩子都有能力立刻學習,就不必怕大學學到的內容已經沒有用了。」

同學相聚,聊起往事,我們才懂李家同的「讀到台大電機也可能沒用!」的意義,真的,不必去管是不是讀到那種「沒有用的三分之二大學科系」?掌握寶貴青春,能學到那「三分之一」的精髓,一生受用!

哪「三分之一」?對知識的好奇、理解問題的能力、蒐尋資料的方法與思考邏輯的訓練。

http://tw.news.yahoo.com/blogs/society-watch/%E8%AE%80%E5%88%B0%E5%8F%B0%E5%A4%A7%E9%9B%BB%E6%A9%9F%E4%B9%9F%E5%8F%AF%E8%83%BD%E6%B2%92%E7%94%A8-044750211.html

 

 

4.社會學如何能成為一種志業:致台大社會系畢業生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何明修教授  2013/6/15

 

柯主任、各位老師、各位畢業生、以及在場主的家長與親朋好友們,大家好!

四年前,我與在座的各位畢業生一樣,帶著有點興奮、也有點焦慮的心情來到台大社會系;現在,你們的青澀與嬌嫩已不復在,我所看到是一種深思熟慮之後的自信,以及願意腳踏實地的進取心。社會系的教師很高興能與你們一同走過這段豐富的學習之旅,我個人也非常榮幸有機會受你們的邀請,來為畢業生上最後一堂的社會學課程。

首先,恭喜各位順利取得了社會系的學士學位。相信我,比起二十年前在我仍是大學生時,這是更難取得的成就。當時社會系傳說是台大「四大混系」之一,上課輕鬆不費力,學生也將心思花在課程以外地方。但是過去四年來,你們的生活總是充滿無止盡的統計作業、分組報告、讀書小組,這些明明是零學分的作業,卻花了比上課更多的心神與時間。在課業以外,你們也關心各種社會改革的議題,無論是關於溼地保育、都市更新、還是媒體壟斷。在這些活動中,我看到你們展現出社會學所重視的人文關懷與實踐精神。作為你們的教師,我為你們的表現感到十分驕傲。

在二十年前,台大校園也流傳著「一流學生、三流老師」的說法。我相信你們所不知道的是,當初那些自以為是「一流的學生」,二十年後成為老師之後,他們的內心是如此充斥著焦躁與不安。這是完美的復仇,也是符合詩學的正義。因此,從四年前,我就下定決心,一定不要成為學生眼中的「三流老師」。台大對外宣稱是「研究型大學」,但是我的實際感受卻是,教學的壓力卻是遠比其他學校更大。每次看到講台下求知若渴的眼神,以及永遠無法獲得知識滿足的心靈,我總覺得自己肩頭上的負荷更為沈重。雖然你們的老師不太願意承認,但是我私底下認為,這就是為何二十年後,社會系終於擺脫了「混系」之惡名。在你們要離開校園之際,我想要說一聲,真的很抱歉,為了不想要成為傳說中的「三流老師」,讓你們承受了超乎尋常的課業壓力。

在今天的最後一堂課中,我想要談的主題是「社會學如何能成為一種志業?」。志業是每個人被召喚去從事的工作,它總是帶有高度的理想性與神聖性,因為到頭來,是志業榮耀了我們,而不是我們從志業中獲利。然而,在現今的社會中,志業往往被窄化成為職業,你們身旁關心你的人總是會說,如果你連自己的飯碗都顧不好了,能奢談什麼理念或是抱負?在某種程度範圍,這種質疑是合理的。唸社會學的人不會比唸管理學院的人更看得懂財務報表,也不會比唸法學院的人更知道如何玩弄法律條文。除非你們曾花時間自修,要不然你們的網頁設計、程式編寫能力也不過是普通而已。在職業都還懸而未決的當下,我們真的有餘裕去談志業嗎?

當前的青年勞動力市場是嚴峻的,認清這個現實可以減少一些無謂的恐慌。台灣的社會學家將目前20到40歲的年輕人稱為「崩世代」,因為他們直接面對了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威脅。大學畢業生的實質薪資在倒退,年輕夫妻也越來越不敢生小孩。「黑手變頭家」曾是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現象,在快速工業化的年代中,「愛拼才會贏」是硬道理。社會學的研究指出,1945到1977年出生的台灣人階級流動率高達70%,但是後面出生的世代卻沒享有這樣的福氣。現在即將踏出校園的畢業生中,能像王永慶一樣「白手起家」的機會,是比過去減少許多。這也是為什麼郭台銘不能理解,年輕人會將開一家個性咖啡廳當成是「小確幸」。事實上,這種現象不只限於台灣。根據OECD的估計,先進國家中約有兩千六百萬15到24歲的年輕人,是處於失業與失學的狀態中。從南歐、北非、中東、南亞到東亞,形成一道「失業之弧」,今年四月底,《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就是「失業的世代」(Generation Jobless)。

面對這樣的不確定性,許多教育主管的本能性反應即是,要讓學生能有一技之長,畢業後可以立即投入工作職場。近年來,台灣的高等教育開始走「實務應用風」,各種產學合作、職場體驗計畫,似乎要將大學變成企業的新進人員訓練中心。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出發點良善,但欠缺整體性思考,最終將適得其反的作法。適應今日的業界需求,並不能等同於培養明日的人材。在當前,專業者的工作是不斷地被重新定義的,今日找工作時所憑藉的技能,可能兩年後就過時了。就如同我們不斷更新的手機一樣,技能的賞味期也越來越短,這意味著我們需要突破以往的看法,彷彿學校是學習,而工作只是應用。新形態的工作打破了構思與執行的分離,要求專業人員不斷地自我突破,學習新的技能。用社會學的話來說,這就是所謂「現代性」所帶來的挑戰:在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之際,人們總於發現永恆的變動是唯一不變的道理。

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的任務並不應該自我限縮,不能只滿足於讓學生學習特定的技能,而是在於形塑一種不斷學習的能力,培養一種開放的心胸,能夠正面因應變動,而不是試圖逃避。社會學的專業課程並不能讓你們考取特定的證照,除了在大學教社會學,或是在高中教公民課,我也想不到社會學如何能成為一種職業。但是,我認為社會學卻能帶來一種寶貴的思考訓練,使我們輕易地在不同觀點之間移轉,更能對於他人採取同情性的理解,在看似無可消解的對立之中,找到衝突的關鍵,並且提出合理的解決之道。理工科學生是在干擾因素都被排除的實驗室中進行科學實驗;社會系學生卻是在開放而複雜的日常生活中,進行「破壞性實驗」(breaching experiment),雖然這往往會帶來週遭親朋好友的困擾。在工程師思維的主導下,我們經常將社會問題的解決簡化成為技術創新;相對於此,社會系學生相信,社會系統的核心元件是在於具有智慧的軟體,而不是效能強大的硬體。因此,社會學關切「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因為如果我們可以找到一套良善的制度設計,就可以引導出不同的人際互動,如此一來,原先的零和賽局就可以轉化成為雙贏情境。社會學所培養的學習能力與觀點性思考,是跨職業的。是的,唸社會學的人仍有可能是棋盤中的小卒子,但是社會學的知識會告訴他們棋盤的遊戲規則是什麼,如果幸運的話,小卒子如何改變遊戲規則。我相信,你們之中,未來會有能寫出見樹又見林報導文章的記者、具有創新精神的公務人員、以及同時兼顧員工權益與組織效能的人事主管。

職業不能取代志業,但是要實踐志業,卻需要透過職業的管道。有一位偉大的社會學家曾說,我們之所以試著以不同方式來「詮釋世界」,因為重點在於「改變世界」。在目前的時代格局下,「改變世界」這種社會學的志業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要務。很不幸地,台灣已經進入「贏者通拿、輸者無全」的社會。大財團實際繳納的稅率比上班族低,有錢人炒樓、炒股票根本不用繳稅,時薪工讀生享受不到這樣好康,他們還要多繳一筆健保補充保費。為了讓企業蓋工廠,我們的政府剷平良田,讓世代務農的家庭無立錐之地;為了讓建商蓋大樓,我們的政府強拆民宅,將窮人驅趕出市中心。因此,「改變世界」的要求,不外乎是讓我們的社會維持最起碼的文明與道德,避免淪落成為赤裸裸的叢林法則。

在過去四年裏,你們很多人聽到了「改變世界」的召喚呼聲,有些人積極投入街頭抗議,也有些人在幕後從事組織、宣傳與動員的工作。青年可以展現這樣無畏的熱情與理想主義,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學生身份,這使得志業的追求不用受到職業的約束。在往後的日子,志業的實踐卻是要依循著職業的邏輯,要「改變世界」就要從你們所負責的業務項目開始。無論你們未來的工作崗位會是在那,如果你們能夠對於弱勢者的苦難與沈默,多一點耐心與同情;對於強勢者的權勢與光彩,多一點戒心與保留,這樣的一小步就啟動了「改變世界」的契機。你們接下來將會發現,許多的社會不公與不義,並不是因為惡人太過於邪惡,而是好人太過於軟弱,正是因為他們默不吭聲、漠不關心、得過且過,才導致那麼多的社會災難。

德國六○年代學生運動領袖Rudi Dutschke曾說,要改變世界就是要「透過體制內的長征」(long march through the institutions)。街頭上的「長征」是華麗炫目的,會創造出英雄,吸引別人的目光與掌聲;但是體制內的「長征」卻是尋常無奇的,在很多時候,是在滿足了我們物質需求、人倫義理、親密關係之後,才能推動這個社會前進一小步。這是一條比較困難,但也比較踏實的道路,要結合職業與志業,在參與世界的過程中,同時也帶來世界的改變。

在這個時刻,你們即將踏上人生的長征。作為你們的教師,感覺就像是在月台上送別親人一樣,看著火車慢慢的啟動,知道你們將展開一段充滿挑戰的驚奇之旅。送別者只能透過想像,來猜測接下來的沿途風景,但是可以確信的是,串連起我們之間的思慕情愫,將會是那股共同感動過我們的社會學志業。

 
恭喜你們,也祝福你們。
 
 

台長: ken
人氣(78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心 得 與 分 享 |
此分類下一篇:今日一讀(續七)
此分類上一篇:修道的課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