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4-01 13:57:57| 人氣7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比馬龍效應(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幾天po文真的有點太多XD  但是也是個寶貴的記錄囉

今天證道真的很棒

司琴一直沒有抓到timing 有點糟  但希望繼續加油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uKIiN3NA60

專心專心專心!!!!!!!!!!!!!!!!!!!!!!!!!!!!!!: )

春假愉快

 

似乎又要變天了: )  但是詠惠要勇敢~也請為我加油喔!!!!(笑)

 

附贈久久不見的多元文化札記

 

多元文化札記五                                        教育三甲張詠惠

 

族群問題

在討論獨石或巨傘論時,就隱然的覺得族群是個多元文化中一個議題,甚至是依歸;但當時總覺得,這是美國的歷史,而台灣的族群問題不大,如果真的有,也是政治鬥爭炒作的結果,因此並不太放在心上。此外在我生活的經驗中,也鮮少有族群的「問題」;雖然我知道我爸小時候因為爺爺等一些背景,被逼發誓不娶外省人,但後來還去娶了隨國軍撤退而在台北誕生的我媽,但是並不感受到我是族群通婚的產物,反正都是台灣(或中華民國,總之生在這個島嶼上的)人嘛!因此,我並不把族群當做「我的事」,沒錯,譚老師的文章在之前教育社會學聽過類似的概念,這是教育均等等重要的影響議題,我尊重其在學理上的意涵與發現,但是實際應用上,台灣真的有那麼嚴重的族群問題嗎?如果真的有,我也是個展現族群偏見甚至歧視的一份子嗎?

從小讀書同學的同質性就很高,大家都講國語,也不太有人講台語;大一暑假我參加鄉村的營會,當中有到學童家拜訪的經驗,我才第一次發現族群間語言的隔閡(在屏東的客家庄,不講客家語相較起來真的容易被敷衍),而在大學也開始接觸到從中南部北上就學的同學或是僑生,才發現真的有些語言上的族群藩籬;像是很多時候,就會有些人用台語聊天聊得很開心,或是講一些諺語或馬來西亞話,不懂的人根本無法融入,這是他們的認同,也讓他們容易有在家的感覺;因此雖然是人際上的一些區分,也不讓我覺得太嚴重,何況許多人看到我在旁邊成為尷尬的弱勢,也會很熱情的為我解說解釋,反而讓我在了解後,覺得與他們更熟悉,甚至自以為「解決」了族群分別的問題。

此外,由於表弟妹們都在美國讀書,堂弟們也在法國與比利時讀書了兩三年,我也認識許多在美國讀書的朋友(各年齡層) ,我小時候也有上過美國國小開的暑假課程,再加上每年都到美國的經驗,讓我自以為是個有多元文化國際觀的人,因此心裡總想著,如果真的族群問題存在,我應該也是個可以展現出多元文化胸襟的人吧。

然而這周的閱讀資料卻讓我看到另一個族群的議題,「新台灣之子」與他們的母親,雖然之前就有聽老師提過,但是在閱讀資料中,好像又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個逐漸擴張的族群,看見他們離我們並不遙遠,其實他們也是離鄉背井的人們,他們也渴望被愛(),他們也希望可以做好自己的角色,他們也期待將自己的一生做最好的投資我開始認真的開始同理他們,也開始對我腦海中很多隱而未現的錯誤觀點展開質疑與批判,他們真的只是一群需要融入我們(而他們是弱勢,所以我們需要幫助他們?),還是我們也可以讓他們勇敢的活出他們的文化(甚至成為文化的載體與媒介),讓台灣的文化也可以因著他們的加入更多采多姿呢?

此外這周五我第一次以得勝者協會義工老師的身分進到某國中國一的班級進行教學實習,在當中我才發現我「貼標籤」的功力如同反射動作一般的自然。我一進教室看到一個皮膚比較深黝的小男孩,眼睛圓圓大大的,似乎有點原住民的味道,第一反應竟然是「他坐第一排阿,一定是個調皮搗蛋的小孩,所以要坐前面比較好管,之後要好好盯緊他」;而同樣坐第一排一位白白淨淨的女孩,制服燙得整整齊齊的,我就覺得「這女孩一定是班長,以後如果輪到我上課有甚麼問題就問她好了」;等到上課後,我的假設馬上被打破,女孩一直轉頭跟背後的男孩交頭接耳,而這不被我看好的小男孩反而從頭到尾舉著手想發言。等到上完課後,我仔細想想不禁對自己這樣的貼標籤行為大感驚訝,自認是個如此開明還學過教育心理學的人,怎麼連這麼基本的原理都違反,但這也讓我再次思考我對多元教育的看法。是的,或許我並沒有深切經歷到多元族群的議題,但是這可能是因為我還沒這樣的機會,現在能做的就是努力的學習,也努力的反省,先解構及架構一些正確的觀念,以免到時候措手不及。

 

我的行動研究題目

 

從知道有個人的作業到現在,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掙扎與探索,我決定以僑生為我的行動研究對象;其實之前的札記中有提過我對這個題目的排斥,但是到交出札記的隔周三中午,我們社團聚餐時,我提到對於這項作業的苦惱,才發現其時我擔心的是「差異性不足」,我不覺得有他們和我們的差別,我甚至不覺得他們是弱勢,反而覺得他們除了講話有口音、有些學科以前比較沒學過、經濟上可能比較有壓力(但這點其實差異性很高)外,反而比我們這些台灣人更獨立、也更堅強。

然而這樣的想法卻像拋磚引玉一般,他們開始回覆我的觀點,提起他們的成長背景,在僑大不容易的生活、工讀的辛苦、想家,學注音符號、甚至被老師歧視等等弱勢的處境;讓我看到在我熟悉這群開心歡樂的僑生朋友背後不一樣的心聲,甚至有一位學弟提到之前學校有徵稿,他還寫了「星空下的眼淚」,得獎還拿了錢,才讓我發現其實他們有更多我過去不知道的故事。而且聽他們彼此在討論自己從哪邊來,才發現其實馬來西亞比我想像中的大很多,也有城鄉差距等不同的問題(甚至連口音都不一樣,有些僑生的中文蠻「標準」,有些則會混淆ㄢ跟ㄤ跟ㄣ)。我朋友從比較鄉下的西馬(其實我有點忘記是東還是西了)來,他說東馬人到現在還會覺得他們很窮,「他們都會問說:『你們到現在還住在樹屋上嗎?』」,這時另一個住在西馬的學弟馬上喊冤插話到「現在是甚麼年代了阿,「阿對~只是我家真的沒有網路喔!!」,「那你怎麼回應?」我問道,「我就跟他們說:『對阿~我們都住樹上,但是我們都坐電梯下來』」,我朋友答道。

這話題又延續了很久,他們一一提到過去許多的經驗,也十分的愉快,不但彼此的認識又更深了一層,我也發現即使在學校僑生很多時候是課業比較有困難的,但是其實他們在家鄉都是數一數二的聰明人,也很多人是農村子弟,真的是用教育來翻身的,讓我很感動,也期待這是這份作業美麗的,第一樂章。

 

台長: 歌詠上帝的恩惠
人氣(7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