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2-13 20:36:00| 人氣2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漢語修辭的三個基本原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漢語修辭的三個基本原則

(一) 明确目的,看清對象

漢語雖然現有數以百計的修辭手段,但客觀上都要根据交際的目的和對象的特點來選擇語言材料、組織言語形式,沒有目的、對象的便成無的放矢,收不到預期的交際效果。我們說話或寫作時,應考慮交際對象接受話語的可能性及交際對象和說話人的特定關係。

交際對象接受話語的可能性是首決于對方理解話語的能力,這跟對方的經歷、文化和社會背景及知識水平有關。交際對象接受話語的可能性,還取決于對方在心理上對話語引起的反應,這跟一個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處境心情等因素有關。

以下的例子是說話人或寫作人沒有按照 “明确目的,看清對象” 的修辭原則而引起錯誤的句子:

例一:你們都是大學生,懂得七、八國的英文,我不懂這些,今真是鶴立雞群了。
句子中 “懂得七、八國的英文” 應為 “七、八國的語言”, 說

話的人文化水平低,卻在大學生面前賣弄自己,結果弄巧反拙,自暴其醜。

例二:人口普查員問一位不識字的老太婆:“有配偶嗎?” 老太婆不懂回答。若果他問:“有丈夫嗎?” 老太婆便明白他
的題問。

例三:影視店職員介紹一位苦力購買唱片說:“這張古典唱片是柴可夫斯基交響樂第二樂章。” 苦力那會懂得欣賞古典音樂呢?

例四:一位足球迷向籃球迷的女友說 “腳是人体最重要的部分。” 可是他的女朋友覺得手才是人体最重要部分。

例五:一位失婚婦人向將要結婚的友人說:“婚姻是戀愛的墳墓。” 其友人聽后覺得不是味兒。


(二) 適應環境,注意場合

人們常用的口語或書面語,往往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交際場合中進行的。這些客觀因素對語言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除了有制約作用,還有語義上的補襯作用,因此要使言語表達獲得理想的交際效果,就不能不顧及這些客觀因素。


例一:一位冒失者去參加友人的婚禮時說:“恭祝你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 一對新人聽后面色深沉不悅。 這位冒失者選錯了交際場合說這句恭喜說話,他應該在壽宴才說這句話,不應用於婚宴中。

例二:一位母親在喪禮上勸慰剛剛喪夫的女兒說: “妳不要那麼傷心,妳還年輕美麗,不愁沒有再婚的機會呢。”
其女兒聽后尷尬不巳,只有低頭不語,在場之男方親友皆怒目敵視其母。 那位母親說這些說話,本意是為了安慰女兒,但她不應在喪禮上說這些說話,她選錯了場合。

例三:在反對翻版影碟售賣會中,有一位顧客問售貨員: “有沒有便宜一點的翻版影碟呢?”
這位顧客一定會受到在場人士的非議,因為他選擇錯誤的場合問這個不受歡迎的問題。

例四:水災過后,一位父親正忙於整理曾被洪水淹沒的家園,他的兒子在旁卻對他說: “洪老師說人体一天也不可缺少水份,水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你說對嗎?
這位小朋友處身於被洪水破壞的環境中,卻讚美水的好處,這是因為他不懂得顧及環境說話。

例五:某個香港記者在訪問綁匪大富豪張子強母親後,於報章發表了為綁匪歌功頌德的言論,他說:“張子強雖為悍匪,但他侍母至孝,對妻兒盡責,既是好兒子,又是好丈夫、好父親。 而且他對朋友疏財仗義,是一位重感情男子

漢。”
這份報章在發表了以上的訪問後,不斷收到讀者來信批評、
責罵。 這名記者身為傳播媒介工作者,實不應為綁匪說好
話,這樣會誤導青少年走向同樣的歧途。 這份報章不理會
社會的客觀環境,刊登了這篇引發公議的訪問,甚為不智。


(三) 前后連貫,關照上下文

修辭的運用要顧及前后環節 – 即上下文的銜接。修辭與上下文的關系,可概括為:上下文的語音配合和語音形式的選擇、調整;上下文的結構線索制約和結構形式的選擇、調整;上下文的語義關聯和語義的組合、調整。根据上下文進行修辭,我們要注意以下几個問題:

1) 承上文而修辭
不論是口語或書面語中,下文總是上文的延伸。下文的組合要達到理想的修辭效果,就必須從語音、結構及語義上解決好與上文的承接問題。否則便會出現如以下的例子一般,上下脫節,互相矛盾了。

例一:植物的營養來自葉綠素,人類不能沒有食物。
這例句上下文的語義關聯有問題,下文不能承接上文的語義。應該改為:
植物的營養來自葉綠素,人類的營養來自食物。


例二:魯迅是愛國的,他很喜歡寫文章。
這句在語法上並無錯誤,但上下文沒有語義關聯,最好分為兩句獨立句子,或改作如下:
魯迅很喜歡寫愛國的文章。

2) 倚下文而修辭
從上下文的相互依存關系看,由于下文是上文的延伸,且以上文為組合條件,因此在言語表達中承上文而組合的情況特別多。但由于下文對上文有補充、深化的作用,因此倚下文而組合的情況,在口語或書面語中同樣重要。

例一:從法國巴黎鐵塔到中國万里長城只需步行三分鐘,深圳的 “世界之窗” 可令我於一天之內環遊整個世界。
這例句若只有開頭沒有下文的補充,是痴人說夢話,由巴黎到中國那能只費三分鐘的路程呢?但一看下文,便知言之有物。

例二:初冬黎明時的燈光,總給人一種溫暖,一種慰藉,一種希望,因為從家家窗戶射出來的光明,是這片大地上人們醒起的信號,是燦爛陽光的前奏。
這例句中 “初冬黎明時的燈光” 給人以 “溫暖” 是一種感受,可是給人以 “一種慰藉,一種希望” 則需要作必要的說明才能使人領悟了,因此第二句連詞 “因為” 引出陳述獲得這種感受原因的文字,令人讀後獲得同感。



3) 上下互倚,相輔相成
由于言語鍵條上各個環節之間的語義聯系是錯綜复雜的,因此在修辭現象中還存在覑一種上下互倚、相輔相成的情況。上下文的語義組合是互為條件、互相補充的,其修辭效果也是相映成趣的。

例一:在一連串的反英、美帝國的遊行,我們要睜開眼睛看霸權主義國家的真面目,讓霸權主義國家也睜開眼睛看中國人的團結力量。
例句中 “我們要睜開眼睛看霸權主義國家的真面目,讓霸權主義國家也睜開眼睛看中國人的團結力量” 這兩句的組合形式,在語義上是上下互倚相輔相成的。

例二:這些記述過去長征的片斷故事,好比當時一根火柴、一把野菜、一條標語,雖然質量不高,味道也不強,但它卻能對今天的新的長征戰士們起一點御寒、充飢、添動的作用。
例句中的 “御寒”,與 “一根火柴” 前后照應,“充飢” 與 “一把野菜” 前后呼應,“添勁” 又與 “一條標語” 上下相承,配合自然,呼應緊密,形成表達上的整体和諧。

台長: 聖女
人氣(23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