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2-18 20:45:28| 人氣2,1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Silence is gold.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7年舊文附圖,如今正應景。滿版粉紅,恰似剛被卸下的抗議文豬豬......是的,我超怕!執政果然需要不斷輪替......祈願未來手中的那張選票還管用!

 

謹記Sir John Dalberg Acton的金句: 

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

 

同場加映

 

《權力為什麼會使人腐化?》by 朱敬一

「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是英國貴族艾頓 (Acton)百餘年前提出的觀點。艾頓用許多篇幅去闡釋為何帝王、教宗「與一般人同樣脆弱」、同樣會犯錯;但這樣的消極闡釋,與其「權力使人腐化」的積極論證之間,似乎有些落差,不太具有說服力。

  

我們不能因為大家都模模糊胡地同意「權力使人腐化」的概念,就盲目地將此論證視為必然。於是,在過去數十年間,有許多學者試圖研究「權力究竟為什麼會使人腐化?」從制度設計的角度來看,我們也需要確切知道權力與腐化之間的演進過程,才能知道要如何制衡、如何監督,以避免腐化的發生。

  

有些學者指出:當某人權力越大時,其所控制的資源就越多。其他人因為覬覦或期待其資源之賞賜與分享,遂在監督、制衡的諸多環結睜隻眼避隻眼。監督少了,久而久之,便造就了當權派的腐化。這個理論頗能解釋三權分立設計的緣起。

  

主張權力腐化的第二種理論,其著眼點不在於有權者掌控資源的大小,而在於其掌握資訊的優勢。當某人權力越大時,他同時掌控的決策環結就越多。當各個環結的資訊同時湧現時,他就可以將這些資訊上下其手;隱藏一些、透漏一些、合併一些,以從中獲利。如果我們將權力加以分割,則這些資訊就不會落在同一個人的手中,而許多擁有不同資訊的人串連起來上下其手的機會,就比較小。這個理論對於帳務處理流程的改進,很有啟發性。

  

權力腐化論的第三種觀點,則與改革的惰性有關。一般而言,未掌權者願意花很多的力量改善自己,以改進效率,或凸顯自己的清明形象。做這些努力的目的,就是為了要促成權力結構的改變(取而代之)。但對掌權者而言,他不需要積極投入去「改善」什麼;只要維持現況,他就已經是掌權者;故改革者清廉方面的努力總是比掌權者來得多。久而久之,掌權者相對而言就自然腐化了。這個理論對於市場或政治獨占者的怠於改革,有相當的說服力。 

 

我們在自身週遭,有沒有看到腐化的實例呢? 他們屬於哪一種腐化類型呢?

  

這些都不必細論,讀者的感觸一定不比我少。

台長: 老鼠人
人氣(2,118)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晴時多雲偶陣雨 |
此分類下一篇:擇日撞日,人意也是天意
此分類上一篇:一轉眼,走到現在這裡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