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中華傳播學會2006年會上宣讀
文/張耀仁
壹、從「茄喱啡」到「星爺」:周星馳=小人物代言人?
柳飄飄(張柏芝飾夜總會小姐):「你在吸什麼狗屁奶嘴啊?你這個死跑龍套的!」
尹天仇(周星馳飾臨時演員):「其實呢,我是一個演員。」
(中略)
柳飄飄:「你有什麼狗屁淚水轉啊轉的?你這個死跑龍套的!」
尹天仇:「啊啦啦啦,其實,我是一個演員。」
(中略)
柳飄飄:「欸,我們真的要在這裡聽這個死跑龍套的胡說八道啊?」
尹天仇:「小姐,如果妳一定要叫我跑龍套的,可不可以不要加一個『死』字在前面呢?」
以上三段引文,皆來自周星馳(Chow Sing-chi, Stephen Chow, 1962-)自編自導自演之電影【喜劇之王】(1999)中的一幕。在這段對白中,儘管周星馳不脫一貫玩弄語言的喜劇形式,來回應張柏芝的嘲弄,卻也藉由飾演臨時演員尹天仇之口,近乎夫子自道地辯駁:「其實呢,我是一個演員。」——這句在片中重覆七次之多的台詞,幾可視為周星馳對於自身在上個世紀的演藝生涯,所作的一次總結。
自1988年以【捕風漢子】(台譯【英雄熱淚】,1988)首次躍上大螢幕以來,「周星馳」三個字逐漸被閱聽眾記住,其中,尤以1990年8月18日至9月19日上映的【賭聖】(1990),不到十天即突破二千萬港幣,也令當時的香港電影界及投資片商亂了陣腳(本報綜合報導,1990年8月27日),一夕竄紅的姿態,令人納悶:「周星馳憑什麼賣錢?他自己不知道,影界不知道,可能連觀眾也不知道,唯一的解釋可能正如一位片商所說的:『這就是明星的吸引力!』事實上,很多片商和導演都在研究『周星馳旋風』的起因,但還是找不出道理」(曹銘宗,1991年3月22日)。
「找不出道理」,這是九○年代初期,許多人對於周星馳突然竄紅的普遍看法。回溯周星馳演藝生涯的初始,1983年自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無線電視」,TVB)第一十期藝員訓練班夜間部結業後,曾擔任五年(一說四年)的兒童節目【430穿梭機】主持人,期間多於電視劇中扮演「茄喱啡」角色,直到1988年演出電影【霹靂先鋒】終獲無線電視注意,於1989年主演電視劇【蓋世豪俠】(1989),因為該劇以一種不按牌理出牌、迥異於傳統的方式來詮釋武俠劇,使得劇中一句台詞「得閒坐低,飲杯茶,食個包」(得閒坐下,喝口茶,吃個包子)成為彼時香港盛傳一時的流行語,也開啟了周星馳自【賭聖】以來的「無厘頭喜劇」(cinema of nonsense)演出風格(Teo, 1997; Lai, 2001;亞洲週刊,1990a;易之臨,1992;柳蘇,1993;黃成榮,2001;聞天祥,2001)。
自【賭聖】之後,本籍上海、1962年出生於香港、中學畢業的周星馳,接連主演了【逃學威龍】(1991)、【審死官】(台譯【威龍闖天關】,1992)以及【唐伯虎點秋香】(1993)等,從1990年迄1993年的四年間,周星馳共接演了二十八部電影,平均每年演出七部,其中部分戲碼甚至沒有劇本、只有大綱,根本來不及揣摩劇情就上鏡(陳建宏,1993)。正因為多產加上賣座的緣故,以致周星馳在短時間內急速「竄紅」(all the rage),成為彼時香港「票房保證」的電影明星,甚至出現「雙周一成」(周潤發、周星馳與成龍)的說法(葉蕙蘭,1990年8月28日;麥若愚,1999年10月21日),而這一說法也反映在票房收入之上,根據王瑋與編輯部(1997b)針對1982年迄1996年的百部香港賣座電影統計,前三名分別為成龍主演的電影佔十七部、周星馳十部、周潤發九部。
也由於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多半習於嘲諷與模仿各種電影類型,採取「胡言亂語、答非所問的方式來解脫他在劇中的困境」(陳建宏,1993: 140),並藉由對廣東俚語(Cantonese slang)的再創造,形成打油詩式的戲謔效果,其演出方式與意涵被論者稱之為「無厘頭」(nonsense),也掀起當時香港社會討論「無厘頭文化」、「無厘頭旋風」等。
因為「無厘頭」的表演風格大受歡迎,周星馳於是被定位為「喜劇演員」,而其「胡言亂語」、「講左等於無講」(講等於沒講)的電影內容,也令周星馳所代表的「無厘頭」電影受到「不入流」、「文化倒退」、「小痞賴」等之譏(亞洲週刊,1990b;周華山,1990;焦雄屏,1991;王瑋、編輯部,1997c;黃成榮,2001),在九○年代初期,彼時多預言周星馳所代表的無厘頭熱潮「可能不會維持太久」,並有媒體人指出:「對於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無厘頭』文化卻不能起共鳴」(亞洲週刊,1990b: 40),而這類對於「周星馳=無厘頭=不入流」的既定看法,不單展現在時下電影獎項對其質疑的評價,就學院研究議題而言,多數論文亦集中於探討成龍的功夫喜劇、王家衛的懷舊香港以及吳宇森所營造的雄性情誼,周星馳儼然淪為其在自編自導之【大內密探靈靈發】(1996)裡,最後一幕戲仿電影獎頒獎典禮,當男主角「靈靈發」質疑自己何以未獲最佳男主角獎時,評審直指:「表情作做、略嫌浮誇」、真的不是很會演戲之人。
儘管罵聲連連,伴隨無厘頭而來的另一討論,乃係聚焦於周星馳電影何以受到歡迎?「無厘頭文化」究竟象徵了什麼?為什麼不具邏輯、嬉鬧模仿的電影能夠賣座,甚至票房收入遠遠超過那些原本被視為「大明星」的作品?在論者反覆將論點集中於「無厘頭=周星馳風格=小人物代言人」的闡述脈絡下,逐漸形成定論,其中影片裡的小人物所呈現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更成為論者未經闡釋即「想當然爾」認定,以為周星馳電影最大的特色即是以「詮釋小人物」著稱,特別是2004年由周星馳自編自導的【功夫】,片中所飾演的角色乃係一心加入黑幫(斧頭幫)的小混混,最後因緣際終究會成為「武學奇才」,其情節模式與15年前強調小人物終獲成功、賣座一時的【賭聖】如出一轍,無怪乎閱聽眾及影評人多認為,周星馳電影的特色在於突顯小人物企求一夕成功、發財的性格與心理。
然則香港自有電影史以來,小人物之於港片豈係周星馳電影所獨有?澄雨(2001)即曾針對1950年至1970年香港喜劇片中的小人物進行分析,指出這期間以小人物為主角的喜劇片約有六百多部,顯見早期即有為數不少的「小人物」電影,而周星馳電影不過是此一脈絡底下的一環,據此,周星馳電影中的小人物觀有何特殊之處?是與其無厘頭表演方式有關,抑或周星馳電影確實演活了小人物形象?從早期的「茄喱啡」迄今人前人後被稱為「星爺」,周星馳電影中的「小人物觀」與「無厘頭」是否經歷了轉變?如何轉變?有何意涵?
本研究即旨在針對周星馳從影以來,參與編劇或導演或自編自導自演、賣座冠軍電影等共十部影片,就其中的「小人物」觀與「無厘頭」形式提出探討,以期理解:
一、 周星馳電影中的小人物觀?如何呈現小人物的日常生活?
二、 承上,周星馳電影中的小人物如何展現無厘頭形式?
三、 自1990年迄2004年,周星馳電影中的小人物觀與無厘頭形式如何轉變?
貳、「妳快點回去火星吧,地球是很危險滴!」無厘頭與周星馳電影
南方朔(2004a: 47)在<台灣看周星馳:無厘頭的有厘頭>一文中指出:「他(周星馳)懂得把各種大眾各種大眾文化裡的元素、古代傳奇,做出不可思議的鑲嵌拼貼,套句時髦術語,那可真是非常的『後現代式的荒唐離譜』啊!但就在這諸般重重的『無厘頭』裡,那種小市民式的顛覆式快樂卻能得到抒發。」就上述而言,南方朔係將「無厘頭」(nonsense)理解為「一種任意的聯想、拼湊、東拉西扯」(南方朔,2004b: 139)。
無厘頭是否就是「東拉西扯」?對此,根據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的《香港辭典》(鄭定歐,1996: 245-246)所作解釋,「無厘頭」乃係:
八○年代香港興起的一種文化現象。「厘頭」,指細小的度量、分寸或準則。「無厘頭」,可解釋為無分寸或無準則,引申為為人行事說話不依常規,毫無意義,讓人摸不著頭腦。著名影星周潤發、周星馳將無厘頭搬上銀幕,即用一些似是而非,毫無由來,沒意思,甚至反邏輯的話語及行為,逗樂取寵於觀眾。
亦即從字面意義來看,「無厘頭」意指為人行事不依慣常方式,展現出一種吊兒啷噹的性格,透過「胡言亂語」、「瞎扯淡」、「即興式行為」、「遊戲人間」、「反傳統」,表達無中心思想、無行動目標以及無人生理想,其不墨守社會成規、玩世不恭、否定一切價值,總而言之,也就是「冇厘正經」(沒有正經)、「講左等於無講」(講等於沒講),甚至「傲慢無禮」、以捉弄他人為樂。
然而考察「無厘頭」一詞的源起,其實具有兩種意涵:
其一,亞洲週刊(2004: 50)引述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吳俊雄(筆名梁款)的看法指出:「對於無厘頭的出處,目前有一個比較普遍的說法,說它源自於廣東佛山等地的一句方言」,意思是一個人做事、說話都令人難以理解,其語言行為沒有明確目的,但並非沒有道理。
其二,「無厘頭」一語源自廣東順德一帶,是罵人的話中最狠的一句,意思是說,一個人做什麼事都不行、很沒用,黃成榮(2001: 477)即指出:「『無厘頭』這一廣東用語,早在數年前已盛行在粗話中……當時的用法是『無厘頭X』,是一種描述朋輩傻兮兮的俚語。想不到時至今日,『無厘頭』被廣泛使用,而且標誌著一種新潮流。」
從台灣至香港工作的媒體人易之臨(1992: 36)即從旁觀察「無厘頭文化」,認為「『無厘頭』在廣東話裡意味著沒頭沒腦的唐突;而掌握這種反邏輯或反常理的唐突以製造笑料,便是『無厘頭』文化的神髓。」換言之,無論是粗話或方言,「無厘頭」所指涉的意涵乃植基於廣東(香港)俚語(Cantonese slang),是具備草根性性格的一種當地用語(Lai, 2001; Srinivas, 2005),然而這一用語在日常生活中原本使用頻率不高,但因周星馳電影的推波助瀾,使得「無厘頭」意指說話和思路不依常規,「違反常規是『無厘頭』搞笑的一個鮮明特點,也是與傳統喜劇重要區別之一」(威錳,2004: 19)。
然而,「無厘頭」終究是單一名詞,要瞭解其中所包含的意涵,尚須從明星形象、社會文化等層面去進行探究,就現象面而言,揆諸「無厘頭」文化在香港的源起,本研究綜合各論者的說法(Teo, 1997; Lai, 2001; 亞洲週刊,1990a;柳蘇,1993;陳建宏,1993;李佳紜,1998;譚亞明,1999;黃成榮,2001;謝濤,2003;王文捷,2004;陳榆,2005),整理歸納如下:
一、 電台節目播報而起:約莫是在1988年與1990年之交,【唱片騎士】、【馬路天使】等電台主持人在進行交通消息節目播報時,為了添加笑料而產生「毫無意義」的搞笑言語,儘管內容百無聊賴、言不及義,卻大受聽眾歡迎,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軟硬天師」林海峰與葛民輝,1988年3月兩人以二十一歲的年紀加入香港商業電台,藉由「黐線佬」(狂人、神經病)的姿態出現,「亂嗡」(胡說)一通,除了風靡青少年模仿其言行,更引來許多家長、教師投書報章,認為「軟硬天師」是年輕一代的心靈毒藥。
二、 電視與唱片掀起流行:之後,這股風潮湧進了電視,於是出現了【開心主流派】(曾志偉、林敏驄)、出現了【笑星救地球】(胡大為、廖偉雄)等收視率頗高的節目。其中曾志偉與林敏驄合作灌錄唱片《有無線電台》,不符邏輯、嬉鬧的歌詞18竟獲得白金唱片的銷售量,打破以往流行唱片的產製模式。
三、 周星馳電影推波助瀾:1990年8月,由周星馳主演的電影【賭聖】,旨在闡述一位來自中國大陸投靠親人的「大圈仔」19,其具備能夠看穿他人底牌之特異功能,完全不若同年1月由周潤發主演,強調出神入化之賭技而獲勝的【賭神】,然而【賭聖】的票房收入卻高於【賭神】五百多萬港幣,且成為當時香港電影史以來,首部超過四千萬港幣的電影,因而「周星馳旋風」、「無厘頭熱潮」、「無厘頭=周星馳」等稱呼不逕而走,「無厘頭」遂被論者認定為「香港在九○年代的一種瘋狂無聊、雜亂無章的文化形式」(李佳紜,1998: 54)。
「無厘頭」是不是無聊、低俗的象徵?是不是入侵語言、壟斷溝通的病毒?是不是一種文化倒退的?對此,本研究歸納各論者論點,針對無厘頭的特質做一陳述,雖然無法含括所有「無厘頭」的意涵,但尚可窺知其概略特質:
一、 問非所答,不合邏輯:諸如A說:「你好嗎?」B卻回答:「你講野啊?」(你說話啊?)或如周星馳在【逃學威龍】(1991)中,當大飛(張耀揚飾)前來挑釁道:「在我地頭也不知會我一聲,你老幾啊?」周星馳回答:「我排行第二的,上頭還有個家姊,但她結婚很久囉。」或者在【西遊記第壹百零壹回之月光寶盒】(1995)中,白晶晶(莫文蔚飾)欲追殺周星馳,周星馳下跪求饒:「英雄!妳放過我吧!」白晶晶悶哼:「放過你?給我一個不殺你的理由!」周星馳抬起頭來:「正在想!你給我一個殺我的理由先?」
二、 即興式行為,吊兒啷噹的性格:許多偶像級藝人,採取「爆肚」20方式搞笑,諸如周潤發穿牛仔褲加禮服上衣的搭配,創造了「想做就去做」的即興式潮流,而最經典的片段,莫過於【少林足球】裡,那位「從來沒有放棄成為一位偉大作曲家理想」的青年醬爆,當女主角阿梅(趙薇飾)要求五師兄阿星(周星馳飾):「你要唱歌的話,到那邊山上去唱,神經病才在這裡唱歌呢」,醬爆站出來說:「剛才聽到這位先生唱的歌……點燃我醬爆心中的一團火,我醬爆感覺到,在這個moment,要爆ㄌㄧㄡ……」,說著便一面搖頭扭腰,一面唱起自創的「醬爆之歌」(Lai, 2004: 40)。
三、 好誇張,反傳統:創造違反慣常運作方式的動作及劇情,諸如周星馳在【他來自江湖】(1989)電視劇中,聽手提電話的誇張姿態,及其武俠古裝劇【蓋世豪俠】(1989)中的現代對白等,以及【大內密探靈靈發】(1996)片頭開場,周星馳嘲諷在皇宮屋頂上決鬥的幾位「大俠」,其中陸小鳳(文雋飾)駁斥道:「你不要老傢伙長、老傢伙短的,高手不一定要長得多英俊,只不過是你們這些升斗小民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