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7-05 12:32:55| 人氣21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吳永源:候島的歸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吳永源:候島的歸程

  我對島類特別是候島,總有著特別的興趣。候鳥是超級航行家,它善於飛行千萬里,為自己尋找理想的棲息地和繁衍空間;它是眷戀故土老巢的長情遊子,不辭辛勞地往返昔日家園,準確無誤向人們傳遞著寒來暑往的生命訊息。
  素以「海上花園」美稱馳譽中外的廈門,古時因成群的白鷺聚棲島上,又稱鷺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務院決定在廈門市建立經濟特區,這一重大舉措在海內外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也使晉江籍菲華著名實業家吳永源博士對中國大陸的開放改革事業信心倍增。此後,他便頻繁往返於中菲之間,開始了「候島」式的嶄新旅程。
  近年我曾在廈門、福州多次訪問吳永源先生,最近一次則是在古城泉州。他身材魁梧,早已滿頭銀髮,思路卻十分敏捷,看不出已是七十五歲高齡的長者。
  希望吳先生能樂意接受我們封給他「候島」這一別號。

       「鷺島,我的第二故鄉」

  還在一九八三年,吳永源即邀請了幾位菲華實業界人士,一同踏上白鷺的故鄉,非為遊山玩水,而是尋求事業發展的新天地。當時,廈門市的基礎設施在沿海地帶並不算差勁。但頭幾年特區建設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深圳一日千里的衝勁。我好奇地問吳先生:「為甚麼偏偏看中廈門呢?」他不假思索地答道:「不僅僅因為這裏自古以來就是一塊迷人的風水寶地,更重要的還在於廈門是我的第二故鄉。」
  濃濃鄉情,溢於言表。
  他和菲律賓百分之八十的華僑一樣,祖籍閩南著名僑鄉晉江的圍頭半島。一九二五年他就到菲律賓定居,但高中卻回到省立廈門中學就讀。三十年代後期,吳先生又赴菲繼承父業。
  時刻近半世紀,再回到廈門謀求發展,雖是投石問路,吳永源卻一開始就滿懷著希望。
  他一舉決定投資一百一十多萬美元,與廈門市合資創辦振發房地產開發公司,成立繼「寶頓」之後投資開發廈門地產業的第二家外資企業。首期經營篔簹港附近的三十畝土地,雙方各佔一半股份,中方以土地入股。
  篔簹港本來是廈門著名的景點之一,即「篔簹漁火」,但由於長期沒有得到治理,湖水發臭,造成周圍環境衛生狀況很差,給剛剛涉足特區的振發公司帶來諸多建設困難。不過,事在人為,該公司很快度過難關,第一期順利建成一百個單位的兩層住宅,並以其地理位置優越,設計合理、設施配套齊全等優勢,旋即被購置一空。許多機構還買來當寫字樓。第二期又興建了十四座別墅,四幢八至九層大廈,也全部如數售出。至此,許多人都認為吳永源也定發了大財。其實,兩期工程的投資額很大,加上菲律賓貸款利息又非常高,所以,不計利息是賺了一些,若計息,則差不多打了個平局。對此,吳先生向筆者坦言:「當時,我們在海外聽說廈門將採取自由港的某些政策,便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前來投資,目的並不在於賺多賺少。但後來的事實說明廈門特區大有可為。」
  轉眼十年過去了,吳先生在廈門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至今已興辦了三家中外合資企業,生意日漸興隆。他不折不扣屬於廈門特區建設第一批「拓荒牛」。

        好事成三  鄉情萬縷

  吳永源意味深長地對我說:「我們這些生活在海外的華僑,都熱愛自己的家鄉,因為這是我們的搖籃血跡。誰不想常回來看看呢?」這種割不斷的故土情,正是促使吳先生下決心創辦「時代旅行社」的主要原因。
  此刻他興奮地回憶起往事。早在五十年代,他已經撰寫論文闡述菲華社會與廈門、泉州等地的交往情況。記得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菲律賓華僑人數只有十多萬人,與廈門往來每個月大約三千人次。然而半世紀後,菲華鄉親已增加近十倍,達一百萬之眾。按常規,從廈門上岸迫鄉的鄉親每個月至少應該有三萬人次,但實際情況遠非如此。原來,七十年代未期以前,旅菲僑胞對大陸情況不甚了解,還抱有許多疑慮,一般不敢貿然踏上回故鄉之路。
  自大陸對外開放後,僑胞取道香港、澳門等地返鄉探親訪友的與日劇增。只是菲律賓與福建的空中航線尚未開通,雖有飛往北京的航班,但閩南僑親到京華,語言障礙較大,風俗習慣不同,所以到北京旅遊的人也不多。再者,在菲國也沒有理組團回大陸探親業務機構,凡此種種,菲華僑胞返鄉依然存在不少困難。
  於是,吳永源為旅菲鄉親辦的第一華大好事,就是一九八一年創辦代菲華時代旅行社,專門為華僑組團回國提供種種方便,促進中菲友誼和交流,受到菲華社會的稱譽。
  吳先生為鄉親辦的另一件大事,便是在馬尼拉創辦出版華文世界日報。該報創刊於八一年農歷六月初一,吳永源親任總編輯。報紙自誕生之日起,便深受當地華僑的喜愛。成為菲國華文報中發行量較大報章之一,也是大陸了解菲律賓的一個窗口。
  多年來,世界日報開辟許多專版專欄,介紹中國大陸僑鄉新貌,風土人情、經濟建設成就,特別是對福建、廣東、海南、台灣、香港等地的新聞,經常以顯著版位和較大篇幅予以報道,從而促進了中菲兩國的文化交流,溝通華僑和家鄉之間的情感。這裏面,吳永源博士花費的心血一言難表。
  作為實業家,誰不想賺大錢?不過,我在幾年就聽說吳永源曾因包下菲廈班機虧損不少。吳永源則淡淡地回答說:「沒甚麼。」
  隨著菲島華僑回國探親訪問、觀光、經商的人數迅速增加,吳永源意識到,一家時代旅行社已不能滿足鄉親們的迫切需求。於是,他在一九八四年赴北京參加國慶三十五周年慶典觀禮活動後,即回閩向當時的省長胡平提出閩菲通航的建議。胡平向他表示:這一航線很快將開闢。
  豈料由於某種原因,過了一段時間,此事遲遲不見下文。
  吳永源幾經周折,找到菲航洽商廈菲通航一事。菲航卻擔心客源不足而虧本。吳氏這下更急了,向對方表示由他包機,保証不讓菲航吃虧。過不久,吳永源終於實現了他的夙愿,起初由他向回鄉親送機票,回程客有時卻只有一人,結果頭兩個月就虧了二百多萬菲幣,但他並不後悔自己所作的決策。
  然而不久,這種窘況便得以改觀。菲航見旅客多起來了,又不該包機,並提高了票價。這令吳先生左右為難。
  面對新問題,吳永源認為,當時大陸開通的北京──廣州──馬尼拉航線並不切合菲華社會的實際需要,因為在菲律賓的廣東人很少。如果能開通廈門到馬尼拉的民航班機,則最好不過。於是他向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反映了自己的想法,項南對這一動議十分重視,給予大力支持,促成了廈菲航航線,每周一個航班。吳永源一如既往,恢復了包機業務。自八六年開始,該航線每周增加一個航班。至此,菲華社會與大陸特別是福建省之間的橋樑,可謂暢行無阻。

         為了遊子回鄉有個「家」

  在廈菲航線正式開通後,菲律賓與福建的空中交通顯然比過去來得便捷,回鄉的人也越來越多。吳永源琢磨著,在廈門建立一個旅行社,與菲華時代旅行社遙相呼應,更好地服務頻繁往來閩菲的鄉親。但按大陸方面的有關規定,不接受外商前來興辦旅行社。所以,儘管吳氏找過省、市不少官員商討,仍無突破,他的構想只好擱淺。
  但吳先生並未就此罷休。經與泉州市有關部門商議,決定在泉州創設華僑聯誼中心,吳永源負責捐獻十萬美元,作為該中心的基金,同時著於在市區溫陸路南段征地興建「華僑之家」大樓。此事得到省長胡平的支持,並批示從省裏撥出幾十萬元基建費。
  真是好事多磨,等大樓建起來了,卻沒錢進行內部裝修。為此,吳永源又籌集了六十萬元,完成了華僑之家的全部工程。這座九層高的建築物,毗鄰新汽車站與泉州海關大樓隔街轟立,其中七層用於接待僑胞,雖然談不上豪華,卻也不失怡人之便。其他樓層作為泉州政協等單位的辦公用房,還附設歌舞廳、停車場、商場等設施。據知,至今,華僑之家已先後接待三十個團上千名回鄉菲律寶華僑,在泉州各界及菲華社會贏得了良好聲譽。
  華僑之家啟用後,吳永源每次回泉州省親辦事,都喜歡下榻於此。他動情地說:「住市區其他高級酒店,我是陌生的客人,而一踏入華僑之家,我就象回到自己的家一樣,倍感親切......」

        推崇「中國文化」魅力

  目前,在菲律賓的華僑人數只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左右,但工商界中卻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是華僑華裔。而且,華僑的地位受到菲律賓政府的相當重視。他們的事業發展亦十分引人矚目,對菲國作出巨大頁獻。
  為甚麼華人在菲律賓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發揮那麼重要的作用,吳永源看來,主要是華人擁有「中國文化」這一廣闊而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正是基於深受中國文化的哺育和直接影響,數十年來,吳氏頻頻奔赴菲島和中國大陸故鄉之間,竭力為中菲兩國的支好往來推波助瀾。
  吳永源經常回憶起幾年前自己經歷過的一件事。有一次,他在菲律賓機場,遇上一名即將赴大陸參加夏令營的某大學新聞系華裔女學生。她不解地問吳先生:「去中國要做啥?」吳永源直截了當回答道:「去學中國文化。」女大學生聽了更加迷惑:「學中國文化有甚麼用處?」最後,吳永源告訴她:「在菲律賓,咱們今天如果賺十塊錢就會全花掉,但學了中國文化,就不會這麼做,而是留下五塊。
  吳永源說,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菲華社會對華僑今後的出路疑惑不定。當時,台灣國民黨當局提出「反攻大陸」。認同者就能回到菲律賓;美國則現實些,認為老一代華僑已經老了,主要目應當是華僑的第二、第三代,讓他們腦子如白紙一張,最後完全菲化。但大多數華僑還是主張在菲華社會中弘揚中國文化。後來的事實証明,主張華僑「菲化」的美國人行不通,反而開始強調學習中國文化。
  有一個菲律賓新主教,是個完全菲化的中國血統人士,曾經想到中國發展教練,並在廈門鼓浪嶼主持過彌撒。後來,這位新主教也感到,有著五千年悠久歷的中國文化,確實值得學習光大。
  說到這裏吳永源把話題拉回到現實。他介紹說,而今在菲華社區,許多有眼光的家長,都鼓勵子女進僑文學校。實際上,他本人在致力發展菲中友好關係中,更加重視倡導中華文化,創辦華文《世界日報》就是其中的一個實例。

         泉州是「海洋中國」的中心

  提起菲華社會,海內外人士不能不想到地處閩南金三角的泉州僑鄉。前文已提到,菲律賓華僑中八成是晉江人,而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曾經是晉江縣的縣治。
值得泉州人引為驕傲的還是這裏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早在唐宋時期,泉州港(刺桐港)盛極一時,號稱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的「東方第一大港」。至今,泉州還保留有許多古代海上交通歷史的文物和名勝古跡。九一年二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隊抵達泉州考察,在海內外引起巨大的關注。總領隊、聯合國官員迪安博士在泉州向中外記者宣布:泉州是「海上絲路博物館」。當時,吳永源博士曾專程赶到泉州,參加了考察隊開展的有關活動。
  談及是次規模盛大的考察盛事時,吳永源顯得異常激動。他說,我隨隊參觀了幾個重點考察點,毫無疑問,泉州已越來越受到國際上的重視。實際上,遠在一千多年,前泉州就是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港口,鄭和第五次和第七次下西洋,都是由泉州出海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當年也是從刺桐港啟程返回。前幾年,著名美籍華人學者何炳棣教授在泉州參觀訪問時曾經說過: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由此說明泉州自古至今都具有巨大的魅力和影響力。
  吳永源繼而介紹說,近年海外學者提出一種新觀點,從文化上把中國分為「大陸中國」和「海洋中國」兩部分,後者由台灣,港澳以及美國、日本、東南亞等海外華僑社會組成。對此,吳永源的看法是,與「大陸中國」不同,「海洋中國」的形成應當有個中心。這個中心在哪裏呢?就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
  吳博士解釋說,古代泉州港空前繁榮,對外國人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紛紛前來泉州「過番」。與當地百姓和諧相處,甚至融為一體,世代繁衍至今。如今,泉州、晉江、惠安等地的郭、丁、馬等姓氏族人,便是阿拉伯人后裔。在晉江陳埭回族聚居的村落,人們還經常戴者阿拉伯人喜愛的那種白帽子,看上去好象是外國人,其實他們脫下白帽,就是中國人的形象。再如台灣漢族人,他們的祖先,是明清時期從大陸移居過去的,據統計,百分之八十以上祖籍在閩南的廈門、泉州、漳州等地。這三個地區的僑胞的足跡現已遍布近百個國家和地區。所以說,以泉州為中心形成的「海洋中國」,有著悠久而又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講實話 吐真情

  吳永源先生從一九八五年起,就擔任福建省政協委員,作為華僑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講實話、吐真情受到與會者的欽佩和讚賞,每次都成為傳媒追訪的熱點人物。記得九一年他在出席省政協會議後,曾途經泉州,我得悉後前往專訪他。他開門見山,毫不客氣地發了一議論,認為在當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大談要加快開發武夷山、湄洲島等旅遊點,都未提到泉州,「這至少是一個很大的疏忽」。
  此次與筆者長談,吳先生又舊事重提。他說,泉州是著名僑鄉、台胞主要祖籍地、歷史文化名城、海上絲路起點,該市旅遊業是一個有著極其廣闊開發前景的項目。對外開放以來,泉州市著力拓展國際旅遊業,正在成為大陸新興的國際旅遊城市。因此,更應大力吸引外資參與開發,挖掘潛力,爭取港澳台和海外遊客,使泉州早日成為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旅遊城。
  赤子錚言,聽來字字是金!
  吳永源先生已記不得多少次參觀泉州的風景名勝。他興致勃勃向描繪了開闢海上絲路旅遊線的構想:
  先到新海交館參觀海交史陳列館和古代宗教碑刻,觀看有關海上絲路的專題錄像,然後實地遊覽洛陽古橋、宋代古船展覽館、九日山、草庵摩尼教遺址、五里橋、陳埭回族村等等,讓遊客重溫一千多夫前唐宋時期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的繁盛景象。
  在吳永源心目中,到桂林等風景區旅遊,人們必須靠想像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而泉州則不同,這裹每一處風景點都有實實在在的歷史。因此,他建議把海上絲路考察活動的錄像加以整理,編輯出版,同時製作有關旅遊景點的外語電視片,因為在海外,第三、身四代華人,中懂得中文的人越來越少。
  吳永源自言「改不了」心直口快的性格。他果斷地預言:泉州必將以海峽西岸明珠的嶄新風姿,閃爍出更加迷人的光芒。泉州旅遊業的黃金時代即將到來。(1992.03.與周秋冬合作)


































台長: 一片汪洋
人氣(21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