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包以前農家百姓,農曆二月初一祭拜土地公稱頭牙,十二月十五日因快過農曆新年,這一天祭拜土地公及全家小團圓,稱吃尾牙,每月初一、十五也祭拜土地公稱叩軍。至於一般住戶人家,也在這天吃團圓飯,稱吃尾牙,依台灣北部習俗當晚必吃一種形如錢包之割包,象徵發財之意。割包是以麵粉發酵製成,與饅頭同,但形狀略似錢包,將其撥開放入滷肉片、鹹酸菜、花生粉、香菜等。也可依各人口味加入涼拌小黃瓜、甜辣醬或辣椒等。食用時,先將割包蒸熱,再炒一盤高麗菜,再煮一鍋四神湯,一家人邊包邊聊天。呵呵﹍真有一點年節氣氛呢﹏由於社會的變遷,割包已成為小吃之一。但,尾牙一家人圍著吃割包,那種感受還是不一樣的。PS:近代商家都以每月初二、十六祭拜土地公,因此都以十二月十六日為尾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