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10 15:35
「為了增加健保給付的收入,部分醫學中心治小病的數量驚人,但是收治急重症患者比例卻明顯偏低。衛生署長楊志良就點名台北馬偕、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萬芳醫院及國泰醫院四家醫院,強調要加強輔導。(張德厚報導)
台北馬偕、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萬芳醫院及國泰醫院四家醫學中心收治急重症患的比例偏低,CMI值等於、甚至小於1。CMI值是病歷組合指標,CMI值愈高,代表急重症病患愈多,醫學中心的CMI值至少要高於1.2才合格。對於CMI值偏低的四家醫學中心,衛生署長楊志良表示要加強輔導。楊志良:『一個醫學中心的CMI值只有1點多的話,不是跟一般醫院相當嗎?顯然這些醫院照顧病人的複雜度不夠高』『我們就要加強輔導,因為如果醫學中心CMI值只有1點多,實在是不恰當。』
楊志良指出,健保給付多數疾病還是「論量計酬」,有些醫學中心才會取巧拚命收治小病,他強調,醫學中心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收治急重症患,不能老是看感冒、開痔瘡,否則根本沒有資格成為醫學中心。
楊志良說,醫學中心CMI值偏低,醫院、患者及健保給付制度都有責任。健保局將改變誘因,把給付的方式由「論量計酬」逐漸改為「論病計酬」,也呼籲民眾改變就醫習慣,不要一有小毛病就跑大醫院,應該多利用基層醫院就醫。」
本人對楊署長近期內批評部分醫學中心的這一番話,有很多的不以為然之處。
第一:病人擁有絕對的「就醫權」!
我們縱使可以「呼籲」民眾改變就醫習慣,但「就醫權」還是在病人手上。這點是事實,只能改善,無法改變。
第二:醫院沒有「拒醫權」!
醫院只要病人一到,沒有拒收的權利。楊署長說,這是醫院的推託之辭,我完全無法同意。試問,醫院怎麼會知道今天將進來甚麼樣的病人呢?我們的醫療體系,有很完善且快速的轉診制度嗎?如果上述兩點疑問沒有解決,醫院只是反應實情,反而是楊署長沒有面對真相,而行推拖之實。
第三:「小病」如何定義?
一般的民眾,通常只會感到某些「徵狀」、「不舒服」,所以去就醫。在沒有任何一位專業醫師的診斷前,民眾又怎麼會有足夠的醫學知識去判斷得的是甚麼病呢?亦或是大病或小病呢?那麼,哪些又算是小病呢?民眾有量表可以評量嗎?
第四:「感冒」跟「痔瘡」是小病嗎?
我是個不懂醫學的市井小民,但我卻知道以下的事實。
感冒,有可能是流感、有可能是腸病毒、有可能是H1N1、有可能是腦膜炎、有可能是肺結核,這些能算是小病嗎?
痔瘡,嚴重一點的,可能會有簍管、可能會脫肛、可能會大量失血致死、可能會感染引起敗血症、更有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這些也能算是小病嗎?
在沒有醫生正確的診斷及治療之前,有甚麼病,是真的小病呢?
第五:嚴重打擊醫護人員士氣!
馬偕醫院直腸外科醫師許自齊,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直腸外科權威(痔瘡是小病,在他聽來,應該很不是滋味吧)。
我也是他的病人,他一個早上需要看120幾個病人。我有一回掛66號,我是12點進診間的。換句話說,許醫師跟他的團隊(包含直腸鏡檢驗醫師及好幾位護士)恐怕要工作到傍晚了。而,他們沒有都沒空吃中飯。
我前天剛好去看他的診,只聽到他跟護士聊天,雙手一攤地說:「病人要來找我看病,我能說不嗎?我每個都幫他們處理的那麼漂亮,大家找我看病也有錯嗎?」這就是我說的「事實」!
而我們的楊署長不僅沒有給這些醫護人員鼓勵,反而責怪他們,其作法與說法,本末倒置。
第六:CMI值是唯一評量的依據嗎?
CMI值越高,表示收重症病人的比例越高,所以,就有資格稱為「醫學中心」?我的解讀恰好相反。
CMI值越低,表示收了比較多的輕症,這意味著這些醫院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貼近群眾,服務群眾,更能掌握一般群眾的身體狀況,藉以提供更完整的醫療參考資訊及數據,以供更進一步的學術發展之用。
「醫學中心」難到就不能兩全其美嗎?難到就沒有能力嗎?難到就一定要高高在上嗎?難到就一定要是「象牙塔」嗎?
第七:CMI值偏低,醫院、患者及健保給付制度都有責任?
大錯特錯!綜上所述,醫院跟患者何來責任之有?醫生救人有責任?病人就醫有責任?怪哉!
問題只有一個:「制度」!楊署長必須勇於承認,目前的制度有漏洞、不完整、更不完美,才會有人為的因素,造成許許多多不良的結果。
正視制度面的問題吧!別只是想到調整健保費!制度才是關鍵阿!
楊署長,我相信,只要制度改善一些,以上的問題,就會跟著改善一些,請您試著做做看,別再牽拖指責了,好嗎?勇敢面對吧!
好歹,您也是健保制度的催生者,更是目前在位的署長呀!現在不改,尚待何時?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