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02 02:29:53| 人氣58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0401:棒球電影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辦過影展,深知策展人的痛苦,台灣電影保存不力,很多舊電影不是拷貝無存,就是資料殘缺,任何一個主題都很難細說從頭,又流派並陳地蒐羅齊全,做完整的主題規畫。

可是看到別人的創意企畫,還是得佩服,還是要特別介紹一下,美國紐約最近就有兩個主題影展,一個是林肯中心紀念奇士勞斯基逝世十周年的「奇士勞斯基回顧展」,除了他早年的三部影片找不到之外,其他的作品幾乎全找到了,林肯中心以大全集的方式向大師致敬,也服務了懷念他的老影迷,以及想要認識他的新影迷。

另一個則是紐約現代美術館推出的「棒球與美國文化(Baseball and American Culture)」特展,除了一系列的紀錄片之外,影史上比較知名的棒球電影,從《百萬金臂(Bull Durham)》、《陰謀密戰(Eight Men Out,也有人譯做《八人出局》)》、《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紅粉聯盟〈A League of Their Own〉》、《熱血英雄 (Cobb)》到《天生好手(the Natural)》都一併推出,對於美國棒球文化的關照算是比較完整的。

當然,諸如純搞笑的《大聯盟(Major League)》系列三部曲,以及《往日柔情(for love of the game)》,《追夢高手(Hardball)》、湯姆.謝立克與高倉健合演的《棒球先生(Mr. Baseball)、泰坦.歐尼爾主演的《少棒闖天下(The Bad News Bears)》,以及《全壘打王(The Babe)》等片其實也都有各自的解讀觀點,也提供了解釋美國棒球文化的面向,不能一併入選,可能畢竟那只是美術館的一個小影展單元,從經典電影切入,就已經足夠帶動相當討論了。

我不確定現代美術館是不是因為美國大聯盟主辦了今年的經典賽,所以才構思出這麼一個主題影展,但是做為電影強國,做為把棒球視為三大國球之一的美國人,多拍棒球主題電影其實是一點都不教人意外的,至少很多美國人是很認真地在打少棒,再循序漸進到拉抬到大聯盟的層級。

不過,棒球電影畢竟不同於棒球賽,棒球賽看的是輸贏結果,以及精神美技;棒球電影主要探討的卻是棒球的精神,以及美國人從中認同的夢幻,很少有導演會致力於重建投球的速度與擊球的快感,反而是球員的身心進化過程才是電影重點,但也因此球迷們很難從棒球電影中找到類似球場上瞬間定生死的快感,影迷們也覺得美國夢的哲學說教意味總是太濃,少了類似《灌籃高手》的瘋狂與傻勁,也少了在還沒有電視台做實況的年代中,可以盛行一時的《世界盃足球賽》的連續進球得分的紀錄片風情。

台灣人也愛棒球,可是棒球主題電影屈指可數,寒傖得很。記憶中,何平導演拍過王貞治的傳記電影《感恩的歲月》,受限於經費,只能以童年為主,少了巨人隊的實戰重現;劉益東導演也拍過一部《奮鬥》,描寫一個小男孩歷經嚴格的苦練與奮鬥,成為職棒投手的故事,然而場景太簡陋,棒球的味道全沒拍出來;除此之外,就是蕭菊貞導演的《紅葉傳奇》紀錄片,傷感,追逝,多過當下的愓勵了。

其實,美國人可以拍出白襪隊球員被人收買打假球的《陰謀密戰》,台灣職棒的打假球的故事也是可以嘗試的方向;少棒隊的傳奇,球星的風雲故事,在數位的年代下,不論場景或特效,其實也不是太困難,少的就是帶頭吆喝,帶頭圓夢的人,還有,能夠從老掉牙的棒球風雲中找出劇情焦點的編劇高手…。

我在四月一日愚人節發夢,不知是否真有圓夢的一天呢?

台長: 藍色俄羅斯
人氣(58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