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情緒教養:引導他好好說話,遠離恐懼、憤怒、攻擊行為
作者:瑪麗‧寶絲林區(mary polce-lynch)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0-12-29 00:00:00
<內容簡介>
不失控、不暴怒、不鬧事,明日好男人從小養成!
我們該為男孩的情緒發展做些什麼?
如何引導他們認識並表達情緒?
4歲的小寶活潑好動,老愛打他剛出生不久的妹妹。
當他受到鼓勵,講出自己的感受:「我很生氣,因為媽咪都不陪我玩。」
他那些攻擊性的行為,在兩天內就減少一半。
12歲的大寶最近情緒暴躁,學業成績一落千丈。
當他受到鼓勵,對爸媽說出心裡話:「我很難過,因為女朋友跟我分手了。」
他的滿腔怨氣逐漸煙消雲散,人也放鬆下來。
當卡住的情緒無法被指認、說出來,就會轉向行為或身體當出口,
諸如:頭痛、暴飲暴食、消化不良等等,常見於兒童及青少年身上。
可喜的是,情緒的表達是很容易教導的!
父母、祖父母、師長、學校教練,都可以成為男孩生命中的貴人——
幫助敏感的小男生指認情緒訊號,並協助壓抑的大男生正確處理情緒。
【1-3歲男孩/指認自身情緒】
當學步兒生氣亂丟東西,父母就這樣回應:「你可以生氣,但不能亂丟東西喔。」幫男孩指出他的情緒,並教他怎麼表達:「你可以告訴我你森七七喔。」但首先,父母要幫助孩子「指認情緒」——生氣、開心、難過、害怕、失望等等。
【4-7歲男孩/談論自身感受】
這個階段的男孩較常被帶出門,與人互動。父母最好每天跟兒子做「談論感受」的練習,讓他們知道自己有情緒是正常的,而且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不該被忽視。無論碰到什麼事,都可以問他:「對於……你有什麼感覺?」「你的感受是什麼?」
【8-11歲男孩/理解他人情緒】
這時期男孩發展出更高層次的認知能力,可理解他人的立場。要引導男孩理解自身情緒的複雜性,以及怎麼回應他人的情緒。可用第三人作為話題來對談,探索孩子的感受或反應。方法很簡單,詢問「假設發生了什麼,那誰誰誰會有什麼感受?」
【12-15歲男孩/性別意識形成】
這個階段,男孩通常會在他人面前隱藏自己的情緒和情感。青春期的男孩深受社會「性別角色」制約,父母應引導他們質疑和反思性別刻板印象。與孩子一起看電影、影集、動漫、電視節目,跟他討論:「你覺得在現實生活中,男生真的是那樣嗎?」
【16-18歲男孩/接軌成人世界】
這是男孩人生的轉捩點,就要邁入成年世界——對大學感到興奮,對當兵感到不安,對考不上理想科系感到挫折。不論發生什麼,重要的是幫他指認情緒:「對於……你有什麼感受?」此一時期,只要「保持溝通管道暢通」就夠了。大男孩若知道自己能隨時與父母或師長暢談任何人生大小事,他們絕對會滿心感激。
(原書名:《男孩情緒教養:不失控、不暴怒、不鬧事,明日好男人的養成關鍵》)
★專家推薦:
大V生活/蒙特梭利實踐家
五寶媽94moin/知名親子部落客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伊萊媽/知名親子部落客、作家
余琬儒(魚丸醫師)/小兒科醫師、粉專「魚丸醫師的媽媽經」
吳蕙名/親職教育專家、家庭教育講師、作家、 粉專「暴走小孩 淡定父母 」
李貞慧/高雄巿立後勁國中英語老師暨圖書推動教師
李顯文/《STEP高效能父母學》作者
邦妮蓋瑞小夫妻/人氣醫師部落客
卓惠珠(花媽)/「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粉絲頁版主
林靜如/律師娘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倪美英/「優良教師獎」退休教育家
陳其正(醜爸)/親職教育顧問
陳宜男/兒童職能治療師
陳怡婷/臺中市北屯區文心國民小學校長
彭菊仙/親子作家
趙介亭(綠豆爸)、王文伶(粉圓媽)/可能幸福學院創辦人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在校園中,男孩的情緒行為問題確實比女孩多,強力推薦家長及師長們跟著作者深入淺出的說明,引導孩子辨識情緒、表達情緒,成為懂得尊重的真男人!」
——陳怡婷/臺中市北屯區文心國民小學校長
★目錄:
楔子
推薦序:男生可以既堅強也敏感
自序:真男人,從小必修的情緒學分
第一章 為什麼男孩情緒很重要?
第二章 男孩的社會化制約
第三章 男孩的情緒發展歷程
第四章 攻擊行為與拐彎情緒
第五章 如何培養同理心?
第六章 如何健康地表達憤怒?
第七章 寫給父母的建議
第八章 寫給其他長輩的建議
誌謝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瑪麗‧寶絲林區 Mary Polce-Lynch
維吉尼亞州立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發展心理學博士,執業逾二十年的心理諮商師,長年關注兩性與家庭心理健康議題。大學時主修特殊教育,曾在學校擔任特教老師,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及情緒發展見解頗深。著有《男孩情緒教養》一書,現居美國維吉尼亞州,並執業於里奇蒙市。
譯者:劉凡恩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MBA,曾任職市場行銷研究顧問公司。譯作包括:《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數位公民素養課》、《遠離能量吸血鬼》、《被霸凌,怎麼辦?》、《六頂思考帽》、《丹麥人為什麼這麼有創造力》等數十本。
★內文試閱:
‧自序
真男人,從小必修的情緒學分
本書前幾章,為討論男孩情緒鋪陳了重要脈絡。題材十分廣泛,部分甚至略顯晦澀,但絕對有其必要。男孩情緒相當複雜:不只是感受,不只是生理知覺,也不只是腦袋裡的東西。此外,某些文化潛則限制了男生對自身情緒的表達與探討,我稱這些潛則為「兄弟規範」(Pack Rules),那不僅扭曲了健全的男子氣概,甚至可能導致男生情緒的「消失」。
前三章全面概括,其餘章節則介紹特定方法,修補抗拒面對男孩情緒的問題。這種文化上的抗拒已有幾個世紀,我認為有必要先認識整個全貌,否則,就像試圖防漏卻不去找漏水點。我不談有關這種抗拒的歷史分析,也不談整個生物分析,我想盡力提供心理教育方面的資訊,讓你思索男孩情緒如何重要,為何重要。
若你覺得哪個章節特別吸引你,儘管直接從那裡讀起。每一章都各自獨立,可以不按順序閱讀,但我建議你到某個程度就該去看前三章,因為那對男孩情緒的生物機制、社會化及發展,提供了一個簡單明瞭的概要說明。
為了強調男孩情緒的重要性,第一章談的主題就叫「男孩的情緒何以重要?」著手解開男孩情緒的桎梏。我先拉出影響男孩情緒的線頭,情緒生理學是當中很重要的一條,雖然這部分相當學術性,卻點出我們為什麼必須正視男孩的情緒。另一條重要線索,則是社會對於男孩表達情緒的抗拒,而這種現象似乎遍及各主流文化。
第二章與第三章重點不同,但有個同樣主題:社會化對男生情緒表達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就在「兄弟規範」,一種局限性的行為密碼,想成為「真男孩」或「真男人」的男生就得按這規矩走。無論是否有意識地遵循,結果卻都一樣:男生往往拋下真實情緒,硬要表現出一種不健康而扭曲的男子氣概(亦即男生只可以有自信,絕不能感到畏懼)。我在第二章「男孩的社會化:兄弟規範」有清楚說明,論及男生為了符合嚴苛的社會期待,常會試著讓自己的情緒「消失」,有些人還真的成功了。
第三章「培育男孩身心發展」,探討男生情緒的發展進程,從出生至青少年晚期;其中又特別著重在秉性(temperament)這個部分。不管你對哪個年齡層特別有興趣,這一章都應該從頭讀到尾,因為內容連續,如果只看一個年齡層,你會錯失某些訊息。要掌握全貌,你要連結每個年齡層,了解過去及未來,才能充分體會男孩的情緒發展,予以必要支持。就許多方面來說,第三章是此書基石,因為這裡描述了男生自出生到成年之初的不同情緒。透過本章,你將了解男孩過去到未來的情緒發展。
我們雖無法「看見」男生內在感受,卻可以觀察他們形諸於外的表現。第四章「男孩與情緒表達」,描述健康與不健康的情緒表達各自是什麼模樣,後果又如何。其中含有近期一項研究結果,指出男生壓抑情緒的模式。這章也提到針對這項主題,以成人為對象進行的訪談回應,除了點出不同角度,或許也為如何改變現有模式提供了一些參考。
第五章「男孩的同理心:情緒穩健的標誌」,不可不讀。體會自我感受與他人感受的能力,叫做同理心──那是發展健全人際關係的核心,也是讓人類有別於禽獸、機器的界線。缺乏同理心這項內在羅盤,男孩無法跟自己或別人建立起真正的關係。我認為,要先能同理自己,才有辦法同理他人。這裡深入探討了同理心如何發展,又如何從男孩身上被「捻熄」。這裡也提到種種提高男孩同理心之道,那或許是本章最有價值的部分。
第六章「男孩的怒火」以一個頗有修辭意味的問句展開:「男孩子的憤怒,必然會導致暴力嗎?」我認為這問題是有一個真正的答案,而那答案是:「沒錯,男孩子的憤怒將持續導致暴力,除非現況有所改變。」我在這章以一個模型,讓大家了解在恐懼(男生不被「允許」擁有的一種情緒)之下,男孩與他人發生的怒火與暴力。我稱這個模型為「恐懼→憤怒→暴力循環」。透過詳盡解說與圖表呈現,這個模型把男孩的恐懼憤怒,與能夠清晰自覺思考的重要性相連。確實,這樣的思考可以中斷暴力循環,因為那讓男孩有辦法自己做出決定,控制住脾氣,無須硬將怒火「消滅」或轉為暴力。
第七、八章是寫給所有能為男孩們當變革推動者的人,你我都是。第七章我專門討論父母在家能為男孩的情緒發展做些什麼。有些想法,可讓家庭成為男生自在感受、表達情緒的安全所在。有些建議,有助男孩長期發展穩健情緒,無論在家或學校,跟家人或跟朋友。父母在家所做的一切太重要了,這是男孩情緒開始發展的起點與依歸。
第八章則是寫給對男孩生命有影響力的男男女女,父母也應該一讀,因為其中描述了男孩周遭的大環境,能支持(或不支持)他們情緒的環境。針對寄養家庭父母、師長、教練、祖父母、叔伯姑嬸、舅舅阿姨、治療師、醫師、導師,以及男孩世界中,宗教或心靈方面的領航者,本章各有著墨。這些成人可在這裡找到實用的方針和建議,協助男孩們身心平衡地發展自我。重點擺在情緒表達,因為那能有效地讓男孩們知道:他們的情緒很重要。這部分也提供一些特殊建議,以強化表達技巧;像是以身作則,示範健全的情緒表達方式,並在日常生活隨時予以支持。
讓男孩同時保有真正情緒與男子氣概,就是此書最終目的。我希望你能跟別人探討男孩情緒這項課題。《男孩情緒教養》將是極有意義的一場對話。
‧摘文
第四章 攻擊行為與拐彎情緒
男孩往往透過行動表達感受,而非訴諸語言。──派蒂‧阿金斯‧諾埃爾,小學諮商顧問
三歲的傑西看完電影《獅子王》之後,成天在家裡像頭獅子邊爬邊吼,沒完沒了,爸爸怎麼叫都停不下來。直到父子倆一起看了第二遍,爸爸才明白:刀疤和木法沙之間的爭鬥和木法沙的死亡,讓小傑西嚇壞了。
麥可整個二年級天天肚子痛。他個性非常害羞,班上非常吵鬧,常有出其不意的各種狀況,學年將盡時情況愈演愈烈,終於超出麥可所能負荷。他極度焦慮擔心,卻無法將這些感受訴諸言語,所以肚子幫他表達了。
十歲的賈柯在足球聯賽踢偏了一球,造成他們這隊錯失冠軍盃。他滿心懊惱,外表卻完全看不出來,只是那整個禮拜他一直找妹妹麻煩。
大衛的女友在他大三那年的十二月跟他分手。兩人從高一開始約會,她是他唯一的朋友跟知己。這是他在第五次家庭諮商透露的,當時他已嘗試過自殺。
以上幾則(真實)故事都是情緒表達的例子。情緒表達是指一人正面或負面情緒的外顯,包括聲音與姿勢的表達和各種舉止,像是「高興地蹦蹦跳跳」、重踩階梯、用力摔門。情緒壓抑則是特殊的情緒表達,表示這種表達的狹隘或鈍化,極端例子裡,這種人不管在悲傷邊緣或欣喜若狂,表現出來的卻都一模一樣。「無感」(stoical)這個形容詞傳神地捕捉了某種情緒限制,此字 源起於古時一個哲學流派,認為智者應卸下所有激情,悲喜皆無動於衷。時至今日,我們知道這樣的情緒限制其實有害健康、神智、心靈。當男孩試圖堅忍無感,他們的感受就「拐彎溢出」,就像傑西、麥可、賈柯、大衛。
聚焦情緒表達
「情緒」、「情緒化」、「感受」,很遺憾,這些字眼經常帶有負面意含,不僅對男孩如此。 之前說過,「別這麼情緒化」這話往往有著輕蔑意味。我想提供思考情緒的不同方式。我認為所有的情緒都很重要,沒有哪種較好或較差。就像在第一章所描述的,情緒是人類生物學自然的一部分。但儘管情緒本身不是問題,一個人怎麼處理情緒卻可能造成問題。簡單說,差別就在人如何面對情緒。
有了比較寬闊的視野來看待情緒的價值,接著就必須檢視正面情緒(例如:快樂與榮耀)、負面情緒(如:悲傷、憤怒、恐懼),與男孩的制約與行為。一種方法是求取平衡。若男孩只知道往一類情緒走,那些情緒就獲得全面發展,舉例來說,一個男孩總是生氣、從不開心,憤怒就會占據他的內心與外表。感到太多憤怒太少歡喜,就好像在用半邊身體舉重,失去了平衡。
近來許多理論家和學者也認為,正面情緒有助於「推廣及打造」思維──行動(thought action)的行為,甚至能抵消負面情緒帶來的影響。
男孩情緒「拐彎」
練習情緒的一種方式是透過表達,這種情緒技巧涉及發展層面。口語表達最方便有效,但孩童首先得知道情緒的名稱,才有辦法說得出來。缺乏詞彙,情緒就會透過舉止表達出來。而若男孩在這當中學到不該表達情緒,他們就會一直採取這種「年幼」的行為模式來表達感受。如果男孩(與他人)持續漠視其感受,最終他們的情緒會幾乎「消失」。
情緒沒表達出來,會藏在精神與身體中。情緒不會真的消失,而只是「拐彎」或間接出現,表現為身體狀況與行為問題。以身體狀況而言,年幼男孩的情緒常以肚子痛與疾病出現,較大的青少年則可能表現為憂鬱、高風險行為、藥物濫用,有時還會自殘。
本章開頭的四則例子描繪了拐彎表現的情緒。他們當中沒有一人運用直接的口語表達,那是滿足所需很有效的方式。為什麼他們卻辦不到?在這現象背後,有許多文化上與發展上的因素,「兄弟規範」無疑是其中之一,男孩的語言發展也是一個。
必須牢記的是,當情緒沒有透過口語有意識地傳遞,情緒能量並沒有消失,它必須另找去處。當它無法直接出來,就得另覓他法,好比散熱器透過溫控閥散熱來解除壓力。此書再三提及,這種拐了彎的情緒表達,包括種種偏差行為,像是:侵略、憂鬱、大鬧、自毀等,以及身體症狀如:肚子疼、頭痛、恐慌等。所幸,情緒表達的技巧很容易教。
引導年幼男孩的拐彎情緒
假如傑西在看電影時能夠說:「我好怕。」(或把臉遮住說:「我不想看這一段」)他爸爸就會知道去安撫兒子的恐懼。直接溝通這類情緒的好處是,傑西能學到自己的情緒真實不虛,很重要;憑藉一些幫助,恐懼感是可以克服的。對一個三歲小孩,這世界感覺安全多了。恐懼一旦遠離,他就不必藉著爬行躲避危害。
麥可的肚子痛顯然是在傳遞他的不知所措(記住:胃裡有很多接收大腦傳遞的情緒訊息的受體)。我們假設在這情況,無法避免麥可會肚子疼,也假設他有那種容易受不了的激發系統(arousal system),這在害羞小孩身上很常發現。所以,與其認為麥可能藉著說出來而防止肚子疼,不如想,他找人說出這些狀況而能讓肚子疼消失。情況正是如此,麥可與爸媽談了他的感受。爸媽告訴麥可,向他們講出他的感覺,肚子痛的情形會好轉,然後爸媽製作了一張小咒語讓他隨身攜帶,上面寫著:「我覺得有點怕,但我會沒事,肚子痛啊肚子痛,你可以走開了!」
那一年,麥可每天上學前都把那張紙放進褲子口袋。果然有用!小紙片上的字眼經過精心挑選,這裡必須解釋理由。麥可堅持要用「我會沒事」,而不是這咒語原本的「事情會過去」。他知道必須安撫他自己。兒童其實是感覺專家。
這段介入也靠著一些行為管理:家裡冰箱上的貼紙表。只要麥可跟爸媽分享他那天的感受⋯⋯每當他讓肚子痛消失,爸媽就給他一張貼紙。第一週過去,肚子完全不痛了(這類表格在第一週或第二週效果最好)。但他們仍讓貼紙圖擺在那裡一陣子,好提醒全家人繼續分享彼此感受。
處理較大男孩的拐彎情緒
賈柯若能告訴爸媽和教練:「沒踢進致勝球,我實在好失望好羞愧。」他就能展開解除那些生理化學物質的必要過程。結果,賈柯卻以肢體拐彎處理他的情緒,惡整他妹妹。在心理諮商與危機會報中,「處理」(processing )指的是:談論與某種強烈情緒相關的事件;事件大至恐怖創傷,小至日常一切。情緒處理往往需要不只一次,歷經一段時間;面對創傷尤其如此。一般說來,小孩大人都能從事後隨即說出來的過程而好過許多,然後他們會繼續談,直到那情緒完全被處理好。
沒有例外,首要目標是讓男孩體驗或感受自身的情緒,第二個目標,則是透過談話來掌握情緒,而非藉著偏差行為或任其消失。如果賈柯能講出自己沒踢進球的失望,應該就不會讓這情緒脫離自覺,拐彎表現為傷害妹妹。他把自己情緒藏得很好,爸媽完全不知道在這攻擊行為下是他對自己的強烈不滿。結果,賈柯沒學會妥善面對輸掉比賽──沒有贏──與失望之情。很多男孩一直掩埋失望,沒有處理,結果變成恥辱。長久背負恥辱絕對不利身心。
第四則故事是個極端例子,顯示情緒以自殺企圖拐彎溢出。大衛比較年長,家裡從來不談感受,所以他早已學會漠視自己的情緒。有一次家庭諮商裡,大衛承認自己也想傷害前女友,至於為何沒那麼做,他也說不上來。他也不能保證不會再傷害自己(所以他還沒出院)。在醫院時,諮商的進展十分緩慢。他不記得有過任何情緒。但在持續的個人與家庭諮商之下,他家人確實展開漫長緩慢的「化解」過程,設法解開大衛從小學到漠視感受的這個結。
「鍛鍊」男孩的情緒表達
男孩若漠視情緒,恐怕也將失去體驗、感覺情緒的能力。一個辦法就是防患於未然,另一個辦法則是挺身介入,時時鍛鍊他們的情緒表達。鍛鍊手法視情況而定。總地來說,情緒鍛鍊能幫男孩發展和維持各種情緒技巧。
交織:一項重要技能
情緒可透過我稱為交織的技巧得到轉化。當某種情緒與思考或另一種情緒「融合」,就是交織。想調整憤怒、恐懼這類強烈情緒,交織格外有用。很遺憾,我們的文化重視思考與理性,較不重視感受和情緒性。然而,有想法,勢必也伴隨有感受,這是貫穿本書的一個概念。多位理論家也指出,每一種情緒都伴有一體的思維。換言之,想法和情緒,本來就相互交織,無可脫離。
來做個小練習。先停止閱讀,想著以下字句。花點時間,認真想。留意每個字句伴隨著什麼樣的情緒:死亡⋯⋯金錢⋯⋯耶誕節⋯⋯(猶太教)光明節⋯⋯(回教)齋月⋯⋯金錢⋯⋯婚姻⋯⋯運動⋯⋯巧克力⋯⋯離婚⋯⋯中樂透。只要花時間用心注意、感受,情緒就在那裡。
交織情緒與思考。把交織用在男孩的情緒發展意謂著,男孩與照護他們的大人,都要注意男孩思考背後的情緒面。交織情緒和思考,結果就是控制和掌握。口語表達情緒,這項簡單動作,即是情緒與思考兩者交織最常見的表現。這一來,情緒不再僅是體內某種化學感覺。從生化反應轉為情緒思考交織的一則好例子,就是麥可爸媽給他的字條(「我覺得害怕,但我會沒事的」)。這樣的交織,使麥可能「傾聽」他的肚子痛,讓他能調節強烈情緒。
交織情緒與思考的其他例子包括:㈠對可靠的人口頭確認、表達感受;㈡自我對話(在內心與自己交談);㈢經常寫下或「記載」你的感受。這種情緒技巧最重要的好處,或許是讓男孩有機會把感官經驗轉為有意義的感覺與思維。
交織不同情緒。交織不必然是情緒跟思維,情緒也可與其他情緒交織。負面情緒可與正面情緒交織,這可能就是讓人生沒那麼糟的原因⋯⋯悲痛時也感到安慰,害怕時覺得放心,就是兩個例子。正反兩種情緒交織的結果,就是男孩比較能面對、調整自己的情緒。把這視為一種平衡動作。太多悲傷太少安慰、太多憤怒太少希望,都是不平衡的情緒經驗,負面情緒不平衡,無感、憂鬱就可能成為固定模式。交織正面跟負面情緒,有助於平衡情緒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當負面情緒與其他負面情緒交織,結果會是「層層堆疊」的消極否定。情緒沒有處理,就一直累積,一層又一層。舉例而言,當賈柯把自己沒完成致勝球的失望藏在心裡,那失望就跟憤怒交織,之後又跟恥辱交織。把感覺說出來,也許就能防止這堆疊的負面情緒。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