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2-19 21:44:07| 人氣1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三國兵法 -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治軍第九

【原文】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救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備,故含血之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則共戲,怒則相害;人無爪牙,故設兵革之器,以自輔衛。故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佐;輔彊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於所任之將也。非民之將,非國之輔,非軍之主。

故治國以文為政,治軍以武為計;治國不可以不從外,治軍不可以不從內。內謂諸夏,外謂戎狄。戎狄之人,難以理化,易以威服。禮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黃帝戰於涿鹿之野,唐堯戰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討有扈,自五帝三王至聖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後乃施其事。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兵革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別安危之處,占主客之情,知進退之宜,順機會之時,設守禦之備,彊征伐之勢,揚士卒之能,圖成敗之計,慮生死之事,然後乃可出軍任將,張擒敵之勢,此為軍之大略也。

夫將者,人之司命,國之利器,先定其計,然後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獲若鷹隼之擊物;靜若弓弩之張,動如機關之發,所向者破,而勍敵自滅。

將無思慮,士無氣勢,不齊其心,而專其謀,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懼矣。非讎不怨,非敵不戰。工非魯般之目,無以見其工巧;戰非孫武之謀,無以出其計運。夫計謀欲密,攻敵欲疾,獲若鷹擊,戰如河決,則兵未勞而敵自散,此用兵之勢也。

故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懼。是以智者先勝而後求戰,闇者先戰而後求勝;勝者隨道而修途,敗者斜行而失路,此順逆之計也。

將服其威,士專其力,勢不虛動,運如圓石,從高墜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無敵於前,無敵於後,此用兵之勢也。

故軍以奇計為謀,以絕智為主;能柔能剛,能弱能彊,能存能亡;疾如風雨,舒如江海;不動如泰山,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地,充實如天;不竭如江河,終始如三光,生死如四時,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窮。

故軍以糧食為本,兵以奇正為始,器械為用,委積為備。故國困於貴買,貧於遠輸。攻不可再,戰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則費。罷去無益,則國可寧也;罷去無能,則國可利也。

夫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堅甲銳兵,不足以為彊。敵欲固守,攻其無備;敵欲興陣,出其不意。我往敵來,謹設所居;我起敵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敵,先擊其實。不知守地,不知戰日,可備者眾,則專備者寡。以慮相備,彊弱相攻,勇怯相助,前後相赴,左右相趨,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也。

故勝者全威,謀之於身,知地形勢,不可豫言。議之知其得失,詐之知其安危,計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慮之知其苦樂,謀之知其善備。故兵從生擊死,避實擊虛。山陵之戰,不仰其高;水上之戰,不逆其流;草上之戰,不涉其深;平地之戰,不逆其虛;道上之戰,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夫軍成於用勢,敗於謀漏;飢於遠輸,渴於躬井;勞於煩擾,佚於安靜;疑於不戰,惑於見利;退於刑罰,進於賞賜;弱於見逼,彊於用勢;困於見圍,懼於先至;驚於夜呼,亂於闇昧;迷於失道,窮於絕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計。

故立旌旗以視其目,擊金鼓以鳴其耳,設斧鉞以齊其心,陳教令以同其道,興賞賜以勸其功,行誅伐以防其偽。晝戰不相聞,旌旗為之舉;夜戰不相見,火鼓為之起;教令有不從,斧鉞為之使。

不知九地之便,則不知九變之道。天之陰陽,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獲處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敵;不知其士,則不知其敵;不知其敵,每戰必殆。故軍之所擊,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

五間之道,軍之所親,將之所厚;非聖智不能用,非仁賢不能使。五間得其情,則民可用,國可長保。故兵求生則備,不得已則鬥;靜以理安,動以理威;無恃敵之不至,恃吾之不可擊。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以實待虛,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來。整整之旌,堂堂之鼓,當順其前,而覆其後;固其險阻,而營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此治軍之道全矣。 

【譯文】

整治軍隊除了是要禦侮防邊之外,還要聲討罪惡,替天行道。因此國家平時應不忘軍備,藉以誅殺暴逆,保加衛國。國內文治與武功並盛,一如昆蟲之有爪牙,平日相安無事,一旦遭受侵犯則以爪牙相鬥。人類沒有爪牙,所以須製作武器,用以自衛。軍隊為國政之輔,而良臣為國政之佐,因此軍隊強盛,國內就安定,軍隊衰弱,國家也就危殆不安。而危險與安定之間的關鍵在於所選任的將領是否為國之良輔,是否能負起主導全軍,安定民心的重責大任。

治國應由外部做起,而治軍則要由內部著手,所謂的內部指的是中原諸國,而外部指的是周圍的戎、狄各族,蠻夷戎狄各族,難以理喻教化,須以威勢震懾他們。故而黃帝大戰吃由於涿鹿,堯戰三苗於丹浦,舜伐有苗,禹討有扈氏。以三皇五帝之聖名睿智,德澤廣被四海,猶以武力平定蠻族,可見軍隊的威力之大。因此非不得已,不輕易用兵攻伐。

用兵出戰,必先有事前的規劃,才能成事,所以要先考量時勢潮流,明瞭人心歸向,從事作戰訓練,訂定賞罰制度,揣測敵人的意圖,審視路況,查明地形的險易,分析敵我情勢,熟知進退的節度,善用時機,做好防禦措施,發揮強大的戰鬥力,竭盡士卒之能,圖謀成敗生死之計策,而後可以選將任兵,以壯大的聲勢出兵。這是軍中的要事。

百姓的性命與國家的安危皆操在將領手中,因此將領行事須再三考量而後動。他的號令一下,全軍如山洪爆發,聲勢浩大;追擊人如鷹之捕食,勢在必得;軍隊靜止時,如張滿的弓,蓄勢待發;行動時如扣板機,一觸即發,所向披靡,強敵亦聞風喪膽,不戰而逃。

將領若無預謀,而兵士皆無鬥志,軍心不一,各懷鬼胎,那麼雖號稱百萬大軍,敵人有無所畏懼。不是仇人,就沒有理由怨恨他;不是敵人,就不與之作戰。不得魯般之目,手就無法精巧細膩,作戰不用孫武的戰略,無法出奇制勝,軍事策略要機密,攻敵要講求速度,追擊敵人要準確,如長堤潰決,那麼就無須折損兵員,而使敵人四散逃逸,這就是以兵勢取勝的方法。

因此善戰者,胸有成竹,不易惱怒;有必勝把握,絕不畏懼敵人。所以說智者必求穩操勝算,才敢求戰,而愚者先求戰而後求僥倖得勝。勝者沿路修築道路,以例行軍;而敗者到處抄小路以致迷失方向。

軍隊應懂得造勢;將領是以威勢服人,而兵士是以戰力勝敵,因此不要隨意行動削滅了軍力,應醞釀至最高點,如同由高處墜落的圓石,擋者皆碎,皆潰不成軍,這樣才叫做無敵之軍。

軍中奉絕頂聰明的人為軍師,所用的計謀以奇計為佳,能運用剛柔並濟的戰術,操縱敵人的存亡,行動迅捷如風雨,施展戰力如江河奔流,不動時如泰山屹立不搖,行蹤隱密如陰陽之詭異難側。戰鬥力如江河洶湧永不枯竭,士氣鼎盛,如日月之光永不磨滅,以尋常心看待生死之事,視勝敗為常事,靈活運用奇正戰術,出奇制勝。

作戰應備妥糧秣,須善用奇正之術,兵器與裝備皆應齊全。倘若物價飛漲,國用就會拮据,長途運糧,會使國家陷於貧困。因此不可連年征戰,務求畢其功於一役,須量力而為,拒絕不必要的軍事行動,罷黜無用的將領,則國家就為安定富強。

善於進攻的軍隊,可令敵人不知如何防守才好,善於防守的軍隊使敵人不知如何進攻。所以善攻者不會仰仗兵器,因甲堅械銳,仍不足以勝敵,而善守者,不位倚恃城郭,因城再高護城河再深,也不足以固守,攻敵須趁其疏於防備時,敵人列陣求戰,須改期所未料到的地方,出奇不備,能在交戰時若先取得優勢,攻其左右軍,而後可以與之正面作戰。

知道作戰的日期與地點,則有充裕的時間做準備。能使軍隊如常山之蛇,護住互救,合作無間,這才是救援之道。勝軍必熟之地形,並善於使詐。能仔細策劃,則知用計的得失;用兵誘敵,則之敵人的實力,揣測敵情,可知其兵員多寡,以假象示敵,可得戰勝的計謀,偵測敵情,可知其疲累或修整。

與敵人作戰時,應處生地,而將敵人攻入死地,避實擊虛。山戰須據高處攻低處,水站應順應水流,不由下游往上游攻。草原作戰,則避免深入草叢,以防有敵方伏兵,平地作戰要利用平地毫無屏障的優點,以力勇鬥。道路作戰,要利用單一道路的優點,集中兵力,圍堵敵人。這五種地利,有助於作戰。

善於為己軍造勢,就會成功,事蹟敗露就會失敗,遠途運糧,可能陷於補給不繼的情況,靠人力掘井,可能發生缺水的現象,敵人常來挑釁,將使士卒疲於奔命。敵人按兵不動,就容易使我軍鬆懈。久久不戰,兵心就會疑惑。敵人以利誘我,軍心將猶疑不定。有厚賞,兵事便會奮勇向前,刑罰太苛將使兵士怯懦。乘勝追擊敵人,則會愈戰愈勇,遭遇圍困,則難以突圍,先鋒部隊常會恐懼,夜間喧嘩將驚動三軍。暗夜行軍,容易混亂。不明路況就會迷失方向,陷於絕地,則無法作戰。長久征伐將師勞無功,預先謀劃計策,對軍事行動有很大的助益。

將軍以金鼓旌旗來號令三軍,以斧鉞來震懾軍心,以教令來教化兵卒,設厚賞來鼓勵兵足建立戰功,行誅罰以忝宵小。白天作戰,號令聽不清,故以旌旗為輔,夜間作戰,旗幟符號無法辨認,故以火鼓引之,不服軍令者,以斧鉞行刑。

不懂得「九地」和「九變」的道理,無法勝敵,沒有天時、地利與人和的配合,作戰難成功。能看出敵方的軍心如何,就能測出敵人的強弱,作戰就會成功。所以作戰首重掌握軍心。

間諜的派任,關係著整個作戰計畫,是將領所應重視的,將領若無相當的才智就不能役使間諜,非心存仁義,不能得間諜的效忠。五種間諜所得的情報正確無誤,則國家可以保全。

軍隊為求生存,就會起來備戰,逼不得已就會挺身戰鬥。平時要安頓兵士,戰時則要以威信令之作戰,不要冀求敵人不來攻打,卻要先做好防禦的工作。以逸代勞,以飽待饑,以近代遠,以我方旺盛的士氣,強大的軍容來迎擊虛弱疲累的敵軍。整頓旗鼓,嚴陣以待,鎮守每個險阻,並在敵軍後方設伏兵,並且以利害得失勸誘敵人投降。以上就是用兵作戰的方法。

賞罰第十

【原文】

賞罰之政,謂賞善罰惡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姦;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臣怨,罰妄加則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讒之敗。

夫將專持生殺之威:必生可殺,必殺可生,忿怒不詳,賞罰不明,教令不常,以私為公,此國之五危也。賞罰不明,教令有不從;必殺可生,眾姦不禁;必生可殺,士卒散亡;忿怒不詳,威武不行;賞罰不明,下不勸功;政教不當,法令不從;以私為公,人有二心。故眾姦不禁,則不可久;士卒散亡,其眾必寡;威武不行,見敵不起;下不勸功,上無彊輔;法令不從,事亂不理;人有二心,其國危殆。

故防姦以政,救奢以儉;忠直可使理獄,廉平可使賞罰。賞罰不曲,則人死服。路有饑人,廄有肥馬,可謂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故人君先募而後賞,先令而後誅,則人親附,畏而愛之,不令而行。賞罰不正,則忠臣死於非罪,而邪臣起於非功。賞賜不避怨讎,則齊桓得管仲之力;誅罰不避親戚,則周公有殺弟之名。《書》云:「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此之謂也。 

【譯文】

為政者應確立賞罰制度,獎善懲惡,藉以鼓勵百姓立功,並杜絕罪惡。使部屬都確知賞罰的標準,那麼他們的行為就有分寸,不至於犯法。但賞罰要公平,不可以厚此薄彼,徇私偏袒,無功之人,不受祿;無過之人,也不應受罰,若任意獎賞或懲罰,將使部屬不服。

春秋戰國時,中山國國王只因一杯羊肉羹而亡國;楚平王因聽信讒言而迫害賢良,禍及子孫,都是賞罰不當的例子,值得後人警誡。

將領把持了屬下的生殺大權,若是誤殺好人,縱容惡人,喜怒無常,賞罰不明;常假公濟私,政令朝令夕改,使部屬不知所從。凡是犯有以上的過失的將領,都是國家的禍害。若賞罰不明,其所下的命令,無人願意遵守;若縱容惡人,各種敗壞道德的事都會出現;若枉殺無辜,眾人必懷恨在心;若喜怒無常,那就很難樹立威嚴;若賞罰不公,百姓便不會爭相報國立功;若正教實施不當,法令自然也無法施用;若假公濟私,人人必有貳心。所以說眾惡不止,國祚必不能長久,士卒離心離德,再龐大的軍隊,終必潰敗;將領毫無威嚴,軍隊就會軟弱;屬下無心作戰,將領就無從激勵士氣;法令不彰,事物就沒有條理;人人有貳心,國家就將面臨崩解的命運了。

因此要杜絕罪惡,須先使政治清明;要阻絕奢侈,須崇尚節儉,令忠直之士,審理訟獄,令清廉之士,執行賞法,賞罰嚴明了,則人人致力效忠。

路旁還有饑民,官吏的馬就中卻有肥馬,這可謂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太不懂得體恤百姓了。

人君必先訂立賞罰條例,而後才實施刑賞,令百姓既敬且畏,不須命令,即能服從。

賞罰不公,則忠臣盡死於冤屈,而奸臣皆因不實的戰功,而受重用。賞罰應不受恩怨情仇的影響,齊桓公就因不計前嫌而重用管仲,得以成就霸業;周公大義滅親,而能樹立威信,所以書經上說:「無所偏私,無所袒護,則王道可以施行無阻了。」



台長: 詩人
人氣(18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讀過的文章 |
此分類下一篇:三國兵法 -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4)
此分類上一篇:三國兵法 -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