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3-22 19:30:55| 人氣5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Something about revolution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日本の夜と霧, 大島渚 (1960)

日本六十年安保鬥爭所引發的社運為日本最大的社會運動,其實我覺得出發點跟我們這次太陽花學運有點像。1952日本和美國簽訂了舊安保條約,由於實在是太不平等了。所以在1960年重新簽了新安保條約,同時還有日米行政協定的簽署。但即便重簽新的條約,裡面的條文還是有太多漏洞,於是引發了學生不滿的情緒,造成大規模的社會運動。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此網址:http://umesakura.jp/20080629214954.html


Le fond de l'air est rouge, Chris Marker (1977)

馬克史詩般的紀錄片,youtube上面可以看上下集,紀錄七零年代世界風起雲湧的左派政權與社會運動。


Le fond de l'air est rouge, Chris Marker (1977)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Philip Kaufman (1988)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改編的電影,以『布拉格之春』蘇聯軍隊進佔、捷克知識分子大量逃亡歐洲海外為背景,一男兩女交纏的愛情故事帶出了對政治、文化、人類生命的省思與嘲諷。


The Dreamers, Bernardo Bertolucci (2003)

無庸置疑,《巴黎初體驗》絕對是本人心目中68學運系列電影的第一名!大師向大師致敬的電影一直以來都是我的愛。片中三人在羅浮宮狂奔的片段直向高達的《法外之徒》(Bande à Part)致敬。請看下面的影片:


Bande à part, Jean-Luc Godard (1964) 高達《法外之徒》


Les Amants réguliers, Philippe Garrel (2005)

安那其戀人,法國68學運為背景,當年在金馬影展看的時候卡片,膠卷燒焦所以對這部片印象頗深。


頤和園,婁燁 (2006)

六四天安門學運為背景交織出悲壯的愛情詩篇,余紅與周偉加上了好朋友李緹...
「有一種東西,它會在某個夏天的夜晚像風一樣突然襲來,讓你措不及防,無法安寧,與你形影相隨,揮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只能稱它為愛情。」我始終忘不了余紅在頂樓晃蕩,內心念出的這幾個句子。


Après mai, Olivier Assayas (2012) 

五月風暴,法國68學運為背景


男朋友女朋友,楊雅喆 (2012)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野百合學運我就不贅述了。


No, Pablo Larrain (2012)

Augusto Pinochet軍事獨裁17年(1973 - 1990 ),於是智利決定在1988年舉行公投向政府說NO!於是反對黨開始計劃一連串的活動與宣傳影片,我喜歡這部片的點是,裡面的廣告人絞盡腦汁使用活潑創意的手法來製作政宣影片像Pinochet說不,「創意」、「創新」才可以使麻木不仁的群眾走上街頭。NO這部片呈現的時代氛圍也是有別於六零年代的,八零年代媒體已經開始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了,善用、擅用媒體也變成政治運動中很重要的環節,當時的媒體以廣播和電視為主。反觀今日台灣的太陽花學運何以抗爭如此多天組織都還沒有鬆散,也是靠媒體,但並非主流媒體(主流媒體在台灣社會已經發揮不了其功能與效用了)而是獨立媒體與social media,尤其是facebook和ppt,今天太陽花有如此的號召力勢必與facebook和ppt脫不了關係,還有非常系統化、組織化的g0v.today!我在這場運動看到了新的、令人振奮的現象,新科技造就了不同以往的運動模式,甚至在沒有網路的狀況下,也可以互相通訊的app Fire Chat也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綜觀以上選的片從日本六十年安保鬥爭學運、1968年捷克布拉格之春、法國68學運、1989年六四事件到台灣1990年野百合學運,藉由社運學運面面觀,我有很多的疑問:

學運究竟是一時的激情嗎?或是一群抑鬱年輕人無處宣泄的集體取暖?
還是為爭取純粹民主理想的一場抗戰?

在其中有多少人是理性與清醒的?但或許學運並不需要理性,一時的衝動才能衝撞體制,使大多數早已麻木的人驚醒,檢視我們的社會與現況,生為人的存在到底是什麼?

民主與民粹實難拿捏,孰輕孰重?


台長: 貓頭鷹
人氣(57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