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勿要求「相同」
僅求「相似」而已
其實我也是很掙扎的呀(笑)
將阿九配元春 說起來我自己也覺得不是那麼合
但目前沒有想到更好的
所以先以此為文 之後如有另想再行修改吧
賈貴妃 賈元春 & 九公主 阿九
賈貴妃 賈元春
元春出場的次數不多,戲份也很少,所以相較其他紅樓女孩,人物的性格比較不鮮明。不過元春給人的印象很是不錯。元妃省親正是元春的重頭戲。其景華麗非凡,金光閃閃。曹雪芹一開始只描寫的器具與排場如何如何,對元春的相貌與實體,倒是只以寥寥幾筆描寫過去。原文如下:﹝少時便來了十來對,方聞隱隱鼓樂之聲,一對鳳龍旌,雉羽宮扇;又有銷金提爐,焚著御香;然後一把曲柄七鳳金黃傘過來,便是冠袍帶履;又有執事太監捧著香巾,繡帕、漱盂、拂塵等物。一隊隊過完,後面方是八個太監抬著一頂金頂鵝黃繡鳳鑾輿,緩緩行來。﹞由此可知,元春給人的感覺絕對是雍容華貴、端莊持重的形象。
從元春與眾家人說話的語氣,不慍不火,不囂張且溫文有禮。元春性節鹼,熙鳳、賈珍與賈璉建大觀園供元春省親使用,元春固然高興,但仍警賈政等不可再如此奢華。元春自省親現身之後,其端莊溫文之感從未消逝,絲毫沒有「衣錦還鄉」的驕傲神態。元春逛大觀園時,發現其中用了不少寶玉的聯詩,且有許多牌匾由寶玉命名,心中暗自欣喜。元春對寶玉,雖名為姊弟,但實似母子,其關懷與疼惜實不下老祖宗與王夫人。在宮中甚至賜言詢問寶玉讀書的狀況,並命賈政細細觀照且勿勉強寶玉本性。元春與另三春年齡相差甚大,其端莊富貴、典雅雍容的氣度,非三春所有,紅樓中惟寶釵可比。
元春被封為「賢德妃」,其性格應該顯明可知。元春也正象徵著賈府的興盛與衰亡,曲文中那句「須要退步抽身早」,正是說著賈府傾頹的未來,只是迷濛於富貴的賈家人都未了悟而已。元春為賈家帶來了另一波的富貴,卻也使得某些不知節制人群更加無盡的貪婪。賈郝、賈珍等人不知節制的恣意貪婪,造成賈家的虛空,在元春死後,賈家更正式進入落寞的大家庭。延展著低靡的灰色調,隨後抄檢大觀園,更顯得風雨飄搖,幾欲傾頹。在鳳姐與老祖宗的去世,探春的離開,賈府更是應聲而傾。一切都如曇花一現,如夢一場。
端莊溫和 典雅溫文 元春
(雍容華貴 端莊典雅)
(曲終人散 流的也只是各自的眼淚罷了)
九公主 阿九
碧血劍中最常吵的話題,就是袁承志到底愛誰。從舊版來說,袁承志愛的無疑是那個小心眼卻惹人憐的夏青青。但就新修版而言,袁承志果真是移情別戀愛上了哀婉淒情的阿九公主了。碧血劍在夏青青的描寫上,林黛玉人物的色彩很明顯,一看便知。而阿九的性格倒是比較模糊,主要是因為出場的次數太少,加上一出場主要的描繪的都不是阿九這個人物,所以阿九的形象雖然美好,但是細看之後卻不怎麼耐看。阿九的身影即是套用崇禎皇帝的女兒長平公主這個歷史人物。歷史上並沒有寫明長平公主的下落,但似乎並沒有被崇禎殺死,也未被李闖抓走,以致成謎。更傳聞長平遭崇禎斷臂,因而有阿九這個人物(鹿鼎記中的獨臂神尼)。碧血劍僅僅兩本書,故事的結構雖然堅固,但是金庸真正要展現的並不是袁承志這個主人公,而是他背後的兩個人物,袁崇煥與金蛇郎君夏雪宜。因此袁承志這個人物的性格並不是特別的吸引人,或受人喜愛,畢竟他只是兩位主要人物的背景。相較起男女主角,阿九的形象又更加薄弱了。
阿九第一次出場是在竹林中的寶相爭奪戰裡頭。阿九是青竹幫幫主程青竹的小徒弟。故事中是說阿九因為命相不宜住在宮中,所以准許阿九出宮遊歷。阿九在竹林中不僅武藝驚艷群豪,美貌更是將女一角夏青青給比了下去。阿九的性格一點也不複雜,只是幾句溫柔靦腆等的辭彙呼巄過去了,而金庸似乎也不怎麼細膩的描寫,所以造成阿九的人物形象有些許的蒼白。夏青青的人物形象有許多面像,但碧血中其他女角,大部分都只有單一的面像,顯得非常臉譜且毫無特色。其它本小說中溫柔的角色,縱然柔情似水,卻也有著其他性格的展現,這點在碧血中並不特別鮮明。這也是碧血女角,較為失敗的地方。
阿九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個天降的神話人物,出現的比小龍女更加不可能。小龍女居於古墓造就他的清冷性格,而阿九處於混亂的皇宮與雜亂的草莽中,竟一點也不受改變,此情況為任盈盈可與之相較。阿九的氣質很特別,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九迷的原因。阿九他貴為公主,卻不驕矜,性格溫和有禮。但卻也有著不可輕瀆的端莊雍容,以及王公貴族的貴氣。阿九最後的出家片段,舊版給人的感覺是偉大的推讓與犧牲,成全袁承志與夏青青的感情,但在新版看來,一點退讓的感覺也沒有,反而像是出軌的誘惑,主要原因當然是因為金庸大幅修改袁承志對夏青青與阿九的感情。這點讓我覺得新修的版的袁承志或說是碧血劍,完全變味,甚是難以接受。關於此點可以參見武俠論文中對新修版碧血劍的看法文章。阿九在碧血一書中,太過於薄弱與虛幻,看到的好像是個影子,而不是個人。雖然完美,卻缺少了真實感。
相貌對得起阿九的阿九 不過有點憂鬱 孫菲菲飾演
(本來想選民裝 但最後還是覺得這件白衣最適合她了)
(華貴的公主服裝)
元春與阿九之異與同
我覺得他們同為宮中人,卻似乎一直不屬於宮中。元春被選入宮中,卻與賈家持續保持著聯繫,對家人也是萬分思念,對家庭的依戀甚深。而阿九雖生於宮中,但是在外頭的生活卻比在宮中快樂許多。他們同樣屬於皇宮,但對皇宮的生活卻不如對宮外那麼喜愛。不同的只是元春記掛的是家庭,而阿九想得到的是自由罷了。元春省親返家,雖然興致高昂,但見到母親與姐妹兄弟們,總不自覺的落了淚。表面雖勸慰大家不用過於哀傷,但眾人殊不知最哀傷的應該是元春他自己。正當年輕之時,便已入宮,宮中的生活可只是「一入侯們深似海」那麼簡單。皇宮的高牆,更勝大宅門的厚牆,其中的灰暗自也不是大家庭的模式可預知的。元春進入之後,想要離開。而阿九則是身在其中,也想逃離。
在倚天中,趙敏曾對張無忌說過,如果我不是郡主,只是漢人中的一個普通女孩,或許你會選擇我,而不是周姑娘之類的話,我想阿九應該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不是公主,我便可以與你相識相戀。阿九是個公主,且是個末代公主,他心中還是有著國家的,她比天下人清楚整個國家,更加清楚皇上,她的父親。她知道他身為皇上的難處,卻也知道他造成的國家傾頹。阿九在宮外看似無憂無慮,但他的心依然擔心的皇宮、父親以及與他息息相關的這個國家。這些擔子有點太重了,對於一個妙齡少女,所以他不住在宮中或許也是正確的。阿九雖在宮外,卻未得到真正的自由,因為心與血液的羈絆依然存在,這都是怎麼都無法磨滅的。在國家破滅之後,她的心不只存在著國破家亡,更加上了戀愛失敗的傷痕。所以之後在鹿鼎記中看到九難,雖然訝異九難如此壞心,但將之與阿九連結卻又覺得可憐可傷。元春與阿九都是企盼離開的人,但卻都離不開他們想逃出的地方。
全文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