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這個動作,是需要事先在腦海裡看見的。
就像是莫札特。他寫一首曲子之前,就已經知道整首曲子脈絡如何,並非邊寫邊推敲下一句該怎麼辦,早就在他的腦子裡聽到所有的聲音了。像是巧手女王小敏,只要去摸一摸店裡的樂譜盒,她回家之後就能夠從無到有做出一模一樣的給我;Ring也非常厲害,去永樂市場買一買布就可以作出很多漂亮的、各式各樣的包包;包子也是手工精巧,曾經用手縫一本筆記本給我,擺到誠品賣大概可以賣到兩三百台幣;還有我鄰居,這次暑假拜訪她的新居,她隨便貼在變電箱上面的太陽我都覺得非常有創意,而回頭看我的日常週遭,怎麼這麼一片空白啊。
我連拿針縫釦子這件事情都沒有幹過,看到樂譜盒就是想直接花錢買,看到布就只是一塊布,更別說自己縫一本筆記本,而變電箱大概就是變電箱,頂多掛一個日立電器送的月曆擋住;唉唷,越想越覺得這件事情需要天份,怎麼說,能夠自己動手作出東西的人實在令我佩服。
最近會有這樣的感慨,是因為最近正努力思考屋內裝潢這件事,尤其肚子裡有了一個女兒之後,心理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貧窮;如何打造一個有創意又省錢的生活環境,是目前很大的課題。
四年前的結婚禮物清單挑的瓷器都是白色與灰色,放在衣櫃裡的衣服大部分顏色都是黑色深藍深紫棗紅;我是相信自己還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生活裡才會這麼沒有情趣。家徒四壁(用錯成語),想要幫牆壁加一點東西,如果特地去傢俱屋買只是還可以的畫回來掛又覺得不甘心;想破頭了都不知道怎麼幫家裡增添多一點顏色,火大之後買了幾本日本人出的採訪攝影裝潢書參考,看的我艷羨不已。兜了一大圈,發現羨慕人家,這根本就是太無用的態度;自己的屋內結構抽屜牆壁書架都跟他們不一樣,再怎麼羨慕,看到鼻子都快貼到書上面去了都是徒然。
如果以現有的屋內裝潢採訪書來看(一本是巴黎人的家裡,一本是日本廚房達人的廚房,一本是倫敦小孩房間),發現這三本書都有一個共同點:每個家庭的屋子裡都有自家人的生活動線 這是任何人都模仿不來的。就是像是去看鋼琴大師講座這回事(一個學生當眾示範彈奏,然後大師對觀眾講解如何使這位學生彈的更好的課程),曾經有一個人在他自己書裡寫,參加大師講座旁聽的人都誤以為他們觀摩很多,其實學到的東西根本只是皮毛,真正有抓到精華的其實還是那個示範彈奏的學生。
反反覆覆翻那些書近約一年下來,還是學到一些點子;發現並不是需要砸大筆金錢裝潢,或是通通使用高級貨傢俱,就能讓生活機能更有效率又美觀舒適。可以觀察地出來被採訪者的每一件用品,像是一把廚房剪刀或是一只湯鍋,一看就是用了十幾年的好幫手;那種並非速成,反而有多年經歷的樣貌,是我心裡最喜歡的。像是那些巴黎人的屋子、日本廚房達人的廚房,我相信並不是一搬進新家,屋內裝潢就這麼有強烈風格,色調能立刻搭配這麼天衣無縫;都是要一起呼吸,與屋子經過長久時間相處才能找到共同的韻律節奏。
舉個風馬牛不相干的例子來說。來美國這麼多年,每年冬天皮膚乾的要命又非常癢癢癢,手背龜裂有時候會流血,而且看起來手很蒼老;試過各種名牌的乳液都沒有用,誰知在大賣場裡賣比牙膏還要大條的八塊錢美金日常乳液(皮膚科醫師推薦),竟然神奇地立刻治好乾燥搔癢,而且我的手看起來不老了。這個例子很離題,怎麼講,這也是生活動線之一;言不及義的意思就是,生活態度與風格都是需要長時間摸索,如果沒有先在歐舒丹瑰柏翠Kiehl’s作錯誤的投資下去,就會誤以為名牌皆好,怎麼知道平價裡仍有鑽石呢?
就像剛剛開頭絮絮叨叨說的,自己親手體驗真的很重要。買現成物品這個舉止沒能像親自動手作的過程中鍛鍊出那樣多的美感;要不怕失敗,慢慢推敲比較。這些裝潢書裡頭被採訪的這些人都很會自己來,像是倫敦小孩房間那本,很多爸爸媽媽都用大紙箱自己做玩具廚房或是小房子給他們,讓去玩具反斗城特地買華麗玩具廚房的人看起來像笨蛋;最美麗的裝潢或是生活情趣都還是要自己來才對。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