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媽媽心靈解憂書:備孕、待產到育嬰,來自孕產醫師的70個減壓處方
作者:亞歷山德拉‧沙克斯/凱瑟琳‧波恩朵夫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21-01-06 00:00:00
<內容簡介>
第一本關注準媽媽心理健康、
情緒照護的孕產育完全指南
來自孕產醫師與上千名準媽媽的暖心對話
提出專業、正確且易懂的醫學建議
陪妳找到安定內心的力量
迎接成為母親過程中的各種情緒波動
告訴伴侶自己懷孕了,他會怎麼說?
我該不該先知道寶寶的性別?要為他取什麼名字才好?
我的身體已經不是我的了…....體型逐漸失控,怎麼辦?
公開喜訊讓我好緊張!
從得知懷孕的那一刻起,大部份的準媽媽,
除了要面對身型的轉變,還要迎接人際關係、職業生涯等的改變,
加上荷爾蒙變化,讓準媽媽往往都會擺盪在幸福和憂鬱的情緒之間。
大多數人都認為當媽媽只會帶來快樂------本書作者要帶大家面對「幸福的迷思」,
讓每個準媽媽都能放心討論心情矛盾的時刻,並且找到與情緒共舞的方式。
這本書會帶著妳:
●跟著寶寶而來的各種種關係改變,有效應對,情緒無負擔:
從擔心另一半會怎麼說,到產後恢復性生活,一網打盡維繫新伴侶關係的秘訣。
陪妳從容面對妳的爸媽、公婆,還有 妳的手足、同事、朋友,以及不認識的路人甲乙。
●面對職場溝通與職涯發展的變化,相信自己的抉擇,從容有解:
從在職場公布孕事,到和老闆討論接下來的工作、產假,一步步減低妳的壓力不安。
給妳產後回歸職場或是在家帶小孩的評估建議,幫妳度過兼顧工作和家庭的身心不適,以及重返工作岡位的適應期與擠奶挑戰。
●身體由內而外的改變,掌握看得見的體型、看不見的荷爾蒙:
陪妳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包含孕期、產後的荷爾蒙變化,還要預備身型轉變時的抗壓力。
提供飲食上的建議,還有除了運動之外,妳還能從事的各項活動。
準媽媽五大常見心情關卡,本書的做法絕對能消除妳的焦慮和內疚----
當有人對懷孕的妳提出評論和建議時
直球面對每個對妳懷孕時的評論和建議:
●請記住,這是他們的經歷。你可以直接詢問對方的經歷,閃掉過於雞婆的建議。如果同事告訴你該好好躺著,以免腳踝太腫,你可以說:「是嗎,我的腳挺好的啊。你懷孕時腳踝有很腫嗎?」
●一笑置之。以幽默態度來修飾直接斥責:「小心大肚子!」或「我其實很想假裝自己沒懷孕,所以不如聊點別的?」我們有位患者的方式是,碰到陌生人摸她肚子,她就伸手摸回去。她覺得很好玩,而且也清楚讓對方知道,這種行為多麼不恰當。
●明講。練習用輕快語氣說,「好喔,感謝!」然後走開。對別人最多做到這樣,就夠了。如果你不想聽到對方的洩氣經驗,可以說:「你的經歷真讓人遺憾,但現在講這個會讓我緊張。」如果有人問了刺探性問題:「我不想講這個。」而且,如果有人未經許可而碰了你,你完全可以清楚直接的叫對方停手。
要和老闆討論孕事時
處之泰然的和老闆討論孕事,掌握幾個要點會有幫助:
●事前準備好你想知道的所有問題。問問人資或其他當過媽媽又能守密的同事,了解公司的政策。兼職的政策是什麼?居家辦公可行嗎?如果你有併發症,可以多請幾週假嗎?你是否可以額外多請幾週無薪假,並受到保障能回到自己的職位?
●表達同理心。像是「我知道這個消息可能對你和公司帶來挑戰,」這樣的說明能清楚指出,你了解自己的產假會影響其他人。不必為自己的需求道歉,但你的確有周全考慮。這份貼心可以延續到未來,特別是在你尋求幫助時。
●保護自己。如果老闆的確不高興,請試著以專業和尊重的態度應對這種行為。這種時刻要保持冷靜,這能爭取時間,思考清楚,找出最佳應對方式。如果你擔心老闆可能試圖拖欠薪水,或想辦法請你走路卻沒有正當理由,請與人資談談。你還可以從宣導社群中找到有用的法律建議。
要擬定生產計畫時
學會擬定「靈活變通」生產計畫,杜絕煩躁不安:
●非黑既白:自然分娩最好
靈活變通:我想要沒有醫療介入的生產方式。我會先上呼吸課,陪產員會幫我,然後我會告訴醫生不需要無痛分娩。但如果我改變主意,也沒關係,反正我也可能會需要。」
●非黑既白:「醫療系統崩壞所以剖腹產浮濫。」
靈活變通:我不想因為別人的計畫考量或醫院住院方案,才選擇剖腹產。但是如果我或寶寶的健康需要,我也會接受剖腹,沒什麼好自責的。
當妳在產後要把寶寶送進嬰兒室睡覺
放心把寶寶嬰兒送進嬰兒室,不必內疚或放心不下要這樣思考:
●你需要睡眠才能從生產中復原。
●你現在應該休息,因為回家之後就不太可能了。
●醫院護理師是專業護理人員。
●你隨時可以改變主意,如果幾個小時後也可以要求嬰兒室送寶寶回來(或是幾小時後把寶寶送去嬰兒室)。
當妳必須接待訪客
和伴侶事先決定產後誰能來看寶寶、待多久,界線原則有這些:
●你一天能輕鬆接待多少人?
●是否有些人你歡迎他來,有些人則否?
●到訪時間長短有限制嗎?
●誰可以抱寶寶?
●寶寶可以被拍照嗎?我們願意被拍照嗎?照片可以放到社交媒體上嗎?
感覺自己是個壞媽媽時
不論多?挫敗,寶寶畢竟是個嬰兒,每當心中不安,就讀一遍這些陳述事實的句子:
●他就是這樣,不管誰當他媽媽,他都會哭。
●我檢查過所有問題(肚餓/尿布/睡眠/等等)也都解決了,現在沒別的辦法,我也不是他不開心的原因。
●有時爸媽就是無法把不舒服變不見,而我讓他看到我會處理他的不安;這有助於我們的長期關係。不管怎樣我都愛他。
●兒科醫生說他的行為正常,我不用擔心。
★本書特色:
1.上千名準媽媽的實際經驗、心路歷程分享
作者為孕產精神科醫師,專研女性在孕前、孕期、產後和育嬰的情緒處理,本書來自於上千名準媽媽的諮商診療記錄。
2.第一本關注準媽媽情緒的心理健康百科
有別於市面上孕產書大多僅強調母嬰的身體照護,本書關注準媽媽因角色及生理變化所引發的情緒變化,是台灣第一本完全關照準媽媽心理健康、情緒照護專書。
3.全面涵蓋孕產育的多元情境及其情緒對策
依照成為母親的時序推進,作者一一解釋最關鍵的幾個時刻,從驗孕結果到寶寶誕生後的第一年,提供 70個減壓處方,16個解題練習,具備詳盡說明與實用建議。
4.特別精選收錄更多台灣實用資源
收錄孕產情緒、育兒照護、社群支持等20個好用資源。包括:憂鬱症防治哪裡找?哺乳救星是誰?最實用的線上課程有哪些?有愛有專業的兒科醫師在哪?
★專家推薦:
鄭宜? NUTURER【人初千日】寶寶專家平台創辦人
毛心潔 國際泌乳顧問、博仁醫院小兒科主任
高千惠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及婦女健康系所所長
孫明儀 美國嬰幼兒心智健康治療師、社工師
蘇怡寧 禾馨醫療 執行長
蕭美君 詠美身心診所精神科醫師、產前與產後憂鬱症專家
陳鈺萍 好孕工作室創辦人、婦產科醫師
「『沒人告訴我啊!』幾乎每個女人碰上懷孕、生產以及當媽媽第一年,都是一頭霧水。本書是個清楚易懂又讓人安心的情緒照護指南。沙克斯醫師與波恩朵夫醫師著墨在準媽媽常有的疑慮——特別是多數人羞於啟齒的部份。本書是準媽媽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既有專業權威又能撫慰心靈。」
——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The Happiness Project)
「成為媽媽是一種如魔術般的神奇經驗,憂慮和壓力也伴隨而來。沙克斯醫師與波恩朵夫醫師合著的這本書,實用又暖心,是最值得信賴的情緒照護指南,帶領妳通過這段充滿奇蹟、又令人困惑的旅程。」
——哈維?卡爾普(Harvey Karp, MD)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最快樂的寶寶》(The 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
「這本書告訴準媽媽們如何照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我想不出哪本書能在專業上並駕齊驅——本書不僅由專家寫成,而且充滿愛心與關懷,幫助準媽媽經歷這段身分轉變與心理調適的嚴峻過程。真希望我自己懷孕和當新手媽媽時能看到這樣的書。」
——首席執行官克麗絲蒂?特靈頓?伯恩斯(Christy Turlington Burns),「每個母親都重要」(Every Mother Counts)創辦人兼執行長
★目錄:
推薦序 吃下定心丸,知道狂風大浪都將過去/鄭宜?
推薦序 千金難買早知道,從孕期開始準備最好!/毛心潔
推薦序 成為一個母親,是個不斷調整與整合的歷程/孫明儀
前言 一段充滿奇蹟、又令人困惑的旅程
第一章 第一孕期
--------天啊,我懷孕了
1 驗孕的陽性反應
2 另一半會怎麼說?
3 當爸媽變成外祖父母
4婆媳關係的轉變
5 手足的反應
6 童年記憶的反撲
7 流產的風險
8 無法控制的一切
9 如果我做過生育治療
10 要是懷了雙胞胎?
第二章 第二孕期
--------我是真的懷孕了
11 我真的會愛我的寶寶嗎?
12 決定公布寶寶性別
13 為寶寶取名
14 失控的體重
15 等待篩檢結果
16 如果妊娠終止
17 在社交圈宣告喜訊
18 在職場公布孕事
19 性欲的變化
20 該搬家嗎?
第三章 第三孕期
--------我要變成媽媽了
21 重新認識自己
22 重設生活步調
23 陌生的身體
24 眾人的目光
25 不請自來的建議
26 調整財務計畫
27 建立後援
第四章 待產與分娩
--------我害怕!
28 生產恐懼
29 過度醫療干預
30 產前教育課程
31 擬定生產計畫
32 誰來陪產?
33 列出探視名單
34 第一次看到寶寶
35 消化生產經歷
36 產後心理創傷
37 產後的身體
38 疼痛控制
39 哺育新生兒
40 新生兒醫療監測
第五章 家有新生兒
--------我做了什麼?
41 照料新生兒
42 尋求社會資源
43 關照自我感受
44 與寶寶連結
45 想當完美媽媽
46 內疚與羞恥
47 永無止境的混亂
48 新伴侶關係
49 受挫的親密關係
50 接待訪客
51 誰說了算?
52 確立哺育方式
53 寶寶睡,妳也跟著睡?
54 離巢外出
55 帶寶寶就診
56 大寶的醋意
第六章 成為人母第一年
--------你好,我的寶貝
57 三%俱樂部
58 我和寶寶合拍嗎?
59 健康的依戀
60 睡眠訓練
61 副食品大探險
62 百感交集的斷奶
63 一孕傻三年?
64 回職場還是待在家?
65 重返工作岡位
66 上班擠奶
67 最好的托育在哪裡?
68 媽媽戰爭
69 恢復性生活
70 計畫下一次懷孕
結語 生日快樂
附錄 深入了解產後憂鬱
參考資源
誌謝
<作者簡介>
亞歷山德拉?薩克斯醫師(Alexandra Sacks, MD)
長期關注女性心理健康的精神科醫師,隸屬於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分析培訓和研究中心的婦女計畫。她同時也是德威特?華萊士精神病學研究所(DeWitt Wallace Institute)的學者,並在美國精神分析協會媒體教育諮詢委員會任職。
薩克斯醫師是「初為人母」領域的知名學者,曾得到《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波士頓環球報》和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特別報導,並在 TED 的演講擁有全球超過百萬點閱次數。她也為《紐約時報》的「健康家庭」版撰寫專欄多年,其中〈母親的誕生〉一文,曾在 2017 年獲得高度關注。薩克斯醫師也主持 Gimlet Media 的Podcast。想了解更多,請參考 AlexandraSacksMD.com 和 @AlexandraSacksMD。
凱瑟琳?波恩朵夫醫師(Catherine Birndorf, MD)
紐約長老會/威爾?康奈爾醫學中心的婦產精神科醫師和精神病學臨床副教授,她在那裡創立了佩恩?惠特尼婦女計劃。 她目前是母親中心(The Motherhood Center)的聯合創始人和醫療總監,該中心位於紐約市,專門收容患有焦慮和憂鬱症的孕婦和新手媽媽。
波恩朵夫醫師也是國際產後支持組織(Postpartum Support International)的董事會成員,該組織是一家全球性非營利組織,旨在提升對孕產婦女心理健康的覺察、預防和治療。十年來,波恩朵夫醫師一直是《Self》雜誌的定期心理健康專欄作家,也出席許多電視節目,包括《今日秀》(The Today Show),《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CBS 晚間新聞》(CBS Evening News)和CNN。
她的第一本書《幸福有九個房間》(Nine Rooms of Happiness)與露西?丹茲格(Lucy Danziger)合著,於2010年出版,是《紐約時報》暢銷書。如需更多訊息,請參考www.drcatherinebirndorf.com和www.themotherhoodcenter.com。
審訂者:鄭宜?
NUTURER【人初千日】寶寶專家平台創辦人。台灣國際嬰幼兒教保促進會理事長、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幼教碩士,著有《寶寶按摩全書》《人初千日:寶寶副食品:安心營養X聰明備餐X親子共食,120道餐點美味上菜》等書籍。鄭宜?老師在幼兒教保領域深耕超過15年,給爸爸媽媽開課,也在台灣各大幼教、幼保、應用英語相關科系和保母培訓機構,開設專業人員訓練課程,並錄製多門線上課程「認識寶寶的第一個1000天」等多門線上課程,將多年累積的孕產知識傳遞給新手父母。
譯者:張怡沁
台灣大學政治系學士、紐約大學碩士,曾任新聞記者、金融公關與出版編輯,現專事瑜伽教學與翻譯。
★內文試閱:
‧推薦序
1
吃下定心丸,知道狂風大浪都將過去
NUTURER【人初千日】寶寶專家平台創辦人 鄭宜?
妙齡少婦低頭看著驗孕 棒上的兩條線,臉上表情五味雜陳,淚水漸漸盈眶,接著她用顫抖的聲音低聲說:「我懷孕了…」。身旁的丈夫一臉傻氣表情,似乎一開始並沒聽懂,接著瞬間像個孩子般手舞足蹈,抱起妻子轉圈圈大喊:「我要當爸爸了!」少婦破涕為笑,捶打著要他小心把自己放下,然後兩人相擁親吻,背景則響起讓幸福迴盪的音樂……
接著的劇情呢?沒有了!
那些無止境的早晨乾嘔,皮膚變粗糙、乾燥或痘子狂冒,整天和老闆開會打瞌睡,走沒幾步路就腳腫難耐,半夜要三次起身上廁所,再找不到合身好看的衣物,還整天疑神疑鬼丈夫是不是對自己失去性趣……以及其他種種崩潰與衝突,這些「政治不正確」的真實劇情,是很少在主流媒體出現的,就連社群自媒體,也都只充斥著「懷孕只胖肚子、不胖四肢」、「生產完第二天就曬亮麗美照、曬娃」、「孕期只胖五公斤,生完身材反而更火辣」的訊息。
但實情呢?「母職角色」常被整體的社會文化,過度美化成一個「自然而然」就會受「母性天職」誘發而光輝四射的成就。可是懷孕與生產,不但是一個小生命的【人初千日】孕育開端,也是一個母職角色、更是一個家庭的孕育開端,不容易之處不勝枚舉,但我們的整個社會,尤其愈是都會化、資本化、網路化的快速變遷社會,卻鮮少有時間讓這些新生命、新角色、新團體有充分的準備與醞釀這人生轉換期。
母職孕育期的劇烈變化
「matrescence (母職孕育期)」概念在一九七三年,才由人類學家Dona Raphael提出。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人類社會複雜程度又遠勝其他社會性動物,所以「成為母親」這件事情,並不單只有生物面的懷孕和生產,還包含更多人文科學所關切的,包含整個社會的支持度、自我認同的重新形塑、新舊的「自己」彼此推拉的過程,所有驟然變化帶來的焦慮、擔憂、衝突、不確定感,才是更多母親(或父親、或祖父母…),除了欣喜若狂以外,更直接的感受。
在自然科學或醫學領域上,有「青春期(pubescence)」和「更年期(menopause)」來代表女性孕育年齡的起始和結束,但在中間最重要的「母親角色誕生」這個情節,荷爾蒙一樣狂飆,身體意象和心靈變化一樣劇烈,多數人卻只把鏡頭放在小生命的故事上,似乎完全遺忘了這也是女性生命故事中,特別且重要的階段,而「matrescence (母職孕育期)」在醫學領域被重視的程度,還非常不足。
滋養新、舊的「自己」
在展讀Alexandra Sacks, M.D. 和 Catherine Birndorf 的這本《準媽媽心靈解憂書:備孕、待產到育嬰,來自孕產醫師的70個減壓處方》時,有種與思想上的多胞胎相遇的交心驚喜,書中幾乎字字句句都說進我的心坎裡,也像跟著作者的思路,重新再經歷一次「matrescence (母職孕育期)」,從第一孕期、第二孕期、第三孕期,甚至是寶寶出生後的新生期,溫習了每個階段的情緒起伏變化與適應過程,讓我的「媽媽自己」和我的孩子,又一次被同時「重新孕育誕生」。
書中頻頻觸動敏感媽媽心的金句不斷,像是「懷孕不僅僅是生下寶寶,也同時是孕育一個新的妳的過程。」等。讓我不禁想像,如果每個母親(父親),或至少考慮成為母親的人,都讀過這本書,會不會也像個被妥善照顧的寶寶一樣,獲得更多滋養,也能因為新、舊的「自己」都被滋養了,而長出「一個原有的自己,加上一個新的媽媽自己,大於兩個自己」的能量,更能滋養這個從身體裡長出來的延伸版「自己」,讓親子間同時享有空間和親密。
Sacks和Birndorf兩位醫師在書中,就像是溫柔成熟又專業堅持的母親般,為「正被孕育的母親們」,科學性地列出各種孕產期,可能會有的情節、情緒感受與來由(心智智能),並同理地幫不同經驗的媽媽們,找出消化或擁抱這些情緒的方式(情緒智能),舉出很多不一定要非黑即白、可以彈性靈活的作法(生理智能),同時鼓勵媽媽們,找到自己和寶寶獨到的相愛方式(創意智能),這些訊息所帶來的全新智能會讓人有被授權感,長出內在的權威,簡直一讀就無法停歇。
讀完這本書,彷彿吃了定心丸,知道所有的狂風大浪都將過去,自己終會在定錨後找回自己的人生,但更棒的是,這個人生還延伸出了個獨一無二、有無限可能的嶄新藝術品人生。你或許不用讀完所有的孕產科普書籍,但你一定要讀讀這本充滿人文關懷況味的友善孕產好書。
2
千金難買早知道,從孕期開始準備最好!
國際泌乳顧問、博仁醫院小兒科主任 毛心潔
自從開立泌乳門診之後,我的患者族群漸漸從嬰幼兒轉變為泌乳爸媽,我也從治療各種泌乳狀況下漸漸理解到,「情緒調適」是懷孕、生產、哺乳及育兒過程中很重要的關鍵。看著眼前的母親泌乳能力一級棒,卻因為過度憂慮或壓力過大,讓哺乳遭遇困難或出現嚴重乳腺炎等狀況,總讓人覺得心疼不已。更覺得非常可惜,如果爸媽們能提早知道這些狀況,事前做好一些預防措施或心理準備,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
這也是我近年來努力推動產前哺乳課程的主因,希望幫爸媽們安排個「哺乳育兒行前說明會」,說明常見的困境以及如何應對,更重要的是即時找到支持的泌乳顧問,讓爸媽們順利度過磨合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而享受哺乳、開心育兒。所以當《親子天下》邀請我推薦這本《準媽媽心靈解憂書:備孕、待產到育嬰,來自孕產醫師的70個減壓處方》時,我實在太開心了! 第一遍看完就非常認同,不停的點頭如搗蒜!讀第二遍時,則特別摘錄了一些書中的金句,十分打動我,也希望與家長們分享:
懷孕(以及成為母親)最大的教訓之一,就是你必須接受可控制和無法控制的一切。————這是一個全新的旅程,我們無法預期會發生或不會發生哪些事情,事情經常不完美但可接受,有伴侶與放心的親友陪伴度過每個磨合期,會很有幫忙的。
我們還要提醒,不要用 Google 搜尋,你永遠不知道網路消息來源是否可靠,而錯誤的資訊會增加焦慮程度。————這句話我每天會在門診講三次以上~~
寶寶出生後可以立刻受邀來看你的人,應該是在任何情況下你都能自在相處的。如果你不想產後在尿布堆裡或露出半個乳房見人,或者他們質疑你要不要餵母奶的決定,或是讓使你感到被批評或壓力,那麼這些人不應該放在名單上。————這句話要裱起來貼在牆上!限制訪客人員與建立訪視規則非常重要!書中對於如何阻擋不請自來的訪客有很實際的建議,請所有孕產家庭務必參考!
作為醫生,我們認為必須在餵母奶的所有好處,與不餵母奶的好處之間取得平衡。在餵養方面,每個嬰兒和每個媽媽都是獨一無二的。————沒錯,目前大家都理解哺乳有許多好處,但是每對母嬰當下的狀況都是不同的,需要針對個別不同的需求給予適合的建議,並持續調整。做泌乳諮詢時,泌乳顧問會針對母親、嬰兒以及其家庭社會狀況評估,並與家長討論出可接受的處理:有時著重於練習舒服的哺乳;有時會利用各種手法緩解母親的乳房不適;有時發現嬰兒或母親有醫療狀況,需要轉介醫師;有時需要與母親討論適合的離乳計畫等等。更重要的是持續關懷與追蹤,因為我們知道產後身體與情緒的變化很大,數天或數週後的狀況因人而異,如同書中提到的「避免非黑即白,保持靈活變通」,在哺乳的磨合期也完全適用。
寶寶會教你怎麼當他的父母。當寶寶需要幫助,他會引起你的注意;當寶寶準備探索,培養獨立或讓自己安靜下來,他會推開你。我們鼓勵所有父母在早期育兒時期相信自己的直覺。正如我們常提醒患者的:盡量避免妨礙寶寶,你的孩子會告訴你該怎辦。————我的孩子們目前已經進入青春期了,這句話對我還是很受用。曾經我們都想成為自己心中那位完美的母親,但事實上這並不存在,當了母親之後發現認識自己與認識孩子是一輩子的功課,我自己到孩子三、四歲才真的花時間了解這些課題,對親子關係建立非常有幫助。
我們建議你建立支持團隊,不論實際認識還是在網路上,裡頭包括有證照的專家、值得信賴的朋友和家人,你可以隨時請教他們,得到新資訊、建議、偶爾了解目前現況。————這真的太重要了! 從我多年帶領哺乳支持團體的經驗發現,哺乳爸媽超級需要互相分享與支持,哺乳育兒過程中的大小事,如果有人傾聽,煩惱就減少了一大半;如果找到同溫層,就更能肯定自己並持續下去,是個為自己充電的重要管道!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是,兩位專為孕婦和新手母親提供情緒焦慮問題治療的醫師毫不藏私,不只提出臨床上常見的問題,也提供非常務實的解決方式,不論是避免自己陷入過度憂慮,或是處理不請自來的建議等等,都非常實際好用。最後還是呼籲一下,孕產婦的情緒變化一般來說是正常的,面對孕產育這段重要的生命歷程與生活改變,伴侶、親朋好友與相關照護人員(醫療人員、泌乳顧問、月嫂或保母等等)的支持陪伴非常重要,盡早覺察孕產婦特殊的情緒變化,並適當轉介相關醫療或治療資源也是很重要的。
誠心推薦這本專業又好讀的書給所有的孕產家庭與相關專業人員!
3
成為一個母親,是個不斷調整與整合的歷程
美國嬰幼兒心智健康治療師、社工師 孫明儀
幾乎沒有人告訴過我們,成為一個母親是個不斷調整與整合的歷程,這個過程會充滿著許多複雜的感覺。非常高興《準媽媽心靈解憂書:備孕、待產到育嬰,來自孕產醫師的70個減壓處方》這本書能夠來到臺灣,因為從懷孕、生產到帶養是不同階段,我們會有許多不同的想法與擔憂,除了在社群平台爬文,以及片段地抒發之外,我們終於有了這樣的一本書,能夠帶著我們從懷孕開始,檢視自己心情的變化,了解我們的困惑與擔憂,原來跟別的媽媽一樣!藉由這本好書,我們可以依循著成為媽媽的時序,學習如何觀照自己,涵容自己複雜的感受,幫助自己更適應媽媽這個角色 。
因為,在媽媽這個角色裡,我們總要不斷尋求平衡—平衡滿足寶寶的需要,也同時照顧自己的需要。我們好希望自己可以是全心全意愛著寶寶的好媽媽,但我們也好需要仍能擁有對自己而言重要的人事物。我相信這本書在那些我們不確定自己 、 感覺挫折難過 ,甚至是在寶寶和自己的需要之間,掙扎平衡的時刻裡,都可以好好陪伴我們鼓起勇氣,再度面對自己、面對寶寶,慢慢地找到平穩的帶養步調,成為足夠好的媽媽!
‧前言
一段充滿奇蹟、又令人困惑的旅程
多年來,朱莉一直夢想當媽媽。花了幾個月的努力,終於懷孕了,她感到興奮、感恩,但又有點想吐。懷孕初期的某次產檢,她和丈夫聽到篩檢結果正常,十分寬慰。但醫生問道,「你想知道寶寶的性別嗎?」朱莉還沒跟丈夫談過,要不要提前得知寶寶是男是女,但他們四目交投,達成共識:「當然啦,請說。」結果醫生微笑道: 「恭喜你們就要有個男寶寶了!」朱莉的丈夫開懷而笑,但她卻覺得一顆心不停下沉。朱莉一直想像是個小女孩,她覺得這個夢想愈來愈渺茫。我怎麼了?她自問。寶寶很健康,先生很開心,我卻只能感受到的沒生女孩的失望嗎?她擠出一個微笑,但當她收拾東西診間時,心裡只想到:我是個糟糕的人嗎?我會愛我兒子嗎?一切都進展順利,但朱莉感到天旋地轉,陷入她最深沉的恐懼:變成壞媽媽。
當然,朱莉不是個壞媽媽。她愛她的兒子,一旦寶寶出世,她會說,除了寶寶,她無法想像自己抱著任何其他的孩子。但這次懷孕或生產也不會是她唯一一次百感交集——對寶寶,也對自己,還有對於她選擇成為母親的感受。朱莉跟許多母親一樣,覺得這些矛盾情緒是警訊。朱莉以為,只要沒能感受到快樂與滿足,那代表有些不對勁了。但實情絕非如此。
期望寶寶能帶來終極幸福,這不切實際,而且很危險。我們的文化塑造了這種當媽媽的故事:毫無懷疑,一切如此肯定,沒有苦只有樂。這個迷思戕害所有女性的心理健康。現在該重新看待懷孕,並讓育兒這件事回歸現實。
本書的作者是生育精神科醫師,專治女性在懷孕前、孕期,和產後的情緒掌控。我們每天聽到許多故事,知道多數孕婦和新手媽媽都面臨壓力,因為她們內心常有複雜情緒交戰,但外在又得表現出輕鬆自在的形象。
即使有人這輩子最大願望就是當媽媽,這願望實現的那一刻,還是有許多女性覺得自我開始模糊,徘徊在過去的身份以及自認目前應該在的位置之間。而且我們有很多患者說,只有在治療師的辦公室裡,她們才有辦法誠實看待己身的矛盾情緒,我們也知道有太多女性害怕遭到批判,擔心被貼上「不知足的壞媽媽」的標籤,因此羞於公開談論這些內心掙扎。對多數女性來說,這些經驗本身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圍繞這些經驗的羞恥感與沈默。
許多女性告訴我們,這些衝突和迷惑的情緒升起,代表她們患上了精神疾病。的確,有些女性需要專業介入。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會看到大多數孕婦和新手媽媽都經歷了擺盪在幸福和憂鬱之間的情緒變化。什麼都比不上當媽媽來得重要,這話有好有壞——因為整件事遠比二分法還複雜。
社會集體似乎聚焦在「幸福的迷思」:當媽媽只會帶來快樂。但每個母親都有心情矛盾的時刻,因為她總是擺盪在施與受之間。這些隱微的感受極少得到公開探討,許多女性都覺得這些掙扎是自己的問題。
當女性自身的經驗不符合這個幸福敘事,她們很可能心生戒備,對自身經驗避而不談,不願告訴家人和朋友這些不甚光彩的母性時刻,更不會在社交媒體揭露。於是她們的故事被推向內在更底層的位置,不為人知,於是這種循環週而復始。
很多患者告訴我們,她們從沒聽說別人當媽媽曾經碰到悲傷或掙扎的經過。像是流產、餵母奶、家人和伴侶爭執這類其實常見的狀況發生在她們身上時,她們感到失落甚至震驚。我們一次又一次聽到患者說,「為什麼沒人告訴我狀況會是這樣?」
當然,我們都以為自己清楚懷孕會帶來的一長串變化——體重增加、腳踝腫脹、你必須一直跑廁所、你的器官移位以便適應寶寶在體內成長——但現實變化往往更激烈,更抽象。懷孕是人體會經驗到最具轉化性的經歷之一,這巨大變化絕不僅限於肉身。懷孕時,你已明白跟隨自己多年的身體即將徹底改變,不知名的激素在你的血管中流淌。同時,你在家裡的角色也會改變——不論是跟伴侶還是跟父母的關係——社會看待你的方式也不一樣了。這是個充滿挑戰的旅程,但旅遊指南卻非常稀少。
談到懷孕的大部分書都只說懷孕的好處,懷孕的目標是生下健康的嬰兒。探討新手媽媽的多數建議集中在如何照顧嬰兒,這個突然歸你負責,陌生又脆弱的新生物。當然了,女性需要這些資訊。但懷孕不僅僅是生下寶寶,也同時是孕育一個新的你的過程。而這種分娩可未必輕鬆,也不極少是水到渠成。
我們都看過雜誌或 IG 上的孕婦,或產後超級媽媽的模樣:聰明有效率,美麗而低調,身兼數職,在產房裡散發母性光芒,碰到乳房漏奶、髒衣服、囉唆的婆婆、壞脾氣而急色的伴侶,她都能微笑打發。她的屋子總是乾淨,頭髮永遠完美,而且她在卸貨幾週後就能穿進緊身牛仔褲。
或許你心中完美母親的形象是另一種。也許她是幹練的職業婦女,在公事與家庭生活之間游刃有餘,舉重若輕。也可能她是個接地氣的大地之母,迎接日出做瑜伽,為家人準備有機餐點而且每樣都親自製作。也許她看起來像你的母親。也許與你母親完全相反。無論她是誰,她都完美無瑕——因此也是無法企及的理想。這就是為什麼兒科醫生和精神分析師唐諾・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定義的「媽媽夠好就可以」如此重要,但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感覺不保險——這聽來等於不求長進。「完美母親 」的形象籠罩我們,即使我們心知,追求完美放在生活的其他面向,只會帶來失敗。
為什麼沒有人告訴我這種狀況?好吧,我們現在就告訴你。你不必去找精神科醫生來學習懷孕和早期母職會如何影響你的情緒等具體細節。這些訊息應該得到公開討論,並隨時作為孕期須知的建議。多年來我們對上千名女性重複這些資訊,於是決定冒著失業的風險,寫成這本書。
這本書會敘述成為母親時會發生的各種變化,像是情緒、激素、腦化學、身份認同,以及人際關係。我們會依照時間順序,一一解釋最關鍵的幾個時刻,從驗孕結果到寶寶誕生後的第一年,並提供詳盡說明與實用建議。
本書會探討如何將懷孕消息告知有生育問題的朋友,以及陌生人可能雞婆給你過多的建議。我們也會討論為什麼有些夫妻的性生活停滯,有些人在懷孕期間產生摩擦,以及築巢本能背後的進化生物學理論。讀者會了解記憶如何形塑分娩經驗,以及剛開始與寶寶相處最常見的反應。
透過我們曾諮商的女性案例,本書會分享母職是跨越世代的:無論如何,你的母性身份都是以自己母親的風格為基礎,而你母親則來自外婆。當你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重新經驗自己的童年,你會學到該注意些什麼,重複好的經驗,同時試圖改善,讓自己做得更好。
本書也會提到競爭議題:你的朋友和家人,甚至你的配偶或伴侶,都將與寶寶一同爭取你的注意力。母職本身也會瓜分你的時間、精力和資源,於是生活相關的飲食、運動、娛樂、整理規畫、性事,還有工作都受影響。我們會探討如何適應角色轉變,以及與所有人、地點,以及與自己的關係變化。
本書還會告訴讀者,如何看待依戀以及理解孩子的氣性,並提出兒童照護關係的建議。在附錄中,我們會討論如何降低產後抑鬱和焦慮的風險,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了這些症狀,以及懷孕和哺乳期間用藥安全背後的科學。
整體來說,本書是幫助孕婦和新手媽媽照顧自己的指南,這段時期是所謂「初為人母期」(matrescence)。你可以試著大聲唸出來:「初為人母期」。聽起來像是青春期,這個發育階段的論述已經相當完備,同樣是身體發生變化而荷爾蒙激增的階段。大家都知道青春期是個尷尬的階段。但在初為人母期,大家會期望你看起來開心幸福,然而你對自己的外表、感受,以及與周遭每個人關係都失去掌控。本書就是要幫助你看穿這些期望背後的真相。
給讀者的一點提醒
我們的研究放在女性荷爾蒙,是以本書主要針對已懷孕的女性。但這並不表示排除其它性別或家庭結構。本書適用於異性與同性伴侶,還有順性別與變性者,單身和離婚,以及已婚或未婚的雙親。我們會討論陰道分娩、剖腹、試管嬰兒和卵子捐贈。我們希望透過代理孕母、收養和更多其它途徑成為母親的讀者,從產後相關章節得到收穫。讀者也可以在附錄中查詢其它補充資料及推薦。
書中的許多建議都是針對新手媽媽。但每個再度懷孕的母親都很清楚,每次懷孕和育兒都是截然不同的經驗。如果你已經當了媽媽,正懷著第二胎或照顧老二,我們相信你依舊能再書中發現許多有用的建議。
當然父親和伴侶的心理歷程也值得單獨寫一本書,但本書也可能幫助到不同角色的看護者,特別是讓你一窺伴侶在孕期或產後所經歷的一切。
書中的患者故事來自我們三十年來碰到的女性及其故事。為了保護隱私,書中引用的說法並非針對任何特定患者,而是我們回思過去一再聽到的故事,而且也想出了一體通用或具指標性的經驗和建議,希望提供多數讀者參考。
最後要強調,本書不能取代適當的專業護理。如果讀者遭遇極大痛苦,符合精神疾病或其他醫學疾病標準。請參閱我們的附錄,查詢我們推薦的社群和工具,也可在社交媒體找到我們,幫助我們將本書開啟的討論推向更完善的境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