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5-13 21:54:07| 人氣4,46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你的大便會黏馬桶嗎?(轉)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近很多名人得大腸癌,像李登輝,賀一航,李國修.......

四年前,我大哥在大腸癌的折磨下,撒手西歸。

他的不幸驚起我的危機意識,所以我做了大腸鏡,改變了上大號的次數,也試驗出糞便黏馬桶的真正原因,有此情形者是身涼腸冷的現象,我在黃帝內經裡找到佐證,經過半年的調養,黏馬桶的情形已全改善。

日常生活中大魚大肉總是有,但排便若整年都在黏馬桶,請按我的經驗試試吧!想知道自己有沒有宿便?檢查糞便會不會黏馬桶就是一個指標。

我常在演講時和大家提到這個問題:「你的大便會黏馬桶嗎?」

請想想看,馬桶壁有多光滑?糞便卻能沾黏上,而且連沖水都沖不掉,那些廢物在我們腸子裡,沾黏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糞便會黏馬桶的人,多半是因為吃了太多高油脂、高蛋白和高精製澱粉的食物。常吃高油脂和高蛋白的食物所產生的糞便,就像是沙子加上水泥一樣,會變得又硬又重,不易排出;積得越久,宿便就會越來越多。

很多人都有這個問題而不自覺,也有很多人不相信這個論點。「不信的話,試試看連續三餐只吃油炸食物會變怎樣?」

我進一步向他們提出建議,相信隔天的糞便就會變得黏稠不易排出,而且會變細,像從中間硬擠出來的。若是還無法想像以上情況的話,不妨試想一下你家的抽油煙機上所殘留的油漬,如果是剛沾上的,很容易就擦得掉;但是如果隔了幾天不擦,就會越來越難擦掉。當那些油脂逐漸變黏、變硬,最後就像蠟一樣沾在牆壁上。

同樣的情況也可能出現在我們的腸子裡,宿便就是這樣來的。每天排便一次是不夠的!

很多人問我:「多久沒排便就算是便秘?」
一般的標準是三天,但我認為那已經是非常嚴重的便秘。就像每天都要倒垃圾一樣,我們一天如果吃三餐,正常來說,也應該一天要排便兩到三次才能清乾淨。

很多人以為一天上一次大號就夠了,但我說一天只上一次大號是輕度便秘,兩次是標準,最好的情況是一天三次。以我自己的狀況來說,每天習慣排便兩次,一次是早上出門工作之前,另一次則是晚上洗澡前。排便是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我常說:「不管有沒有便意,時間到了,蹲都要蹲出來就對了。」

建議大家可以壓壓看自己的左下腹部,如果是硬硬脹脹的,很可能就是有宿便積在裡面。想要正常排便、不便秘,取決於:好水、酵素、纖維和益生菌等四大元素,這四大元素也是影響健康的重要標準。

現代人通常水分補充不足、酵素不夠、纖維素不足,肚子裡的好菌也不夠。

正常來說,我們的肚子裡應該要有一公斤重的菌在裡面,菌在腸道健康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這些元素的缺乏造成現代人排便不順,宿便容易累積在大腸內。便秘造成的憩室,是大腸藏汙納垢的溫床
有些人在用力排便時,腸子因為壓力的關係,讓結腸壁較脆弱的地方,像吹氣球一樣長出一個氣囊出來,就形成了憩室。

它是一種良性的囊袋,是大腸最容易藏汙納垢的地方,如果不處理,久而久之就有形成大腸癌的可能。

憩室一旦長出來就不易消除,老人家和便秘者有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人,都會有憩室,平時不痛不癢,就像盲腸一樣,如果沒有髒東西跑進去就沒事,但如果排泄物囤積其中,就容易發生感染或發炎。因此,已經有憩室的人應以斷食、灌腸來定期清除裡面的髒東西。

毒素不清,會累積成癌
在大腸癌的發生部位和發生機率中,直腸和乙狀結腸得癌症的機率最高,幾乎有百分之七十的腸癌都集中從肛門上來六十公分的這一段,因為這裡是宿便最容易囤積的地方,毒素都累積在這裡,這段腸子就像家裡的垃圾桶,等到垃圾積滿了才會去倒。

腸癌目前高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名,是有跡可循的,證明現代人飲食中的毒素真的太嚴重,加上排泄不良,宿便的毒素都累積在大腸內。

資料來源: 健康福利社2013.04.30

歡迎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健康的資訊與觀念,
有需求者, 請至下列網址填寫健康評量表並提交, 我會儘快回覆! 謝謝!^^想減重增重或健康維持者, 請至下列網址填寫「評量表」並提交”, 謝謝!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viewform?formkey=dEdScm5LLXBrTkxaSHZkSTVPUEpfMXc6MQ#gid=0

 

 

台長: sereana
人氣(4,468) | 回應(1)|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我的herbalife生活 |
此分類下一篇:賀寶芙AQUA水漾洗髮露+水漾護髮乳試用心得
此分類上一篇:甩不掉「媽媽肥」─(轉)

(悄悄話)
2013-05-14 08:04:1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