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10-03 16:28:18| 人氣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學會病團共推「神經纖維瘤友善就醫地圖」盼新藥早日納健保 助兒少病友迎向新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叢狀神經纖維瘤伴隨毀容、失能或致死亡

對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終生負擔

【2023年10月3日,台北訊】「即使不能選擇我的疾病,但我想選擇活下去的方式!」程同學自出生起就患有先天基因性的神經纖維瘤,皮膚上有多處咖啡牛奶斑,4歲時更長出叢狀神經纖維瘤,巨大的腫瘤在臉部、臀部以及生殖器蔓延生長,不僅是外觀的劇烈變化,甚至導致脊椎側彎、排泄與排尿障礙,也因腫瘤壓迫視神經造成一眼失明。然而,由於身上腫瘤面積過大,無法以手術完全移除,當時也沒有藥物可以治療。所幸,在醫師評估下,程同學去年加入恩慈療法開始接受新型口服標靶藥治療,腫瘤明顯縮小,生活品質也得到改善。程同學坦言,除了身體的不適,他自孩提時代起就常因為外界的不理解而遭受異樣眼光,甚至是排擠與霸凌,期待新藥能早日納入健保,幫助更多和他一樣辛苦的病友。

神經纖維瘤症狀多樣難診斷 學會病團攜手共創友善醫療照護環境

神經纖維瘤(簡稱NF) 是一種因遺傳或自體基因變異而造成的先天基因性疾病,其表現是在神經周圍組織上長出多發性的良性腫瘤,醫學上主要分成三大型:神經纖維瘤症候群第一型(NF1)、神經纖維瘤症候群第二型(NF2)、神經鞘瘤(又稱許旺氏細胞瘤),其中以第一型NF1最為常見。

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長林光麟表示,NF1的臨床表徵和症狀是逐漸出現且多樣又涉及全身器官,加上多數人對這個疾病陌生,可能會因為不同症狀而到各種科別就醫,因此常見患者流連於皮膚科、整形外科、眼科、骨科等科別,診斷的複雜與困難度非常高,足見順暢的就醫管道及跨科別的醫療照護對NF1的重要性。為了幫助病友獲得及早診斷與治療的機會,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攜手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台灣神經纖維瘤協會,推出神經纖維瘤友善就醫地圖【附件】,依地區列出具診斷與治療經驗的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並標註病友團體的諮詢管道,結合醫療、社福照護端資源,幫助家長們及早察覺若家中孩童出現疾病相關症狀時,能前往小兒神經/兒童神經科尋求醫療協助,及時獲得適切的醫療照護。

台大醫院小兒神經科 范碧娟醫師簡報

兒少時期腫瘤增長快 小兒神經科醫師指出:早期診斷治療是關鍵 

台大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范碧娟說明,NF1盛行率約1/4000,半數來自先天遺傳,半數發生於後天突變,其中約有3成患者會長出叢狀神經纖維瘤(簡稱PN) 1,2,不僅長在外觀,也可能在體內長成大片腫瘤,壓迫內臟器官。由於腫瘤體積巨大且可能生長於全身各處,將導致毀容、疼痛、運動功能障礙、骨骼畸形,或其他嚴重併發症,如視力受損、影響膀胱或腸道功能,甚至壓迫氣管、大血管,引發致命性的心肺損害。叢狀神經纖維瘤患者有8-13%的風險轉變為惡性周邊神經髓鞘瘤(MPNST),伴有劇烈疼痛和不良預後3,4,且有症狀的PN患者相較於無症狀或無PN患者致死率高達6倍5!范碧娟醫師強調,及早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由於在15歲前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叢狀神經纖維瘤增長最快6,7,很少有PN體積自然減少,且PN相關症狀幾乎不會緩解或改善,若沒有接受適切的治療,將難以有效控制病情,一旦轉變成惡性腫瘤,癌變後五年存活率僅3-5成。

逾半數患者無法手術陷治療僵局 新型口服標靶藥物開拓治療新希望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神經內科周怡君醫師指出,叢狀神經纖維瘤的治療之路可說是崎嶇難行,手術為目前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但仍存在侷限。首先是手術無法根治腫瘤,術後容易再發;再者,手術切除也要面臨植皮、重建等問題,且手術有其風險或可能造成嚴重失能,因此必須依病患各自情況來評估手術的適用性。然而,逾半數患者是無法手術的,原因在於腫瘤會包裹住或緊鄰重要器官、具侵襲性,或高度血管分布,因此難以確保在不導致嚴重失能的狀況下完全切除腫瘤8。對於無法手術的患者,過往僅能依靠監控病情進展和支持性治療,如給予止痛藥或抗憂鬱藥、物理治療等。

林口長庚兒童神經內科 周怡君醫師簡報 

值得慶幸的是,現有新型口服標靶MEK抑制劑用於治療3歲以上,合併有症狀且無法手術切除的叢狀神經纖維瘤兒少患者,可精準阻斷突變基因降低細胞複製增生,有效縮小腫瘤體積,延緩疾病進展達到穩定控制病情。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患者3年無腫瘤體積增加率高達84%,疼痛強度平均降低2.14分,運動功能障礙得到有效改善,並顯著提升患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周怡君醫師以個案程同學為例,接受新型口服標靶MEK抑制劑治療後,患者身體各部位腫瘤明顯縮小,也有效減緩劇烈的疼痛症狀,不需依賴止痛藥即可入睡,大幅改善生活品質。

病團盼新藥早日納健保 為叢狀神經纖維瘤家庭迎來更好的生活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提到,叢狀神經纖維瘤對患者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帶來嚴重挑戰。特別是兒少病友,處於叢狀神經纖維瘤快速增長的時期,面臨疾病導致的疼痛、外觀變化、認知學習障礙、語言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等,而影響社交人際關係,甚至可能在求學期間遭遇歧視霸凌,引起憂鬱、焦慮問題,長期負面的心理狀況也可能加劇病情惡化,使患者陷入生理、心理交互影響的惡性循環,而這個身心靈的沉重負擔會從幼年一路跟隨患者,可以想見患者無論是在日常生活或是職場工作的辛苦。此外,叢狀神經纖維瘤為遺傳疾病,有時一個家庭可能不只一位罹病,對照顧者及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活也影響甚巨。目前無法手術的叢狀神經纖維瘤兒少患者,僅能透過恩慈療法接受新型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期盼未來新藥可早日納入健保給付,嘉惠更多叢狀神經纖維瘤家庭,也讓已在用藥的病友未來可銜接上健保用藥,避免陷入斷藥困境。(文字及圖片由亞典行銷提供)

大合照,合照貴賓(由左至右):病友 程同學、 台灣神經纖維瘤協會  許立丕理事長、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舒靜嫻執行長、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 林光麟理事長致詞、台大醫院小兒神經科 范碧娟醫師簡報、林口長庚兒童神經內科 周怡君醫師簡報

資料來源:

1.Blakeley J and Plotkin S. Neuro-Oncology 2016;18:624-638.

2.Friedrich R et al. 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2005;3:1-6.

3.Dogra B and Rana K. Indian Dermatol Online J 2013;4:195-198. 

4.Boyd K et al. J Am Acad Dermatol 2009;6:1-16

5.Prada CE., et al. J Pediatr. 2012;160(3):461–467. Doi:10.1016/j.jpeds.2011.08.051

6.Ferner 2007

7.Gross 2020

8.Gross AM et al NEJM 2020;382:Suppl Protocol S1-S301

台長: 嵐天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