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夢靨在那火中煌煌騰起
──解讀馬俐詩集《焚夢》
(香港) 唐至量
馬俐要出詩集,早前就聽說了。後來聽她的好友夏斐說詩集取名《焚夢》,當時著實震了一下,心想她為何要為自己的第一本詩集起這麼一個大痛大悲的書名呢?古有“焚稿”、“焚琴”,皆因那稿那琴蘊含了當事人一段撕心裂肺的感情瓜葛。而馬俐呢?看她那單薄的肩上披一瀑秀髮,令她顯得愈發纖細。這是她在香港詩歌朗誦節上留給我的第一個印象。那天,主持詩歌朗誦節的韋婭告訴我,她將我的一首小詩交予一位小姐代為朗誦。我那首原本彆腳的打油詩在這位小姐字正腔圓、清脆悅耳的南方國語的朗誦下,效果也似乎特別好起來了。這位小姐就是馬俐。我們也因此成了談詩論畫的好朋友。
扯遠了,回過頭來說《焚夢》。
詩集一遍讀過,感到頗有深度:思緒暗湧,意象跳躍,情感沉穩而悲涼。心頭詫異:一個溫文娟秀的女子,內心何以有如此澎湃複雜的情感?我耽心自己有不少詩篇並未讀懂,又回過頭來重新解讀。近年讀詩,少有詩集會重讀兩遍以上的。僅此一點也可見馬俐已經成功了,至少對我這個讀者。
“作你天空一枚/沉默的月亮/遠遠伴你/走過所有的/黑暗”(《自由》)。我在夜裡讀馬俐的詩,確實感覺她猶如一彎清冷的月亮,而這種“冷”的感覺,越讀越甚。難怪《焚夢》的封面封底都是雪景,全書籠罩著一種哀傷的氣氛。當中的插圖和詩意如此貼近,皆因全是出自馬俐一人之手。如此多才多藝而又深沉的女子,確是耐人尋味的。
如果說馬俐詩中的“冷”是由於她清醒的思維:“超意識在飛捕/一隻太虛裡的蝴蝶/意識無法追趕/看其跌落懸崖深谷/潛意識在默默流淚……”(《錯誤》)。“超意識”、“意識”、“潛意識”在同一個時空間全出現了;那麼她詩中深蘊的情感就如火一樣熾烈:“日日守護你/直至將青春/飛成年邁/飛成灰”(《痴》)。《焚夢》的書名配以雪景,打一開始就揭示了詩人矛盾的內心,她就在這火與雪之間徘徊:
我的心是一條長長的路
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左端剛靠著盛夏
右端已接近寒冬
如何平衡溫差的驟變
我不知道
總在靜默的某一剎那
望過去是痛
看過來是淚
站在心的兩端之間
不能進也不能退
路如何在腳下延伸 (《心的兩端》)
詩集所收五十三首新詩,由始至終不棄不離“愛”與“夢”的情結。大體上,前半部以“愛”為重音,後半部以“夢”為主調,五十三首詩作,由“愛”緩緩流來,向“夢”緩緩流去。為解讀《焚夢》,我將注意力向“夢”傾斜,像醫生拿著診筒探索對方心律一樣,在《焚夢》裡上下求索,希翼由此解讀詩人那豐富而複雜的內心世界。
終於,發現了蛛絲馬跡:“因為愛你太多/我被自己遺忘/心失落在遙遠的雨季/無處尋覓/無助的靈魂/在你的世界漂泊/夢裡夢外/再也找不到歸路”(《迷失》)。原來詩人“漂泊”在“愛”的世界裡,按說本應充分享受當下這一份美好,然而詩人偏偏又“心有旁騖”,將“心”失落在了他方,實在是為情所“夢”,為“夢”所困。
這與詩人尤其是女詩人天生的感性氣質有關。她(們)會十分眷戀往昔的每一段情感,珍惜如生命的一部份:“不要許諾/倉促的諾言容易被時間溶解/若曾愛過真過/就算煙花散盡/夢裡也不讓後悔碰觸/你的名字”(《彷徨》)。直是一個執迷不悟的守護神,令人為之動容。
《遠去的風》說的是又一種“夢”:“那帶不走,也留不下的/是沒有呼吸的夢/……無法瀟灑的塵土/太多牽掛/只好塵歸塵土歸土”。這是一種沒有生命的“夢”,在詩人心裡已經“背離了,也捨棄了”。貌似玩世不恭的調侃中,其實是一種無力與命運抗爭的“無奈”。
詩人在與“夢”有關的演譯中,總體上似乎總脫不了悲涼的基調。我想這要從詩人的身世中去找影子。詩人生於洞庭瀟湘,半歲大即隨父母西去新疆,自言“記憶裡最深刻的,是在新疆度過的童年”。塞外邊陲在南方人眼裡,自是別樣一幅畫圖,唐代塞外詩人曾為此留下許多名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馬俐也多次將她的童年印象引入詩中:“你讓我棄你於域外/我還是給你留下/巨大的正能量/然後悄悄帶走你的名字/……讓我掀起全部/思念的種籽/切斷一切牽掛/枯萎所有夢想/把你和你的名字/擲向天涯/還給風” (《風之子》)。這裡,我隱隱感覺到詩人將域外的自然景象同她的個人感情經歷不分主賓地揉合一起揉成一體,人亦物化(風),物(風)亦人格化了。既然是詩,也就無須強加分解了。
詩人在《後記》自白:望著天空飛翔的小鳥,我不只一次地回答,下一世要做一隻小鳥。為什麼?似乎除了可以在高空自由飛行外,也許還因為小鳥不會作夢,沒有牽掛吧。詩人將以前的“夢”一言蔽之為“發白日夢”,大有以前的“夢”都可棄之忘之,今後也不想再做“夢”。在這大徹大悟之際,於是乎“焚夢”發生了。
被冠作書名的詩篇《焚夢》值得一而再地反複低吟:
夢的盡頭,昨夜
你又再推門探訪
攜著那永恒的微笑
現實中一次次
將你抹淨
夢裡再重新
將你雕塑
踏著夢的斜坡
奔向你
你卻如遠去的星
了無痕跡
焚化所有
關於你的夢
讓憂傷不再是
因為你
尤其是最後一節,讓人感到詩人已經從多年的困惑裡站立起來,以理性睿智的姿態走出“夢”境,走上生活的前台。這不是讀者的臆測,而是詩人明志的告白:“年青的生命需要陽光/不能總活在夢中/勇敢地迎著風/散盡心中最後一念/明日/而明日開始/為自己珍重” (《心念》)。
馬俐,請為自己珍重。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