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2-09 16:20:49 | 人氣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奮起吧!腳踏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奮起吧!腳踏車

商業周刊 第1075 2008-06-30 撰文者:賀先蕙

這是一個從荷蘭、丹麥、日本到台灣都在向上的趨勢,單車熱不只是面對高油價的因應之道,更宣示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從交通工具延伸到個人風格、企業精神的塑造,每個人都在尋找屬於自已的單車、尋找一股向上的新動力!

單車連接了家與公司,不但省錢,也讓上班的路變得更優閒。攝影楊文財

六月十日,台灣股市哀鴻遍野,大盤股價指數慘跌二百一十七九六點;同一天,世界最大單車製造商巨大(Giant)收盤價卻達到一九九四年掛牌以來的最高點,每股新台幣九十二元。該公司去年合併營收也衝到了三百三十億元,三年內成長五二%。美利達股價去年 九月六日 達到掛牌以來的最高點,次高點出現在今年五月。

這不是台灣單一的現象。

日本東京證交所,有「自行車業英特爾(Intel)」之稱的腳踏車變速器大廠島野(Shimano)的股價,創下十八年來的新高,達到五千二百五十日圓,去年營收也達到二千一百一十七億日圓(約合新台幣六百億元),較前年成長二四三%。

歐洲的Accell Group擁有荷蘭領導品牌BatavusSparta,腳踏車及零件占營收的九一%,近五年股價從四年的七.六四歐元,來到七年的三十七.四歐元,漲了近四倍。

現象:
生活態度重新定義 騎車象徵獨特風格,而非生活窮困


六月十三日 ,台中大甲巨大機械的總部,董事長特助許立忠說,「過去託人來說(買腳踏車),是希望有一些折扣;最近來的都是問可不可以早一點調貨給他們。」因為缺貨,打電話、親自上門的不絕如縷。

「現在沒有囤貨,都不知道怎麼過日子,」專營單車買賣十八年的忠明自行車行老闆盧忠明這麼說。「單價高的,我們就設安全存量。不過有時候,存量賣完了,貨還是進不來,」盧忠明感嘆。

安德列.科斯托蘭尼所著《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一書,描述一九二九年全世界通貨膨脹,股市大崩盤後的紐約:十二萬三千多名從前開著凱迪拉克轎車出入華爾街的投資者,現在不得不改為徒步;十七萬多名的已婚男子,不得不離開他們已無力供養的情婦,回到妻子身邊;鑄幣廠為以前從未搭過地鐵,而那時不得不使用這種交通工具的人,發行了一億一千一百八十三萬多枚五分硬幣。

任何一次人類的重大變化,伴隨而來的都是生活形態改變,以及重新定義生活態度的商機。就像網路的出現改變閱讀習慣;SARS讓企業開始使用視訊會議,資料全球備份;油價高漲,讓太陽能、玉米這些替代能源的研究成為顯學。

世界的單車熱反映的是生活態度再定義。台灣質變的發生,底層的原因是社會準備好了。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觀察,這一波騎自行車風潮,已經不再像過去是因為貧困買不起汽車而騎自行車,已經變成了一種風格。騎車的人透過它,來「宣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最近三個月,和單車有關的都處於一個上升坡。「騎了就上!」已經成為大家在心情上的共通告白,也代表著一種行動力。所謂的「上」,指的不僅是股價、業績,而是一股奮起向上的態度。

 



轉變:
人車關係進化 為了騎車,去買休旅車給單車「騎」

從十年前就開始騎單車環遊世界的單車達人林 存青和江心靜,騎著單車橫跨了世界五大洲、三十二個國家。回到台灣,他們深刻感受這波單車熱代表的是,台灣人對生活的另一種期待。「當大家發現,再怎麼上 緊發條也沒用,那不如來練身體。下一波,就看能不能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變成了生活方式之後,就形成了一種文化,就開始有新的東西會產生,」林存青這麼觀察。

 

這次的單車旋風不僅來勢洶洶,也「掃」到了休旅車,以前是陪著主人遊山玩水的夥伴,現在反而成為「伺候」單車的運輸工具。巨大董事長劉金標就說:「騎車一旦上癮就停不下來,現在我為了要騎車,特別去買一台休旅車,來給我的單車「騎」(指承載)。」台新銀行總經理蔡孟、富登金融控股北亞暨大中華區負責人陳聖德、康軒文教董事長李萬吉,為了愛車(單車),都把另一台愛車(休旅車)當作運輸工具,而單車成了「新歡」。

這種因為與單車的新關係,而帶來的新生活
態度,也增進許多人的生活品質和效率。

IC
設計公司晶豪科董事長陳興海就常常捨棄高級房車,騎著腳踏車穿越清大校園去竹科上班。德州儀器高效能類比產品協理陳炳文的辦公室位於敦化南路和基隆路口,他每天早上花半小時從松江路和民生東路口的家裡騎折疊車到公司。騎單車讓他心情輕鬆,有好心情,處理事情起來,速度快、思考也更清晰,「這是一種fundamental(基本)的改變,」陳炳文這麼說。九年來,習慣成自然,如果連續好幾天天氣不好不能騎車上班,他反而變得比較緊張、容易有情緒反應。

對一四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來說,騎單車代表一個遠離人群的思考機會。 每個週六早上,楊基寬會單獨出門,往新店山裡騎去。因為家住在新店,十多年來,這些山路變得好像後花園一樣的熟悉。他總會在出發前,決定一個今天要思考的 主題。例如最近常常想的題目是:第二代人力銀行應該有什麼樣的面貌?他會騎到自己熟悉的休息地點,坐下來,就好像單車載著他,回到了屬於自己的地方,聽著 蟲鳴鳥叫,思考問題。很多一四人力銀行的新點子,都是楊基寬在這樣遠離人群的單車小旅行中蹦出來的。

益處:
促進身心健康 降低致命疾病罹患率,增強抗憂鬱基因

事 實上,騎單車對健康的好處是有醫學根據的。根據一項二○○○年發表在美國《內科學文獻》(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針對丹麥六千多名介於二十到九十三歲男女的研究發現,沒有騎單車上下班的人,比騎單車上下班的人,因為心臟病等問題的死亡率高出三 九%。另一篇於二○○六年發表在《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針對中國女性的研究也發現,騎單車上下班、走路、操持家務等身體的活動,可以降低各種致死疾病罹患率約三五%。

 

 

不只對身體有益處,也有研究顯示運動對心理健康也 很有幫助。去年十二月在《自然》(Nature)發表了一項由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針對老鼠的實驗,解釋運動改善憂鬱的機制。研究人員在實驗組的老鼠籠中 裝了滾輪,每晚他們最多可以跑 六英里 。對照組則是沒有運動的老鼠。事後分析發現,這些老鼠腦內海馬迴區在運動後,會激發海馬迴區的一個名為VGF基因的功能。活躍的VGF功能就如同腦內的抗憂鬱劑。而當VGF功能被阻斷時,老鼠就會表現出類似憂鬱症的症狀。

升級:
混搭名牌與設計 不到一百個零件組合,竟可賣十幾萬


不只健康,騎車也能訓練耐力,燦坤董事長吳燦坤曾經帶著三十九位一級主管騎車環台。燦坤副總經理張岳龍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也曾說:「困難只是一時的,對策永遠比問題多,」讓員工在面對困難時,有更強的耐挫力。

車齡長短已經不是重點,那股騎上單車、御風而行的喜悅,才是這波單車熱最大的動力。

蔡孟就說:「千萬不要把這一波單車熱當作蛋塔效應,這跟選擇一種生活態度是有關的。」劉金標也很不認同把自行車當作是「蛋塔」,「若是當作交通工具,價格就賣不起(高),因為消費者會比價,供過於求價格就上不來。但自行車已經進入休閒、運動的時代,休閒和情緒有關係,心情好就願意出錢消費。」

經 過這一陣熱潮,傳統自行車經過再定義之後,就像iPod與隨身聽的關係一樣,iPod重新詮釋「音樂」加「移動」的力量,重量降到剩不到十分之一,音樂容 量卻是一百倍,價格就可以進到另一個區間。自行車也是從 三十公斤 的「霸王車」,到 六公斤 碳纖維組合、三十檔變速公路車,價位就能越過消費者心理障礙,朝著 五萬、十萬元邁進,再加上一些品牌崇拜和流行設計的挑剔,就會躍到時尚的層次。

 

 

三陽總經理黃光武就曾不解的說,機車有一千多個零件,才賣五、六萬元,腳踏車不到一百個零件,居然可以賣那麼貴,實在是不可思議。

單車會賣到缺貨、價錢水漲船高,實在是因為現在「騎單車」的意義,已跟從前不同。每個人的童年經驗裡,或多或少都騎過車。隨著技術的進步,「騎單車」已經擺脫了從前黑黑、舊舊、沉重,而且容易「落鏈」的印象。新的單車,色彩豐富、質輕、強度高、變速系統的改良,也讓速度更快。現在的自行車,代表個性和風格。

力量:
改善效率、親子關係 老闆帶頭運動、家庭出遊的好工具


不同的騎乘經驗,帶來了不同的意義:工作
上、心情上或社群結合。總歸來說,它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個人效率。甚至放到企業層面,它也提升了團隊動能,進而增加了企業競爭力。

李萬吉在三年前立志要培養一百個「康軒鐵人」,自己親自跳下來,早上五點半就起床,全程帶領同仁游泳、騎單車、跑馬拉松培訓的密集訓練,「我知道他們背後都在罵我,但事後都會感謝我,」而投資員工的健康,更成為康軒衝刺上最大的本錢。

騎單車也讓很多家庭的氣氛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台中市文華高中歷史教師范淑娟就常常帶著小五和幼稚園大班的孩子一起去中興大學騎車。「關在家裡看電視、打電腦,一直念(小孩),親子關係也會緊張。」不如帶著一副望遠鏡,跟孩子們一起去騎腳踏車。邊騎車,邊賞鳥、觀賞植物。也因為孩子們喜歡騎車,從騎腳踏車中,學習克服困難,培養他們的成就感。還可以乘機訓練他們準備自己的配備,對自己負責。

其實,單車熱不只在台灣,在國外已經熱了好多年。對一百七十萬名丹麥哥本哈根人來說,騎腳踏車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在最繁忙的歐斯塔路上,喬治傑生旗艦店(Georg Jensen,丹麥著名的珠寶銀飾公司)前方,也不難看到一排排的腳踏車停靠在路旁。那種感覺,就好像把台北忠孝東路的機車全都變成腳踏車一樣。

 

 

 

趨勢
先進國家鼓勵騎車 丹麥計畫四年後單車通勤率達五

走 到哥本哈根玫瑰宮後方的住宅區,可以看到小民宅的花園裡,花木扶疏,一個家門口停著幾輛腳踏車,有粉紅色的小孩車、買菜的淑女車、還有公路車。鄰居的門 口,則是乾脆停了一輛丹麥特有的改裝腳踏車,前輪的位置被改裝成了一個大型的黑色箱子,大人騎著車,小孩就坐在裡面、探出頭來張望外面的風景。

年前的二月,我在荷蘭離阿姆斯特丹車程一個多小時的小鎮豪森(Huizen)採訪。清晨開始下起了雪,窗外是一片雪白。坐在窗邊吃著早餐,卻驚訝的看到幾位單車騎士,頂著風雪從我眼前騎過。走出小旅館的門口,我凍到快要結冰,仍然看到單車騎士,沒有戴手套
,就那麼一派自然的騎在冰冷的街上。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到處都可以看到單車的蹤影,市中心外圍甚至還有專門的停車塔,讓車主停好車後,就可以直接租借腳踏車騎到市中心。

早在一九三四年,哥本哈根就已經有 一百三十公里 的單車道。為了鼓勵騎單車,哥本哈根於二○○二年推出十年單車政策計畫(Cycling Policy Plan),希望到二一二年時,能夠將單車通勤率提高到五%,並且將單車傷害降低五%。

截至二○○四年,哥本哈根市區共有 三百四十五公里 的專用單車道(和一般車流分開)和 十四公里 的單車分行道(在車流旁邊),預計未來將再投注一千六百萬歐元(約合新台幣七億六千萬元),在二一五年前,將後者再延長 五十公里 。

不只是歐洲,澳洲墨爾本也因為單車帶來的各種好處,從去年推出了一個四年的墨爾本市單車計畫(The City of Melbourne Bicycle Plan 2007-2011),希望在二一一年時,通過墨爾本市區的車輛比率,從六年三‧九%是單車,提高到一%。

 

 

金融時報》駐台北的記者席佳琳來自德國漢堡。她回憶道,從小騎車上學就是德國小孩再自然也不過的回憶。她六十九歲的父親和六十五歲的母親去年退休了,他們也常常捨棄汽車,騎著腳踏車去鎮上買東西,「他們覺得很享受,可以呼吸新鮮空氣、聽鳥叫。」在德國騎單車旅行也蔚為風氣,書店隨處可見製作精美、詳細的腳踏車路線圖。席佳琳的弟弟放假時,也曾騎著腳踏車,沿著漢堡市郊的河去旅行。

這一波國內外延燒的單車熱潮,正在大聲宣示:不管你騎不騎車、想不想騎車,這波單車熱所帶來的轉變,都將是未來得要認識的必然!它代表的是一種「新錢」的商機。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一書中,作者丹尼爾‧品克這麼說到:「物質的富饒已經滿足了、甚至過度滿足了數百萬人的需求,因而提升了美感與情感的重要性,並加速了個人對意義的追尋。」

要 賺到單車客的新錢,企業就得從「個性」開始思考,提供一種「體驗」。如同約瑟夫‧派恩(Joseph Pine)和詹姆斯‧吉爾摩(James Gilmore)在《體驗經濟時代》一書中所說,「體驗事實上是,當一個人達到情緒、體力、智力甚至精神的某一水平時,意識中所產生的美好感覺。」消費者已經越來越節省他們購買產品」的經費,卻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購買「更難忘、也更有價值的體驗。」

談到自行車創造出的新文化,因為自行車發展歷史悠久,剛開始在歐洲發展出來是奢侈品,是人們穿禮服、戴帽子在公園騷包的工具,後來變成交通工具,逐漸和人文社會發展出密切關係。

劉 金標認為現在發展多元化,「爬山有登山車,城市有citiybike(城市休旅車),騎長程有公路車等,這個市場從交通代步到多元發展,你說有多大?以前 戴手表唯一的目的是看時間,後來Swatch也多元化發展,每個人至少有兩、三只手表,我們在這行業能掌握的就是主流的需求。」

 

 

商機
往休閒運動發展 消費者為了更有個性,願意花大錢

騎車的人,為什麼願意花兩千元,買一條腳踏車胎?第一,因為它不容易破。第二,也因為它更有個性、更帥氣。這就是一種新錢。單車配件廠商Topeak十七年前創立。只有四十人的小公司,設計的產品卻贏得六個reddot設計獎與五項iF設計獎。他們設計出來的腳踏車坐墊包、上管包還有工具包,幾乎已經成為台灣單車客的必備產品。這是在賺「新錢」。

走進巨大總公司,牆上寫著企業的「Mission」和「Vision」都有一個字:Joy(歡樂)。為了這樣的「Joy」,他們在台北打造了一間突破以往傳統印象的女性專屬車店,以女性騎士所需要的個性化配備為主,有舒適的試衣間和齊全的女性車衣、車褲。開幕首月的營收金額就已經突破預期,第二個月更突破預期達到四百萬元。這也是「新錢」。

這些新錢,已經讓這波看似簡單的單車熱背後代表的新生活、新效率、新思維,成為你不能不瞭解的新趨勢


從代步工具變為生活態度單車進化史

發源期
1490年:達文西在手稿上畫出一輛有踏板、兩輪的機具,類似今日單車的設計。

1817
年:德國德萊司爵士(Karl von Drais)研發出木製兩輪,但沒有踏板的單車,並取名為Velocipede,暱稱為「休閒鐵馬」。

1861
年:法國馬車製造商米尚(Pierre Michaux)改裝原本的休閒鐵馬,在前輪安裝曲柄及腳踏板,並成立公司,大量製造。

1869
年:單車設計有幾項重大突破,包括滾珠軸承式輪轂(單車車輪軸)、金屬輻條車輪、實心橡膠輪胎、飛輪、擋泥板等。

1870
年代初:因為單車踏板裝置在前輪,導致車輪越大,車速越快。因此單車演變成前輪幾乎與人等高,騎乘起來不安全。這款設計稱為「普通單車」(Penny-Farthing)。

 

 

成熟期
1885
年:英國人史達利(John Kemp Starley)設計出由鏈條驅動、兩輪同樣大小的單車,又稱為「安全單車」。這一款單車的設計,已與今日所見的單車相去不遠。

1887
年:英國人登路普(John Boyd Dunlop)替兒子的三輪車設計出充氣式輪胎。並於隔年申請專利。這一項發明,讓單車的騎乘更安全舒適。

1903
年:環法自由車賽首次於當年 七月一日 至十九日舉辦,吸引六十位參賽者。主辦比賽的L'Auto報紙的發行量,由賽前的二萬五千份激增為六萬五千份。

1921
年:島野庄三郎於日本大阪成立島野鐵工所(Shimano Iron Works)。開始製造單速單車飛輪。並於一九三一年出口飛輪。

沒落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汽車使用普及。單車做為交通工具的角色逐漸被取代。

1955
年:歐洲單車之都荷蘭有七五%的交通活動都透過單車。但在接下來的十五年間,逐漸衰退為二五%。

復甦期
1971年:美國電影「On Any Sunday」造成緣起於加州的越野單車(BMX)在美國廣為流行。並在一九七年代中期蔚為風氣。

1972
年:巨大機械與美利達公司成立。

1980
年:登山車出現。數量逐漸超過公路車。

風潮再起期
1990
年:荷蘭政府推出為期七年的荷蘭單車大計畫(Dutch Bicycle Master Plan),提倡單車騎乘,改善單車路線、安全和停車問題。

2002
年: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推出單車政策計畫(Cycling Policy Plan),目標在二一二年時,讓哥本哈根一半的通勤人口使用單車。

2007
年:有鑑於單車改善城市交通,澳洲墨爾本政府公布四年計畫,希望墨爾本市中心單車使用率由二○○六年的三九%,提升為一%。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自行車全書》、網路資料

 


台長: schyi
人氣(1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運動體育(各種運動、運動情報、球迷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