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事件與人格特質之間有一個因果關係。
這是用科學觀點來說的。
我們若天生樂觀,往往比較容易去抵擋不如意事,甚至對於挫折感的感受性也相對比較寬大,這是與個性敏感型的人做比較的;好像有一個區域範疇,樂觀型的人承受的範圍較大,敏感型的人較細膩,對抗壓的範圍相對縮小,相同一件事對不同人就有不同反應態度,甚至是極端不同與對比的;如果我們不了解所謂的「天生氣質」,往往就容易去苛責某一方太粗心或太小題大作。
而這種誤解,若長期累積下來,更是容易去增強他的負面性格特質,讓我們對他越加不了解,因此彼此心靈距離就越加拉大,到最後可能形成更大的痛苦;常言道「相愛的人為何不能相處」,或許是這種原因吧。
〈2〉或許,你會問:「那為何我們有不同的天生性質?」
科學家說是「遺傳」!
我們帶著父母的基因,我們遺傳他們的血脈與形貌;可是,不同兄弟姊妹間的個性卻多有不同,甚至發展與成就皆有所不同〈所謂的命運〉,這又是為何?社會學家說「後天環境與經驗的影響」。
這就關係著我們曾遇見甚麼樣的人事、經歷甚麼感覺,以致形成何種的認知與價值觀。但,真的只有這些因素而已?!
3、佛法業果法則這樣說:一切業決定!
佛家另有不同說法 ──業果法則。這四個法則如下:
‧業決定理
‧業增廣長大
‧未造業不會遇
‧已造之業不失壞
然而,這個業果法則跟我們的話題有何相關?我試著談一點這方面的概念。
法師會問:「妳的苦樂由何決定?」
「因為我嫁了一個好先生,有聽話、聰明的孩子,婚姻
幸福、家庭和樂。」
「因為工作得利,老闆賞識,薪水不薄 。」
「因為我聰明、讀名校,社會地位高尚。」
「因為有錢有閒、身體健康。」
大多數的人會有以上的認知。也就是說,這些快樂都是由「我自己」努力而獲得來的。但,這裡有個問題,如果外在因素讓你不得順利去朝你的努力、不能獲得你所期待的結果,這又是何原因?
我們容易有三種歸因:
‧無因生:「真是莫名其妙」、「不知為何,就是這樣
無緣無故的發生了」
‧自性生:「她天生就這這樣!死心吧」、「他那種德
行是不可能改變的」
‧自在天生:「我本來好好的,都是她害的」、「要不
是他,我也不會~」
今天我們會遇見那個人、會發生這件事,甚至會得到現今的這種相狀與情形,順利與否、成功與否,這一切都是由業決定。
而「業」又是甚麼呢?
之前,我們談生命無限概念、談輪迴,姑且認為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可以接受這些說法,然後去思惟這些說法的對錯;否則,請妳你就略過,不必當真。
那麼,人每一世的生命,之所謂的「命運」是如何被決定的?佛家說是由「業」決定。也就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業有善有惡,我們活著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善惡分別,而「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後世果」 ,三世輪迴依循不斷,構成我們永劫不斷的命運與連結。
〈忘記說,當相信這因果法則、業報輪迴說,並不是要去製造恐嚇作用;而是因為我們相信後,反過來積極去掌握自己的命運;要避免形成惡業,只要積極造作善業就可以了──這是因果業報說法的最重要意義;並非依此去論斷別人,去指著別人的遭遇是業報所感。這是要特別說明的。〉
可是,業又是依「意樂」而成立,所謂起心動念皆是業、皆是造作本源,並非由行為完成與否所決定的;因此,大多數人認為自己又不做壞事、不造惡業,何必學佛?所謂惡業並非只看見那外在的行為,而是人的煩惱之綿延不絕,除之不去的因素,皆由一個起心動念就決定了!〈也就是說,認知營響了我們的生命。〉
所以,我們需求離苦得樂、斷除煩惱,之所要修行的下手處,其實是我們的認知、想法。心理學家認為「情緒、想法與行為」構成我們快樂與否的關鍵,此即是「ABC理論」,與佛家所說的相似。
在業果法則裡談到,「造作等流」其實是輪迴的因。
這造作等流就是我們前一念接後一念不斷地生滅的意識種子,或許就是唯識論裡所說的第八阿賴耶意識吧。
前世今生,我們畢竟無法真正確認,但現世的因果報應卻真實存在。你或許不認為吧!我用心理學角度說來說明。
古時候,有「曾參殺人」的公案,他的母親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會如此做,可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有人前來通告,曾參的母親不得不相信;這說明人的心理會受外在環境的控制,人無法絕對的信任自己。
又例如人際關係。
在網路世界裡,若我不再去你的版閱讀留言,雖說你之前每天來,漸漸你看彼此不相往來、而版主也不增文、不回應,自然你可能就少去或不去了。這種因果關係處處可見。現實生活裡也是如此,我們會因失望而放棄某些人、某種堅持或信念,往往是因為我們對它的失望所致〈或許失望裡就讓我們認清所謂的真相〉。
之前,我們提到在婚前失戀的某人,如果他是被所謂「最珍愛的人」拋棄,這種「失落感」必然存在,除非你不真正愛過她,否則每個人對於感情的失去,必然多少會在內心產生某些影響;等到我們找到其中的正向意義、我們在歲月洗禮下成熟思慮,走出陰霾;可是,如果又加上個性的封閉或自我信心不夠、日後種種的不順遂,所謂的「創傷」就容易形成;這樣,在人們非理作意下,不知要形成何種的扭曲觀念呢,我們容易讓它對自己形成更大的傷害。
這種傷痛在現世裡,早就左右著我們的苦樂問題,且烙印在意識田裡,輾轉到下一世,成為我們的「業」;今世生活中越多的不快樂,就越讓我們下一世更加痛苦,就好像負債、外加利息,越滾越大的生命苦果就等在前方。
好了,先談到這裡。
我們說「修行」,即是在改變自己── 心理學說「自我探索、自我接納、自我實現」,佛法說「變改心意」。
讓我們對於生命的苦樂問題能有更多體會,參透「菩提心」的殊勝,究竟自覺、覺他的彼岸。