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2-20 17:28:45| 人氣2,0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104-1學習筆記設計與使用心得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應該有一些人知道我上學期為每門課都印製了一本學習筆記本。記錄的內容並不只是單純的課程重點,還包含了老師課程的安排、自己和同學的學習狀況、延伸的提問等等。上學期總共9門課逐週逐次記錄下來,有一些心得想和大家分享。也藉此機會做個記錄,作為下學期設計新學習筆記本的參考依據。   


※動機

        深坑營的時候,每門課的授課老師、TA、視導老師都要分別填寫教學日誌、TA觀課單和視導單。上營之前,我和伙伴曾經針對這三種課堂記錄單和進行一些討論和修改;然而上營實際使用後,我漸漸開始疑惑,課堂記錄單上所記錄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狀況,到底能不能夠反映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

        一方面由於TA和視導老師不見得和授課老師有相同的領域專長,所以記錄單上針對教案設計和教材教法的備察項目是比較缺乏的;另一方面因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對學生的學習狀況的了解通常是以經驗結合觀察來判斷,然而身為菜鳥教學者的我們所解讀的學生行為可能和他們真正的學習情形有所落差。基於上述理由,我開始思考以學生角度觀察課堂的可能性,希望可以把握身為學生的機會,在學習的同時也提高對教學的敏銳度,反思不同老師的課程安排對自己和同學的學習產生的影響。


※筆記設計

        我希望設計出的格式可以兼顧自己的學習和課堂觀察。在匯整三種課堂記錄單所檢核的教學情形並納入我對自己的學習期許和其他想知道的課堂狀況後,我把學習筆記的版面設計如下圖:

單頁版面大小為A5,每頁用來記錄一次上課的狀況,把連2節、連3節的課程都記在同一頁。頁面大小並不大,每個格子的記錄方式也沒有很硬性的規定,主要是因為在設計的時候我自己也不太確定實際的記錄狀況為何,擔心太多限制反而可能造成記錄流於形式,所以只有針對幾個面向進行簡單的劃分。每個格子預計記錄的內容是這樣的:

1.教學內容與架構:包含這次上課的主題、老師的教學架構和時間安排。

2.教學方法與課堂狀況:講述法、分組活動還是其他?板書還是投影片?選擇什麼讀本或影音材料教學?老師怎麼和學生互動?有沒有突發狀況?我自己的學習狀況如何?

3.關鍵概念:記下這門課的學習亮點或是我的新發現。

4.問題思考:要求自己去問問題並試著找答案,無論是課堂上不懂的地方、老師讓我們反思的問題、自己想要進一步探討的想法都寫一格。

5.延伸材料:老師上課提到可以參考的書、作品、網站、活動,或是以前學過但現在覺得有點模糊的概念可以參考什麼資料的哪個單元。

 

※實際記錄情形

        以下舉第5週的通識課為例來說明我後來記錄的方式:





1.教學內容與架構:大致上以「幾點幾分做了什麼」的方式來記錄,變成以觀察時間的安排為主。這樣記錄的理由是大部份的老師都不會在每次上課的一開始就說明今天的教學流程,即使有說明也常常是比較粗略的,或是最後並沒有照著一開始的流程安排走,而很多時候我自己對學習內容的組織方式並不熟悉,以致於沒有辦法很有系統的把教學架構整理出來


2.教學方法與課堂狀況:有些時候我只會寫上「板書」或「PPT」,如果有放照片或影片會大致記一下內容,並且觀察問答的使用時機。老師在做情意教學或班級經營的時候,我也會寫下一些對同學反應的觀察或是抄下我覺得有教學參考價值的句子。如果我上課有遲到、精神不濟或是自己跑自己的進度也會寫在這裡。

 
3.關鍵概念:這格後來比較像一般的上課筆記。因為我實在有太多東西不懂了,又不可能等到下課後才來挑選最核心的學習重點,這樣東西可能都混雜或是忘記了,只好先通通記下來,但就會有點凌亂沒有組織。

4.問題思考:就寫問題然後想答案XD 這個格子的使用狀況各科落差很大,主要要看科目性質、老師會不會常提問題、我自己開竅的狀況和有沒有心得。有時候問題會多到快要來不及記,有時候又會因為精神恍忽而腦袋空空。
 
5.延伸材料:本來是希望可以多收集一點資料,或是把不同課程的觀念連結做起來,但整體而言記下的東西比我想像的少。老師有提到的相關作品或文獻都會記下,但有時候也只是寫下可以參考課本第幾頁習題第幾題。


※收穫與反思
1.按照時間安排記下每節課做了什麼,對我回顧課程內容蠻有幫助的。雖然沒能如預期的整理出有系統的課程架構,但至少能按時序再回想一遍上課內容,如果搭配投影片回想的話記憶會更清晰。

2.很多時候「上課做了什麼」和「老師的教學方法」是綁在一起的,但在我的表格設計中這兩項卻分屬於上左和上右兩個格子,如果把兩項結合應該更能整理出老師的課程安排。

3.老師在做情意教學或班級經營的時候,有時候會因為情緒切換太突然以致讓我不知所措。和學習方法、態度有關的部份則因為常常和內容有關、是老師策略的一部份、又需要學生自己反思,對我來說是很珍貴的觀摹重點,但又常常不確定該記在哪一格,所以總是記得有點凌亂。

4.關鍵概念想記的東西太多太雜,看起來很容易亂掉,又常常直接把比較少用到的延伸材料那格拿去用,而且可能還會不夠。

5.不同性質的科目適合的記錄方法不太一樣,用這套記錄方法記得比較好的科目比較多是文科。上學期修的三門數學課因為有另外的筆記本來抄老師的板書,所以學習筆記上寫的東西比較少。有時候老師整次上課做的事就是講例題,我也就只好在教學內容那邊稍微描述例題大概的題意。關鍵概念的部份大概也只能寫上名詞和定義,但這只有在忘記定義的時候會有幫助,沒有太多增長我的數學操作能力。(而且如果連定義都忘了,通常就表示我那個主題學得很糟。)

6.有些課在學期初就知道老師的教學方法和自己的學習風格不同。如果打定主意要以自學為主渡過,就會變成沒有在聽課,浪費了觀察不同教學方式的機會。為了課程的學習而放棄教學法的觀摹,這點反而是學生自己做課堂觀察的限制。

7.雖然格式中有安排自己學習狀況覺察的部份,但通常也就只是覺察然後忠實的記錄而已,自我監督的效用不高。我上學期沒有嚴格督促自己的打算,但必要時或許可以作為學習者自勉的方式。

8.作業和小考的安排也是檢視教學目標的重要方式,應該納入記錄,但一開始沒有確實做到,後來也就算了。

9.可以增加目錄頁,來核對老師整學期的課程安排、實際教學情況、和自己複習的進度。
(目前先寫到這裡,有想到再補充。)


※總結
一學期使用學習筆記本下來,由於有固定的項目要觀察記錄,所以會強迫自己多去留心老師怎麼安排一次上課,也在不同老師選擇的教學方式中看見了一些利弊得失,更常去問自己想做的是什麼樣的教學。其實每位老師課堂上的教學都有許多值得學習的部份:認識星空的故事背景很充份、適性教學的分組試教務實有收穫、學習評量的補充資料豐富、複變和線代的概念建構清晰舉例也很生動、ODE老師自編講義用心並重視應用模型、教哲的提問和思考脈絡很有助教育基本問題的反思、簡報課講者請得很棒也充份發揮學生間互動、臺灣小說與戰後都市經驗把心得分享的氣氛經營得很好……在此很難一一說明所有的收穫。由學生角度出發觀察課堂,因為事關自己的學習,所以更容易去注意「老師怎麼教我比較容易懂」。但這也只是我一個人的角度,不同學生和我的想法可能就不盡然相同了。另外到了期末的幾週整體學習和記錄狀況都覺得比較疲乏,這也是我第一次這麼切身感受到學期好像有點太長。
雖然要開學了,但我下學期要使用的學習筆記還在思考設計當中。我有想過要拿適性教學課堂上提過的類心智圖來用,可是還沒能有很好的安排規劃,要兼顧一開始的記錄動機並修正上學期遇到的問題還有一些難度。希望可以趁著僅剩的在學階段揣摹出比較好的課堂記錄方式,能夠在教學兩端都找到比較好的策略,若能在未來的日子裡和學生或教學伙伴共享這些資源是再好不過的了。

台長: Cheese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2,087)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向量 |
此分類下一篇:視導初體驗
此分類上一篇:照這種混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