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8 一日兩展《永恆慕夏+天才達利》
2012父親節和妹妹去看《瘋狂達利》,相隔10年,台灣又再度迎來達利,這是我的第二回、妹妹的第三回達利,再十年會不會又有達利展可看呢?世道多變,及時行樂吧,管它有沒有。
特別和《中正紀念堂》拍照留念。想起小時候,老爸很喜歡帶我們來這裡拍照、殺時間,讓來此拍婚攝的美麗新娘當背景。天知道這宏偉建築還能矗立多久?5月任期將屆滿的《促轉會》,已廣邀建築設計團隊提出視覺化方案,想要解除此一地景的威權性格。時代變了,人事物的意義與價值也不同了,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呢?
第一次使用電子票券,實聯制手機忽然死當,超擔心之後入場票券秀不出來,好在只是虛驚一場。年紀越大,很多時候都只想待在熟悉的舒適圈裡懶懶耍廢,要跟上科技腳步真的有點吃力,但又不得不盡量跟上,不想到處拜託別人,就得靠自己啊。
唯有藝術永恆!慕夏的畫報作品海量,線條細膩、色彩唯美,各種華麗珠寶頭飾、髮飾、項鍊、耳環都畫得超級精細,花草藤蔓、蝶舞、飛鳥栩栩如生,髮絲飄逸、薄紗清透,每幀都細節滿版,不管是大幅海報或外盒包裝設計,各種畫面呈現美極!
念服裝設計的妹妹看得津津有味,一路欽佩慕夏的好眼力和精湛技術。雖然一起讚嘆慕夏對細節的超凡處理,但這種浪漫風格並非我的最愛,太陽水瓶、天王星合相上升點,有點怪更合口味啊,怪誕達利在我心裡比柔美慕夏略勝一籌。
慕夏展原版真跡不開放拍照,《說哈設計》影片可略窺其經典
*
*
*
以後不連看兩場了,人老了實在體力不濟,達利展的介紹單有特別設計,而趕來趕去忘記慕夏的,讓妹妹回家後扼腕不已。
瘦馬上的枯枝白花讓我很有感覺,而我頭上的白髮顯然讓路人很有感覺。有回跟老媽一起出門搭捷運,老媽在博愛座坐下後,一旁染紅髮的阿桑抬頭看了我一眼就急著要起身讓座給我……真尷尬,但我正走在白髮蘇菲的路上,沒打算回頭。
看別人在拍作品,才發現這場展有開放攝影,晃一圈後特別回去拍入口處這張模糊海報,照片看起來並不模糊啊,有趣了,近看模糊但遠觀清晰,跟人生裡蠻幹過的那些糊塗事一樣。
展場隔板上的眼睛看起來非常搶眼,但沒看見任何作品說明,回家估狗比對了一堆達利眼睛作品,確認是達利幫希區考克電影《Spellbound意亂情迷》畫的夢境場景的一部分。
以性感女星Mae West的臉作為靈感發想的小套房設計。
估狗了Mae West才發現她不單單只是個豔星而已,《你兜裏有槍,還是見到我樂壞了?》一文可見她是如何「身體浩蕩,頭腦智慧,單槍匹馬地掃蕩三十年代的清教徒氣氛」。
I never worry about diets. The only carrots that interest me are the number of carats in a diamond. 說得真是豪邁。
掛在橘牆上的小幅油畫《夢之舞》是此行我的最愛 。
由達利的《夢之舞》看超現實主義繪畫 (公民新聞影片介紹)
有了橘牆和厚實的黑框襯托,讓這幅小小作品更是吸睛。
展場布置很用心,但有幾個作品就算標示了最佳觀賞位置,我站上去還是看不出所以然來。妹妹背影這個左看看、右看看、再回到中心看應該要看出另一個顏色,但我始終無法。
「卡拉凝視著地中海,在20公尺處變成亞伯拉罕‧林肯的肖像—向馬克‧羅茲哥致敬。」這幅畫原作高達252公分,畫面主要是使用121個馬賽克磚構成。近看是達利繪出卡拉正望著窗外的地中海海景,但退到20公尺以後觀看,會發現整幅畫其實是林肯肖像。
作品是縮小版,站在最佳觀賞位置其實還是看不太出來,按比例縮小的距離可能不足以造成相同的效果嗎?不得而知。但是,拍照時的手機或相機鏡頭裡看起來效果非常明顯,真的就是林肯肖像。
天才才會想到可以這樣創作吧?
體力不濟到後來有點走馬看花,更遺憾自己沒有先做功課看一遍但丁的《神曲》,無法在看畫的當下有更多共鳴,實在可惜,剛好妹妹最近在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倒是順便跟我分享了些經文裡描述的地獄情景。
《地獄》、《煉獄》、《天堂》,從「惡」到「由惡到善」到「善」,共100幅版畫作品,回家整理照片,發現我竟只拍了6幅特別有感覺的,而且沒有一幅是掛在白牆上的,換言之,看展那天對於天堂主題完全冷感,這是對現實生活感到滿足or不滿足的結果呢?管它的,能出門看展就是開心啊,期待下一次。
高利貸者。
魔鬼邏輯。
叛國者。
背叛者。
懶惰者。
懲罰之樹。
Salvador Dali's Illustrations from The Divine Comedy Tour
Stairway to Heaven: Life and Death in the Visions of Salvador Dalí Meditative Tour
因為《天才達利》發現更多有趣的:
★ Dali and Gala – The Love Story
★ Spellbound: the movie that Salvador Dalí painted for Alfred Hitchcock
★ 迷情於潛意識中的創痛:《Spellbound》愛德華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