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五歲的心願”,
一對小姐弟在山裡走啊走啊,路途被寺廟的師父收養,因此在寺廟裡住了下來。
原來小蘭是看不見的,原來媽媽已經在大火中去逝了,小蘭因為目睹一切而失明了。只有小吉不知道真相,一心盼望可以看到媽媽。
師父說,修行可以閉著眼睛看到世界,因此小吉認真的相信了,希望跟隨師父去山上修行,希望可以在修行之後,把看到世界的方法教給小蘭,而且也可以讓自己看到媽媽。
在山上修行的日子越來越無聊,所有能做的事都做過了,即使一隻兔子也沒抓到。
師父也願意改變做法,童心未泯的陪伴小吉在山裡滑雪。但是再快樂還是需要去市集採買用品。
趁著大風雪來臨之前,師父啟身去市集。回來時還是遇上了大風雪,即使再堅強的意志,師父仍是摔下了山谷,也有被好心人撿到。
小吉盼啊盼,一天二天過去了,小吉無聊的跑到後面的小房屋,發現屋裡有一幅好大的觀世音菩薩圖,莊嚴的外表讓小吉不再害怕了。
師父傷勢養好了,便和一群人回到修行的地方找小吉,但小吉因為心誠,已經被菩薩收養做兒子了。
結局,沒有人知道小吉到底怎麼了。
只知道這個地方,從此就取名叫”五歲寺”。
看著這部片,覺得小吉很皮,沒有禁忌的在寺廟裡亂玩,我覺得很煩惱,但是當我看到小吉把摔破花瓶裡的花,撿起來,爬上大殿,放在釋迦牟尼佛的大手中,就覺得這個孩子的心地很善良,也許”很皮”是孩子的本性,或許說”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我可以在孩子皮的另一面,發現他好奇的求知慾,或許這就是近在眼前-我和孩子之間的橋樑。我希望我能看到我們的橋樑。
另一幕令我感動的地方是當小吉爬上了佛塔,對著空中的鳥群大喊:「你在做什麼﹖」,一句又一句。經過佛塔的所有師父都非常緊張,深怕觸動了莊嚴的道場和老師父,但老師父只是靜靜的傾聽並且說:「好宏量的聲音啊﹗」,並請小吉唱歌,能不能唱到對面的山都聽得到。小吉真的唱起歌來。好像所有的約束、所有的擔心都釋放出來了。
這個片子,劇情很簡單,用說的可以一下子就說完了,但是我覺得裡面最迷人的地方是孩子的真心,心誠則靈,”五歲的心願”實現了嗎﹖重要的價值在於心願的過程。
今天看的片子:我想當第5名
會租這部片,是因為我發現我班上的孩子,非常的在意成績,生命好像被成績綑綁住了,好像只有成績可以決定自己的好壞,我非常不樂意看到孩子因為成績而感到沮喪,因為成績而扭曲了價值觀。
但是看了片子後,卻發現這不是探討排名的議題,是探討”和別人不一樣”的題目。
律子有個幸福的家庭,爸爸媽媽都愛她,律子上小學一年級時,期待交好多好多朋友,但生命是公平的,一切都好,但律子卻是個”肢體障礙兒”,這讓她交不到朋友。
孩子怎麼會有分別心呢﹖怎麼會交不到朋友呢﹖這一切交友的困難大部份來自於大人的過於呵護。
老師和媽媽都把律子小小心的照顧,只要一個不小心就要出面處理,使律子越遭到同學的排斥,最堅強的反而是律子,發生再難過的事,她也不願跟媽媽說了。
讓律子從不能走路到會走路的功勞,是復健師石橋,也是律子最信任的人,石橋也是”和別人不一樣”的人,原來他是”視覺障礙”,他看不到東西,但是他有最敏銳的心和耳朵,他讓律子知道,每個人都是和別人不一樣,不能吃東西就要裝假牙,近視就要戴眼鏡,他們只是不一樣的比較明顯。
我看了這部片,不是想到”融合教育”,不是想到特殊兒的輔導,而是對孩子交友能力感觸良多。
交朋友,似乎是現在孩子最大的困擾,最近孩子們才寫了一個作文題目”快樂交朋友”,大部份的孩子似乎都面臨了”不快樂交朋友”,不快樂的心境敍述頗多,文章最後似乎都少了”快樂”的力量。
哎呀﹗其實交朋友,也是我自己的障礙,這是我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其實朋友有分很多種,有時候想清楚是哪一種就好。
這二部片的共通點是,
1.都有媽媽的角色:
”五歲的心願”裡的小姐弟,被壞孩子欺負了,他們渴望有媽媽的保護。
“我想當第5名”裡的律子,被壞孩子欺負了,但她害怕媽媽插手介入。
2.都有”視障”的特色:
”五歲的心願”裡的姐姐小蘭,雖然看不到,但是她的心裡似乎有眼睛,她感受到的世界都可以說得好美。
“我想當第5名” 復健師-石橋,故事進行到一半才知道,原來他看不到,他對人有敏銳的心。
3.都有”壞小孩”:
”五歲的心願”裡,小吉很不干心,為什麼壞小孩也有媽媽。
“我想當第5名”,律子從石穚醫師的話中了解,原來壞小孩-省吾的心也許和別人不一樣。(省吾缺乏母親的關愛,所以他妒嫉律子和媽媽手牽手,也不高興老師總是坦護律子,所以才會欺負她。)
”五歲的心願”是向內觀自己的心念--真誠。
“我想當第5名”是向外看人性、了解別人並且突破自己。
是這二部片不一樣的地方。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