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年前,我離開閩南千年古城泉州時,泉州地區還沒有一所屬於「自已的」大學。位於市郊城東的華僑大學,是僑辦屬下的全國性普通大學,勉強可以說是泉州人眼中的本地高等學府;至於北郊馬甲鎮的仰恩大學,是由旅泰鄉賢捐建的。這種尷尬局面,與泉州在福建省的政治經濟地位很不相稱,難怪泉州人一提起辦大學,總是耿耿於懷。
當地有句俗語:「泉州人,個個猛」,「輸人不輸陣,輸人番薯面」。由此可見,泉州人歷來有著艱苦奮鬥的精神。
辦一所「泉州人」的大學,近二十年來成為六百多萬泉州人的群體之夢。但是,如果把高等教育實力指標和經濟指標比作泉州國民經濟大家族裏的兩個兄弟,那麼,教育弟弟明顯不如經濟哥哥,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種落後的結果是:哥哥想快快前進,也不能夠如願以償。
「泉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快,因為泉州人才平台不厚實。」泉州市官員深有感觸地說。
據泉州媒體最近報道,泉州市高等教育嚴峻形勢可用「三低」來概括:2000年,泉州市普通高校數量為4所,居全省第三位,然而每萬人口擁有在校大學生數僅為32.75人,低於全省平均水平58.81;每萬人口擁有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數28.67人,也低於全省平均水平39.61人;每萬人口中擁有成人高校在校大學生數4.08人,仍然低於全省平均水平19.20人。
據知,當前泉州面臨著一個問題:義務教育普及後,高等教育規模滿足不了泉州老百姓的需求。2000年,泉州市應屆高中畢業生有3000人上了高考錄取分數線而未能被高校錄取;去年,人數擴大到3500人。
近幾年,博士、碩士在泉州人才市場是搶手貨。目前泉州市現只有華僑大學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泉州攻讀碩士學位招生數131人,在學人數377人,畢業生數53人,分別占全省的7。1%、8.8%、6.4%。泉州市攻讀博士生的招生數5人,占全省的1.6%。在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僅7人,占全省的0.88%,當年畢業生95人,廈門大學89人,泉州為「0」。
看到這樣一組數字,我不禁為泉州市和泉州人感到「悲哀」。
2.
記得當年,我在泉州工作時,曾力倡泉州應大辦高等教育:泉州市區辦一所綜合性大學,南安創辦成功大學或成功理工學院,晉江應擁有一所工學院,地處山區的永春、安溪、德化共辦技術培訓學院,惠安可建立化工學院,石獅有條件創辦服裝大學。我認為,像泉州這樣一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有五六所大學絕不是天方夜譚。
但現實證明我當時的想法有些天真。
直到兩年前,泉州市才提出的一個響亮的口號:「舉全市之力辦泉州師院」!而今,這一口號正在向事實漸變:泉州人想把泉州大學作為一個支點,依靠經濟實力這個哥哥,把高等教育這個弟弟托起來,一起大踏步向前進。
雖然是遲了一點,但至少說明泉州人沒有遺夢。
我又開始對泉州刮目相看。
據報道,最近,泉州市政府開了一個專門會議,其中一項內容就是審議一份《泉州市高等教育發展「十五」規劃和大學發展規劃》的定稿。在這份定稿中,兩年前「舉全市之力」要辦的泉州大學「清晰」地浮現在與會者的腦海裏———作為泉州大學基礎的泉州師範學院到2004年通過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單位」評估;2005年申報碩士學位授予權,建成多科性、地方性的本科大學。
提起泉州大學,話題要追溯到1998年。那一年,泉州師專、教育學院、泉州師範三校合併。但泉州市真正提出辦泉州大學的想法是在2000年。當年4月,合併後的泉州師專升格成為本科層次的泉州師範學院。 第二年,泉州市教育局和廈門大學高教所牽頭,泉州市各大中專院校參加,組成了「泉州市高等教育『十五』發展計劃和泉州大學發展規劃」課題組,廈大博士生導師鄔大光教授任組長。市政府撥專款10萬元作為經費。
不可否認,作為泉州大學基礎的泉州師範學院的規模,比起三校合併前有較大增長:全日制在校生7000多人,是當時的一倍多。學科設有7個二級學科、共42個專業,實施包括本科、高專、高職的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以及承擔泉州市中學教師、校長的繼續教育。現有教職工近900人,專任教師500多人,教授30人,青年教師中博士含博士生26人,碩士含碩士生150人。
未來的泉州大學,擬由多個校區組合而成:古城的崇福校區,以培訓教育為主;東海校區,以本科教育為主;南安詩山校區,以高職教育為主;其他校區擬為泉州大學下屬的醫學院、農學院、幼稚教育學院、商學院、陶瓷學院等。
美夢總是誘人的,相信六百多萬泉州人的「大學夢」,從此不再是空中樓閣。
3.
泉州人的這個美麗前景何時實現?海內外上千萬泉州人無不關注。
從有關報道得知,泉州市把目標分成兩個階段:十五期間、十一五期間。泉州市政府領導給泉州大學的未來定了一個目標:「未來的泉州大學應是貼近泉州經濟、泉州實際的大學。」
目前,泉州大學已初步擬定「十五」期間要實現的目標: 經過三至四年努力,爭取使一至兩個校級重點學科進入省級重點學科;校級重點學科努力爭取與外校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在學校通過本科合格評估後,力爭申報碩士授予單位,有二至三個學科獲碩士學位授予權;至2005年,設置師範類、非師範類專業各十五個,形成具備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理學、工學、管理學八大門類學科專業格局;省、市級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教育科學研究專案在數量上有一個較大增長,力爭獲得國家級科研專案。形成自己的十三個重點科研專案:固體物理、烙化催化、菌體栽種、環境保護監測、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經濟學、教育科研、特殊教育、泉州學、泉州方言、閩台比較與交流、南音研究、旅遊文化;形成八個院系設置:外國語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人文學院、理工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商學院。
到那個時候,泉州人希望自己的高等教育能出現一番新景象:全市各類高等院校(含華僑大學、仰恩大學)在校生四萬人以上,其中泉州大學在校生一萬人,華僑大學在校生比現在規模顯著增加。全市每萬人口中在校生達六十人,高等教育入學率大於15%,泉州市高等教育發展基本框架終於搭起。
泉州,是名聞中外的「海上絲綢之路」起始港,她曾經輝煌天下。
泉州人,有句口頭禪:「愛拼才會贏」,她肯定不甘寂寞。
泉州,這座擁有千年驕傲歷史的古城,她必將在新時代的洪流中獲得新生。
這一切的一切,都因為:美夢總是催人奮發向前!
2002.11.0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