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25 18:33:46| 人氣46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看《天使走過人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71713


這是一本關於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生的一生自傳,也是一盞用心點燃一盞盞無數心燈的故事,沒有曲折離奇的劇情,也沒有任何雕琢的辭藻,只有最真實而懇摯的「愛」,織就了一段綿密而複雜的人生之旅…

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困受在孤獨而無奈的深淵裡自悲自憐…當時,純粹因為這本書的書名《天使走過人間》而對所謂的「天使」充滿著無比的好奇心。一口氣耗盡一整天的時間掉入作者那無私的奉獻和不可思議的傳奇一生裡,久久不能自己…我羨慕的是:那多麼「離經叛道」的自信,也由於與生窘乏的「自信」和自身幾難可及,就像久困在籠中的禽獸般,我早就忘記了童年的天空原來是多麼遼遠-曾經自詡以多少自以為是的、有利天下蒼生的偉大夢想,都隨著年歲日長而付之水流……因為無可救藥地自我封閉,我竟異常欣羨起作者的「桀驁不馴」──如果我那樣地擁有自我主張,也許我也會感受到同樣超越語言的、純粹的、同胞愛的體會;甚或是自我證明那麼一丁點兒存在的價值。

真的,書裡流露的情感,涓涓滴滴將貧瘠的心靈漫漫繚遶……

每個人所承受的使命真的有天壤之別,即使同一個環境長養出來的萬物,自有變化不同。人類亦復如是,誠如作者從小就絮絮叨叨不休止的問題:為什麼我生下來會是三胞胎之一,缺少明確而屬於自己的身分和人格?所以她用盡一生的力氣去完成她堅信的夢想:當個她心目中理想的「醫生」。每個人都在不同的環境中跌跌撞撞出自求生存的理絡,但最要緊的是我們真誠的自心,一如作者對上帝的禱詞:「上帝賜與我平靜的心,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事情;上帝賜與我勇氣,改變我能改變的事情;上帝賜與我智慧,明瞭兩者之間的差異。」我想,這個禱詞反映出我匱乏至極點的心境,這就是一年前拜讀此書後最大的覺受。
~~~~~~~~~~~~~~~~~~~~~~~~~~~~~~~~~~~~~~~~~~~~~~~~~~~~~~~~~~~~~~~~
時至今日,再看這書,感受卻又大不相同:我逐漸檢視現前的一生,後來才發現每個人的心中都蟄伏著一個可以全力舞動「單純心靈交流的天使」(儘管程度上有別)。記得有個故事是這樣說的:那些使我們常受挫的人事,就是當初投生人間前,在天堂和我們相約再一起回來的天使,如果我們自甘落單,就找不到對方,也就回不了天堂──來到人間最終的目的,就是來找尋和我們久違了的「天使」。其實中國人傳統自求本心的觀念不也是如此?孟子曾舉過這樣的例子:「…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人性本善,如果人人心中都有個希特勒,那麼,那一定是來提醒我們,別忘記彼此約定的「天使」吧?作者在自己日記上寫下一段話:「每個人心中都有善念,都有一顆我們想像不到的慈悲心。它使我們付出,不求回報;它使我們聆聽別人的心聲,不作任何批判;它使我們無私地關懷人類同胞」這同時也是讀完這本書後,把我從孤僻自閉而願意重新傾聽內心的聲音,熊熊燃起「人生這趟旅程是有使命、有意義」的烈焰。

不是嗎?想想我往常看待的學生,個個如妖魔鬼怪般蠻橫無理。記得在〈愛心與靈魂〉這一章節中「長廊上的背影」提到我們一般人老是帶著有色的眼光(偏見)衡量著我們週遭的人事,除非我們試著真心喜歡他一點點,否則我們幫不了他。然而怎麼幫呢?我懂學生身心煎熬的痛苦,可是強悍的、暴劣的、不容親近的…種種相狀橫隔師生之間,如冽濤、如熾火一陣陣啃蝕我脆弱的心緒、震盪我難以平靜的心境。所以,我早就把勇氣拋得老遠老遠,不復可尋…多少次在「妖魔鬼怪的凌搾」後,同作者歸納的「喪痛反應五階段」一樣,我的情緒從:憤怒、排斥、討價還價、沮喪到不得不接受。真真切切,全都指向一個真理──觀功念恩。
~~~~~~~~~~~~~~~~~~~~~~~~~~~~~~~~~~~~~~~~~~~~~~~~~~~~~~~~~~~~~~
確確實實,我們從來不曾從上帝甚或是佛菩薩那兒得到我們歆望的的藥引良方,但是唯有在試著真心喜歡他一點點,觀顧到他的好,憶念到他對我們千百萬分之一的丁點兒善意,否則我們幫不了他,之後,真真實實認識了另一個完整的、可貴的生命情狀,多少次總能為我和學生攜手合創雙贏的局面。真的,就像作者所說的「人生是以編年史的方式,按照年代次序進行的,但人生的教訓和啟發,卻會在你需要的時候隨時來臨」。所以,既然怨天尤人無效,逃避眼前苦惱心卻更傷,只好聽從我們的本心,它要我們做什麼,就做什麼吧!「雁兒怎麼知道,何時飛向陽光普照的南方?誰告訴牠們季節的更替變換?人類又怎麼知道,何時應該動身,展開下一段旅程?誰告訴我們現在該上路了?就像那些候鳥,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聲音,只要凝神傾聽,它就會告訴我們…」這也是段我對作者在日記上深深著迷的文字。作者在走過無數挫敗之後,到頭來,還身無一物,依舊不斷策勵自己:「如果人生無災無難,你就永遠不會成長。苦難是一種恩賜。它有它的作用」在佈滿灰燼的廢墟上重新建立她未完成的夢想,無懼於生命正受無知的人們無情地要脅。

苦難真的是上天的恩寵呵!別人的謬誤是別人的問題!人生確實是一場挑戰,不是一齣悲劇,也許實際上我們正接受著殘酷的生活考驗,但是除了接受,還有什麼選擇呢?何況在扎手的心痛之後,得到的卻是更多更多心靈上滿滿的大豐收,相較之下,只有勇敢走下去,並堅定不斷地讓心靈繼續成長,凡事坦然以對的信心,才能重新求回我們與生俱有的、卻久而放失的三個可貴要素──慈悲、勇氣、智慧。


~~~~~~~~~~~~~~~~~~~~~~~~~~~~~~~~~~~~~~~~~~~~~~~~~~~~~~~~~~~~~~~~~
「人生在世,難免經歷種種苦難。經歷得越多,你就越有智慧,心靈越成熟」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做的回顧般,每每在情緒產生的初期──憤怒、排斥時,我總是因自心卑劣而流下難以名狀的淚水—--如果我沒有慈悲心,就生不出勇氣來對應,又怎有力氣討價還價,流下悲慟莫名的淚水,而後平靜地接受事實?每每痛定思痛,回溯根源:並非是有人辱罵我,也不是因為不想發生的事已經發生,其實是因為對這些外在事情,我生起了習慣性的反應,這才是我產生痛苦的真正原因。

我試著從《慈悲的法流.葛印卡大師語錄》中去找尋面對「逆境」的正念:「客觀的觀察它,而不要把自己和那些負面心態又攪和在一起…不要試著將憤怒的跡象排除,只要觀察身上的實相,就只是觀察,繼續觀察,你就會注意到憤怒變得越來越弱了,然後消失…假如你壓抑這股憤怒,那麼它就會深入到你心中的潛意識層面,雖然怒氣被抑制住,但是它並沒有被去除掉…你既不需要抑制你的負面心態,也不會以言語或身體的行為來傷害他人…要改變這個世界是不可能的,所有智者、聖賢及覺悟的人們發現了一條出路,就是改變你自己…讓任何外在的事儘管發生,但不要習慣性地去反應,只要如實地去觀察事情的真實相。

我們必須面對問題,當痛苦在心中生起時,我們要面對它。藉著客觀地觀察它,你就能找到引起痛苦的最深層原因…基本的問題在於我們的自身當中,而非外在。」觀察自己是了解自我、了解實相的一個途徑。

如果我們還沒有足夠的勇氣,自己獨力去承受「逆境」的考驗,那就向上帝甚或是佛菩薩祈求吧?祂一定會回應的。我忽然想起,作者每每在心疲力竭時,搜尋自祖母家中客房牆上懸掛的那首溫馨的小詩般:「每回你覺得 再也撐不下去了 不知從哪裡 忽然射出一道光芒/這小小的一道光芒啊 能恢復你的元氣 賦與你能量 指引你繼續走下去」我也曾極力地向祂索求我需要的勇氣。我想,我能漸漸走入「人群」中,這樣虔敬的心,這首小詩真是很好的映照。
~~~~~~~~~~~~~~~~~~~~~~~~~~~~~~~~~~~~~~~~~~~~~~~~~~~~~~~~~~~~~
然後,勇敢地,我們可以在模糊的淚光中,和作者同樣痛徹心扉地巡禮梅達涅克的毒氣室,同樣地執持憤恨的利劍,從原本製造更多仇恨的惡魔心境中,將自身揮斬出來。唯有如實察覺到心中積累的烏瘀,我們才能提昇生命的格局;唯有內心真正充滿溫情,我們才得以在自身俱有的真心真性及喪痛自省的階段中,激盪、洗鍊得益發成熟、自立自強。


「人生就像上學。老師給你很多功課,你學得越多,老師給你的功課越難。」這本書的後半部都在談論生命的大事。記得幾年前震撼不少人心的《西藏生死書》,討論到揭開「死亡」真正的面紗,至今仍根深柢固地深刻在我們的內心。真的,一切有形色的生命都會衰敗,終究會死亡。沒有任何存在的事物是恆常不變的,而當我們「真正」明瞭這點時,才會開始變得祥和寧靜。所有生命的起落,就如同呼吸的生滅一般;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屬於我們,因此,我們才得以終結痛苦。再來,才有餘力思索生命真實的意義或是使命到底何在,如果我們永遠沒有明天,甚或是「人生,只有一輩子」,或者積極或者絕望,都可能造成兩個極端。「我覺得,任何一種新的定義,都必須超越肉體的死亡。它必須考慮到一個已經被確認的事實:除了肉體,人也有靈魂和精神。生命的存在有更高的理由,人的生存有一個更美妙的、詩一般的境界…生命是永恆的、連綿不絕的…」這是作者走過大半生之後的回顧,卻是她多年犧牲奉獻後的血淚結晶呵!作者用後半生追求心中的理想:披露命運無可避免的撥弄,承認死亡是人生的「必需」而不是「必須」的環結,是自然循環的一部份。

~~~~~~~~~~~~~~~~~~~~~~~~~~~~~~~~~~~~~~~~~~~~~~~~~~~~~~~~~~~~~~~~~~
「然後,當我們完成我們奉命來到人間從事的工作,我們就會脫離禁錮我們靈魂的肉體,如同蝴蝶破繭而出。」所以她反抗世俗的謬誤,藉由許多實證據發掘了驚人的科學結論:傳統定義中的死亡,事實上並不存在。這是多麼駭人聽聞的事!一夕之間致使她成為眾矢之的。然而這樣有利全人類的證據──鼓勵人們心嚮生生世世學習、成長的光明面,怎麼會引起這麼大的怨懟呢?

我覺得《慈悲的法流.葛印卡大師語錄》中解釋習性的部份,說得很透徹:「…一天二十四小時,白天和夜晚時時刻刻身體內在都有感受,而心的最深層面也不斷去習性反應,它已經變成自己行為模式的奴隸。除非我們破除這種奴隸狀態,否則我們如何能脫離痛苦呢?」這種痛苦,不只是久受習性奴隸的我們所深深困擾(現代人一如你我,對「死亡」的恐懼,對醫學長足的進步,「執迷不悟」於生命有可以延長的可能,對於所謂輪迴的觀念,尚且停留在半信半疑的層次,遑論當年這樣的觀念,不僅可說是前衛,稱為「謬論」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了)最受嚴重影響的莫過於發現這事實的主角──伊莉莎白了。

所以,我覺得作者一定是具足深厚「慈悲、勇敢、智慧」三要素的修行者,才能完成這個上帝給的「最難的功課」。「…如果我們能夠以同樣的愛心對待我們自己──那麼,我們就不必擔心世界的未來,我們會更加珍惜人類的前程」這樣的胸懷和遠見,真的是要有過人的氣魄呵!

~~~~~~~~~~~~~~~~~~~~~~~~~~~~~~~~~~~~~~~~~~~~~~~~~~~~~~~~~
在我們可以超越痛苦之前,必須先經驗、經歷痛苦。不須藉著嘗試淨化心的表層來欺騙自我。「我們必須活在現在,無法生活在過去,因為過去已經過去了,永遠的過去了。雖然有時我們自心的行為模式習慣了不想要生活在現在—它不知道生活的藝術,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心會感到不安的原因之一。」《慈悲的法流.葛印卡大師語錄》的這些句子道出了我對「活在當下」的體會。凡是有偉大利益於眾人的事,即使要用血淚去掙來,那不就是生命最大的價值嗎?努力學習著,以長久以來堅忍的祂為借鏡,想想聖賢哲人近在夙昔的典型,唯有違逆習慣的奴隸狀態,才能掙攢出一片「真正的」生命境界!才能「活」得像我們呼口號般,常放在作文結尾的那句話:「才不枉此生!」


「有些花兒只開放幾天──每個人都讚賞它們,喜愛它們,把它們當作春天和希望的象徵。然後,它們就凋謝了,但它們已經做完它們該做的事…」這些文字是作者的《道基小書》──幫助了成千上萬的臨終病人,用以平復對「造化弄人」的無解,並試圖找到合理之解。命運常常令人感到無奈,我們真的沒有任何抉擇權利嗎?如果我們了解人類的生命是互相牽連,每個人的行動和念頭都會對每個生命,產生連縏性的影響,一如漣漪。那該會有多少神聖而美好的轉變?

「…我用簡單的語言把生命描述成一場賭博,就像你在暴風中拋出一把種籽。這些種籽被泥土覆蓋,被太陽照耀──太陽的光芒,就是上帝布施在我們身上的恩典和愛。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目標:每一個人都會從人生中學到一些東西」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找尋一種可以滿足心靈的「良藥」(不管以何種方式)。

因為這本書作者醫生的身份,我們可以從很多實例,發現很多臨終病人在生命最後一刻,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急切盼望和別人討論自己心中的感受:「死亡」為這一生帶來的充實收穫──什麼事情是真正可貴、值得珍惜的,我們不要讓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向人生必經的過程「死亡」學習,想想這些臨終病人共同的淬鍊吧!就像面對平時生活中一場又一場的掙扎奮鬥一樣!「人生唯一的目標是成長」──把這帖良藥傳播出來吧!


~~~~~~~~~~~~~~~~~~~~~~~~~~~~~~~~~~~~~~~~~~~~~~~~~~~~~~~~~~~~~

生命是由很多的抉擇所組合而成。人類共同生存的經驗,就是「學習如何愛人和被愛,毫無條件地」這同時加強了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如果你刻意保護峽谷,不讓風暴侵襲它,那麼你永遠不會看到風暴在峽谷中雕繪出的美麗圖形」這是這本書最踏實的「真理」,我深深覺得。

台長: 難防烈陽揪心似的冷箭
人氣(46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觀後評 |
此分類下一篇:嘩然的夜燈炯悍地掐著追憶的頸子—嚴刑銬問 (i)
此分類上一篇:離別賦

念情
每個人的心中都蟄伏著一個可以全力舞動「單純心靈交流的天使」

慈悲勇敢智慧

我會去找來看~
2007-09-25 15:15:4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