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間來看,接下來就是進入大堂聽莫陳詠恩的查經講道,
分別是:
基礎篇:門徒訓練(從耶穌差派七十位門徒看門徒的差遣與訓練)
文化篇:教會的成長(從彼得與哥尼流看福音與文化)
傳承篇:教會的傳承(從希伯來書十二章看雲彩見證人的榜樣與我們的傳承)
進程篇:撇下與上路(從路加福音十八章看走上這條道路的選擇)。
![](https://photox.pchome.com.tw/s13/rachel0503/3/127951133981/)
查經講道篇(Mon.~Fri. 9:00-9:40)
香港腔頗重但人還蠻可愛的莫陳詠恩老師:)
基礎篇:門徒訓練(路:10:1-20)
1.門徒基要:入群離群(9:57-10:2)
注意連接詞「這事以後」-->背景是有三個人要跟隨主,
而主的呼召是「離開舒適圈」,包含當中提到的「家人」及「枕頭」
(枕頭讓我想到鄉福要面對的環境…!!)
陳老師提到我們跟從,是離開家園,加入基督徒社群,
接著離開社群,前往戰場收割莊稼(「雖孤單一人,仍要跟隨」)
2.差派指引:羊進狼群(10:3-11)
耶穌的差派是「兩個兩個」的,是小團體的精神。
另外「羊進狼群」,甚至是靠著狼的供養,
強調羊(基督徒)的脆弱、危險,但卻弔詭的是「有權柄」的弱者
像是在新約,信仰從貧窮的耶路撒冷,到經濟重鎮以弗所,
最後再到政治中心羅馬。從不文明進入文明。
3.耶穌的終極關注(10:17-20)
Be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doing and knowing。最重要的是生命而非事工。
最後陳老師提到,到底是誰需要宣教士?
是主耶穌嗎?上帝太忙,以致於需要幫手嗎?
還是猶太人(也就是門徒在這經文背景中傳福音的對象)?
我過去也是如此想,但想想,難道上帝不能興起別人嗎?
最後,其實應該是「門徒」。宣教,是一種屬靈的操練。
回應都都與大家的分享及牧師的回應,其實不只宣教,
讀書,還有一切的環境,都可以興起成為基督徒們的祝福,
感謝神,我們的神是興起萬事、任何環境為我們效力的神。
文化篇:兩個城市,兩個族長,兩個意象(徒:10)
關於「食物」的時代背景,considering的問題:
吃與不吃(禁食)、when(安息日)、how(俗手)、whom(耶穌是罪人的朋友)
在這,彼得面臨的不只是「吃」的跨界,
更是在這些禮法中隱含著的文化的跨界。
1. 棄包袱(文化矛盾)v.28
神的律法v.s.神給予的意象
跟隨猶太人(本地)的規矩v.s.主耶穌的榜樣
2. 行福音:
福音的性質包含:和平(v.36)、跨種族(15:8-9)、預演新天地(啟:7:9-10)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1. 上帝揀選猶太文化
2. 但福音是超越文化的
3. 福音需要不同文化的演繹
第三點在此稍做解釋,「文化」其實是一種框架(社會學),
而福音是具有可翻譯性的。所有文化的總和雖仍不能完全明白神,
但是在不同文化的轉換,翻譯中,卻可以讓我們看見自己文化的盲點:
因此,願我們能丟棄對自己文化的優越感,
選擇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去發現,自己文化的限制,
也同時親眼見正主的工作。
這就是使徒行傳的中心思想:福音得以跨越出猶太文化框架!
4. 悟真道:從彼得的跨界,我們看到不只是哥尼流(被傳者)的改變、
彼得的改變(傳福音者)的改變,連彼得的同伴,甚至耶路撒冷教會也改變了。
最後,陳老師引用一個宣教士對福音的看法:
1. 我有福音可以傳
2. 我有從神來的使命
3. 異教徒需要福音
並加入最後一項:
「我們需要亦教徒教導我們更認識神」。
例如從穆斯林身上學習敬畏等等,但我想最重要的還是,
不要保留的跨界,特別在前線常會衝擊我們過去認識的信仰時:)
傳承篇:雲彩集(來:12:1-2)
1. 雲彩見證人(來:11:32-38):
a. 制伏列國(在舊約中代表著「神制國度」,那時實有所謂「聖戰」)
b. 忍受逼迫、貧窮漂泊(都是一種跨界囉)
2. 承先繼業(來:11:39-40):
無論從歷史或地理來看宣教的橫、縱軸,都十分的精彩,
願我們不做敗家的人,也不自以為是最後一代,積極成為接棒及交棒的人。
3. 接棒人手則(來:12:1-2):值得每個基督徒深思
a. 用手放下:Let us throw off,想想我們手裡還保留了什麼呢?
b. 用腳奔跑:let us run,想想我們現在正在怎樣的道路上,又要向哪奔跑?
c. 用眼仰望:Let us fix our eyes on Jesus,我們注目於什麼?
呼召篇:我在這裡(賽:6)
前言:當我們聽到主的呼召時,有兩個可能,一個是順服,另一個則是背逆,
這是一份揮之不去的呼召…
經文背景:烏西亞王駕崩,是一個動盪的世代…
1. 與主驚遇v.1-4
2. 重估生命:v.5,突然認識自己的罪行,特別是「嘴唇」,
在希伯來文中,29:3,36:5,37:29都與「嘴唇」同一字;
陳老師提到一個新的Point就是我過去都以為是「口中的言語」,
但有新的看見就是,以賽亞想和天使一同頌讚時,
想起自己怎麼可以用同一張與世一般的嘴,來讚美神,
這讓我想到聖潔的「器皿」,一樣樹不會同時結好與壞的果子,
這成為我最後一天晚上禁禱時一個深刻的感受(感覺一直在鋪梗,哈哈)
3. 得著潔淨&恭迎呼召:
特別提到在這裡上帝說的「看哪」和以賽亞說的「我在這裡」,
其實是有對應的關係,「看哪」就像我們說的「嗨」,也有「在這裡」的意思。
其實,在以賽亞書65章,上帝也說,「我在這裡」,
陳老師特別提到,「是神開始呼召,而人來回應」。
![](https://photox.pchome.com.tw/s13/rachel0503/3/127952661891/)
願我們都能聆聽神的話,並回應主的呼召,起身跟隨主。
這並不容易,最後一點是「逆流上路」,
過去不潔淨的嘴唇,如今成為神使用的工具。
這在之後講堂的憐憫互相對應(憐憫與恩典是我很大的收穫之一,容之候補序)
因此,在新環境中,我們與主相遇,當神說「看阿」,
我們回應主:「我在這裡(看我)」,這要付代價,
但一切都是出自神主動的呼召(之後會一直提到這是privilege而非burden)
進程篇:撇下、上路(路:18:29-30)
經文的上下文:問如何得永生、論貪才難進神國、
彼得說自己已經撇下、耶穌肯定彼得、預言受難。
這是最後一篇查經講道,也提到在主的道路上,如何如彼得所說,
撇下一切,走上跟隨的道路。
1.是為了主耶穌基督的呼召:最重要的是與上帝的Encounter
基督教的信仰是「個人化」的,出於一個心裡的確信。
2.為了上帝無界的國度:有一個偉大的信心。願我衰敗,願主興起
3.為今世得百倍&來世得永生:
一個宣教士曾寫道:「命要為主拼上,心在永遠家鄉」,
在這邊插入Lindsay有一次分享有人問基督教跟其他宗教有什麼不一樣?
某基督徒回答兩個字:Jesus Christ,「那信這個可以得到什麼呢?」
基督徒想了很久,最後一樣回答兩個字:Only Christ!
其實在跨界的過程中,我們也更了解自己、認識許多伙伴與戰友,
生活更加豐盛、有從主來的滿足…但這更是一個活潑的盼望,
及使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會過去,我們卻有一個永恆的盼望。
4. 為了主耶穌的犧牲:v.31-33
「神為我們做的已經太多(用一生努力也無以為報),
主阿,求你握緊我的手,帶著我走…
選擇在於我們願意捨下什麼、為要得著什麼?」,
跟隨的道路,是一條持續的選擇…
文章定位:
人氣(298)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