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問一個問題:情緒管理是不是修行?跟禪修靜坐有沒有關係?
一個是現代西方傳過來的心理諮商學派理論,一個是東方傳統的修身養性方法,您認為呢?
◎ABC人格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艾理斯( Albert Ellis) 於五0年代所創立,被認為是認知行為取向的典範,原名為理性情緒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RET),1993年改稱為《理情行為治療法》。
此諮商理論的主要精神可引用古希臘哲學家艾皮科第塔斯(Epictetus)所說的話來表示: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對該事情的看法困擾著。」
由於人們對情境認知的不同而產生壓力,進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透過理情行為療法的歷程,可幫助重整思考模式,以理性而有效的想法取代非理性而無效的認知,使情緒、行為反應隨而改變。
其基本架構如下:
A ---> B ---> C
↑
D ---> E ---> F
A(Activating event):情境。指發生的事件、事實、或態度、行為反應等。
B(Belief):個人對情境所抱持的信念。
C(Consequence):對情境的反應,包括情緒或行為。
D(Disputing intervention):駁斥與干預。(轉念歷程)
E(Effect):效果。(新的反應)
F(New feeling):新的感覺。
艾里斯認為事件本身並不能導致結果,是信念才造成結果;如果要改變不好的結果,必須運用駁斥的歷程來干預非理性思考,然後產生新的效果;以理性的思維模式取代不合宜的認知,進而就會達到新的感覺。
所以,要消弭不好的感覺狀態如憤怒等情緒困擾,最實際的做法是檢視自己內在的想法,然後找出不理性的信念進行質疑、辯論,若能接受理性的思維,困擾隨之削減的機率將會大增。
舉例:
A(事件本身):男朋友約會常遲到。
C(反應):生氣,對他冷言冷語。
B(認知):他不尊重、不在乎我。
D(駁斥):只是他的壞習慣啦、可能臨時有事、塞車
E(新的反應):是不是塞車?
F(新的感覺):釋懷。
第一、覺察自己的情緒
在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之前,首先得覺察是那一種情緒在影響我們的生活。覺察是一種生活的體驗和真實的感受,是身為人的尊嚴,所以不必掩飾自己的情緒感受。
‧記住「負向情緒常常是問題的累積」
所以在管理個人情緒的同時,要確認引發個人情緒的問題是什麼。你必須正視它,不能逃避或找藉口掩飾。
也就是時時提醒自己注意:「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
如果你察覺到了情緒,你就可以對自己的情緒做更好的處理。
有許多人認為:「人不應該有情緒」,所以不肯承認自己有負面的情緒;要知道人一定會有情緒的,壓抑情緒反而帶來更不好的結果,學著體察自己的情緒,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
‧學著自我解嘲和培養幽默感,換個角度看問題
這不是處理情緒時要「一笑置之」,而是提醒你在面對問題挑戰時,不要固著於一種想法,採取有彈性的處理方式面對問題。
輕鬆的心情常常會帶來「天外飛來一筆」的奇妙解決方法。能夠自我解嘲和具有幽默感的人,人際關係會是輕鬆和諧的。
‧了解自己的非理性想法
很多人心中抱持著如「誇大、絕對、必需、應該、以一概全」等信念上的堅持,結果反而讓自己感到焦慮、自貶、自憐、對別人失望或生氣。
這樣的生活態度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反而造成自己和別人的負擔與磨擦。
‧試著從負面中看出正面的意義
遇到事情不順心、挫折時,先不要苛責自己,不要有毀滅的想法;每種思考方式都能產生不同的情緒,試著視你的問題情境為轉變的機會,它能讓你產生正面的情緒和行為。
所以,有些人在人際關係中分享和表達個人強烈的感覺,常常覺得困難。
原來是我們誤解了情緒感受在生活上的意義,以為情緒是一發不可收拾的,是負向的,所以要控制、隱藏起來,免得造成人際困擾。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瞭解,是來自於承認自己內心的種種情感後,因為釋放而發展一個可容納他人的空間,讓彼此都能相互的尊重、支持與關懷。不要執意地壓抑或否認自己的情感,它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 Ellis十一條非理性信念系統:
1. 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每個人都需要得到每一位重要他人的愛和讚許。
2. 一個人必須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這樣子才是有價值的。
3. 有些人是壞的,卑劣的,惡意的;為了他們的惡行,那些人應該受到嚴厲的責備與懲罰。
4. 假如發生的事情不是自己所喜歡自己所期待的,那是很糟糕很可怕的。
5. 人的不快樂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一個人很少有(或根本沒有)能力控制憂傷和煩惱。
6. 對於危險或可怕的事情一個人應該非常掛心,而且應該隨時顧慮到他會發生的可能性。
7. 逃避困難,挑戰與責任要比面對她們容易。
8. 一個人應該依靠別人,而且需要一個比自己強的人做依靠。
9. 一個人過去的歷史,對他目前的行為是極重要的決定因素;因為某是過去曾影響一個人,它應該繼續會(甚至永遠)具有同樣的影響效果。
10. 一個人碰到的種種問題應該都會有一個正確,妥當,完善的解決途徑;如果無法找到此一完善的解決,那是遭透的事。
11. 人可以從不活動和消極的自我享樂中,獲得最大的幸福。
第二、培養同理心
要了解自己的情緒,也要了解並且接納別人的情緒。
接納對方的情緒,並不是要你同意他的情緒,重點是允許對方有權利產生情緒,而你可以了解他的情緒,從他的立場去體會他的感受。
第三、適當表達自己真正的情緒
再以朋友約會遲到的例子來看,你之所以生氣可能是因為他讓你擔心,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婉轉的告訴他:「你過了約定的時間還沒到,我好擔心你在路上發生意外。」試著把「我好擔心」的感覺傳達給他,讓他了解他的遲到會帶給你什麼感受。
什麼是不適當的表達呢?例如:指責。
「每次都遲到,你為什麼都不考慮我的感覺?」(以一概全、誇大)
當你指責對方時,也會引起他負面的情緒,他會變成一隻刺蝟,忙著防禦外來的攻擊,沒有辦法站在你的立場為你著想。
他的反應可能是:「路上塞車嘛!有什麼辦法,你以為我不想準時嗎?」如此一來,兩人開始吵架,別提什麼愉快的約會了。
第四、以合宜的方式紓解情緒
紓解情緒的方法很多,有些人會痛哭一場、有些人找三五好友訴苦一番、另些人會逛街、聽音樂、散步或逼自己做些別的事情,以免老想起不愉快,比較糟糕的方式是無限制的購物消費、喝酒、飆車,甚至自殺。
紓解情緒的目的在於給自己一個釐清想法的機會,讓自己好過一點,也讓自己更有能量去面對未來。如果紓解情緒的方式只是暫時逃避痛苦,爾後需承受更多的痛苦(承擔後果),這便不是一個合宜的方式。
有了不舒服的感覺,要勇敢的面對,仔細想想:
為什麼這麼難過、生氣?
我可以怎麼做,將來才不會再重蹈覆徹?
怎麼做可以降低我的不愉快?
這麼做會不會帶來更大的傷害?
根據這幾個角度去選擇適合自己、且能有效紓解情緒的方式,你就能夠控制情緒,而不是讓情緒來控制你!
註:參考《理情行為治療法》 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